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
《倍數和因數》是我們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個課例,我們是先抽簽上二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再進行研討,我們研究了每一部分的處理方法,同時,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連貫、自然,我們也研究了例題之間的過渡環節,嘗試找到更加恰當的處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們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都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幾天我們工作室又在活動中上了這節課,這次上課的是我,由于事先準備的不夠充分課堂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有上次研討過還需要改進的問題,也有這次上課出現的新問題。課后工作室的成員給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議,我根據好的建議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下面我來具體的說一說。
1、情境導入。本節課的內容是《倍數和因數》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數和因數的依存關系,我課上用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的.例子。但這兩個例子對于本課的教學或許沒有太多的意義,好像不能讓學生明確感受出倍數的因數的依存關系,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去掉,直接進入課堂,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
2、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本課是想通過用12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的活動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系,再用具體的例子向學生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在課堂中我直接讓學生進行操作,兩人小組活動,試著擺一擺,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在交流的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擺法,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讓學生有序地說一說,為后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鋪墊。再有一道具體的算式舉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用我們過去學習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數乘乘數等于積過渡到倍數和因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其他兩道乘法算式。說完后再給學生一個提醒,并讓學生再根據出示的算式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和誰是誰的因數,最后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并說一說。
3、找一個數的倍數。這應該時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而我在上課的時候把這一個重要的部分一帶而過,可以看出來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沒有掌握找倍數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這一難點該如何突破?是不是應讓學生先獨立想一想辦法,多說一說,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說自己用來找倍數的方法,這樣多種方法出來以后,我們可以對方法進行優化,選擇快速簡單的找法。在教學的時候,同時注培養學生有序寫出倍數,注意倍數書寫的格式等意識,可以比較有序的找和無序的找,讓學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處,學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也會選擇剛才優化過的好的方法進行練習。
4、找倍數的特征。在完成找一個數的倍數之后,我們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數是哪些,讓學生觀察三個倍數,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放手讓學生去找或許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來,但如果給好具體的問題,可能會限制一些學生的思考。如果學生在觀察時沒有發現我們所想要總結的特征,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讓學生觀察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最大的倍數和倍數的個數等。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找,我們要相信他們藕能力做到。
5、課堂常規的問題。在上課之前我應先確定好小組的具體分配,以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找不到合作的對象,如果上課之前具體的分好了,小組討論的效率會高很多。在上課時,我要少說,把更多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相信學生,不要怕學生不會,而給出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2
《倍數和因數》,由于之前沒上過這冊內容,在看完教材后就和同組的老師說,這個內容好像挺簡單的。不過上完這節課后這個想法卻煙消云散,根本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上,而且在課堂中存在了很多在預設中沒有想到的問題,下面對自己的課堂做一些反思:
1、在第一個環節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意義中,首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并用乘法算式來表示你是怎么擺的,有幾種不同的擺法?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而且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抽象為具體討論的數學問題。在抽象出三個不同的乘法算式后,我以第一個乘法算式4×3=12為例,介紹倍數和因數的關系,本來以為說:“4和3是12的因數,12是4和3的倍數”應該是很簡單的兩句話,學生應該會說,可是當請學生來自己選擇一個乘法算式來說一說時,好幾個學生卻被卡住了,還有的說成了4是12的倍數。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自己在介紹時運用的不到位,一個是比較小,后面的同學都沒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我預想的比較簡單,所以說了一遍后也沒請學生再復述一遍。在說到“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時應該在中相繼出示這兩句話,這樣的話讓學生看著說印象會更深刻,相信學生說的也會比較好。
2、第二個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從上一個環節我最后出示的除法算式中引入:我們知道了18是3的倍數,那3的倍數是不是只有18呢?通過疑問來激發學生找出3的倍數有哪些?學生很快能找到,但是并沒有找全,于是再問,那又什么辦法把3的倍數找全呢?學生自然想到去乘1,乘2,乘3……,也就按順序找到了3的倍數。在分別找到了2和5的倍數后我問學生:觀察上面這幾個例子,你有什么發現?請了好幾個學生都沒能找到,最后還是老師告訴了學生倍數最小是?最大呢?
針對最后請學生找一找發現倍數的共同特點這一問題,我覺得我在設計時問題提得太大,太籠統。學生聽到問題后可能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找什么。可以問:剛才找了2,3,5的倍數,觀察這幾個數的倍數,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學生就會比較有針對性地去尋找結果。
3、第三個環節是探求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是一定困難的,而這個環節我處理的也不到位,學生對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掌握的不夠好。
我一開始設計請學生自主找36的因數,在巡視時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了不少。所以我覺得是否可以先從12下手,因為前面一開始已經找過12的因數了,如果這里能用12做一下鋪墊,可能找36的因數時就會好一些。
在學生自主探索完36的因數有哪些后,交流不同學生的結果,有一位出現了1,36;2,18;3,12;4,9;6,6我就問你是怎么找到的?學生說是用除法找到的,于是就用36分別去除1,2,3……得到了36的因數。其實這里除了用除法來找之外,還可以用乘的方法來找,而乘的方法似乎對于學生來說在找得時候還更簡單一點。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一對對的找對于找全一個數的因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而我卻把這個方法忽略了,所以學生對于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不夠深刻,在練習中也發現做的不理想。
4、第四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我設計了2個小游戲。一個是看誰反應快,符合要求的請學生起立,這個游戲學生參與面廣,學生也感興趣,還從中發現了找誰的學號是幾的因數,1每次都會起立,就更好的鞏固了一個數的因數最小是1。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反應比較慢。第二個小游戲是猜一猜老師的手機號碼是多少?但是由于前面時間用的比較多,所以沒來得及做。
原本認為簡單的課卻一點都不簡單,每個細小環節的把握都要求我去仔細的鉆研教材,設計好每一步,這樣才能上好一節課。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3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第三單元第一節《倍數與因數》是一節概念課。關于“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說明,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通過備課,我梳理出這樣一個教學脈絡:乘法算式——倍數和因數——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倍數。從教材本身來看,這部分知識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沒有什么生活經驗,也談不上有什么新興趣,是一節數學味很濃的概念課。如何借助教材這一載體,讓學生在互動、探究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讓乏味變成有味呢?我從以下兩個方面談一點教學體會。
一、設疑遷移,點燃學習的火花。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一道腦筋急轉彎題作為談話引入課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例中隱藏著共同點:一一對應、相互依存。對感知倍數和因數進行有效的滲透和拓展。
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我依據學情,設計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2的倍數、5的倍數,學生發現2的倍數、5的倍數寫不完時,通過討論,認為用省略號表示比較恰當,用語文中的一個標點符號解決了數學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學生從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滲透學法,形成學習的技能。
由于一個數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無限”、又如何有序寫出來呢?我讓學生嘗試說出3的倍數。學生找倍數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訣等等。我組織學生展開評價,有的學生認為:從小到大依次寫,因為有序,所以覺得好;有的學生認為:用乘法算式寫倍數,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數的影響,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幾個倍數是多少,因為簡捷正確率高所以覺得好。如此的交流雖然花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但是學生從中能體會到學習的方法,發展了思維,這才是最寶貴的。正所謂沒有一路上的山花爛漫,哪有山頂上的風光無限。
三、學練結合,及時把握學生學情。
在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初步認識了倍數和因數以后,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感悟,練習中加深理解概念;在探究出找倍數的方法以后,及時讓學生寫出2的.倍數、5的倍數,從而引導學生發現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并適時進行針對性練習,鞏固新知。
課尾,我設計了四道達標檢測練習,將整堂課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概括,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較,對本節課重要知識點進行檢測,及時掌握了學生的學情。
縱觀整節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體地位,嘗試練習、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加以引導,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學生在思維上得到了訓練,探究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也會逐步得到提高。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說錯了。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是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系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3.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系和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說"15是3的倍數",也可以說"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說"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說"1.5是0.3的倍數".在課堂中反復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后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系和朋友關系來說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后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松,教學設計盡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后的一點感悟。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6
開學后上第一節課年級組教研課,挺有壓力的。畢竟放了這么久的假,感覺有點不習慣,好象字都寫不穩一樣。還好,上完課后感覺還可以。
因數和倍數是一堂概念課。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礎上教學因數與倍數的,而新教材沒有提到整除。教學前,我是先讓學生進行了預習,開課伊始,就揭示課題,讓學生談自己對因數與倍數的理解。學生結合一個乘法算“3×4=12”入手,介紹因數與倍數概念,這樣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節約很多時間。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思維被調動起來了,主動參與到了知識的學習中去了。
能不重復、不遺漏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難點,絕大部分學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數去找,孩子都能一對一對的找,可遺漏的多,在這里我強調按順序找,也就是從“1”開始,依次找,這樣效果很好。
為了得出因數的特點,我出了“24的因數,36的因數,18的因數”,并認真觀察這些因數看有什么發現,由于時間不夠,我只要求孩子從因數的個數,最小,最大的.因數考慮,沒有對質數,合數,公因數進行滲透。找一個數的倍數因為方法比較易于掌握,沒有過多的練習,二是激發他們想象一個數的倍數有什么特點。
針對這節課,課后老師們就這堂課認真評析,真誠的說出自己的觀點,特別就知識的生長點、教學的重難點展開了討論,特別是找一個數的因數,應注重方法的指導。由此,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應注意一下幾點:知識的滲透點、練習發展點、層次切入點、設計巧妙點、教法多樣點、語言動聽點、管理到位點、應變靈活點。
這幾點既是目標也是方向,相信我們在新的一學期,團結協作,勤奮務實,努力朝著目標前進。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7
《倍數和因數》是四下第九單元的內容。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到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倍數與因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倍數與因數”的概念。根據算式直接說明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很容易接受,再通過學生自己舉例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倍數和因數意義的理解。從學生的反應和課堂氣氛來看,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能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找3的倍數,匯報交流后通過對比(一種是沒有順序,一種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對于倍數,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有所接觸,所以學生很容易學,用的時間也比較少。
對于找一個數的因數,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學生交流匯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敘思維過程,相機引導并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當找到的兩個自然數非常接近時,就不需要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8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系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于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然后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系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并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系,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系,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復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9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為抽象,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并靈活地運用“先學后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并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為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為輕松、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通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著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發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0
教學中我發現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這里的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學時做了一些改動,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這樣學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學生寫了除法算式。這樣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因為現在也有很多學生學習奧賽,所以我從整除的.角度也介紹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由于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并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如讓學生思考:你覺得3和12、4和12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對乘除法學生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不少學生能說出倍數關系,可能說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學生自己的東西)。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后,我進行了設問:12是3的倍數,那反過來3和12是什么關系呢?盡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12是3的倍數,反過來3就是12的因數,接下來4和12的關系,學生都爭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兩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復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不比老師給予的有效得多。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1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說說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后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探究、研究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獨立思考、交流探討,學習研究,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前進。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2
1、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點。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概括思維過渡的重要年齡段。因此,我放棄了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的動手實踐活動,而選用了看12個小正方形在腦中想象擺法。在留有短暫時間讓學生思考,腦中逐漸有了長方形的圖象紛紛舉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問,而是追問: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來表示?當學生說出乘法算式時,也不急于就此,還讓其余同學想想他是如何擺的,做到全員參與。這種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過程,是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的,對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是有利的。
2、層層輔墊,為學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探索36的所有因數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在這之前做了層層的輔墊。
(1)3個乘法算式的呈現我作了調整:1×12=12,2×6=12,3×4=12。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有序思考。
(2)在學生根據其余兩算式說因數和倍數的關系之后,我對12的所有因數進行了小結:12的因數有1,12,2,6,3,4。讓學生感受到一道乘法算式中蘊藏著兩個因數。
(3)36這個數比較大,學生找起36的所有因數時有點困難,我設計了從3,5,18,20,36五個數中選擇兩個數來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這一教學環節,減輕了學生的困難,同時也能檢驗學生對因數和倍數概念是否已正確認識。當學生會說3是36的因數,36是3的倍數時,說明他們腦中已經有了判斷的依據:3×12=36。
(4)在學生獨立探索前,我又提醒學生,在找36的所有因數時,如果遇到困難,不要忘了我們已經尋找過12這個數的所有因數,可以作為參考。
這四個方面的準備,學生的獨立思考才有了思維的依托,遇到困難,他們就會自我想辦法,自我解決問題,這樣的探索就會有效,不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勢。
3、有層次的呈現作業,給學生以正面引導為主。在概括總結找36所有因數的'方法時,我找了三份的作業,第一份是有序,成對思考的1,36,2,18,3,12,4,9,6。在交流中讓學生明確只有有序的,成對的思考才會做到既不遺漏,又能快捷方便,第二份作業是所有的因數按順序排列的1,2,3,4,6,9,12,18,36。結果作業中漏了一個4,這是個時機,在表揚了這個學生能按順序的排列,做到美觀這個優點之后,提出問題: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學生:一個一個找麻煩,還容易丟。我接著追問;我們能給他提些建議嗎?第三份是無序的有遺漏的,也讓學生給他提建議,讓他也能做到一個不漏。這三份作業對比下來,先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再以正確的方法判斷其他同學思考不當的地方,并提出建議。尋找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學生腦里。
4、大膽放手,產生矛盾沖突,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找3的倍數時,我想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我直接拋出問題:你能像上面這樣有序的從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數嗎?學生在找中發現:3的倍數有很多,寫不完。我追問;那怎么辦,有辦法嗎?通過一會兒的沉默思考后,紛紛有學生提出省略號。
5、趣味練習,聯想,探索。練習中我設計了兩道題,一是猜我的電話號碼,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二是探索計數器的奧秘,多位老師問起我的設計意圖,我是這樣想的:重在培養學生善于聯想,勇于探索的習慣。由個體現象聯想到同類現象并能深入探索,這是創造的源泉,牛頓看到蘋果落地,通過聯想,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壺里冒出蒸氣,通過聯想,最終發明了蒸氣機…這與一個人的認真觀察,善于聯想,勇于探索是分不開的。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3
這是自入職以來第一堂得到李老師指點的課。感覺得到李老師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也讓我更深一步的體會到,只有學生自己找出來的規律,特點,才能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應用起來更有效率。平日里,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很多規律甚至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的,雖然課堂教學的速度有了,但是效率并不高,后期教師要花費的時間更多。那才是真正的丟了西瓜撿芝麻!
下面從幾點來分析本節課
一、優點
課堂掌控力不錯,教師的個人素質也不錯。
二、不足
1、 是除不盡的。但是課堂上,我卻當做了能除盡的。思考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是自己對課堂、對學生的預設不足!
2、26是13和2的倍數,13和2是26的因數------大家發現沒有,大的是倍數,小的是因數!
我非常清楚,倍數、因數是有依存關系的,而不能單獨說,但是課堂上卻說出了“大的是倍數,小的是因數”這樣一句有問題的話。失敗!
歸結原因,還是課堂太想投機取巧。作為一個引導學生入門的老師,在知識的門口,真的不能有絲毫差池,更不能為了一時的省事,而為后面的教學買下禍根!
三、除了錯誤,還有很多做的復雜、不到位的地方。
1、開篇之時,復習自然數,是為本節課作知識鋪墊用的,但是,問題中的“自然數有什么特點?”卻是一個設計失敗的問題。已經學到高等數學的我,自然之道,自然數的特點到底有多龐雜!根本不是一兩句話說的清的,但是我卻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2、給定12張卡片列除法算式求商時,可以限定時間30秒,看說寫的又多又準確。也就是說能全員參與的,就單獨。讓學生在數學作業紙上寫完后,可以抓條,然后教師可以挑選著在摘錄一些。這樣準備充分,也可以為后面的分類打下堅實的基礎。
3、找個一個數的因數時,要先找,在訂正,最后讓學生說說做法。而后更正練習,接著判斷,說方法。只有清楚的說出了方法,才能保證學生是真懂了。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總結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用乘法找因數,乘到幾就不乘了。用除法也是,除到幾就不除了!(這個數的`中間位置)
4、本節課最好的量是到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就可以了,接著歸納一個數因數的特點部分就拖堂了。內容不能很好的在一堂課中充分的展現!
一堂課教會了我很多,尤其是在教學方法上,李老師后來的引導,讓我清楚的看到了學生的聰明,學生的觀察力!要相信學生------首先要給學生時間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否則,學生的思維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發展!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提升。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后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系和朋友關系來說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后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松,教學設計盡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后的一點感悟。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5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課時所學內容,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舊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因數和倍數的,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上完這節課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通過操作實踐,認識因數和倍數
我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創設了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2、通過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找因數和倍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我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3、通過變式拓展,培養學生能力
課前我精心設計練習題,力求不僅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感悟數學的魅力。
但是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課上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2、課堂用語還不夠精煉,應該進一步規范課堂用語,做到不拖泥帶水。
3、教者評價應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避免單一化。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6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著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并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 通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系,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系。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系,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里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通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系,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著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借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于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7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課堂中,我首先讓學生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么。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為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為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為兩類。然后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于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其次,厘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說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于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范圍內,也可以在小數范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范圍較之倍數范圍大一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余時間。
2.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8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19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學習過程,從而學會學習。
1、以“理”為基點,將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
概念教學重在“理”。學生理解“因數”、“倍數”概念有個逐步形成的過程,為了促進這一意識建構,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經過“排列整齊的隊形——形成乘法算式——抽象出倍數因數概念——再由乘法或除法算式——深化理解”,使學生在輕松、簡約并充滿自信中學習新知,在數與形的結合中,深刻體驗因數倍數的概念。
2、以“序”為站點,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概念形成得在“序”。學生對于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當學生對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后,讓學生探索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的因數,這既是對概念內涵的深化,也是對概念外延的探索。這時思維和排列上的有序性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本節課的深度之一。在教學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找12的因數,并在交流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把握個別到統攬整體、從思維混沌走向思維清晰的過程。抓住教學的難點“如何找全,并且不重復不遺漏”,讓學生自由地說,再引導學生說出想的過程,并加以調整。表面看來僅僅是組合的變換,實質上是思維的提高和方法的優化,并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一對一對”找因數的方法,經歷了互相討論、相互補充、對比優化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是在學生已經有了探索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具備了一定有序思考的能力之后,啟發學生“能像找因數那樣有序的找一個數的倍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以“思”為落腳點,培養學生發現思考的能力。
概念的生成重在“思”,規律的形成重在“觀察”,教師如果能在此恰到好處的“引導”,一定會讓學生收獲更多,感悟更多。因此設計時,我借助了“找自己學號的因數和倍數”這個活動,在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例子面前,在學生親自的嘗試中,在有目的的對比觀察中,學生的思維被逐步引導到了最深處,知道了一個數的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它本身,反過來也是正確的。教師在這里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可操作的素材,促使學生對所學的概念進行了有意義的建構,促進和發展了他們的思維。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20
一、數形結合減緩難度
《因數和倍數》這一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在導入中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來表示自己腦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由于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而透過數學潛在的“形”與“數”的關系,為下面研究“因數與倍數”概念,由形象思維轉入抽象思維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實現了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的鏈接。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通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通過觀察12,36,30,18的因數和2,4,5,7的倍數,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發現了什么?由于提供了豐富的觀察對象,保證了觀察的目的性。誘發學生探索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許多的.不同中通過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后的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層次是先找因數朋友,再找倍數朋友,最后為兩個數找到共同的朋友。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符合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時也讓學生在游戲中再次體驗因數與倍數的特點,如找完因數朋友時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數朋友點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找倍數朋友時起來的學生非常多,讓學生再次體驗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則是一個思維的升華過程,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進行有效地思考。這一環節使課堂氣氛更加熱烈,也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這堂課我還存在許多不足,我的教學理念很清楚,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說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如在教學找36的因數這一環節時,由于擔心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因數,對于因數的概念不夠了解,而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引導的過多講解的過細,因此給他們自主探究的空間太小了,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雖然是新理念但卻沿用了舊模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這堂課我的個人語言過于隨意,數學是嚴謹的,隨意性的語言會對學生的學習理解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長期的教學習慣和自身的性格特點造成了我的語言在某些時候不夠嚴謹。這一點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在不斷地改正,但這節課有的地方還是沒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向其他老師學習,多走進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學多問。把握好各種學習機會,通過各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多反思認真分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不斷地反思提高自己業務水平。
感謝各位老師給我這么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并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的指導和幫助。今后,我一定以這一節課為契機,不斷完善教學,總結經驗教訓,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04-11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6篇)11-23
《因數與倍數》教學反思11-20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10-09
因數和倍數 教案12-17
《倍數和因數》教案12-17
因數和倍數教案08-23
因數倍數復習課教學反思05-10
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