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1
《什么是周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
教材結合具體的實物,通過觀察、學生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首先通過“觀察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及觀察有趣的圖形一周的長度使學生初步直觀的認識到什么是周長,然后又通過“描一描”樹葉的邊線,“摸一摸”具體事物(課桌面和數學書封面)邊線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周長,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安排了“實踐活動”量自己的腰圍和頭圍,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測量周長,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是結合具體事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二是能正確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周長。在具體操作中,我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動畫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課堂學習。讓學生觀察螞蟻在什么位置做什么,從而認識樹葉的邊線,從而認識樹葉的一周,再把樹葉的邊線拉直從而引出“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在初步認識周長的環節中,雖然通過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什么是周長,也很好的認識了邊線。但是在“認識圖形的一周時”只是請了少數幾名學生上臺展示或在下面說,導致后面很多同學不會描述圖形的周長。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同學們自己帶來的樹葉,大家邊摸樹葉邊描述“從樹葉邊線上的一點出發,沿著樹葉的邊線,最后又回到這一點就叫樹葉的一周”。用頭腦風暴法發散學生的思維,也能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了“樹葉的一周”后自然的引出“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從而完成教學目標。作為新教師,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會說的我們少說或不說,學會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經歷、獲得新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在練習鞏固的環節,我安排了讓學生判斷一些平面圖形是否有周長,主要是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懂得“封閉的平面圖形才有周長”,這一點教學目標達到了。接下來“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的周長。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同學帶的的量角器,這是沒有辦法量長度的;再有半數的'同學測量長度時沒有對準0刻度線,測量得不準確,導致后面周長的計算出現錯誤。后來在評課過程中我們的優秀教師就跟我指出了“在想象力方面我們老師要高估學生,在具體操作方面我們要低估學生”,這是我對學生學情分析的不準確,這個班的學生兩極分化的情況嚴重,優生和后進生的比例大,而中等生的比例小。學生存在不會測量的情況,再加上大家很久沒有用直尺測量長度,很有可能忘記。作為老師的我,應該先提醒學生,當然很多學生在計算方面是沒有問題的,關鍵還是要會測量。并且要求學生在記錄測量數據時要規范,為學生后面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學生就能順利的完成圖形周長的計算。
作為新教師,首先,我們要虛心向各位前輩們學習,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會讓成長得更快;其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認真鉆研教材,學習課標,研究學情;最后自身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的反思,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同時,在各位老教師評課的過程中,我受益良多,他(她)們認真的指出了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不足,并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希望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做得更好,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他(她)們的不吝賜教,我們新教師才能得到成長,也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更好的教書育人,不辜負教師這個神圣職業賦以我們的艱巨任務。衷心的感謝你們:最可愛的人!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的起始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周長概念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它也是以后學習了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即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結合具體的實物或圖形,通過看、描、量、數等系列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認識物體表面或圖形的'周長,并能與他人合作,測量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周長。我本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境。
整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我首先創設“幫螞蟻畫運動路線”的情境,通過描一描、摸一摸、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邊線”和“一周”。
第二環節:通過看一看、指一指、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長
第三環節:通過合作,探索測量周長的方法,如可以用直尺、卷尺、繩子等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內涵,并能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測量圖形的周長。
第四環節:借助方格圖去鞏固圖形的周長。對于整節課的教學我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我的板書字太小,粉筆字需要下功夫去練習。
二、我教具準備不足,比如樹葉應該涂上別的顏色,便與區分,讓學生準備教具,上課時讓學生充分活動。
三、在教學周長時,我出示鐵絲讓學生去明白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時,我應該多找一些學生去說一說和多找一些對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去鞏固。
四、老師在示范動作和語言時一定要規范和精準。
五、預設和生成,課堂上如果遇到生成,老師一定不要慌,可以追問學生為什么?或讓學生充分討論,實在解決不了可以讓學生課下討論,下去后老師要查閱資料和咨詢一些有經驗的老師,有必要的話下堂課可以在和學生說說。每次反思都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希望通過不斷的總結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在總結中,使自己不斷成長。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3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基礎上,進行平面圖形周長的教學的。它是學習的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教材呈現了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讓學生透徹的理解周長的含義是很不容易的。《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整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理解周長的含義。依據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合理的.補充了新的信息資源,并改進了信息資源的呈現形式。
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通過觀察、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課堂首先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撿到的各種樹葉,激發學生畫的興趣,讓學生沿著樹葉的邊線描出樹葉的形狀,通過讓學生一筆描出平面圖形的邊線,初步、直觀感知 “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通過指一指數學書封面的一周、課桌的一周等來認知“周長”,直觀感知周長的意義,又通過讓學生從身邊找一些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自己的腰圍,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周長的含義,體會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以上活動,我發現學生對“周長”的感知比較深刻,所以好多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是周長。這種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創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使他們進入積極的觀察、思考活動中。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一、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一)周長概念的建立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描一描、畫一畫、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幾個活動,意在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感知周長、理解周長。
活動1:描一描、畫一畫,揭示周長
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我是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螞蟻描出樹葉的邊線,但我發現在后面的練習中孩子們很難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間觀念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設計動畫展示四只小螞蟻參加爬行比賽的情境,看哪只小螞蟻 1、是沿著樹葉的邊線剛好爬完一周,先到達終點,我讓學生來當裁判,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哪里是樹葉的邊線。
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從起點還要回到起點。從而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3、接著讓孩子描出書中45頁第一題圖形一周的長度,在描的過程中繼續體會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揭示出周長的概念。本環節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看、描、說等活動中,理解“什么是周長”,從而建立平面圖形周長的描述性的概念。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活動2:找一找、摸一摸,理解周長。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周長”后,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并動手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如:課桌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黑板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通過同桌交流,上臺指一指,臺下議一議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周的邊線”在哪里?手指從哪里開始指,哪里結束?這樣,學生在描一描、摸一摸中,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本環節主要意圖是:通過這個活動,是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什么是周長”,從而感受到周長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3:估一估、量一量,測量周長。在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周長的基礎上,如何求得圖形的周長?師生互動,先讓學生估一估老師的腰圍,再量一量,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量一量自己的腰圍,學生動手操作后交流方法。這個環節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測量中學會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多樣性。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再組織學生以兩人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物體表面的周長。如數學書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還有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收集的樹葉等表面的周長。本環節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學會思考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圖形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三、 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后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借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第一關中,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且為后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第二、三關比較圖形的周長,學生通過比較圖形的周長,掌握了比較的方法(移動、測量),再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就容易了。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認識到雖然有些圖形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但它的周長卻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在測量自己的腰圍時,教師指導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學生對腰圍的認識還不夠,隔著很厚的衣服從外面測量腰圍,出現了很不準確的估算結果。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周長”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認識周長的含義,為接下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打下基礎。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周長的含義。布魯納曾說過:“掌握一門學科就是要掌握這門學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數學首先是數學概念的學習,它是學生學習數學理論和構建數學框架的奠基石,無論是傳授數學知識,還是培養能力,都必須以數學概念為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在認識概念本質屬性的過程中,借助觀察、對比、辨析、抽象、概括等數學思維活動,得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感悟數學思想方法,進而有效地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提升個人數學學科素養。如何讓學生認識周長的含義,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盡力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該環節設計動畫展示的兩只小螞蟻爭論誰爬得快,然后約定沿樹葉的邊沿爬行一周,看誰先到達終點,評出冠軍。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情景展現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興趣。接著讓學生來當裁判,你認為誰應該是冠軍?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1、是沿樹葉的邊沿,2是要爬一周,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周的長度取個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課題,認識周長。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節:“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置了3個活動。活動一: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一周,感知這一周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活動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著,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讓學生描出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通過短短幾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通過不斷地變式體驗“封閉圖形”的生成,讓學生感悟“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一概念的建立。道明周長概念,讓概念回歸數學本質,一切水到渠成,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周長”,在“玩”中認識周長概念。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現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數學抽象概念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觀察基礎上獲得直觀感知,在反復的動手操作中獲取豐富的表象和體驗。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主動探索新知,在動手操作中學會知識重組,優化認知結構,不斷地“同化”、“順應”,抽象出數學概念的表象,建構概念模型。這一環節,我是這樣教學的:
1、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再組織學生具體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通過實踐操作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測量圖形周長的不同方法,為后面學習周長的計算作一些過渡性準備,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2、測量樹葉的周長,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恰當的測量工具,想辦法測量出樹葉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什么辦法?再同桌交流啟發思維,然后合作測量樹葉的周長。本環節的設計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意圖不是要求學生準確地測出樹葉的周長,而是學會思考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接著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反饋交流拓寬學生的思路,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學生用毛線圍的多一些,也有用軟尺測量出周長的.
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了周長。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6
一、以活動為基礎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新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動畫,初步感知邊線,使學生體會圖形一周的長度必須從起點開始繞邊線一圈再回到起點,這樣就把握住了周長概念的基本點。再通過學生動手描一描樹葉一周,指一指具體物體某一個面一周的長度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準確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有周長使學生體會到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封閉”觀念,學生通過動手做悉心理解,加強感受,把生活中對邊線的零星感受進行再現和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很多學生能充分理解周長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二、以周長測量策略探究來內化周長的意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準備的學具——尺子、線想辦法量算出畫片和樹葉的周長,然后匯報演示。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圖形的邊是直線時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而是圖形的邊是曲線時可以用繞,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深刻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特殊問題有特殊的解決辦法,讓他們充分體驗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另外,匯報演示時的師生交流,生生互動雖然還沒有做到很好,但還算達到了預期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本節課的遺憾:
1、要是在用筆描畫圖形一周時,每個同學都印發一張有圖形的作業紙,讓每個學生都能動起筆來,這樣反饋更全面、真實、有效。
2、學生的交流(特別是生生互動)、語言的表達、學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識等很多方面都還不盡如人意。這還需要在老師新的課程理念支撐下對學生的一個長期堅持訓練強化的過程。
3、由于我對教學生存的處理有所欠缺,導致生生交流時老師不能自如的應對,用時稍多,加上前面還是有點羅嗦,所以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沒有得到展示。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7
《認識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抽象,雖然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較少。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小組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實際操作體驗活動中,形成表象,加深學生對周長實際含義的理解,并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小結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從小螞蟻爬了樹葉的一周這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初步感知樹葉的“一周”。然后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認識,并“說一說”感知周長。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測量不同圖形周長的方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能運用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體驗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和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課后感覺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學生匯報時,給與學生反饋的時間稍顯不足,引導學生自己說出知識的形成過程。課件中出現了與周長的從起點出發繞一周又回到起點不一致的動畫,我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8
“認識周長”是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小學階段周長認識的起始階段,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簡單圖形的周長,并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它肩負著“讓學生認識周長的意義,初步學習測量和計算周長”的任務。教材編排要求不要呈現周長的定義,但要求通過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9
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在教學中,唯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長”,經歷一種生活經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課堂我首先創設情境,剪圖形,看卡通小動物在跑道上跑步的動畫,感知“一周”,接著通過描一描,說一說,指一指獲得感性知識,從而使學生知道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最后提出“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讓學生實際動手測量解決這一問題,感悟周長的'實際含義。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主動探索出測量圖形的各種方法,如繩繞法、滾動法、尺子測量法等,在操作實踐中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本課中力爭組內交流,同桌交流,全班,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參與面廣,熱情高,培養了學生獨立探討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同步發展,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了合作、交流的成功,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首先,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地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是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在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從“描”到“量”,又到“摸”、“選”,最后再“量”。
其次,我為學生創設開闊的`、自由的學習時空,讓他們在充滿操作性、探索性、愉悅性的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索未知,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征。我讓學生選——選班級物品摸周長;選身體部位摸周長;選喜歡的方法量周長。選一選活動,能讓每一位學生產生對活動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張揚個性的活動中,同學們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或愉悅,增加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再次,好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主動合作與交流。我在這節課中設計了兩次“量一量”,一量樹葉的周長,二量四個不同形狀物體的周長。學生自己量樹葉的周長,可有的同學覺得兩只手不夠用,主動請求同桌的幫忙。他們是那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這樣主動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得到高度發展。他們還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即使學困生也不感到困難,輕松學會了“周長”。
總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由于個別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在活動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較慢,為了照顧到這些孩子,使教學的最后一環“拓展練習”只好布置為課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樹葉形狀的單一性,在匯報及展示量出樹葉的周長時,沒能顯示出面積小而周長大的情況。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周長》數學教學反思04-10
數學圓的周長教學反思格式09-30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么是周長》教案01-17
《周長》教學反思04-29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09-16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04-16
周長的計算教學反思04-14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