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周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合理設計活動,創設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氛圍,精心搭建求知的舞臺, 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通過學校新操場的一周的邊線等活動引入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有效利用了學生的'認知經驗。三年級的學生要建立周長的概念,就要創設有效而有趣的活動使其有所體驗。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索圖形周長測量策略的過程,體驗知識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讓學生自主體驗周長意義的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測量活動,其中有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名片的周長等;有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如樹葉、硬幣周長等的測量活動。整個活動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較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周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水平,這樣,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本節課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2
認識周長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通過以上“看、摸、描、量”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在你能說說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后教師總結并在黑板上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接著課件出示:找圖形的周長﹑比眼力活動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從“看”到“指”從“ 指” 到“ 描”又從“描”到“量”。不斷更新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挑戰,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如我想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新課,但由于課件出現一點小麻煩,心里著急,也就沒能很好、充分地利用好課件進行導入,對教材沒把握好,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導致學生后來對“周長”這一抽象概念還是有所模糊。同時,由于自己經驗不足,所以對課堂出現的一些突發狀況并不能很好地處理。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3
我講的這一課是冀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周長的第一課時,課題是周長的認識。本節課是讓學生以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的形式初步感知物體的邊線的長度就是物體的周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我的教學設計是相符的,達到了教學效果。比如:
(1)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結合在一起。
在組織活動之前,我提出問題“怎樣確定小布料花邊的長度呢”讓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后,在小組合作解決,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學生學會了怎樣去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怎樣表達,怎樣傾聽。
(2)提供空間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并為它提供展示的機會,由于學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比較各自方法的特點,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3)用學生喜歡的游戲做練習,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快樂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基本完成教學目標,但某些環節確實需要進一步的改進與思考。
(1)學生對給出的材料沒能充分運用,比如:部分小組不知道圓形紙片的出現有什么作用,說明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有時思考是不靈活的,在平日的教學中就要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規定固定的模式。
(2)由于自己有些緊張,出現了口誤的現象。
(3)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又是一個問題教師重復幾次,學生還不能回答到位,今后要在問題的提問上將酒店藝術。比如:在游戲環節,請學生到前面用皮尺量出學生的頭圍,我卻說成了頭的周長,導致有的孩子不知所措,用皮尺量出了頭的上下的一周,歪曲了題目的本意,如果在游戲之前加上一句話:老師想買一頂帽子,到底應該買多大的呢?或者用一個手勢加以表示,運用肢體語言,使得學生能正確思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反思到了自己的弱點,同時它也是我今后努力奮斗的方向,今后的路還很長,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會取得點滴進步的。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4
周長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長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長”字的意思、周長的函意、判斷周長、描周長、量周長、再到用周長的。但在第一次試教時就發現,學生根本就不能自己從字面上去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意思,特別是“周”字,在些學生說成是周圍、周邊、一個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學周長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學周長的意思時我參考了一位老師的教法,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物體表面的一圈,是從哪里開始,還是從哪里結束的,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離開了物體表面外面的邊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叫周長,這樣講學生理解起來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試教完時,有些老師在評課時指出,按這樣的上下去學生會有點固定得太死,沒有充分動起來,包括動手和動腦,這就要回到原點,重新出發再想一想,其實教材只有一頁紙,內容就是兩個圖和一句話,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第一幅圖就讓學生知道上面的圖形是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們的周長。第二幅圖是讓學生動腦動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圖形的周長,規則的圖形直接用尺來量,不規則的圖形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針對這里我特意設計了給兩個信封給每一個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一個信封里面裝著是圖形,一個信封里面裝著是工具,讓他們想辦法用這些工具量一量這圖形的周長,在量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來量,鐘和樹葉這些不規則圖形要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但在上定教課時,由于我講不夠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小組的同學量了信封外面這張表上面的圖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圖形的周長,在我指導下才改過來。因此應該在學生活動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
學完周長之后就應用周長來為我們服務,也就是量腰圍買褲子,第一次試教時發現這把量身尺有兩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單位,一面是用寸做單位,有個別學生讀錯了。這里也是一個在活動之前,沒有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問題已經出現過兩次,看來這是我個人比較大的缺點之一,下次上課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實際應用的這一個環節我自己覺得設計得比較好,讓學生運用剛學完的周長知識為自己選褲子,還有周長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動畫來結束這一節課,也讓學生知道周長這一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創造發明的,在自然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知識和規律等著你細心的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喜歡。
在設計上要有多種預案,大擔假設細心求證。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利用漢語知識的特性和學生原有的語文知識,直接導入問學生周長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長”字是什么意思?周長合起來是什么意思?這樣導入又直接又快,當時我問“周”安是什么意思時,學生就回答了“周圍”,“一個星期7天”等意思上,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來,方法雖簡單但行不通不通。后來才改過先認識一圈就是一周,再說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要注重細節。例如生活當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會跑到內圈上的,但我們這節課所講周長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邊上,開始時我沒講清楚以至于請同學上來黑板上運動場上一圈時,他就畫到了內圈上,如果我在開始的時候多講一句,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所以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課堂上來。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5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全新的課堂,開放的舞臺!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合理設計活動,讓學生從“剪”入手, 在“做”中升華,創設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氛圍,精心搭建求知的舞臺, 以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在快樂的舞臺上綻放思維的火花.這,就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全新理念!回顧本節課的的教學,個人覺得有以下特點:
較成功之處:
一、取之生活素材,活用教材。
教學中,對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適當的調整、重組,使教學思路更清晰。
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概念。
“周長”這一概念學生首次接觸。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我先送給學生一個禮物——笑臉,希望他們天天開心、天天快樂。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剪下笑臉,說一說笑臉的邊線。接著讓學生指一指建甌市地圖和樹葉的邊線,摸一摸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和從身邊找出其他物品的邊線,描一描各種喜歡的.圖形的邊線。這樣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鞏固了學生對周長的認識,發展了數學思考。
三、解決生活問題,創設情境。
在揭示了周長的概念之后,創設了“想辦法求名片和一元硬幣的周長”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實踐、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把數學知識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存在問題:
一、物體的一周的邊線的長就是周長,這里強調“一周”的長。所以每一個物體在指出周長時都必須以一個點為起點也是終點。我在教學時忽略了,使得學生在測量物體的周長時誤差較大,其實這也不利于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
二、我感覺最遺憾還是小組合作,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兩種圖形的周長,雖然我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優等生控制著整個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樣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探索。
總之,在課前分析、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是關鍵。對自己的不足有了認識,就給今后的學習教學指明了方向。朝這個方向努力一定能做到,做好,做得更好!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6
“周長的認識”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于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
“周長”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但是學生的認識只是停留在這個圖形的整體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這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對于周長的概念還所知不多。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通過操作活動感知周長的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對此,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劃一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的活動來比劃出學過的平面圖形,這一動作正體現了對圖形“一周”含義的滲透應用。
2、描一描。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圖形的邊線描一描,追問學生“你是怎樣描的?”從而理解正是沿著圖形的一周來描的,從一點開始,回到這一點結束。這正是周長意義中對“一周”的更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3、剪一剪。通過剪兩個大小不同的笑臉,讓學生體會出圖形的一周是有長有短的,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了“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抽象概括出“周長”的意義,讓學生對所學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二、從多種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我設計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通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由于這一內容或概念的教學時間上比較充裕,所以后面相應地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和應用比較充分。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7
《認識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抽象,雖然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物品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較少。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小組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實際操作體驗活動中,形成表象,加深學生對周長實際含義的理解,并通過觀察、操作、測量、比較、小結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測量方法,初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本節課從小螞蟻爬了樹葉的一周這一情境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初步感知樹葉的“一周”。然后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感性認識,并“說一說”感知周長。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測量不同圖形周長的方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能運用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體驗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和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課后感覺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學生匯報時,給與學生反饋的時間稍顯不足,引導學生自己說出知識的形成過程。課件中出現了與周長的從起點出發繞一周又回到起點不一致的動畫,我想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8
這學期的青年教師磨課比以往來的要早一些,開學第一周就貼出來青年教師的磨課安排表,我是第五周開始磨課。我的計劃是第三周就開始選課,在網上搜查資料,第四周先組內磨課,第五周正式第一次磨課。
一開始,我選擇的課是第五單元的《倍的認識》,因為去年去xx參加 全國教育名家論壇時,聽過劉松老師講過這節課,想著照著名家的思路去講,應該可以節約備課的時間。然而,在找資料備課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名師的課只能看,不能模仿。因為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在學生的認知上是一個質的改變,看著越是簡單的知識越難講清楚。通過一個星期的不斷查閱資料,不斷修改教案,我覺得放棄這節課。我趕緊向教研組長清霞姐和其他老師請教,最終確定下來講《認識周長》這節課。這節課之前很多老師講過,比較中規中矩,沒什么亮點,但也不會出錯。
我在講公開課時,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確定課題,第二仔細閱讀教參上的內容,如果教參上有這個課的教案,那就會被我重點反復的看。第三在網上搜索關于這節課的名家視頻,第四搜尋教案,一般找別人講過的優質課教案,看到哪個環節特別好的就摘抄下來,或者先收藏起來,第五是確定好講課思路后開始一個字一個字的敲教案,理順講課的環節,制作課件。按照這個順序,我開始準備《認識周長》這節課。
第一個試講是在三(1)班,全組的老師都來聽了,因為是第一次講,有點生疏,講完后大家都給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議和意見,我馬上進行了修改。原來用的是毛線來讓學生理解化曲為直,但是毛線比較軟,現場圍圓形時不容易圍成,而且下面的學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換成了鐵絲,提前圍成樹葉和鐘表的形狀。動手測量環節原來是讓學生把數據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本上,但是有些學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么記錄,我重新設計了一張表格,每組發一張。圖形的一周和圖形的周長區分的不夠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還是全組出動,這次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練了,教學環節也記的更清楚了。最大的問題是學生還是不會說一個圖形的周長,提問一個說的不完整,我補充一下,再提問還是不完整,我感覺這個地方耽誤的時間有點多了就自己一總結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課后大家反映的就是讓學生說的太少,就聽見我一個人在講,測量環節,因為小組四人共用一張記錄表,有的測量完了就等著正在填寫的同學,而有的是自己測量一個數據就記錄一個數據,而不是我想的這個圖形全部測量完了一塊兒填寫。下次我應該每人發一張記錄表,這樣就可以互不干擾了。
本來安排的第二次磨課是在29號,那天又開運動會了,第六周是國慶節放假,第七周又因為排練建隊節的活動,繼續推遲。第八周時,我問組長我什么時候上課,結果組長問了校長說今天下午第一節課要上,我的第一反應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換個時間,但是轉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經上過兩次了,整個課的流程也已經清楚,就是中間隔了兩周有點生疏了。于是中午也沒有回家,趕緊把教具一樣一樣的準備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時間還是緊張的。下午,在緊張中上完了這節課,中間有個環節我忘了,看了一下課件才想起來。上完課我長舒了一口氣,自我感覺講的不是很順暢,話有點啰嗦,到后面課堂紀律有些亂,匯報時學生聽的狀態不太好,尤其是最后鞏固提高環節,當時已經下課了,外面有點吵鬧,學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總結了一下,結束了這節課。
回到辦公室,我已經做好心里準備,等待著宋校長和評委老師們的批評了。沒想到宋校長先表揚了我這節課,教具準備的充分,課件制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里面的動畫部分,對突破重點難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組合作時同學們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組合作,又表揚了我們教研組,很團結,平時教研也很扎實。聽到這里,我內心真的很興奮,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終于被認可了。張國立老師還把我上課的圖片發到全體數學老師群里,表揚我的表格制作的很好,教具很新穎。
最后宋校長指出了一些問題,很有針對性,聽了之后我越來越覺得宋校長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沒有想到,也沒有這種意識,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內容有點重復。介紹一周時,還有一種情況沒有考慮到,繞著樹葉外面跑,沒有沿著邊緣,要跟學生強調好,必須緊貼樹葉的邊緣才是一周。
(二)匯報交流環節是重點,當同學們匯報完了,老師要適當的總結和提升,而不是單純的復述一下學生的話,當一個擴音器。
(三)測量周長時,把平行四邊形換成正方形,因為下節課就會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備課時要考慮教材的連貫性。
通過這次磨課,我感覺自己最大的不足之處還是對教材不熟練,每次講課就只是講這一節課,沒有想到前后的聯系。在數學理論方面比較欠缺。后面我會重點研讀《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解讀》這本書,平時在上課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反思。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9
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本節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就為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周長的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機械地學習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課的開始就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從小螞蟻爬了樹葉的一周這一情境引入,生動有趣。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面的尋找身邊事物的周長,也都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這里體現了數學回歸到生活的思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提出“周長”這個詞之后,我借助游泳池邊上,長方形邊上,正方形邊上的點的移動展示,使學生心中對周長有個大概理解。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長是怎么樣的,又通過一個不封閉圖形來完善周長的定義。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周長的概念之后,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練習,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于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我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并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尢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五、拓寬應用,為后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課的最后,我讓學生拼一拼:
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你能上來指一指嗎?它的周長是多少?
3個邊長1厘米的拼成一個長方形,周長又是多少?
2個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呢?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而且為以后的計算打好了基礎。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0
汪老師通過剪一剪、指一指、描一描等操作活動,使學生感知并認識周長的含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很快地投入學習狀態。整個教學層次分明,層層遞進:周長概念的建立——周長測量方向探究——生活中的應用——總結梳理。
另外我覺得也有一些不妥的地方:
1、學生的基礎僅有對厘米的測量,教師讓學生測量書本的長度,而書本不是整厘米,學生很難表達。
2、在實物投影上指硬幣周長時,起點用彩筆標一下,其余用鉛筆,并標一下,很顯然畫了一周。
3、在量硬幣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線,二年級孩子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是否選用粗一些的紙條更好。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61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測量方法。
2. 通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4.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并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畫,樹葉等可以描述周長的物體。
學具準備:三角尺,水彩筆,細線,不同形狀的樹葉。
教學過程:
一、觀察操作,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畫有彩色圖形的紙,談話:老師畫了許多彩色的圖形,我打算把它們剪下來送給表現好的同學,要把圖形完整的剪下來,你認為應該怎樣剪呢?
師:對,沿著圖形一周的邊線剪。(板書:邊線)讓學生指一指,老師剪下一個圖形送給剛才發言的學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數學課本,你能不能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并說一說,指一指。
師:同學們都是從左邊為起點開始指的,那能不能從右下邊為起點指?在指邊線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獨立指出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再在小組和班級中交流。(課件動態演示指出這三樣物品的邊線。)
3、認識周長
出示游泳池圖,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嗎?學生指出后,再用動態畫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談話: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板書:周長)周長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長是長度的意思。
請學生舉例說說一些物體的面的周長。如樹葉、文具盒上面、作業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長。
[設計意圖: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充分感知事物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認識周長后再通過生活中的具體實例,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復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于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長
1、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樹葉的周長,那有什么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小組同學合作動手圍一圍,量一量,記錄在紙上。然后用課件動態演示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同時強調樹葉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先用細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出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計算圖形的周長(試一試)
談話:把書打開到61頁,看試一試,你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嗎?你能說說什么叫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嗎?你能想辦法求出它們各自的周長嗎?同桌討論,指名說說自己的辦法。
學生獨立測量、計算,然后在全班反饋。(反饋時用課件演示。)
總結: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應先量出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后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相加。下面同學們就來比比誰算的快、算得準。
3、練一練
①做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訂正時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題。
課件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打開書看書獨立做一做。做好后讓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反饋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師生共同評析。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通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
三、聯系實際,應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圖形的邊線,讓學生說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獨立完成。最后課件演示描出邊線。
2、實際測量(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拿出幾片不同形狀的樹葉,量出它們的周長大約是多少厘米,在小組里展開測量活動并交流。教師注意了解學生的操作情況,并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3、解決問題(做想想做做第6題)
談話: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長,你能找一找嗎?(圍繞腰一周的長度稱為腰圍,還有胸圍、頭圍。)先請一名學生為老師測量腰圍,再讓同桌互相測量腰圍長度,學生匯報是怎樣量的,腰圍是多少。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時要量一量腰圍和胸圍,買帽子時用到頭圍。測量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長,說一說,你還想測量什么物體的周長?布置學生課后測量大樹樹干的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測量的活動中,進一步掌握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方法,通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歸納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小結:這節課里,大家不僅知道了什么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于發現、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設計意圖: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學生觀察、操作、計算、感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具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操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始終貫穿著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也符合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特點,更體現了以活動促進發展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認識周長的知識設計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連串的數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靈活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作了適當的調整、重組和補充,使教學思路更清晰,教學環節更連貫。比如,引入周長的概念時,沒有直接出示課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讓學生先指物體面的邊線。認識游泳池的周長后,讓學生再舉例說說其他物體面的周長。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操作的過程直觀、清晰的展示給學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學習興趣。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的素材都來源于生活實際,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量樹葉的周長、量腰圍等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感覺到的現實,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意識。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2
“認識周長”是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小學階段周長認識的起始階段,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簡單圖形的周長,并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它肩負著“讓學生認識周長的意義,初步學習測量和計算周長”的任務。教材編排要求不要呈現周長的定義,但要求通過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3
在《什么是周長》一課時,重點體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和體驗"兩個理念。從課中,我感覺到,惟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長",經歷一種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對原來認識的"周長"達到真正的"數學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長"的含義,而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中學生"體驗"的價值所在。
1、注意在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
首先我從學生生活引入,出示飄落的樹葉,學生因此有了描樹葉的欲望;緊接著通過描樹葉的輪廓來增強對一周的.感知。這樣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后又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周長的認識。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
在老師語言的激勵下,學生先通過觀察發現生活中周長無處不在。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選用合適的工具去測量腰圍等等。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不足之處就在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比較少。由他們之間的質疑碰撞后產生的火花,其實是學生最大的收獲。在今后的課中我應該思考老師在課堂中如何發揮引導作用。
在教案和試講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本教案和其他教案的相同之處有:一方面是注重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和其他教案有所創新的地方有:整體設計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創設圖形家族爭吵誰的周長長,利用學生愛幫助別人的特點,引出問題"什么是周長";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由學生自主選擇測量方式,并合作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布置作業為: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
總之,教學的關鍵在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讀教育書刊,使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4
《認識周長》這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課堂上,首先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呈現一只螞蟻爬樹葉邊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長"這兩個詞語;再讓學生用彩筆描出自己喜歡的樹葉及課本上習題上的圖形,進一步直觀地感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的例子來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及知識的拓展延伸。
這節課雖說重視知識的形成與獲取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和體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我覺得有就一處的設計對教材內容挖掘得太過深徹了。我一共設計了六個圖形讓學生判斷那些圖形有周長,那些圖形沒有周長,為什么?在學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還有兩個是不封閉的圖形,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感受圖形邊線具有封閉的特性,從而使他們知道在指物體表面周長的時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斷。其實后來的幾個環節都是叫學生指周長,都在暗示著讓學生體會周長的這一特征,所以前面強調邊線的首尾相接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其次,是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精細化。例如:在“試一試”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而且整個測量過程用時比較多,細細想來是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會避免上述的問題。有學生說用繩子圍著樹葉一圈之后,把繩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樹葉的周長是多少,這時我卻沒有抓住機會適時給學生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又如:在實踐聯系計算圖形周長時,我出示的是課本“想想做做”第4題,其中第一個圖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個是等邊三角形,第三個是平行四邊形。其中就體現了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渡,有很多同學就選擇使用比較簡便的乘法來計算,而我卻沒有抓住機會,讓他們體會文本的意圖。如若能讓學生就圖形的實際情況來說說為什么能用乘法的話,相信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一定會更深。
另外,教學評價欠缺。當學生回答后不能及時準確的進行評價,或者是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時,不能夠抓住機會及時的引導學生,并進行評價,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于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于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于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于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通過這次講課結合年會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本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著的奧秘,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15
“周長的認識”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于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周長”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但是學生的認識只是停留在這個圖形的整體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這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對于周長的概念還所知不多。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周長的'意義,本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本節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就為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提出“周長”這個詞之后,我借助游泳池邊上,長方形邊上,正方形邊上的點的移動展示,使學生心中對周長有個大概理解。再讓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長是怎么樣的,又通過一個不封閉圖形來完善周長的定義。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周長的概念之后,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練習,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01-06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04-16
認識周長 教學反思11-26
《認識周長》優秀教學反思09-18
《認識周長》教學反思范文10-05
周長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11-21
教學反思《周長的認識》(通用13篇)10-25
《周長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3篇)11-10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