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歸去來兮辭中的樂與憂》的教學反思
對《歸去來兮辭中的樂與憂》的教學反思
何有湖
之所以選這個課題,一方面是出于“一師一優課”的需要,另一方面公開課最好是一個課題能完成的任務,這個整個課顯得更加完整一些。這是第二課時,因為篇幅較長,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把握課文的內容。這個教學任務實在不好拿來作為上課的內容。往往教學任務越簡單,上公開課越不容易上出精彩之處。這也是我們以后上公開課,包括到外面上課應該要注意的點,盡可能完整一些。
優點就不講了,這么多年,個人的一些風格與特點相對固定,我們所能做的是可能地把缺點改掉,把優點發揮。
這節課的教學基本思路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去思考,去爭鳴。因為是第二課時,有關字、詞、句的基本知識的教學就沒有涉及,直接進入對陶淵明的情感的分析。要分析詩人的情感,我采用知人論世法。以《歸去來兮辭》前面的序文作為切入口,先讓學生讀一遍,再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出來做官和辭官的原因,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的情況,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他做官和辭官的原因,這個分析實際上為后面分析情感的“憂”作鋪墊。但這個環節,從教學現場來看,學生的反應并不熱烈,學生有一部分的原因,但我事后回想一想,關鍵是一開始沒有把學生學習的興致調動起來,沒有讓學生進入相對興奮的狀態。可能一開始應該講一點有趣的事,讓學生笑一笑,放松一下。
在分析陶淵明做官原因的時候我做了一些資料的補充,讓學生相對全面地形成一個立體的認識。我選了表現陶淵明年少有志的詩,讓學生來讀。在現場是我一激動,自己去讀了,本應讓學生去讀,可能好一些,至少學生能比較直接形成初步認識。我讀完后,讓學生來分析,實際的情況是學生的反應并不理想,在我的生拉硬拽中說出一兩個要點。這說明學生沒有進行思考,我講解與引導沒有推動學生進行思考。
從課堂環節分步來看,有點頭重腳輕的味道。本課教學重點是分析“樂與憂”,而實際上,分析陶淵明做官與辭官的原因足足用了25分鐘,占用一大半的課堂時間,這顯然是虎頭蛇尾,這也必然導致后面的分析不全面、不透砌。
到26分鐘我正式打出思考有哪些“樂”來的幻燈。本來這些內容在前面的課時已經講過的內容,幾乎是炒現飯。學生只要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或內容就可以,但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很被動。一方面確實跟他這個班的特點有關,班主任自己上班都是死氣沉沉的。另一個方面,其實也有我之前備課時的預計不足的問題,我沒有充分考慮到如果出現學生“不上道”的情況如何辦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去比賽借班上課,特別要思考和準備這個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反應,是換一個角度問,還是讓學生先齊讀,或讓一個學生讀。這都是要思考的思考。實際的過程中,我叫了幾個學生回答后,一時間不多了,于是更多是自己講,講完“樂”這個內容,已經過了30分鐘,后面只剩下15分鐘。
這節課我的本意是,學生在分析“樂”的過程中,我適時的引導學生是否有“憂”,最好是學生自己能發現“憂”的存在,然后我讓其它學生來反駁,于是這個發現“憂”的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我結合學生發現的句子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辭官時內心的復雜性。這是我設計的理想狀態,但現實總是不合人意。當我發現在分析“樂”時學生時的不良反應后,我只好臨時改變教學策略,在31分鐘時直接在幻燈上打出“憂”字,采用我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來分析的教學形式。為了讓學生更加充分地體會陶淵明退隱后的無奈,我補充了其兒子的情況的一首詩《責子》,也沒有讓學生讀一讀,品一品。所以,后半段的教學基本上又歸于“一言堂”,因為時間的關系,因為之前學生的反應的啟而不發,或者我啟發的藝術不到位,為了把課講完,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
總之,如果自己給自己打分的話,只能是60分,給60分的原因是內容講清楚了,但教學的過程體現的比較無趣,原因是備課時預計不足,教學手段顯得單調。
【對《歸去來兮辭中的樂與憂》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05-19
《歸去來兮辭》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4-27
成長中的憂與樂500字作文04-30
成長中的樂與憂作文500字04-27
《歸去來兮辭》教學實錄02-29
憂與樂作文12-22
歸去來兮辭05-02
我的樂與憂作文08-13
歸去來兮辭原文05-30
歸去來兮辭原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