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15 18:36:5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在學校“求實杯”的比賽中,我執教了一節《克與千克》,聽了

  領導評課后,感覺到自己很茫然,對新教材的編排有些困惑,通過這一節課與參與新課程的教師共勉,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覺到教師不是鐵路警察,不是只管這個階段的知識教學,在質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師應該有更廣博的知識結構,也許我們不需要全部都講給學生聽,但是我們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我也感到,如果在課前能多查閱一些資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學錯誤的出現。

  2、自己正在實踐的是課改教材,這節課的備課過程讓我感到教材給與我們教師實踐的.空間很廣泛,然而我卻感覺到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教研員老師特別強調,現在備課如何才是一節好課,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對學生是否產生了實效。我覺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得特別清楚,能不被學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只有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備出來的才是一節好課。教師怎樣才能了解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我想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還是挺不容易的。

  3、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給予學生有關“克和千克”的準確認識,可是在授課是我沒有通過實際的工具測量給學生這個準確地認識,是非常錯誤的地方。今后再授課時,教師要準備一架天平、一臺秤,通過教師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克和千克”。學生手里至少有一個彈簧秤,在測量一千克時,讓學生通過測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體,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體積沒有關系。然后可以再讓學生顧及“一千克蘋果大約有多少個時”準備大小不同的蘋果,讓學生對于“克與千克”和“物體的質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

  4、對于這類需要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課程內容,教師平時一定要對學生操作學具時的基本要求貫徹始終,否則,學生在不該操作的時候玩學具,不僅學具不能幫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

  5、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規范,不能過于隨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幾何課程時,教師在備課時,我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年輕教師一定要仔細考慮自己的每句話,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概念和清楚的表達。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克與千克》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匯報自己搜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說說自己“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著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課前學生已經記錄下自己的體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內容。而省編義務教材中內容編排體系讓是學生在學習二(上)年級學習“千克”的基礎上,本學期再來學習“克的認識”。但人教版實驗教材在內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級將二個內容集中學習。基于對新課程標準理念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省編教材二(下)“克的認識”為基本內容,并借鑒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設計思想和內容。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后,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二)、反思之二——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伊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教師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三)、反思之三——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竟然會將問題的解決帶著個人的感情色彩,選擇成績優秀的同學,還有的學生只關注到同學的個子的高與低,這些都是我本來沒有想到的。課堂上,終于有學生在教師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師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二年級學生由于積累的生活經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 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新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單位,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并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并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較為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 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于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驗。由于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為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質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 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說明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合適”。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為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說,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一、教學案例

  我在兩個班用了不同的教學設計,后面的班級是在修改的基礎上教學的。

  教案一:

  1、從生活引入,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出示圖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發現一枚硬幣的重量是1克,一袋鹽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60克,……從而引出重量單位克與千克。

  2、親身體驗,認識一克與一千克、幾克或幾千克

  學生拿出教師課前準備好的一克與一千克的物體進行親身體驗,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覺一克與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圍物體的大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對克與千克的認識。

  教案二:

  1、從經驗出發,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T:說說你喜歡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我板書,左邊書寫以克為單位的物品,右邊書寫以千克為單位的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比較輕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2、研究與體會一克、一千克物體的重量

  學生從自己準備的物品當中拿出一克的重量來,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圍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時認識一千克。估一估,周圍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

  4、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二、教學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課的開始也是從生活情景引入的,但這樣的情景引入并沒有從學生生活實際考慮,在實際生活中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有關克與千克的重量觀念,不是實實在在的學生所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經驗,按理說,用手掂一掂,估一估,應該可以形成一克與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中,根本就沒有與一克、一千克產生對比的經驗,所以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還是無法通過這樣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確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學習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回家學生用手掂一掂幾粒綠豆、幾粒米、一個雞蛋、一袋鹽、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彈簧秤稱一稱。在教學時,直接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設計教案二。

  對比兩者進行反思: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了有關克與千克的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所以學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會很主動。在掂一掂、估一估的過程上,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確的克與千克的觀念。

  通過這兩節課的對比與分析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認識的同時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

  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米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4個蘋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學生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因此本節課從逛市場引入課題目,讓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秤,而后在實踐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過眼的觀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稱一稱、腦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傾聽說一說等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質量概念。最后回歸生活,找一找身邊哪些物品的質量可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確含義,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尋找的的時間較短。1克、1千克不能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說,對它們的認識,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各種大約1克的物品,學生掂、找、感受的時間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學千克時課堂上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4個大蘋果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確實短和少。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建議:

  本周讓孩子們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電器等大宗物品包裝上的千克,孩子們的眼界會更寬,知識也會學得扎實,用得熟練,提高生活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克與千克”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時,學生由于沒有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為動態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盡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體驗成功的喜悅。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于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3、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準確、樸實、有效”。

  簡單明了的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9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特征,而對于質量的關注則較少。由于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這部分的教學我主要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在教學中,我著重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展現本課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我拿著天平和盤秤走進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現在孩子們身邊的秤拉近質量的學習與孩子們的距離。并借此機會簡單給孩子們講解了盤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追問孩子們還見過什么樣的秤?

  二、突出體驗學習的意義

  “克與千克”的教學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論課堂,要讓孩子們親自體驗才有助于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我首先讓孩子們用學具掂量了學具中“1克”的學具,體驗1克之輕,再用盤秤稱量了數學的重量,發現6本數學書的質量大約有1千克,讓孩子們分組體驗了1千克的有多重,讓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

  三、利用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我安排了“拍賣會”的活動環節,當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讓孩子們以手稱量猜測水果的重量,并將孩子們的回答板書在黑板邊緣,再稱量水果,將水果送給猜測質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們十分活躍,課后我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孩子雖然課上不知道水果的質量,但是通過活動,了解了哪種水果大約有多少克。活動環節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為孩子們以后做估質量類的題目打下基礎。

  但是對于這類要求實踐的課程來說,孩子們的充分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課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們還是不能親身參與到體驗中來,于是我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用家里的稱量工具稱一稱家里物品的質量,增加生活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0

  “克與千克的認識”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雖說這一知識在教材中初次呈現,但學生并不陌生,他們在購買物品的時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識,另外,此年段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自學、應用、拓展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圖釘、大米、黃豆、橡皮、食鹽、牛奶、蘋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約是1克的物品有9種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種以上。通過一次性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再逐一稱出5個蘋果的.重量分別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計算比較,找到誤差等活動使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1角的硬幣、5角的硬幣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1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2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干、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關系。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愿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們為學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并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3

  摘要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

  教學《克和千克》這節課時,為了喚起學生有關臺秤的知識經驗,課前就布置學生在家搜集有關物品重量的素材。課中就出示一臺秤,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臺秤怎么稱物品的重量?接著讓學生認識臺秤及使用方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稱出1千克的橙子。學生有的說1千克的橙子有4個,有的說有5個,有的說小一點的有6個。學生發現每組1千克的橙子的個數是不同的。然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這時教師拿出一些袋子,問:“在這些袋子里裝上多少東西,就可以達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誰猜得準。”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尋找身邊的物品,進行猜測。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裝5本語文書和5本數學書。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鹽。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裝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個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營養快線。

  ……

  一會兒,學生的興趣上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說。我于是話鋒一轉:你想驗證剛才所裝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嗎?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辦法使它成為1千克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一位學生把原來猜想的9個沙包放臺秤上一稱,羞澀的笑了,覺得相差太遠了。有的小組在操作稱物品時一會兒多,一會兒少,一會兒換個大點的,一會兒換個小點的,一直到剛好1千克為止。最后,學生展示匯報小組的成果,教師給猜測正確或接近的學生獎勵智慧小花。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反思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這節課中,精心的設計,組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稱物品,掂物品,數物品的活動過程中加深了對千克的認識,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個實踐活動也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稱一稱、掂一掂而真實的感覺到“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從重。從而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因為物體的重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讓學生通過現實的稱一稱、掂一掂才能讓學生感覺到物體的重量。這也體現了“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這一教學理念,又體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思考,起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經歷生動的學習過程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師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中,對課本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加,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生動的學習過程,從而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向最佳狀態;同時分小組驗證,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千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覺到“幾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學生對1千克的實物稱重量的展示過程,正是一次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火花碰撞,經驗共享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的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他們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得以培養,并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驗證,合作交流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在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的反復嘗試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有探究價值的學習材料,以具有較大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當學生在認真活動的時候,教師認真地聽,準確的理解,熱情的鼓勵,并給予學生幫助,進而營造了一個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這樣,學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4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的安排是分兩個課時分別認識千克和克的。由于這一節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景,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克與千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調查自已喜歡的物品的重量的作業。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你們玩過蹺蹺板嗎?”“蹺蹺板在靜止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從而引出物體有輕重之分,接下來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自己調查到的物體的重量,(斤、公斤、兩、克、噸、千克),我根據學生的匯報把相關的重量單位作為副板書記錄下來,再結合超市情景圖,抽象出克與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重量單位,斤、公斤、兩是我國人民用的重量單位,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的重點:克與千克。

  2、教學設計落點是“體驗”數學

  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枚2分錢的硬幣和糖果,直接告訴學生2分的硬幣重1克,讓學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輕,在告訴學生1克中的物體還有1枚發卡、一顆紐扣、一張名片進而加深學生對1克這個重量單位的理解,接下來讓學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讓學生在認識1克的'基礎上,對稍重物體的感知和估計,在初步估計的基礎上自然過度到“誰估計的最準確?”引出用天平來稱一稱,在稱完糖果的重量后讓學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帶的物體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讓學生對常見的物體象鉛筆、雞蛋、蘋果等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在完成這些活動后,我問學生“你知道一袋鹽有多重嗎?”“那兩袋鹽有多重呢?”學生說用計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師說“除了計算,你還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兩袋鹽的重量嗎?”學生說用天平稱,這時老師介紹這個天平里最大的砝碼是500克,它只能稱較輕的物體,在此產生矛盾,引出盤秤。通過在盤秤上稱,使學生發現:通過計算兩袋鹽的重量1000克與稱出來的1千克是相等的。緊接著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體,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組合作,幾人在一起輪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師出示大包菜,還是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稱一稱。讓學生充分感知和認識千克的基礎上,我有讓學生學生匯報了自己的體重,有的學生是用斤的描述的,為了讓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和進一步加深對千克的認識,我讓學生選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輕的學生到體重秤上稱一稱,使所有同學通過對比,對自己的體重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學生的體重應該在20——42千克之間。

  3、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與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設計一些連一連、填一填質量單位、認一認稱上的讀數、判斷和是真是假的練習,提供大量的數學信息,讓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4、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介紹了關于公斤、斤與千克之間的換算,世界上最小的鳥和最大的鳥的重量,使學生拓寬知識面。

  整節課學生的興趣較高,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增強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信心。但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組織不到位,教學中雖然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放手不夠,象稱物體的重量可以讓學生上臺稱,學生自己讀數等,在用天平稱物體時用時過長,導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場,沒讓學生談收獲,進行質疑問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

  關于教學目標:

  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有的也相對較為間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識。

  因此,教學設計中關于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別。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方法和意識。

  反思一:

  審視這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節,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最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反思二: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說說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桌上約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要幾個硬幣, 20、50克呢?并讓小組6、8個同學合起來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況下再讓學生估量蘋果與鹽的重量,在估量過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優化。可惜在估量確定出蘋果重量之后,忘卻了讓學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廢紙哪個重,哪個輕,由于兩者體積相差比較大,學生很好的認識了千克,知道比較物品的輕重要看質量而不是體積。最后我請學生比較了1克與1千克的不同,他們明顯感受到1克比1千克輕得多,這為他們今后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學完千克后,因為時間關系,遺憾地沒讓學生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另一個值得反思之處就是在回歸課本的整理知識的環節中,該思考適當的引導學生整理、回顧知識。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8-15

千克教學反思08-09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08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1-03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10-26

克、千克、噸的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