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二地理教案

時間:2023-10-16 13:17:55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教案(必備)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地理教案(必備)

高二地理教案1

  [教學目的]

  1、在地圖上能指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

  2、運用地圖,了解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及地形與氣候人口的分布關系

  3、運用圖片和資料,了解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種類,并分析這些野生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別稱的由來

  5、運用地圖,了解澳大利亞主要礦產資源及礦產地與工業、城鎮分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澳大利亞的地形、發達的農牧業,工礦業

  難點: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澳大利亞古老動物存在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大洋州掛圖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設問: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哪個?該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一、地理概況

  1、學生閱讀P95“閱讀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圍,而后引導學生在掛圖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島嶼、群島。

  2、對照圖2-47,學生說出澳大利亞的海陸位置特征

  3、引導學生找出東經160、赤道,從經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特征:東半球、南半球、跨溫、熱兩帶

  (過渡)澳大利亞是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其領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4、學生閱讀教材回答,而后教師在掛圖上指出

  5、結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特點,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導學生觀察P97圖3-49,對照圖例,得出澳大利亞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勢低平

  2、學生討論完成P97活動題

  (過渡)由澳大利亞地形圖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這三大地形區各有什么特點呢?

  3、引導學生找出西部高原區,對照圖例,分析其面積、海拔高度特點,并突出著名景點:艾爾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區,對照圖例,得出海拔特點:地勢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結合圖3-51,講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亞地勢最低處艾而湖

  6、結合掛圖,指出澳大利亞東部山地的范圍,并指出分布在東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氣候與人口

  1、學生閱讀圖3-53,說出澳大利亞的有哪些氣候類型?以哪兩種氣候類型為主?東南沿海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觀察圖3-54,思考: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四、古老的動物

  1、引導學生閱讀P99圖3-55,指出澳大利亞的主要動物,并小結:澳大利亞的動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獨特性

  2、討論:為什么澳大利亞的動物古老而獨特呢?

  3、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的植物物種也具有獨特性

  (過渡)從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澳大利亞屬于什么性質的國家?

  五、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學生閱讀思考;澳大利亞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可以從哪些文字體現出來?為什么有“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

  2、學生聯系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特征分析:為什么澳大利亞的農牧業會發達?

  3、引導學生閱讀P100圖3-58,完成活動

  [小結鞏固]

  [作業布置]

  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高二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含義及其形成條件,通過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內涵。

  2.運用資料(如照片)展示災情,全面認識自然災害的影響。

  3.初步闡述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形成機制。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

  2.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學方法

  1.通過實例,歸納自然災害發生的條件。

  2.采用播放錄像、收集報刊資源等,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具準備

  資料卡片、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不論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颶風“卡特里娜”,還是帶來空前災難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20xx年都不會忘記“自然災害”這個名詞。自然災害現在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傷或流離失所并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20xx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為140億美元,而20xx年則可能大大超過這一數字。 自然災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壞性和震撼性,讓人類不得不深思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發生與那些因素有關呢?請大家看課本第一個標題。

  [講授新課]

  一、自然災害(板書)

  1、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自然異變:自然異變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或異常。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

  關系: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異變本身無所謂成災和危害,只有當它們作用于人類及其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上,并使之造成損失,才成為災害。

  [轉承]那么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哪些條件呢?

  2、自然災害的發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形成的具備條件:—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

  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提問]那么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影響的自然異變發生在哪些地方呢?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孕育于由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當自然界發生異常變化,無論其程度大小,只要對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造成損失就形成自然災害。

  [提問]哪位同學能舉個例子來區分一下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回答]氣溫升降、刮風下雨屬于正常的自然變化,但是如果氣溫短時間內驟然下降10℃,就可能出現冷凍,造成農作物減產,發生自然災害。

  [點撥]所以說,自然災害災情的大小取決于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和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讀課本P2~P3頁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災害,哪些不是?為什么?

  [學生活動]:討論

  [點撥]:(本題判別的標準有兩條:其一是否以自然異變為誘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社會失穩。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災害,因為沒有造成損失。

  (2)案例2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火山噴發)為誘因,還造成人員死亡的災情。

  (3)案例3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雨雹)為誘因,還造成作物受災的災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過渡]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但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提問]請大家看課本第二個大標題并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所見所聞,談談災害給人類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學生活動]:看課本后,討論并回答

  [點撥]災情的大小通常以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的損失為衡量標準,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等。

  人員傷亡

  (投影資料)

  20xx年10月20日新華網消息據美聯社報道,巴基斯坦受災最嚴重兩地區之一本周三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南亞地震中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9000人。這次地震已經成為自上個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之一。

  同學們,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是相當慘重的,同時在災害中還會由于斷水、缺糧、失去親人、無家可歸等災害境遇,造成恐慌、憂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傷害。

  [點撥]對人類生理、心理的損害是自然災害產生的最嚴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災救災中的首要防救對象。

  由于人們在年齡、性別、收入、居住條件、健康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會導致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因此,同樣強度的災害發生時,人員傷亡的情況不同。

  投影:圖1.1 (地震中受傷的兒童被地震驚嚇后哭泣的兒童)

  [點撥]照片不僅反映了人員受傷的情況,同時又說明兒童是易受災群體。在承災人群中脆弱的不僅有兒童,還有婦女、老人、殘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青壯年男性則是相對不易受災害損傷的群體。

  (二)財產損失

  自然災害還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跡等財產造成損毀,形成直接經濟損失。

  (投影資料)

  結合課本理解:說明了不同自然災害有其一定的受災體,造成的財產損失內容不同,災情不同。

  [點撥]除了直接的財產損失,自然災害還造成一些間接影響(例如對社會功能的破壞)。

  (三)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1、特殊性:

  資源損失的災情相對于人員、財產的損失災情來說具有滯后性和隱蔽性

  2、對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破壞的差異:

  屬性被破壞后情況礦產資源等非可再生受災被毀后無法或很難恢復水資源可再生受災后雖然可以再生,但過程非常緩慢大氣資源可再生生物資源可再生總體上屬于可再生資源,但一個物種滅絕后,就永遠消失而不會再生土地資源可再生一旦受災,將導致森林被毀、土壤破壞、草地退化等環境問題。

高二地理教案3

  【課程標準】

  1.以褶皺山為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褶皺的概念,認識褶皺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褶皺和褶皺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過程與方法:

  閱讀褶皺示意圖,分析褶皺成因及地貌表現,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山地的.形成原因,認識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但是有規律可循,可以被認識的。

  【教學重難點】

  巖層分布不完整情況下:背斜,向斜的判別

  【教學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播放ppt褶皺山脈巖層的圖片和世界名山,看圖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現象。

  【設問】當你們看到這些自然景觀是有沒有產生疑惑呢?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巖層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剛才看到的其中一種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皺山”

  【進入重點】

  1.引導學生觀看圖片

  2.播放ppt里的動畫:沉積巖形成提問:問題1

  提問:問題2

  追問;

  3.播放ppt中的動畫

  講解;

  播放ppt引導學生認圖;

  4.這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

  播放ppt中的動畫進行探究,引入巖層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況,及地貌的變化;

  講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結:對一節課進行總結

  學生讀圖

  學生思考完后回答問題

  學生看動畫,從動畫中獲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問題,思考后回答

  學生讀圖

  學生認圖,引起思維沖突,讀圖,分析巖層和巖層的變化的原因。

  判斷內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態

  學生學以致用運用到實際生活

  【板書設計】

  內力作用——褶皺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斷——新老關系

  向斜成山

  意義——找礦,找水,工程——找礦

高二地理教案4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本節課屬于復習課,教材中的內容因為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在初中階段只是識記簡單的內容,但是面對高考,區域地理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表面知識的識記,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重在引導學生得出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學習之后的區域地理知識。本節課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對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讓學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日本是第一個分區地理東亞的重要國家,地位非常重要,無論是相關的內容還是學習的方法都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四個核心素養:人地關系,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區域地理的復習要重在體現這些素養的`培養,通過對于日本這個區域的認知,問題設計層次深入,幫助學生梳理關系時對學生進行綜合思維的培養,通過討論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學生分析】

  由于與初中地理學習相隔的時間過長,再有文科普班的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別,對于相關知識的分析需要有側重,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別,問題設計多元,層次多樣。

  【教學目標】

  1、能夠掌握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能運用核心特征分析區域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2、能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日本的氣候特點和成因。

  3.通過本節的學習,學會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對日本自然特征學習,分析日本資源狀況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提高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難點: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教學過程】

  先引導學生分析出掌握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在哪里:位置(經緯度、海陸、半球、相對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氣候、地形、河流、植被、資源等

  人文特征—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城市等

  為什么:解釋上述特點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1、 讀圖明確日本的位置和范圍

  高二區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 高二區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

  可以結合圖總結位置特征,需要對學生強調海陸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島國。

高二地理教案5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共分為6課時進行講授,第1課時認識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第2課時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第3課時學習亞洲和歐洲的地形特征,第4課時學習亞洲和歐洲的氣候特征,第5課時學習亞洲和歐洲的河流情況,第6課時了解亞洲和歐洲的人口與國家情況。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于歐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于“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6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第2課時

  (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1-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板書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 2.時區及換算

  講述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范圍是東經172.5°~西經172.5°。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 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點撥:

高二地理教案6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1節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學難點: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具準備:電腦多媒體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引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在地理必修三中我們主要學習區域的發展,區域的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區域發展首先要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第二章中我們主要學習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護。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現象。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2.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3.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實質:土地退化

  4.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活動

  活動: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因素人類活動沙漠化

  點撥: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

  思考:

  (1)荒漠與荒漠化的區別。(提示:荒漠與一種地表景觀類型,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現象)

  (2)沙漠化與荒漠化的區別。(提示: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過渡: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西北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下面來學習。

  二、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環境------荒漠化的潛在因素

  思考: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

  1.位置------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說明: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思考:西北地區什么位置特征使這里形成干旱環境,以致荒漠化嚴重?

  提示: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擋了海洋水汽的進入

  看圖,學生總結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思考:西北地區什么地形特征使這里形成干旱環境,以致荒漠化嚴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3.氣候

  利用以前所學內容,分析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和特征。

  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年較差大。風大,且大風日數多。

  思考:導致西北地區形成干旱環境的主要氣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西北地區從東向西隨著離海洋距離增大,水汽越來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漸過渡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點撥: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點撥: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冰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二)氣候異常---------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歸納總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活動: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點撥: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人為因素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

  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閱讀P21、22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2)灌溉措施不當,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鹽漬化。

  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點撥: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

  點撥: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于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由于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點撥: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概況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現4.影響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環境--------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2)地形------高大山脈阻擋了海洋水汽的進入。

  (3)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大風日數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護。

  2、氣候異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高二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征,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游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征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準備:風景圖片、自制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征: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巖構成,其花崗巖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巖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巖構成,花崗巖巖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云海

  黃山云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云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云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巖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松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臥、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于天下。黃山松生存于高峰懸崖之上,那里巖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巖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黃山自古云成海”,黃山云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霧,有“十日九云煙”“山色去來云”之說。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游人青睞,因此有“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余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游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于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的海灘之一,這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云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于我國云南省南部,與云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云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

高二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垃圾圍城的現狀,如何減少城市的垃圾數量,將其影響減少到最少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主要講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教學目標】

  1、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綜合利用的方式。

  2、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

  3、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重點】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難點】

  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教學方法】

  啟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教材的情景及問題)

  [資料]1、如目前南京日產垃圾3500噸

  2、據統計,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的各種新舊垃圾填埋場已達4000余座,它們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圍城市”的陣勢。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蘇衛衛生填埋場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占地60公頃,總填埋面積40余公頃,日處理垃圾20xx噸,占北京垃圾處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教師導]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拋棄的各種廢棄物,它的成分和數量都因時、因地而異。

  [學生研究活動]

  (1)、分析我國某城市某居民區垃圾成分和數量的因時變化(配合照片)

  傳統的生活時期現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數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變化

  城市某居民區城市的某學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師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體廢棄物,沒有處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間,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會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質溶解進水里,會污染水質,使水變質,變黑,變臭,富營養化,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

  污染大氣——城市垃圾燃燒時,特別是化學物質的燃燒,會釋放出有毒的物質,從而污染了空氣。

  [資料] 20xx年,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課題。值此歲末年關,本報對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點、疑點、難點問題作一系列報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機關、法律人士和廣大民眾檢視和探討。

  植物都變異了,月季花長得比牡丹花還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癥,比例還在不斷擴大———“我不知道這是否跟垃圾場有關,但發生在現實中的事令人恐懼”。這是南京一位環保人士從江寧兩處垃圾填埋場探訪歸來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這座城市的環境”,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顧著喊可持續性發展的口號,垃圾問題一天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城市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陷入災難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師生共同研究](以本學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為研究調查對象)

  [教師導]我們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達到無害化,減量化;其次,在處理的時候,使垃圾盡可能地被利用,創造財富,即達到資源化。

  1、目的:處理城市垃圾達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1、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區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3、為更合理地、科學地處理城市垃圾,以達到目的,你還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過程:

  [總結]城市垃圾的處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教師講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評價:簡便、經濟,但占地較大,

  科學的建設:必須進行嚴格的防滲漏處理,要科學設置通暢的排氣管網系統

  2、城市垃圾焚燒——消減固體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垃圾,將垃圾變成無害的優質的有機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資源化,同時也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資料1]我國利用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廣闊

  伴隨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我國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準備建立垃圾沼氣發電廠。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國在杭州天子嶺填埋場建成首家垃圾沼氣發電廠。1999年6月,廣州大田山沼氣發電廠投入運行,日發電量2、3萬千瓦時,日處理垃圾3000噸。

  利用垃圾沼氣發電的技術路線是:垃圾填埋—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產生電能。這項技術的應用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國也看好我國這項技術,去年,我國援建的突尼斯沼氣發電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幾年,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長,為利用垃圾產生沼氣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

  [知識窗]

  [全課總結]

  污染危害

  綜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課后活動](見教材)

  四、【板書設計】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

  污染大氣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過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隨堂練習】

  1、有關“一次性用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初衷是為了方便和衛生B、會減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D、有利于節約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屬于危險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飯菜B、廢塑料、廢橡膠

  C、廢木料、廢舊管道D、廢舊電池、廢舊日光燈管

  3、消減固體量最大的垃圾處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燒C、堆肥D、生產沼氣

  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是( )

  A、數量增加,品種減少B、數量增加,品種增加

  C、數量減少,品種增多D、數量減少,品種減少

  5、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為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于同一類的是()

  A、果皮、爛菜葉B、舊報紙、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廢銅爛鐵、舊服裝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9

  【預習目標】閱讀教材,能夠說出非洲位置、地形特征、河流、氣候類型分布。

  預習案

  1.在圖中畫出幾條重要的經緯線:20°W、0°、40°E、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

  2.在圖中找到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紅海。

  3.在圖中找到馬達加斯加島、好望角、幾內亞灣、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索馬里半島。

  4.結合教材,在圖中畫出非洲氣候類型的分布。

  【思考】對比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請找出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特殊之處,并嘗試解釋原因。

  探究案

  【學習目標】1.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非洲氣候類型分布及其成因。

  2.能夠根據非洲的氣候特點,說明幾條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結合教材P40頁,回答下列問題。

  1.非洲氣候類型的分布類型有何特點?并簡要說明原因。

  2.簡要分析幾內亞灣北部和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3.非洲赤道穿過的東部地區,為什么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4.簡要分析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直逼兩岸的'原因。

  【案例遷移】

  (09年全國卷文綜Ⅰ第36題)圖5示意尼羅河三個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1)分析尼羅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及原因。

  (2)為什么尼羅河枯水期徑流主要來自白尼羅河?

  (3)簡述尼羅河徑流季節變化對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農業生產的影響。

  鞏固案

  讀下圖非洲輪廓圖和剖面圖,回答1—3題。

  1.圖示剖面是沿哪條線所作的剖面()

  A.①B.②C.③D.④

  2.沿③線自北向南,依次經過的地形區是()

  A.地中海沿海平原、撒哈拉沙漠、東非高原、東非裂谷地帶

  B.地中海沿岸山脈、東非高原、東非裂谷地帶、撒哈拉沙漠

  C.德拉肯斯山脈、剛果盆地、東非高原

  D.尼羅河沖積平原、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高原、東非裂谷地帶

  3.沿④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經過的氣候帶是()

  A.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

  B.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D.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讀下面區域圖,回答4~5題。

  4.有關①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7月份,受信風影響,降水稀少

  B.1月份,受信風影響,降水稀少

  C.1月份,下沉氣流為主,天氣干熱

  D.7

  月份,上升氣流旺盛,多對流雨

  5.有關圖示區域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河流是尼日爾河②湖泊是斷裂下陷形成的

  ③地形以平原為主④有黃金、銅礦資源豐富的國家

  A.①②B.②③C.

  ③④D.②④

  讀非洲簡圖及非洲局部地區放大圖,回答7~8題。

  7.造成圖中A、B兩地氣溫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地形B.緯度C.洋流D.海陸位置

  8.右圖中甲、乙之間的鐵路建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

  A.高寒缺氧,多年凍土B.全年干燥,沙塵飛揚

  C.地表起伏,地質條件復雜D.地勢低洼,沼澤眾多

  9、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描述圖示區域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2)圖示區域,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回歸線附近形成這種氣侯類型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10

  【預習目標】

  1、了解地方時、時區、區時、北京時間等基本概念,理解時差產生的原因

  2、明確時區的劃分,能夠利用已知條件進行地方時、區時及經度的簡單計算。

  3、理解日期分界線,能夠熟練運用日期分界線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預習案】

  一、地方時

  (1)產生: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緯度相對偏東的地點的時刻

  ①    。

  (2)概念:因②不同而出現的不同時刻。

  (3)與經度差的關系: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③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④分鐘。  。

  二。時區和區時

  (1)時區劃分:全球劃分為⑤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

  (2)區時:即每個時區⑥經線的地方時,相鄰的兩個時區,區時相差⑦小時。

  3、國際日界線

  (1)概念:規定⑧經線作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變更:向東過日界線⑨,向西⑩   。

  課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1、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導致太陽東升西落,那么同一緯度東西方向上哪邊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達正午?

  2、為了計時方便,人們按統一標準劃分了時區。讀教材圖1—2—4,總結世界時區的劃分標準。

  3、結合地球自轉規律,總結一下時區和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方法。

  探究二日期分界線的應用

  我們周邊有一些雙胞胎,先出生的為哥(姐)、后出生的為弟(妹)。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卻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顛倒的奇聞。而造成奇聞的原因就是日界線的存在。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每天都會經歷日期的改變,其界線是什么時刻?

  2、除此外,地球上還有一條人為規定的日期分界線,它是哪條線?結合教材圖1—2—4,判別穿過該日界線日期的變化。

  3、為什么會出現雙胞胎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卻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顛倒的奇聞?

  4、總結劃分新舊兩天的.規律

  【鞏固案】

  1、經度相同的地方()

  A、季節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線速度相同D、地方時相同

  2、關于地方時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地方時是因經度不同的時刻

  B、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

  C、同一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D、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的地方時要晚些

  3、一架飛機從上海于10月1日17時飛往美國舊金山(西八區)需飛行14小時,到達目的地時,當地時間是()

  A、 10月1日3時B、10月1日15時C、10月2日3時D、10月2日15時

  4、右圖中從A→B,從C→D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

  A、都向東偏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東偏D、前者向東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東流的河流,容易發生的現象是()

  A、北岸遭受流水侵蝕,南岸出現泥沙堆積

  B、南岸遭受流水侵蝕,北岸出現泥沙堆積

  C、南北兩岸侵蝕情況相同

  D、南北兩岸泥沙堆積情況相同

  6、下圖中的虛線是水平運動物體的原始方向,實線是其偏轉方向,正確的圖示是()

高二地理教案11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時擺設:4課時

  教學目的:

  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闡發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具籌辦: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力法、案例闡發法、圖示法等

  教學歷程:

  一、區域1.概念: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區分清楚出來的。

  2.特征:(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差別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的總稱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隨著其他條件的變化而差別。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界限。

  ①有的區域的界限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界限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區分清楚為下一級區域。

  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區分清楚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

  3.區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別,所用的指標和方法差別,人們區分清楚出的區域類型也差別。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點撥:長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自然現象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闡發;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降的規律。

  3.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網疏密程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形洲地地區因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疏密程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底下以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 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 位于北緯30°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入海口 北緯43°~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夏日高溫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及生長期都較短。 土地條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為主

  ②耕地多為水地

  ③土地較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廣泛

  ②多為旱地

  ③集中連片

  ④人均耕地面積多。 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窘蹙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人的總稱活動差異 農業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業 旱地耕耘業 主要糧

  食作物 主要種植水稻,此外還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備注 水產業較為發達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發展畜牧業 其他生產活動 工業 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①輕工業:依托本地發達農業基礎發展②重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 利用本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商業 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門戶,對內外聯系利便,商業貿易發達 活動 1.差別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筑物呈現出諸多差別。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底下面所開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闡發形成這些個差異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邊強;

  ——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南邊民居的墻體輕薄;

  ——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檐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⑵底下面所開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摟的差異,闡發導致這些個差異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邊高;

  ——建一樣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邊大。

  點撥:本活動要求學生了解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獨特的地方的差別,并由此認識地理環境差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邊的夏日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邊強。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邊民居的墻體輕薄,利于在夏日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于排水);隨著對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和緩墻體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三、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獨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形態、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長江中下流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差別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①一些本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闡發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們開墾困難。耕耘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耘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施用②農業生產用具的革新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流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闡發 農業社會形態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元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形態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區域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后期階段。 概念 形成 資源狀況 人地瓜葛 初期階段 區域早期發育階段 由個別的或幾個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產業或企業,形成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 資源對生產來說是充足的,環境也沒有受到明顯粉碎。 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區域的中期發展和成熟階段 初始階段的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向周邊不斷擴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 區域內的資源不斷消耗,環境也受到了明顯的粉碎。 已顯現出不協調 后期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狀態,區域最先存在的`優勢已險些喪失殆盡 本地區資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1.概念:

  2.特征:

  (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界限。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區分清楚為下一級區域。

  3.區分清楚: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獨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長江中下流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⑵差別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課后作業】

  P4活動

  2.暑假,張明所在的學校籌辦社團一部分學生從學校所在地哈爾濱出發,按如下設計的路線去考查、體驗認識

  生活:

  哈爾濱一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錫林郭勒牧區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區一江蘇南部平原地區一江西井岡山地區一云南西雙版納地區。

  試根據上面所說的的路線及到達的考查點,查閱有關資料,討論沿途及各考查點所能觀察到的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態文化景觀,闡發導致各地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態文化景觀差異的原因。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課時擺設: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1.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具籌辦: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力法、圖示闡發法、圖示法等

  教學歷程:

  第一課時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指獲取、管理、闡發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控(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2.應用——廣泛

  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患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許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擬特定區域的自然歷程,預測、預告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災患或環境變化。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二、遙控(RS)

  1.概念:

  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舉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控的裝配

  ⑴傳感器——遙控的要害裝配

  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象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圖1.4)

  ⑵組成(了解)

  遙控平臺、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置懲罰系統等

  3.遙控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遙控技術主要環節 目標物 傳感器 遙控地面系統 結果 遙控功能 接受物體和環境的電磁波輻射 收集、傳輸信息 接收信息,處置懲罰、闡發信息 專業圖件或統計數字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控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控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控監測和衛星遙控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環境舉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課本圖1.5(左圖)是飛機遙控影像,在陰雨天氣的環境下,通過微波遙控,透過層云層雨陰隔而得到的圖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后,課本圖1.6(左圖)更是清楚地顯示了洪水的淹沒環境。課本圖1.5(右圖)是衛星遙控影像,一樣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后,課本圖1.6(右圖)能清楚地顯示當時該地區淹沒地區的分布。通過差別時間,差別遙控平臺得到的影像,再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技術,我們就能快捷、準確地統計出洪水的淹沒環境。

  可見,遙控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

  4.遙控的優越性(此部分可以請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控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歷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屢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控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應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控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患防御監測等領域。

  遙控技術的應用規模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控技術也已經活著界上具領先地位。

  5.遙控技術的應用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遙控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1.遙控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近況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控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控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規模、速率,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控具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點撥: 規模更廣、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控是人的視力的延長。你贊成這種看法嗎?

  點撥:贊成。可以從遙控的定義闡發。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看”的歷程就是在遙控,眼睛至關于傳感器。

  課堂小結:

  遙控技術是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的技術手段之一,我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大多土地已經獲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資料,成功發射了回收式國土資源衛星,自行研制發射了“風云”衛星。遙控技術為我國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資料,在我國農業估產、災患監測、礦產勘察、土地利用、環境管理與城鄉規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2.應用——廣泛

  二、遙控(RS)技術極其應用

  1.概念:

  2.遙控的裝配

  ⑴傳感器——遙控的要害裝配

  ⑵組成(了解)

  遙控平臺、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置懲罰系統等

  3.遙控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遙控的優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5.遙控技術的應用

  第二課時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利用衛星,在全球規模內適時舉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

  2.組成:

  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圖).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監控系統;

  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3.獨特的地方

  萬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及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率和時間。

  ⑵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如:野外調查是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幫助野外考查人員確定考查點的地理位置(經度和緯度)、高程(海拔),從而可在野外調查中獲得更為精準的數據。

  ⑶ 在起居中應用——GPS導航

  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懂得自己前進的標的目的和所處的天文坐標。利用GPS為導航服務也成為—種新興的行業(圖1.8)。

  GPS汽車導航(圖1.8)汽車導航裝配可顯示城市道路圖和該車的位置。駕駛員輔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從系統顯示的可行路線中選擇其中的一條。系統除動態顯示該車的位置》L還通過語音提示 引導駕駛員把車開到目的地。

  5.GPS衛星星座

  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分布在六個軌道最簡單的面內。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最簡單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顆GPS衛星。

  思考

  在GPS汽車導航中,信息在汽車、衛星和服務中間之間是如何通報的?

  點撥:汽車中的GPS用戶設備接收了GPS衛星信息,解算出本車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過無線電信號傳送至服務中間。服務中間再根據汽車所在的位置、及時通過語言提示為汽車導航。

  閱讀

  通過該材料大致了解我國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專門處置懲罰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2.地理信息系統的扼要程序

  教師指圖講解,使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的歷程有一般性了解。

  3.應用

  應用的領域至關廣泛,凡是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置懲罰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都可用到。

  ⑴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統可提供反應區域狀況的各種空間信息。通過對有關信息舉行闡發、加工,建立能反應區域內各種因素相互瓜葛,展現區域布局、特征和發展規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闡發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形態條件舉行更精確的闡發、評價。

  ⑶在利用遙控、全球定位系統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環境和自然災患舉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⑷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

  思考

  1.與地圖相比,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哪些優點?

  點撥:優點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具有多維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時序性十分明顯;時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說:地理信息系統是地圖的延長。你如何理解?

  點撥:從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多維的地圖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聯系:

  既互為自力發展又相互促進。

  ⑵區別

  ①遙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

  ②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又對地理信息數據舉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闡發和應用評價。

  2.數字地球

  (1)概念

  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舉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2)原理和應用

  數字地球是將差別空間、時間的自然、人類社會形態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標,從區域到全球舉行整合,并舉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測試基地。

  活動

  1.圖1.5和田1.6顯示的對洪水患害的監測和統計除運用了遙控技術外,還運用了哪種地理信息技術?這兩種地理信息技術在這次洪災監測和統計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點撥:在圖1.5和圖1.6所示的洪水監測和統計中,除運用了遙控技術外,還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統對信息舉行加工(闡發、統計)。

  2.城市110指揮中間在接到報警德律風后,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失事地點。為提高出警效率,許多城市配備了巡誓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圖1.11)。

  (1)110指揮中間要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

  ⑵110指揮中間要確定哪一輛巡警車離失事地點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3)110指揮中間要判定最近的警車至失事地點的道路是不是暢通,還需要利用哪些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110指揮中間又該怎么辦?

  點撥:還要用到攝像和視頻傳輸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較近的且有條件較快趕到失事地點的巡警車(需要綜合運用上面所說的技術)。

  (4)假如你是110指揮中間的調度員,描述在接到報警德律風到指揮警車前往失事地點的工作程序。

  點撥:接警→確認失事地點的位置→(在顯示各巡警車的地理信息系統中)了解其周圍巡警車的位置→闡發確定最近(或能最快到達)的巡警車→通知該巡警車。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門中?

  點撥:城市交通社團和管理、商業社團和管理、城市規劃、衛生救生、物流等部門,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

  【課堂小結】

  現代地理學中,3S技術學科的發展與應用,日益成為地理學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并成為地理學服務于社會形態生產的主要途徑,現在3S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形態的各個領域。它們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聯系。遙控技術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對地理信息數據的管理、更新、闡發等。其中,遙控技術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信息數據,加快了地理信息數據庫系統的更新,保證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時效性,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控信息數據地面定位目標選擇、野外驗證、圖象分類等提供了須要的數據信息,為更好地利用遙控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簡圖暗示: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2.組成:

  3.獨特的地方

  萬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及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率和時間。

  ⑵在起居中應用——GPS導航

  5.GPS衛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統的扼要程序

  3.應用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數字地球

  很抱歉,因為您在網易相冊發布了違規信息,賬號被屏蔽。被屏蔽期間他人無法拜候您的相冊。

  去幫助中間,了解如何重新恢復服務。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3、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嫩平原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

  4、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5、遙感(RS)

  主要是獲取信息,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視力的延伸

  工作過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 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傳感器 →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 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7、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8、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高二地理教案12

  課標要求: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了解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后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EEZ)、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沖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過并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沖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破壞加劇

  (3)存在海洋劃界等問題:

  ①中國的專屬經濟區中有1/3是周邊國家也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

  ②我國海上相鄰或相向的八個國家,都與我國有海洋爭端。

  ③與我國相鄰或相向國家片面劃定涉及我國管轄的海域范圍共約150萬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復水域”、大陸架和島礁爭議的重區域是在東海和南海。

  3.關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①主權意識:海洋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內水及領海主權、海域管轄主權和主權權利等,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

  ②資源意識: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地,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③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意義:現代海洋資源的開發,屬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海洋資源講課帶動和促進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

  [經典例題4]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圖表示多數沿海國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擁有的()

  A.領海范圍為a+b=200海里

  B.專屬經濟區范圍為a+b=200海里

  C.領海范圍為a=12海里

  D.專屬經濟區范圍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國家擁有12海里領海權,其管轄海域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由此可推斷正確選項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13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⑵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①人類在天然環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②表示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

  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③表示人類作用于環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④表示環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板書設計

  §1.1我們周圍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2.分類

  天然環境:

  人工環境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高二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南方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形區、主要河湖、主要農產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況。

  2.使學生掌握本區優越的氣候條件與農林果產的關系、長江中上游營造防護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內地兩大工業地帶、主要礦產和能源基地。

  3.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的思維能力;通過填表,培養學生進行區域特征比較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本區山青水碧、物產富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結合紅壤改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建設,對學生進行國土整治和環境保護的教育;結合沿海和內地工業的發展,使學生受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針、政策的教育;結合兩首詩詞,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教學重點 1.山青水碧,魚米之鄉。

  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

  3.有色金屬和水能資源。

  4.沿海和內地工業的發展。

  教學難點

  紫色盆地和紅壤丘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錄像:魚米之鄉,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1998年洪災;投影片:中國地理區域圖,南方地區礦產、城市和鐵路分布圖與南方地區主要水電站和核電站的分布圖(復合片),紅壤,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分布略圖,上海市略圖;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展示投影片】中國地理區域圖。

  【復習提問】請一同學在投影片上指圖說出北方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形區。再請其他幾個同學分別說說北方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等。

  【指圖講述】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個地區——南方地區。

  【板書】第二節 南方地區

  一、基本概況

  1.位置和范圍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讀圖】請同學上講臺指圖說明南方地區的范圍,在地圖上找出: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長江、珠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

  【指圖/Article/Index.html>總結】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東海,南瀕南海。它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5%,人口約占全國的55%。

  【提問】請說出南方地區有哪些民族?

  【講述】南方地區民族眾多,以漢族為主。有3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書】二、山青水碧,魚米之鄉

  【錄像】魚米之鄉。

  【提問】南方地區為什么成為“魚米之鄉”?

  【展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指圖回答】南方地區河湖眾多,盛產淡水魚等水產品,所以成為“魚鄉”;該地區位于秦嶺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濕潤的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適于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便成為“米鄉”。因此,南方地區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提問】本區除水稻外,還有哪些農作物?一年幾熟?

  【講述】本區熱量充足,一年可兩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麥、油菜、棉花、甘薯的產量也很大。

  【板書】1.溫暖濕潤的`氣候

  2.河湖眾多,淡水魚產豐富

  3.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等為主

  【提問】南方地區有哪些經濟作物?有哪些經濟林木和水果?

  【錄像】亞熱帶、熱帶的經濟作物和林果。

  看完錄像后,同學回答,教師板書/Article/Index.html>總結。

  【板書】三、亞熱帶、熱帶的經濟作物和林果

  1.經濟作物:甘蔗、天然橡膠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椰子等

  3.經濟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問】在這些豐富的經濟作物和林果基礎上,可發展什么工業?(制糖、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板書】四、紫色盆地和紅壤丘陵

  【展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指圖講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東部。盆地四周被山嶺和高原環繞,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有“天府之國”之稱。

  【提問】(1)四川盆地為什么被稱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為什么物產富饒?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教師/Article/Index.html>總結。

  【/Article/Index.html>總結】四川盆地溫暖多雨,周圍山地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沖積到盆地底部,它們所含的鐵、鋁等礦物經過氧化,變成紫紅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稱為“紫色盆地”。

  紫紅色的巖石經風化而成的土壤,稱為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產富饒,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產區。

  【板書】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紅壤。

  【講述】這是紅壤,廣泛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

  【板書】2.紅壤丘陵

  【提問】紅壤有什么特性?如何進行改良和利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Article/Index.html>總結。

  【/Article/Index.html>總結】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徑有: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等。

  這種酸性土壤中適宜生長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紅壤丘陵區發展了這些經濟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書】(1)紅壤的性質和改良

  (2)紅壤的利用

  【講述】南方地區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紅壤外,在平原地區,由于長期種植水稻,發育成為含有機質豐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書】3.平原地區肥沃的水稻土

  【板書】五、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

  【錄像】長江 1998年洪災。

  【提問】結合所看錄像,回答:為什么要在長江中上游營造防護林?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完善。

  【講述】長江每年的輸沙量雖然只有黃河的1/3,但長期以來,由于濫伐森林,陡坡開荒,使長江中上游地區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江河湖泊嚴重淤積,夏季常受洪水威脅。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慘重的教訓。為避免長江變成“第二條黃河”,防止長江中上游水土繼續流失,減少洪澇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營造防護林已勢在必行。

  【板書】1.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分布略圖。

  【提問】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包括哪些省?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圖/Article/Index.html>總結。

  【/Article/Index.html>總結】長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范圍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陜西、重慶、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個重點縣,預計30年內造林3億畝,為保護長江建設起一道宏偉的綠色屏障。

  【提問】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有何效益?

  【看書】閱讀課本第66頁“讀一讀”。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結束時,長江中上游森林覆蓋率將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蝕量可以減少40%以上。各種林木產品的經濟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約50億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板書】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范圍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15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高二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教案01-02

高二地理優秀教案02-12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3

高二地理教案13篇02-14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31

高二地理教案教學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1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