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征,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游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征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準備:風景圖片、自制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征: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巖構成,其花崗巖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巖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巖構成,花崗巖巖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云海
黃山云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云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云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巖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松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臥、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于天下。黃山松生存于高峰懸崖之上,那里巖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巖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黃山自古云成海”,黃山云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霧,有“十日九云煙”“山色去來云”之說。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游人青睞,因此有“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余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游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于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的海灘之一,這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云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于我國云南省南部,與云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云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
高二地理教案2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1節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學難點: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教具準備:電腦多媒體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引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在地理必修三中我們主要學習區域的發展,區域的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區域發展首先要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第二章中我們主要學習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護。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現象。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2.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3.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實質:土地退化
4.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活動
活動: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因素人類活動沙漠化
點撥: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
思考:
(1)荒漠與荒漠化的區別。(提示:荒漠與一種地表景觀類型,荒漠化是一種土地退化現象)
(2)沙漠化與荒漠化的區別。(提示: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過渡: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西北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下面來學習。
二、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環境------荒漠化的潛在因素
思考: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
1.位置------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說明: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思考:西北地區什么位置特征使這里形成干旱環境,以致荒漠化嚴重?
提示: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擋了海洋水汽的進入
看圖,學生總結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思考:西北地區什么地形特征使這里形成干旱環境,以致荒漠化嚴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3.氣候
利用以前所學內容,分析西北地區的氣候類型和特征。
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年較差大。風大,且大風日數多。
思考:導致西北地區形成干旱環境的主要氣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
西北地區從東向西隨著離海洋距離增大,水汽越來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漸過渡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點撥: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點撥: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冰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二)氣候異常---------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歸納總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活動: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點撥: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人為因素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主要危害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
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閱讀P21、22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2)灌溉措施不當,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鹽漬化。
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1.薩赫勒地區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緣。請根據下面的圖文資料,并聯系已學知識,分析薩赫勒地區的氣候等自然特征,并說明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點撥:資料表明薩林勒地區正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津德爾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點,其月均溫都在22℃以上,甚至達到33℃,可想而知其蒸發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別是7、8兩個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別集中的降水狀況與其全年的高溫、高蒸發量相比,確實是個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的敏感地區。客觀上,這里就潛在著荒漠化的自然因素,這是本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當地的水熱條件所決定的。
2.氣候的嚴酷性決定了薩赫勒地區的'傳統經濟以自給性質的游牧業為主。20世紀以來,隨著沿岸國家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及本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里的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性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根據圖2.9,分析這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轉變對牧場帶來的環境影響。
點撥:將傳統的游牧經濟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進行對比,比較它們對草場的影響。從表中可知,傳統的自給性的游牧經濟,因其牲畜品種多樣、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季節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復生長,是一種適應于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模式;而商業性的定居牧業從牲畜品種的單一性、大規模的集中經營、采取掘井定居的經營模式,勢必增加草場的壓力,結果必然導致草場的退化,甚至導致整個草場的毀滅。
3.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迅速增加。這一因素促使薩赫勒以南的早作農業不斷向北推進,農牧之爭加劇。分析這一因素的加入,對本區草場生態環境及荒漠化的發展,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由于人口激增,對糧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以至向牧業地區推進。
4.人口和貧困是薩赫勒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也是造成這里生態環境惡化、上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請你解釋下圖(圖1.11),試提出一種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可能辦法。點撥:明顯地描繪了人口過快增長,造成貧困饑荒與荒漠化的惡性循環過程。問題的源頭就在人口的過快增長,如果控制人口增長與實行環境整治雙管齊下,這個惡性循環就可以得到解決。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概況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現4.影響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環境--------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2)地形------高大山脈阻擋了海洋水汽的進入。
(3)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大風日數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護。
2、氣候異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高二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觀看貴州畢節景觀圖片,認識其旅游業發展現狀,能夠說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帶動的相關產業、基礎設施等發生的變化。
2、結合實例,比較畢節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業總人數、總收入及增長率,能夠說出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促進作用,并結合圖片,歸納旅游業對社會文化、區域環境的意義。(重點)
3、結合圖片和自身旅游體驗,說出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不利影響。(難點)
4、學會歸納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社會、經濟、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過學習,能夠梳理知識點,提升用辯證思維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回顧
回憶:自己曾經的旅游活動經歷、體驗和收獲。
調用生活體驗
結合實例,認識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有利影響
出示案例圖片:美麗花海貴州畢節,1988年就成為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通過做大做強旅游業,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人們得以增收致富。
問題1:結合材料,說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帶動的相關產業,基礎設施的變化。
引導分析:
方式:文旅結合、農旅結合、工旅結合(一二三產結合),延長產業鏈;
帶動的相關產業:馬鈴薯種植、(民族服飾、馬鈴薯食品)加工業、交通、商業、建筑等
變化:交通改善、網絡通信發展、生態環境改善、餐飲住宿、醫療、職業教育等條件提高。
案例引入,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是在景色美、基礎差、資金少的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好途徑。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結合實例,歸納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問題2:讀表1和材料,回答問題。
表1
(1)據表分析旅游業對畢節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
增收、帶動相關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結合圖片,嘗試歸納旅游業對社會文化、區域環境的意義。
增就業、促交流、美環境、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
問題3:結合圖片和自身旅游體驗,歸納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結合旅游體驗:亂刻亂畫破壞文物古跡;垃圾遍地,環境污染;亂吃野味影響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生存、繁殖等等
能夠結合材料分析具體表現,歸納要點,提高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協調觀。
總結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識梳理
整理筆記,梳理知識結構
高二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
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準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于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準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么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游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游。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后,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
A、從①到②
B、從②到④
C、從③到⑤
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么?為什么?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總結:以上可以通過準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準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問: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是什么?
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準確定位后,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藥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藥材資源的突出特征。
(2)簡述A地發展中藥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征。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高二地理教案5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時擺設:4課時
教學目的:
1.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以某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闡發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以兩個區域為例,比力闡發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具籌辦: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力法、案例闡發法、圖示法等
教學歷程:
一、區域1.概念: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區分清楚出來的。
2.特征:(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差別的區域,自然環境有差異,人的總稱活動也有差異。同一區域,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隨著其他條件的變化而差別。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界限。
①有的區域的界限是明確的,如行政區;②有的區域的界限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區分清楚為下一級區域。
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區分清楚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等。
3.區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別,所用的指標和方法差別,人們區分清楚出的區域類型也差別。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每個區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并對區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思考 1.導致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點撥:長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自然現象一致,原因從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闡發;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降的規律。
3.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網疏密程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形洲地地區因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疏密程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底下以長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雨熱同期 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 位于北緯30°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入海口 北緯43°~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夏日高溫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及生長期都較短。 土地條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為主
②耕地多為水地
③土地較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廣泛
②多為旱地
③集中連片
④人均耕地面積多。 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窘蹙 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人的總稱活動差異 農業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業 旱地耕耘業 主要糧
食作物 主要種植水稻,此外還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備注 水產業較為發達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發展畜牧業 其他生產活動 工業 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①輕工業:依托本地發達農業基礎發展②重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 利用本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商業 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門戶,對內外聯系利便,商業貿易發達 活動 1.差別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建筑物呈現出諸多差別。不僅傳統民居如此,而且現代城市的住宅樓也如此。
(1)底下面所開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居的差異,闡發形成這些個差異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邊強;
——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南邊民居的墻體輕薄;
——從北到南,民居的屋頂坡度逐漸增大,檐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⑵底下面所開列出的是我國南北方城市住宅摟的差異,闡發導致這些個差異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慮地價、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積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邊高;
——建一樣高度的多幢樓房,北方樓房的南北間距比南邊大。
點撥:本活動要求學生了解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獨特的地方的差別,并由此認識地理環境差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邊的夏日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邊強。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邊民居的墻體輕薄,利于在夏日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于排水);隨著對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和緩墻體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三、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獨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形態、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長江中下流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差別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①一些本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闡發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們開墾困難。耕耘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耘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施用②農業生產用具的革新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流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闡發 農業社會形態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元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形態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區域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后期階段。 概念 形成 資源狀況 人地瓜葛 初期階段 區域早期發育階段 由個別的或幾個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產業或企業,形成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 資源對生產來說是充足的,環境也沒有受到明顯粉碎。 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區域的中期發展和成熟階段 初始階段的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向周邊不斷擴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 區域內的資源不斷消耗,環境也受到了明顯的粉碎。 已顯現出不協調 后期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階段 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狀態,區域最先存在的優勢已險些喪失殆盡 本地區資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1.概念:
2.特征:
(1)區域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界限。
(3)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區分清楚為下一級區域。
3.區分清楚: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區域差別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的總稱活動的影響的一般獨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長江中下流平原地區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⑵差別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課后作業】
P4活動
2.暑假,張明所在的學校籌辦社團一部分學生從學校所在地哈爾濱出發,按如下設計的路線去考查、體驗認識
生活:
哈爾濱一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錫林郭勒牧區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區一江蘇南部平原地區一江西井岡山地區一云南西雙版納地區。
試根據上面所說的的路線及到達的考查點,查閱有關資料,討論沿途及各考查點所能觀察到的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態文化景觀,闡發導致各地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態文化景觀差異的原因。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課時擺設: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1.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控、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具籌辦: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力法、圖示闡發法、圖示法等
教學歷程:
第一課時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指獲取、管理、闡發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控(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2.應用——廣泛
廣泛應用于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患防御監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規劃等許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擬特定區域的`自然歷程,預測、預告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災患或環境變化。
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
二、遙控(RS)
1.概念:
是人們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舉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控的裝配
⑴傳感器——遙控的要害裝配
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象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圖1.4)
⑵組成(了解)
遙控平臺、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置懲罰系統等
3.遙控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遙控技術主要環節 目標物 傳感器 遙控地面系統 結果 遙控功能 接受物體和環境的電磁波輻射 收集、傳輸信息 接收信息,處置懲罰、闡發信息 專業圖件或統計數字 案例介紹:
1998年洞庭湖及荊江地區飛機、衛星遙控影像對洪水監測
1998年夏秋,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的大洪水,中科院遙控所等科研部門,利用飛機遙控監測和衛星遙控監測技術,對洞庭湖及荊江地區洪災環境舉行監測,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較全面的資料,給抗洪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奪取抗洪斗爭立了大功。
課本圖1.5(左圖)是飛機遙控影像,在陰雨天氣的環境下,通過微波遙控,透過層云層雨陰隔而得到的圖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后,課本圖1.6(左圖)更是清楚地顯示了洪水的淹沒環境。課本圖1.5(右圖)是衛星遙控影像,一樣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后,課本圖1.6(右圖)能清楚地顯示當時該地區淹沒地區的分布。通過差別時間,差別遙控平臺得到的影像,再經過計算機處置懲罰技術,我們就能快捷、準確地統計出洪水的淹沒環境。
可見,遙控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
4.遙控的優越性(此部分可以請學生思考討論總結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②遙控信息作為重要的信息源,為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歷程到模式的轉化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的前提是獲取地理信息。例如,將屢次或逐月、逐年的遙控影像圖疊加,就可反應城市的擴張、海岸的侵蝕、湖泊的消長,等等。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遙控廣泛應用于資源凋查、環境監測、自然災患防御監測等領域。
遙控技術的應用規模很廣。除了以上介紹的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而且我國的遙控技術也已經活著界上具領先地位。
5.遙控技術的應用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遙控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1.遙控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上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近況調查、病蟲害和農業生態環境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等方面。
2.遙控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應用廣泛。
3.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控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
思考
1.從監測的規模、速率,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遙控具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點撥: 規模更廣、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財力投入少。
2.有人說:遙控是人的視力的延長。你贊成這種看法嗎?
點撥:贊成。可以從遙控的定義闡發。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看”的歷程就是在遙控,眼睛至關于傳感器。
課堂小結:
遙控技術是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的技術手段之一,我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的大多土地已經獲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資料,成功發射了回收式國土資源衛星,自行研制發射了“風云”衛星。遙控技術為我國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資料,在我國農業估產、災患監測、礦產勘察、土地利用、環境管理與城鄉規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
2.應用——廣泛
二、遙控(RS)技術極其應用
1.概念:
2.遙控的裝配
⑴傳感器——遙控的要害裝配
⑵組成(了解)
遙控平臺、傳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處置懲罰系統等
3.遙控技術的主要環節和功能
4.遙控的優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5.遙控技術的應用
第二課時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利用衛星,在全球規模內適時舉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
2.組成:
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圖).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監控系統;
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3.獨特的地方
萬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及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率和時間。
⑵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如:野外調查是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統可以幫助野外考查人員確定考查點的地理位置(經度和緯度)、高程(海拔),從而可在野外調查中獲得更為精準的數據。
⑶ 在起居中應用——GPS導航
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懂得自己前進的標的目的和所處的天文坐標。利用GPS為導航服務也成為—種新興的行業(圖1.8)。
GPS汽車導航(圖1.8)汽車導航裝配可顯示城市道路圖和該車的位置。駕駛員輔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從系統顯示的可行路線中選擇其中的一條。系統除動態顯示該車的位置》L還通過語音提示 引導駕駛員把車開到目的地。
5.GPS衛星星座
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它們均勻分布在六個軌道最簡單的面內。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最簡單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顆GPS衛星。
思考
在GPS汽車導航中,信息在汽車、衛星和服務中間之間是如何通報的?
點撥:汽車中的GPS用戶設備接收了GPS衛星信息,解算出本車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過無線電信號傳送至服務中間。服務中間再根據汽車所在的位置、及時通過語言提示為汽車導航。
閱讀
通過該材料大致了解我國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專門處置懲罰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閱讀 通過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2.地理信息系統的扼要程序
教師指圖講解,使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的歷程有一般性了解。
3.應用
應用的領域至關廣泛,凡是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置懲罰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都可用到。
⑴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統可提供反應區域狀況的各種空間信息。通過對有關信息舉行闡發、加工,建立能反應區域內各種因素相互瓜葛,展現區域布局、特征和發展規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闡發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形態條件舉行更精確的闡發、評價。
⑶在利用遙控、全球定位系統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環境和自然災患舉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⑷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
思考
1.與地圖相比,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哪些優點?
點撥:優點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具有多維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時序性十分明顯;時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說:地理信息系統是地圖的延長。你如何理解?
點撥:從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多維的地圖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聯系:
既互為自力發展又相互促進。
⑵區別
①遙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
②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又對地理信息數據舉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闡發和應用評價。
2.數字地球
(1)概念
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舉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2)原理和應用
數字地球是將差別空間、時間的自然、人類社會形態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標,從區域到全球舉行整合,并舉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測試基地。
活動
1.圖1.5和田1.6顯示的對洪水患害的監測和統計除運用了遙控技術外,還運用了哪種地理信息技術?這兩種地理信息技術在這次洪災監測和統計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點撥:在圖1.5和圖1.6所示的洪水監測和統計中,除運用了遙控技術外,還運用了地理信息系統,遙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統對信息舉行加工(闡發、統計)。
2.城市110指揮中間在接到報警德律風后,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指揮警車到達失事地點。為提高出警效率,許多城市配備了巡誓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圖1.11)。
(1)110指揮中間要隨時掌握每輛巡警車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
⑵110指揮中間要確定哪一輛巡警車離失事地點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種地理信息技術?
點撥: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3)110指揮中間要判定最近的警車至失事地點的道路是不是暢通,還需要利用哪些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110指揮中間又該怎么辦?
點撥:還要用到攝像和視頻傳輸技術。如果存在嚴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較近的且有條件較快趕到失事地點的巡警車(需要綜合運用上面所說的技術)。
(4)假如你是110指揮中間的調度員,描述在接到報警德律風到指揮警車前往失事地點的工作程序。
點撥:接警→確認失事地點的位置→(在顯示各巡警車的地理信息系統中)了解其周圍巡警車的位置→闡發確定最近(或能最快到達)的巡警車→通知該巡警車。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門中?
點撥:城市交通社團和管理、商業社團和管理、城市規劃、衛生救生、物流等部門,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術。
【課堂小結】
現代地理學中,3S技術學科的發展與應用,日益成為地理學前沿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并成為地理學服務于社會形態生產的主要途徑,現在3S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形態的各個領域。它們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聯系。遙控技術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對地理信息數據的管理、更新、闡發等。其中,遙控技術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信息數據,加快了地理信息數據庫系統的更新,保證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時效性,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控信息數據地面定位目標選擇、野外驗證、圖象分類等提供了須要的數據信息,為更好地利用遙控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簡圖暗示: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三、全球定位系統(GPS)
1.概念:
2.組成:
3.獨特的地方
萬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及時性
4.應用
⑴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率和時間。
⑵在起居中應用——GPS導航
5.GPS衛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統(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統的扼要程序
3.應用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數字地球
很抱歉,因為您在網易相冊發布了違規信息,賬號被屏蔽。被屏蔽期間他人無法拜候您的相冊。
去幫助中間,了解如何重新恢復服務。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識點: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3、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嫩平原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
4、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5、遙感(RS)
主要是獲取信息,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視力的延伸
工作過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 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傳感器 →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統(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如,可以精確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維坐標(經度,緯度和海拔),還可為飛機、船舶、汽車導航。
由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共24顆,其中21顆工作衛星,3 顆備用衛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7、地理信息系統(GIS)
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8、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高二地理教案6
【課程標準】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進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進程。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分布等相關案例的剖析,提高學生從圖文資料中提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分析、討論“工業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在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2. 在分組辯論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 工業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1. 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
1.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教師指導結合
2.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對比深圳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后的圖片,提請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發展如此之快?深圳發展成功的經驗給我們什么啟示?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今天的內容——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進入主題]
活動1:體會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對比P66圖2-35和2-36,與1983年相比,到20xx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這種變化從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學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表現。
活動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原因
讀下列資料,獲取、提煉并歸納促進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條件。
歸納:珠江三角洲的優勢背景條件
國際背景:發達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契機)
國內背景: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先機)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良好的區位: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價低廉、等條件。
思考:在以上優勢條件中20世紀80年代促進珠三角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條件是什么?
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動3:閱讀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完成下表。
階段 特征 原因
改革開
放初期 城鄉一體化 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群體系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等發展,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活動4:自主學習:閱讀P66“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發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業化進程的表格。
工業化進程
夯實基礎階段 穩步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方法,發展了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的多種出口加工業和制造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的輕型工業體系 。 20世紀90年代以后,工業發展在高速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工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增長速度保持較高水平 。高新技術工業獲得發展。
活動5 :理解第一階段的“三來一補”企業
結合課本材料和圖片思考:“三來一補” 企業的特點;企業性質;珠江三角洲為什么要發展“三來一補”企業;發展這種企業的好處是什么?這種企業大量建立以后會給珠三角帶來怎樣的變化?
活動6:閱讀并總結工業化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的表現:
第一,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教師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對我們的啟示: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率先推進工業化;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及時根據區位條件的變化因時制宜進行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因時制宜);充分發揮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促進城市化快速發展(按客觀規律辦事)。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一、珠三角發展的區位條件
國際背景
國內背景
僑鄉
良好的區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以小城鎮為主導——城鄉一體化——核心城市帶動——城市群體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業化進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
【課堂練習】
1.圖中能正確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是( )
2.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邊陲小鎮,設立特區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一個大都市。
(1)深圳開始迅速發展的主導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國加入WTO以后,成為影響深圳發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環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3.關于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產業結構調整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C.在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D.在工業內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的特定國內背景是( )
A.良好的區位條件
B.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C.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D.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5.珠江三角洲經濟開始騰飛時,美國的產業結構中,降幅最大的產業可能是( )
A信息產業 B輕紡工業
C旅游業 D精密儀表工業
6.讀圖分析,珠江三角洲工業化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工業發展有何特點?試分析造成如此特點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進行跨區域資源調配的主要原因,我國天然氣資源開發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國油氣資源開發和利用在東西部的差異。
3、資源開發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我國天然氣開發的主要原因和開發的地區差異。
教學難點:
西部地區天然氣開發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閱讀緒論:
(1)資源分布狀況
(2)資源分布與經濟地理格局的配合狀況
2、我國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調:將長江水調至華北;
(2)西電東送:將山西能源基地、三峽、紅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氣東輸:將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氣輸往上海等東部地區;
(4)青藏鐵路:從青海的格爾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薩。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為什么要進行資源的跨區域的調配呢?
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西氣東輸工程輸送的天然氣,也是一種礦物能源,也是五種常規能源之一。
一、潛力巨大的天然氣資源利用
比較分析天然氣資源與煤炭資源相比的優點。(見下表)
資源 儲量 開采成本 使用 燃燒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氣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國能源消費構成表。回答:
1.為什么我國能源構成一直會以煤為主的呢?(我國煤的儲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開發成本低、運輸方便、價格便宜等優點。)
2.為什么世界和我國煤的比重都在不斷下降呢?(因為煤的使用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導致酸雨的產生;煤煙、粉塵導致的大氣污染;廢渣占用農田,帶來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等。)
二、我國天然氣儲量及分布
1.儲量:約有33萬億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資源儲量4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探明儲量的1.4%,開發潛力看好。
2.產量:20xx年底為277億立方米,計劃在20xx年天然氣產銷量達到300億立方米,20xx年將近600億立方米~700億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區:在陸地擁有陜甘寧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地區、四川盆地川東地區、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四大氣源區;在近海擁有渤海、東海和南海三大氣源區。,其中陸上四大氣田的地質儲量約占全國的60%左右。
儲量大,產量多,主要分布在陜甘寧、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開發的潛力巨大。建國后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點一直在東部的東北、華北等地,由于開采時間較長,已到了開采的中后期,產量的增加難度很大。因此,油氣資源的開發向西部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石油工業部門就提出并實施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部署。西部天然氣的勘探和開發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這些地區的開發還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開發利用格局
1.開發戰略部署: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1)開發的資金短缺問題。
經濟技術比較落后,而天然氣工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勘探、要開發、要鋪設管道,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更增加了資金的困難。
(2)對天然氣資源的市場需求量小。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較少,對天然氣的需求就小,而市場需求小,就沒有利潤,又加劇了資金的困難。因此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這里發展天然氣產業的“瓶頸”。
過渡:可能有的同學會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運到外面啊,而這又要遇到交通運輸問題。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還不能滿足大批油氣產品的生產和外運。
2.西部發展天然氣的不利因素
(1)開發的資金短缺。
(2)天然氣資源的市場需求量小。
(3)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限制,難以外運。
(再看看東部沿海地區的情況,同樣可從經濟水平分析。)
3.東部沿海能源問題
(1)能源需求量大:經濟發達,人口城市稠密
(2)傳統能源煤和石油的惡果:
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固體顆粒物、光化學煙霧、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資源,環境人口容量問題加劇。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城市稠密,對能源的需求量大。
東部沿海又是我國常規能源最缺乏的地區,能源緊缺一直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在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輸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這些能源的使用又會帶來哪些問題?(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
所以可以說這里需要輸入能源,但更需要輸入的是清潔能源,而作為清潔、熱值高的天然氣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還可想想,煤的運輸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鐵路、公路和水運)
鐵路、公路的運輸要修建道路,水運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資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東部地區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狹小,環境容量有限,而建設這些設施占用的土地使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來發電,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劇了這里的用地用水緊張。而天然氣的運輸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這種方式有什么有利之處?(主要是管道運輸。 所以,天然氣的使用還可以緩解東部地區用地緊張的矛盾。正因如此,從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今后這些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會大幅度增長。)
高二地理教案8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案例①“周口店這方水土”的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的概念和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培養學生在分析事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1世紀人類最大的困擾不僅是戰爭和經濟問題,而且還有日趨嚴重并難以擺脫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人類要在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就要對我們周圍的環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發展規律,正確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
說明:
⑴本書所說的“環境”與地理課經常講到的“地理環境”是同一概念,又稱自然環境。
⑵中心事物的選取不同,與其相關的周圍事物的含義也不同。如,以人或人類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質就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生物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質就是生物界的環境。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把人類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類的環境。
2.分類(根據人類對其影響的程度)
天然環境:受人類影響較輕微,仍保留著天然生態特點的環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鹽湖、極地苔原等。
①人類在天然環境基礎上,經長期社會勞動所創造的、須由人類介入才能
人工環境:維持的環境。如城市建筑、工礦設施、農田水利、畜群牧場等。
②因人類活動不合理而遭到破壞的環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過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
(回顧必修II第五單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讀右圖試說明圖中①②③④這些箭頭所代表的含義?
①表示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②表示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
生活消費)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
③表示人類作用于環境。
(①、②過程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④表示環境把它受的影響,反作用于人類本身
說出人類的下列行為分屬于圖中哪一箭頭代表的過程?
開采煤田、工業“三廢”、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最初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與環境是互相協調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規模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這一方水土
通過這個案例,應掌握以下問題
這則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國地理環境的變遷,反映了從采獵社會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演變過程。
思考
1.在舊石器時代,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什么特點?原因是什么?
點撥:古人類與環境處于原始的平衡狀態,具有低水平協調的特點。原因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環境影響微弱。
2.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出現了什么問題?原因又是什么?
點撥:農業文明以來,周口店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原因是人口過度增長、只顧短期經濟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關系的?
點撥:人類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活動影響了環境,反過來環境也會制約人類,作用力越大則反作用的制約力越大。人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遵循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使二者真正達到協調。
4.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是如何對待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的?
點撥:人們對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終于有了正確的認識。進入21世紀,周口店鄉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處理石化區廢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綠化,保護“北京人”遺址,發展旅游業。
板書設計
§1.1我們周圍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2.分類
天然環境:
人工環境
二、人類與環境
1.關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2.人類與環境關系變化歷程:
高二地理教案9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并通過比較,認識到對外開放政策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3.比較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歸納出不同時期的主要發展特點,并能夠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工業化進程對城市化的巨大推動。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并嘗試評價目前的一些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重點:
1.導致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階段即及主要發展特點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調整措施和發展方向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等、自制圖表等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改革開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呈現出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時間1979~1990年1990年以后
問題①原有工業基礎薄弱②礦產資源貧乏①政策優勢不明顯(隨全國對外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②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經濟發展帶動工資提高)
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主導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
如生活消費品加工工廠等高新技術產業
如電子信息產業
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
原因①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
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影響①帶來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吸引各方面人才和農民工,保證該區工業化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②在國內生活消費品處于緊缺時期,該區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促使一些工廠迅速成長為國內同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①許多鄉村地區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②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兩方面綜合的結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東莞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1.起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圖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2.發展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
②著名的僑鄉
3.抓住兩次機遇:
(1)在改革開放初期,東莞抓住香港地區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大量引進港資,發展“三來一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東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廠房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化了投資環境,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2)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恰逢臺灣產業開始大規模向祖國大陸轉移,東莞又一次抓住機遇,大量引進臺資的電腦資訊產業項目,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活動
根據圖4.24所示的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幾種典型模式,比較各區域城市化推進動力的差異。
點撥:在教材所列舉的區域城市化幾種典型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為邊貿發展而促進了城市化外,大多數地區是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推進城市化。東北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建國后伴隨著我國重工業基地的建設和工業體系的完善而逐步推進的,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這些老工業基地的逐步衰退,東北地區的城市化發展也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先后出現了區域發展的三種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溫州模式、蘇南模式。每種模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點:
蘇南模式
“蘇南模式”誕生在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鄉,其特點是:
第一,與“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蘇南模式”是一種依靠“內向”型經濟起步,既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包括生產因素的聚集、產品市場的獲得,主要不是依靠國外,而是依靠地域內部和國內市場,其外向性是在區域內部和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必然結果。
第二,“蘇南模式”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推動農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是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體。
第三,“蘇南模式”中鄉鎮企業的發展,是為大中城市的工業配套和拾遺補缺起步,逐步推動這一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優化。
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與“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蘇南模式”都不一樣,是一個自下而上由農民自發推動的、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以發展小商品起步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
第一,與發展鄉鎮企業起家的“蘇南模式”不同,“溫州模式”的發動者和創業者是千萬萬萬的農民,農民辦企業,經營企業,承擔風險,個體和私營經濟的發展是“溫州模式”的核心和主體。
第二,與“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蘇南模式”不同,溫州既沒有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發達的江南水鄉,遠在浙江南部山區丘陵地帶,交通閉塞,資源缺乏。與內地相比,惟一的優勢是沿海,但義遠離經濟中心,發展經濟的優勢不多。
第三,不貪大求洋,從日用小商品起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業做大做強,以小商品為主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逐漸占領了國內國外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使溫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這是“溫州模式”的突出特點。
東北地區城市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東北地區煤炭、鐵礦資源的開發,鐵路和港口的建設,出現一批以重化工工業為主的城市。如沈陽(機械)、鞍山(鋼鐵)、本溪(煤、鐵)、大連(機械與化工)、齊齊哈爾(重型機械)、撫順(煤炭與化工)等。
1949年后,東北地區國家重點建設的重要工業基地,一些城市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如長春、吉林、哈爾濱等。隨著國家工業項目的布局,東北地區又出現了一些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如石油開發(大慶、遼河)、化工(遼陽)、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業(伊春、大興安嶺)等。xx年,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達到46.55%(全國為26.08%)。
云南德宏的邊境貿易
由于流量達十億元計的邊境貿易活動在近年劇烈擴張,云南的德宏景頗族傣族自治州,毗鄰緬甸,作為改革開放之前的邊疆貧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發展。這十年中,該州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9.7%,而云南省僅為13.3%,全國是13.7%。以國民收入為例,全州平均增長率每年達19.6%,云南省僅為12.9%,全國平均為13.4%。國民收入增加,財政稅收亦相應有了增長。這十年內,全州年財政收入增長率為21.7%,而全國僅為8.6%。其奧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長率擴張的邊境貿易,拉動了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共4頁,當前第2頁1234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開放為邊境貿易區后,邊境貿易迅速發展,不僅為地方開辟了新的財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為國家和整個大西南地區開辟了一個新的產品銷售市場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躍成為云南乃至大西南對外開放的前沿。
四、問題與對策
問題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
⑴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基礎(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于劣勢。
⑵外商投資區位的選擇也由原來追求降低成本轉變為擴大市場規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南嶺的阻隔,國內的腹地范圍較小,支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1.產業結構調整
⑴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石化、鋼鐵、汽車、造船等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圖4.26),以此推動地區的產業升級。
2.城市建設相對落后
①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嚴重滯后
②城市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之間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競爭力下降。
③對外來人口管理跟不上,引發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城中村”的現象普遍。2.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在積極努力,加強相互分工與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該地區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結構趨同。另外該地區各城市與港、澳的功能和結構也逐步趨同,使得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動力逐步減弱。)
3.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珠江三角洲地區能源、交通、工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三廢”排放量大,但是處理量小,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1)大氣污染日益加劇,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全國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3)噪聲擾民,城市生存環境質量下降;(4)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日趨嚴重。3.加強規劃與管理
⑴該地區各城市制定了發展規劃,加強了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的治理。
⑵對于外來人口加強管理,①要求企業依法辦理招工備案手續,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私招濫雇的企業加大查處力度;②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保障外來員工的合法權益。
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地區的國際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有何變化?試分析其原因。
點撥:圖4.25直觀的反映了長三角地區對珠三角地區的沖擊。左圖“國際直接投資占全國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總和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長江三角洲國際直接投資持續增長,并逐漸超過珠三角。
從右圖“進出口貿易占全國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很明顯,但正在緩慢的發生轉變;而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在xx年內迅速增長。
由此可見,珠三角地區城市化過程,是伴隨著該地特殊的經濟發展相對自發地快速推進,缺乏宏觀而理性的規劃。
閱讀
通過此閱讀材料,使學生大致了解以下內容
深圳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城市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對其未來發展道路的構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聯合和依托臨近區域、聯合優勢資源,擴大發展空間;如何明確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共4頁,當前第3頁1234
活動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協調發展
1.讀圖4.28,如果按人口規模>500萬人、100萬~500萬人、50萬~100萬人、20萬~50萬人和<20萬人將城市分為五級的話,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規模結構是否合理,這對其城市的協調發展有何影響?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模式結構比較合理。不同等級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夠實現各級城市之間的合理分工,發揮城市群的整體優勢。
2.結合圖4.23,比較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等級規模結構的差異。
點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等級是以上海為中心,以南京、杭州為二級
城市中心,兼顧輻射、擴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以廣州和深圳作為
區域中心。長江三角洲是單核模型,而珠三角是雙核模式(其實我國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東的濟南和青島,福建的福州和廈門等。)
3.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對外擴散而不斷發展的。各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上海,這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協調發展有何影響?
點撥:可以從兩方面綜合考慮:一是上海所擁有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盛譽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長始終保持二位數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可為長三角周邊地區的聯動帶來眾多的經濟實惠和創造巨大的發展商機;二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發展具有輻射、擴散、示范和帶動的核心作用與服務作用,從而形成以上海為技術龍頭,帶動周圍其他地區的經濟共同發展。
4.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擴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近域擴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圍地區擴散;另一種是等級擴散,即一級城市向二級城市擴散,二級城市再向三級城市擴散,依此類推。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屬一級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屬二級城市,但是,二級城市與其他各級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擴散方面處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較遠,其鄰近的城市主要與上海市進行聯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難發揮。你認為南京市應該怎么辦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點撥: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蘇,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決自身的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經濟帶動郊區縣的發展,打破“二元經濟“格局。其次要經濟開展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市場整合。
5.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結構趨同的趨勢。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應如何確立分工地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點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實無論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優勢所在,要根據各城市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關鍵是突出長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
板書設計
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時間
問題
優勢
主導產業
特點
原因
影響
四、問題與對策
1.問題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2.對策
(1)產業結構調整⑵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強規劃與管理
共4頁,當前第4頁1234
高二地理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案例分析,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
2.結合實例,舉例說明不同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提高審美素質。
教學重點:
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審美素質。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以攝影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上的主要景點位置和云貴高原景觀圖。
【過渡】借助攝影師的慧眼,學習如何觀賞旅游景觀。
創設真實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1:如何觀賞萬峰林?
【展示】一組萬峰林景觀圖。
【歸納】觀賞旅游景觀的方法:
一、了解旅游景觀特點
二、精選觀賞點位
三、把握觀賞時機
四、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
五、提高審美素質
1.審美感受力,
2.審美理解力,
3.審美創造力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學習觀賞旅游景觀的一般方法。
方法應用
【提問】問題2:如何觀賞元陽梯田?
【展示】一組元陽梯田景觀圖。
應用所學觀賞方法,欣賞元陽梯田。
【講解】觀賞人文旅游景觀時,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提高審美素質。
應用觀賞方法,體會觀賞人文景觀,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滲透人地協調觀。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3:如何選擇馬嶺河峽谷、九龍瀑布群、普者黑濕地公園、羅平花海的觀賞點位?
【展示】峽谷、瀑布、濕地、花海景觀圖。
【講解】觀賞不同旅游景觀,要精選觀賞點位。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認識精選觀賞點位對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的重要性。
鞏固落實
【練習】觀賞點位連連看
學以致用,
落實重點。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4:你能說出需要把握觀賞時機的旅游景觀嗎?
【展示】長江三峽夔門、浙江杭州“錢塘觀潮”、杭州西湖的“斷橋殘雪”、海市蜃樓、佛光景觀圖。
【講解】觀賞旅游景觀,要把握觀賞時機。
結合實例,認識把握觀賞時機,獲得最佳觀賞效果,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圖。
【提問】問題5:“蘇堤春曉”是如何創作的?
【講解】審美創造力。
以“蘇堤春曉”為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審美創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資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講解】以“盧溝曉月”為例,說明旅游景觀“盧溝曉月”從古至今的變化,體會旅游景觀是不斷傳承并隨時代發展的。
選取貼近生活的實例,從旅游景觀的變化的視角,感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性。
課堂總結
【展示】文津閣景觀圖。
【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總結】“如果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腳,心卻絲毫沒有愉悅。”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實踐力,獲得高品質的審美享受。
總結、歸納、應用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實重點知識,明確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
高二地理教案11
1、學會利用分層設色地形圖識別地勢、地形
2、掌握我國地形特征,各類地形區的特征、分布
3、地形對中國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4、對照地圖,熟悉和記住我國的主要山脈;利用山脈的位置識記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圍
考查熱點
1、從考核內容上看,側重考查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地理特征。
2、從考核形式上,多以區域地形圖、等高線圖、地形剖面圖等圖像資料考查與地形相關的知識。
3、注重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圖表分析能力、綜合分析、比較能力。教學重點掌握我國地形特征,各類地形區的特征、分布教學難點地形對中國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形空間定位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圖示法、對比法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設計導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從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勢特征是很重要特征。這節課學習中國的地形有關內容。放視頻中國地形片段。通過視頻導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第3節中國的地形
一、地形、地勢區別與聯系
如何描述一個地方的地形地勢
描述地形有三個步驟:
1、簡單描述地勢(如,東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況(如,沿海有小面積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參考資料,還要求描述海拔等
應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勢特征?
二、地形概況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三級)
通過表格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和主要地形區
思考: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有利影響
(1)西高東低,有利于東部太平洋濕潤氣流
深入內地
(2)決定了我國許多大河東流入海,既有利于溝通我國的海陸交通,又便于我國東西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3)由于地勢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別是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響
階梯交界處不利于交通運輸線、工業、農業、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思考:我國地形對氣候、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1)、地形多樣,山區面積廣,利于發展多種經營
(2)、山地的迎風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嚴重
(3)、我國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東西向的山脈對寒冷的偏北風有削弱作用,成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溫帶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亞熱帶降水大于800mm
(4)、許多山區降水少,干旱面積廣,不利于從事生產、生活活動
讀中國地形圖進行空間定位
要求學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歸線、300N、400N、500N經過的地形單元
三、主要地貌類型
(一)縱橫交錯的山脈(具有界線意義的山脈重點分析)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
南列: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中列: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橫斷山脈等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祁連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確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四大盆地
確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三)三大平原
確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對比(略)
四、地質災害
(課堂小結)略(課堂練習)略
(作業布置)區域地理第126至128頁能力提升訓練
結合地圖冊第104、105頁中國地形圖進行分析
我國地勢分布狀況對氣候、河流和經濟的發展的影響通過分組進行討論,培養學探究能力。
重點分析900E、1100E、北回歸線、400N所經過地形單元,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從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點,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12
【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科技在洗染災害預測、災害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
【重點難點預測】
【學法指導】 自學輔導 小組討論
【自主學習】
一、高新科學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減輕自然災害為高新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領域。
① (② 等)、③ 技術、
④ 技術、通訊信息技術、減災工程質量探測技術、先進的防災建筑技術等已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遙感技術與減災
(1)應用 災害前兆監測
進行災害 ,以便及時發出警報
。決定救災的輕重緩急
建立災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釋災害現象
對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預測
(2)舉例 對 發生的預測
對農作物和森林病蟲害預報
對 的預報
2.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減災
GOS與減災
作用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時間數據
應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撲滅林火等減災領域
舉例①災情發生后的___________和減災過程中的_________、監測等,利用GPS可以提高減災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確度
③救災人員趕赴發生地點的_____________(輔以配套設施)
二、高新科學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前景
1.遙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
1.)應用:災害監測、_________、預報與災害信息管理
2.)意義:是災害監測實現_________化,并實現監測?評估?預測?預警的智能化、自動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災害管理水平和防災減災的快速反應能力。
2.其他技術:_____________、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等將對__________,有效防治災害發揮巨大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地理信息系統在防災 、減災中有哪些作用?
2.讀圖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級行政單位?分析這些地區干旱發生的原因。
3.據圖4-13,比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體面積變化,說一說嫩江地區的水情特征。
4. 結合l998年嫩江地區水情監測合成衛星圖像,說一說遙感技術對洪水災害的預報作用。
5.說一說氣象遙感衛星在天氣預報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6.(教材P.89)通過材料,讓學生了解以下內容:
(1)全球定位技術在防災減災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術在減災中的主要作用:
【展示提升】:由各組學生代表展示探究結果.
【達標測評】
1..根據要求,在下面的結構圖中完成下列問題:
(1)將洪澇、特大暴雨、臺風分別填入A、B、C三個方框內。
(2)在其他方框內填上適當內容。
2..據報道,全國農業區劃辦公室對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內蒙古和甘肅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區共53個縣級單位的1986年和1996年衛星遙感圖像進行了判讀比較,發現上述四省區10年中被開墾的草地和荒地總面積近200萬公頃(其中開墾草地約120萬公頃,開墾荒地約80萬公頃),而實際新增的耕地總面積僅為100萬公頃。當地群眾看到開墾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說:“一年開草場,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梁”。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在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時采用了先進的 技術手段,發現上述地區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達開墾總面積的 %。
(2)從氣候的干濕狀況分析,上述地區除三江平原屬 區外,其他地區大部分屬于 區與 區,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現象對大氣環境質量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4)從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考慮,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區應采取的合理的針對性措施主要有 ( )(填一個或一個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毀林,杜絕濫墾
B.精耕細作,提高糧食產量
C.筑溝開渠、進行合理灌溉
D.引進耐堿作物,改良鹽堿土
E.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
F.采用機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農藥
G.退耕還牧,進行合理放牧
【自主反思】
知識盤點:
心得感悟:
備 注
高二地理教案13
課題:世界區域地理—巴西
一、地理介紹
二、位置和范圍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自然地理概況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氣候:熱帶雨林,草原氣候
水文:亞馬孫河
資源:鐵;熱帶雨林:世界森林資源的30%,調節氣候,生物資源的寶庫熱帶雨林的.危機——破壞:
一是外國公司雇傭本地農民大面積伐木,二是掠奪式遷移農業
危害:動植物資源遭破壞;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三、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口
90%在東部沿海(氣候溫和,交通便利)人種復雜,葡萄牙語,天主教
(二)農業
雨林遷移農業;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咖啡(產量第一)、甘蔗、香蕉、劍麻小麥需要進口
(三)工業
條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科技較發達
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飛機制造、核電、通信、電子等
分布:圣保羅、里約熱內盧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資源豐富(90%水電)
(四)城市
巴西利亞、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墨西哥:高原玉米石油白銀瑪雅文化
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布宜諾斯艾利斯
智利:國土狹長銅硝石圣地亞哥
仙人掌墨西哥城
高二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垃圾圍城的現狀,如何減少城市的垃圾數量,將其影響減少到最少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主要講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教學目標】
1、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綜合利用的方式。
2、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
3、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重點】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難點】
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教學方法】
啟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教材的情景及問題)
[資料]1、如目前南京日產垃圾3500噸
2、據統計,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的各種新舊垃圾填埋場已達4000余座,它們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圍城市”的陣勢。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蘇衛衛生填埋場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占地60公頃,總填埋面積40余公頃,日處理垃圾20xx噸,占北京垃圾處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教師導]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拋棄的各種廢棄物,它的成分和數量都因時、因地而異。
[學生研究活動]
(1)、分析我國某城市某居民區垃圾成分和數量的因時變化(配合照片)
傳統的生活時期現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數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變化
城市某居民區城市的某學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師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體廢棄物,沒有處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間,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會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質溶解進水里,會污染水質,使水變質,變黑,變臭,富營養化,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
污染大氣——城市垃圾燃燒時,特別是化學物質的燃燒,會釋放出有毒的物質,從而污染了空氣。
[資料] 20xx年,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課題。值此歲末年關,本報對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點、疑點、難點問題作一系列報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機關、法律人士和廣大民眾檢視和探討。
植物都變異了,月季花長得比牡丹花還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癥,比例還在不斷擴大———“我不知道這是否跟垃圾場有關,但發生在現實中的事令人恐懼”。這是南京一位環保人士從江寧兩處垃圾填埋場探訪歸來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這座城市的環境”,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顧著喊可持續性發展的口號,垃圾問題一天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城市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陷入災難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師生共同研究](以本學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為研究調查對象)
[教師導]我們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達到無害化,減量化;其次,在處理的時候,使垃圾盡可能地被利用,創造財富,即達到資源化。
1、目的:處理城市垃圾達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1、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區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3、為更合理地、科學地處理城市垃圾,以達到目的,你還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過程:
[總結]城市垃圾的處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教師講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評價:簡便、經濟,但占地較大,
科學的建設:必須進行嚴格的防滲漏處理,要科學設置通暢的排氣管網系統
2、城市垃圾焚燒——消減固體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垃圾,將垃圾變成無害的優質的有機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資源化,同時也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資料1]我國利用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廣闊
伴隨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我國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準備建立垃圾沼氣發電廠。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國在杭州天子嶺填埋場建成首家垃圾沼氣發電廠。1999年6月,廣州大田山沼氣發電廠投入運行,日發電量2、3萬千瓦時,日處理垃圾3000噸。
利用垃圾沼氣發電的技術路線是:垃圾填埋—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產生電能。這項技術的應用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國也看好我國這項技術,去年,我國援建的突尼斯沼氣發電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幾年,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長,為利用垃圾產生沼氣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
[知識窗]
[全課總結]
污染危害
綜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課后活動](見教材)
四、【板書設計】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
污染大氣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過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隨堂練習】
1、有關“一次性用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初衷是為了方便和衛生B、會減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D、有利于節約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屬于危險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飯菜B、廢塑料、廢橡膠
C、廢木料、廢舊管道D、廢舊電池、廢舊日光燈管
3、消減固體量最大的垃圾處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燒C、堆肥D、生產沼氣
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是( )
A、數量增加,品種減少B、數量增加,品種增加
C、數量減少,品種增多D、數量減少,品種減少
5、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為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于同一類的是()
A、果皮、爛菜葉B、舊報紙、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廢銅爛鐵、舊服裝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15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3課時
【課時安排】3課時
1.存在問題:
自20世紀以來,東北地區人口激增。高強度的農林開發,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嚴重,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加劇,自然災害頻繁,以及環境污染等,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威脅
2.發展方向:
⑴原則: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人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⑵目標:該區有條件建設成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化區域。
⑶該區內部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
平原區
西部草原區
山區
農業發展方向
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繼續強化商品糧、豆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以確保國家糧食需求。
圍繞生態建設與增加農牧民收入兩大主題,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以森林資源保育為核心,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產品配套加工業
重點
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的順利實施,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林木、人參、養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藥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和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活動:珠江三角洲農、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在低洼易澇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養魚,基上種甘蔗、栽桑樹或種果樹,利用蠶糞、蔗葉等養魚,塘泥肥田,構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魚塘、桑基魚塘、果基魚塘和花基魚塘。
1.根據下面的材料,歸納珠江三角洲發展基塘生產有利的地理條件。
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河網密布,降水充沛。北回歸線從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過。
桑樹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
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產品在廣東人的食物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
點撥: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基塘農業生產有利條件可以結合材料,歸納為三個方面:地形、氣候、市場(當地和海外)具體分析略。
2.圖4.16所示的基塘生產將哪些產業聯系起來?哪些副產品(或廢棄物)被充分利用起來?這種聯系對農村經濟發展有什么作用?
點撥:基塘生產環節將種植業(桑、蔗等)、養殖業(養蠶、養魚)、工業(絲廠、糖廠)等幾種產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此環節中,塘泥、蠶沙(蠶屎)、蠶蛹、繅絲、濾泥、蔗葉等副產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養蠶業、蔗糖加工業同塘魚養殖業緊密結合,作為一種綜合的經營,幾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揚長補短,有機地循環聯系起來。基本上解決了桑、蔗的肥料和蠶、魚的飼料問題。不僅養蠶、蔗糖加工和養魚生產穩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這樣的連環性生產體系能夠充分地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保證了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3.如果把圖示的基塘生產看作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系統內的養分是怎樣循環的?該系統的生產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為什么?
點撥:以桑基魚塘為例,其系統內部的養分基本循環是:塘基種桑、塘內養魚、桑葉喂蠶,蠶桑廢棄物和蠶蛹喂豬,蠶沙喂魚,魚池中的塘泥肥桑,蠶繭加工后銷售市場。基塘之間一環扣一環,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這樣一種生產方式既克服了當地洼地水澇之弊,而且前一環節的廢物成為后一環節的營養(如蠶沙喂魚),成功減少了環境污染,營造了較為理想的生態環境。
4.基塘生產的模式已推廣到全國的許多地區,但是不同地區采用這種模式都要才艮據當地的條件作適當的調整。你所在的地區是否適宜進行基塘生產?如果適宜,基上可選擇種植哪些作物或樹種?
點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板書設計】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五、農業發展方向
1.存在問題:
2.發展方向:
⑴原則:
⑵目標:
⑶該區內部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
平原區
西部草原區
山區
農業發展方向
重點
【高二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優秀教案02-12
高二地理教案(必備)10-16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3
高二地理教案13篇02-14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31
高二地理教案教學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1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