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二地理教案

時間:2024-02-27 14:25:27 毅霖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教案(通用15篇)

  高二地理教案 1

  【課標要求】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課標分析:

  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的國家之一。但是由于氣候、地質、地貌、水文等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使得我國資源空間分布很不平衡。不論是地表資源還是地下資源,在區域分布上都存在著相對富集和相對貧乏的現象。比如我國的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能源礦物南少北多,西多東少;水能資源集中在西部和西南的部分省區;金屬礦產資源基本上分布在西部高原到東部丘陵的過渡地帶。這種資源的整體性分布與我國目前的經濟地理格局不相適應。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技術先進卻普遍面臨著資源短缺、能源匱乏的困境;西部廣大地區資源豐富,卻因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而得不到大規模的合理開發,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國現有的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區域資源調配方案,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晉煤外運等。

  本課標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國的國情,也是我國今后區域發展的主導方向。因此,應通過兩步來實現這一課標:首先通過對西氣東輸這一案例進行剖析、研究,使學生認識到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其次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從“個”推知“類”,掌握普遍的規律性原理,能宏觀分析我國其他的資源跨區域調配方案。

  【教材分析】

  自然資源的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當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空前緊密。本章內容即從區域之間的聯系入手,著重研究了跨區域之間的資源調配以及區域之間應該如何協調發展兩個問題,從現象入手,溯因釋果。本節內容首先從資源區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動性以及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兩個方面,說明了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國的西氣東輸工程為案例,從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和油氣開發的戰略重點轉移等方面剖析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然后從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闡述了西氣東輸的`積極影響和應注意的問題。

  區域資源調配的原因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難點,要提醒學生學習時應特別注意。本節內容主要沿著區際聯系的產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一主線展開,教學時要在抓住這一內容的同時結合身邊的實際以及時事熱點分析相關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概況,如起點、終點、經過的主要省區。

  2、能通過讀教材中附圖,分析西氣東輸的主要原因。

  3、能理解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4、了解其他三大跨區域調配工程的線路及對區域發展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開發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生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學生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

  3、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國為協調資源分配、促進區域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養成節約能源資源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西氣東輸的原因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西氣東輸的原因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材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從國家層面的意義

  ①有利于調配能源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狀況,優化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②為沿途各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激活沿途省區鋼鐵、建筑、建材、運輸、商業、水泥、土建安裝和機械電子等產業的發展潛力。

  2、從具體意義分析

  ⑴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西氣東輸工程的起點在西部地區,氣田勘探開發投資的全部、管道投資的3/4都在中西部地區。西氣東輸工程的大量投資,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西氣東輸工程可以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⑵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通過管道輸送的天然氣,穩定可靠,從而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的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

  ②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以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西部地區雖具有資源優勢,但對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東部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西氣東輸則將使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對于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思考:

  1、通過西氣東輸,我國政府是如何協調東西部發展的?

  點撥:從西部地區資源利用效率低,東部地區資源利用效率高,資源從西部輸送到東部,不僅西部會獲得資源的銷售收入,而且資源在東部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為國家提供更高的稅收;國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稅收;國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資金用于對西部的投資和補貼。

  2、通過西氣東輸輸送到上海的天然氣,價格只相當于進口天然氣的3/4、同等熱值煤氣的2/3。你認為是否應該提高天然氣的價格,以促進西部的發展。

  點撥:可以從不同方面分析。

  ⑷對環境的影響

  ①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

  據監測顯示,在同等熱值的情況下,與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氣作燃料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硫、粉塵等污染物質,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為減少。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長期高度依賴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從西部地區輸送來的天然氣,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高二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1、通過案例分析,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

  2、結合實例,舉例說明不同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提高審美素質。

  教學重點:

  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審美素質。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以攝影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上的主要景點位置和云貴高原景觀圖。

  【過渡】借助攝影師的慧眼,學習如何觀賞旅游景觀。

  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1:如何觀賞萬峰林?

  【展示】一組萬峰林景觀圖。

  【歸納】觀賞旅游景觀的方法:

  一、了解旅游景觀特點

  二、精選觀賞點位

  三、把握觀賞時機

  四、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

  五、提高審美素質

  1、審美感受力

  2、審美理解力

  3、審美創造力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學習觀賞旅游景觀的一般方法。

  方法應用

  【提問】問題2:如何觀賞元陽梯田?

  【展示】一組元陽梯田景觀圖。

  應用所學觀賞方法,欣賞元陽梯田。

  【講解】觀賞人文旅游景觀時,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提高審美素質。

  應用觀賞方法,體會觀賞人文景觀,應洞悉景觀的文化定位,滲透人地協調觀。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3:如何選擇馬嶺河峽谷、九龍瀑布群、普者黑濕地公園、羅平花海的觀賞點位?

  【展示】峽谷、瀑布、濕地、花海景觀圖。

  【講解】觀賞不同旅游景觀,要精選觀賞點位。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認識精選觀賞點位對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的重要性。

  鞏固落實

  【練習】觀賞點位連連看

  學以致用,落實重點。

  案例分析

  【提問】問題4:你能說出需要把握觀賞時機的旅游景觀嗎?

  【展示】長江三峽夔門、浙江杭州“錢塘觀潮”、杭州西湖的“斷橋殘雪”、海市蜃樓、佛光景觀圖。

  【講解】觀賞旅游景觀,要把握觀賞時機。

  結合實例,認識把握觀賞時機,獲得最佳觀賞效果,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圖。

  【提問】問題5:“蘇堤春曉”是如何創作的?

  【講解】審美創造力。

  以“蘇堤春曉”為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審美創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資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講解】以“盧溝曉月”為例,說明旅游景觀“盧溝曉月”從古至今的變化,體會旅游景觀是不斷傳承并隨時代發展的。

  選取貼近生活的實例,從旅游景觀的變化的'視角,感知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重要性。

  課堂總結

  【展示】文津閣景觀圖。

  【歸納】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總結】“如果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腳,心卻絲毫沒有愉悅。”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實踐力,獲得高品質的審美享受。

  總結、歸納、應用旅游景觀的觀賞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實重點知識,明確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

  高二地理教案 3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本節課屬于復習課,教材中的內容因為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在初中階段只是識記簡單的內容,但是面對高考,區域地理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表面知識的識記,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重在引導學生得出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學習之后的區域地理知識。本節課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對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讓學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日本是第一個分區地理東亞的重要國家,地位非常重要,無論是相關的內容還是學習的方法都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四個核心素養:人地關系,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區域地理的復習要重在體現這些素養的培養,通過對于日本這個區域的認知,問題設計層次深入,幫助學生梳理關系時對學生進行綜合思維的培養,通過討論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學生分析】

  由于與初中地理學習相隔的時間過長,再有文科普班的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別,對于相關知識的分析需要有側重,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別,問題設計多元,層次多樣。

  【教學目標】

  1、能夠掌握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能運用核心特征分析區域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2、能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日本的氣候特點和成因。

  3、通過本節的學習,學會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對日本自然特征學習,分析日本資源狀況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提高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難點: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教學過程】

  先引導學生分析出掌握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在哪里:位置(經緯度、海陸、半球、相對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氣候、地形、河流、植被、資源等

  人文特征—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城市等

  為什么:解釋上述特點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讀圖明確日本的位置和范圍

  高二區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高二區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

  可以結合圖總結位置特征,需要對學生強調海陸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島國。

  高二地理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南方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形區、主要河湖、主要農產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況。

  2、使學生掌握本區優越的氣候條件與農林果產的關系、長江中上游營造防護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內地兩大工業地帶、主要礦產和能源基地。

  3、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認識人地關系的思維能力;通過填表,培養學生進行區域特征比較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結合本區山青水碧、物產富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結合紅壤改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建設,對學生進行國土整治和環境保護的教育;結合沿海和內地工業的發展,使學生受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針、政策的教育;結合兩首詩詞,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教學重點

  1、山青水碧,魚米之鄉。

  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

  3、有色金屬和水能資源。

  4、沿海和內地工業的發展。

  教學難點

  紫色盆地和紅壤丘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錄像:魚米之鄉,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1998年洪災;投影片:中國地理區域圖,南方地區礦產、城市和鐵路分布圖與南方地區主要水電站和核電站的分布圖(復合片),紅壤,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分布略圖,上海市略圖;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展示投影片】中國地理區域圖。

  【復習提問】請一同學在投影片上指圖說出北方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形區。再請其他幾個同學分別說說北方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業中心等。

  【指圖講述】今天我們學習另一個地區——南方地區。

  【板書】第二節南方地區

  一、基本概況

  1、位置和范圍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讀圖】請同學上講臺指圖說明南方地區的范圍,在地圖上找出: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長江、珠江、洞庭湖、鄱陽湖、太湖。

  【指圖】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東海,南瀕南海。它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5%,人口約占全國的55%。

  【提問】請說出南方地區有哪些民族?

  【講述】南方地區民族眾多,以漢族為主。有3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書】二、山青水碧,魚米之鄉

  【錄像】魚米之鄉。

  【提問】南方地區為什么成為“魚米之鄉”?

  【展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指圖回答】南方地區河湖眾多,盛產淡水魚等水產品,所以成為“魚鄉”;該地區位于秦嶺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濕潤的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適于水稻等農作物的生長,便成為“米鄉”。因此,南方地區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提問】本區除水稻外,還有哪些農作物?一年幾熟?

  【講述】本區熱量充足,一年可兩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麥、油菜、棉花、甘薯的產量也很大。

  【板書】1、溫暖濕潤的氣候

  2、河湖眾多,淡水魚產豐富

  3、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等為主

  【提問】南方地區有哪些經濟作物?有哪些經濟林木和水果?

  【錄像】亞熱帶、熱帶的經濟作物和林果。

  看完錄像后,同學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三、亞熱帶、熱帶的經濟作物和林果

  1、經濟作物:甘蔗、天然橡膠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椰子等

  3、經濟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問】在這些豐富的經濟作物和林果基礎上,可發展什么工業?(制糖、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板書】四、紫色盆地和紅壤丘陵

  【展示掛圖】南方地區地形圖

  【指圖講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東部。盆地四周被山嶺和高原環繞,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有“天府之國”之稱。

  【提問】(1)四川盆地為什么被稱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為什么物產富饒?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

  四川盆地溫暖多雨,周圍山地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沖積到盆地底部,它們所含的鐵、鋁等礦物經過氧化,變成紫紅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稱為“紫色盆地”。

  紫紅色的巖石經風化而成的土壤,稱為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產富饒,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產區。

  【板書】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紅壤。

  【講述】這是紅壤,廣泛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

  【板書】2、紅壤丘陵

  【提問】紅壤有什么特性?如何進行改良和利用?

  學生回答后。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徑有: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等。

  這種酸性土壤中適宜生長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紅壤丘陵區發展了這些經濟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書】(1)紅壤的性質和改良

  (2)紅壤的利用

  【講述】南方地區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紅壤外,在平原地區,由于長期種植水稻,發育成為含有機質豐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書】3、平原地區肥沃的水稻土

  【板書】五、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

  【錄像】長江1998年洪災。

  【提問】結合所看錄像,回答:為什么要在長江中上游營造防護林?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完善。

  【講述】長江每年的輸沙量雖然只有黃河的1/3,但長期以來,由于濫伐森林,陡坡開荒,使長江中上游地區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江河湖泊嚴重淤積,夏季常受洪水威脅。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慘重的教訓。為避免長江變成“第二條黃河”,防止長江中上游水土繼續流失,減少洪澇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營造防護林已勢在必行。

  【板書】1、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分布略圖。

  【提問】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包括哪些省?

  學生回答后。

  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范圍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陜西、重慶、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個重點縣,預計30年內造林3億畝,為保護長江建設起一道宏偉的綠色屏障。

  【提問】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有何效益?

  【看書】閱讀課本第66頁“讀一讀”。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結束時,長江中上游森林覆蓋率將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蝕量可以減少40%以上。各種林木產品的經濟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約50億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板書】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的范圍和效益

  高二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地圖三要素;熟練應用等高線地形圖;

  2、能力目標:能夠熟練地將三種不同形式比例尺實現互換并比較大小;能夠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熟練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并學會應用;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應用;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難點:

  比例尺的縮放;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教學過程:

  一、地圖三要素

  1、方向無方向標——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方向標——根據方向標確定方向(作方向標垂線,面北背南,左西右東)

  經緯網——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2、圖例和注記

  表示該事物的符號是圖例,旁邊的數字或者文字為注記,帶學生看地圖冊上的圖例識別:鐵路,湖泊,沼澤,沙漠,長城,城市等

  3、比例尺

  (1)定義: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值(比例尺沒有單位)

  (2)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3)表示方法:文字式——1厘米表示200千米

  數字式——1/20000000

  線段式——用一段1厘米的線段表示200千米

  (4)比例尺與圖幅面積之間的關系:

  a、圖幅面積相同時——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b、實際范圍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

  (5)比例尺縮放

  a、將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后比例尺為:原比例尺的n倍;

  b、將原比例尺放大(放大了)n倍后比例尺為:原比例尺的(n+1)倍;

  c、將原比例尺縮小到1/n后比例尺為:原比例尺的1/n;

  d、將原比例尺縮小(縮小了1/n)后比例尺為:原比例尺的(1—1/n);

  e、比例尺放大到原來的n倍,圖幅面積為原來的n2倍;

  比例尺縮小到原來的1/n,圖幅面積為原來的1/n2。

  二、等高線地形圖

  1、基本特征:等高線上海拔相同

  同一幅圖中等高距相同

  等高線為閉合曲線

  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但陡崖處重合;

  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越陡;

  等高線圖中的示坡線總是指向低處;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

  (1)四周低中間高——山峰

  (2)四周高中間低——盆地/洼地

  (3)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彎;

  (4)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彎;

  (5)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6)陡崖——等高線重合并帶有示坡線;

  3、海拔與相對高度

  (1)海拔——以青島黃海海平面作為基準,某個地點高出該海面的高度;

  (2)相對高度——兩個地點海拔之差;

  (3)陡崖相對高度計算:(n—1)*d≤H<(n+1)*d(n表示相交等高線的`條數,d表示等高距)

  注:該方法也可用于計算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此時n為兩點之間所夾的等高線條數,d為等高距。

  4、等高線的應用

  (1)判斷水系特征:山谷處常發育河流且流向與等高線彎曲方向相反

  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

  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

  山脊為分水嶺,山脊線(彎曲最大處點的連線)為分水線;

  山谷線為集水線;

  (2)判斷水文特征:等高線越密集,河流流速越大;陡崖處有可能形成瀑布;

  河流出山口容易形成沖積扇;

  (3)判斷某地能否觀察到某地:將兩地相連,看沿線是否經過山脊或是否經過比觀察占高的等高線,如果這樣則看不到;反之,經過的地區均低于觀察點,則能看到。

  (3)區位選擇:

  a、選點:大壩應建在峽谷最窄處(工程量小,減少投資)

  庫區建在河谷,峽谷、“口袋形洼地”、盆地;

  港口建在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避風港灣;

  氣象站建在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方

  療養院建在地勢平緩,環境優美的地方;

  b、選線:公路,鐵路沿等高線修建,選擇坡度平緩的地區;、

  引水線路,路線要短,避免穿過山脊,盡量從高向低修,水能自流;

  輸油管線,盡量避免穿過山脈,大河;

  C、選面:農業生產:陡坡種樹

  緩坡丘陵開梯田

  平原發展種植業

  山區發展林業

  工業區:建在地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資源豐富地區;

  居民區: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開闊的向陽地帶;

  三、繪制地形剖面圖

  1、選擇剖面線

  2、建立坐標系:

  a、橫坐標采用水平比例尺,一般等于原圖比例尺;單位用厘米,長度要大于剖面線的長度;

  b、縱坐標采用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原圖比例尺;單位用米,標出的高度要大于剖面線穿過的最大高度。

  3、描點

  把剖面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標在坐標圖中,橫坐標為交點到起點的圖上距離,縱坐標為交點處的海拔高度;

  4、連線

  用平滑的曲線把描的所有點連接起來即為剖面圖。

  高二地理教案 6

  [教學目的]

  1、在地圖上能指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

  2、運用地圖,了解澳大利亞的地形特征及地形與氣候人口的分布關系

  3、運用圖片和資料,了解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種類,并分析這些野生動物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別稱的由來

  5、運用地圖,了解澳大利亞主要礦產資源及礦產地與工業、城鎮分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澳大利亞的地形、發達的農牧業,工礦業

  難點: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澳大利亞古老動物存在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大洋州掛圖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設問: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哪個?該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一、地理概況

  1、學生閱讀P95“閱讀材料”,了解大洋州的范圍,而后引導學生在掛圖上找出大洋州的主要島嶼、群島

  2、對照圖2—47,學生說出澳大利亞的海陸位置特征

  3、引導學生找出東經160、赤道,從經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特征:東半球、南半球、跨溫、熱兩帶

  (過渡)澳大利亞是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其領土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4、學生閱讀教材回答,而后教師在掛圖上指出

  5、結合教材第二段文字,了解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特點,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墨而本的位置

  二、地形

  1、引導學生觀察P97圖3—49,對照圖例,得出澳大利亞的基本地形特征:地勢低平

  2、學生討論完成P97活動題

  (過渡)由澳大利亞地形圖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地形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這三大地形區各有什么特點呢?

  3、引導學生找出西部高原區,對照圖例,分析其面積、海拔高度特點,并突出著名景點:艾爾斯巨石

  4、找出中部平原區,對照圖例,得出海拔特點:地勢低平,形成大自流盆地

  5、結合圖3—51,講述大自流盆地的成因,突出中部有澳大利亞地勢最低處艾而湖

  6、結合掛圖,指出澳大利亞東部山地的范圍,并指出分布在東部的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再找出大堡礁的位置

  三、氣候與人口

  1、學生閱讀圖3—53,說出澳大利亞的.有哪些氣候類型?以哪兩種氣候類型為主?東南沿海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觀察圖3—54,思考: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四、古老的動物

  1、引導學生閱讀P99圖3—55,指出澳大利亞的主要動物,并小結:澳大利亞的動物具有起古老性和獨特性

  2、討論:為什么澳大利亞的動物古老而獨特呢?

  3、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澳大利亞的植物物種也具有獨特性

  (過渡)從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澳大利亞屬于什么性質的國家?

  五、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學生閱讀思考;澳大利亞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可以從哪些文字體現出來?為什么有“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

  2、學生聯系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特征分析:為什么澳大利亞的農牧業會發達?

  3、引導學生閱讀P100圖3—58,完成活動

  [小結鞏固]

  [作業布置]

  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高二地理教案 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含義及其形成條件,通過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內涵。

  2、運用資料(如照片)展示災情,全面認識自然災害的影響。

  3、初步闡述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形成機制。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自然災害的內涵。

  2、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學方法

  1、通過實例,歸納自然災害發生的條件。

  2、采用播放錄像、收集報刊資源等,了解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具準備

  資料卡片、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不論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颶風“卡特里娜”,還是帶來空前災難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20xx年都不會忘記“自然災害”這個名詞。自然災害現在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傷或流離失所并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20xx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為140億美元,而20xx年則可能大大超過這一數字。自然災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壞性和震撼性,讓人類不得不深思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的發生與那些因素有關呢?請大家看課本第一個標題。

  [講授新課]

  一、自然災害(板書)

  1、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自然異變:自然異變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或異常。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

  關系: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異變本身無所謂成災和危害,只有當它們作用于人類及其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上,并使之造成損失,才成為災害。

  [轉承]那么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哪些條件呢?

  2、自然災害的發生的條件:

  [學生活動]: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形成的具備條件:—是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

  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提問]那么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影響的自然異變發生在哪些地方呢?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

  [點撥]自然災害孕育于由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當自然界發生異常變化,無論其程度大小,只要對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造成損失就形成自然災害。

  [提問]哪位同學能舉個例子來區分一下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回答]氣溫升降、刮風下雨屬于正常的自然變化,但是如果氣溫短時間內驟然下降10℃,就可能出現冷凍,造成農作物減產,發生自然災害。

  [點撥]所以說,自然災害災情的`大小取決于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和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讀課本P2~P3頁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災害,哪些不是?為什么?

  [學生活動]:討論

  [點撥]:(本題判別的標準有兩條:其一是否以自然異變為誘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社會失穩。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災害,因為沒有造成損失。

  (2)案例2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火山噴發)為誘因,還造成人員死亡的災情。

  (3)案例3是自然災害,既以自然異變(雨雹)為誘因,還造成作物受災的災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過渡]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但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提問]請大家看課本第二個大標題并結合自己的經歷或所見所聞,談談災害給人類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

  [學生活動]:看課本后,討論并回答

  [點撥]災情的大小通常以人類社會和自然資源的損失為衡量標準,如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等。

  人員傷亡

  (投影資料)

  20xx年10月20日新華網消息據美聯社報道,巴基斯坦受災最嚴重兩地區之一本周三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南亞地震中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9000人。這次地震已經成為自上個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之一。

  同學們,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是相當慘重的,同時在災害中還會由于斷水、缺糧、失去親人、無家可歸等災害境遇,造成恐慌、憂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傷害。

  [點撥]對人類生理、心理的損害是自然災害產生的最嚴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災救災中的首要防救對象。

  由于人們在年齡、性別、收入、居住條件、健康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會導致個人對災害的應急反應不同,因此,同樣強度的災害發生時,人員傷亡的情況不同。

  投影:圖1、1(地震中受傷的兒童被地震驚嚇后哭泣的兒童)

  [點撥]照片不僅反映了人員受傷的情況,同時又說明兒童是易受災群體。在承災人群中脆弱的不僅有兒童,還有婦女、老人、殘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而青壯年男性則是相對不易受災害損傷的群體。

  (二)財產損失

  自然災害還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跡等財產造成損毀,形成直接經濟損失。

  (投影資料)

  結合課本理解:說明了不同自然災害有其一定的受災體,造成的財產損失內容不同,災情不同。

  [點撥]除了直接的財產損失,自然災害還造成一些間接影響(例如對社會功能的破壞)。

  (三)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

  1、特殊性:

  資源損失的災情相對于人員、財產的損失災情來說具有滯后性和隱蔽性。

  2、對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破壞的差異:

  屬性被破壞后情況礦產資源等非可再生受災被毀后無法或很難恢復水資源可再生受災后雖然可以再生,但過程非常緩慢大氣資源可再生生物資源可再生總體上屬于可再生資源,但一個物種滅絕后,就永遠消失而不會再生土地資源可再生一旦受災,將導致森林被毀、土壤破壞、草地退化等環境問題。

  高二地理教案 8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觀看貴州畢節景觀圖片,認識其旅游業發展現狀,能夠說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帶動的相關產業、基礎設施等發生的變化。

  2、結合實例,比較畢節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業總人數、總收入及增長率,能夠說出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促進作用,并結合圖片,歸納旅游業對社會文化、區域環境的意義。(重點)

  3、結合圖片和自身旅游體驗,說出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不利影響。(難點)

  4、學會歸納分析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社會、經濟、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過學習,能夠梳理知識點,提升用辯證思維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回顧

  回憶:自己曾經的旅游活動經歷、體驗和收獲。

  調用生活體驗

  結合實例,認識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有利影響。

  出示案例圖片:美麗花海貴州畢節,1988年就成為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通過做大做強旅游業,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人們得以增收致富。

  問題1:結合材料,說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帶動的相關產業,基礎設施的變化。

  引導分析:

  方式:文旅結合、農旅結合、工旅結合(一二三產結合),延長產業鏈。

  帶動的相關產業:馬鈴薯種植、(民族服飾、馬鈴薯食品)加工業、交通、商業、建筑等。

  變化:交通改善、網絡通信發展、生態環境改善、餐飲住宿、醫療、職業教育等條件提高。

  案例引入,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是在景色美、基礎差、資金少的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好途徑。提升區域認知能力。

  結合實例,歸納現代旅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問題2:讀表1和材料,回答問題。

  表1

  (1)據表分析旅游業對畢節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作用。

  增收、帶動相關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結合圖片,嘗試歸納旅游業對社會文化、區域環境的意義。

  增就業、促交流、美環境、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

  問題3:結合圖片和自身旅游體驗,歸納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結合旅游體驗:亂刻亂畫破壞文物古跡;垃圾遍地,環境污染;亂吃野味影響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生存、繁殖等等。

  能夠結合材料分析具體表現,歸納要點,提高綜合思維能力、人地協調觀。

  總結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識梳理

  整理筆記,梳理知識結構

  高二地理教案 9

  教學重點:

  對“農業發展”的幾個專題,進行資料的收集以及分析處理、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形成觀點,最后表達的過程。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方法:

  分小組學習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工具:

  計算機或投影儀(根據學校的具體狀況決定采用某種工具,主要是用來展示學生找到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在學習了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之后,從更高的視角來綜合的了解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農業發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們采用分小組學習的方式,把“農業發展的成就”、“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科技興農”、“走農業產業化之路”四個問題作為四個專題,根據討論提綱,在小組里已進行了討論、交流。

  每組派兩個代表就自己的專題進行講解,其他組的同學有什么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自由提問。講解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以就提出的問題給予回答。

  現在開始:

  [學生活動]展開討論,各組學生按順序進行講解

  [教師]適時給予鼓勵、引導及點評、

  [小結]總結學生對前四個方面的講解,引出“農業發展的前景”這個問題。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講述,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總結]對這次探究活動表示肯定;對同學的出色表現進行鼓勵,對講解好的同學給予點名表揚。

  討論提綱:

  第一組:農業的發展成就:

  1、用圖片或舉例說明過去我國農業的落后情況。

  2、用圖表說明我國主要農產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國糧食增長情況。

  3、舉例說明是通過什么途徑取得巨大成就?

  4、我國農業現在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我國處在這個階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項:

  問題1:要求具體、真實的材料。可以讓學生回家問父母、爺爺、奶奶或熟悉農村情況的街坊鄰居。

  問題2、問題3、問題4:參照教材相關內容。(鼓勵自己找資料,用圖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講的內容具體化)

  第二組: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用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例子說明農業結構的概念

  2、讀“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詳細說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所占的比例。

  3、說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來分析目前的這種產值結構的不合理之處,說明為什么需要調整結構。

  4、舉實例說明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的成功經驗。

  5、用圖片或更多的實例說明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的成功經驗。說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內部如何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項:

  問題1: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得出你自己的飲食結構。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來自于哪些農業生產部門,得出農業的結構的概念。

  問題2:看圖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從中可以得出各業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由學生直接讀圖說出。

  問題3:隨著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你能說出有哪些變化?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糧食減少了,現在的這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結構就不合理了。應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牧業、林業、水產業,使農業各部門協調發展。

  問題4:可讓學生先朗讀然后提問:為什么要把水稻改為其他經濟作物?讓大家一起討論。

  問題5:可在網上或其他途徑得到一些圖片如:優質水稻田、優質棉田、優質果品產區、優質經濟作物、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家禽養殖,屠宰生產線加快優質豬、牛、家禽的生產等。

  第三組:科技興農:

  1、討論“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為我國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貢獻,這說明了什么?

  2、用圖片或更多的實例說明依靠科技興農。

  3、介紹“楊凌模式”,為什么它被稱為中國農業科技的“硅谷”“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代表著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項:

  問題1:讓學生朗讀文章,然后討論,可和下面的問題合在一起討論。

  問題2:搜集圖片(搜集圖片:種子工程在溫室中工廠化生產優質種子。太空柿子椒,用先進手段培育新品種,綠色證書工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地膜覆蓋。廣泛推廣先進技術。林木球果實采摘機器人,伐根機器人,嫁接機器人等。)

  問題3:因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學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對動植物、旱作農業、環保農業、節水農業、水土流失等方面進行了綜合研究,是對農業這一大產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是發展優質農業的方向,因此代表著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第四組:“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1、討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

  2、為什么農產品收獲之后,并不馬上出售,而是以此為原料進行各種層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場,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請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花生和花生糖的價格、棉花和服裝的價格差別。

  3、從土地上收獲的農產品到市場提供的各種商品,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經過哪些環節?請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如,小麥到面包、糕點。這些環節是否都需要農民來參與。

  4、讀“閱讀材料”:江蘇省捉擰縣經過農業結構調整,改變了過去單一依靠在、種植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狀況。現在每年生產160萬頭豬、4500萬只禽,還有1.6萬多公頃蔬菜,有6000多公頃稻田養蟹,有5萬平方米的池塘養黃鱔。這么多東西能賣的掉嗎?肯定能!為了搞好商品流通,縣內建成了豬苗、水產、糧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場,還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設了不少銷售點,更重要的是全縣有1.5萬農民經紀人,走南闖北,購進購出,使農產品沒有積壓,大家都說:農民經紀人起了大作用。

  農民經紀人是一種什么樣的職業?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項:

  問題1:讓學生朗讀文章片段,然后討論。也可和問題4合在一起討論。

  問題2:放開讓學生自己舉例

  問題3:放開讓學生自己舉例

  問題4:農民經紀人是架在農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他們的工作是購進購出,從農民那兒賣進農產品,再買給需要的消費者,他們賺取中間的差價。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農業發展成就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農業結構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三、科技興農

  四、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五、農業發展前景

  高二地理說課稿:農業的發展就到這里結束了,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希望能有所啟發,對大家的學習和生活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教案 10

  一、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條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通過實例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

  2、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3、能通過案例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文材料了解什么是產業轉移,并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結合案例理解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地理環境有利與不利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3、通過讀圖,學會利用圖表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4、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產業轉移對轉出地和轉入地的有利與不利影響,培養學生“一分為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身邊地理現象的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識,感受家鄉經濟發展的變遷,樹立熱愛家鄉、報效家鄉的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能分析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地理是一門與人類生產活動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讀下面兩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對兩個區域的地理環境分別有什么影響?

  講授新課

  學生: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展示成果。

  教師:及時點評和總結學生的回答。

  (1)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市場萎縮;就業壓力加大。

  (2)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在轉型初期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困難的`出現都是暫時的。對于佛山當前來說,陶瓷屬于夕陽產業,只有它轉走了,才能給朝陽產業騰出發展空間,更有利于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3)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機會;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

  小結:產業轉移會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此外,產業轉移的影響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遷出地如此,遷入地亦然,關鍵是如何取其有利,弱化不利。

  轉承:既然產業轉移的影響會有不利的一面,那么蘄春各方應如何面對呢?

  六、課外能力拓展

  略。

  高二地理產業轉移重要知識點:

  1、產業轉移的定義是什么?如何分類?

  答:產業轉移是指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產業轉移可分為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規律是什么?

  答: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呈現出按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轉移的規律。

  3、為什么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答:因為工業化初期缺乏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但勞動力價格較低。

  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其他如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低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5、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影響?

  答: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6、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什么影響?

  答:對發達國家而言,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7、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價值鏈中,各環節有什么差異?

  答:從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產加工環節附加值低,效益低。從全球分布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生產加工環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8、產業轉移是如何改變區域地理環境的?

  答: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高二地理教案 11

  教學目的:

  1、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認識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變化,學會動態地認識人地關系。

  3、培養讀圖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認識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因素的變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

  閱讀[探索]材料,思考問題:

  1、墻壁厚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這個案例說明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何影響?

  (歐洲傳統民居墻壁厚度自西向東逐漸增大,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歐洲處于中高緯度,冬季寒冷,冬季氣溫自西向東遞減,在沒有普遍使用保溫材料的時代,只能依靠增加墻壁厚度來防寒。這體現了區域地理環境對民居建筑的影響,說明了人類活動與區域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新課講授: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體有哪些影響呢?

  (在認識這種影響前首先認識兩個概念:1、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環境。2、區域地理環境:一定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總和。)

  ——區域地理環境是一成不變的嗎?

  (區域地理環境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人類依賴于自然環境而生存,所以區域地理環境的發展與變化對人類的發展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分為兩大方面,即陸地地理環境與海洋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板書:一、陸地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各時期人地關系不同,陸地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板書:1、采集和狩獵階段:(讀圖1—2—2人類早期的采集和狩獵)

  ——影響這一時期人類活動的主要環境因素是什么?(氣候、地形、動植物分布)

  ——這一時期人類活動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少數氣候溫暖濕潤、動植物資源豐盛的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何?(人類依賴自然、崇拜自然)

  板書:2、農業社會階段:(此時人類活動主要為農業生產)

  ——影響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氣候、生產力)

  ——讀圖1—2—3早期農業主要起源地區,回答:人類早期農業起源地區有哪些地區?這些地區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適宜的氣溫、充足的日照,這些條件是農業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因此,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成為世界農業文明的發祥地。)

  板書:3、工業社會階段:

  ——這一時期,影響工業生產的主要環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資源、金屬資源、交通狀況等。)

  (因此,在有豐富自然資源與有利的自然條件空間組合緊密的地區,往往形成重要的工業區。)

  ——世界上這樣的工業區有哪些?(英國南部地區、美國東北部、德國魯爾區等傳統工業區。)

  ——是否只有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才能形成工業區呢?(不是,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對礦產資源的地域依賴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業帶。主要的五個工業區:京濱(東京與橫濱)、名古屋、阪神(大阪與神戶)、瀨戶內海(福山與廣島)、北九洲。主要的工業部門:鋼鐵、機械制造、汽車、造船、石油化工、電子電器等。)

  ——是否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就一定能形成工業區呢?(不是,為什么?)

  (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如果一個區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環境條件較差,那么這一區域的良性發展也較難實現。如我國西部很多地區自然資源很豐富,但經濟發展水平卻很低,這與西部的地理環境較差有著很大的關系。)

  板書:4、后工業化階段:

  (這個時期新技術興起,并被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整體下降,環境質量對社會的影響上升。)

  ——環境質量對高新技術產業有何影響?(1、優越的環境可以提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2、優越的環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效應。)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區有哪些?(如:美國硅谷、德國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課時)

  板書:二、海洋和島嶼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板書:1、海洋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價值體現在哪幾個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資源<漁業、礦產、能源、空間等>)

  ——在不同歷史時期,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何差異?

  (1)航海技術落后階段:障礙、疆界、海域不被重視。

  (2)航海技術發達階段:交通通道、人口與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漸超過內陸原有經濟中心地區。目前,世界上人口200萬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帶。西歐、日本、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區域。

  (3)海洋開發技術進步階段:海洋資源開發的領域大為擴展,海洋權益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解決海洋權益紛爭的法律依據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解讀圖1—2—10上海港的集裝箱碼頭)

  (集裝箱:貨物運輸中專供周轉使用的大型金屬容器。使用集裝箱,可直接在發貨人的倉庫裝貨,并運送到收貨人的倉庫卸貨,中途換車船時不必從箱中取出換裝,減少貨物搬運次數,節省了時間,節省了包裝材料和費用,有利于實現雜件貨物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運輸,是交通運輸專業化的表現。)

  (解讀圖1—2—12海底石油和錳結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幾內亞灣、東北大西洋沿岸。錳結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錳結核蘊藏量最豐富,占了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

  (解讀閱讀材料:領海和大陸架)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每一個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按照本公約規定的從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為止。領海海域是沿海各國領土的一部分。大陸架:沿海國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礦物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以及屬于定居種的生物,即在可捕撈階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動或者其軀體須與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觸才能移動的生物。中國在1958年9月4日關于領海的聲明中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中國的大陸架最寬處達400海里。東海2/3的海底是中國陸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陸架。)

  [補充:專屬經濟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二百海里。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內的權利、管轄權和義務:1、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內有:(a)以勘探和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不論為生物或非生物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以及關于在該區內從事經濟性開發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源等其他活動的主權權利;(b)本公約有關條款規定的對下列事項的管轄權:⑴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學研究;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

  板書:2、島嶼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島嶼對人類的價值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島嶼本身具有的自然資源、港口、旅游景觀資源、周圍海域的歸屬權等)

  ——在不同歷史階段,島嶼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何差異呢?

  (1)工業化前:經濟發展水平低;島上居民、文化、技術傳入;旅游地。

  (2)工業化后:利用港口發展經濟(如日本、英國);利用海洋旅游景觀資源發展旅游業;獲取專屬經濟區權益。

  例如:“沖之鳥”是太平洋上的一處珊瑚礁,地處我國臺灣省東南部“沖之鳥”,從前在漲潮時可有5塊巖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長年沖蝕,現在在漲潮時只有北露巖和東露巖兩塊巖石勉強露在海面之上。

  “沖之鳥島”高約1米,由直徑僅為數米的兩塊巖石組成,日本政府擔心該“島”被海浪侵蝕,特意在兩塊巖石上澆鑄水泥,以保證可按日方一貫主張,以此島為中心劃定半徑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海域。日本政府為了防止“沖之鳥”的消失,從1988年開始花費近500億日元,以鐵制設施及水泥等防護工事將“沖之鳥”加固加高,并設置了氣象觀測裝置,造成“島”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無人駐守。日本如此煞費苦心地保持“沖之鳥”的存在,并堅持其為“島嶼”的用意非常明顯。因為,如果“沖之鳥”是巖礁,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的規定,巖礁不具備主張專屬經濟區的條件(那么日本在資源開發與海洋調查的主權范圍僅限于其周圍的40平方公里);如果“沖之鳥”是島嶼的話,那么以此為圓心的方圓200海里內(約4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全部專屬經濟區面積的10%,比日本陸地面積還要大)都將成為日本的專屬經濟區。

  案例研究:地理環境與種植業、畜牧業的分化

  ——本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現象)?(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人類生產活動方式的差異)

  ——三個地區分別為何種生產方式?三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什么特點?什么原因導致三地農業生產方式的差異?

  高二地理教案 12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垃圾圍城的現狀,如何減少城市的垃圾數量,將其影響減少到最少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主要講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教學目標】

  1、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綜合利用的方式。

  2、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

  3、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重點】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綜合利用。

  【難點】

  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教學方法】

  啟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教材的情景及問題)

  [資料]

  1、如目前南京日產垃圾3500噸。

  2、據統計,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積50萬平方米以上的各種新舊垃圾填埋場已達4000余座,它們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圍城市”的陣勢。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蘇衛衛生填埋場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占地60公頃,總填埋面積40余公頃,日處理垃圾2000噸,占北京垃圾處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教師導]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拋棄的各種廢棄物,它的成分和數量都因時、因地而異。

  [學生研究活動]

  (1)、分析我國某城市某居民區垃圾成分和數量的因時變化(配合照片)

  傳統的生活時期現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數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變化

  城市某居民區城市的某學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師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體廢棄物,沒有處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間,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會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質溶解進水里,會污染水質,使水變質,變黑,變臭,富營養化,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

  污染大氣——城市垃圾燃燒時,特別是化學物質的燃燒,會釋放出有毒的`物質,從而污染了空氣。

  [資料]2005年,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課題。值此歲末年關,本報對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點、疑點、難點問題作一系列報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機關、法律人士和廣大民眾檢視和探討。

  植物都變異了,月季花長得比牡丹花還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癥,比例還在不斷擴大———“我不知道這是否跟垃圾場有關,但發生在現實中的事令人恐懼”。這是南京一位環保人士從江寧兩處垃圾填埋場探訪歸來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這座城市的環境”,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顧著喊可持續性發展的口號,垃圾問題一天得不到解決,我們的城市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陷入災難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師生共同研究](以本學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為研究調查對象)

  [教師導]我們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達到無害化,減量化;其次,在處理的時候,使垃圾盡可能地被利用,創造財富,即達到資源化。

  目的:處理城市垃圾達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1、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區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3、為更合理地、科學地處理城市垃圾,以達到目的,你還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過程:

  [總結]城市垃圾的處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教師講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評價:簡便、經濟,但占地較大。

  3、科學的建設:必須進行嚴格的防滲漏處理,要科學設置通暢的排氣管網系統

  2、城市垃圾焚燒——消減固體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垃圾,將垃圾變成無害的優質的有機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資源化,同時也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資料1]我國利用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廣闊

  伴隨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我國垃圾沼氣發電市場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準備建立垃圾沼氣發電廠。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國在杭州天子嶺填埋場建成首家垃圾沼氣發電廠。1999年6月,廣州大田山沼氣發電廠投入運行,日發電量2.3萬千瓦時,日處理垃圾3000噸。

  利用垃圾沼氣發電的技術路線是:垃圾填埋—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產生電能。這項技術的應用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國也看好我國這項技術,去年,我國援建的突尼斯沼氣發電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幾年,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長,為利用垃圾產生沼氣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

  [知識窗]

  [全課總結]

  污染危害

  綜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課后活動](見教材)

  四、【板書設計】

  一城市垃圾的構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構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質

  污染大氣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學校每天都產生很多垃圾,如何處理的?是否合理?

  2、過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廢舊報紙、塑料、玻璃瓶、廢金屬

  垃圾分類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燒、或其它綜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綜合利用

  (一)、常見的綜合利用方式

  (二)新穎的綜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發電

  2、生產新能源——沼氣

  3、生產復合有機肥

  4、生產新型建筑材料

  【隨堂練習】

  1、有關“一次性用品”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初衷是為了方便和衛生B、會減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護城市環境D、有利于節約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屬于危險垃圾的是()

  A、菜皮、剩飯菜B、廢塑料、廢橡膠

  C、廢木料、廢舊管道D、廢舊電池、廢舊日光燈管

  3、消減固體量最大的垃圾處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燒C、堆肥D、生產沼氣

  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是()

  A、數量增加,品種減少B、數量增加,品種增加

  C、數量減少,品種增多D、數量減少,品種減少

  5、以保護環境和垃圾資源化為目的,將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屬于同一類的是()

  A、果皮、爛菜葉B、舊報紙、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廢銅爛鐵、舊服裝

  【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知道城市環境問題的構成和危害,從生活中發現城市垃圾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城市垃圾問題和綜合利用的對策,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維護身邊環境的責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 13

  課標要求: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出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了解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公海等概念;

  2、歸納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說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舉例說明建設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4、樹立人類共同擁有一個海洋的意識,為今后開發海洋,保護海洋,促進人類與海洋的共生與協調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難點:

  1、區別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2、理解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海洋國土”,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內水和領海,它是一國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EEZ)、大陸架等所有管轄海域的形象總稱,是一個集合概念。

  1、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性的'海洋開發利用熱潮,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海洋矛盾和沖突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過并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解決矛盾與沖突提供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在享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的專屬經濟區面積有300萬平方千米。

  2、我國的海洋國情

  (1)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島嶼6000多個,島岸線超過14000千米,中國的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可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為300萬平方公里。

  (2)我國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海水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海洋生態破壞加劇

  (3)存在海洋劃界等問題:

  ①中國的專屬經濟區中有1/3是周邊國家也聲稱擁有“主權”的水域。

  ②我國海上相鄰或相向的八個國家,都與我國有海洋爭端。

  ③與我國相鄰或相向國家片面劃定涉及我國管轄的海域范圍共約150萬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復水域”、大陸架和島礁爭議的重區域是在東海和南海。

  3、關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①主權意識:海洋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含內水及領海主權、海域管轄主權和主權權利等,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

  ②資源意識: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地,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資源、能源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

  ③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意義:現代海洋資源的開發,屬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海洋資源講課帶動和促進我國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

  [經典例題4]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圖表示多數沿海國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擁有的()

  A、領海范圍為a+b=200海里

  B、專屬經濟區范圍為a+b=200海里

  C、領海范圍為a=12海里

  D、專屬經濟區范圍為b=200海里

  【解析】沿海國家擁有12海里領海權,其管轄海域范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由此可推斷正確選項為B、C。

  【答案】B、C

  高二地理教案 14

  【教學目標】

  1、在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的基礎上,學會經緯網定位中國地形單元的方法;

  2、學會提取試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進行正確的空間定位,再以此為基礎,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學生掌握聯系知識,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區域地理要素分布情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準確定位地形單元的范圍和位置。

  2、根據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結合具體區域分析相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幾年來,浙江省文綜高考的第37題屬于中國地理,面對26分,區域定位是攻克這個堡壘的先鋒隊,定位準確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穩操勝券。這是高考考查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國地理空間的準確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確定對象,是自然還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應從我國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兒:即定位,通過經緯網確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事先要求學生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聯系比較。

  5、怎么辦:即措施和發展方向。

  三、例題分析:

  深秋季節,一旅游者從圖中某區域乘火車外出旅游。出發時落葉紛飛,滿目金黃,穿越重重隧道后,驀然樹木蔥郁,山清水秀。火車經過的區域是()

  A、從①到②

  B、從②到④

  C、從③到⑤

  D、從⑤到⑥

  問:1、劃出關鍵詞

  2、答案是什么?為什么?

  3、請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總結:以上可以通過準確定位來確定是秦嶺還是淮河,特別是它們的位置和范圍。本題是通過準確定位即可得出結論。

  例2、(26分)圖12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你認為沙地和旱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分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問:1、圖12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該地形單元的區域特征是什么?

  總結:該區域實際上是由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組成,如果沒有找到區分兩者的界線,就會將內蒙古高原或黃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擾答案,影響得分。以上主要是準確定位后,劃清相鄰兩個單元的界線,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不少同學因為沒有區分這兩個地形單元,導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圖中甲省為我國重要中藥材基地之一。根據下面圖、表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該省的主要氣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氣候條件下中藥材資源的突出特征。

  (2)簡述A地發展中藥材加工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問:1、該圖在哪兒

  2、在自繪的《中國地形圖上》畫出相應的地形單元,并說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該省的東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單元;

  5、指出相應的氣候特征。

  6、請說出第二問的解題思路。

  四、總結答題思路:略

  五、歸納區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書設計:略

  七、作業布置:

  再次熟練繪制《中國地形圖》

  高二地理教案 15

  【課程標準】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進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進程。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分布等相關案例的剖析,提高學生從圖文資料中提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討論“工業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2、在分組辯論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工業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2、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教師指導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對比深圳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后的圖片,提請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發展如此之快?深圳發展成功的經驗給我們什么啟示?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今天的內容——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進入主題]

  活動1:體會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對比P66圖2—35和2—36,與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這種變化從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學習: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表現。

  活動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原因

  讀下列資料,獲取、提煉并歸納促進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條件。

  歸納:珠江三角洲的優勢背景條件

  國際背景:發達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契機)

  國內背景: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先機)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良好的區位: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價低廉、等條件。

  思考:在以上優勢條件中20世紀80年代促進珠三角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條件是什么?

  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動3:閱讀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完成下表。

  階段特征原因

  改革開

  放初期城鄉一體化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群體系

  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等發展,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活動4:自主學習:閱讀P66“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發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業化進程的表格。

  工業化進程

  夯實基礎階段穩步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方法,發展了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的多種出口加工業和制造業,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的輕型工業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后,工業發展在高速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工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增長速度保持較高水平。高新技術工業獲得發展。

  活動5:理解第一階段的“三來一補”企業

  結合課本材料和圖片思考:“三來一補”企業的特點;企業性質;珠江三角洲為什么要發展“三來一補”企業;發展這種企業的好處是什么?這種企業大量建立以后會給珠三角帶來怎樣的.變化?

  活動6:閱讀并總結工業化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的表現:

  第一,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教師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對我們的啟示: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率先推進工業化;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及時根據區位條件的變化因時制宜進行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因時制宜);充分發揮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促進城市化快速發展(按客觀規律辦事)。

  【板書設計】

  第六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一、珠三角發展的區位條件

  國際背景

  國內背景

  僑鄉

  良好的區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以小城鎮為主導——城鄉一體化——核心城市帶動——城市群體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業化進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進作用

  【課堂練習】

  1、圖中能正確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是()

  2、深圳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邊陲小鎮,設立特區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一個大都市。

  (1)深圳開始迅速發展的主導因素是()

  A、地理位置B、政治因素

  C、交通D、科技因素

  (2)我國加入WTO以后,成為影響深圳發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A、環境B、旅游C、交通D、科技

  3、關于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產業結構調整的敘述,正確的是()

  A、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上升,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C、在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D、在工業內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的特定國內背景是()

  A、良好的區位條件

  B、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C、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

  D、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

  5、珠江三角洲經濟開始騰飛時,美國的產業結構中,降幅最大的產業可能是()

  A信息產業B輕紡工業

  C旅游業D精密儀表工業

  6、讀圖分析,珠江三角洲工業化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工業發展有何特點?試分析造成如此特點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教案01-02

高二地理優秀教案02-12

高二地理教案(必備)10-16

高二地理教案教學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教案11篇01-04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3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