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合集】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并識別晝夜對郁金香、合歡樹等的影響以及時差對人的影響,并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
2、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蒲公英的變化;
3、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4、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征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某種植物和花的變化。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蝙蝠、貓頭鷹等;
3、建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系的初步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奇妙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如美文等。
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明暗對比明顯的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早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才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么有關呢?到底是什么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學生發表各自意見。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郁金香、合歡樹、酢槳樹、牽牛花、夜來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變化?是什么在影響著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并交流。
3、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嗎?
4、學生討論并交流。
5、小結:每種植物的生活習性都是受著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著,和鐘的周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作生物鐘。
6、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有位科學家就利用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7、我們能不能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郁金香在晚上也能開花。
8、學生討論并交流。
三、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么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說明。
2、學生交流各自解釋。
3、多媒體展示:獾、蜻蜓、壁虎、貓頭鷹、刺猬、狐貍,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4、學生交流各自見解。
5、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答案?
6、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并進行調查訪問。
8、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四、探究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作業:選擇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了解它為什么喜歡在夜間活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生長一般都要經歷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莖、葉的作用。
3、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過程與方法:
1、根據給出的謎語猜出謎底和說出有關的知識。
2、通過展示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
3、小組活動復習這一單元的重要知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的興趣。
2、體會小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植物的生長過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學難點】知識的綜合應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試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我知道我們三(1)班的小朋友特別喜歡猜謎語,今天老師帶來一個謎語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謎語?
生:異口同聲想。
師:請看大屏幕這個謎語是:尖尖葉子,火紅小花,姑娘用它,染紅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這是什么?
生:鳳仙花。
師:對是鳳仙花,想一想鳳仙花還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別碰我。
師:關于鳳仙花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小組討論匯報。
師:剛才有同學說知道了鳳仙花的生長過程,;鳳仙花的生長過程是什么?出示媒體。
鳳仙花植株的各個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學生跟著畫面說出相應的內容。
二、多種形式,回顧舊知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想一想這一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想不起來可以看書。(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播種的方法,怎樣才能看到種子的變化過程,植物根、莖、葉的作用等等。
師:同學們學的怎么樣呢?咱們來個知識比賽好不好?
生:好!
師:第一項比賽是判斷題。
請看比賽要求:投影出示:溫馨提示:
1、試卷每人一份
2、老師說開始時才能答題
3、最先完成的交給老師
4、其他同學交給小組長
5、最先完成全對加上20分其他同學全對每人加上10分,分數最高的那組獲勝。
師:比賽要求看明白了嗎?請各組小組長來領試卷。
判斷: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長。( )
2、植物都是用種子繁衍后代的。( )
3、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種子開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種子的形狀都是一樣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陽光。( )
7、鳳仙花是一種常見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莖上都有“節”,它是莖最本質的特征。( )
9、植物的莖能從上向下將根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 )
10、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綠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
師:好,開始!
學生獨立完成試卷。
師:我們來一起看看誰是第一回合的冠軍呢?展示第一個同學做的題。集體訂正。
指名說出錯題,學生幫忙解決。
師:剛才某某小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們繼續比賽。第二項比賽是簡答題。
媒體顯示題目:
1、播種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葉的作用
4、植物莖的作用。
溫馨提示:
1、給你一會時間朗讀下面問題
2每組1號先背1號背完叫其他組的組員背
3、會背的給小組加上10分不會的請小組成員幫忙會背加上5分,小組成員不會其他組可以站起幫忙,會背的給她那組加上10分。最后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
學生比賽。評出名次。
三、總結拓展,再激興趣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植物的生長變化這單元的有關知識,對學過的內容又加深了認識,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的都很棒,老師為你們自豪。老師遇到了難題想請大家幫忙,大家愿意嗎?
出示:
1、植物體內的水為什么會向上輸送?
2、植物的種植方法有哪些?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初步嘗試進行物理問題的科學探究.教材設計了一個科學探究的案例,讓學生初步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學情分析】:
本節安排在物理學入門《1.1希望你喜愛物理》和《1.2動手做實驗》之后,在1.1節讓學生走進物理世界,進而知道物理,喜愛物理之后;1.2節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物理實驗,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實驗,物理實驗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門實驗的科學;而1.3節進而將實驗提高了一個檔次的要求,要求學生在物理實驗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漸進、更上層樓的.教師在中要體會到教材編寫者的意圖.
【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探究,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一般步驟.
經歷科學探究,獲得對科學探究過程的一般性認識,領悟科學探究的幾個重要環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抽象和假設檢驗的能力,了解科學探究的一個基本方法——變量控制法.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的親身參與,養成對科學的熱愛,增強探究科學的欲望,樂于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能事實求是的記錄實驗數據,并根據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與他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愿望.
【教學理念】:
本節課就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可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操作、討論.實驗中,不要太過要求嚴密(例如,規定怎樣測量線長、擺動次數、實驗順序和總結報告的格式等.)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難點: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探究法、講授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探究鐘擺的奧秘
師: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學習物理就要學會科學探究.
展示擺鐘實物,讓學生觀察+觀察擺鐘的.外部構造.
師:最近,小慧家的擺鐘走快了,請鄰居張師傅幫忙,只見張師傅將擺鐘下面的螺母擰幾下,擺鐘走時就準了
1、提出問題:
師:對這個現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張師傅擰擺鐘下面的螺母究竟調節了擺鐘的什么?改變了擺鐘走時的準確性?
生:鐘擺來回擺動的時間是由什么決定的?
生:……
師:提出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學們要仔細觀察平日周圍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師:對于以上問題,你們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問題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擺動的快慢(擺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可能與擺錘的輕重有關.
生:擺動的快慢可能與偏離的角度大小有關.
生:擺錘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計會影響擺的長度,看來,擺動的快慢跟擺的長短有關.
師:好,前面幾位同學分別提出了他們的猜想,是否還有同學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設?如果沒有,那么你贊同哪位同學的觀點?(設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學說對了,還是有若干同學正確?切忌從老師的表情上揣度答案,這不是一種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
a、如果你認為,擺錘的輕重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是輕的快,還是重的快.
b、如果你認為,擺動的角度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是擺角大的快,還是擺角小的快.
c、如果你認為,百的長度會影響擺動的快慢,那么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師: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在科學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亂想,它是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作出的一種試探性的解釋.
3、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
師:對于以上的猜想,你們準備怎樣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來驗證呢?
生:用細線系住小球代替鐘擺,用秒表測量擺動的時間.
師:設計實驗應針對探究目的,選擇探究的器材,在此,對具體的實物進行了簡化,用細線懸掛小球代替,是一個很好的設計.下面請分組討論制定實驗步驟,設計實驗數據表格.(若學生初次探究設計表格有一定困難,可由教師示范表格設計方法:控制變量→待研究變量(縱向列表)→實驗次數/順序(橫向列表)→待測數據)
生:探究步驟如下:……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師:實驗時要嚴格按照實驗步驟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觀察,把觀察到的重要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數據的記錄要尊重事實,不可拼湊、不可杜撰.
生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師:實驗數據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須通過分析、論證,才能形成結論.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磚塊、黃沙、水泥等材料要經過設計、施工、裝飾,才能變成宏偉的建筑.下面請根據實驗數據對比分析,得出你的實驗結論.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來回擺動一次的時間)與擺重無關.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與擺動的角度無關.
生:擺球擺動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大,擺球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球擺動越快.
『板書』:擺動的快慢只與擺長有關,與擺重、擺角無關.
擺長越大,擺球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球擺動越快.
6、評估:
師:探究過程是否恰當?探究得到的結論是否合理?探究過程中是否出現新的問題等,都需要再進行充分的考慮.
生:如果我們再多做幾次,總結出的結論可能會更可靠.
生:我們測的擺動時間還真準確呢.
生:我認為結論是可靠的,剛才看見張師傅把螺母往下擰,估計起了增加擺長的作用,使擺動變慢,原來走快的鐘就準了,張師傅的做法和我們實驗的結論一致.
生:我認為可以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鐘的快慢可能跟它所處的地點有關.
7、交流:
生:……
二、科學探究的過程
師祝賀學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實驗.總結探究的環節
三、自我評價與作業
小玲、小紅和小麗在操場上玩蕩秋千。小麗把小紅、小玲分別輕輕推一下,細心的小麗發現,她倆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幾乎一樣。那么,秋千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三人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人的質量有關。
猜想2: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秋千的繩長有關。
猜想3:秋千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與秋千擺動時離開中心線最大距離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她們來到實驗室,找來刻度尺、細線、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方法,按右圖進行實驗,得到下表中數據。
請你通過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為驗證猜想1,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2)為驗證猜想2,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3)為驗證猜想3,應選用序號為兩組實驗進行對比分析。
(4)實驗結論: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與有關,
與無關。
五、板書設計: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將用學生熟悉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對橡皮泥是比較熟悉的,一些學生或許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類似的經驗,能夠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去考慮其中的原因,本課將帶領學生用實驗數據揭開其中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2、導出課題并板書。
二、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心)
1、學生猜測:如果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觀察實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觀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組討論
3、分組匯報
4、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四、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出示問題: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關呢?
2、分別做實驗:實心橡皮泥和各種浮在水面上的形狀
3、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
五、自我評價與課外延伸
六、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知道什么?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開發: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了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料棒。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發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通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發現: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現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通過整理數據發現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系;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住;
整理數據會得到有價值的發現。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境里,發言和大聲匯報
學生做什么? | 教學流程 | 教師做什么? |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現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別。 | 觀察與比較 |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并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了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范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么做:規劃一下流程,做什么?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么取得資料?實驗怎么做?怎么記錄? 匯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實驗現象對自己會有什么啟發? | 假設與驗證
匯報與交流 |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 [協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現] 這些數據顯示什么意義? 依據數據我們可得到什么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并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復習設疑: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實際上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么物體受力其運動狀態是否一定改變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1、二力平衡定義
學生讀圖:
分析吊燈、貨物的受力和運動情況
教師引導分析:
吊燈——受到兩個力:一是重力,方向豎直向下;二是細線的拉力,方向豎直向上,吊燈處于靜止狀態。
貨物——受到兩個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鋼索的拉力,方向豎直向上,貨物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得出結論:
物體受到力其運動狀態并不一定改變,我們把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是平衡力。
學生舉例:
請舉出兩個二力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到的是那兩個力,小組交流。
教師講解:
現實生活中物體不受力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如物體在幾個力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后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力的平衡中最簡單的情形。
設問:兩個力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平衡呢?或者說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呢?
2、二力平的條件
教師講解:
由于在實驗中判斷物體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我們先討論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所受的兩個力之間應該滿足條件呢?
設計思想:
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兩邊繩子受到的兩個拉力之間的關系。
受力分析:塑料板受到幾個力?
學生:三個力:重力、兩邊細繩的拉力。
教師: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響,對塑料板有什么要求?
學生:應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遠遠小于兩邊細繩的拉力。
教師:怎樣才能滿足上述要求?
學生:塑料板的重力要比鉤碼的重力小得多。
教師:我們就用重力比鉤碼的重力小得多的塑料板,這樣就可以它近似看成只受到兩邊繩子的拉力。
實驗探究:
當兩邊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條直線上時,塑料板處于靜止狀態;反之,當大小不相等時,塑料板不能保持靜止;
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
要使兩力平衡,必須使兩力的大小相等。
再設問:
只要兩力的大小相等兩力就一定會平衡嗎?
當兩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將塑料板扭轉一個角度,即使兩力不在一條直線上;
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
要使兩力平衡,還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
再設問:
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一定平衡嗎?
當兩邊的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條直線上,但兩個力方向不相反。
學生:觀察到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結論:
要使兩個力平衡,還必須方向相反。
學生歸納兩個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應用——問題討論
例1、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已知一個物體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又知其中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舉例分析:小組討論。
例2、二力平衡條件的逆應用:即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當這兩個力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時,判定物體的運動狀態;當物體不滿足二力平衡條件時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小結:
板書設計
第八節二力平衡的條件
1、二力平衡定義
我們把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我們就說這兩個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
實驗探究:
結論1:要使兩力平衡,必須使兩力的大小相等。
結論2:要使兩力平衡,還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
結論3:要使兩個力平衡,還必須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應用——問題討論教案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發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運動,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
2、能根據已知“北極星相對不動”等事實證據,推測地球繞地軸自轉,而且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3、做模擬實驗研究北極星。
4、主動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5、體會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證據,有助于更好地解釋現象。
教學重點: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教學難點: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的原因。
教學準備:硬紙片兩張,水彩筆,地球儀,轉椅,四季星座運行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談話:人們在夜間觀星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極星不動,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
二、探究北極星為什么“相對不動”:
1、看圖:(P82頁兩副圖)這兩副圖有什么相同之處?
(1)星星都在怎樣運動?是否都有一個“圓心”?
(2)“圓心”是否在天頂位置?是不是與天頂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2、討論:照片中為什么北極星保持“不動”?
(1)小組交流
(2)模擬實驗一:在一個紙板上畫出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轉動紙板,觀察北極星是否不動,其他星星都圍繞北極星運動。再用一個紙板當作地平線,然后旋轉紙板,觀察,哪些星星能被觀察到,哪些不能被觀察到,從這現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擬實驗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所以我們在夜間能看見星星東升西落,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怎樣能在自轉的地球上看到北極星“不動”呢?
用一個轉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墻上貼一顆星星當作北極星,請一位同學坐在轉椅上,當眼睛盯著北極星看時,北極星好像是不動的,如果視點落在哪一顆星星上,周圍的星星就會圍繞哪一顆星星運動。
(4)觀察陀螺運動,想象:陀螺轉動時,圍繞著一個假想的軸。能想象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5)模擬實驗三:在一個球上貼幾個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讓球自轉的同時,想辦法讓小人能看見教室一面墻上的“北極星”不動。
(6)閱讀P83頁的資料,研討一年中北極星“不動”的原因。
三、拓展:
1、觀察地球儀,思考:地球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鐵軸要做成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轉還有什么特點?填寫P83頁的表格。
板書設計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自轉, 地軸始終是傾斜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