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羚羊木雕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羚羊木雕教案1
教學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羚羊木雕》。
② 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 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 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 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教學設計
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② 學習并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羚羊木雕》(方案A)》。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沖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于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 語氣 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著 孩了的神態:低著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 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 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 哭著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 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 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里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于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于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 樹杈(chà) 攥(zuàn) 逮捕(dài)
逮著玩(dǎi) 寒顫(zhàn) 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⑵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⑶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并分析人物形象。(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準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么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后說:“這能全怪我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附:我國的《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后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于溝通和交流。周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并交流一下看法。然后,把你藏在心里很久的話寫出來。
羚羊木雕教案3
教學要點:學會怎樣尊重孩子情感。
一、課前演講。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杈犄逮顫怦
三、指導自讀。
1、讀方法:寫人記敘文,寫人要寫事------何時、何地、何事,寫事可寫完整故事,也可寫片段生活,寫人要寫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現(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內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從故事情節讀出人物形象。
2、情節媽媽追查、逼迫→爸爸講理由→插敘回憶→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敘交待情誼深厚)。
經過:要收回(木雕貴重)。
結束:收回(不好)。
3、人物:態度(語言、神態、動作)。(練習二)。
各人持什么態度,這樣做好不好,表現各人如何處事?
爸爸:婉轉、持重沉穩。
媽媽:態度生硬固執。
(個性不同,態度相同,只看到物品價錢價值,不知友情更可貴。)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為力。
“我”:重情、軟弱。
萬芳:仗義、明理。
4、“這樣做,不好”(學生在書中找出,并且討論)。
------影響孩子心理,孩子之間的感情,兩家大人之間的關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從了父母應該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間的感情。只知木雕貴重,不知有比這更貴重的東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態度簡單生硬。
6、應怎樣處理?
——不收回,或向萬芳母親婉轉說明。
7、汲取什么教訓?
------小孩子做事應該先同父母商量。
------父親送給女兒時也應講清如何名貴,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轉向萬芳媽媽說一說兩個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換禮物的`事。
8、課文傾向
——不要傷害孩子的心,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應該妥善處理孩子的幼稚行為。
四、板書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敘)————經過:要收木雕————結果:收回木雕
萬芳(理解、仗義)爸爸(持重沉穩)媽媽(固執生硬)
↖送↘羚羊木雕↙收↙
(重義輕財)(重財輕義)
我(珍惜友誼)
奶奶(明白事理)
羚羊木雕教案4
○教學目標
①整體感知課文,分主角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②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分主角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
①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里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后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里交流。
②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①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主角朗讀。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資料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致,布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述,貼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能夠避免的家庭矛盾沖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構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此刻就應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初一10班于雙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初一10班江穎楠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齊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①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你認為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資料,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并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必須要精讀揣摩。
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主角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能夠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應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悲哀事,會怎樣處理
②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十分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十分理智地思考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作業
①與父母一齊讀這篇課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②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后集中討論我與父母沖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用心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為全文分主角朗讀之后,不僅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為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能幫忙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資料,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能夠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主角。讀完后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著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用心,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悲哀;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著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必須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超多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后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十分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用心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主角朗讀課文中,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齊,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羚羊木雕教案5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親情為主題。本文是一篇反映親情的文章,但卻沒有那種溫馨、愜意的感覺,而是親情中不和諧的一面。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并且這一家庭糾紛矛盾重重,懸念跌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該文是能很快引起共鳴的,對內容的理解難度也不大。因此,我認為本文重點應定位在分析人物形象、對文中出現親情間的矛盾的理解和討論,力求讓學生對于家庭矛盾沖突能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難點則是在學習中給學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正確價值觀的導向。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抹、犄角、怦怦、攥著、形影不離、自作主張”等字詞。
2、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能力目標:
1.抓住課文關鍵,理清文章的情節脈絡。
2.從故事情節中分析人物形象,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的作用。
德育目標:
1.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2.透過家庭矛盾沖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與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從故事情節、語言、動作描寫中分析人物形象。、
2、文中出現親情間的矛盾的理解與討論。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準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方法
1.點撥法。教師作必要的引導,便于學生理清情節脈絡,特別是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語言等描寫極具個性化,教師要適當點撥,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2.討論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這場家庭矛盾沖突的具體問題展開充分討論,小中見大,讓學生受到教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人的一生中,往往感動的時刻,來自被朋友想起,常常美好的時刻,是因為想起了朋友。擁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濃郁的親情更是令人陶醉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有時與親人發生沖突,使得純真美好的友情承受無助、無奈時,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又該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羚羊木雕》,看看作者張之路給了我們怎樣 的啟發?
二、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掃除字詞障礙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并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思考以下問題:
1、你認為需要識記哪些字詞?(請把它圈出來。)
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幾個重要的字詞:
(1)抹( mǒ)眼淚 (2)犄角( jī ) (3)攥(zuàn)著小刀
(4)臉jiá(頰 ) ( 5)怦怦(pēng) (6)裁縫(cáifeng )
形影不離 自作主張 合二而一 無可挽回
2、假如要給課文換另一個題目,你想換成什么?能說說理由嗎?
3、課文為什么擬題為“羚羊木雕”?
強調:所敘之事是圍繞 “羚羊木雕”來展開的。
三、 理清情節脈絡
1、提問:本文寫了哪幾件事?
2、本文所敘之事是圍繞羚羊木雕而展開的,請同學們思考:文章的情節脈絡是怎樣的?
提示:先寫什么事?接下來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1---16自然段,媽媽詢問木雕的下落、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17---23自然段,(插敘)回顧“我”和萬芳的友情,說明“我”送木雕的原因;
24---最后一段,在父母的逼迫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
教師歸納板書:
情節脈絡:詢問木雕——逼“我”要回木雕——送木雕——要回木雕
四、 精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1、提問:本文寫了哪些人物?
2、分析人物形象。
用“我喜歡----------------,因為------ --------”或“我不喜歡----------------因為-----------------”的句式說話。并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和情節判斷出來的。
強調: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句子。
(提示學生盡量用文中的詞語或短句多角度表達,教師據此順勢點撥,屏幕展開)
人物 特點
媽媽 嚴厲 (或重財輕義、固執)
爸爸 冷酷 (或嚴肅、重財輕義)
萬芳媽 比較潑辣 (或性格粗暴)
奶奶 通情達理 (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萬芳 寬容大度 (或仗義、純真)
“我” 誠實守信 (或重友情、純潔)
五、 以“‘我’是否應該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為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正方:應該要回 反方:不應該要回
要求:聲音要響亮,論辯要有理有據,掌握說話的分寸。辯論的目的是反駁對方的觀點,闡明本方的觀點。
提示:可從經濟價值、友情、親情、誠信、理解、尊重、溝通等方面展開。
教師(主持人)宣布辯論暫停后,請各方代表分別為本方的觀點作精彩的結論陳詞
教師做適當的評價。
小結:一邊是少年世界的友愛、友情,一邊是成人世界既有對子女的疼愛深情,又有因為看重金錢而傷害了孩子的人格和友情,是否要回羚羊木雕?真是兩難的選擇啊!
那本文作者的看法是怎樣的?
請同學們朗讀36、37自然段,思考:
1、作者認為“我”該不該要回木雕?
2、作者對“我”被逼著要回木雕是什么態度?
六、 理解文章主旨
1、“這能全怪我嗎?”怎么改成陳述句?那還怪誰呢?作者對父母是什么樣的態度?
2、“我”有沒有責任?以后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這樣的尷尬發生?
3、作者寫這篇文章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哪位同學能歸納一下本文的主旨?
歸納主旨: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一場家庭矛盾。贊美青少年朋友真誠無私的友誼,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應與人商量,考慮周全些。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與父母相處中,多點溝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多一份溝通,就多一份溫暖;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快樂; 多一份理解,我們的生活就多一份溫馨,多一份幸福!
八、課后練筆
假如文中的“我”和“我”的父母今天也來到這里聽課,她們會怎么想?會怎么做呢?請把它寫出來。
羚羊木雕教案6
知識目標: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能力目標: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教學重點: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教學和學習方法: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三、木雕鑒賞(幻燈展示)讓同學們欣賞我國木雕藝術家在木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進而了解羚羊木雕這種藝術品。
四、檢查預習
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給它們注音、解釋,學會運用。
(1)犄角(jī):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本課指桌面的`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2)仗義:講義氣,仗:拿著,引申為主持、講求。
(3)形影不離:成語。像物體跟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4)挽回: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為扭轉。
(5)寒顫(zhàn):本課指因受冷而身體顫動。[注意]也作“寒戰”。
(6)反悔:對以前允諾的事后悔而不承認。
(7)光彩:原指顏色和光澤,也用來比喻光榮。本課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本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故事,故事情節依矛盾的沖突,由發生、起因、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找出起止點。
發生 查問木雕 倒敘 1 —16
起因 贈送木雕 插敘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順敘 24---35
結局 傷心難過 順敘 36---38
3.課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6個人
4.他們的性格特點相同嗎?
5.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研究文章的主題
6.討論本文的主題。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找出重點語句,進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
六、板書設計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 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貴重 我們倆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 少年世界
重 重
財 情
輕 重
義 義
羚羊木雕教案7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寫的家庭故事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這一家庭糾紛矛盾重重,懸念跌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課文中充滿了是是非非的矛盾沖突,在這一點上,如果教師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的討論、辯論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這正是課堂三維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學難度較大的地方,本案例主要想在這方面作一微探。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
2、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學會生存。
教學難點:
分清是非,能與他人共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課型:討論課
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1、課前安排學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瑣屑,和父母交換一下對家庭中發生的小事的看法。
2、課前預習課文,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能讀、能寫、能運用,并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
3、要求學生熟悉課文中的人物,鼓勵自我推薦,作好分角色朗讀的準備。
教師:
1、對學生作好分角色朗讀指導:
①對課文整體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③處理好語速、語氣、語調的輕重、緩急。
④角色分配:媽媽、爸爸、“我”、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故事敘述者。
2、要求學生課前先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3、給學生講述辨論的規則及方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課前2-3分鐘演講:讓學生講述假期里自己在家里針對家庭小事和父母進行思想交流的情況。找2-3名學生演講。師生對演講情況略作評議。
2、情景引入: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告別如夢如煙的童年,迎來花季雨季的少年,我們感覺到自己好像已經悄悄地長大了,在心靈深處或許己開始躍動起鮮活的思想,對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認識。在家這個溫馨的港灣中,己擁有屬于自己的一葉方舟,駕著這葉方舟,讓我們駛向《羚羊木雕》
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講授新課
在默讀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感受知課文內容
1、分角色朗讀課文。
①教師選定了幾個自我推薦的同學起來朗讀課文,教師也參與了朗讀,充當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學評價。
②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針對朗讀中出現的問題作出指導。
③師生共同對這次作出評價。
小結:
朗讀能夠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讀中,我也參與讀“爸爸”這個角色,這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大家紛紛要求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媽媽”因不嚴厲、家長作風不過硬而“被迫下崗”(該生因讀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學代替朗讀),“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學的魅力中。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確:這篇課文寫了一件關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萬芳、萬芳媽媽。
②在這場矛盾沖突中,誰是誰非?你是怎么認為的?
明確:在這場家庭沖突中,作者傾向于父母不對,但“我”也有不對的地方,這一點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③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么處理?怎么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明確:上述問題有較強的主觀性,盡可能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小結:
讓學生結合朗讀體驗,分組合作、探究,討論上述問題,并自由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如果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的主觀體驗及獨特的感受和認識,教師要隨時加以鼓勵和肯定。對于課文的感知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并組織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討論表現出來,當我發現學生對課文己經有了自己的認識時,我便中止了這場討論,為接下來的辨論作準備。
三、課堂辨論
課堂實錄:
師:下面就這場家庭矛盾展開辨論,分甲、乙、丙三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萬芳。要注意擺事實講道理,并根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下面辨論開始。
生(父母):小孩子互贈禮物是可以的,但要看是什么東西,羚羊這么珍貴的東西送給朋友不合適!
生(“我”):我認為只要是真心朋友沒有什么不可以送。
生(萬芳):只要是朋友真心相送,我認為什么都有可以接受。
生(父母):那么如果是你的全部家產,你還愿意相送嗎?
生(“我”):如果是真心朋友,就是送全部家產我也樂意!
生(萬芳):假設朋友是真心的,我也愿意接受!
生(同學們):鼓掌!
生(父母):什么都可以送,那你什么也沒有呢?
生(“我”):那我就把“心”送給朋友,真心實意對待自己的朋友。
生(萬芳):“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有“心”意就行,哪怕我們窮的得沒有一分錢!
生(同學們);長時間熱烈地鼓掌!
生(父母):就算你們什么都可以送,也得跟大人商量一下,你們這樣做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生(“我”):我們已經長大了,做事也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和自由,難道什么事都必須同你們商量嗎?
生(同學們):鼓掌!
生(萬芳):我接受木雕,也未經父母同意,但我認為這是我們小孩子之間的'事,大人不應該過問。
生(父母):如果我們不過問小孩子之間的事,那你們做錯了事你們怎么解決?你們小孩子還需要大人監護!
生(“我”):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錯了,我們會通過自己的方式改正的,但我們做事需要有自己主見!
生(萬芳):我接受羚羊木雕沒有錯,我也是經過考慮的。
生(父母):默然。
生(同學們):靜悄悄的,大家若有所思——
…………
教師小結:
同學們剛才的辨論精彩極了!連我也被同學們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見解令我吃驚、使我震奮!這場辨論還沒有結束,我認為它不應該結束。是啊,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都漸漸長大了,做事情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我們已經開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終還是我們最忠實的監護人,我們也要設身處地為父母想想,想想他們的感受,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學會和父母、他人共處,學會生活。這樣,課下肯定還會有更精彩的辨論繼續。
作業:
1、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課文續寫。(訓練目的:把辯論引向深入。)
2、假期回家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并和父母交流,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學會生活。(訓練目的: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課后反思: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一直是一個“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學目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這一節課中驚喜地發現,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千呼萬喚之后終于跚跚而來,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去感受這道風景的美麗,不論是課堂的分組討論,還是集體辯論,豐富的情感、明朗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價值觀,伴隨著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發言,匯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進學生的心田,也流進我的心田,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凈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為我以后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涌而出!
羚羊木雕教案8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沖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后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并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著""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著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著喊起來""心里難過極"。可見父母為木雕怎樣傷害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么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只要損害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么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夸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著墻站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么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么,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著他,止不住流下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我做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后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兩個極端,"爸爸"舍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并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羚羊木雕教案9
教學目標:
1、體會和感悟親情、友情,學會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本文巧妙的構思。
3、學習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具體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
4、理解文章突出主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導入。
1、抽一個同學起來,問:你有過與父母發生吵架之類的過沖突沒有?
2、為什么會發生這些沖突?齊讀22課標題下面方框。
3、板書課題。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
二、整體感知。
(一)、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寫了一句什么事?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2、說說文章的思路或結構怎樣?
(二)、畫出段序。字詞板塊。
(三)、概括文章內容。
1、 提示:要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就要先理清文章記敘的六要素。板書劃線句子。
人物:“我”、萬芳、我的媽媽和萬芳媽媽、我的爸爸和奶奶。 時間:今天。 地點:我家里、萬芳家里及路上。
歸納:“我”送羚羊木雕給朋友萬芳后,被父母逼著要回來的事。
2、還寫了其它事沒有?這兩件事要歸納進去嗎?
——上幼兒園我和萬芳就很好,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為一”。
——上星期一我和萬芳換褲子的事。
明確:這兩件事只不過補充說明我為什么要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這是文章的插敘部分,不是主要事件不歸納。
(四)、理解文章結構順序。根據板書講:
1、主要事件中為什么先從今天媽媽問我開始寫而不是按時間順序先寫昨天發生的事情呢?
倒敘。(如果文章順敘是:A—B—C—D 的話,那么倒敘就是D—A—B—C或C --A—B—D或B—A—C—D),倒敘就是把事情的結局或后來發生的事情提到前邊寫,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按順序敘述事物的起因和發展。 作用:采用倒敘的情況一般有2種: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本文倒敘的作用:作者在文章開頭就直接擺出我和媽媽的緊張的矛盾氣氛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這樣安排結構,使文章開頭更吸引人。也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2、另外兩件事在文章結構中屬于什么呢?
(1)、插敘。(A—b—B--C),插敘就是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暫時停頓,插進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插敘結束后,再回到原來的事件上繼續敘述。 文章通過“我”的回憶萬芳是我多么仗義的朋友這種心理活動來插敘了這兩件事。
(2)、插敘的作用:
(○1)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
(○2)有時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 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節,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有解釋的作用。解釋為什么我會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3)使故事的脈絡更清晰。
(○4)使文章結構更緊湊。文章沒有按時間順序來寫,直接寫今天發生在“我”家里和萬芳家里的有關羚羊木雕的事,把幼兒園老師叫我倆“合二而一”和上星期一在學校運動場上和萬芳換褲子的事通過插敘穿插到今天的事中來寫,這樣的插敘就會使文章場面(地點)更集中,使文章結構更緊湊。
(○5)拓展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6)突出主題。(如,《紫藤蘿瀑布》的插敘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起到突出文章主題的作用。)
注意:倒敘與插敘重要區別是:倒敘是一件事的順序變化,插敘是相關事件的順序變化。
三、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線索就是貫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見的詞、句子或是情況等等;它是解讀文章含義,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詞條。
文章線索的分類分為以下幾類:
○1、以人物為線索○2、 以事情為線索 ○3、以物品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時間為線索○6、以感情為線索。
文章的矛盾因“羚羊木雕”而起,文章內容圍繞“為什么送羚羊木雕,我怎樣要回羚羊木雕”來寫的。羚羊木雕這個物品是文章線索。
作用:以“羚羊木雕”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題材, 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渾然一體。
四、作業:
1、你贊成父母做法還是孩子做法,為什么?
2、準備分角色朗讀課文。
羚羊木雕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1、2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自讀課(以學生討論為主)
五、教學步驟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雖然才三個星期,但已經有如春天的小樹一般在慢慢長大,你們的思想在變化、個性在嶄露。請看屏幕,這是幾位初一同學的練筆,代表的恰恰是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的想法:(幻燈片投影出示,請一位學生朗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芽、成長,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是那個事事聽從家長的小朋友了。”
(過渡)是的,你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便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杈犄逮顫怦
六、指導自讀。
①文中寫了一只什么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并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提示: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明確
①情節:媽媽追查、逼迫→爸爸講理由→插敘回憶→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敘交待情誼深厚)。
經過——要收回(木雕貴重)。
結束——收回(不好)。
人物:態度(語言、神態、動作)。(練習二)。
各人持什么態度,這樣做好不好,表現各人如何處事?
爸爸:婉轉、持重沉穩。
媽媽:態度生硬固執。
(個性不同,態度相同,只看到物品價錢價值,不知友情更可貴。)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為力。
“我”:重情、軟弱。
萬芳:仗義、明理。
②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七、體驗反思(作業)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幻燈片投影出示問題)
①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③完成課后練習三。
八、板書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敘)————經過:要收木雕————結果:收回木雕
萬芳(理解、仗義)爸爸(持重沉穩)媽媽(固執生硬)
↖送↘羚羊木雕↙收↙
(重義輕財)(重財輕義)
我(珍惜友誼)
奶奶(明白事理)
羚羊木雕教案1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意的啟示。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你在悄悄的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樣一個故事,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二、整體把握
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
[“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要好的朋友萬芳,被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很傷心。]
要感知課文內容,就要朗讀,朗讀有助于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后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②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后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6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①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②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沖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
作業:確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準備辯論提綱。
第二課時
辯論。辯論30分鐘,評議10分鐘,評議先由學生發言,最后教師小結,尤其肯定擺事實講道理,并掌握好說話分寸的同學。
教學反思: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與親人、友人關系。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遠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孩子對父母,對師長必須為命是聽,似乎成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到今天,開放、交流、改革成為社會的主題曲,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當然會隨之而行。課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層性,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會文化變化的例證。課文的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就是孩子輕輕的反擊嗎?
羚羊木雕教案1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山東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語文教師,趙xx。下面我對我所執教的《羚羊木雕》這節課進行解說。我主要從下面的六個流程來進行闡述。即:說模式、說教材、說學情、說設計、說評價、說得失。
【說模式】
我們xx實驗初級中學的課堂模式是“3·2·1”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三個教學環節,兩種學習方式、一個最終目的。簡稱為三環節兩方式一目的。所謂三個教學環節就是指學生的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反饋提升三個環節。首先,“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主要包括“引入定向、自學指導、自主學習”三個步驟;“交流展示”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要包括“合作交流、疑難生成、展示點撥”三個步驟;“反饋提升”是課堂教學的保證。主要包括“反饋測評、拓展提升”三個步驟。兩種學習方式指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這兩種學習方式主要是針對于學生的“學”而言的,細說有自主學、結對學、小組學、交流學、指導學、合作學等等,最終達到學生的快樂學、高效學的目的。無論是先學后導,先學后教,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實一個最終目的,即: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這也是我們實行課改的原始出發點和最終歸結點。
為了全面落實新課改理念,我們總結出了課改課堂的十大特征,即:
1.面向全體學生 2.以學生為主體
3.以教師為主導 4.體現民主平等
5.落實開放課堂 6.運用分組教學
7.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 8.教材校本化改造
9. 與實踐充分接軌 10.快節奏、高效率、大容量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針對課堂的三個環節,規范了學生課堂行為的15個標準。
為了保證課改的順利推進,我校總結出了符合我校特點的“三為主”課堂推進策略:即以教材為主源,以導學案為主線,以解決問題和疑難為主攻。 為了落實課堂的高效和減負,我校還實施了“三策略一轉型”
即:訓練前置、學案作業一體化、三色學案、作業轉型。
為了提升課堂層次,我們總結了高效課堂應處理好下面的十大關系,為了避免走過的彎路,課堂還應該避免下面的十大誤區。
我們現在的“3·2·1”課堂已經發展到突破模式的階段,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靈活課堂。這些流程可以刪減、顛倒、循環或有所側重,給予不同學科和課堂更大的開放空間。我校全體師生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造一種以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小組活動和課堂展示為載體的新型課堂。
下面,我就談談我對《羚羊木雕》教學的思考與探索。我說課的題目為
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說教材】
說教材——說單元
從單元編排來看,本課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采用散文、詩歌、小故事等多種寫作形式,描繪了母女情、同學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作者以切身的體驗,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要在整體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寫法的借鑒,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而《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是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們也疼愛子女,但有時卻忽視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
(因情節緊張曲折,貼近學生生活,所以,學生喜歡讀,感興趣。)
但是,本文的人物爭論性很大。人們對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人認為,這篇課文的思想傾向很明顯,是父母重財輕義,批判的'鋒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還有人認為,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和對子女做人原則的教育。更有人把定位為父愛和母愛。經過反復的讀書、思考和商討,我決定引導學生珍惜純潔友情的同時,也要考慮做事情特別是重要的事情前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在生活中,要學會溝通,學會理解他人,擁有寬容之心,這樣才會有和諧的生活。
確定了的價值取向,我思考目標的定位:
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一直是我的追求。
所以,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定位為:
說教材——說目標
1、掌握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并學會和家長溝通。
【說學情】
學生剛入初中學習才兩個多月,圈點勾畫的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體會和感悟還不夠深刻,從文本中體驗情感并讀出情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情感,在辯論中提高認識,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同時,初一新生的課堂狀態還需指導,搶答有序,動靜結合,學會傾聽,認真專注。
有了新課標理念的引領,才有了下面的設計理念。
【說設計】
沉默并不總是睿智……睿智是金,而沉默不見得是金。
——塞繆爾·巴特勒
為了讓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為了引導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以整體理解帶動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為此,教學流程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說設計——整體感知
1、本文的時間和地點在不斷變換,你覺得向我們展示了幾個場景?
2、課文訴說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既是學生對的一個整體感知,也是引導學生學習敘述中的插敘寫法。
整體感知課文后,學生已經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也就是把書讀薄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和感受,所以,精度課文時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
說設計——精讀課文
你從中讀到了什么?標出最能觸動你內心的語句,把你的感慨批注在書上。全班展示交流。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展示,是學生品析語言,體驗情感,抒發讀書心得的一個個性化的表達。如果老師引導不好,那課文就會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所以,老師的主導地位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要引導學生談感悟,如一個學生談到父母追查木雕下落時母親的表現,就引導其他學生把這部分談完,“你從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中還讀出了什么?”以此類推,集中展示“我與萬芳的友誼”“要回木雕時的情景”這幾部分內容。同時,學生在集中展示完我與萬芳的友誼時,老師補充了幾句有關友誼的名言,以備學生積累,并加深了學生對的理解。
這個過程是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過程,又把書讀厚了,也就是讀進去了,讀進去還要讀出來,讀出自己的體驗。
分角色朗讀課文,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體會,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為有聲語言,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
接下來是辯論賽,因初一學生年齡還小,所以,我給出了辯論提示。
辯論提示:
1、我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2、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應該還是不應該?
3、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該不該要回?
之所以設計辯論賽,是讓學生在辯論中,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在辯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友誼的純潔,學會與人溝通,善于理解,擁有寬容的品質,讓學生知道:友誼誠可貴,木雕價也高。
課堂的結束,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
作業——小練筆(這也是對課堂內容的拓展延伸)。
你也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呢?請你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最后落實到寫上,自此完成了語文教學的讀一讀,思一思,議一議,寫一寫,完成了聽說讀寫的訓練,實現了以整體理解代替逐段分析,用創新設計引領思維提升的設計理念。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真正對話的過程。
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板書:
【說板書】
【說評價】
激勵是精神的清新氧氣。 ——喬治·M·亞當斯
這節課,我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下,評論到“組”,而不是“個人”。
(在小組內形成凝聚力,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實現共贏。)
在每一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感悟進行評價。
(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的結尾 ,總結性評價。
(客觀公正的評價,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升自己。)
【說得失】
本節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一個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了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以說“以學為主,實現平等對話”。
“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分角色朗讀本”,“辯論賽”,“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我口表我心,是心靈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也可以說“創新設計,打造快樂課堂”
但是,在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上,還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斧正。
最后以兩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
教育不是往桶里硬塞內容,而是點燃思想的火種。
——威廉·巴特勒·葉芝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
——卡爾·榮格
羚羊木雕教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3、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概括事情經過,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分角色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3、品評是非,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
教學難點:
沉浸文本,感悟體驗,探討如何正確處理父母和子女之間發生的矛盾。
教學過程與方法:
1、運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正確、流暢地朗讀,走進文本,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設置情境,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張揚,分組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家庭矛盾沖突的表象,提高認識,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同學們,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嗎?你們互贈過禮物嗎?我們都明白擁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濃郁的親情則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財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偶爾的分歧、沖突、使得純真、美好的友情承受無助、無奈的傷害,這時,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又會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個因羚羊木雕而引發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無奈傷心甚至眼淚。
1、作者簡介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2、基礎知識
★給加點字注音抹(mǒ)攥(zuan)逮(dai)怦怦(peng)撒謊(sā hung)嚴厲(yán lì)傷疤(shāng bā)仗義(zhàng yì)樹杈(shù chà)臉頰(lin jiá)寒戰(hán zhàn)犄角(jī jio)自作主張(zì zuò zh zhāng)不可抗拒(bù kě kàng jù)
★解釋下列詞語形影不離:像影子跟隨身體,一刻也不分離。形容彼此關系極為密切。自作主張:做事不與別人商量,按自己的意見決定。仗義:講義氣,有為友誼而甘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的利益的氣概。不可抗拒: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說一說:自由朗讀課文,提問:大家預習了課文,剛才又自由朗讀了一遍,那么,你知道本文涉及哪幾個人物?確認,有媽媽、爸爸、我、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圍繞“羚羊木雕”發生的故事嗎?(提示可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幾方面說說。)示例: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爸爸媽媽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很無奈,只好硬著頭皮要了回來,對朋友反悔,我傷心極了。
2、讀一讀:(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比較多,所以,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下其中一些對話。哪些同學愿意試試?(分角色)請注意朗讀要求。老師設計了兩個場景:場景一、一家人爭論是否要回羚羊木雕;場景二、我去萬芳家要回木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好角色朗讀,然后推薦小組表演分角色朗讀。)
3、評一評:非常感謝這些同學為我們朗讀。接下來,我想請大家來評一評這些同學的朗讀。評議的.標準是:是否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讀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請你以凝練的語言就某個同學的朗讀來評,他讀得好,好在哪里,有欠缺,欠缺是什么。你能示范一下朗讀這句嗎?
三、作業布置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好?
2、我該不該把羚羊送給萬芳?父母逼我取回來,我送了該不該取回來?
3、羚羊已送了萬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樣處理?(可以讓父母認真閱讀此文,并發表意見,把父母的意見記錄下來。)
4、怎樣才能避免這場不愉快的事發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第二課時
一、品一品
品讀課文,分析性格,探究寫法。探究問題: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他們的態度的?媽媽——重財輕義、嚴厲、固執、生硬;爸爸——冷酷、持重和媽媽一樣重財輕義;
我——重情義卻無奈;萬芳——理解、善良,仗義;奶奶——理解孫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寫法:善于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和景物描寫來刻畫人物心理,借助議論性語句來表現人物內心
二、辯一辯
(品評是非,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辯題:“羚羊木雕是不是該要回來”?正方:羚羊木雕該要回來;反方:羚羊木雕不該要回來。
要求;
1、摘錄課文中的信息佐證自己的觀點。
2、認真傾聽對方辯友的話,抓住其漏洞,給予有力回擊。教師分好組,定下規則:(斟酌一下怎么分成正反兩組,盡量讓更多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規則:一辯為主辯,要闡述己方觀點;二辯為自由辯手;三辯為結辯,進行總結陳述。)
分三個階段;
1、立論階段,闡述主要觀點;
2、自由辯論階段:雙方相互提問。在一方發言和提問完畢時,請明確說出“完畢”兩字,每方的自由辯論時間為5分鐘,每個人發言不得超過1分鐘。在對方發言結束,明確說出“完畢”兩字后,直到本方回答并提問結束,也明確說出“完畢”兩字前,都計算為本方所消耗的自由辯論時間。
3、總結陳述,每方不超過1分半鐘)確定辯手——準備——辯論——小結。
三、探究
本文寫了發生在三個不同時間的三件事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布局謀篇?萬芳拿自己的新褲子來換“我”的破褲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在開頭先寫今天媽媽追問“那只羚羊哪去了”,逼我要回羚羊木雕,營造緊張的氣氛,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然后再穿插交代昨天我送羚羊木雕給萬芳。接著交代上星期發生的事情是我送萬芳羚羊木雕的原因。文章用了插敘的記敘順序,布局謀篇,既有懸念,情節又步步緊湊。
四、課文延續
(作業布置)分享你的經歷,共享人間真情,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于溝通和交流。再回首你遇到過的類似的傷心事,你又想對爸爸媽媽說點什么呢?請以《爸爸、媽媽,我又想起了那一次》為題,進行課后練筆,寫一篇短文,說說心理話。(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羚羊木雕
起因:送木雕(插敘)————
經過:要收木雕————
結果:收回木雕萬芳:理解、善良、仗義
爸爸:持重、冷酷、重財輕義
媽媽:固執、生硬、嚴厲、重財輕義
我:珍惜友誼
奶奶:理解孫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
羚羊木雕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提高朗讀能力,正確清楚地朗讀課文。
2、學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贊美的孩子們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
【教法與學法】
該文是一偏反映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內心情感沖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領悟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師要注意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轉變,由過去的被動式閱讀轉變為主動式閱讀,力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羚羊木雕》這樣的課文,如果不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很難有大的收獲。課堂討論時,教師不要用唯一答案來限制學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實現學生知識與人格的同步發展。
【教學思路】
1、朗讀與討論并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圍繞文章的`主旨進行研討,從中感悟文章的親情與友情。
2、注重閱讀教學。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雖然才半個學期,但已經有如春天的小樹一般在慢慢長大,你們的思想在變化、個性在嶄露。請看屏幕,這是幾位初一同學的練筆,代表的恰恰是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的想法:(幻燈片投影出示,請一位學生朗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么,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里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芽、成長,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是那個事事聽從家長的小朋友了。
(過渡)是的,你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于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便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書課題)
二、解題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貴?他對這個家有什么紀念意義?為什么會讓父母那么生氣?文章并沒有交代,我初讀時也很困惑,因此我上網查找了一些資料,向同學們展示一下: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我的父親曾經把他的青春和熱血灑在亞非拉土地上,因此他獲得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
三、速讀課文,掃清語言障礙
1、能讀會寫下列各字:
怦怦 撒謊(撒播) 逮著玩(逮捕)
樹杈 抹淚(拐彎抹角、抹布)
攥著 寒顫(顫抖)
2、詞語填空:
( )影不離 ( ) 作主張
( )二而一 無可( )回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這篇課文對話較多,很精彩,適合于分角色朗讀,朗讀前,同學們模擬一下這幾句話該用什么語氣讀?
如:
1、那只羚羊哪去了
責問語氣──為不見了羚羊而驚慌著急,帶有責問語氣
2、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上的大口子縫得一點都看不出來
──要讀出萬芳的熱情、爽朗和樂于助人,似乎還有點吹牛的意味
3、沒有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
──我是難為情的、被逼無奈的,覺得對不起朋友,結結巴巴
五、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下面的詞語連詞成句簡介課文發生的故事。
羚羊木雕
我 萬芳
媽媽 爸爸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一個_________的故事;一個_________的木雕;一個_________的爸爸;一個_________的媽媽;一個_________的奶奶;個_________的萬芳;一個_________的我。
(過渡)人物的這些特點你是通過什么看出來的?說的話還是動作?下面我們就通過幾組題來看一下人物語言、動作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的:
六、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探究: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分析人物形象
1、下面的話分別是誰說的,體現了怎樣的思想性格?
A、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
B、是的,這是給你的,可并沒有允許你 拿去送人啊!
C、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
D、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過渡)人物語言能體現人物性格,那么人物動作、神情是不是也能反映人物心情呢?我們看下一組題:
2、完成下面配伍題。
⑴ 他靜靜地點燃了一支煙,慢慢對我說:( )
⑵ 屋子里靜極了。( )
⑶ 媽媽堅定地說。( )
⑷ 我冒著雨飛快地跑出門去。( )
A、寫出了我與爸爸和媽媽僵持的家中情景。
B、表現媽媽的固執、生硬。
C、表現爸爸在考慮如何更好地處理事情。
D、寫出了我極為難受的心情。
3、將下面的神情動作描寫歸位,體會我的心情。
⑴ 沒有我慢慢從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 )
⑵ 不!( )
⑶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么?( )
⑷ 沒有賣我送人了。( )
A、我小聲地說。
B、我覺得自己聲音有些發抖。
C、我哭著喊了起來。
D、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
七、你認為下面的說法對還是不對
1、木雕是很貴重的,不應該隨便送人,所以,我父母的做法并沒有錯。
2、父母只想到木雕的貴重,但忽略了少年之間友情的貴重,所以他們的做法不妥。
3、本文的中心是作者贊美少年真誠無私的友愛,告誡為人父母者應該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們的友情。
4、像本文發生的事雙方都有一定的責任,對貴重東西,父母應該事先講清楚;子女做重要的事情前和大人商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兩道題是課內知識的拓展:(過渡)在爸媽的眼里,木雕是親請的見證,在的眼里,木雕與小藏刀一樣,是友誼的見證,當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時你認為該怎么辦?
八、我有一個金點子
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老師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下面就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你最想對誰傾訴:(投影展示)
九、走出課文走進生活
愛需要理解、溝通,假若爸媽能較早的把木雕的特殊價值告訴我,假若我能在送禮物之前征求爸媽的意見,或許,這個遺憾是可以彌補的。犯下過錯不要緊,假若能向對方說聲對不起,愛就不會成為一種傷害。聯系你的生活,你最想對誰說聲對不起?為什么?
(結束語)課文講完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學們能倍加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十、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回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課文續寫。
羚羊木雕教案15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讓孩子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定了解,享受讀書的快樂。
2、激發學生對新書《羚羊木雕》的閱讀興趣,產生閱讀期待。
3、共讀第一個故事,感受“我”的內心,情感波動。
4、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并教給學生讀整本書的方法。
二、課前準備:
下發條目,引導學生深入閱讀。
三、教學過程課前談話:
(一)直接導入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一本新的課外書,想看嗎?一起看看這是一本什么書呢?一起讀一讀書名。
(二)
(1)看封面(課件)
師:同學們,當我們拿到一本新書,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封面。會讀書的孩子, 肯定會仔細觀察,有很多發現的。這本書的封面除了告訴我們書名《羚羊木雕》之外,還告訴我們什么呢?
:孩子們,剛才我們看了這本書的封面,(拿書)想不到,一個小小的`封面里藏著這么多知識,可不能小看它哦!以后同學們如果有了一本新書,首先也要好好看看封面哦,這樣你積累的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的!
(3)看目錄。
看完了封面,往里翻,就可以看到目錄。我們最好去看看,這樣我們會有更多的發現。
(板書:讀目錄)來,讀一讀目錄:
第一章:羚羊木雕。
第二章:懲罰。
第三章:題王許威武。
第四章:在樓梯拐角。
第五章:靜靜的石竹花。
第六章:彎彎的收藏。
第七章:啊,那片紅旗!
第八章:渡橋。
第九章:查理三世。
第十章:在長長的跑道上。
第十一章:我的朋友褐雪。
后記:書里書外。
讀了目錄后,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師:看來,看目錄也能讓我們獲得很多信息,還能讓我們了解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和大概內容呢。但有些內容我們看不明白,怎么辦?文章的主要內容會為我們幫忙。(板書:了解主要內容)課件呈現主要內容,我們一起讀讀吧(生齊讀主要內容)
(三)談“我”和萬芳,教給讀書方法(25分鐘)
師:看著大屏幕,讓我們一起走進《羚羊木雕》這個神奇的故事。
1、課件呈現原文片段,師范讀
(1)平常生活中,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你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2)課件呈現:猜一猜,“我”想到了什么了,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怎樣的不安?萬芳又會如何看待我?抓住不安這個詞來理解。(板書:抓關鍵詞)大家交流得那么動情,說明你們已經走進了“我”的內心!(板書:走進人物內心)我們以后讀課外讀物時,也可以像今天這樣通過抓關鍵詞來走進人物的內心。讓我們繼續走進故事
2、出示原文片段,再次感受我的尷尬與不安。
(1)“我”又在想什么? 說說你又發現 了什么?我們讀書的時候就是要這樣根據人物的表現展開合理的想象(板書:展開合理的想象),才會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內心!
(2):是呀,每當自己把心愛的東西送給好友再打算要回時,如此的糾結和尷尬,心好傷,好痛,可對方沒有在意,我的心里更沉重許多。(為什么父母逼我這樣做?這個問題總是纏著“我”,也因此過得越來越不開心,真想嚎啕大哭。讓我們再次走進傷心的“我”,走進善解人意的萬芳。配樂師范讀原文片段。師生合作分角色讀。
師:故事讀到這里,請再試著走進“我”的內心,展開合理的想象,拿出老師為你準備的紙,哪個地方最打動你,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你從這里讀懂了什么,再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板書:讀寫結合)(生談感受,帶著感受讀讀這句話,評讀)
(四)談人物,激發讀整本書的興趣
故事一個接一個,誰想知道顧而言,許威武,彎彎又是何許人也書上是怎么寫的呢?想知道嗎?那課外自己去讀《羚羊木雕》這本書吧!邊讀邊積累,邊寫己的讀書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指板書:當我們拿到一本新的課外讀物時,我們該怎么做?當我們走進這個故事后,我們應該怎樣做?
2、剛才老師把我喜歡的書推薦給了你們,只要你是一位熱愛讀書的孩子,你總會有一本自己最喜愛的書,好的東西要與別人一起分享才有意思,你想拿出你喜愛的書和別人一起分享嗎?那就像老師那樣向別人推薦你愛的書吧。生推薦好書
3、這節課,我們發現了很多好書,我很高興,希課后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盡情地互相借閱吧。同時,不要忘了我向大家推薦的《羚羊木雕》啊。
4、最后,我們共勉一句:多讀書,讀好書,讓我們在書香中茁壯成長。
【羚羊木雕教案】相關文章:
木雕羚羊教案01-22
《羚羊木雕》教案01-22
《羚羊木雕》教案12-17
羚羊木雕教案12-17
《羚羊木雕》教案09-30
《羚羊木雕》詳細教案11-04
《羚羊木雕》教案1509-30
《羚羊木雕》09-30
羚羊木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