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冀教二年級語文 教案 教學設計《囫圇吞棗》
單元介紹 本單元圍繞“幽默與智慧”這一文化主題,選取了四篇有趣的故事,四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四種不同的思維和處世的模式。 《囫圇吞棗》這個流傳至今的故事會讓人自然想起現在的有些人,有些身邊的事: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稱象》向我們講述了聰明機靈的曹沖,跳出常規方法稱得了大象的重量。 《找駱駝》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思考的好處; 《銅板的響聲》機智幽默的阿凡提,用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教訓了霸道的飯店老板。這四篇課文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講述了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學會打開思維,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在語文知識方面,要繼續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鼓勵學生及時復習學過的生字,能和同伴就識字好方法進行交流,能積極主動探究、發現漢字的規律和記憶方法,并在學習實踐中運用,能把握好字的間架結構,寫好上下結構、上寬下窄的字。要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邊讀邊思考,并樂于用自己的方式把三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材說明和教材建議 金馬小學 蘇曉卿 《囫圇吞棗》是個成語故事,課文中的年輕人通過吃梨和大棗時主人講的道理,自己也找到了“兩全其美”的辦法:吃梨時只嚼不咽,吃棗時囫圇吞棗,這種看似科學合理,實際不計后果的荒誕想法遭到了別人的恥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種本想獲益反受其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這篇課文共三段: 第一段:寫一個年輕人到別人家做客,主人請他吃梨和棗兒。 第二段:寫年輕人在客人家吃梨和棗兒的經過。 第三段:寫年輕人聽了主人的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寫作特點: 這是一個成語故事,是按故事的發展順序敘述的,層次清楚,語言生動。 《囫圇吞棗》 教學設計 金馬小學 蘇曉卿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囫圇吞棗”的原意,知道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 3.繼續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 1.同學們都吃過棗吧?怎么吃的呢? 2.要是一口吃下去會是怎么樣的呢? 3.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關吃棗的成語故事,你們想聽嗎? 師講故事(配樂) 從生活入手導入課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課文 理解詞義 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讀生字、讀通課文。 1.檢查生詞 2.理解詞義: 學生提出不懂得詞語,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處、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3.檢查讀文情況: 按自然段指名學生讀文,其他學生聽后評議。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生字。 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認字,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理解課文 1.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2.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讀后的收獲。 3.文中的人為什么要“囫圇吞棗”呢? 4.分組討論:這個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問題,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5.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理解“囫圇吞棗”的含義。 隨即指導感情朗讀。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朗讀,分組表演,復述故事,根據課文展開討論等多種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的情感 培養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展延伸 學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課下把自己喜歡的成語故事講給家人或好朋友聽。 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后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只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并引起收集其它成語故事的興趣。 《囫圇吞棗》 教學設計 金馬小學高津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囫圇吞棗”的由來。 3.繼續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4.通過這個成語故事,使學生明白:學習時不能生吞活剝,對所學的知識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課時建議:2-3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入 1.請學生講課前準備的成語故事。 2.師: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成語故事,你們想聽嗎?引出課題。 師講故事(配樂) 3.學生們各抒己見,談論聽后的見解。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導入課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課前積累的習慣。 二、初讀課文 1.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讀生字、讀通課文。 2.檢查生詞 (先出示帶有拼音的詞語,指名學生讀,然后去掉拼音,分組開火車讀。) 3.理解詞義: 師生交流重點詞匯的意思。如:脾胃、益處、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理解,如:動作表演,表情表演、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理解,圖片資料等。 4.檢查讀文情況: 指數名學生讀課文,師生評議。 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認字,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 在認讀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為體會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理解課文 1.提出問題:現在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邊想,看看你能讀懂哪些內容,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自由讀課文,用筆勾畫。 2.小組討論交流。 3.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讀后的收獲。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對于簡單問題,當時利用學生資源給予解決,與文章中心有關的或共性問題,教師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共同解決。 預設:為什么在場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輕人哪里可笑? 4.解決問題:“囫圇吞棗”的含義是什么? 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理解。抓住年輕人的表情、動作、語言等進行指導朗讀。 5.學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收獲。 四、拓展延伸 學生分角色表演這個故事。 學生自主探究理解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組內交流想法,會讓學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課文,并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在小組交流和班內匯報中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把朗讀作為孩子們抒發自己心中感悟與品味語言的最佳方式。 表演故事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深意。 五、指導書寫 1.認讀本課生字卡片,組詞,并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4.學生獨立描紅書寫。 六、作業 課下搜集喜歡的成語抄在采蜜集上。 交流記字方法,相互學習,相互補充。 這一活動將課內知識有效地拓展到課外,不僅調動了學生課下自學的積極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杯弓蛇影 晉朝人樂廣曾經請朋友到家里喝酒。當那個朋友喝了一口酒,正準備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時候,突然看見杯子里漂著一條小蛇,心里就有點不安,不過還是勉強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個朋友就生了病。樂廣派人去問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懷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樂廣很仔細地觀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緣由。后來,他發現墻上掛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來很像一條小蛇。 后來,他再把朋友請到家里,讓他朋友看清楚墻上的弓,再請他看看杯子里的東西。最后,他朋友終于明白杯子里并沒有小蛇的時候,病立刻就好了。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倆銀子,心里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么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里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那里都不方便。 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后終于想出了自認為最好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墻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里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于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后,出去貼在坑邊的墻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 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后,借著月光,看到墻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么辦?于是,他也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在坑邊的墻角上。 [注]: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干的事情,結果反而更加暴露明顯了。 現在這句成語,被簡化為“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鞏固提高 石家莊市裕華區青園街小學 倪麗瑋 (一)我會讀,我會寫。 [ 注:如果寫對,有掌聲鼓勵。] yǒu wù quán měi hòu hé 若( )所( ) 兩( )其( ) 前仰( )( ) tūn xì màn 囫圇( )棗 ( )嚼( )咽 (二)讀拼音,再組詞。 記住呦,它們可都是多音字! yān ( ) yàn ( ) 咽 hǎo ( ) hào ( ) 好 (三)精彩回放。 1.今天,我學習了《囫圇吞棗》這篇課文,通過學習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少吃些( )對牙齒有好處,要是吃( ),會傷脾胃。吃棗對( )有益處,但吃多了會傷( ) 的。所【冀教二年級語文 教案 教學設計《囫圇吞棗》】相關文章:
冀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案教學設計:維維的畫兒04-28
冀教版英語教案01-03
冀教版小學音樂教案11-14
冀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01-05
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案01-23
冀教版五年級上唯一的聽眾教學設計04-28
冀教版八上數學教學計劃05-28
冀教版小學英語教學計劃01-18
分式方程教案冀教版(精選11篇)11-10
冀教版二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