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之《項脊軒志》教案(一)
項脊軒志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 2、深刻理會作品通過瑣事表達內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1、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 2、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識培養學生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涵的濃濃深情,并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 1、深刻理會作品通過瑣事表達內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涵的濃濃深情,并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法學法: 誦讀法;學生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等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1分鐘) 父愛、母愛,親情無限。在我們身邊,永遠流淌著家人的關愛。是啊,世界上最純凈的東西,就是親情……因而,愛,在文人筆下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感悟一下人世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二、聽一聽(12分鐘): 同學們聽讀錄音,同時思考黑板上兩個問題: 思考: 1、試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基本內容。 明確:寫出了項脊軒的幾經變遷及相關的人事,抒發了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 2、本文的文眼是哪句? 明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同學們在聽讀時有沒有發現錄音和課文有什么不同之處?······對,這是因為斷句的不同。看來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仔細。誰來為我們解答第一題。好,概括得很精準。第二題誰來?非常正確。同學們將這一句齊讀一遍。) 3、由文眼句看來,作者在本文中重點抒寫了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現在給大家2分鐘時間,小組內展開討論: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討論好了的小組請舉手示意。 明確:喜指室內氛圍的幽靜和室外環境的美好;悲有叔伯分家、母親早逝,祖母亡故,妻子離世。: 三、讀一讀(10分鐘) 喜和悲是人世間兩種最普遍的情感,我們都感受過、經歷過。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懷念的是人,選取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大聲地、自由地朗讀課文,進行感悟。 參考一:老嫗說亡母事 歸有光母親死于多子。她嫁到歸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產一人。因此,深嘆“吾為多子苦”。后為節育,飲二螺,“喑不能言”,卒。一個勤勞、節儉,溫柔、敦厚的中國傳統女子,無災,無病,卻死于節育不當。歸有光母親不僅勤儉持家,而且對下人很好,那時歸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卻十分富有,她常常拿來許多東西分給下人。老嫗,即歸母婢女,歸母“撫之甚厚”,歸母死后,老嫗待歸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憶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對歸有光說起母親,她甚至清楚地記得主人常站的地方老婢女轉述的是有關母親生平極為平凡,極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語,卻極其感人。人類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細小最平常的語言、行為。細節雖細,但它深含著母親對子女的關懷厚愛,婢女對主人的深切懷念,我對母親的無比崇敬和懷念之情蘊于其中。 (幼年喪母是人世間一大悲痛,也許,對于正沐浴在母愛中的你們,很難感同身受,但是母愛的深沉、對母愛的眷念是相通的,因而能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同學們讓我們深情地將這部分齊聲朗讀一遍。) 參考二:祖母望孫成龍 輕輕關門的動作,細致入微地傳達出祖母對孫兒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當用之”,寄托了望孫成龍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孫兒為改變“讀書久不效”狀況,光耀祖宗而奮發向上的心理。歸有光8歲喪母,祖母對孫兒自是疼愛有加,看到孫兒整天在軒中默默攻讀,“大類女郎”,又是憐惜萬分。寥寥數語,輕輕一動作,把老祖母對孫兒既盼望子孫爭氣,又關懷疼愛,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這些語言、動作,看似平常普通,實則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甚至復雜的心理,都躍然紙上。 (捕捉生活中平常的細節和場面刻畫人物的音容笑貌,傳情達意,看似平常普通,實則感人肺腑。哪位同學能模仿祖母的語氣來讀一讀。) 參考三:妻說家有閣子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歸妻在小妹面前興致勃勃地描述書房,自是軒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處,自是歸妻對軒的主人敬佩而熱愛的緣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蓋。這個細節融入了作者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處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綣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結情,以景語達情,言盡而意遠。 (中年喪妻是人世間的又一大悲痛,不幸的歸有光又遇上了,真是哀莫大于心死。男同學們,請你們醞釀好自己的感情,將這部分齊聲朗讀一遍。) 小結:看來,同學們是英雄所見略同,最能撥動你們心弦的就是那不老的親情。是啊,親情是人世間最純凈、最溫馨、最珍貴的,緊緊纏繞于我們心間,可一旦失去,又會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留下永恒的傷痛。作者相繼失去三位親人,因而字里行間滿是思念、悼亡之情,真可謂是滿紙辛酸言,令人潸然淚下。 四、品一品(20分鐘) 喜和悲是人世間兩種最普遍的情感,但這兩種情感下折射出的靈魂卻各有不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1、作者在本文中追思、悼念了生命中的三個重要的女人,在懷念母親時作者是“泣”,而在懷念祖母時則是“長號”,在寫亡妻時又是怎樣的情形?為什么會有這些差別? 明確: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茲”)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嫗,“先妣撫之甚厚”,同學們可以設想一下,兩人相對而泣,那是一個多么撼動人心的場面! “男兒不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祖母雖只有簡單的三句話,卻深情無限,前一句似責實愛,后兩句飽含厚望。而自己屢試不中,老大無成,有負祖母期望。想到這些,叫人怎能不“長號”? 當年的項脊軒是那樣的窄小破舊,但作者卻興趣盎然,親自修葺和美化,雖居陋室,卻其樂無窮,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壞卻不修,自然是物雖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對亡妻的無限思念和傷感,深寓其中。 睹物傷懷,物是人非。雖沒有一個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卻表現得誠摯感人。看到枇杷樹,并突出是妻當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當年的歡聚。項脊軒的歡聲笑語,妻子的喁喁私語,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亭亭如蓋”的樹,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這一切終是虛幻。物還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悵惘之情。結尾雖只一句話,卻將歸有光的全部由回憶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嘆,確實是慘惻雋永,感人肺腑。作者在回憶這三位親人時,情感是否一樣?為什么? (補充:不一樣。回憶起母親時是“泣”,想到祖母時是“號”,懷念妻子時是無淚可流。這是因為作者幼年喪母,老嫗的話勾起了作者對母愛的眷念;而祖母對自己而言不僅是位慈愛的長輩,更是對自己給予了無限的期待和厚望,但是,現在自己功名未就,前途茫然,祖母的話語猶在耳邊,作者覺得辜負了祖母的期待,充滿了愧疚之情。懷念妻子時作者已人到中年,功名之路坎坷艱難,加之中年喪妻,心灰意冷,萬念俱灰,欲哭無淚。) (作者以深沉的筆觸寫出了對于親人的懷念,為什么又以項脊軒志為題?) 2、作者筆下的項脊軒幾經變遷,各是什么樣子?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小屋環境--暗示是家道的衰敗;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學業上的勤奮,暗示并反襯自己想借讀書博取功名,振興家族的志向; 諸父異爨--直接描寫家道的衰敗悲涼之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護,現在呢?反而破敗不保。反襯家庭現在的不幸; 小軒牽系著自己和家族的許多事,小軒的變遷反映了家族命運的變化;小屋是自己喜悅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 此文處處寫小屋,實際上是處處在寫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個綰結,成為抒發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點,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 歸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內心傷痛并沒有直接說出來,如果我們不細心閱讀,是不容易理解出來的。這種表現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表現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 小結: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于它的親切感情,也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而形成的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 五、課堂小結:(2分鐘) 古人說:“”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敘瑣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處處不明寫情,卻滿紙抒情淋漓,使人感慨萬千。狀物、懷人、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正如王錫爵所說的“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怛之思溢于言表”。因此,我們不必非得寫驚天動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細節,定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小結: 選取素材,生活氣息濃郁 抒發情感,真摯深沉醇厚 運用語言,平實質樸雋永 看似平平淡淡 ,卻動人心弦 六、布置作業: 同學們學以致用,打開你智慧的雙眼,用心感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會父母親的濃濃深情,寫一個百來字的片段。【《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之《項脊軒志》教案一】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教案02-25
項脊軒志 教案(2)04-25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04-22
《項脊軒志》教案(通用9篇)12-28
《項脊軒志》教案設計(精選10篇)01-05
項脊軒志教案(蘇教版高二必修)04-25
項脊軒志第二課時教案04-28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作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