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脊軒志教案 推薦度:
- 項脊軒志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項脊軒志》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項脊軒志》教案(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項脊軒志》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詞類活用以及一詞多義的詞語,還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對家人的思念和對家庭變遷的感慨,品味其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詞語及句式;學習細膩的細節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文中托物寄情及細節描寫等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在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意義的基礎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讀熟練,并能當堂背誦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導入:(回憶上個單元宋代散文)其表現手法:《六國論》是借古諷今,《游褒禪山記》是托物言志,《伶官傳序》是借古諷今等等。回顧散文的表現手法還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見大、虛實結合、修辭等。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這一篇明清散文——《項脊軒志》又是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來表現作者對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題
1、“志”,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也叫“記”、“銘”,如我們學過的〈醉翁亭記〉和〈陋室銘〉,這樣的文體一般來說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現手法。
2、項脊軒名字的由來:
①、祖輩曾住項脊涇,表達追懷祖輩之意。
②、項脊之位極小,形容此軒之狹小。
二、作者簡介
1、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稱為“明文第一”,他也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2、其文章強調真情實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歸有光的`身世:8歲喪母
18歲寫《項脊軒志》
23歲娶妻
29歲喪妻
35歲后寫補記
35歲中舉,其后考8次進士不第,講學20余年
60歲中進士,授縣令職
三、聽錄音朗讀,辨明字音,學生跟讀。
四、請同學逐段朗讀,注意讀準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內容。
明確(板書):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項脊軒
第二段:承上啟下
第三段:思念母親和祖母
第四段:項脊軒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補記)
第六段:觸景生情,思念妻子(補記)
五、投影片出示重點詞語及句式,提問學生回答
1、一詞多義
置: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放置)
內外多置門(設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夠)
過:日過午已昏(超過)
大母過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樣子)
冥然兀坐(……的樣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階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飾)
而母立于茲(第二人稱,你)
凡:凡再變矣(總共)
軒凡四遭火(總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總共)
從:吾從板外相為應和(由、自)
從余問古事(向……學習)
語:語未畢(話)
自語曰(說話)
述諸小妹語(話)
自: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從)
自語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從此)
書:借書滿架(書籍)
或憑幾學書(寫字)
歸: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親)
2、詞類活用
雨澤下注(名詞作狀語)
使不上漏(名詞作狀語)
前辟四窗(名詞作狀語)
垣墻周庭(名詞作動詞)
小鳥時來啄食(名詞作狀語)
東犬西吠(名詞作狀語)
乳二世(名詞作動詞)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名詞作動詞)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詞作狀語)
3、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嫗,先大母婢也。(判斷句)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狀語后置句)
雞棲于廳(狀語后置句)
其制稍異于前(狀語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護者(被動句)
六、齊讀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內容達到背誦目標
教師引導:本段先后寫了項脊軒的狹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課后思考:
本文運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請找出文中記了哪些事、物,又分別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運用以及作者對家人深切的懷念。
一、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完成情況
二、齊聲朗讀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寫了哪些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板書):托物 寄情
項脊軒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嘯歌、珊珊可愛)
諸父異爨 悲(往往、東犬西吠)
母親音容 悲(余泣、嫗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中苦讀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讀 喜(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妻子去世 悲(室壞不修)
庭中枇杷樹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蓋)
三、合作討論,完成下列思考題
1、有人認為正文與補記部分不應該放在一起,你認為呢?
明確: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
①貫穿同一線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線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圍繞項脊軒展開回憶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細節描寫,例如:寫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語言的細節描寫。
3、文章在描寫環境方面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答案應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庭階寂寂”“明月半墻”“桂影班駁”等都寫出了項脊軒的寂靜、優美,后來一句“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就是起到一種以動襯靜的作用。
4、請找出文中疊詞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們的作用在于增強音樂美和加強感情表達。
四、課堂小練筆
寫一段關于人物的回憶性文字,采用細節描寫手法。
五、作業布置:預習《病梅館記》,思考:文中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項脊軒志》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風格,理解歸有光作品的價值
B、深刻理會作品通過細節描寫表達內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過程與方法
A、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識培養學生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朗讀(誦讀、會讀)。在教師領讀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讀
中培養文言文語感,通過讀領悟文本內容。
2、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涵的濃濃深情,并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難點:
作者善于選取生活小事、平常場景,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賦予這些平常的生活細節以極不平常的意義。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涵的濃濃深情。
三、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2、誦讀法;
3、導讀法;
4、學生自主學習法;
5、討論法;
6、多媒體教學
法;等等。引導學生著重體會本文如何善于從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書寫自己的內心情感。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唐朝的韓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寫了對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種“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內心的傷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盡管全文無一“淚”字,卻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也許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種難言的傷痛。明朝的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中也訴說了他對于親人的思念,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課文,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歸有光心中的那一種難言的傷痛。
二、解題:
“項脊軒”是作者青少年時代讀書的書齋;古人喜歡給自己的書房起名字如----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的名字,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
“志”是“記”的意思,是一種記事抒情的文體;
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記②游記③雜記等(板書:記-----事)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稱為“明文第一”。
三、朗讀全文,把握內容
第一遍范讀:聽準讀音,并將容易讀錯的字,隨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讀:
①思考:圍繞著項脊軒,作者記敘了哪些事情?(概括內容)
明確:修葺項脊軒;叔父異爨、老嫗憶母、大母勵志、回憶亡妻(板書:記瑣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話,概括了作者在項脊軒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啟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確:喜——修葺項脊軒;悲——叔父異爨、老嫗憶母、大母勵志、回憶亡妻(板書:言悲情)
四、鑒賞品味
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涵的濃濃深情
1、讓作者產生這樣感受的“項脊軒”是怎樣的一間屋子,哪些句子寫出了它的特點?
明確:狹小——室僅方丈
修葺前:破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灌入(顯見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狹小兼破漏)
陰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以昏。
渲染出了軒的衰敗、陰冷的凄清氣氛,暗含了家族的沒落。
修葺后:明亮、幽靜(萬籟有聲,以靜襯動,小鳥時來啄食)、雅致(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班駁,風移影動)
2、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樣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請大家通過歸有光的描繪的細節,想象一幅畫面。
明確:逍遙愜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靈的港灣,精神的居所。
在這段,作者意在表現自己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可美,以表達自己深深的眷戀之情,而作者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為下文寫修葺后的項脊軒的優美可愛作鋪墊。
修葺后的項脊軒迷人可愛,令人留戀之處,不僅僅表現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靜等方面,更表現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與周圍環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筆下修葺后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情畫意:
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為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墻上,從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長嘯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聽大自然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庭院前幽靜的環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愿飛走;每當農歷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墻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墻上,有如一幅清淡優美的水墨畫,而且是活的水墨畫!——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之極。
總結以上圍繞項脊軒的翻新而抒情,寫其舊是為了襯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業的理想
3、這個小天地給了他無限的樂趣,卻也同時讓他體會到了人間悲情。
首先叔父異爨就讓他感到內心的傷悲。作者是通過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細節來描述大家庭的分崩離析?
①明確:這個“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為一”,現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到處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最初、已而、共、兩次
②(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過就餐(名詞活用為動詞),雞棲于廳停留
其中四個意象“雞、犬、籬、墻”構成的細節的表現出了家庭的混亂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閡。(具體請學生鑒賞品味)
提示:“廳”在封建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狗對叫的象征,籬笆變為墻的過程中人心的進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結合初中所學課文來理解:
①《詩經?君子于役》中“雞棲于塒”;
②《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比較各自所呈現的不同氛圍。)
4、面對家道中落的事實,歸有光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明確:無限的痛惜、失落,還有無奈,(聯系他的生平)因為這個大家庭曾經是風光無限的,他也想拯救這個大家庭,可年紀實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更堅定了他發奮讀書,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說物質的衰敗是“痛惜、失落,無奈”之悲的話,那么至親之人的離去則更是精神上的打擊。
在《項脊軒》中記錄了作者一生中的幾個時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發、結婚為界)圍繞著這三個時期,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難以言說的傷痛。
(一)、幼年歸有光的傷痛(寫母親——突出“慈愛關懷”)
問題:讓我們以時間為序,看幼年的歸有光心中是否有傷痛,有什么傷痛?
提示:聯系自己,在孩子的記憶中誰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親)
作者是怎樣寫母親的?(學生找課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個老嫗,通過老嫗的回憶寫母親,這說明歸有光自己對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記得,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印象的,幼年喪母。
提示:母親是怎樣的人?(學生查找課文)
老嫗說,“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要注意抓住“扣門扉”的典型動作細節,“兒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語言細節來分析)
——問寒問饑,關愛子女,慈母心腸
補充:評論要知人論世,要將人物放到當時的背景中去理解,這樣的母愛有否與眾不同之處?
也許我們認為母親對子女的照顧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瑣事一般有專門的保姆或奶媽負責,無需母親操心,這與現在有所不同,而歸母一聽孩子哭泣,就來噓寒問暖,可見歸母對孩子的關愛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
歸納: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關愛,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印象的,對于一個日漸長大的`孩子來說,想象和懷念母親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濃厚,乃至于成為一種陰影籠罩在心頭。而今,母親早已逝去,而母親遺蹤卻處處可見,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淚下。(語未畢,余泣)
這是第一點不易言明的傷痛——缺失母愛的幼年。
(二)少年歸有光的傷痛(寫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愛,而少年的他卻得到了誰(祖母)的疼惜,這是一種怎樣的疼惜?(學生找課文)
“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疼惜、寵愛、明責暗贊(略帶詼諧)
“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闔門
——憂慮、關切、喜悅、傷感(怕自己見不到)
“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勉勵、期待(望孫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個“久”,一個“待”,寄托了祖母對歸家多年功名無望,而今終于從孫兒的埋頭苦學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動和喜悅之情。
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敗落,祖母的全部希望(從何看出?)
過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東西,其為象牙制成,可見歸有光的祖上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陳說國事,是歸家當年的榮耀,而此時的歸家已經出現了衰敗和離析的局面。
此時:
軒“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學生查找課文)
——這個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讀書的地方充分暴露了歸家的敗象。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這里表明這樣一個日益敗落的家庭已經到了叔伯之間各人顧各人的程度了。
明確: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幾句話語、幾個動作將老祖母對孫兒及其疼愛、關切、望孫成龍之情寫的淋漓盡致。
(2)思考:“瞻顧遺跡”,為什么“長號不自禁”?少年的傷痛只是對祖母的懷念嗎
明確:他心念光宗耀祖,卻屢次失意,在祖母死時,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傷之情如洶涌潮水直瀉而出。功名未成,有負祖母殷切期望,再回憶祖母的那句“他日,汝當用之。”的篤定,種種心傷涌上心頭,于是“長號不自禁”。這里已不是單純的悲傷了。
俗話說得好:“男兒有淚不輕彈”,分家的時候,作者沒有哭;回憶母親的時候,他情動與中,卻還只是有淚無聲,含蓄而有節制;可此時,他的感情閘門已經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的。
明確:歸家這樣一個家庭當然渴望有一個能夠支撐門戶、重振家聲的人物出現,所以,歸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負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實現了祖母的期望了嗎?——科場不利
按照常規,象歸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應該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的,至少,象我們今天一樣,到了十七八歲就應該上個大學,可是,18歲(寫作此文的時候)的歸有光并沒有中得科舉,象許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補習,直至35歲才中舉,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兩年,即補寫這篇散文后兩年才中舉,其后二十余年,到60歲才中進士,接連八次科舉失利,我們理解這篇散文中歸有光的內心傷痛,有必要聯系這整個的經歷。
歸納:這份傷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大家庭的頹敗衰落、混亂離析,使他不無遺憾與惆悵(“凡再變矣”)
二、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懷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現實,這是難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負祖母的期望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構成歸有光的內心傷痛的重要內容。于是當作者瞻顧遺跡,回想當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長號痛哭呢?
這是第二點不易言明的傷痛——有負眾望的少年
(三)、成年歸有光的傷痛(寫愛妻——突出“恩愛情深”)
要求:請同學們仿照前面兩點的分析歸納,對成年歸有光的傷痛作分析并歸納。
痛失愛妻,有多痛,為什么,作者與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學回答)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一問一學,表現夫妻之間情投意合,夫唱婦隨,生活美好溫馨)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子,且何謂子也?(諸小妹怎么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還可以推出,“吾妻”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僅是“閣子”,更有“閣子”中的人,“閣子”中他們親密無間的生活。能轉述姐妹之間的悄悄話,說明夫妻感情親密。從妹妹的好奇之問中可見,妻子并沒有說實話。足以說明妻子對軒的喜歡,這里留下了他們種種美好生活的記憶)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滿意的小屋,勝過無情的宮殿”,于我于妻,項脊軒都是一間滿意的小屋。可后來我為什么“室壞不修”,即使“使人復葺”卻“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確:怕睹物思人——歡樂不再(吾妻死)久臥病無聊依靠,依賴——內心慘淡,精神無所寄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看似隨意的一筆,卻使文章余音繚繞,意蘊無窮。看到樹,自然想當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聽到了妻子的歡聲笑語。而如今,物猶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樹已“亭亭如蓋”,有如自己對妻子的濃濃的懷念之情與樹俱增,纏綿不盡。作者明寫樹,實則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這里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得極為真摯動人。作者的感傷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給人“此恨綿綿無絕期”之感。)
學生明確:
歸有光23歲結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軒中不時傳出夫妻間幸福的歡聲笑語,姨妹子們的關心說明其在娘家時常提起與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溫婉動人的美好形象歷歷在目,夫妻間濃厚的魚水深情在歸有光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補充:其夫妻之情在當時有否特別之處,聯系我們所學的課文進行思考。
在封建社會中禮教盛行,特別是宋明時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處也有很多的繁文縟節,男尊女卑,丈夫總是高高在上,女子卻要受到許多的約束。歸夫婦的情感在當時是非同一般的,他們倆人無話不說、兩情無猜、琴瑟相和,可以“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不受約束,身心自由,可見其平等、和諧的夫妻關系,非同一般的恩愛。
歸納:
遺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點亮色轉瞬即逝,其時,歸有光29歲,剛剛步入中年,中年喪妻,人生之大不幸歸有光又占其一,這是對歸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親手栽種的枇杷樹,亭亭之樹已長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萬千呢?
這是第三點不易言明的傷痛——痛失愛妻的成年
五、小結:
1、面對項脊軒,睹物思人,而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難忘,這怎么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
幼年時缺失母愛、少年時有負眾望、成年時痛失愛妻,這就是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而始終蘊含其中、銘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孫、夫妻之間深情,這就是他“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項脊軒則是所有這一切的見證。
閱讀此文,我們所見的不僅是項脊軒這樣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歷程,他的內心世界,一個活生生的人!
2、小結:即一個書齋,兩種情感,三位親人
題目是“項脊軒志”,實際目的卻并不在寫軒。處處寫軒,卻處處意不在軒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懷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寫人卻不是從人落筆,而是借軒寫人,借軒抒情,通過平凡之景、瑣屑之事、普通之物將一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凸顯在讀者面前,令我們為之心慟,為之情傷。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項脊軒”。可以說,項脊軒是全文布局謀篇的一條線索。文中通過“百年老屋”的幾經變遷,將與項脊軒有密切聯系的往事連綴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滄桑。往事如煙,可寫可記之事很多,而作者將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生都限制在項脊軒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項脊軒緊密聯系起來,無論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無不圍繞著“項脊軒”這一中心,條理井然,形散神聚。
3、細節描寫是情感表達的靈魂。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
六、作業:
1.學以致用——口頭作文:從學校、家庭日常生活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某種感情。
有人說我們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讓人感動的東西。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動,而是缺少一顆顆善于發現感動的敏銳的心。師生共同競賽——說說身邊的感動。
2.歸有光在寫作此文時只有十八歲,在內心深處就有如此眾多的感受,作為他的同齡人,你又有著怎樣的感受,請學習他的寫法將你的心情故事訴諸筆端。
板書:
項脊軒志
歸有光
記瑣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細節描寫
缺失母愛的幼年(母子情——慈愛關懷)
難言的傷痛有負眾望的少年(祖孫情——殷切期望)不老的親情
痛失愛妻的成年(夫妻情——恩愛情深)
《項脊軒志》教案 篇3
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
2、 體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學習作者捕捉生活細節、運用白描寫人的手法。
重點:體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兩課時
一、介紹歸有光:幼年喪母,仁途坎坷。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在文學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點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
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
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
二、解題
1、 “志”著重于記人,“記”著重于記事。本文著重于記事還是懷人?(存疑)
2、 項脊軒:歸有光的書齋名。命名的幾種解釋。 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這里指小屋,即書齋。
三、感知全文。
1、 聽讀全文,注音,糾音,標出疑難點。
項脊(jǐ) 塵泥滲漉(shènlù)
修葺(qì) 垣墻周庭(yuán)
舊時欄楯(shǔn) 偃(yǎn)仰嘯歌
冥然兀(wù)坐萬籟(lài)無聲
迨(dài)諸父異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嫗(yù) 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呱呱而泣(gū)
以手闔(hé)門 象笏(hù)
令人長號(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 本文著重于記事還是懷人?寫了有關項脊軒的什么事、什么人?為什么寫?怎么寫?
主要篇幅是懷人。寫了已逝世的母親、祖母、妻子。為什么寫這些人物?
一間書房與上述人有什么聯系?文章是怎樣把書房與這些人建立聯系的?
四、學習第一段。
1、某生讀第一段。其余同學疏解字詞意義。
2、對于字詞的理解,學生質疑。教師補充。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判斷句)
室僅方丈
又北向(倒裝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墻周庭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珊珊可愛
3、 概括這一段的內容。
A、項脊軒的修葺經過。
B、項脊軒環境幽雅。
C、項脊軒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
D、項脊軒之喜。
怎樣的概括更能表達作者原意?
綜合:項脊軒經過修葺幽雅怡人。
4、 為什么寫這個?由文字表層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由物到“我”。物皆著“我”色。要看到物內之“我”。
物:項脊軒經過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來,讀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詞。(略)
初步感知:作者寫了什么事或物?表現了一個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懷(悲)
怎樣由書房之景轉入寫人?寫這些人物由一個什么字來統領?為什么這些人物給作者一種“悲”感?
六、作者是筆下的人物是怎樣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樣的?請讀出你認為能寫出人物形象、或飽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學生自主思考,然后與旁邊的同學交換意見,再派代表發言。
《項脊軒志》教案 篇4
知識目標
1.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2.準確理解“當、洞、勝、凡、茲、過、竟、比、殆”9個實詞,并歸納積累“顧、稍、置、歸、去”5個實詞的義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含的濃濃深情,感受親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三、五、六段,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2.在誦讀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鞏固文言知識。
2.討論法。通過廣泛討論,培養學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過延伸練習,提高學生鑒賞文言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作者簡介及作品簡介。
2.細節描寫進行探究性學習。
一、引入課題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親艱難地爬上月臺的那一段細節描寫,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師表明自己非常喜愛這一段細節描寫,因為它寫得真實感人,“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課題就是對《項脊軒志》的細節描寫進行探究性學習。
二、梳理課文
1、出示文中的重點字詞,全班朗讀解決。
軒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嫗yù 妣b 閨guī 扉fēi 呱gū 闔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齊讀課文。
3、介紹背景:從書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項脊軒”是作者在昆山時的書齋名,以此為名,有兩重含義。其一:書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間,從文中“室僅方丈,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涇居住,作者自號“項脊生”.把自己書齋命名為“項脊軒”,含有懷遠追宗之意。史書記載,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舉人,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以后參加八次會試,均沒有考中.事實上,讀完全文,讓我們感受到:歸有光別號“項脊生”,從小就志向遠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項脊”二字,也可理解為歸有光要成為家族頂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學習任務
四人小組找出一個最感人的細節描寫,教師明確要求:
1、找出一段細節描寫并翻譯。
2、評點這一段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給評點內容取個題目。
四、四人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后,學生代表匯報小組討論成果
1、《恰似無意卻有意》 (教師提示:先翻譯再評點后題目,規范步驟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龍》 (教師要求緊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語,殷殷期望》
4、《睹“樹”思人》 (教師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與“今已亭亭如蓋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5、《意蘊無窮,無處話凄涼》 (教師引導分析:大家庭的客廳成為雞棲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關切情》 (學生分析了“闔門”與“關門”的區別。)
7、《情深深,雨濛濛》 (學生把作者說錯了,教師及時糾正。)
8、《項脊軒,百年滄桑》 (寫出破敗之景象,無奈之悲傷。)
9、《偃仰嘯歌》 (側重分析環境的幽靜舒適,心情是喜愛愉悅的,性格是安貧樂道的。)
10、《扃牖而居,閉門苦讀》 (層層分析:扃牖—苦讀—改變家境—實現大母期待—改變家族命運—自我勉勵。)
五、師生共同分析
1、教師示范分析:
在分析細節描寫時應聯系上下文分析,一個個看似孤立的細節拼湊成了一副副美麗的圖畫。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小鳥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墻、桂影斑駁”組成了一副優美恬靜的月夜桂影圖。
2、四人小組各找出一副優美的圖景,小組匯報如下:
——頹敗凌亂的家道衰落圖:
東犬西吠 ,客逾皰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真摯深沉的至親關愛圖:
先妣: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當用之。
——勤勉發奮的書生苦讀圖:
借書滿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圖:
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
3、教師陳述:
我們同學分析了這么多感人的.細節描寫,并把它串聯成了一副副美麗的圖景。那么,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就是作品中對具有典型意義和藝術魅力的細小情節(多為人物的生活細節)的描寫。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藝術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師總結
1、作者居于項脊軒,有不少的快樂,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問:文章這么感人,在選擇細節描寫上有何獨到之處?
歸納:細節的選材——瑣細、真實、豐富;
細節的描寫——自然、簡潔、清淡;
細節的抒情——細膩、深摯、委婉;
結論:由此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對祖母、母親、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評價:
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紓
所為抒寫懷抱之文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明 王錫爵
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人事。 ——現代 汪曾祺
七、教師布置課外學習課題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細節描寫:以清淡之筆寫平常之事,以至情寫出至文。
可參閱《讀本》中的文章。如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林覺民的《與妻書》、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項脊軒志》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落實文言知識:迨、逾、凡、乳、所、類、比、效、殆、歸、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家庭變遷的感慨。
3、 學習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細節的寫作手法,領悟作者平淡質樸卻動人心扉的語言藝術。
4、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
2、誦讀課文
3、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解題:
1、 關于歸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號、經歷、成就
2、 題目:
志:記,文體,記敘事物、抒發感情。如:《三國志》、《寒花葬志》。
項脊軒:作者書齋名,一說“項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說作者之祖嘗居蘇州項脊涇,以此為書齋名,有追宗懷遠之意。
三、誦讀全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投影)
四、讀懂文意
1、結合注釋,逐節疏通字詞(自主梳理,疑問處勾畫、討論)
2、學生質疑,集體解決疑難
3、老師落實重點字詞句(投影)
五、布置作業
《創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梳理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
2、解讀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重點字詞句抽查
二、梳理結構,理清思路
1、 問:不知大家在預習時有沒有發現本文結構上的獨特之處,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個時期寫的?哪里可以發現?
明確:第四段“余既為此志”,可知文章分兩部分,正文和補記
2、 問:文章兩部分之間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訴了我們答案?
明確: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問: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貫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說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項脊軒
4、 問:這兩部分與項脊軒各有怎樣的關系?
明確:正文寫了項脊軒的修葺以及與項脊軒相關的人事,借物憶人;補記寫亡妻與我在項脊軒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樹,睹物思人。
5、 板書文章結構:
借物——項脊軒
正文 借物憶人 諸父
13 項 憶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軒 睹物——枇杷樹
補記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讀內容,理解情感
(一)研讀第一節,品味“喜”
1、 問:作者筆下的項脊軒是什么樣子呢?
明確: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2、問:經過一番修葺,項脊軒有了怎樣的新面貌?
明確:亮——“前辟四窗,垣墻周庭”
雅——“蘭桂竹木”“借書滿架”
靜——“萬籟有聲”“庭階寂寂”
3、問:作者為我們細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你覺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確:“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集體朗讀)
雖然物質上簡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喜。
(二)研讀第二、三節,品味“悲”
過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項脊軒雖小,但作者在此讀書,精神生活充實,自得其樂,是否項脊軒內只有喜樂的回憶?文中哪句話提示情感的`過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問: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幾個富于特征性的細節,寫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諸父異爨。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不過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產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
2、 問: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讓作者嘆息,而回想陰陽兩隔的至親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親。先妣是怎樣的一個人?請根據具體語句加以分析。
明確:
①慈母。“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叩”字輕柔,話語關切。
②仁厚的主子。“嫗,先大母婢……先妣撫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茲”,家中老嫗對母親念念不忘,母親待人仁厚可見一斑。
總結:歸有光八歲喪母,對母親的記憶也只能憑借家中老嫗的轉述,一個“泣”字傳達出一個幼年喪母之人內心的創痛。
3、問:先妣是一位慈愛的母親,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找出最感動你的地方,用現代漢語轉述一遍,說說你為何深受感動?
明確:
①“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祖母的話既有對孫子的疼愛,又帶著對孫子的表揚,語氣親切自然,表現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憐愛。
②“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老奶奶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
(提問:請問能否把“闔”字改成“關”字?還有這話為什么不當著孫子的面講?明確:不能把“闔”字改成“關”字,“闔”有輕輕關上的意思,說明祖母怕打擾孫子用功。這話不當著孫子的面講是因為怕給孫子太大的壓力,孫子已經很用功了;寫老祖母喃喃自語,更表現她的話發自內心,更見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誠。)
③“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一句話進一步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期望和鼓勵。
總結: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個動作,就把一個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又充滿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寫得淋漓盡致。
4、問: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這時“長號不自禁”,這又是為什么呢?
(教師補充: 實際上,原來的歸家在當地非常出名,是個大富戶,到了歸有光一代,家族已經敗落得不成樣子了。歸有光自幼飽讀詩書,天資聰穎,9歲能文,但屢試不第,直到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會試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歲才中進士,當了湖州長興縣縣令。歸有光寫《項脊軒志》時只有18歲,大家清楚了嗎?歸有光為何長號不自禁?)
明確:功名未成,有負祖母,愧對先人。
6、 板書總結:
借物——項脊軒 小 漏 暗 亮 雅 靜 喜
正文 借物憶人 諸父分家 悲
13 項 憶人 先妣養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誨 號
軒 睹物——枇杷樹
補記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業
《創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 研習補記部分,品味情感
2、 總結寫作手法,領略語言藝術
3、 總結全文文言知識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正文內容回顧:項脊軒中的喜與悲
二、研習補記分,體味夫妻情深
1、 欣賞電視散文《情歸項脊軒》片斷。
2、 指名學生讀4、5節
3、 問:作者回憶了妻子的哪兩件事?他與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為何單挑這兩件小事回
憶?
兩件事:妻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憑幾學書;妻子轉述諸小妹語
原因:
①這兩件事都與項脊軒有關;
②這兩件事足見夫妻恩愛,難以忘懷——作者在軒中偃仰嘯歌,妻子在軒中憑幾學書,夫唱婦隨,溫馨和睦;諸小妹之問可見妻子時常提起閣子及閣中之人,足見夫妻情深
4、問:如此恩愛的一對夫妻,如此美滿幸福的生活,卻轉瞬即逝,作者是怎樣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體會出他的心境?
明確:沉痛
①:室壞不修——妻子去世,再無心情去修繕小軒,含蓄地寫出了內心的憂傷
②:亭有枇杷樹——作者沒有寫如何懷念她,只說妻子手植之樹已亭亭如蓋矣,不說人在思念,只說樹在生長,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問:補記部分與前文相比,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①以樂寫悲,以婚后歡樂的生活細節反襯現在的傷感
②今昔對比,亡妻手植枇杷樹現已“亭亭如蓋”,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語作結,含蓄內斂。
⑥教師補充、深化:樹長!人亡!物是!人非!這里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但卻“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歸有光以一棵枇杷樹作結,卻寫出了足以令人動容的悲哀,成為了一個經典的結尾。
三、討論總結寫作手法、藝術特色
師總結:
1、 生動感人的細節描寫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生舉例分析:
如:從“東犬西吠”這個詞來看家庭狀況。在第二段中寫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過描寫家庭的破敗來描寫的,而“東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涼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諸父異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已經被緊張的隔閡所代替了。這樣就表現出作者的一種非常悲傷的心情。
四、熟讀全文,歸納文言知識
五、布置作業
《項脊軒志》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體會歸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語句,學會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讀體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亭臺樓閣無數,然而能夠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往往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黃鶴樓是美的,因為它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慨嘆;醉翁亭是美的,因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趣;滕王閣是美的,因為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趣。項脊軒雖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閣子,但《項脊軒志》卻成為經典名篇,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項脊軒,進一步品讀這篇課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顧上節課內容,進入本節課學習
上一節課我們已初步了解了這篇課文的大意,“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實是記人。
[板書]:事(人)(人)事。
這篇課文的文眼是——(學生齊答),軒中可喜的事有——(學生齊答),可悲的事有——(學生齊答)。
[板書]:修軒、讀書;分家、疼兒、探孫、相愛。
三、品讀可喜部分
1、自由散讀,用筆圈畫出能體現作者可喜之情的詞語。并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兩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請同學讀修葺以后的:
①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體現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確:
修軒:“不上漏”“洞然”“增勝”。
讀書:“偃仰嘯歌”“萬籟有聲”“小鳥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
②說說你是用哪兩個詞概括的?
修軒:原來可憐可悲可嘆的南閣子,變成了可愛可喜可親的項脊軒,體現了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
讀書:體現作者自得其樂,軒中環境的珊珊可愛。
板書:喜愛、自得
③生讀修葺以后內容。
3、聽錄音,注意語氣、語調、語速的處理。
4、齊聲朗讀,語氣語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飽含其中。
5、學法小結:
剛才我們一起體驗到作者在項脊軒中的可喜之情。我們是通過品讀那些表現生活細節的詞句來體驗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品味詞語,品讀細節的方法來體驗鑒賞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讀可悲部分
1、討論可悲部分的細節,并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這些細節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什么是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微特征所進行的具體而細致的描繪。
(四大組分別討論四件事,四人一小組進行。發言同學要體現小組意見,然后由大組內的其他小組補充。)
(1)分家:
①學生回答細節:墻、犬、客、雞。
隨著墻的出現變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潔寬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許多塊,看上去不順眼,走起來不順當,聽起來不順耳。甚至可以想象諸父分家分財產時,你爭我奪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現。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傷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對這一切,作者只能是“無奈”。
②能否用一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書:悲怨
③朗讀:“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體會“矣”飽含的復雜情感。
(2)疼兒:
①學生回答細節:“某所,而母立于茲”“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
②為何“余泣,嫗亦泣”?
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茲”)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嫗,“先妣撫之甚厚”,同學們可以設想一下,兩人相對而泣,那是一個多么撼動人心的場面!
③用一簡練詞語概括作者對親人的情感。
板書:思念
(3)探孫:
①學生回答細節:三句話:關心疼愛看似責備實是贊賞、殷切期望、熱情激勵兩個動作:疼愛、欣喜又急切。
②學生朗讀三句話。
③學生討論:想到這一切作者為何是“長號不自禁”?
④學生回答。
作者對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層歉疚。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讀寒窗,卻屢試不第,辜負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業的希望更是渺茫,這種懷念內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長號”?
⑤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祖母的情感。
板書:內疚
(4)相愛:
①學生回答細節“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述諸小妹語”“室壞不修”“稍異于前”“庭中枇杷樹”“手植”。
②體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蓋矣”中的“矣”所飽含的情感。(樹長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妻子的情感。
板書:悲慟
④齊讀。“庭有枇杷……”再次體會悲慟之情。
3、聽錄音“然余居于此……”可小聲跟讀,注意把握“悲”的基調,注意語速語調的把握。
4、齊讀“然余居于此……”讀出細節中的悲情。
五、小結
作者緊緊抓住項脊軒里悲歡離合的日常生活瑣事,通過細節描寫,用清新淡雅之筆,表達了“多可喜,多可悲”。這也是歸有光散文的基本風格。
項脊軒,一個不起眼的小閣子,卻關聯著家庭盛衰,凝聚著三代人的親情。軒的空間有限,情的延伸無限。這就是《項脊軒志》之所以被歷代評論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書: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紹歷代名家評《項脊軒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勝之文”
(明)王士禎:“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
(清)方苞:“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
(明)王錫爵:“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怛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七、布置作業:擴展閱讀《寒花葬志》
(歷代名家對歸有光的評價,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從“平常細節,情真意深”的角度寫一篇關于《寒花葬志》的鑒賞短文,字數:400—500字。
教 后 記
執教《項脊軒記》研究課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精髓,是上好課的前提。本節課執教成功,首先是因為對《項》文以質樸語言通過細節描寫抒發真摯情感這一特點有較深切的體驗,所以教學目標明確,為教學方法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2、設計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師生互動氛圍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證。這次執教備課的過程,是使教學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細密的過程,將學法的指導貫穿其中,讓學生在閱讀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鑒賞,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學方案完善、教學流程實施的過程,也是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這次執教《項》研究課,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個側面均作了較深入的反復的探索研究,同時較自覺地強化教學心理素質的鍛煉,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將把這次積累的經驗用于日常教學之中。
《項脊軒志》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2、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
作者如何表現深摯的感情。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導入
1、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2、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3、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4、借書滿架
二、質疑討論:這滿架的書真是借來的嗎?
明確不可能。
歸有光出身于一個怎樣的家庭中?
明確官宦家庭,書香門第。
這能否從文中找出?
明確吾家讀書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明確積書滿架—————據《四部備要》本集中作“積書”
三、
1、這樣一個大家庭,后來發生了怎樣的變故?
明確:分崩離析,連小軒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語句最能渲染衰敗的景象?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就將大家庭頹敗破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
板書:生活細節(投影:細節描寫),這是我們這堂課的學習重點。
四、
1、好端端一個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對這樣的變故,作者滿含怎樣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板書:悲
3、他的悲哀僅僅是由于家道中落嗎?
否。他又追憶起了逝去的親人――母親、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憶母親、祖母、妻子,同樣也是選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過典型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他深摯的感情。
1、自由朗讀“家有老嫗”,┉“令人長號不自禁”
2、這些細節描寫,你最欣賞哪一處?
母親
a、“某所,而母立于茲。”首先造成一種觸景傷情的氣氛。
b、借老嫗之口說出“兒寒乎?欲食乎?”的關切話語,把母親在世時對孩子關心愛護、問寒問饑的神情形神畢肖地表現出來。
c、娘以指扣門扉曰
這一動作更使人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
d、娘不僅對子女關心備至,對老嫗也是友善對待,所以老嫗在談及母親時也是傷心不已。有這樣慈愛、善良的母親是一種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離開人世了,作者八歲喪母,這些雖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對于一個年幼喪母的人來說,多么親切溫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幼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對這位自幼喪母的孫子,祖母自然是格外關切
a:“大類女郎也”————嗔怪,喜悅
b:大母過余曰————無限關切
c:以手闔門————不打擾
d:“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他日,汝當用之”————寄以無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門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學而優則仕。”歸有光八歲能文,可說是天資聰穎,他自己當然也希望早露頭角,而今18歲,卻依然功名未成,有負祖母殷切期望。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的無限疼愛關心殷切期望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讀3個句子,體會
六、
1、(對照投影)作者在追憶母親時,“余泣,嫗亦泣”。想起有負祖母厚望,“令人長號不自禁”,悲傷之情如洶涌潮水直瀉而出。作者在回憶亡妻時,有沒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沒有
2、朗讀余“既為此志”這節,
3、提問:
請你們設想一下“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如果拍電視,請你設想一個最佳鏡頭2手把手學寫字
3、提問:諸小妹為何提閣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經常提起的'緣故,她經常提起閣子中的人。所謂“愛屋及烏”,她是愛人及閣了
4、這樣一位好妻子,好伴侶,現在離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無限悲涼,你們能否從這兩節中找出這樣的細節呢?
配樂朗讀
a:室壞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無心情去修繕小軒,含蓄地寫出了內心的憂傷
b:亭有枇杷樹一一作者沒有寫如何懷念她,只說妻子手植之樹已亭亭如蓋矣,不說人在思念,只說樹在生長,樹長!人亡!物是!人非!睹物傷情,這里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得極為真摯動人,正如明代王錫爵所說:“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怛(“慘怛”,憂傷,痛苦。“怛”讀dá)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可以提示:聯系文學作品中這樣的描寫一一如《紅樓夢》中“寶玉哭靈”)
5、有感情朗讀末節
七、課文后幾節,作者極力渲染這種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卻極力描寫項脊軒生活的怡然自樂,這是否會沖淡悲情?
否,起反襯作用
八、文題《項脊軒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線索。人、事、景都與軒有關,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來自于軒,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
九、總結:
好端端一個大家庭,最終分崩離析,這是一悲,人們常說,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歸有光就占了兩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負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連三的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能借《項脊軒志》這一篇散文來寄托對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懷念
十、這篇文章對我們寫作有何啟示?
不必寫驚天動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細節,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總是真”作結
板書設計
反襯
(景)喜項脊軒——————悲(事、人)
生活細節
《項脊軒志》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學習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教學重點:
1.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理解作者對家道中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教學難點:
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學習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寫作風格。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和所蘊藉的情感。
朗讀完了以后,老師提問學生,看讀懂了多少。
問:課文題目為“項脊軒志”,“志”是記的意思,“項脊軒志”就是記述項脊軒的意思。那課文都記述了些什么?記述項脊軒的什么?主要涉及了那些人?
明確:記述了歸有光的家事、有關項脊軒的人和事。主要涉及了祖母、母親、妻子,還有自己。(初步感知下,學生的回答是很淺很泛的,但可以通過接下來的解讀,使認識變得明晰起來。)
問:作者通過記述,僅僅想告訴我們他家有個項脊軒以及在這里發生的一些事嗎?
明確:不完全是,還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種情感表達出來,項脊軒只不過是作者用來流淌情感的一個河床。
問:那大家能說說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嗎?
明確:對家人的思念,對項脊軒的喜愛。(學生這樣回答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思念”太泛,“對項脊軒的喜愛”不夠準確——文章是處處著意寫軒,但處處意在懷人,因而,在接下來的課文解讀中應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軒而人,表面上看是寫軒,怎么從寫軒的語句中看出對人的情感。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就應當就著課文的句子來糾正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有可能學生能回答到“有憂亦有喜”,這說明學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
二、老師介紹歸有光的仕途及項脊軒的來歷。(可以有幻燈)
要準確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寫作時的生活遭遇,以及這間書齋——項脊軒的來歷,因為項脊軒的來歷不凡,使得身處其間的歸有光時時都能感受來自家族與親人的關愛與期盼。
項脊軒:
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今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居住,作者以項脊名軒,有追念祖先之意。
歸有光和他的仕途: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他的散文集叫《震川先生集》。歸有光是昆山人,明代昆山就是現在的江蘇昆山縣。
歸有光的一生執著于舉業,然而仕途坎坷,7歲入學,9歲學習寫文章,14歲開始應童子試,20歲以童子試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這以后直到35歲才鄉試中舉,以后連續8次會試都落選,60歲才考中進士,授縣令職。后因抗拒上司命令,轉通判,管理馬政。后為南京太仆寺丞(管理皇家車馬的機構的長官),66歲病死于任上。一生郁郁不得志。
《項脊軒志》是作者兩個時期所寫。前一部分寫于19歲,后一部分寫于32歲。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項脊軒是作者發奮讀書的地方,也是作者通家人朝夕相處的地方。作者在寫第一部分的時候,是他邁向功名的開始;續寫的時候,他已經在考舉人的路上走了十二年而未果。雖然前后兩部分看起來渾然一體但抒情的基礎不太一樣,因此表達出來的情感也不太一樣。
三、賞析課文:
字詞的解釋可以放在賞析的過程中,邊賞析邊通過聯系上下文解釋。
1.給文章分個大致的層次,理清大致的脈絡(關鍵要找出標志性的詞語或語句)。
可以有兩種:
一種按寫作時間來劃分為兩個部分,標志性的句子是“余既為此志”。
一種是按照感情的不同來劃分。標志性的句子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是一句承上啟下的句子,上一部分寫的是“喜”,接下來寫的是“可悲”之事。
后一種的劃分比較符合文學欣賞的規律。雖然續寫的部分是在若干年以后,但與前文渾然一體,格調好無二致。
2.“多可喜”:集中在第一自然段。
讓我們看一遍課文,給這個自然段做一個大致的劃分:
這一段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這是一間破陋不堪的老屋;第二、“我”對它進行了修繕;第三、修繕后的老屋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愛的景象。
那作者對它的感情是不是由厭惡到喜愛呢?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么說的。
一開始,作者就介紹了“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在交代項脊軒來歷的同時,一下子就顯示出戀舊的質樸的情感。接著文章從幾個方面勾勒出項脊軒的舊貌:“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說房間窄小,一丈見方,僅能供一個人居住。“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這房子很古老,已有百年歷史,陳舊破漏。“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下”,向下。“案”,書桌。這里上接前文,從晴天到雨天,從泥灰的滲漏到雨水下流。環顧四周,竟然無處放桌案。可見,這間陋室太小了,難以住人。“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前面寫了房子的破、漏、小,這里又寫房間昏暗。“北向”,朝向北。過了中午,室內就昏暗了。
這樣一間破、漏、小且暗的房間,有什么值得留戀的,為什么要大書特書呢?這很值得玩味。
這間小房子只稍加修繕,面貌就大不一樣了。“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這是解決屋頂不漏雨的問題。注意本文“余、予、吾”三種第一人稱的不同用法。“上”,從上面。“前壁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這是解決昏暗問題。“前”,在前面。“周”,圍繞著。“當”,正對著。“反”,同返。“然”,詞尾。這幾句說,在庭院的四周砌上短墻,并在北墻開了四扇窗戶,窗戶面對著墻壁能讓陽光反射進來,使室內顯得開暢明亮。
接著美化房間。“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雜”,錯雜,交錯之意。然后在院子里交錯著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花木,為舊時的欄桿也增添了光彩。“積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房間修好了,環境美化了,作者不由自得其樂。“積書”,在《四部備要》里,是籍書,即書籍的倒寫,書籍的意思。“滿架”,看出作者好學不倦,書籍擺滿了書架。“偃仰”,安居之樣。“嘯歌”,長嘯高歌。看出主人十分得意。這是從動態入筆。“冥然”,安然無聲、靜而無聲。“兀坐”,端坐。“萬籟有聲”,“籟”,竅孔。是說從許多小孔里傳來的聲音都能聽得到,說明安靜極了。這是從靜態入筆。動靜結合,相映成趣。“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寫庭院安靜。啄食的小鳥竟然看見人來了也不飛走。“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寫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墻的半邊,在月光的籠罩下,桂樹的影子顯得濃淡疏密參差、色彩相雜,樹葉因風吹而動,搖曳的樣子實在可愛。
這幾句在全文最具文采,寫項脊軒經過修繕已成為優雅舒適的讀書好地方,作者陶醉于“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讀書生活,陶醉于“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階,陶醉于“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清幽月景。那么生活在這樣環境里的主人公該是怎樣的性格呢?后文說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關上窗戶,刻苦攻讀,久而久之,能憑腳步聲來判斷往來的行人。這一件事就把他好靜、安詳、勤學、深思的性格和行為活現紙上。“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長期的“扃牖而居”的寧靜生活養成的,這既寫了人,又寫了環境。這里,環境與性格得到高度的統一,而高度的諧和就是美!
于景可愛,于情則可喜。但作者著意并不在此,寫喜是為了映帶下文,更好地寫悲。
3.“亦多可悲”:
接下來的,才是文章的主體。
文章第二部分峰回路轉,仍以項脊軒為中心,記述了與項脊軒有關的人和事。
這部分落筆便寫“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意思是我住在這里,有許多可喜的事,也有許多可悲的事。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過渡句。“多可喜”指第一部分悠然自得的讀書生活,以及家庭樂事,如后面的吾妻“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等快樂事,這是承上。“亦多可悲”指下文回憶家庭生活中可悲之事,屬啟下。用“然”字(然而)轉折,使文章氣氛從讀書、三五之夜的歡樂,一下子轉到分家、喪母、亡妻上來,給全文定下了感傷的基調。
首先是封建大家庭的分崩離析。作者形象地描繪了分崩離析的衰敗和混亂。“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兩個“是”字,第一個“是”,在此以前。第二個“是”,這樣。“異爨”,分灶。“爨”,灶。這幾句說,原先南北庭院是相通的,是一個整體,等到叔父、伯父們分家各起爐灶,里里外外就設了許多小門墻,到處都是這樣。“東犬西吠”,省略了“西犬東吠”,是說東邊的狗,西邊的狗叫來叫去。
“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庁。”是說客人要穿過廚房去赴宴,而雞居然棲在大庭里。這三句,作者把犬、客、雞穿插在一起,就突出了這個大院里的嘈雜、混亂不堪。與那“萬籟有聲”“庭階寂寂”形成鮮明對照。“庭中始為篙,已為墻,凡再變矣。”由于分家,庭院中先是用籬笆分開,繼而改為竹墻。“凡”,總共。“再”,兩次。這里說總共變化了兩次。我們說在這吩吩嚷嚷之中,那美好的人或事就更顯得清純可貴,令人思念不已。于是歸有光回憶起已故的母親、祖母。
“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老嫗”,是已故祖母的婢女。有撫育兩代人的功勞,所以已故的母親待她很好。“先”,已死。“先妣”,已死的母親。“厚”,深厚,指待遇好。”
歸有光八歲喪母,幼年喪母是人生一大不幸。他通過一位曾經住過項脊軒的老婆婆的口,從側面追述了母親生前對子女們的關懷和疼愛。“室西連于中閣”,是說項脊軒的西部與內室相通,母親曾到過此陋室。“嫗每謂余曰:某所幣母立于茲。”“每”,時常。“而”,同“爾”,都指人稱代詞“你”。“茲”,指這、這里的意思。這兩句說,老婆婆常常深情地告訴我,這個地方就是你母親站過的地方。“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老婆婆又說:我抱著你姐姐,她一呱呱啼哭,你母親就用手指敲打著門板問:孩子冷嗎,想吃東西嗎?我就隔著門板和她應答……老婆婆話還未說完,作者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們看他們的傷心之狀歷歷在目。
然后寫對祖母的懷念,文章憶追了這樣一件事:“余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束發”,男孩從十五歲開始要把頭發挽起來,盤在頭頂,表示已長大成人。“經”,經過。“若”,你。“若影”,你的影子。“竟日”,終日、整天。這是一段祖母對作者說的話。這幾句的意思是,我自從成年后,就一直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到項脊軒來看他時說:“孩子,好久沒見到你的影子,怎么不聲不響整天呆在這里,像個大姑娘似的。”“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又是祖母的話。“去”,離開。“比去”,臨走時。“成”,成功,成名之意。“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時大臣上朝時手執此物,笏上記載事情以備忘。兩個“此”字都指這象笏,看出祖母對這東西的重視。“執此以朝”,拿著它上朝。這里“朝”是動詞,上朝的意思。“他日汝當用之”的“之”,代指象笏。看出祖母對孫兒登科成名寄予讓著厚望。這幾句是說,臨走,她一邊用手輕輕地關上門,還自言自語的說:“我們歸家讀書人已經好久沒有取得功名、做官了,你這孩子總該有希望了吧!”不一會兒,她拿來一塊象牙做的笏板對我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上朝用的,將來你會用得著它。”“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祖母將珍藏多年老祖宗的東西給了他,可見這位老人對孫兒的愛惜之切,依重之深,希冀之大。可作者自己在科場上屢次失利,非常痛苦。看看這一切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但祖母終于沒能等到自己使用象笏的那一天就與世張辭了。想到祖母的疼愛和期待,也想到自己還沒有成就功名,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
這部分還寫了兩件事:“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這是說作者在軒中呆久了,聽到腳步聲就能判別出是誰。“扃牖” ,關閉窗戶的意思。這是說,小閣子的東邊,先前曾做過廚房。來往行人從窗前經過,時間長了他竟然能憑腳步聲,分辨出是誰從房前經過。我們看,作者對這間小軒是多么熟悉,多么親切,多么有感情。
另一件事是:“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這是說,項脊軒曾四次遭火災,卻沒被燒毀,大概是神靈在保護著吧!他產生這種感情,不能說是迷信,因他對這房子的感情太深之故。以上兩件事可看作是對項脊軒的一段插敘。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回憶與項脊軒有關的人和事。
《項脊軒志》的原文本來到此就結束了,是歸有光在19歲時寫的。
過了十多年,作者又為《項脊軒志》續寫了一段“補記”,記述了他與妻子共同生活及他對早夭妻子的眷戀。“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把“補記”與前文連在了一起。
歸有光二十歲考中秀才,二十三歲與魏氏結婚。魏氏也出生于中下層仕宦家庭,兩人感情極好。文章寫到:“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就是對幸福生活的描寫。功名初就,恩愛新婚。但他們只共同生活了六年,妻子就去世了。“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生活的甜果似乎還未來得及細細品味,歸有光的悲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此時的歸有光已到了中年,雖悲痛,但不能像青年時說到母親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長號,在這里作者之用“室壞不修”四個字。這看似傷感,讀起來卻十分的沉重。在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內在、委婉地。它不像山洪那樣奔流直下,一瀉千里,而像涓涓細流,緩緩流淌在字里行間。小小的閣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親的憐愛,更有妻子的柔情密語。祖母死了,母親沒了,僅僅共處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夢如煙,去而不返。人心碎,情傷了,難以修補愈合;屋破損壞了,隨它自去吧!“室壞不修”沒有說悲,而悲得沉重;沒有言情,卻情深無限。寫妻死后自己的寂寞悲涼,亦可見出悲。先喜后悲,越發令人惆悵傷痛,而悲喜之意與全文意脈是完全一致的。“補記”在形式上也承接全文,扣著項脊軒回憶伉儷生活。諸小妹語中提及“閣子”,又直接與篇首“項脊軒,舊南閣子也”相呼應。因此,這一段“補記”雖寫于十多年以后,但它從內容到形式都與上文相統一,并不顯得割裂。“其后二年,余久病無聊,乃使人復茸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補記”部分到此本來可以結束,作者卻忽然添上了一筆、移情于物,將痛摧肝腸的哀思,借景物傳出:“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作者從“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翻出了新意,以靜物顯示動態,人亡物在,觸木思人。借枇杷樹的亭亭如蓋妻亡至今歲月流逝的無情,而無情歲月足以映襯出作者通過回憶流露出的深情。不斷逝去的歲月,無論如何也不會沖淡作者對昔日甜蜜的伉儷生活的記憶;相反,只能加深他的懷念。這里只寫景,未著半句情語,而濃郁的悲情已從景語中溢出。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真是情意纏綿,余韻悠然不盡。
這一部分可以說是至悲,離前一部分寫作的時間已經十三年了,前一部分雖然有一些悲痛,但還屬于歸有光最有自信的時期,第二年他就以童子試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但十三年過去了,歸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變化,依戀的人一個個地不在了,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難言的痛,上對不住祖母和母親(祖母贈笏表達對歸有光的期待,而歸有光在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里曾記“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乃喜”母親望子成龍可見一斑。)下對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沒有完成家族中興的大任,同時又面對上面十三年前的'躊躇滿志的文字,自然在對親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幾多痛苦。
四、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有它獨到的顯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
“文學藝術是以個性為生命的”。歸有光的散文特點就是形式上素樸清淳,不事雕琢而風韻超然。作為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志》可以說典型地表現了歸有光作品的整體風格。讓我們來一起歸納一下他是怎樣做到不事雕琢而風韻超然的。
1.細節“撩”情。
在剛才的閱讀中,我們感受到了細節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善于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托內心的感情,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如寫修葺后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墻,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通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如寫母親的一段,“嫗每謂予曰……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這是一個聲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鏡頭。項脊軒中老保姆懷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親聞聲趕來,一邊叩門引逗,一邊問饑問寒,老保母隨聲應答著,尤其是“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這一扣一問,把母親生前對兒女難以言狀的關懷、疼愛,描繪得淋漓盡致,催人肝腸。
又如寫祖母一段,“一日,大母過余曰:……他日汝當用之!”這里描繪出一個完整的過程和動人的場面。先寫祖母的話,在贊許中含著牽掛,責備中含有疼愛,頗具老人風趣。然后以手闔門、喃喃自語、送象笏等三個情節,把老祖母對孫子的愛惜、期待具體化了。通過三兩句話、三兩個動作,老祖母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心理狀態,慈愛之情,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負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現出來。
寫妻子一段也有三個細節:問古事、學書法、轉述小妹妹的問話。極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筆下卻變得有情有味。寫出了妻子的溫良好學,表現出夫妻間的和樂美滿,以及相親相愛的情景。“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話雖短,也很通俗,而且連一個字也沒說對妻子的懷念,但它卻給我們留下了深闊的想象空間: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樹,那種樹的身影,那到此擱筆眼含雙淚,無聲長嘆的作者,讓人隱隱約約似有所見。此時無聲勝無聲。一個細節,一句樸實無華的話語,萬般深情,盡在其中。無疑,在細節的刻畫中滲入濃摯的情感是本文的顯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撥動讀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2.質樸“增”情。
文章動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大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強烈的詞藻來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運用明凈、流暢的語言,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但通俗自然之中蘊含著豐富的表現力,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
為什么呢?因為情感是蘊藉于心的,它依托于心靈而不是依附于語言而存在,語言不過是情感的外衣。如果用以表達情感的語言過于華美,那么讀者容易被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語言所吸引,而忽略了語言背后所正在傳達出的情感;而如果用以表達情感的語言不事雕琢,就自然會使讀者把注意力投放到去挖掘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情感上。所以,真正能打動人的文學作品往往是那些不動聲色、款款敘來的淡雅之文。這也是中國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淡而遠。
在這篇散文中,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通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子婚后來軒的往事,從娘家回來后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實如話中顯露真情。正所謂“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含而不露,以情動人,不去刻意追求強烈的效果,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確實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3.疊字“助”情。
和一般疊詞一樣,本文的疊詞也是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墻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致,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為何六用疊詞,單純是為了狀物、寫景、繪情?顯然難于令人信服。“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劉勰老先生可謂一語中的。寫物關情,情景交融,這才是本文多處用疊詞的真實用意。如“寂寂”一詞,既強調環境的清幽、靜謐,又充滿了對“項脊軒”的生活的懷念;“往往”一詞既強調門墻到處都是,語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后出現的雜亂現象的不滿和對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余味。
其實,對于疊字的“助”情作用,我們并不陌生。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密密”和“遲遲”既表達了針線的細密與孩子此行路途之遠、時間之長,又深切地讓人感受到“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情感,對于孩子的遠行,母親不能阻攔,但把千萬的囑咐都縫到衣衫里,對孩子的擔憂、祝福、叮嚀就如這密密的針腳,“遲遲”也讓人感受到母親從孩子出發的那一刻起就寄希望孩子此行能有所獲又盼著孩子早日歸家的復雜心情。
4.結構“關”情。
從全文布局看,先介紹項脊軒及其整修情況,繼而追述與軒有關的人和事,再就項脊軒闡發感慨,末尾補記也是記述妻子來軒中及此軒后來的變化。很明顯,作者始終扣住項脊軒來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連貫的生活瑣事,看上去頗為平淡無奇,作者就是用項脊軒這根線把它們串起來了而深摯情感也借此一以貫之。
五、作業:
1.閱讀歸有光的《寒花葬志》和《先妣事略》,進一步感受歸有光的散文特點。
2.模仿作者的寫法,選擇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幾個畫面,運用景物描寫和人物細節描寫來狀、敘事抒情,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抒發你對故居或親友的眷戀、懷念之情。
《項脊軒志》教案 篇9
【設計理念】
《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鮮明、筆法細膩、情感深沉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以學生為文本感受的主體,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教師只能引導,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蘊含在文字間的感情發展變化
2.學習細節傳情的手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細節傳情的手法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第一課時疏通字詞,初步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最能夠溫暖人的心靈?我想,不是明媚的陽光,也不是華麗的衣衫,而是沉甸甸的人間真情今天,就讓我們借助《項脊軒志》這篇課文,走進歸有光和他的親人們,去尋找一些溫暖,一些感動
二、情感梳理,整體把握
1.課文中哪句話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調?
明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因何而“喜”?從哪些語句中能看出來?
①修葺之樂:“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②讀書之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③賞景之樂:“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姍姍可愛”
(齊讀第一段)
3.圍繞“悲”作者寫了哪些事?寫了哪些人物?
明確:諸父分家,憶先妣、憶大母,悼亡妻(集體回答)
4.從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間接地看出作者的“悲”?
諸父分家——“內外多置小門墻”、“庭中始為籬,已為墻”說明大家庭內部的不和;“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呈現了一幅雜亂的生活圖景,暗示家道敗落
憶先妣、憶大母——憶母親“泣”,憶祖母則“長號”,對祖母的感情更深,且憂慮更重,擔心不能實現她對自己的殷切期望
悼亡妻——作者通過對“室壞不修”以及院中妻子親手種植的枇杷樹的描繪來抒發內心的痛苦
(齊讀最后一節)
三、細節品讀,小處探究
討論:歸有光特別擅長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傳遞感情請找一找,回憶自己的母親、祖母、妻子的句子并予以分析歸有光筆下人物哪一個動作、哪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為什么?(五分鐘時間思考)
①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以指輕叩,怕驚嚇到孩子,慈愛之心可見)
②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充滿了關愛與輕微的責備)
③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用手輕輕關門,怕影響孫子讀書;祖母的話中充滿了重振家門指日可待的喜悅)
④“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充滿了對孫子的鼓勵與期望)
⑤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關系和睦融洽,歸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⑥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一定是妻子興致勃勃地向妹妹們描述閣子以及閣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們才會好奇地問起)
小結:是啊,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話語,母親的關愛、祖母的教誨、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讓我們也跟著歸有光一起喜悅,一起悲傷
四、拓展延伸,鞏固所學
1.集體朗讀蘇軾悼亡妻詞《江城子》(課前發放材料)
2.思考:作者在回憶亡妻時寫了哪些細節?傳達了怎樣的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一句,讓蘇軾的記憶就定格在妻子最美的一瞬間,她臨窗而坐,對鏡梳妝,一旁的蘇軾靜靜地凝視著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一句,千言萬語哽在心頭,化作幾行清淚
小結:蘇軾跟歸有光一樣,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生活細節中了,事雖小卻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我們平時寫作文也是如此,生活更多的時候不是波瀾壯闊的大海,而是綿長無聲的細流請你拿起筆,去捕捉屬于你的細小的感動吧
五、課后作業
借鑒《項脊軒志》細節傳情的手法,寫一寫你身邊的親人或朋友,字數不限
六、板書設計
修葺之樂諸父分家
喜 讀書之樂悲憶先妣
賞景之樂憶大母細節傳情
悼亡妻
【《項脊軒志》教案】相關文章:
項脊軒志教案02-25
項脊軒志教學反思04-22
《項脊軒志》教案設計(精選10篇)01-05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作文12-13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作文(匯編2篇)12-15
《項脊軒志》讀后感04-29
教育筆記-愛打人軒軒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