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及18個虛詞逐一精析

時間:2023-04-26 00:00: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及18個虛詞逐一精析

12.【以】 難點例釋: A.“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虛詞用作實詞嗎?“以”字實際上是“耜”右連部分,古人通過“用耜翻地”來表示“用”這個意思,由此可見,“以”字起初是個動詞,屬實詞。用作介詞是虛化的結果(許多介詞是從動詞轉來的)。“賢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義。 B.在古文里,介詞“以”后面的代詞“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介詞“以”后應有賓語“之”,代前面出現過的“衣食”。這是因為在古代“以”和“之”讀音相近,在說話時,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而古人學問是口耳相傳,所以學生記錄老師的話時,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們應該把它當為一種現象記住。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④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后序》。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13.【因】本義闡析:“因”字除了指“原因”、“因為”外,還當“憑借”、“按照”、“沿襲”講,它為什么這么多意思,要怎么記憶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個人臥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義是“席子”、“墊子”。由于席子、墊子之類的東西是供人們躺或者依靠的,所以“因”字可引申為“依靠”、“憑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由此,可引申為“根據”、“按照”,如“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核舟記》;還可以表“沿襲”(憑借著原有的不加改變),如“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因”字的“原因”義,也來自“憑借”義——原因也是一種憑借。至于“因為”義,是“原因”虛化而來的。 (一)介詞。 1.依照,根據。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②變法者因時而化。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4.【于】yú“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讀音是“wū”。 (一)介詞。 1.在,從,到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從……中”。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①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進學解》) 4.向,對,對于。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超過,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8.給。陳涉少時,嘗于人傭耕《陳涉世家》 9.按照,根據。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史記·淮陰侯列傳》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15.【與】注意讀音。⑴yú,可得聞與(歟),船容與而不進兮;⑵當作“參加”時讀yù,“蹇叔之子與師”《殽之戰》;⑶其它都讀上聲。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

【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及18個虛詞逐一精析】相關文章: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04-28

步虛詞/西江月賞析08-25

《“四兩撥千斤”:虛詞》教案04-25

文言文句式復習教案04-28

文言文斷句復習教案04-25

2010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04-25

高三復習教案·文言文閱讀 高考文言文斷句04-24

對口高考高職語文文言文復習教案04-25

(精)文言文作文03-28

復習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