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時間:2024-04-28 16:50:51 玉華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有很多的同學(xué)是非常想知道,那文言文實詞虛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希望能幫助到您。(點擊對應(yīng)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目錄▼
【1】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2】高考文言文常見文言實詞虛詞
【3】初中文言文必背實詞虛詞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1

  一、常見實詞

  1、值:遇到、正好、價值

  2、去:離開、距離、除去

  3、引:牽,拉、伸長

  4、執(zhí):拿著、掌管、固執(zhí)

  5、走:跑

  6、益:好處、更加、增加

  7、是:這、判斷動詞、正確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裝

  11、徐:慢慢地

  12、頷:下巴、點頭

  13、嘗:曾經(jīng)

  14、危:高、危險、端正

  15、舉:選拔、全、發(fā)動

  16、居:停留、處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鮮:少,鮮艷

  19、諸:幾個、兼詞

  20、向:從前、先前

  21、已:停止、罷了、通“以”

  22、訖:完結(jié)

  23、并:一起

  24、予:給予、我

  25、負:背、違背、憑借

  26、莫:沒有、不要

  27、再:兩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誰、哪個、通“熟”

  30、蓋:大概是、原來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獵、通“佃”耕種

  32、顧:看、回頭看、拜訪、難道

  33、齋:屋舍、祭祀前清心潔身、素食

  34、子:子女、對人尊稱、你

  35、聞:聽說(使、、聽到)、聽聞、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經(jīng)(之后)、既然、既、、又

  37、謝:道歉、推辭、凋謝、感激 固:原來、堅決、鞏固、頑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丟失、滅亡、死亡、通“無“,沒有

  40、及:到、等到、趕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賞、完成、從事

  42、許:答應(yīng),贊同、地方、擬生詞、表約數(shù),相當(dāng)于來

  43、具:器具、具有、準(zhǔn)備、通“俱”全、都;詳細

  44、胡:古代少數(shù)民族通稱、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剛好、正好;才、當(dāng)、、的時候、方圓、方正

  47、善:好、好處、擅長、善于

  48、賈:商人、買賣、通“價”價值

  49、直:與“豎”相對、只、僅僅,一直、通“值”價值

  50、因:于是、就,憑借、順著、按照、因為、通過

  二、常見虛詞

  而(六種連接關(guān)系)

  1、而:連詞,表順承;(前后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就”)

  2、連詞,表并列;(相等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和”)

  3、連詞,表修飾;(主次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地”)

  4、連詞,表轉(zhuǎn)折;(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但是”“卻”

  5、連詞,表因果;(因果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因而”

  6、連詞,表遞進;(遞進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

  之

  1、的(后為名詞。例如:藐小之物)

  2、代詞(前為動詞。例如:昂首觀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獨立性.(前為名詞、代詞;后為動詞或形容詞。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

  5、音節(jié)助詞。(句末,尤其在時間詞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于

  1、在;2、到;4、疑問代詞;3、比;4、從;5、比;6、被。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 2

  倍

  (1)動詞①加倍。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一人倍之,傷膚。(《獄中雜記》)

  ②增加。焉用亡鄰以倍鄭。(《燭之武退秦師》)

  ③通背,背向。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與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陰侯列傳》)

  ④通背,違背。倍道而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⑤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2)量詞。照原數(shù)加一次。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詞。越發(fā),更加,。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愛

  (1)名詞。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①加惠于人。(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②喜愛,愛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吝惜,舍不得。(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

  ④通爰,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踟躇。《靜女》)

  (3)形容詞。吝嗇。(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安

  (1)形容詞。

  ①舒適,安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穩(wěn)。(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③安全。(謝莊遂安。《馮婉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2)動詞。①養(yǎng)生。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②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3)代詞。哪里,怎麼。沛公安在。(《鴻門宴》)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被

  (1)名詞。被子。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2)動詞。①覆蓋。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②遭受,遇到。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③施加,施及。去亂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茍》)

  (3)介詞。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pī,通披,動詞。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②披散,披著。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本

  (1)名詞。①草木的根。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芙蕖》)

  ②草木的干莖。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然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④本業(yè),指農(nóng)桑。強本而節(jié)用。(《天論》)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⑤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⑥版本。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

  ⑦奏本。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2)量詞。①草木花卉一株稱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陸游詩)

  ②書籍一冊稱一本。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3)動詞。推究本原,考查。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4)形容詞。原來的。劉媼本姓實存。(《漢書》)

  (5)副詞。本來,原來。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劉敬亭傳》)

  (6)復(fù)合詞。本心:指心的自然狀態(tài),本性(即所謂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此其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7)介詞。本著,根據(jù)。本之《書》以求其質(zhì)。(《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鄙

  (1)名詞。邊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

  (2)動詞。①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動詞。輕視,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訓(xùn)儉示康》)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4)復(fù)合詞。①鄙人。

  ⅰ、自稱的.謙詞。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

  ⅱ、鄙俗,不開化的人。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ⅲ、鄉(xiāng)下人。

  余目睹將軍悛悛(質(zhì)樸的樣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②鄙賤: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兵

  (1)名詞。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公不論兵,必大困。(《戰(zhàn)國策》)

  ④戰(zhàn)爭。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動詞。①侵略。無歲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殺人。左右欲兵之。(《史記》)

  (3)復(fù)合詞。兵符: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等制成,狀如虎,又稱虎符,剖成兩半,國君和統(tǒng)帥各掌握一半,以便對證。

  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信陵君竊符救趙》)

  伯

  (1)名詞。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輩間的伯(孟)、仲、叔、季來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詩經(jīng)·周頌·載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發(fā)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對丈夫的尊稱。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崤之戰(zhàn)》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長官。二百一十國為州,州有伯。(《禮記·王制》)

  ⑥bà通霸,春秋時諸侯國聯(lián)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爭國而殺兄,其利大也。(《韓非子·難四》)

  (2)副詞。表尊敬。若為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

  (3)bǎi數(shù)詞。通佰,一百。亡(沒有)農(nóng)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論貴粟疏》)

  (4)復(fù)合詞。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曾

  (1)céng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2)zēng①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②動詞。通增,增加。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察

  (1)動詞。①細看。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③詳審。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④明察,了解。小人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⑤考察后加以推薦。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3)疊詞。察察:潔凈的樣子。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返回目錄>>>

  高考文言文常見文言實詞虛詞

  實詞

  1、 安

  (1)形容詞。

  ①舒適,安適。(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穩(wěn)。(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③安全。(謝莊遂安。《馮婉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2)動詞。 ①養(yǎng)生。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zhàn)》)

  ②安置,安放。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代詞。哪里,怎麼。 沛公安在。(《鴻門宴》)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卑

  (1)低下(非天質(zhì)之卑《送東陽馬生序》)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3、被

  (1)名詞。被子。 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2)動詞。 ①覆蓋。 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②遭受,遇到。 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③施加,施及。 去亂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茍》)

  (3)介詞。表示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pī ,通披,動詞。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②披散,披著。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本

  (1)名詞。①草木的根。 芙蕖與草木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芙蕖》)

  ②草木的干莖。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然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④本業(yè),指農(nóng)桑。強本而節(jié)用。(《天論》)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論積貯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別具本章。(《獄中雜記》)

  (2)量詞。①草木花卉一株稱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陸游詩)

  ②書籍一冊稱一本。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3)動詞。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4)形容詞。原來的。 劉媼本姓實存。(《漢書》)

  (5)副詞。本來,原來。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劉敬亭傳》)

  (6)復(fù)合詞。本心:指心的自然狀態(tài),本性(即所謂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此其謂失其本心。8(《魚我所欲也》)

  (7)介詞。本著,根據(jù)。 本之《書》以求其質(zhì)。(《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比

  (1)并列,靠近,挨著 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

  (2)比較,相比 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過秦論》)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及,等到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陳涉世家》)

  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4)較量,比試 因出己蟲,納比籠中(《促織》)

  (5)限額  宰嚴(yán)限追比(《促織》)

  (6)聯(lián)合,合  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逍遙游》)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秋水》)

  6、畢

  (1)完畢,結(jié)束  六王畢,四海一(《阿旁宮賦》)

  語未畢,余泣(《項脊軒志》)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歡(《蘇武傳》)

  (2)盡,都,全部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

  7、別bié

  (1)<動>分;分開。《蘇武》:“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2)<動>區(qū)別;分別。《柳毅傳》:“而大小毛角,則無別羊焉。”

  (3)<動>離別;告別。《孔雀東南飛》:“卻與小姑別。”

  (4)<副>另外;別外的。《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赤壁之戰(zhàn)》:“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別腸】離別之情。

  【別駕】官職名。漢時為州刺史的屬官,隋唐一度改為“長史”,后又恢復(fù)。宋時改為“通判”。

  【別傳】舊史書的一種分類。專記載某人的逸聞趣事,以補充正傳的不足。

  8、兵

  (1)名詞。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 可汗大點兵。(《木蘭詩》)

  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公不論兵,必大困。(《戰(zhàn)國策》)

  ④戰(zhàn)爭。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動詞。①侵略。 無歲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殺人。 左右欲兵之。(《史記》)

  (3)復(fù)合詞。兵符: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等制成,狀如虎,又稱虎符,剖成兩半,國君和統(tǒng)帥各掌握一半,以便對證。

  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信陵君竊符救趙》)

  9、策

  (1)竹制的鞭子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過秦論》)

  (2)計謀,計策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歸而求救國之策(《<指南錄>后序》)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3)拄著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

  (4)鞭打,鞭策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10、嘗

  (1)<動>吃;品嘗。《察今》:“~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2)<動>嘗試。《齊桓晉文之事》:“我雖不敏,請~試之。”

  (3)<動>經(jīng)歷;遇到。《庖丁解牛》:“技經(jīng)肯綮之未~,而況大軱乎!”

  (4)<副>曾;曾經(jīng)。《勸學(xué)》:“吾~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11、病

  (1)名詞。①重病。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②弊病,缺點。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

  圣人非所以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動詞。①生病。 凡人不病則不畏懼。(《訂鬼》)

  ②使成病態(tài)。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③擔(dān)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④受困。 在陳絕糧,從者病。(《論語》)

  ⑤損害。 夫糶,二十病農(nóng),九十病末。(《史記·貨殖列傳》)

  ⑥責(zé)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xùn)儉示康》)

  (3)形容詞。①困苦。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③詳審。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⑤考察后加以推薦。 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3)疊詞。察察:潔凈的樣子。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12、曾

  (1)cé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2)zēng ①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②動詞。通增,增加。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③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3、長cháng

  (1)名詞。 ①長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②高度。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史記》)

  ③長處,專長。 兼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詞。①長的。 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②高的。 今日被驅(qū)譴,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③久。 天長地久有時盡。(《長恨歌》)

  ④遠。 道阻且長。(《詩經(jīng)》)

  ⑤大。 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南史》)

  ⑥遼闊。 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3)動詞。擅長。 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馮婉貞》)

  (4)副詞。常,經(jīng)常。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動詞。①生長。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采草藥》)

  ②撫育。 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③增進。 教學(xué)相長。(《學(xué)記三則》)

  (2)形容詞。①年齡大。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②排行第一的。 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石鐘山記》)

  (3)名詞。頭領(lǐng)。 以三寶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14、朝

  cháo (1)動詞。①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引申為朝見。

  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左傳》)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拜訪。 臨邛令謬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③歸。 江漢朝宗于海。(《尚書》)

  (2)名詞。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茅廬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③政事。 期年不聽朝。(《呂氏春秋》)

  (3)介詞。對,向。 坐南朝北。

  Zhāo (1)名詞。早晨。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量詞。天,日。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5、誠

  (1)名詞。誠心誠意。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2)副詞。表肯定。確定,的確。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季諷齊王納諫》)

  (3)連詞。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16、出chū

  (1)<動>由內(nèi)向外走,與“入”相對。《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又】<動使動>使……出來。《中山狼傳》:“先生舉手出狼。”

  (2)<動>付出;支付。《禮.王制》:“量入以為出。”

  (3)<動>出發(fā)。《殽之戰(zhàn)》:“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4)<動>脫離,離開。《梅花嶺記》:“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紅樓夢》:“記得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

  (5)<動>離京為官,外放,外遷。《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6)<動>發(fā)出,發(fā)布。《屈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7)<動>出產(chǎn)。《捕蛇者說》:“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8)<動>出現(xiàn),發(fā)現(xiàn)。《教戰(zhàn)守策》:“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出于西,則出于北。”《醉翁亭記》:“……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9)<動>超出,超過。《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馮婉貞》:“敵出不意,大驚擾。”

  (10)<名>花瓣。任昉《述異記》:“花雜五色,六出。”

  (11)<名>古代戲曲的一個大段落叫一出。

  【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jīng)》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羅漢。”

  【出貸】出錢。

  【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雖秾華可尚,出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jù)。”后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出官】京官外調(diào)。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宮女出嫁。

  【出沒】1.隱現(xiàn)。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遺棄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惡敗而出,可謂能自強矣。”也指被遺棄的妻子。《儀禮.喪服》:“出之子為母期。”

  【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jīng)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2.檢舉;告發(fā)。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去來。”

  【出贅】舊時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為女家的一員。

  17、初chū

  (1)<名>開始,開頭。《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2)<副>當(dāng)初,先前。多用于追述往事。《赤壁之戰(zhàn)》:“初,魯肅聞劉表卒。”

  (3)<副>剛,才。《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赤壁之戰(zhàn)》:“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4)<副>原來,本來。《原君》:“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初度】初生的年月時日。亦即生日。劉仙倫《賀新郎.壽王侍郎簡卿》詞:“小隊停鉦鼓,向沙邊柳下維舟,慶公初。”

  【初服】1.新即位的帝王開始執(zhí)政。《尚書.召誥》:“王乃初。”2.指做官之前穿的衣服。曹植《七啟》:“愿反初,從子而歸。”

  【初階】初次當(dāng)官所得之位。

  【初唐四杰】指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

  【初夜】1.一夜分五更,初更稱甲夜,也作初夜。2.結(jié)婚的第一夜。和凝《江城子》詞:“初含嬌入洞房。”

  【初政】帝王初登位執(zhí)政。

  18、辭

  (1)名詞。①訴訟的供詞。 獄辭無謀故者。(《獄中雜記》)

  ②口實。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③言辭,文辭。 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托辭,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辭罰罪,旗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zhàn)》)

  ⑥名詞。一種文體。 《歸去來兮辭》

  (2)動詞。①說話。 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赤壁之戰(zhàn)》)

  ②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推辭,辭去。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計較。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3)復(fù)合詞。辭令:應(yīng)酬的語言、文辭。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莫敢直諫。(《屈原列傳》)

  19、從

  cóng 動詞。①跟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依順,聽從。 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趕。 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⑤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⑥采取某種原則。從寬、從嚴(yán)、從簡、從緩

  cóng,舊讀zòng(1)名詞。①隨從的人。 其從如云。(《詩經(jīng)》)

  ②副職。 魏從九品分正從。(《文獻通考》)

  ③指堂房親屬。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形容詞。從屬的。 從犯。

  Zòng通縱

  (1)形容詞。直的。 衡(橫)縱其畝。(《詩經(jīng)》)

  (2)名詞。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3)動詞。放縱。 欲不可從。(《禮記》)

  20、 達

  (1)動詞。①通,透。 屋極有窗以達氣。(《獄中雜記》)

  ②暢達。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

  ③至、到。 自昏達曙。(《促織》)

  ④到達。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曉,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達世務(wù)。(《南史》)

  ⑥得志。 不求聞達于諸侯。(聞達:得志揚名。)(《出師表》)

  ⑦表達,告知。 詞不達意。

  (2)形容詞。①顯貴的。 達官貴人。

  ②豁達。 高祖不修文學(xué),而性明達。(《漢書》)

  (3)復(fù)合詞。達人:顯達的人

  21、旦dàn

  (1)<名>日出的時候;早晨。《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湖。”《木蘭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2)<名>日;一日。《捕蛇者說》:“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3)<名>旦角,傳統(tǒng)戲曲中扮演婦女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花衫、老旦、武旦等之分。《竇娥冤》:“劊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帶枷上。”

  22、 當(dāng) dāng

  (1)動詞。①兩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其租入。(《捕蛇者說》)

  ②抵御,抵抗。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赤壁之戰(zhàn)》)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jù),把守。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阻攔。 有狼當(dāng)?shù)溃肆⒍洹#ā吨猩嚼莻鳌罚?/p>

  ⑤承擔(dān)。 當(dāng)仁不讓于師。(《論語》)

  ⑥主持,執(zhí)掌。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⑦應(yīng)當(dāng)。 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

  ⑧判決,判罪。吏當(dāng)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2)介詞。①表處所。對著,面對。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當(dāng)時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dāng)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dàng(1)動詞。①符合。 惴惴恐不當(dāng)意。(《促織》)

  ②當(dāng)作。 安步當(dāng)車。(《戰(zhàn)國策》)

  ③以為。 我當(dāng)是相公呢!

  (2)形容詞。適宜。 此殊未當(dāng)。(《采草藥》)

  23、道

  (1)名詞。①道路。 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②途徑,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③風(fēng)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已。(《師說》)

  ④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xué)說。 墨之道,兼愛為本。(《中山狼傳》)

  ⑥道理,規(guī)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⑧歷史上的行政區(qū)劃名。唐分全國為十五道,隸屬于中央。清末和民國初分一省為數(shù)道。

  (2)動詞。①取道。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走路,趕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zhàn)》)

  ③說,講。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④料想。 故園誰有書來。

  ⑤通導(dǎo),引導(dǎo)。道之以政。(《論語》)

  ⑥通導(dǎo),疏導(dǎo)。不如小決(決口),使道。(《左傳》)

  24、得

  (1)名詞。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2)動詞。 ①取得,獲得。 遂不得履。(《鄭人買履》)

  ②得意。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

  ③所愿。 于彼計則得。(《中山狼》)

  25、度

  1、尺寸,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

  3、規(guī)章制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4、越過。(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度日如年)

  5、duó ,計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計。(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7、duó ,考慮。(度義而后功)

  26、對duì

  (1)<動>回答。多用于下對上的回答或?qū)υ挕!肚f暴見孟子》:“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曹劌論戰(zhàn)》:“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

  (2)<動>并著;向著。《夢游天姥吟留別》:“對此欲倒東南傾。”《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動>敵對;對立。《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

  (4)<名>配偶。《后漢書?梁鴻傳》:“擇對不嫁。”

  (5)<名>對偶的詞句。如“對聯(lián)”、“對句”。

  【對薄】受審問。薄,獄辭的文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訴狀。古代審訊時,依據(jù)狀文核對事實,故稱對薄。

  【對策】⒈古代科舉考試取士的一種方法。用政治、經(jīng)義等設(shè)問寫在簡策上,讓應(yīng)考者對答。明清時在殿試時進行。⒉對付的策略或辦法。

  27、爾 ěr

  (1)<代>1你;你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點,爾何如?。”《殽之戰(zhàn)》:“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2.你們;你們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

  (2)<代>這(樣);那(樣)。《孔雀東南飛》:“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3)形容詞、副詞或動詞詞綴。《魚我所欲也》:“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小石潭記》:“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4)兼詞。同“耳”,相當(dāng)于“而已”,譯作“罷了”《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志油翁》:“無他,但手熟爾。”

  (5)<助>同“耳”。可譯作“了”加強肯定語氣。柳宗元《捕蛇者說》:“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徒爾。”《熟讀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爾曹】爾輩;你們。杜甫《戲為六絕句》:“爾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爾爾】1.答應(yīng)之聲,相當(dāng)于“是是”。《孔雀東南飛》:“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2.如此。朱熹《舫齋》:“筑室水中聊爾,何須極浦望朱宮。”

  【爾來】自那時以來;近來。《蜀道難》:“爾四萬八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爾汝】1.古代尊長對卑幼者的稱呼,引申輕賤之稱。《魏書.陳奇?zhèn)鳌罚骸皣L眾辱奇,或爾之,或指為小人。”2.表示親昵。《柳敬亭傳》:“其市井小人昔與敬亭爾者。”

  28、發(fā)

  (1)發(fā)射。(百發(fā)百中)

  (2)出,出發(fā)。(朝發(fā)夕至)

  (3)派遣。(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4)起,起用。(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開,掀開。(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6)拿出。(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

  (7)發(fā)覺,泄露。(恐前語發(fā))

  (8)撥動。(施關(guān)發(fā)機)

  (9)發(fā)動。(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10)發(fā)出,抒發(fā)。(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發(fā)號施令)

  (11)花開。(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29、方

  1、周圍。(今齊地方千里《鄒》

  2、并排。(今操方連船艦《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 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張》)

  2、 當(dāng)……時候。(方此之時)

  3、 正在。

  4、 將要。

  30、奉 fèng

  (1)<動>恭敬地捧著、拿著。《荊軻刺秦王》:“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

  (2)<動>接受;承擔(dān)。《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動>遵奉;遵照。《赤壁之戰(zhàn)》:“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

  (4)<動>進獻。《鴻門宴》:“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5)<動>賜予;給予。《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6)<動>侍奉;侍侯。《魚我所欲也》:“今為妻妾之奉為之。”《滕王閣序》:“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

  (7)<動>擁戴;尊崇。《國語晉語》:“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

  (8)<動>供奉;供給。《原君》:“離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

  (9)<動>保全;保持。《管子四稱》:“君若有過,各奉其身。”

  (10)<動>扶助;幫助。《淮南子說林》:“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fēng)雨奉之。”

  (11)<動>討好;奉承。《儒林外史》:“晚生只是個直言,并不肯阿諛趨奉。”

  (12)<敬詞>。《荊軻刺秦王》:“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13)<名>通“俸”。《東方朔》:“奉祿薄,未得省見。”《觸龍說趙太后》:“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奉天承運】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在皇帝所執(zhí)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與臣下的誥敕命中開首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后相沿成為帝王敕命的套語。

  31、復(fù)

  1返回;回來。(昭王南征而不復(fù))

  2恢復(fù)(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

  3再,又(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

  4重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5回答(王辭而不復(fù))

  6報復(fù)(有北面復(fù)匈奴之志。)

  7免除賦稅徭役(沛幸得復(fù),豐未得復(fù)。)

  8通覆,遮蓋,蓋上(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

  9復(fù)算,追究(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

  32、負

  1背東西,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擔(dān)負,使……承擔(dān)(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3依仗,憑借(秦貪,負其強,)

  4對不起,辜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5違背,背棄(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6失敗(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

  7覆蓋(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8虧欠,拖受,責(zé)通“債”( 通家尚負責(zé)。)

  33、故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2、舊,與新相對。(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3、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為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6、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將守關(guān)者)

  8、原來 ,本來。(此物故非西產(chǎn))

  9、所以,因此。(故臣復(fù)取璧)

  10、故事:舊事,前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34、顧

  1、回頭看;回頭。(贏得倉皇北顧)

  2、看。(顧野有麥場)

  3、探問,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顧惜,顧念。(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5、考慮。(大行不顧細謹(jǐn))

  6、但是。(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7、仔細端詳。(顧玩)

  8、表輕微轉(zhuǎn)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

  9、反而,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5、固

  (1)險固,堅固,堅牢。(秦孝公居崤函之固)

  (2)牢固。(君臣固守)

  (3)堅持,堅決。(乃辭謝,固請)

  (4)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5)固執(zhí),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執(zhí)己見)

  (6)必,一定。(女能固納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7)本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8)乃,豈,表反詰。(仁人固如是乎《孟子·萬章上》)

  (9)通“姑”,姑且。(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老子》)

  36、觀guān

  (1)<動>觀看;看。《信陵君竊符救趙》:“市人皆觀公子執(zhí)轡。”

  (2)<動>觀察;考察。《信陵君竊符救趙》:“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以觀公子。”

  (3)<動>觀賞。《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4)<名>景物;景象。《游褒禪山記》:“而世之奇?zhèn)ィ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

  (5)<動>游覽;游賞。《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

  (6)<動>閱覽;閱讀。《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讀音:guàn

  (1)<名>宗廟或?qū)m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筑物。《禮記.禮運》:“游子觀之上。”

  (2)<名>宮廷中高大華麗的建筑物;臺榭。《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見臣列觀。”

  (3)<名>道教的廟宇。劉禹錫《游玄都觀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37、歸

  1、返回。(津澤皆歸其根《夢》 予不得歸矣《指》)

  2、歸還。(歸璧于趙《廉》)

  3、舊稱女子出嫁。(吾妻來歸《項》)

  38、 國

  1、國家,國家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諸侯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3、國都。(京城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4、地區(qū),地域。(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5、國事。(等死,死國可乎)

  39、 恨

  1、遺憾。(不滿意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2、怨恨。(此恨綿綿無決期)

  3、感到遺憾。(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4、恨恨:惆悵、悲傷。(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

  區(qū)別: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

  40、會huì

  (1)<動>會合;聚集。《陳涉世家》:“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2)<動>會盟;宴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又】會見;見面。《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聞,不肯與會。”《孔雀東南飛》:“于今無會因。”

  (3)<名>機會;時機。《<指南錄>后序》:“中興機會,庶幾在此。”

  (4)<名>節(jié)奏。《庖丁解牛》:“乃中《經(jīng)首》之會。”

  (5)<動>領(lǐng)會;理解。《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6)<副>適逢;恰巧遇上。《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7)<動>能。《林黛玉進賈府》:“我自來是如此,從會飲食時便吃藥。”

  (8)<副>當(dāng)然;必定。《孔雀東南飛》:“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行路難》:“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

  (9)<副>將要。《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kuài

  (1)<動>算帳;結(jié)帳。《馮諼客孟嘗君》:“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于薛者乎?”

  (2)<名>帽子上綴結(jié)采玉的縫隙叫會,作朝及蔽膝的領(lǐng)縫也叫會。

  【會圣】有超人本領(lǐng)。

  【會子】⒈宋代發(fā)行的一種紙幣。⒉約會的帖子。

  41、 或

  1、有人。(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也)

  2、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3、或許,也許。(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有時,偶或。(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5、作語助,不譯。(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42、疾

  (1)、病。(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諱疾忌醫(yī)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五》)

  (2)、痛苦,疾病。(疾首蹙額)

  (3)、缺點,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4)、厭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屈》 疾惡如仇)

  (5)、通“嫉”,妒忌。(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6)、急速。(鳥起馬驚,疾逸道左《柳》)

  (7)、加強。(聲非加疾也《勸》)

  43、極jí

  ①<名>房頂正中的大梁。《后漢書.蔡茂傳》:“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

  ②<名>屋頂;屋脊。《獄中雜記》:“牗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③<名>轆轤的橫梁。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

  ④<名>盡頭;頂點。《莊暴見孟子》:“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⑤<名>最高的境地。陸游《何君墓表》:“大抵詩欲工而工非詩之極也。”

  ⑥<名>邊;邊境。《女媧補天》:“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⑦<動>到達盡頭,到達頂點。《阿房宮賦》:“盡態(tài)極妍。”

  ⑧<動>窮盡;完全占有或享受。《游褒禪山記》:“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⑨<形>疲勞;困倦。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匈喘胅汗,人極馬倦。”

  ⑩<副>最;非常;極其。《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

  44、計jì

  ①<動>算帳;計算。《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②<名>賬薄。《漢書.黃霸傳》:“使領(lǐng)郡錢谷計,……以廉稱。”

  【又】<動>送賬簿。《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計于季氏。”

  ③<動>打算;盤算;謀劃。《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④<動>計議;商量。《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⑤<名>計謀;計策。《赤壁之戰(zhàn)》:“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45、及

  (1)趕上,追上。(追張儀,不及)

  (2)到,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達到。(及里城)

  (4)涉及,牽連。(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此其近者禍及身)

  (5)趁著。(而不及令今有功于國)

  (6)比得上,趕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7)和,并。(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46、即

  1、靠近,接近。(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

  2、立即,馬上。(項伯即入見沛公)

  3、當(dāng),當(dāng)時。(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4、倘若,如果。(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dāng)于那就的意思。(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6、即使。(其傷于縛者,即幸留)

  7、就,就是。(聞雞鳴。即起盥櫛)

  8、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

  47、既

  1、盡,完。(言未既)

  2、已經(jīng),---以后。(既克,公問其故)

  3、既然。(將軍既帝室之胄)

  4、既----又---并列關(guān)系。(三軍既惑且疑)

  5、既而:不久。(既而得其尸于井)

  6、全、都。(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7、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日。(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

  48、假

  1、不真,虛偽,假裝。(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弄假成真 假仁假義)

  2、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3、憑借,借助。(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

  4、猶“貸”,寬容,原諒。(愿大王少假借之)

  5、給予。(遂乃開倉廩,假貧民《漢書·龔遂傳》)

  6、假如,如果。(假有人焉,舉我言復(fù)我,亦必疑其誑)

  49、間

  1、兩事物的當(dāng)中。(凡天地之間)

  2、中間,期間。(奉命于危難之間)

  3、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4、指房屋的間數(shù)。(安得廣廈千萬間)

  5、間隙,空隙。(彼節(jié)者有間)

  6、隔離。(遂與外人間隔)

  7、間或。(間以詩記所遭)

  8、離間。(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9、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10、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骨微傷,病間月)

  11、間關(guān):形容鳥聲宛轉(zhuǎn)。(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

  12、間諜。(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

  13、表時間有時、偶然。(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14、表狀態(tài),從小路。(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15、表情態(tài),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間語曰)

  50、見

  1、看見。(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2、召見。(曹劌請見)

  3、拜見。(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4、會見。(一日不見,如三秋矣)

  5、見識,見解。(真知灼見 一得之見)

  6、被。(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7、聽見,聽說。(從茲耳界應(yīng)清靜,免見啾啾毀譽聲——白居易)

  8、知道,覺得。(何以見得)

  51、將

  jiāng

  ①<動>攙扶;扶持。《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②<動>帶領(lǐng);攜帶。《塞翁失馬》:“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③<動>拿;持。《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果品酒饌只顧將來。”

  ④<動>將就;隨順。《新婚別》:“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⑤<動>想要;打算。《曹劌論戰(zhàn)》:“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

  ⑥<副>將要;就要。《鄭伯克段于鄢》:“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⑦<介>把;用。《祭妹文》:“可將身后托汝。”

  ⑧<連>抑或;還是。《戰(zhàn)國策.楚策四》:“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祆祥乎?”

  ⑨<連>假若;如果。《祭妹文》:“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⑩<連>和;與。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⑾<助>用于動詞后,以助語氣。《賣炭翁》:“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⑿<連>且;又。表順承。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讀音:jiàng

  ①<動>統(tǒng)率;率領(lǐng)。《項羽本紀(jì)贊》:“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②<名>將領(lǐng);將帥。《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③<名使動>使……為將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

  讀音:qiāng

  ①<動>請,愿。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

  ②通“鏘”,見“將將”。

  【將牢】把穩(wěn);持重。

  【將】幫助,促成好事。

  【將無】莫不是。

  【將弁】舊時武職的通稱。

  【將將】⒈高大莊嚴(yán)的樣子。⒉廣大的樣子。⒊交談,聚集的樣子。⒋通“鏘鏘”,金、玉撞擊的聲音。

  52、就jiù

  ①<動>接近;靠近;趨向。《勸學(xué)》:“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赤壁之戰(zhàn)》:“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②<動>上;上登。《信陵君竊符救趙》:“乃謝客就車。”

  ③<動>就任;就職。《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職不就。”

  ④<動>參加;參與。《芋老人傳》:“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

  ⑤<動>承受;接受。《殽之戰(zhàn)》:“使歸就戮于秦。”

  ⑥<動>擇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動>成就;成功。《樂羊子妻》:“當(dāng)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荊軻刺秦王》:“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動>看;觀賞。《過故人莊》:“等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⑨<介>向;從;跟。《獄中雜記》:“余嘗就老胥而求焉。”

  ⑩<介>就著;根據(jù)。《芋老人傳》:“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芋視之者。”

  ⑾<連>即便;即使。《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就復(fù)東行,必不傾危矣。”

  ⑿<副>即,便。《紅樓夢》:“至院外,就有跟賈政的小廝上來抱住。”

  【就使】即使。

  53、居jū

  ①<動>坐。《核舟記》:“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②<動>位居;位于;處在。《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之上。”

  ③<動>居住。《愚公移山》:“面山而居。”

  【又】<動使動>使……居住。《越婦言》:“買臣之貴,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

  ④<名>住地;住所。《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況供百乎?”

  ⑤<動>閑居;閑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居則曰:‘不吾知也!’”

  ⑥<動>占據(jù);據(jù)有。《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⑦<動>充當(dāng);擔(dān)任。《張衡傳》:“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年不徙。”

  ⑧<動>停止;停留。《柳毅傳》:“客當(dāng)居此以伺焉。”

  【又】<形>停止不動的;停滯的。《登泰山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⑨<動>積蓄;儲存。《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促織》:“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⑩<動>歷;經(jīng);過了。《塞翁失馬》:“居數(shù)日,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居攝】暫居帝王之位。

  【居士】⒈未出仕的讀書人。⒉在家信佛的人。

  54、可kě

  ①<動>可以;能夠。《殽之戰(zhàn)》:“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②<動>認為……可以;肯定。《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③<動>適合;適宜。《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④<動>值得。《師說》:“其可怪也歟?”《項脊軒志》:“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

  ⑤<動>痊愈。《西廂記》:“瘦得渾如削,百般醫(yī)療終難可。”

  ⑥<副>大約;大概。《核舟記》:“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三黍許。”

  ⑦<副>莫非;怕是。《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李小二入來問道:‘可要吃酒?’”

  ⑧<副>難道;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讀音:kè

  見“可汗”。

  【可憐】⒈可愛。⒉可惜。⒊值得憐憫同情。

  【可巧】正巧;剛好。

  【可中】⒈假若。⒉正好。

  【可汗】古代對鮮卑、突厥、回紇、蒙古等西北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稱呼。

  55、 盡

  1、 完了;沒有了。

  2、 死。

  3、 全部用出。

  4、 竭盡;使……完盡。(智者盡其謀)

  5、 盡頭。

  6、 窮盡。

  7、 明白。(聽其言,曰而盡。)

  8、 極;全。(盡善盡美)

  56、 就

  1、接近,依靠。(金就礪則利)

  2、赴任,就職。(連辟公府不就)

  3、完成,達到目的。(軻自知事不就)

  4、成就。(當(dāng)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即,隨即。(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

  6、走向,走上。(若無罪而就死地)

  7、上車、上路。(荊軻遂就車而去)

  57、舉

  (1)舉起,抬起。(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舉案齊眉 舉足輕重)

  (2)舉出,提出。(舉類邇而見義遠 舉一反三)

  (3)舉行,發(fā)動。(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4)推舉,舉薦。(孫叔敖舉于海)

  (5)攻下,占領(lǐng)。(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6)拿。(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7)全,盡。(殺人如不能舉 舉國上下)

  58、絕

  (1)斷絕。(不絕如縷 絡(luò)繹不絕 韋編三絕)

  (2)終止,消失。(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3)隔斷。(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窮盡。(絕處逢生)

  (5)極,最,非常。(佛印絕類彌勒)

  (6)到了極點。(以為妙絕)

  (7)完全,絕對。(絕無蹤響 絕無僅有)

  (8)橫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9、良liáng

  ①<形>好;良好;優(yōu)良。《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歸去來兮辭》:“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②<形>善良。《出師表》:“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③<副>很;甚。《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④<副>的確;確實。《三峽》:“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良弼】指賢良的輔臣。

  【良家】⒈關(guān)于經(jīng)營的人家。⒉清白的人家。

  【良人】⒈善良的人。⒉平民。⒊夫或妻。

  60、略lüè

  ①<名>疆界。《左傳.莊公二十一年》:“公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

  【又】<動>劃定疆界。《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jīng)略。”

  ②<動>巡行;巡視。《左傳.隱公五年》:“公曰:‘吾將略地焉’。”

  ③<動>通“掠”。掠奪;奪取。《荊軻刺秦王》:“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④<名>謀略;計謀;策略。《六國論》:“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⑤<動>忽略;不重視。《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于難。”

  ⑥<副>大略;大概;大致。《赤壁之戰(zhàn)》:“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⑦<副>略微;稍微。《芋老人傳》:“老人略知書。”

  ⑧<副>幾乎;差不多。《柳敬亭傳》:“敬亭喪失其資略盡。”

  ⑨<副>絲毫;一點兒。與否定連用,表示絲毫沒有。《送東陽馬生序》:“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⑩<形>簡略;簡要。《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

  62、面miàn

  ①<名>臉。《彭祖面長》:“不敢笑陛下,實笑彭祖面長。”

  ②<動>面向;面對著。《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③<副>當(dāng)面。《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④<名>方位;方面。《垓下之戰(zhàn)》:“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⑤<名>平面;表面。《活板》:“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⑥<量>《宋書.何承天傳》:“上又賜銀箏一面。”

  【面壁】⒈面對墻壁靜坐,常表示不介意或無所用心。⒉佛教指修行。

  【面墻】喻不學(xué),如面向墻面而一無所見。

  【面首】本指壯美的男子,引申為婦人的男妾、男寵。

  63、類

  1、種類。(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

  2、事例。(舉類邇而見義遠)

  3、類似,象。(中會殿閣,類蘭若)

  4、類推。(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5、條例。(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

  6、大都、大多。(近歲風(fēng)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

  64、臨

  1、從高處朝向低處,面對。(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2、面對。(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如臨大敵)

  3、到。(雙喜臨門 身臨其境)

  4、正當(dāng),將要。(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臨陣磨槍 臨渴掘井)

  65、名

  1、名字,名稱。(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芙》蓋當(dāng)時未有雁蕩山之名《夢》)

  2、取名,得名。(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而此獨以鐘名《石》皆后人以貫休詩名之也《夢》)

  66、莫

  1、通暮讀mu,日落的時候,傍晚。(至莫夜月明)

  2、沒有(誰),沒有(什么)。(非劉豫州莫可以當(dāng)曹操者)

  3、不,不要。(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4、莫如:不如。(莫如以吾所長攻敵短)

  5、通漠,廣大。(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

  6、表測度、或許。(其事體莫須有)

  67、 期

  1、限定和約定的時間、時日。(名詞)(道不通,度以失期 后會有期)

  2、約定。(動詞)(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不期而遇)

  3、希望。(非相仇也,期有得耳)

  4、限度。(征斂無期)

  5、必,至。(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6、jī,周,整。(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68、奇

  1、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2、以----為奇,驚異。(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3、零數(shù)。(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4、適宜,適合。(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

  5、珍貴的。(此奇貨可居)

  6、使人不測的。(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

  7、佳、好、宜。(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8、怪物、異物。(奇生怪)

  69、 起qǐ

  ①<動>起立;站起。《鴻門宴》:“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②<動>起身;起床。《報劉一丈書》:“聞雞鳴,則起盥櫛。”

  ③<動>徒起;隆起。《促織》:“執(zhí)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

  ④<動>起事;發(fā)動。《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動>發(fā)生;興起。《譚嗣同》:“若變起,足下以一軍敵探彼二軍。”

  ⑥<動>動身;出發(fā)。《公輸》:“子墨子聞之,起于魯。”

  ⑦<動>開始;起頭。《祭妹文》:“不記語從何起。”

  ⑧<動>起用;任用。《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

  ⑨<動>出身。《漢書.蕭何曹參傳》:“蕭何、曹參皆起刀筆吏。”

  【起復(fù)】起用衩革職或因故離職的官吏。

  70、遣qiǎn

  ①<動>差遣;派遣。《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②<動>打發(fā);送走。《賣油翁》:“康肅笑而遣之。”

  ③<動>休;休棄。《孔雀東南飛》:“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④<動>排遣;消遣。《祭妹文》:“無所娛遣。”

  ⑤<動>發(fā)遣;發(fā)配。《獄中雜記》:“時方冬停遣,李具狀求在獄候春發(fā)遣。”

  【遣戍】舊時發(fā)送犯人戍邊,使效力贖罪。

  【遣晝】猶放晴。

  71、窮

  1、困窘,處境困難。(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

  2、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貧困。(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4、窮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5、尋求到盡頭。(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6、僻、荒。(窮巷陋室窮山惡水)

  7、困窘。(公孫衍窮張儀)

  8、窮冬,嚴(yán)冬。(窮冬烈風(fēng),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72、求

  1、尋求、需求。(求人可使報秦者《廉》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

  2、請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73、去

  1、離開。(欲呼張良與俱去)

  2、過去的。(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3、除去,除掉。(為漢家除殘去穢)

  4、距,距離。(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表示動作的趨勢。(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6、丟棄、厭棄、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7、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

  8、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74、若

  1、 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 假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3、 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 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 至于,至如。(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75、塞sāi

  ①<名>邊界上險要的地方。《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②<名>通“賽”。祭祀名。《漢書.郊祀志》:“冬塞禱祠。”

  ③<名>通“簺”,一種賭博游戲。杜甫《今夕行》:“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塞為歡娛。”

  讀音:sè

  ①<動>阻塞;堵塞。《愚公移山》:“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動>填塞;充滿。《黃生借書說》:“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

  ③<動>搪塞;應(yīng)付。《促織》:“留待限期,以塞官責(zé)。”

  【塞淵】誠實而深遠。

  【塞職】稱職。

  76、 善

  1、好事,好的行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友好,親善。(素善留侯張良)

  3、擅長:善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通繕,修治。引申為揩拭。(善刀而藏之)

  5、表示同意的答詞,可譯為好對。(先主曰善)

  6、善才:唐時著名琵琶師,后也作以指琵琶師或曲師。(嘗學(xué)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7、優(yōu)點、長處。(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

  8、做好 、處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喜歡、羨慕。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77、稍

  1、 官府發(fā)給的糧食。(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2、 逐漸;慢慢地。稍出近之)

  3、 稍微。

  78、 少

  1、數(shù)量小,不多。(少私寡欲)

  2、不足,缺少。(少條失敬:缺少教養(yǎng),沒有規(guī)矩。)

  3、輕視。(顯王左右素習(xí)知蘇秦,皆少之《史記·蘇秦列傳》)

  4、表示時間很短,不多時。(少時,一狼徑去)

  5、稍微,略微。(太后之色少解 少安毋躁)

  6、shào ,年輕,年輕人。(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79、舍shè

  ①<名>客舍;旅館。《<指南錄>后序》:“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②<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

  【又】<名使動>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舍相如廣成傳舍。”

  ③<動>住宿;居住。《游褒禪山記》:“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④<名>謙稱自己的屬,用在表示親屬關(guān)系的名詞前。如“舍親”、“舍弟”等。

  ⑤<量>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語有“退避三舍”。

  讀音:shě

  ①<動>舍棄;放棄。《勸學(xué)》:“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②<動>放開;釋放。《齊桓晉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舍人】官名,秦漢以來到明代宮中都設(shè)舍人,職權(quán)大小不一。門客。宋元以來俗稱顯貴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爺”等。

  80、勝

  1、 能承受,勝任,禁得起。(驢不勝怒,蹄之)

  2、 盡。(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不可勝數(shù) 美不勝收 不勝枚舉)

  3、 勝利。(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百戰(zhàn)百勝)

  4、 超過,勝過。(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略勝一籌)

  5、優(yōu)美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引人入勝)

  81、師shī

  ①<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退秦師》:“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②<名>老師。《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③<名意動>以……為師;向……學(xué)習(xí)。《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④<動>學(xué)習(xí);效法。《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名>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鐘山記》:“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⑥<名>對宗教徒的尊稱。多指佛教徒的。

  82、識

  1、懂得,認識。(相逢何必曾相識)

  2、知識,見識。(鄙夫寡識)

  3、記住。(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83、食shí

  ①<動>吃。《寡人之于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名>吃的東西;食物。《寡人之于國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③<名>糧食。曹操《置屯田令》:“夫定國之術(shù),在于強兵足食。”

  ④<動>通“蝕”,虧缺。《詩經(jīng).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又】特指日食或月食。《論語》:“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讀音:sì

  ①<動>使……食;拿東西給人吃。《荷蓧丈人》:“殺雞為黍而食之。”

  ②<動>飼養(yǎng);喂食。《捕蛇者說》:“謹(jǐn)食之,時而獻焉。”

  【食客】古代寄食貴族官僚家里,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效勞的人。

  【食邑】封建時分封給卿大夫的領(lǐng)地。

  84、使

  1、派遣,命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2、使,讓。(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3、出使。(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

  4、使喚。(人皆得以隸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

  6、使命。(時周瑜受使至番陽)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85、 始shǐ

  ①<動>開始。《寡人之于國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②<副>當(dāng)初;起初。《游褒禪山記》:“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86、是

  (1)正確,不錯,與“非”相對。(覺今是而昨非 是非分明)

  (2)以為是。(各行其是)

  (3)判斷詞,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4)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5)作語助。(唯利是圖)

  87、視shì

  ①<動>看。《世態(tài)炎涼》:“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nèi)視之。”

  ②<動>察看;視察。《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

  ③<動>治理;處理(公務(wù))。《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④<動>看待;對待。《六國論》:“子孫視之不甚惜。”

  ⑤<動>看顧;照看。《答司馬諫議書》:“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鹵莽。”

  ⑥<名>視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⑦<動>比較;比照。《五人墓碑記》:“其辱行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視事】官員到職工作;辦公。

  【視學(xué)】⒈周代天子親臨國學(xué)行春秋祭奠及養(yǎng)老之禮,稱為視學(xué)。⒉一輩子派有司到國學(xué)對學(xué)子進行考試。

  88、書

  1、寫,記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2、文字。(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3、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書籍,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5、國書。(拜送書于庭)

  6、書法、字體。(舉世唯知其書)

  7、特指《尚書》,泛指一切經(jīng)書。”(《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89、孰

  1、通熟,仔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2、誰,哪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3、孰與:與……比,哪一個更……,哪里比得上。(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節(jié),而五谷以孰)

  5、 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90、數(shù)

  (1)數(shù)目。(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

  (2)若干。(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3)命運。(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shǔ ,計算。(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 不可勝數(shù) 數(shù)九寒天 數(shù)典忘祖)

  (5)shǔ ,列舉罪狀。(數(shù)呂師孟叔侄為逆)

  (6)shuò ,屢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數(shù)見不鮮)

  (7)cù ,密。(數(shù)罟不入洿池)

  91、屬zhǔ

  ①<動>連接。《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赤壁賦》:“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②<動>跟著。《垓下之戰(zhàn)》:“項王渡江,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③<動>撰寫。《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

  ④<動>通“囑”。托付。《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

  【又】勸;勸請。《赤壁賦》:“舉酒屬客。”

  ⑤<動>通“囑”,看。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園籬》:“盤桓瞻屬。”

  讀音:shǔ

  ①<動>歸屬;隸屬。《琵琶行》:“名屬教坊第一部。”

  ②<動>管轄。《扁鵲見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夸何也。”

  ③<名>部屬。《陳涉世家》:“徒屬皆曰:‘敬受命。’”

  ④<名>家屬。《獄中雜記》:“富者就其戚屬,貧則面語之。”

  ⑤<名>類;輩。《桃花源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過秦論》:“于是六國之土,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

  【屬和】隨人唱歌。

  【屬文】寫作。

  【屬意】意向?qū)W⒂凇?/p>

  【屬怨】結(jié)下仇怨。

  92、遂

  1、 水道。

  2、 通達。

  3、 成功。

  4、 稱心。

  5、 于是;就。(遂逐齊師(出自《曹劌論戰(zhàn)》)

  6、 終于;竟。(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93、說

  (1)陳述,告訴。(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雜說(一種文體)。(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3)學(xué)說,主張。(著書立說)

  (4)shuì,勸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游說)

  (5)通“悅”,喜歡,高興。(秦伯說,與鄭人盟)

  94、素

  1、白色的生絹。(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

  2、白色的。(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3、空,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4、向來,一向。(素善留侯張良)

  5、真情、本心。(披心腹,見情素)

  6、沒有文采的。(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

  95、所suǒ

  ①<名>處所;地方。《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②<名>合理的結(jié)果;應(yīng)有的歸宿。《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

  ③<代>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助>與“為”相呼應(yīng),構(gòu)成“為……所……”的被動句式。《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六國論》:“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⑤<數(shù)>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西門豹治鄴》:“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

  ⑥<量>處;座。用于建筑物等。《魏書.爾朱榮傳》:“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

  【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手段、方法、東西等)”。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96、湯

  1、熱水,開水。(臣請就湯鑊)

  2、湯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3、同燙,用熱水焐。(疾在腠里,湯慰之所及也)

  4、湯池:(1)就溫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嚴(yán)密的護城河。

  5、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97、徒

  1、同伙,一類人。(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徒然,白白地。(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只,僅僅。(徒以吾兩人在也)

  4、步行。(班白者多徒行)

  5、徒屬:所屬的人。(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6、門人、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

  7、指服勞役的犯人。(高祖亭長,為送徒酈山)

  98、亡

  1、逃亡,逃跑。(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亡命之徒)

  2、逃跑的(士兵)。(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3、丟失。(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以困矣 亡羊補牢 名存實亡)

  4、死亡。(會劉表新亡)

  5、滅亡。(亡國之音)

  6、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99、微

  1、細小,輕微。(則名微而眾寡)

  2、貧賤。(虞舜側(cè)微《書·舜典序》)

  3、衰敗。(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

  4、隱匿。(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左傳·哀公十六年》)

  5、暗暗的。(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100、謂 wèi

  ①<動>告訴;對……說。《鴻門宴》:“請往謂項王,言沛公不敢項王也。”

  ②<動>說。《石鐘山記》:“因得觀所謂石鐘山者。”

  ③<動>叫做;稱為。《游褒禪山記》:“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④<動>以為;認為。《赤壁之戰(zhàn)》:“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⑤<動>是;說的是。《醉翁亭記》:“太守謂誰?”

  101、文wén

  〈動〉

  1.在肌膚上刺畫花紋或圖案 [tatto (the skin)]1. 被發(fā)文身。——《禮記·王制》。注:“謂其肌,以丹青涅之。”

  2. 文繡有恒。——《禮記·月令》

  2.又如:文筆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藝人);文身斷發(fā)(古代荊楚、南越一帶的習(xí)俗。身刺花紋,截短頭發(fā),以為可避水中蛟龍的傷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區(qū)的民俗);文木(刻鏤以文采之木)

  3.修飾;文飾 [cover up]1. 身將隱,焉用文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2. 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過飾非;文致(粉飾;掩飾);文冢(埋葬文稿之處)

  5.裝飾 [decorate]1. 舍其文軒。——《墨子·公輸》

  2. 此猶文奸。

  3. 文車二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4. 文馬四百匹。——《史記·宋世家》

  5. 若將比予文木邪。——《莊子·人間世》

  6.又如:文巧(文飾巧辯);文竿(以翠羽為飾之竿);文舫(裝飾華麗的游艇);文飾(彩飾);文榭(飾以彩畫的臺榭);文舟,文艘(裝飾華麗的船);文劍(裝飾華麗的劍);文輿(飾以彩繪的車)

  7.撰寫文章 [write]。如:文匠(寫文章的大家);文禍(因?qū)懳恼露衼淼臑?zāi)禍);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華麗。與“質(zhì)”或“野”相對 [magnificent;gorgeous]1. 其旨遠,其辭文。——《易·系辭下》

  2. 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華麗奇巧);文樸(文華與質(zhì)樸);文服(華美的衣服);文砌(華美的石階);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軒(華美的車子);文質(zhì)(文華與質(zhì)樸)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溫猛)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華美);文鴛(即鴛鴦。以其羽毛華美,故稱);文衣(華美的服裝)

  5.通“紊”。紊亂的 [disordered]1. 惇宗將禮,稱秩元祀,咸秩無文。——《書·洛誥》

  2.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秩無文。——《漢書·郊祀志上》

  3. 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慶劭《風(fēng)俗通義·山澤》

  〈量〉

  1.用于舊時的銅錢。如:一文錢

  2.用于計算紡織物1. 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漢書》

  102、 聞

  1、聽見。(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耳聞目見 聞雞起舞)

  2、見聞,知識。(博聞強識)

  3、達,傳報。(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名聞《漢書·武帝紀(jì)》)

  4、嗅。(聞到香味)

  5、聲譽,名聲。(不能稱前時之聞)

  103、鮮xiān

  ①<名>生魚;鮮魚。《韓非子.解老》:“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

  ②<形>新鮮;美味。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釣于水,鮮可食。”

  ③<形>鮮明;鮮艷。《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讀音:xiǎn

  <形>少。《愛蓮說》:“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鮮明】⒈鮮艷華美。⒉精明。

  104、相

  1、互相。(當(dāng)與秦相較 相依如命 相敬如賓 心心相印)

  2、表示動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xiàng ,觀察,仔細看。(相機而動)

  4、xiàng ,相貌,容貌。(相貌堂堂 兇相畢露)

  5、xiàng ,幫助,輔助。(吉人天相)

  6、xiàng ,輔佐君主的大臣,宰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105、向xiàng

  ①<名>朝北的窗戶。《詩經(jīng).七月》:“塞向墐戶。”

  ②<動>朝著;向著。《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垓下之戰(zhàn)》:“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③<動>趨向;奔向。《赤壁之戰(zhàn)》:“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

  ④<動>接近。《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副>剛才。《赤壁之戰(zhàn)》:“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

  ⑥<副>從前;過去。《蘭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察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⑦<連>假如。《捕蛇者說》:“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讀音:xiǎng

  ①<動>通“響”。發(fā)出聲音。《庖丁解牛》:“砉然向然。”

  ②<動>通“享”。享有;享受。《論衡.謝短》:“夏自禹向國,幾載而至于殷。”

  【注】在古代,“向”和“嚮”是兩個字。在“享受”的意義上不寫作“向”。現(xiàn)“嚮”簡化為“向”。

  【向前】⒈向前進。⒉努力上進。⒊以前;剛才。

  【向使】假如。

  【向隅】面對屋子的角落,比喻人孤獨失意或得不到仙會而失望。

  106、信

  1、誠實,不欺,講信用。(言而有信)

  2、信任。(愿陛下親之信之)

  3、相信。(忌不自信)

  4、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6、憑證,憑據(jù)。(是皆不足以執(zhí)信也)

  7、確實,的確。(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賞必罰)

  8、隨意。(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 信口雌黃 信口開河 信筆涂鴉)

  9、 shēn,同“伸”,伸張。(欲信大義于天下)

  107、 興

  1、 起來,興起:風(fēng)雨興焉《勸》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

  2、 發(fā)動:抑王興甲兵,危士臣《齊》大興師伐秦《屈》

  3、興致: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滕》

  108、修

  1、飾,裝飾。(美要眇兮宜修《楚辭·九歌·湘君》)

  2、理,整治。(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3、興建,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4、編撰,撰寫。(修史)

  5、學(xué)習(xí),研究。(自修)

  6、善,美好。(伊中情之信修兮)

  7、長,高。(鄒忌修八尺有余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109、許

  1、答應(yīng)、允許。(寧許以負秦曲《廉》)

  2、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小石潭記》 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3、期望。(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4、處所。(不知何許人也)

  110、尋xún

  ①<量>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尋鐵瑣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②<動>尋找。《歸去來兮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

  ③<動>探求。《與陳伯之書》:“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

  ④<動>順著。《桃花源記》:“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⑤<副>隨即;不久。《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

  【尋常】⒈八尺一尋,兩尋一常。古代常用的長度單位。⒉平常。

  【尋思】思索。

  111、一yī

  ①<數(shù)>。《狼》:“一屠晚歸。”

  ②<連>一邊;一面。《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③<形>同一;一樣。《察今》:“古今一也。”

  ④<動>看作一樣。《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⑤<動>統(tǒng)一。《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

  ⑥<動>專一。《勸學(xué)》:“用心一也。”

  ⑦<副>全;一概。《岳陽樓記》:“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

  ⑨<副>才;剛剛。《赤壁之戰(zhàn)》:“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

  ⑩<副>初次。《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時;忽然。⒊形容時間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協(xié)力。⒉竭力。

  【一體】關(guān)系密切,如同一個整體。一樣,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112、宜

  1、適宜,合適。(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2、應(yīng)當(dāng),應(yīng)該。(誠宜開張圣聽)

  3、表推測,大概。(今陰陽不調(diào),宜更歷之過也)

  113、遺

  1、遺失,丟失。(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以困矣)

  2、遺失之物。(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3、遺留,剩下。(蒙故業(yè),因遺策 不遺余力)

  4、wèi ,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5、剩余的。(地有遺利,民有遺力)

  114、已yǐ

  ①<動>停止。《<論語>十則》:“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勸學(xué)》:“學(xué)不可以已。”

  ②<動>完畢;完了。《蘇武傳》:“劍斬虞常已。”

  ③<動>治愈;消除。《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

  ④<動>罷了;算了。《馮婉貞》:“諸君無意則已,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⑤<副>已經(jīng)。《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垓下之戰(zhàn)》:“漢皆已得楚乎?”

  ⑥<副>隨后;隨即。《項脊軒志》:“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⑦<副>太;過于。《五人墓碑記》:“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東”、“西”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時始印五經(jīng),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⑨<助>同“矣”。《<論語>十則》:“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已而】過了不久。

  115、易

  1、交換;互換。(秦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廉》 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論》)

  2、改變。(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

  3、容易。(由儉入奢易《訓(xùn)》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伶》)

  3、輕視。(是以古之易財《五》)

  4、地勢,平坦,平易。(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

  5、很,非常。(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

  116、意yì

  ①<名>心意;意圖。《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②<名>意義。《馬巴黎油畫記》:“則其意深長矣。”

  ③<名>心情;神態(tài)。《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動>料想;估計。《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促織》:“當(dāng)其為里正,受撲責(zé)時,豈意其至此哉!”

  ⑥<動>懷疑。《列子.論符》:“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會】不用說明解釋而內(nèi)心明白。

  117、益yì

  ①<動>同“溢”。水漫出來。《察今》:“澭水暴益。”

  ②<動>增加,與“損”相對。《出師表》:“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名>利益;好處。《伶官傳序》:“《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④<副>更加;愈加。《滕王閣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⑤<副>漸漸地。《黔之驢》:“益習(xí)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118、詣yì

  ①<動>到……去;前往。《<指南錄>后序》:“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促織》:“乃強起扶杖,執(zhí)圖詣寺后。”

  ②<動>拜訪。《赤壁之戰(zhàn)》:“遂與魯肅俱詣孫權(quán)。”

  119、陰

  ①<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②<形>昏暗。《岳陽樓記》:“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③<名>事物的影子。《察今》:“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④<形>陰冷;寒。《岳陽樓記》:“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

  ⑤<副>暗地里;秘密地。《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⑥<名>古代哲學(xué)概念。與“陽”相對。

  【陰德】暗中做好事。

  【陰權(quán)】暗地謀劃的策略。

  【陰事】秘密之事。

  120、引yǐn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②<動>延長;伸長。《三峽》:“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lǐng)。《垓下之戰(zhàn)》:“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引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⑩<動>掉轉(zhuǎn)。《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xù)。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引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引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dān)。《三國志?吳志》:“權(quán)引咎責(zé)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121、余yú

  ①<代>我。《核舟記》:“嘗貽余核舟一。”

  ②<形>多余的。《論語》:“其余不足觀也已。”

  ③<形>遺留的。《子魚論戰(zhàn)》:“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④<名>盈余。《論積貯疏》:“茍粟多而有余,何為而不成?”

  ⑤<數(shù)>表示整數(shù)后的不定的零數(shù)。《賣炭翁》:“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余波】⒈江河的末流。⒉遺風(fēng)流澤。

  【余孽】殘存的壞人。

  122、語yǔ

  ①<動>談?wù)摚徽f話。《核舟記》:“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②<名>話;言論。《琵琶行》:“又聞此語重唧唧。”

  ③<名>諺語;俗語。《左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齒寒。’”

  讀音:yù

  <動>告訴。《為學(xué)》:“貧者語于富者曰……”

  【語次】談話之間。

  123、獄

  1、 案件;官司。(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 監(jiān)獄。

  3、 罪狀;過失。(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倉,法應(yīng)立決,監(jiān)獄具矣)

  124、欲yù

  ①<動>想要得到;需要。《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動>希望。《為學(xué)》:“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副>將要;將。《石鐘山記》:“森然欲搏人。”

  ④<名>愿望。《陳涉世家》:“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之欲也。”

  ⑤<名>貪欲。《六國論》:“暴秦之欲無厭。”

  125、喻yù

  ①<動>明白。《蘭亭集序》:“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②<動>比喻。《寡人之于國也》:“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③<動>表達。《淮南子.修務(wù)》:“故作書以喻意。”

  126、再zài

  ①<數(shù)>第二次。《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再。”《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數(shù)>兩次。《送東陽馬生序》:“日再食。”《促織》:“問者爇香于鼎,再拜。”

  ③<副>連接兩個動作,表示先后關(guān)系。《活板》:“用訖再火令藥熔。”

  【注】在古代漢語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會”是說“三年之內(nèi)會面兩次”,不是“三年之后再會”的意思。

  【再蘸】⒈第二次斟酒。⒉再娶或再嫁。

  【再四】多次。

  【再造】⒈重新獲得生命。⒉重建。127、彰zhāng

  ①<形>明顯;顯著。《柳毅傳》:“賴明君子信義昭彰,至達遠冤。”

  ②<動>顯示;揭露。《出師表》:“若無興德之言,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③<動>表彰。《淮南子.覽冥》:“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

  【彰徨】驚慌惶惑。

  【彰明】表明;揭露。

  【彰彰】明白;顯著。

  128、知

  1、知道,了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2、識別。(其真不知馬也)

  3、感覺,覺得。(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4、主持。(子產(chǎn)其知政矣)

  5、交好;相親。(公孫明知叔孫于齊)

  6、見解;知識。(孰謂汝多知乎?)

  7、交情。(絕賓客之知。)

  8、朋友。(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

  9、通“智”。智慧;聰明。(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29、止zhǐ

  ①<名>腳。《漢書.刑法志》:“當(dāng)斬左止者,笞五百。”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趾”。

  ②<動>停止。《察今》:“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又】<動使動>使……停止。《鴻門宴》:“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之)不內(nèi)。”

  ③<動>住下。《游黃山記》:“復(fù)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④<動>留住。《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⑤<動>阻止。《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⑥<動>中止。《〈論語〉十則》:“臂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⑦<副>通“只”。只是;僅僅。《黔之驢》:“技止此耳。”《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⑧<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嘆。《詩經(jīng).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130、至zhì

  ①<動>來到;到達。《趙威后問齊使》:“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形>達到頂點。《訂鬼》:“二者用精至矣。”

  ③<形>周到。《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④<副>極;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⑤<連>至于。《原君》:“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dāng)誅之。”

  【至如】至于,用于舉例或表示別提一事。

  【至于】⒈達到。⒉達到……的結(jié)局。⒊連詞,表示別提一事。

  131、致

  1、送達,送來。(存問致賜《漢書·武帝紀(jì)》)

  2、表達,表示。(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

  3、達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得到,取得。(每歲致數(shù)百金)

  5、招致。(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致使,使。(何意致不厚)

  7、盡,極。(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專心致志)

  8、情趣,情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閑情逸致)

  132、志zhì

  ①<名>心意;志向。《觀滄海》:“歌以詠志。”《為學(xué)》:“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動>立志。《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

  ③<動>記憶;記;記住。《屈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④<名>標(biāo)記。《南齊書.韓系伯傳》:“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

  ⑤<動>做標(biāo)志。《桃花源記》:“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⑥<名>記事的書或文章。《項脊軒志》:“余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

  ⑦<名>通“痣”,皮膚上的斑或小疙瘩。《梁書.沈約傳》:“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

  133、治

  1、 治理,管理。(故治國無法則亂)

  2、 醫(yī)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3、懲處。(不效則治臣之罪)

  4、部署,訓(xùn)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5、講究,研究。(奚暇治禮義哉?)

  6、對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7、治理得好,與亂相對。(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8、整理。(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134、走

  1、跑。(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逃跑。(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3、仆人。(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4、輕快。(豫備走舸,系于其尾)

  5、奔向、趨附。(竊計欲亡趙走燕)1(古代指疾行,即跑)

  6、謙稱、我。(走雖為敏)

  135、卒

  1、士兵;吏卒;古代軍隊的編制,一百人為卒。(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2、死;完畢。(初,魯肅聞劉表卒)

  3、終于,最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4、cù通“猝”。突然,倉促。(五萬兵難卒合)

  136、因

  1、緣故,原因。(事出有因)

  2、因為,由于。(因人廢言 因噎廢食)

  3、因此,因而。(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4、沿襲,繼續(xù)。(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陳陳相因 因循守舊)

  5、憑借。(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6、依據(jù),隨順。(因人成事 因陋就簡 因地制宜)

  7、趁機。(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8、通過,經(jīng)由。(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因小見大)

  愛

  (1)名詞。恩惠。(古之遺愛也《左傳》)

  (2)動詞 ①加惠于人。(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②喜愛,愛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吝惜,舍不得。(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

  倍

  (1)動詞 ①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傷……一人倍之,傷膚。(《獄中雜記》)

  ②增加。 焉用亡鄰以倍鄭。(《燭之武退秦師》)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與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陰侯列傳》)

  ④通背,違背。 倍道而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2)量詞。照原數(shù)加一次。 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詞。越發(fā),更加,。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鄙

  (1)名詞。邊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為學(xué)》)

  (2)動詞。 ①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動詞。輕視,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xùn)儉示康》)

  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傳》)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4)復(fù)合詞。①鄙人。

  ⅰ、自稱的謙詞。唐謝曰: 鄙人不知忌諱。(《史記·馮唐列傳》)

  ⅱ、鄙俗,不開化的人。 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ⅲ、鄉(xiāng)下人。

  余目睹將軍悛悛(質(zhì)樸的樣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史記·李將軍列傳》)

  ②鄙賤: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伯

  (1)名詞。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輩間的伯(孟)、仲、叔、季來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詩經(jīng)·周頌·載芟》)

  ②伯父。 汝泊何由發(fā)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對丈夫的尊稱。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鄉(xiāng)師而哭。(《崤之戰(zhàn)》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長官。 二百一十國為州,州有伯。(《禮記·王制》)

  ⑥bà 通霸,春秋時諸侯國聯(lián)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爭國而殺兄,其利大也。(《韓非子·難四》)

  (2)副詞。表尊敬。 若為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

  (3)bǎi 數(shù)詞。通佰,一百。 亡(沒有)農(nóng)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論貴粟疏》)

  (4)復(fù)合詞。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察

  (1)動詞。①細看。 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乘

  chéng (1)動詞, ①駕,坐。 乘犢車,從吏卒。(《赤壁之戰(zhàn)》)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顧兮,歟秋冬之緒風(fēng)。《涉江》

  ③趨,順應(yīng)。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冒著。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⑤憑恃、依仗。 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沈括《宋書》)

  ⑥交加,連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論積貯疏》)

  (2)名詞。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

  shèng(1)名詞。①一車四馬的總稱。

  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叫乘。后稱史書為史乘。

  (2)量詞。輛。 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戰(zhàn)》)

  (3)數(shù)詞。四。 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崤之戰(zhàn)》)

  城

  (1)名詞。①城墻。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六國論》)

  (2)動詞。①修筑城墻。是月,城西寧。(《明史·太祖本紀(jì)》)

  ②守城。 (李)應(yīng)庚發(fā)兩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傳》)

  池

  (1)名詞。水塘,湖。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燕蕩。(《雁蕩山》)

  (2)名詞。護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除

  (1)名詞。 ①殿階。 登自東除。(張衡《兩京賦》)

  ②臺階。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xùn)》)

  ③門屏之間。扶輦下除。(《漢書》)

  (2)動詞。①去掉,除去。 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②修治。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③拜官授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傳

  chuán(1)動詞。①傳送,傳遞。 得璧,傳之美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傳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

  ③流傳。 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④傳達。傳上言謂康熙、乾隆、咸豐有開議勤殿故事。(《譚嗣同》)

  ⑤傳位。不傳于賢而傳于子。(《孟子》)

  ⑥延續(xù)。人人自安,無戰(zhàn)爭之患,傳之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2)名詞。傳聞,傳說。 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世之傳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詞。①客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驛車,傳達命令的馬車。橫懼,乘傳詣洛陽。(《漢書·高帝紀(jì)下》)

  ③傳記。作七十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

  ④注釋或闡述經(jīng)文的文字。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師說》)

  怠

  形容詞。(1)懈怠,松懈。天大寒,硯水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2)輕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楊愿傳》)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記》)

  殆

  (1)形容詞。①危險。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謀攻》)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③通怠,懶惰。 農(nóng)者殆則土地荒。(《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

  (2)副詞。①表測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酈元之所見,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錄〉后序》)

  獨dú

  ①<形>單獨;獨自。《莊暴見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六國論》:“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

  ②<形>老而無子這樣一種狀態(tài)叫“獨”。《趙威后問齊使》:“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為足。”《禮記.大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③<形>獨特;特殊。《史記.游俠列傳序》:“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dāng)世。”《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④<副>只是;僅僅。《垓下之戰(zhàn)》:“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陳涉世家》:“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赤壁之戰(zhàn)》:“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

  ⑤<副>唯獨。《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賣柑者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

  ⑥<副>豈;難道。《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信陵君竅符救趙》:“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獨步】指超群出眾,無與倫比。

  【獨夫】⒈獨身的男人。⒉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

  【獨行】只身孤行。志節(jié)高尚,不隨俗沉浮。

  短

  1、 短,與“長”相對。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

  3、 缺點;短處。

  4、 詆毀。(短屈原于頃襄王)

  多

  1、 數(shù)量大,與“寡”或“少”相對。

  2、 稱贊;贊美。(故傳天下不足多也。《論積貯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

  非

  1、不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非人不傳 非親非故)

  2、不。(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非同小可)

  3、過錯,不對。(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4、責(zé)怪,反對。(是是非非)

  5、沒,無。(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蓋

  1、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2、建筑房屋。(蓋屋)

  3、車蓋,車蓬。(日初出大如車蓋)

  4、遮蓋,掩蓋。(日月欲明而浮云蓋之。《淮南子》)

  5、崇尚。(蓋威)

  6、超過,勝過。(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蓋世無雙)

  7、加上。(蓋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9、承接上文,表推測,“大概”。(蓋其至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蓋至此哉)

  鼓

  1、擊鼓。(百姓聞王鐘鼓之聲《孟》齊人三鼓《曹劌論戰(zhàn)》)

  2、振動。(微風(fēng)鼓浪《石》)

  3、鼓(樂器)。瞽奏鼓(《書·胤征》)

  4、彈奏。(趙王鼓瑟《廉》今王鼓樂于此《孟》)

  5、古代夜間計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過

  1、走過,經(jīng)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過目不忘 )

  2、超過,勝過。(過猶不及 矯枉過正)

  3、過分。(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過甚其詞)

  4、過失,過錯。(是誰之過與 閉門思過)

  5、責(zé)備。(無乃爾是過與)

  6、過訪,訪問,探望。(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

  何

  1、代詞,哪里。(卻看妻子愁何在)

  2、什么,代詞。(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3、怎么,為什么,狀語。(又何間焉)

  4、何如:怎樣,怎么樣。(今日之事何如)

  5、奈何:怎么辦,奈---何:對---怎么辦。(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6、如--何:把---怎么辦。(如太行王屋何)

  7、多么。(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8、hè背、扛。(何蓑何笠)

  后

  1、 君主;君主的正妻。

  2、 后代。

  3、 后面。

  4、 以后。

  5、 落后。

  6、 以……為后。(后天下之樂而樂)

  胡

  1、什么。(國胡以相恤)

  2、為什么,怎么。(胡取禾三百廛兮)

  3、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tǒng)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患

  1、憂慮,擔(dān)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六國論》)

  2、禍患,禍害,災(zāi)禍。(為操后患《赤壁之戰(zhàn)》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危害。(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4、疾病。(愈膏肓之患難 茜有眼患)

  5、諱忌。(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

  6、厭恨。(趙宣子驟諫,公患之)

  7、生病。(時有患瘧疾者)

  解

  1、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把系著的東西解開。(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3、解開,使分開。(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

  4、解釋,解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5、理解,懂得。(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6、消散、離散。(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7、分裂、渙散。(天下土崩瓦解)

  8、解救、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軍之仇者,何如)

  9、通“懈”,松解,懈怠。(胡虜益解)

  進

  1、前進。(余船以次俱進《赤》其進愈難《游》)

  2、進獻。(群臣進諫《鄒》相如前進缶《廉》)

  3、出來做官。(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

  堪

  1、經(jīng)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2、能夠,可以。(可堪回首,佛貍祠下)

  3、能夠,可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4、勝任。(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

  克

  1、能夠。(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2、戰(zhàn)勝,攻破。(然操遂能克紹)

  3、克制。(克已復(fù)禮為仁)

  4、肩負,引申為擔(dān)當(dāng)、勝任,擔(dān)當(dāng)家務(wù)。(子克家)

  5、克制、約束。(克已奉公)

  6、限定、約定。(與克期俱至)

  7、通“刻”,刀刻、雕刻。(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

  憐

  1、憐憫,同情。(獨不憐公子姊耶?)

  2、可憐:可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

  3、疼愛、愛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4、愛戴。(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5、值得同情。(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6、可惜。(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彌 彌

  1、滿,遍。(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2、越,更加。(奉之彌繁,侵入愈急)

  3、彌留:病危將死。(病日至秦。既彌留)

  4、經(jīng)、終。(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乃

  1、副詞,可譯為“是”“就是”,表判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你,你的。(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3、如此。(子無乃稱。《莊子》)

  4、僅。(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5、于是,就。(良乃入,具告沛公)

  6、才。(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兵乃出)

  7、竟,竟然,居然。(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內(nèi)

  1、里面,跟“外”相對。(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

  2、內(nèi)部,常指國家內(nèi)部,朝廷內(nèi)部。(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

  3、內(nèi)心。(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

  4、內(nèi)室。(家有一堂二內(nèi))

  5、通“納”,接納。(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6、通“納”,放進。(內(nèi)狼于囊)

  8、交納。(百姓內(nèi)粟千石,拜爵一級)

  判

  1、 古代官職。

  2、 判詞。

  3、 分開;分離。(遂判十二國,合為七國)

  4、 分辨。(強弱勝負已判)

  5、 裁判獄訟。

  遷

  1、遷移。(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

  2、改變。(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3、調(diào)動官職。(再遷為太史令)

  4、貶謫,放逐。(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請

  1、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

  2、請求,相當(dāng)于請允許我,請讓我。(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3、請教,請示。(諸將請所之)

  4、宴請。(乃置酒請之)

  5、請命:①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請示③請求任命官職

  6、愿意。(請獻十金)

  7、謁見、謁問。(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

  8、邀請、約請。(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

  勸

  1、勉勵,獎勵。(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2、勸說。(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quán)召瑜還)

  3、受到鼓勵。(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必勸)

  卻

  1、退,退回。(相如因持壁卻立)

  2、使……退,擊退。(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3、拒絕,推卻。(卻之為不恭)

  4、還,再。(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回頭。(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6、去掉、消除。(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7、但是、可是。(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如

  1、依照,遵從,順。(萬事如意 如愿以償 如法炮制)

  2、好像,如同。(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如出一轍 如此而已

  如饑似渴 如喪考妣)

  3、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到……去。(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5、若,假如。(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涉

  1、徒步渡水;引申為渡過。(楚人有涉江者)

  2、進入,到。(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3、經(jīng)歷,經(jīng)過。(今少卿抱不測罪,涉旬月,迫季東)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適

  1、到……去。(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女子,出嫁。(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3、順從,適合。(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4、恰好。(從上觀之適與地平)

  5、剛才。(適為虞人逐)

  6、同“謫”,被流放。(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7、流放,貶職。(又以適去,竟不自得)

  屬

  1、連接,連綴。(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2、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

  3、隸屬。(十三學(xué)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5、類。(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6、等、輩。(若屬皆且為所虜)

  7、系、是。(查明屬實,事屬可行)

  率

  1、 順著、沿著。(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2、 率領(lǐng)。(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

  3、 規(guī)格、標(biāo)準(zhǔn)。(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4、 大概;大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

  5、 一概;全部。(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6、 主將。(將率不能)

  頻率、比率。(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私

  1、私下。(私握臣手《廉》從道旁私語《柳》)

  2、偏愛。(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

  3、與“公”相對。(公私之積猶可哀痛《論》)

  涕

  1、眼淚。(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2、哭泣。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3、涕零:流淚。(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4、鼻涕。(目淚下,鼻涕長一尺)

  通

  1、 到達。

  2、 交往;往來。

  3、 暢通;來往無阻。(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4、 流通;交換。

  5、 通曉;懂得。

  6、 通婚。

  7、 共同的;普通的。

  8、 量詞。

  圖

  1、地圖;圖畫。

  2、謀劃;想辦法。(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1、 圖謀;謀取。

  2、 預(yù)料;料想。(不圖子自歸)

  3、 繪畫。

  4、 摹擬;模仿。

  退

  1、 退卻;后退。(進退無顏儀)

  2、 退回;返回。(敬亭退而凝神定氣)

  3、 離去。(賢人進而奸人退)

  4、 減退。

  5、 引退。(是進亦憂,退亦憂)

  王

  1 、一國的君主。(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

  2、稱王,統(tǒng)治天下。(沛公欲王關(guān)中)

  3、王子:君主的兒子,也指貴族子弟。(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4、王師:封建時代政府的軍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望

  1、向遠處看。(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望塵莫及)

  2、看。(望文生義)

  3、盼望,希望。(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望子成龍 喜出望外)

  4、名望。(先達德隆望尊)

  5、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適冬之望日前后)

  惡

  1、厭惡,嫉妒。(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2、丑,劣,不好的。(廉君宣惡言)

  3、怎么,哪。(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謝

  1、推辭,謝絕。(阿母謝媒人 閉門謝客)

  2、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辭別,辭謝。(乃令張良留謝)

  4、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謝天謝地)

  5、告訴。(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6、凋謝,凋落。(花開花謝)

  悉

  1、都,全。(趙王悉召群臣議)

  2、周全,詳盡。(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3、知道。(丞相亮其悉朕意)

  4、盡其所有。(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

  5、詳盡地敘述。(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

  行

  1、 行動:大行不顧細謹(jǐn)《鴻》

  2、 品德行為:辱人賤行《五》 其行廉《屈》

  3、實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師》

  4、行走:道芷陽間行《鴻》 草行露宿《指》

  5、將要:行將為人所并《赤》

  6、行列:涕落百余行《孔》

  7、軍隊編制:躡足行伍之間《過》

  8、經(jīng):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

  9、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

  幸

  1、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來告良《鴻》

  2、寵愛: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3、寵信:君幸于趙王《廉》

  徐

  1、不徐不疾(遲緩)

  2、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

  陽

  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陽光,太陽。(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3、溫暖。(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4、通“佯”,表面上,假裝。(儋陽為傅其奴)

  5、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璽,多作陽文)

  要

  1、重要,簡要。(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

  2、險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3、需要,符合,適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

  4、同邀,邀請。(張良出,要項伯)

  5、要挾。(惟大辟無吏可要,然猶質(zhì)其首)

  6、相約,誓約。(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7、要點、關(guān)鍵。(要在安國家,利人民)

  8、希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

  9、總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10、約束、控制。(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

  貽

  1、贈給;送給。(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遺留。

  右

  1、 右邊,與“左”相對。(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2、 高;上。明代以前的右為尊貴位。(在廉頗之右(廉)位)

  3、 古代戰(zhàn)車上坐在右邊擔(dān)任警衛(wèi)的叫車右。(梁弘御戎,萊駒為右)

  4、 尊重;重視。(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5、 贊助;親近。(右韓而左文)

  6、 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時國王驕奢,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逾

  1、 超過,越過。(老翁逾墻走)

  2、 過分;過度。

  造

  1、 到……去。(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

  2、 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到達某一境界)

  3、 制造;建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4、 制定。(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5、 培養(yǎng),造就。(小子有造)

  6、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置

  1、 安置。(今以鐘磬置水中)

  2、 設(shè)立。(內(nèi)外多置小門)

  3、 購置,添置。(鄭人有且置履者。)

  4、 放棄。(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5、 驛站。

  質(zhì)

  1、質(zhì)問。(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

  2、質(zhì)地。(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

  3、刑具。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

  4、通“贄”;見面禮。名詞(厚幣委質(zhì)事楚)

  5、本質(zhì)。(非天質(zhì)之卑 形者神之質(zhì))

  6、 人質(zhì)。(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

  7、 正、剛剛。(質(zhì)明,避哨竹林中)

  諸

  1、眾多;各個。(諸如此類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

  2、相當(dāng)于“之于”。(投諸渤海之尾)

  3、第三人稱,他、她、它(們)。(告諸往者而知來者)

  賊

  1、 禍患。(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賊也)

  2、 強盜。(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

  3、 殺人者;作亂的人。(幾落賊手死)

  4、 狠毒。(董卓狼戾賊忍)

  5、 傷害;殺害。(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

  6、 作亂叛國或外來侵犯的人。(忍能對面為盜賊)

  7、 兇狠,殘忍。(董卓狼戾 賊忍)

  族

  1、 家族;同姓的親屬。

  2、 類。(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3、 滅族。(族秦者秦也)

  4、 叢聚、集結(jié)之處。(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

  左

  1、左邊,與“右”相對。

  2、較低的地位。(余左遷九江郡司馬)

  3、不正;邪僻。(執(zhí)左道而亂政)

  4、不合。(身正而事左)

  5、不贊助。(右韓而左魏)

  坐

  1、座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

  2、坐著,坐下。(項王,項伯東向坐)

  3、 犯罪或錯誤。(何坐?曰坐盜《晏子使楚》)

  4、 通座。(座位因擊沛公于坐)

  5、 因為。(由于停車坐愛楓林晚)

  6、 坐守。(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7、 坐落,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虛詞

  而

  ①連詞:表并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zhuǎn)折,表修飾,表假設(shè),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你,你的”)

  ③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何

  ①疑問代詞:“什幺”、“哪里”;“為什幺”、“怎幺”

  ②副詞:“多幺”。

  乎

  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嘆,“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于”、“在”、“從”。

  乃

  ①副詞: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轉(zhuǎn)折,“卻”、“竟”;表判斷,“就是”。

  ②代詞:“你”、“你的”。

  其

  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表期

  “可要”、“要”

  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shè),“如果”

  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且

  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jīng)”、“很”

  ②連詞,表并列,“又”;表遞進,“并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表假

  “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表轉(zhuǎn)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于句首。

  若

  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

  ②連詞,表假設(shè);表選擇,“或”、“或者”

  ③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

  所

  助詞①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的人(事)”②和“為”呼應(yīng),表被動;③和“以”連

  “……的原因”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借,……的方法(憑借)。

  為

  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著、為了”;表原因,“由于、

  ”;表被動,“被” 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焉

  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里,怎幺

  ②語氣助詞:陳述感嘆疑問語氣

  ③兼詞“于之”

  ④作形容詞詞尾

  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

  ②表疑問語氣

  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

  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以

  ①介詞:表憑借,“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對象,“跟”、

  和”;表時間、處所,“于”。

  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因

  ①介詞“憑借”;“按照”;“趁著”、“就著”;因為;“從”、“由”

  ②連詞,“因此”、“于是,就”。

  于

  介詞①表時間、處所、范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于”、

  由于”;②表比較,“比”; ③被動,“被”。

  與

  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

  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④動詞(給予,結(jié)交,參加)。

  則

  ①副詞:表判斷,“就是”

  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shè),“如果”、“假設(shè)”;表并列,“就”;表

  “卻”、“但是”、“倒是”。

  者

  ①助詞:附在動詞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的人(事、東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后,無實在意義

  ④放在數(shù)詞后,翻譯為“個,樣”

  之

  ①助詞:襯助音節(jié);取消句子獨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返回目錄>>>

  初中文言文必背實詞虛詞

  180個必背文言實詞

  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養(yǎng)(衣食所安)

  2.卑:①低下(非天質(zhì)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備:①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②具備。(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③準(zhǔn)備。(猶得備晨炊)

  4.被:①影響(被于來世) ②同“披”,穿(皆被綺繡)

  5.鄙:①邊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6.畢:①盡(畢力平險) ②全部(群響畢絕)

  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②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③厚度小。(薄如錢唇)

  8.策:①馬鞭。(執(zhí)策而臨之) ②鞭打、驅(qū)使。(策之不以其道) ③記錄。(策勛十二傳) ⑤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①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②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③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④永遠。(死者長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⑥zhǎng,頭領(lǐng)。(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10.稱:①相當(dāng)、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②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誠:①誠心(帝感其誠)②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12.懲:①苦于(懲山北之塞) ②懲罰

  13.馳:①騎(愿馳千里足) ②驅(qū)車(追趕)(公將馳之)

  14.出:①發(fā)、起(方其出海門) ② 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③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④產(chǎn)生(計將安出)

  15.辭:①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②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次:①編次。(吳廣皆次當(dāng)行) ②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簞:①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②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18.當(dāng):①承當(dāng),承受。(當(dāng)之無愧) ②應(yīng)當(dāng)。(當(dāng)獎率三軍) ③將要。(今當(dāng)遠離) ④對著,向著。(木蘭當(dāng)戶織) ⑤值,正在。(當(dāng)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 ⑥抵擋。(“銳不可當(dāng)”)

  19.道:①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②道義。(伐無道,誅暴秦)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④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

  20.得:①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②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③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等:①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②諸位,表多數(shù)(公等遇雨)

  22.敵:①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 ② 敵人(蓋以誘敵)

  23.吊:①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②慰問(人皆吊之)

  24.度:①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②渡過、越過(關(guān)山度若飛)

  25.端:①畫幅的右端(左手執(zhí)卷端) ②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惡:①怎么(惡能無紀(jì)) ②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27.發(fā):①行動、發(fā)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②發(fā)射(見其發(fā)矢十中八到九) ③起,被任用(舜發(fā)于畎畝之間) ④征發(fā)(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⑤開放(野芳發(fā)而幽香 ) ⑥發(fā)出(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⑦fā,頭發(fā)(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8.凡:①凡是(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 ②總共(凡三往)

  29.方:①見方(方七百里)②長方形(方以長)③當(dāng)……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分:fēn ①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 ②分配,分給。(必以分人) ③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 ④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

  31.奉:①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 ③供養(yǎng)(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否:①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②惡、壞(陟罰臧否)

  33.夫:①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fú,句首發(fā)語詞(夫環(huán)而攻之/且夫人之學(xué)) ③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④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dān)者三夫)

  34.扶:①沿,順著(便扶向路) ②攙扶(出郭向扶將)

  35.拂:①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②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③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福:①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②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富:①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②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②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③互相(更相慶) ④再、又(更上一層樓) ⑤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茍:①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②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 ③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40.固:①本來(固眾人) ② 頑固、固執(zhí)(汝心之固)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④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41.故:①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②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余故道為學(xué)之難以告之) ③原因,緣故(公問其故) ④所以,因此(故余雖愚)

  42.顧:①回頭看(顧野有麥場;元方入門而不顧) ②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3.觀:①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②景色,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44.冠:①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②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男子成人禮(既加冠)

  45.光:①發(fā)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②光線(仿佛若有光)

  46.歸:①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②回家(太守歸而游人從)

  47.過:①經(jīng)過(過秦漢之故都《上樞密韓太尉書》) ②到(及魯肅過尋陽) ③犯過失(人恒過) ④超過,勝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48.好:①美(秦氏有好女/好鳥相鳴) ②喜歡(好為梁父吟/好讀書,不求甚解) ③以便、能夠(好收吾骨瘴江邊)

  49.號:háo ①大叫,呼嘯。(陰風(fēng)怒號) ②hào,別號。(故自號曰醉翁也) ③hào,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④hào,號召。(號令召三老……)

  50.還:①回家(還以與妻) ②xuán, 同“旋”,回轉(zhuǎn)、掉轉(zhuǎn)(還走)

  51.患:①擔(dān)憂、憂慮(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②憂患(無凍餒之患) ③當(dāng)作禍害、認為……是禍害(為鄉(xiāng)人所患)

  52.惠:①恩惠(大王加惠) ②同“慧”,聰明(汝之不惠)

  53.或:①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②有的人(或說處殺蛟/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③或許(或異二者之為)

  54.極:①盡頭、窮盡(此樂何極) ②盡、到(南極瀟湘) ③窮盡,動詞(嘗極東方)④非常、最(初極狹)

  55.寂:①平靜(視端容寂) ②寂靜(寂寥無人)

  56.加:①更加(而山不加增)②好處(萬鐘于我何加焉)③虛夸,以少報多(弗敢加也)

  57.間:①夾雜(中間如拉崩倒之聲) ②一會兒(立有間) ③ 參與(又何間焉)④中間(傅說舉于版筑之間)⑤期間(奉命于危難之間)⑥量詞(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⑦間隔,隔開(遂與外人間隔)⑧暗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58.見:①同“現(xiàn)”(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②引見(胡不見我于王) ③召見,接見(于是見公輸盤/曹劌請見) ④拜見(子墨子見王/乃入見) ⑤知道(見往事耳) ⑥看見(貴人過而見之)

  59.將:①將領(lǐng),名詞(則命一上將)②率領(lǐng)(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 ③將要(公將戰(zhàn)) ④攙扶(出郭相扶將) ⑤無實義(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60.角:①吹奏的樂器(鳴角振鈴) ②吹號角(且角且走)

  61.借:①借(每假借于人) ②依靠(愿借子殺之) ③即使(借第令毋斬)

  62.盡:①沒有了(擔(dān)中肉盡/林盡水源) ②全部取得(利盡南海) ③盡量,盡可能(進盡忠言)

  63.就:①接近、趨向(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頹然就醉)②完成,達到 ③即使

  64.居:①過了(居十曰) ②停留(不可久居)

  65.舉:①傳揚(死即舉大名耳) ②發(fā)動(舉大計亦死) ③被舉用(管夷吾舉于市)④參加(董生舉進士) ⑤全(舉國歡慶/舉世無雙)

  66.具:①同“俱”,全、都(具答之) ②具有(各具情態(tài))

  67.決:①判斷(孔子不能決也)② 分別(意難決舍) ③斷然(故決然舍去)

  68.絕:①隔絕 ②極點(以為妙絕) ③停止,消失(群響畢絕)④極高的,陡峭的

  69.開:①散開(曰出而林霏開) ②放晴(連月不開) ③打開(旁開小窗)

  70.可:①大約(高可二黍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②可以(珠可歷歷數(shù)也)

  71.苦:①苦于(苦秦久矣) ②使……苦(苦其心志) ③愁(何苦而不平)

  72.樂:①以……為樂(太守之樂其樂) ②使……快樂(鐘鼓樂之) ③樂趣(而不知人之樂) ④歡樂、快樂(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73.類:①類似(絕類彌勒) ②同類(不與培塿為類/臣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

  74.利:①有利的(天時不如地利) ②銳利(兵革非不堅利/懷抱利器) ③認為……有利可圖(父利其然) ④物資(利盡南海)

  75.隸:①屬于(世隸耕) ②跟著(隸而從者)

  76.良:①真,實在(良多趣味) ②善良(此皆良實)

  77.臨:①面對、對著、當(dāng)著(執(zhí)策而臨之/把酒臨風(fēng)) ②來到,在(臨溪而漁/臨池學(xué)書) ③*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④將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78.鱗:①像魚鱗一樣(鱗浪層層)②魚(呷浪之鱗)

  79.令:①命令。(乃令符離人葛嬰……《陳涉世家》) ②讓,使。(忿恚尉,令辱之) ③指縣令。(陳守令皆不在)

  80.妙:①奇怪(妙無一人肯泊岸)②奇妙(以為妙絕)

  81.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誰) ② 說出(不能名其一處) ③名字(自名為羅敷)

  82.謀:①商量(陳勝吳廣乃謀曰/聚室而謀) ②謀劃、籌劃(抑亦人謀/肉食者謀之)

  83.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 ②奇怪,罕見。(此獨根分而枝合,奇已!) ③jī。零數(shù)。(長約八分有奇)

  84.騎:①jì,騎兵(騎千余)②馬(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

  85.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 ②上前(狼不敢前)

  86.強:①強悍(兇強俠氣)②有余(賞賜百千強)③勉強(不可強以仕)④力行(慕義強仁)⑤強盛,強大(以弱為強者)⑥通“僵”,僵硬(項為之強)

  87.且:①將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況且(且焉置土石)

  88.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過清)

  89.情:①實情(必以情) ②友情、交情(于是與亮情好曰密)

  90.請:①請允許,敬辭(請獻十金) ②請求(曹劌請見) ③請教(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91.窮:①窮盡,動詞(窮山之高而止/窮回溪/欲窮其林) ②盡頭,名詞(而不知其所窮) ③窮盡,形容詞(樂亦無窮) ④深(窮冬烈風(fēng))⑤貧窮(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2.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彎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①走開,離去(一狼徑去) ②距離(我以曰始出時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闕:①宮殿(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同“缺”,中斷(略無闕處)

  95.容:①許、讓(雖席地不容閑)②神色(視端容寂)③容貌(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貌)

  96.乳:①喂奶(婦撫兒乳) ②奶頭(兒含乳啼)

  97.善:①專長,名詞(豈愛人之善) ②好(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③擅長,動詞(羅敷善蠶桑)

  98.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還(而君前途尚可) ③尚且

  99.少:shǎo ①一會兒(少時) ②稍微(意少舒 ③不多(飲少輒醉) ④shào,年輕(陳涉少時)

  100.舍:①學(xué)舍、書館、房屋(至舍/屋舍儼然)②舍棄(舍文軒而竊敝輿/便舍船,從口入)③丟開、離去(意難決舍/故決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與你的)

  101.射:①射箭(嘗射于家圃《賣油翁》) ②射術(shù)(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102.甚:①超過、厲害、嚴(yán)重(所惡莫甚于死者) ②十分(流輩甚稱其賢)

  103.勝:①取勝,勝出、超過(此時無聲勝有聲) ②優(yōu)美、美好(予觀夫巴陵勝狀)③忍受,能承受(高處不勝寒/驢不勝怒) ④盡(跨州連郡者不勝數(shù))

  104.施:①shī,施實。(然后施行……《出師表》) ②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樣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105.食:①shí,吃。(食不飽,力不足《馬說》) ②sì,通“飼”,喂養(yǎng)。(食之不能盡其材)

  106.使:①派(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②出使(使于秦) ③使者(使子為使)

  107.始:①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才(始指異之)開始(游于是乎始)

  108.市:①集市(東市買駿馬《木蘭詞》) ②買(愿為市鞍馬《木蘭詞》)

  109.恃:①憑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無憂《上樞密韓太尉書》 ②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

  110.是:①判斷動詞,是(我是鬼)②代詞 這樣(如是再三)

  111.適:①往(抱而適市) ②正好(而此地適與余近) ③舒適(其體不適)

  112.書:①書寫。(乃丹書帛曰《陳涉世家》) ②文字,字條。(得魚腹中書) ③書信。(一男附書至) ④文件。(軍書十二卷)

  113.數(shù):①shù,表多次。(又?jǐn)?shù)刀斃之《狼》) ②shǔ,計算。(珠可歷歷數(shù)也) ③shuò,屢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

  114.遂:①完成(已遂述數(shù)行)②就、于是(遂逐其師) ③因而(恐遂汩沒)

  115.所:①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②“所”與“何”組成偏正詞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①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②用這些來(所以動心忍性) ③……原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117.通:①通過(初極狹,才通人) ②通曉、掌握(未能通習(xí)吏事) ③順利、順暢(政通人和) ④整個(通計一舟) ⑤通報、傳達(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⑥貫通(中通外直)

  118.圖:①想(不圖觀瀑一至于斯) ②謀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③畫(命工吏圖而書之)

  119.徒:①僅僅、只(葉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②光著(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①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②推廣(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①堆積(大雪屯門) ②停駐(屯大澤鄉(xiāng))

  122.望:①聲望(先達德隆望尊) ②看見(望桓侯而還走)

  123.為:①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 ②做,制造(為學(xué)/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③是(此不為遠者小) ④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⑤替、給(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⑥刻有(為人五) ⑦為了(故不為茍得也) ⑧接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24.謂:①說(謂為信然) ②對(謂先主曰) ③是(太守謂誰) ④認為(予謂蓮) ⑤商量(舍人相謂曰) ⑥叫做(此之謂失其本心) ⑦命名(太守自謂也)

  125.文:①畫著文彩(皆披發(fā)紋身)②文章(屬予作文以記之)③彩飾(舍其文軒)

  126.聞:①聽說(余聞之也久) ②名聲(不能稱前時之聞)

  127.下:①攻下、攻克(蘄下) ②向下(曰光下澈) ③往下走(下見小潭)

  128.鮮:①鮮艷(芳草鮮美) ②xiǎn,少(陶后鮮有聞)

  129.賢:①勝過、超過(賢于材人遠矣《傷仲永》) ② 有才能的(如此其賢)

  130.相:①一起、共同(此子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②互相(舍人相謂曰)

  131.效:①功效、效果,名詞(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 ②取得成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132.屑:①不屑指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②忙碌的樣子(而樓上人往來屑屑)

  133.謝:①請問(使君謝羅敷)②道歉(長跪而謝之)③致意(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①信任(愿陛下親之信之) ②信實(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確實(謂為信然/豈信然邪) ④通“伸”,伸張(欲信大義于天下)

  135.行:①品德(性行淑均) ②行軍(行收兵,比至陳) ③行列、隊伍(皆次當(dāng)行/行陣和睦) ④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許:①贊成(雜然相許) ②答應(yīng),承認、同意(時人莫許之/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③大約的數(shù)量(高可二黍許) ④hǔ,擬聲詞(曳屋許許聲)

  137.學(xué):①學(xué)問(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 ② 學(xué)習(xí)(學(xué)之,則難者亦易矣)

  138.尋:①尋找(尋向所志) ②不久(尋病終)

  139.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語氣詞(始一反焉)

  140.艷:①妖艷、艷麗(艷裝騎驢) ②欣羨(略無慕艷意)

  141.夷:①平(船背稍夷) 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③少數(shù)民族(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

  142.遺:①wèi,留給、給予(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遺詔/遺風(fēng)余思) ③丟失的(得遺金一餅)

  143.已: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完了、完畢(死者長已矣) ③算了,罷了(且壯士不死即已) ④已經(jīng)(骨已盡矣)

  144.義:①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正義、仁義(舍生而取義) ③適宜、恰當(dāng)(引喻失義)

  145.異:①奇異、特殊、不同(奇山異水/覺無異能者) ②認為……奇怪(父異焉/漁人甚異之)③意外的事(久行懷思,無它異也)

  146.易:①交換(寒暑易節(jié)) ②容易(難者亦易矣) ③交易,買(易以百金)

  147.詣:去、到,去拜訪(由是先主遂詣亮/及郡下,詣太守)

  148.益:①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②利益、好處(滿招損,謙受益/有所廣益) ③更加、進一 步(將以益治其文) ④漸漸地(益習(xí)其聲)

  149.意:①心情(意少舒) ②神情、態(tài)度(意暇甚) ③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企圖,想要(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①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憑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③根據(jù)、依照(罔不因勢象形)④因此(因以為號焉/而因以及乎其跡)

  151.引:①拉,表示好感(下車引之) ②拿起(引刀趨機/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③稱引(引喻失義)

  152.盈:①滿(曾不盈寸) ②充滿,士氣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①使用、采用(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①朋友(有朋自遠方來) ②友愛、親近(琴瑟友之)

  155.余:①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猶厲) ②第一人稱,我(余聞而愈悲)

  156.與:①通“歟”疑問語氣詞,相當(dāng)于“嗎”(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②給(蹴爾而與之)

  157.欲:①想(欲至宛市) ②將要(行欲至宛市) ③愿望(從民欲也)

  158.援:①提出、引(援疑質(zhì)理) ②外援(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159.緣:①緣故 ②沿著(緣染溪/緣溪行)

  160.雜然:①紛紛地(雜然相許) ② 交互錯雜(雜然前陳)

  161.再:①第二次(再而衰) ②兩次(曰再食)

  162.曾:①加強語氣,與“不”連用,連……都曾不能毀山之一毛②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③尚、還(曾不盈寸)

  163.爭:①爭奪(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 ②據(jù)理力爭(知而不爭)

  164.指:①手指(人有百指)②指明(不能指其一端)③指點(始指異之/皆指目陳勝)

  165.至:①極點(寡助之至) ②到(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③周到(禮愈至)

  166.志:①記(故為之文以志) ②標(biāo)記(尋向所志) ③做標(biāo)記(處處志之) ④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⑤立志(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167.質(zhì):①詢問(援疑質(zhì)理) ②資質(zhì)(非天質(zhì)之卑)

  168.致:①表達、表述(聽婦前致詞) ②取得(蓋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氣可以養(yǎng)而致/無從致書以觀) ③招致、引來(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

  169.諸:①“之于”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 ②那些(其西南諸峰) ③各位,眾位(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

  170.主:①掌管(齊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②君主(其賢者使使賢主《晏子使楚》)

  171.屬:shǔ ①類。(忠之屬也) ②儕、輩。(徒屬皆曰《陳涉世家》) ③管轄。(司命之所屬) ④相同,同類。(神情與蘇黃不屬) ⑤zhǔ,通“囑”,囑托。(屬予作文以記之)

  172.著:①附著、加在(定伯便擔(dān)鬼著肩上) ②接觸(徑至宛市中下著地) ③同“著”穿(著我舊時裳)

  173.綴:①點綴(綴以珠玉) ②連接,緊跟(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174.資:①天資、天分(吾資之昏) ②資助(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175.子:①夫子、先生、老師(子墨子聞之)②您(愿借子殺之)③兒子(子又生孫)

  176.自:①自己(并自為其名) ②自、從(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③從、由(自三峽七百里中) ④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77.足:①腳(蛇固無足) ②畫腳(子安能為之足) ③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④足以(以中有足樂者) ⑤值得(不足為外人道也)

  178.卒:①士兵(卒買魚烹食) ②最終(卒于魯也傳之)

  179.作:①奮起、有所作為(而后作) ②寫(屬予作文以記之)

  180.坐:①因為、由于(但坐觀羅敷) ②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通“座”,座位(滿坐寂然)④犯罪(何坐?坐盜)

  17個重點虛詞

  一、 之

  01、作助詞用。

  主要用法有三種類型:

  (1)相當(dāng)于“的”,是定語的標(biāo)志。

  例如:①菊之愛,陱后鮮有聞。③水陸草木之花。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起補足調(diào)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例如:①公將鼓之。②久之。③悵恨久之。

  02、作代詞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

  例如:①具答之。②親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這”、“這樣”“這件事”、“那”、“那樣”等。

  例如:①漁為甚異之。

  (3)作動詞用。相當(dāng)于“到”、“往”、“去”。

  例如:①輟耕之壟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語法作用。

  (1)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無實義。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語后置標(biāo)志,無實義。如:①馬之千里者。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二、 乎

  (1)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問或反問,也可表猜測、感嘆。如:

  ①死國可乎?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詞(一般用在句中)

  類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間也②頹然乎其間者

  三、 者

  1、結(jié)構(gòu)助詞

  譯“……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語氣助詞,用在作主語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如: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詞

  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譯為“靠”、“憑借”、“根據(jù)”等。如:

  (1)何以戰(zhàn)?//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借

  (2)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據(jù)

  2、作連詞

  表目的時,可譯作“(用)來”,“以便”; 表順接時,相當(dāng)于“而”;表結(jié)果時,可譯作“以致”;

  表原因時,可譯作“由于”、“因為”。如:

  (1)屬予作文以記之——(用)來

  (2)以傷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

  (4)卷石底以出。——相當(dāng)于“而”

  3、用作動詞

  可譯作“認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經(jīng)。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順接關(guān)系的連詞

  1、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

  2、承接關(guān)系

  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如: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

  3、遞進關(guān)系

  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4、修飾關(guān)系

  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轉(zhuǎn)接關(guān)系的連詞,譯作“但是”“可是”“卻”。

  如:(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學(xué)而不思則罔

  六、其

  1、代詞

  (1)表示第三人稱,譯作“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②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一定”“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無馬耶?可譯作:“難道”

  ②其真不知馬也。可譯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其:可譯為“恐怕”。

  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一定”。

  七、為

  1、作介詞時

  除表被動外都讀作wèi,可譯作“被”、“對”、“給”、“替”、“當(dāng)”,“為了”、“因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山巒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向”“對”)

  ③為楚造云梯之械。(wèi,“給”)

  ④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wèi,“當(dāng)”)

  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wèi,因為,由于)

  2、當(dāng)“為”作動詞時

  讀wéi,可依據(jù)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yīng)的動詞,如:“做”,“當(dāng)作”、“成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是)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dāng),成為)

  ③為宮室、器皿。(雕刻)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稱為,叫做)

  ⑥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名詞,心理活動)

  八、于

  1、引進動作

  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靈活地譯為“在”、“向”、“到”、“從”、“跟”、“對”、“給”等。例如:

  ①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在)

  ②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

  ③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④欲報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詞之后

  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問代詞

  相當(dāng)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語)

  2、語氣助詞

  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詞

  相當(dāng)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

  相當(dāng)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詞

  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里”“在那里”。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十、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

  如: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

  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十一、然

  1、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②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出師表》

  3、助詞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翼然臨于泉上、頹然乎其間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的樣子”“好像……似的”。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十二、以

  1. 用作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 用作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俯身傾耳以請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作副詞

  譯為“已”,“已經(jīng)”。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十三:則

  1.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

  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那么”。

  例:萬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出師表》)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

  例: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2.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十四、因

  1. 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

  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由于”、“憑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隆中對》)

  3. 介詞,可譯為“根據(jù)”、“依照”。

  例: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4. 副詞,可譯為“因此”。

  例: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十五、且

  1. 副詞

  (1)用在動詞或數(shù)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可譯為“將”,“將要”、“將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為的狀態(tài),可譯為“姑且”、“暫且”。

  例:存著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2.連詞

  (1)表示遞進,可譯為“況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還”。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

  (3)表示并列或遞進,可譯為“和”、“而且”、“并且”。例: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十六、乃

  1.副詞

  (1)可譯為“竟然”。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可譯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陽樓。(于是,就)(《岳陽樓記》)

  2.判斷詞,可譯為“是”、“就是”。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3.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例: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七、矣

  1.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判斷推測語氣,相當(dāng)于“了”、“啊”。

  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了)(《論語》十則)

  2.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語氣詞,表命令或請求,相當(dāng)于“了”、“啦”

  例: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返回目錄>>>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相關(guān)文章:

虛詞的使用應(yīng)注意“四要”05-09

步虛詞/西江月賞析08-25

文言文教案08-25

文言文的作文05-24

(經(jīng)典)文言文作文03-31

文言文作文02-02

常見畢業(yè)賀詞11-05

減壓的常見誤區(qū)09-27

《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