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時間:2024-10-10 08:36:10 賽賽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13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

  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關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

  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各個典故的含義及其作用。

  2、難點: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光。本文作者就是這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憑一己之力,挽救家國山河。讓我們感受民族氣節,體味赤誠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關鍵字詞的讀音和詞義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再讀文章,理順詩詞的大概內容和結構層次。

  明確: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贊美率軍京口北伐的劉裕;下片諷刺了劉義隆冒進誤國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頗學習的態度。

  (三)深入研讀

  問題1:辛棄疾登北固亭,極目遠眺,想到孫權和劉裕,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1:孫權曾在京口守國御敵,成就霸業。現如今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經“氣吞萬里如虎”。作者借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問題2: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2:教師滲透時代背景——統治者抗金準備不足,想要倉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時人微言輕,不被重用,一腔熱血只能流于悲嘆。作者此時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典故,是在借鑒歷史,來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問題3:作者最后引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3:當政者昏庸無能,又有小人挑撥,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作者以廉頗自況,表明自己雖然老去,但依然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類型的文體作品的拓展,進行對比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將自己和英雄人物進行對比,抒發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

  (五)小結作業

  1、小結:梳理板書進行小結。

  2、作業布置:首先,熟讀并背誦詩文;其次,學生可以將詩詞轉譯為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

  1、檢查背誦

  2、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3、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重點講析

  1、學生自學課文,完成

  (1)學生查找資料,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3)學生自讀課文

  (4)聽錄音,注意范讀的語氣和感情

  (5)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2、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三、設疑討論

  1、要求學生找出詞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

  (2)人道寄奴曾住: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3)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今者對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5)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這些典故的使用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2、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績與可悲現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2)劉裕“氣吞萬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憂國傷時的感慨:

  (這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四、典題拓展(可作為課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

  《念奴·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3

  學習目的:

  1、誦讀全詞,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辛詞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體會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難點:

  重難點: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學習時數: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復習《念奴嬌 赤壁懷古》

  檢查背誦默寫

  人到黑板上默寫,其他人自己默寫。隨機檢查幾人背誦。)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解題,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1、解題:

  永遇樂:詞牌;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詞的內容。

  2、介紹作者: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首詞,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請同學讀一讀: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歷城人。辛棄疾是名垂千古的愛國名將,他從小目睹陷區景象,立下立功報國、恢復失地的大志。21歲時,他就組織義軍,曾率50余眾踏入金營,活抓叛徒。由于他堅持抗金救國主張,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貶,一生不得志,于68歲時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詞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詞無論數量、質量,皆冠兩宋。人稱“人中豪杰,詞中之龍”。其詞奔放激越、沉郁悲壯,與北宋蘇東坡并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有《稼軒長短句》。

  3、了解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來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國偵察形勢虛實,一面準備招募沿邊士兵訓練。這時離他渡江南歸已四十三年了,當他北望揚州,想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時期的戰斗生活時,寫下了一首生氣勃勃的《永遇樂》詞。

  四、朗讀課文、正音正句。

  (當時韓侂胄當權,他想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棄疾一樣致力于收復,所以并不積極備戰,辛棄疾認為伐金一定要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否則會重蹈覆轍,使北伐陷于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登臨北固亭,覽景抒懷,寫成了這首千古名篇。)

  1、學生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下這首詞,注意:

  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懷。﹙學生朗讀全詞,教師巡視指導﹚)

  2、點名學生朗讀。

  (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該讀得慷慨激昂一些。結合時代背景,本詞又充滿了悲壯、悲憤。)

  3、學生齊讀

  五、研習課文,品味用典。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情感的?

  用典。

  (介紹用典的概念和特點。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借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方法:1、弄清典故的意思(沒學過的會有注釋。)

  2、理解用典的意圖。(表達作者的情感))

  (一)研習上闋:

  1、師讀上片,指名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上闋四句話的意思。然后提問:

  詩人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千古江山、 舞榭歌臺;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2、上片寫了孫權和劉裕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孫權、劉裕。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辛棄疾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權。“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孫權到辛棄疾已有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江山本應代有英雄出,但是現在卻沒有孫權這樣的英雄了。

  “斜陽草樹……曾住”劉裕生于尋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一句“想當年”,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軍隊,馳騁中原,何等豪邁氣概。作者借此隱約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

  共同點———他們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作者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

  釋詞:風流:才略建樹、英雄遺風。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屈辱求和。

  4、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

  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兩位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樣呢?請同學們想想用這二個人的典故,還蘊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萬中原百姓“遺民淚落胡塵里,遙望南師又一年”的痛苦現實于不顧,依舊飲酒作樂,天天歌舞,夜夜笙歌:當時一個叫林升的詩人寫了一首《題臨安邸》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經國破家亡了,他們竟不思復國還鄉,仍沉迷于聲色犬馬,醉心于燈紅酒綠,早已忘記了國恨家仇,哪里能與建功立業的孫權、劉裕相比!———諷刺宋室昏聵。

  6、上片小結: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昏庸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愛國情懷。

  7、同學可能會忘記還有一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語出于哪里?有何作用?

  明確: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

  作用:當時的英雄的住處,現在是平常的街道,寫出了蕭條凄涼,諷刺南宋當局的無能。

  8.學生齊讀上片(指導背誦,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習下闋:

  1、學生自讀下闋,找出詞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學交流、討論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劉義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釋詞:北顧:回頭北望(追兵)。

  ②為什么會想到劉義隆這個典故?(結合韓草率冒進的背景理解)

  ——以史為鑒,告誡韓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①寫的是什么?

  釋詞:可堪:那堪、怎堪。

  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猶記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而“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②看到佛貍祠的一幕景象,作者當時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悲慘景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老百姓就可能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正是:嘆朝廷無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朝廷無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熱血卻又連遭貶謫,此時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誰?

  廉頗。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2)、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詞人以廉頗自比,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他是一位愛國者,但是,報國無門;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同學們能夠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憤嗎?

  他的悲憤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悲憤,前有精忠報國之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恥,猶未雪”的千古遺恨,后有愛國詞人陸游臨終還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遺言,可嘆我們這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寫作本詞的兩年后,臨終前連呼兩聲“殺賊”才含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5、下片小結:下片用劉義隆、佛貍祠、廉頗的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憤情感。

  6、齊讀下闋,嘗試背誦(抓住“元、四、可、憑”四字背誦。)

  (三)、總結全詞

  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孫權、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報國無門者、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傷今之作!

  板書:借古諷今、 懷古傷今

  (四)、朗讀全詞,完成背誦。

  (五)問題研討:

  這首詞的特點是多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掉:擺動,搖動。譏諷人愛引用古書詞句,賣弄才學。現在常常稱那些說話好引經據典、賣弄學問的人為“掉書袋”。)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1、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來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

  2、運用典故的作用:

  (1)、使作品簡潔含蓄,余韻盎然。(用典對語言的作用:減少語辭之繁累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2)、與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增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論有根據;方便于比況和寄意)

  3、明確:

  綜觀全詞,用典雖多,然而抒情的脈絡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江的史實,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況且這些典故,都和這首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加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諷今、抒發情懷、言簡意賅、以一當十,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六、知識拓展:

  同學們,如果我們有機會到濟南大明湖,別忘了參觀那里的辛棄疾紀念祠,到江西上饒也記得到陽原山麓,拜謁一下那里的辛棄疾墓。不論是在紀念祠,還是在墓前,人們都會看到一副有名的對聯,現在請大家看一看這副對聯,它是郭沫若題寫的,

  齊讀一下: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有沒有同學能夠說出這副對聯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讀shǔ)

  明確:上聯說辛棄疾詞風豪放。“鐵板銅琶”一詞,本是前人評價蘇東坡詞風的話,而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的是辛棄疾。下聯的內涵主要是說辛的悲黍離之悲、他的愛國情懷、愛國抱負。

  板書:詞風豪放 愛國情懷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很好的體現對聯所呈現的這兩點的。

  七、總結、師生同背全文。

  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借助于這首《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吐胸中塊壘,以其豪放的詞風,抒寫了他的愛國情懷,可謂“句句有金石之聲”,沉郁頓挫,憂思悲壯!這首詞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是南宋這一時代的最強音,它令我們自然地想起同時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讓學生背誦這兩首詩),這種思想感情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之一。用典是辛詞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這也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

  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背誦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師生同背全詞結束)

  八、布置作業

  1、默寫《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附: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 辛棄疾

  孫權、劉裕——向往、期望、譏刺

  借古抒懷 劉義隆——告誡、主張 詞風豪放

  用典言志 佛貍祠——悲哀、憂慮、不滿 愛國情懷

  廉頗——壯志、難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4

  設計指導思想: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屬于“歷史的回聲”專題,這一專題的著眼點之一在于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方式,看看他們如何借鑒歷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觀景所見,追溯與景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抒發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憤情懷。但是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首詞幾乎全詞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為此,教學這首詞,課前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印發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使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過程中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在誦讀中具體研討用典的用意,從而達到理解詞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渴望建功立業的情懷。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教學過程:

  (一)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對照課文下注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閱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此設計不僅復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后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設計說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并能與復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結合課文下注釋①和印發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世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字易安)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豪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在詞人中,辛棄疾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永遇樂:詞牌名。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詞牌釋義:〔題考〕毛氏【填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唐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后為仆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萬氏【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即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為越調也。

  〔作法〕本調一百零四字。首、次為四字對句,不用韻,“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為平仄平仄,起仄韻。第四五句亦為四字對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協韻,與[解語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異耳。第七八句又屬四字兩句,但不需對偶,而兩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協韻,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結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趙師俠作“緩步閬風仙苑”,不足法)后闋起二句,與前闋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協。第四句至第十句,均與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結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四)教師范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此設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1、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2、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對照注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此設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①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現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6)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

  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

  不同點: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

  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此設計是讓學生通過了解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八)板書設計。

  仰慕英雄慨嘆難覓

  孫權、劉裕報國抱負諷刺朝廷

  劉義隆借古諷今批評告誡豪邁激越

  佛貍祠今昔對照隱憂憤懣深沉悲壯

  明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廉頗

  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5

  教學目的:

  1、領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教學時數:

  1課時

  課前準備: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創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 /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 青山依舊在 / 幾度夕陽紅 / 白發漁樵江楮上 / 慣看秋月春風 / 一壺濁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營造了怎樣的詩歌意境?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斬六將的關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的諸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感情基調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全文

  內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為課下作業)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于形成統一的結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6

  教學目標: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贊嘆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在的什么地方?鎮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06年,我在鎮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么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么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插曲)我順便問一下,為什么詩人詞人登上高山,登上亭臺樓閣,也就是登高,就會吟詩作詞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問一句,古人為什么要登高?為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里,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見,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后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登高的時候人往往是高興還是不高興?不高興!為什么不高興呢?古人講過一句話,登高者必自卑。為什么登高者會自卑呢?因為當我們登上高處的時候,我們的眼界就會開闊,面對著廣闊的自然宇宙,人會很自然地生出一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世說新語》里有一個王海的人,他登上高處以后感嘆我由來不悲,今日直欲悲,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感覺。如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嘆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并分別找什么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為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經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

  典故一:孫權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貍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這句用了關于孫權的典故。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順序應是什么?(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請問,作者為什么要倒裝?(一是音韻格律,二是強調孫權是個英雄)孫權確實是一個英雄,他的對手曹操有贊美他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我有下一個疑問,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羽,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為什么只提孫權呢?(京口是孫權的地盤,當年的東吳與南宋王朝很類似,同樣位于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孫權北拒曹操,趙宋王朝偏安臨安。對孫權的贊嘆,也對統治的指責,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板書:渴望英雄

  (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個典故給了你怎樣的感覺?表達了什么感情?(氣壯山河,叱咤風云,率軍北伐英姿颯爽)劉裕與前面寫到的孫權有什么共同點?(一事業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對強敵,三是都建立了偉大的功業。)板書:展現英雄

  (3)下片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劉義隆是個好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爭的特點是什么?(草草)其結果?(倉皇北顧)作者用劉義隆的典故想說明什么?(反對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揚州路金人就在對面的,當年的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寧靜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煙與鐵血!)板書:反對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么感覺?

  (人們在祭祀,鼓響鴉鳴,場面熱鬧)那么,當時佛貍祠在誰的統治之下?(金人統治之下)是誰在那里熱鬧?是金人,還是漢人?(應是漢人,暗示漢人早已適應金人統治,安于現狀)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么感情呢?(氣憤,對老百姓的氣憤,不對,應該憂慮,作者擔心,如果再不抓緊北伐,那么北方人漢人的人心都會改變了。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板書:主張抓緊出兵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最后一個典故,大家怎么看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為國效力)但廉頗的結局如何?(沒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沒被起用)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報國無門,所以發出了憑誰問這一慨嘆!這個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滿腔悲憤。板書:一腔悲憤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么呢?板書:為君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標題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在該網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為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金戈鐵馬清風醉,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后作業

  背默全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7

  【設計思想】

  “詠史懷古”向來是遷客騷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懷的范式。或托古諷今,或嘆逝傷今,或以感懷身世抒寫幽思,或以憑吊先賢激勵后進,或以關注現實達成勸誡。或兼有其類不能自已……但無論哪一種“詠懷”,都是一種“憑欄易生追昔夢,回首難掩撫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著對人生、歷史或現實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追索,這些體驗和思考仍有后學者玩味和內化的價值。

  “用典”幾乎是懷古之作的不二法門。作品中的“典”承載了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意義,“用典”,不僅能凸顯而且能有效地推進和發散作者的體驗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對深入領會懷古之作的表現手法和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借助涵泳詞意,內化作者用世報國情懷,強化學習者責任意識。

  2.依托作品中“用典”與“表情達意”間的關系,窺見《京口北固亭懷古》豪放詞風一斑。

  【教學方法】

  預習中成誦,討論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懷”,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觸動情懷機關的古跡和與古跡、情懷密切相關的古人古事;“懷古”,即因古而生懷,寄情懷于古。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唱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見,“懷古”實在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

  二、析詞作用典

  結合課前預習,背誦全詞。

  1.從全詞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辭源》);結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

  ①三國時,孫權曾在京El建都,并擊敗北方曹操的軍隊;

  ②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京口起事,大舉北伐,恢復中原并建立政權。

  下片先后有:

  ③劉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想以北伐建功立業但因草率而致兵敗;

  ④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封山大禮而還;

  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劉義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宮;

  ⑥戰國時,趙國良將廉頗雖老思用。

  2.結合詞題看,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六個典故?

  明確:成詞背景與典故的聯系,為后面分析打基礎。

  與“此時此地”有關。南宋政權偏安一隅。但主戰派一直將“王師北定中原”當做目標.京口作為抗金前線與金人劫掠后的揚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間上與作者此時立足的京(鎮江)直接有關。

  與“此時此地的作者”有關。此時,作者率眾南歸已經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擠而被迫退居江西鄉間也已有十多年,但他從未放棄收復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瀕臨抗金前線的鎮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準備和得當用人而遭當權者疑忌以致降職,為恢復大業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時此地的作者空懷卻又不愿空懷一腔忠貞,報國無門卻又不甘心報國無門。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與作者此時的情感和抱負直接有關。

  正因為以上兩個“有關”。內心沉郁卻又壯懷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這六個典故。

  3.結合全詞看,這些典故有哪些特點?

  ①典故多。全詞雙調104字,上片兩處用典,下片四處用典。

  ②內容有側重。上片典故所及側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側重“事”——與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關的歷史事件。

  ③感情有側重。上片典故側重體現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側重體現了暗諷、慷慨和悲憤的情結。

  ④典故有對比。成就“風流”的人事和“倉皇北顧”的人事對比,歷史上“舞榭歌臺”的太平景象與佛貍祠如今異族統治下“神鴉社鼓”的貌似太平對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應。宋文帝敗北與拓跋燾追擊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實為同史,但詞中分用,相互關聯卻又各表一意。

  縱觀全詞,用典較多較靈活,表達的情感豐富而相對集中。并能以一心報國的高尚情懷貫串其中。抒情脈絡完整而清晰。

  4.從表情達意看,詞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討論并從形象描寫或語言形象性入手,化難為易,提取有關“形象”,還原有關“意境”,體味有關“情理”,突破難點。

  ①典中塑形象。“憑誰問”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作疑問,展現了廉頗雖老思用的場面,一位須發皆白、忠心依舊、雄心不已的老將形象躍然紙上;聯系作者際遇,自況以表報國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實指京口之江山,也虛指天下之江山;飾以“千古”,置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及其英雄業績于時空的邈遠遼闊之中。既有多嬌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邁之氣。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終成雄壯開闊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隱情,自然而生動。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現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對英雄業績的向往之情,下片則表現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憤中的希望。雖然有元嘉北伐“倉皇北顧”和佛貍祠“神鴉社鼓”這樣的反面切入.但不難發現和把握詞中情感的流動。

  因情用典,以典蘊情,切合詞人表情達意的需要,這是本詞用典最主要的特點。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孫權、劉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準備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頗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僅忠心可嘉而且經驗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腳于“忠心報國”這一主旨。

  ④增強感染力。以內容特定的典故來表情達意。不僅簡省精練,還可曲盡其妙;同時,用典與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機結合,體現了詞的精練性和含蓄性,使詞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統一。

  三、感詞人情懷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次背誦全詞。進一步理解:

  1.這首詞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報國的忠義,對英雄人物及其業績的仰慕.對太平與繁華不再的感慨,對草率出兵的暗諷,對人心安于現狀的擔憂,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

  2.諸多感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關,情理交融。圖示如下:

  四、整合

  1.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重要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人間詞話》中語評“幼安之佳處,在有性情,有境晃”,即指辛棄疾的詞出自至性真情,能創造闊大的意境,能表現高潔的襟懷和遠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懷古》很好地詮釋了王國維的評語。

  2.關注本詞用典質與量兼備、意與境互動、情與理相合的特點。

  五、遷移

  結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誦全詞。

  1.進一步體會“慷慨憤世的詞家當以辛棄疾’為代表’。

  2.結合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在用典的特點和作用兩方面作簡要比較,從詞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進一步感受豪放派詞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8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為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著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衛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斗。周朝,要抗擊西戎;戰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征發數十萬人民修筑了長城,衛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范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后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說南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黨懷英一起讀書,黨懷英后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起了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說后率領著五十名騎兵沖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著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并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于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從敵占區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后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于各地,戰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為為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為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胄任命為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胄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于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提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么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認為誰是保衛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后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為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為了類似于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為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后,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后,大權在握的劉裕終于代晉稱帝。

  提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說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當初盡管劉裕那么英武非凡,軍隊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臺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著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愿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再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1、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學生在課前作充分的預習,掌握一定的資料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胄北伐的一種勸誡。

  提問:此時,作者提到如果倉促北伐,必將會導致失敗。其中隱含了作者的一個意思,是什么?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才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那么,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并沒有直接說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凄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提問: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敗的典故影射張浚北伐的失敗,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敗后果來影射誰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里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注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確: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慘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提問:此處作者回憶當初揚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慘景象,本來是不堪回首的。此處為什么要寫作可堪回首呢?

  明確:為了讓統治者知道,用人不當導致戰略失誤,會造成多么大的.損失!因此,就更應該慎重,那么朝廷應該用什么樣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為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后,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出生地 所處時代 經歷 做官 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 四川眉縣 北宋中期 冤獄、坎坷 文官,頗有政績 47歲

  辛棄疾 山東濟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業,不得重用 武官,戰功卓著 66歲

  然后再從作品來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環境: 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聯想,景在一起 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貍祠下

  聯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想到的虛景多于實景

  人物 周瑜 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貍、廉頗

  情節 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 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貍、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首先蘇軾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氣風發,就算是建功立業為國效力,也只是作為文官的地位,所以蘇軾的詞中我們看不到像辛棄疾那樣的金戈鐵馬之聲,更多的是一種胸懷的曠達。

  而辛棄疾則是北方民族,我們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較兇悍。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南方能夠打敗北方而統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從南方建立政權,但是政權最終的穩定卻還是在北方。出身于軍隊將領,他的詩詞中自然有一種軍人的堅毅、果斷,兵甲之聲充塞于耳。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辛棄疾的經歷。

  2、能力目標:能夠分析懷古詩,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夠分析懷古詩,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詩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中國自古以來文武分途,上馬能領兵,下馬能賦詩的文武兼備之才并不多見。宋朝初期,宋太祖優容文人,立誓碑不殺文人,故有宋一代,文學大昌。然文盛武衰,故文武兼備者猶稀。稼軒以文為詞,開創一代之風;上馬擒賊,勇居三軍之首。不僅為有宋一代之麟鳳,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光掩眾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范讀,感受作品風格

  1、師范讀(配樂朗誦);

  2、學生集體朗讀;

  3、抽取一兩個學生代表來朗讀。

  三、自讀,找出詞中所懷之人,所懷之事。

  師:同學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是一首什么詩?

  生:懷古詩

  師:必修三我們在講《詠懷古跡》時給大家歸納了懷古詩的三種類型,還記得嗎?

  生:懷人傷己、懷古傷今、理性反思

  師:不錯,請同學們看ppt,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屬于哪一種類型,都需要找出人物和事件。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下的注釋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找出來。

  ppt展示:

  1、懷人傷己(同病相憐型或對比失落型)

  所懷之人的經歷(事跡)和自己作對比

  2、懷古傷今(古勝今衰或物是人非)

  所懷之事和現在作對比

  所懷之地和現在作對比

  3、理性反思(歷史教訓啟迪后人)

  所懷之事給自己和后人的啟發

  師:首先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比如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一句話寫了誰?

  生:孫權。

  師:寫了孫權的什么事情?大家可以結合歷史和對孫權的了解來談。

  生:孫權擊敗曹操。

  師:舞榭歌臺,這個時候可以演出歌舞,說明當時是比較太平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風流指的是英雄業績,最終都敵不過時間,會被歷史沖淡。所以寫孫權主要是寫他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接下來請同學們分析后面的人物和事件,大家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5分鐘后)

  生1: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幾句寫的人物是劉裕,根據課下注釋,劉裕雖然住在一般的`巷陌和斜陽下的草樹里,但是卻北伐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是個英雄。

  師:分析得非常好,大家給他掌聲。還有沒有同學起來分析?

  生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寫的是宋文帝,作戰不做充分的準備,因而戰敗了,倉皇而逃。

  師:很好。請問草草和贏得是什么意思?

  生2、草率;落得。導學案上面有。

  師:看來真的是有備無患啊,希望大家也能夠向他學習,做好預習工作。

  生3: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說的是拓跋燾打敗宋文帝,建立了佛貍祠,人們在那里迎神賽社。忘記了過去。

  師:對,其實佛貍祠是戰敗的象征,對于南宋百姓來說其實更是一種恥辱,可是人們都忘卻了歷史,辛棄疾對此表示擔憂。

  生4: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說的是廉頗,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還能夠上戰場殺敵,表示還可以被重用,表達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被重用。

  師:是的,他依然老當益壯,不忘報國。

  師:現在我們把人物和事件找出來了,請同學們把剛才的信息和自己或者是現在的情況作對比。請問大家對辛棄疾和南宋王朝了解嗎?

  生:不了解。

  師:好,那就由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下。辛棄疾出生在金人統治下的濟南,宋高宗時期,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侵宋,辛棄疾加入農名起義軍耿京的隊伍。后代表耿京與南宋王朝聯系,在軍事上配合行動,共同抗金。后耿京被叛徒張國安殺害,辛棄疾直驅金人軍營,捉住張國安,后投奔南宋政權,南歸后一直主張抗戰,為孝宗獻上《美芹十論》,闡明自己的抗戰主張和具體措施,但南宋政權一直被主和派把持,辛棄疾在二十年仕途中不斷受到打擊排擠,不委予重任,晚年被彈劾削職,退隱官場,含憤而逝。

  生:信息太多了,記不住。

  師:那就把信息概括一下:辛棄疾長于北方,少經戰亂,有燕趙之氣;曾單騎闖敵營,擒叛徒,有班超之風;曾獻《美芹十論》,有恢復之志;也曾求田問舍,有歸隱之心;綜其一生,詞壇飛將,四字足以。而南宋王朝力主求和,風雨飄搖中存在。

  四、品讀,說出所懷之人,所懷之事的用意。

  師:請同學們再次閱讀這首詞,想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人,這些事?和自己或者現在的南宋王朝對比一下。

  生:作者渴望像孫權、劉裕那樣建功立業,也希望南宋皇帝能夠北伐,但是作戰不能草率,否則就會像劉義隆那樣倉皇而逃。寫佛貍祠希望百姓不要忘記恥辱,寫廉頗是希望自己也能夠得到一個上戰場的機會。

  師:說得很全面,很準確。大家都懂了嗎?

  生:明白。

  師:那現在請同學們來說一下這首詞的主旨。

  生:壯志難酬、渴望北伐

  師:關鍵詞抓住了。登上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北方淪陷敵人之手,于是懷古傷今,懷人傷己,表達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主張抗敵要準備周全,切勿草率,表現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偏安一隅,不圖恢復,不善用人的憤懣之情。

  五、賞讀,談談本首詞最大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談談這首詞最大的特點

  生:用典

  師:對。用典就是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我們在講李商隱詩兩首講過的。

  生:1、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主張;

  2、增加詩詞的可讀性,豐富詩詞內容

  3、使其文辭典雅,增強文采

  六、談談你對辛棄疾的認識

  作品展示:稼軒是一個用血與淚在抒寫自己情感的英雄。“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永不屈服,力主抗金的形象被定格在我的腦海里;耿京死后,渡江南來,可是南宋統治者力主求和,打擊排擠他,他于是自嘲道: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原來自己的姓氏和他的境遇是這般的契合。到了晚年,他寫下豪邁悲壯的《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喊出了自己老而彌堅、報國無門的憤懣,喊出了南宋王朝的茍且偷安。辛棄疾是孱弱的南宋王朝的一根脊梁!

  七、拓展閱讀,作品推薦

  1、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

  2、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3、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4、南鄉子(何處望神州)

  5、《美芹十論》

  課后反思:

  這堂課的課堂容量很大,由于辛棄疾的詞比較難,而又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所以我選擇的方式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出現的問題是每個環節都比較趕時間,還有就是叫同學們寫一段關于辛棄疾的話,這個時間不夠用。應該給學生留幾分種去朗讀,去消化。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1

  [教學目標]

  1、品讀語言,把握用典深意。

  2、體會詞人愛國憂時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難點]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學方式]

  誦讀---指導---點撥---歸納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詞從風格上可以分為兩派(豪放派、婉約派),大家能否舉出豪放派的兩位代表詞人(蘇軾、辛棄疾)。繼蘇軾后,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使之蔚然成為一大宗派,要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辛棄疾,走進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展示目標

  認識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稈,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是詞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參加農民抗金義軍。他曾手刃叛徒義端和尚,直闖五百萬敵營活捉叛徒張安國。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對金屈辱求和,對起義軍排斥。辛棄疾被迫隱退,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讀體會

  對于這樣一首豪放風格的詞,該如何讀?又應讀出怎樣的語氣?

  學生試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錯誤,評價朗讀語氣。

  老師范讀,學生體會。

  學生自讀,進一步感受體會。

  四、賞析詞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詞的題目是“京口北固亭懷古”,不難看出這是一首懷古詞,詞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歷史人物?

  學生回答,明確(孫仲謀,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辛棄疾為什么會想到他們?這些人又寄托著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讀上闕

  思考問題一:上闕寫到孫權劉裕兩個歷史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都是建功立業的大英雄;事業從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詞人懷著怎樣的感情寫兩位英雄的?(欽佩,仰慕,贊美)

  哪些字眼體現出詞人的這種情感?(千古,無覓一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詞句。

  思考問題二:詞人借助二人抒發了什么情懷

  補充時代背景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主張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建功立業。同時借古代帝王的偉大功績批判南宋統治者的懦弱無能。

  齊讀上闕。(注意語氣和詞人內心的情感)

  總結把握詞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內容;其次,結合詞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個人際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點,把握其中深意。

  (二)齊讀下闕,利用總結的方法自學下闕內容。

  思考問題:1、辛棄疾引用宋文帝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詞人寫佛貍詞下“神鴉社鼓”,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3、詞末運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學生自讀下闕,討論交流。

  明確問題一:委婉勸諫當朝,伐金要做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齊讀本句,體會情感(深沉,語重心長)

  明確問題二:沉重。憂慮北方臣民安于異邦統治,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失地。

  補充: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增強這種心情。(借“烽火揚州路”與“神鴉社鼓”的景象對比)默讀并注意體會。

  明確問題三:以廉頗自喻,想為國出力,但又壯志未酬。

  詞人時年66歲,仍思報國效力,正如曹操詩句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齊讀此句,讀出氣勢,讀出詞人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氣。

  五、齊讀全詞,體會詞人復雜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導學生用兩個“既---又---”句式概括詞人情感。

  明確: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為國出力建功立業,又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小結:縱觀全詞,悲涼蒼勁,全文用典,卻無絲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豐富,表達出了詞人豐富的、復雜的、多層次的情感。

  討論:對于詞人辛棄疾的這種猶豫不決,進退不定,你是怎么認識的?

  明確:愛國憂時的情懷

  思考題:從辛棄疾身上發現的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時的哪些人?

  學生發言: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升華:在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品質,那就是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他們在國家危亡,民生凋敝時挺身而出,或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或揮筆為文,為社禝搖旗吶喊。正是他們,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們,才使得我們的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今天學習古代詩詞,不僅要學習、繼承先人遺留下來的優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和高貴品質。

  六、學生熟讀全詞。

  七、齊背全詞,在屠洪剛的《精忠報國》的樂聲中下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2

  教學重點:

  用典和借古諷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解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三、結合注釋朗讀,弄清大意

  四、具體分析

  1、辛棄疾在文學史上被評論家譏之以“掉書袋”,原因是他的詞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闕和下闕分別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闕

  a、上闋寫孫權劉裕兩個人,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明確: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c、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窮,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分析下闕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經過,明確北伐失敗的原因。

  ②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確:借古諷今――委婉勸阻韓侂胄: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b、“佛貍祠”

  ①詩人寫佛貍祠下的迎伸賽會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②除了用典,還運用什么寫法強化這種感情?明確:今昔對比――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此情此景讓人不堪回首。

  c、“廉頗”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以廉頗自況,雖64歲仍想為國效力;可當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議,又小人挑撥,使他很感悲憤,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而這正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賞析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余韻現已不復存在。“舞榭歌臺”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國土不受外侵,并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吳國出現承平氣象。“風流”,指孫權的才略及其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打風吹”指的是歷史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火,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時勢消沉之意。這幾句突出蕭颯、凄涼之象,筆調轉為哀婉、舒緩,詞人慨嘆眼前之景象,表達了他對孫權的崇拜和對當前時局的擔憂。

  六、歸納全詞

  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英雄業績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詞詰》評曰:“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得遏。廉頗自擬,慷慨壯聲,如聞其聲。”

  七、學生齊讀全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 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相關文章: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04-25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05-0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05-0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04-25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14篇)07-1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案設計05-0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網友來稿)05-01

實用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四篇05-0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