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數學動態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實驗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數學動態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實驗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初中數學新課程自20xx年在我市初次實驗到20xx年全面鋪開,《數學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無時不在地沖擊著每一個初中數學教師的心靈。教師們開始將所學的新思想、新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引發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的許多變化,不斷改變著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但冷靜分析這些變化,發現課堂教學中表面上似乎師生互動非常好,有問、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實質而言,還是沒有超越原有的教學模式。呈現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認識性任務,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或唯一任務。教學目標設定中最具體的是認識性目標,其它的,或抽象、或附帶,并無真正的地位,即使有,各種目標大多未呈整合狀態。二是鉆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仍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盡管也提出研究學生的任務,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處于一定年級段的抽象群體來認識,研究的重點也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在何處等,依然是以教材為中心地思考學生。三是上課仍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變;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環境中的交流和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教學過程是“精心預設”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動態生成的教學理念,較好地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
基于此,通過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們備課組教師一致認為將“動態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是改變目前教學中“穿新鞋,走舊路”現象、真正實現新理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課改目標的較好途徑。具較強的針對性,極富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在探索“新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建構豐富的思想,面對當代教育的“老房子”——課堂教學,葉瀾教授提出了改革的思路:用生命的動態生成觀念來審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生命意義的有機構成部分,具有個體生命價值;促進師生生命多方面的發展,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發展置于中心位置,把課堂教學提高到生命的高度。她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成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隨著新課程在全國的全面展開,動態生成的教學理念逐步成為新的教學理念之一。從網上查詢發現動態生成性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實踐研究較多,在中學的文科教學中也時有文章介紹,但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領域,鮮有經驗文章發表,理論研究更少。初中數學動態生成性教學的特點、機制及引領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
三、研究目標
1、總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達到教師教學理念和教育實踐的根本轉型。讓教師意識到,教學活動不只是教書,而且育人。認識到學生成長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和發展的可能,從而重視、研究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過程,使課堂教學活動煥發生命的活力。
2、具體目標
(1)教師部分:
通過課題研究,不斷地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切領會其新教學理念,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進行研究與不斷改善。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初中數學“動態生成性教學”模式。將數學教學提升到生命的層次,使學生成為鮮活的學習主體,使數學教學成為師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生命發展的過程。
(2)學生部分:
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學生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種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價值觀在過程中“動態生成”。
四、研究內容與策略
1、教學內容——搭建寬泛的平臺
我們將有意識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走近”學生,這種活動目的在于使學生有更加廣泛的學習平臺,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源,我們考慮從以下兩點來做:
(1)拓展學習空間
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前積累集中,課中交流、總結,課后反思、拓展;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把學校、家庭、社會生活都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數學學習的多樣性;
(2)拓展學習資源
課堂教學資源除用好課本資源外,還可結合校本資源以及因特網、電視新聞、報刊、雜志、參考書、游戲等有用的相關資源。這種廣泛、多渠道收集到的教學資源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興趣。
2、教學設計——預設的厚積薄發
(1)備目標。框架性的目標定位,既使教學有章可循,又使教學的動態生成有一個更大的空間。
(2)備學生。備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這是學生生成的基點,也是生長點。生成是學生已有基礎上的生成,如果超過了這個基點就可能生成不了,若低過了這個生長點生成也就無所謂生成了。
(3)備“節點”。把握一些課堂中最可能生成新資源的“節點”。傳授新課時看新知識的生長點;小組合作探究時看探究點;提問時看產生疑問的疑問點。這些點最可能生成新的資源。要設法預設出可能生成的哪些與新的目標有關的數學資源,也要預設可能生成哪些與新目標無關的“假資源”,去偽存真。調整方案,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亮點。
(4)備應對。如何應對課堂中出現的“非預期性信息”?在動態性生成數學過程中肯定會碰到沒有預設的情況,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智慧地、藝術地變意料之外于意料之中。既讓學生在淋漓盡致的發揮中生成知識,又讓學生的思維始終不離開課堂的主題。對于學生的“奇思妙想”一要耐心傾聽,二要捕捉思想,三要恰當點化。
3、教學環節——開放與引導相結合。
關于開放性:
(1)提出彈性問題。所謂“彈性問題”是指問題富有開放性、包容性和針對性。能有效地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思維活動。
(2)所提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原有水平。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讓學生能積極參與探求未知活動。
(3)留下彈性時空。我們每節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甚至1/2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并且在小組討論后安排大組交流。在多數學生思維趨同的時候,讓思維發散的學生發言,因為這樣的學生發言是引發點。將是一種為目標而生成的資源。
關于適當的引導:
(1)當學生的思路受阻時,要適時引導,啟發學生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
(2)當學生在小組活動時,為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也要適當地引導。讓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盡可能展現自己的見解和個性。
(3)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同時對各種發散思維的見解,老師要適當地引導、聚集生成的數學問題。
4、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優化組合
生成性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思考。在生成性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有著平等的關系,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因此,生成性教學選擇的教學方法更應該體現“開放性”與“民主性”,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學生的思考與教師的引導相結合
生成性課堂教學中,當問題被提出來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化”和“個性化”的傾向,教師應該進行適當地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有“理性”和“層次性”,遞進式地完成教學目標;
(2)生生合作與師生合作相結合
生生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在交流中碰撞產生火花,生成更多的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教學資源。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之間也存在合作關系。師生間的合作更體現師生間的平等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2)教師提問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生成性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導主要是靠提問的方式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啟發式”、“遞進式”的問題,誘發學生的思考;學生的質疑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真正動腦筋提出問題,發現新知識;
(3)學生的思考與實踐相結合
當學生不能靠思考得出結論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學生不僅能通過實踐操作直觀、準確地得到相關結論,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更能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學習資源。
五、概念界定
所謂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
1、生成是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生成主要發生在教學活動之中,雖然它也需要教學之前的宏觀設計,但是教學前的設計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導,具體怎樣生成,生成的結果怎樣等等需要在教學過程之中得以體現。
2、生成的過程是動態的。課堂的生成性是在教學情境中形成和發展的,動態是生成的條件,生成是動態的結果。
3、生成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生成不是教師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師和學生一道共同建構。
4、生成需要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就可以了,它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傳遞的信息、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情感等因素的積極配合才能得以實現。
六、研究對象
20xx年學年度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八年級(1)——(12)班
七、研究程序
本課題共用時一年,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撰寫研究方案,組建課題小組,確定研究實驗班級,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策略。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結構重組、教學設計的精心預設、教學環節的彈性控制、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來促進課堂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的實踐研究。小組成員通過多次課堂案例分析,上課實踐,在研究過程中邊研究邊總結調整修改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分析研究過程,總結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的研究報告及“動態生成性教學”策略推廣。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及論文。
2、研究案例分析。
3、觀摩課、示范課、實驗課。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何本南、張大華全面負責課題的規劃、調整、總結等。
組員:
王文建重點負責課題策略之一的“教學內容——搭建寬泛的平臺”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徐秉云重點負責課題策略之一“教學設計——預設的厚積薄發”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樊紅良重點負責課題策略之一“教學環節——開放與引導相結合”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李寧重點負責課題策略之一“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優化組合”的研究,及材料的收集等
十、研究條件分析
1、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科研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培訓和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學校有較濃的教科研氛圍。
2、八年級數學備課組六名教師中有四個中年教師兩個青年教師,都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并且有一年的新課程教學實際經驗,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3、課題組負責人張大華老師,是學校教務主任、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有很強教科研能力。
【《初中數學動態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實驗方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工作報告01-12
《小學雙語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實施方案02-08
研究生創新實踐總結12-03
初中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通用12篇)03-27
初中數學小課題研究計劃03-15
靜電實驗研究實驗報告09-04
初中實驗室建設方案09-17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總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