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程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課程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課程調研報告1
我校自20xx年實行課改以來,始終以 “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構建學校辦學特色,打造“個性化”學校形象,發展了學生特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現將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所做的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
我校在校本課程的開設上,高度重視,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兼職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兼任教師為成員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在資金、設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先后共開發出多種校本課程。經過研究最終成功開發、編印并安排了《校園安全教育》、《養成習慣教育》、《新生入學讀本》、等符合實際、學生又感興趣3個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安排與設置上,硬性規定了校本課程的課時和課型比例。落實七、八、九年級2課時,要求其中必須有1節是必修課。學生根據教導處安排到指定教室上課。上課前教師進行點名并做好考勤記錄。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校本課程開發正在逐步趨向規范。學校對課程安排、教師配置、活動設計、組織管理、學習評價等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教師基本知道校本課程開發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流程,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需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育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但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對現在課程實施常規與課程動態發展之間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體驗,大家認為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存在和發展對學校的傳統的封閉式課程管理體制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表示愿意承擔該類課程建設,但是仍感到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學習。
二、具體實施辦法
1、完善組織機構。為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我們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討、課程的安排與實施、課程的過程管理與考核等。有了領導的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財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課程的印制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校本課程的正常運作。
2、健全規章制度 為充分調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學校從實際出發,初步建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校本課程培訓計劃》、《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校本課程教研制度》、《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評價辦法》、《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職責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統規范,為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規范課程管理。根據教導處統一安排,我們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課程的設置做出具體安排。如七年級新生入學必須參加開學前2周的'《新生入學培訓》,其它年級每學期每周開設1——2節學校安全教育與養成習慣教育等校本課程。為了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我們加大了學生的考勤力度,把學生出勤情況、上課情況、作業完成情況與學分掛鉤。對老師上課我們也做出了具體要求。為了激發教師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讓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驗中來,我校把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和教師的年終考核掛鉤。我們對教師每次的上課情況進行登記,每學期搞一次校本課程成果展示,年終考核中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節數及成果展示的成績給予以一定比例的加分。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試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依然“根深葉茂”。因此,急需加強行政督導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課程改革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形成較濃地挖掘和開發地方校本課程的思想意識。
2.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提高校本課程研發能力,教師很少有機會與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識較少,這種限制無益于同伴交流也無益于問題的真正解決。有限的課程培訓和開發培訓無法彌補課程開發,素養的缺乏,知識和技能限制了課程開發。
3、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雖然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但是,自主創新開發的課程不多,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形成特色,校本化開發內容不夠豐富、建構不完善,與相關學科選修內容很難清晰分離。
4、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考試課程,輕校本課程現象依然嚴重。一些家長總認為學校不務實,“不務正業”,對開發校本課程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5、校本課程開發缺少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教師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開不全、開不足,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更是面臨很大困難,工作負擔和時間限制,工作負擔重、時間有限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非常現實的困難。由于不是分內之事?緯炭發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成為許多教師不愿意參于課程開發的原因。
四、對策建議
1、學校課程管理需要加強規范 。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學校課程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學校內部的課程管理要在確保國家課程標準嚴肅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學校的課程管理要進一步做到科學化,不能將校本課程作為次要課程R把它們放到與必修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力度。中小學開設校本課程最大的困難是“教師缺乏課程方面的培訓”,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是“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程改革將成為教育發展的主題,需要圍繞課程對廣大教師進行新一輪的培訓,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讓所有的教師得到適當的課程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從而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
3、要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應當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以此為平臺,在學校教師中形成民主、開放、平等的專業氛圍和專業文化。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單槍匹馬苦干一陣,課程改革過眼煙云”現象的發生,才能使課程改革在學校真正扎根R彩寡校在課程改革中真正獲得發展。
課程調研報告2
1.第一課堂不夠吸引學生。
從學生的不完全統計調查中發現,學生對個別專業課程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存在意見,大二年級的部分課程開課時間需要調整。教學課堂中老師基本以點名來約束學生進入課堂,但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的人數不足1/3。
建議第一課堂的教學老師更新教學方法,將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貫穿于教學中,從提升自身課堂吸引力打造第一課堂。
2.實驗室管理混亂。
在每個年級前1/3對學習比較認真、職業規劃比較清晰的學生對自身的要求都比較高,加入實驗室的.想法也比較強烈,但最終很多同學在觀望之后選擇放棄加入實驗室。從加入實驗室的同學調研中發現,僅有個別實驗室的同學認為加入實驗室后切實的提升了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同時積累了實踐經驗;有大部分的同學反饋從加入實驗室后沒有任何的教師指導,在實驗室的大部分工作是在高年級同學的帶領下完成實驗室老師的各類項目,工作量遠遠超過學生課后實踐能力范圍,甚至有在項目結題前夕通宵在實驗室工作的情況,部分學生加入實驗室后反而成績下降,目標混亂。
建議規范實驗室管理,實驗室指導教師切實做到實驗室學生的指導工作,從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角度有區分、有目標的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3.專業導入教育不夠細致。
從學生大一入校開始,僅有幾個學時的專業導入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到大四畢業時都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及能力要求不了解。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在長達四年的學習生涯中目標混亂,規劃不清晰。
建議專業導入課應該結合學生的心理輔導員、就業指導、生涯規劃成體系的為學生提供指導,課程應該貫穿于整個大一、大二年級。
課程調研報告3
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和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縣認真探索,大膽實踐,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抓住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優化教學過程這一核心任務,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深入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活動規律,全面更新學校和教師的觀念,在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工作。現將一年來課程改革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以課程設置為切入點,完善課程結構
加強課程設置管理。我縣嚴格要求學校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并指導學校科學設置課程。大部分學校克服了學科性教師缺乏等困難,創造條件開全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音樂、美術、科學、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課程,并實現了有教材學科規范上,無教材學科靈活上,基本達到國家課程設置要求。
開發實施校本課程。我縣積極引導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努力拓展校本課程開發途徑,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二小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嶺云杉的故鄉——鞏留》、《英語經典美文閱讀》、《化學與生活》、《鞏留旅游資源》、《作文寫作創意》、《鞏留地方史》;y鄉中學的《烹飪》、《鄉土文化》;牧業小學的《我與家鄉》\《剪紙藝術》;中學的《蔬菜種植》;小學的《人類的起源》、《紅旗村發展史》等,我縣上報8項作品參加自治區校本課程評選活動。
深入實施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占15個學分。我縣高級中學要求學生3年內參加5個課題研究,每個研究課題3學分。為深入落實此項工作,高級中學做了相應工作。一是加大研究性學習教育宣傳;二是成立課題管理小組,負責課題征集、篩選、確定、印發工作,1組織學生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表等表冊,實施研究性學習及指導結題工作;三是指導教師對課題進行解析指導,科學安排,督促每位學生深入、全面參與并掌握課題研究方法,真正讓學生走向生活、轉變學習方式、發揮特長興趣、獲得切身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四是組織學生參加自治區研究性學習成果評優評獎活動。20xx年向自治區選送10件研究性學習成果,其中有5項獲獎,學校對獲獎學生和指導教師舉行了表彰獎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鞏留縣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各校大力支持并積極參加活動。如鞏留縣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向全縣各校開放25次,各校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達3500余人次;學生還參加了“科普知識進校園”、“州科協大篷車進校園”、“鞏留縣第三屆科技航模展示”、“鞏留縣第二屆夏令營活動”、“縣中學生運動會”、“縣少年杯足球比賽”、“縣中小學生武術健身操比賽”、“20xx年中小學生放飛夢想風箏比賽”及“20xx年中學生激情滑雪培訓活動”、“20xx年快樂寒假小學生滑冰培訓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課程資源,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以優化課堂為著力點,增強課改有效性
課改最本真的工作無疑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始終是我縣新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
1。集體備課搭建互助平臺。在組織形式上,部分學校能根據教師實際情況,確定相對合理、穩定的備課組。備課組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及活動時間。通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我縣部分學校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執教研課—優化完善—分頭實踐—反思—總結”的集體備課教研模式已初見成效。如縣高級中學、第二小學、第二中學、東買里鄉中學等。
2課堂教學競賽機制不斷優化。我縣積極組織縣級課堂教學技能大賽,經過學校初賽、學區復賽,選拔出305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全縣決賽,獲獎教師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堅持“備、上、說、議、學”的課例研討,力爭使每一次賽課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參與教師最多。中老年教師展示優質課發揮中老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培養一批實施新課改的中堅力量,傳送最新的課改理念。“以教帶研,以研促教”,大面積地提高我縣教師承擔新課改工作的能力,保證了我縣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送課下鄉”傳播新課程理念。本著“基層需要什么,我們送什么”的原則,通過骨干教師示范課、研討會等形式的活動為一線教師送去新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方法,特別是對于農村和山區學校更要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教研員深入基層,與老師、學生一起探討新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把新課改的理念最直觀地呈現給老師們。本學年,我縣共組織送課29節次,研討會29場次。送教所到之處,大部分教師能認真聽課,做好記錄,課后積極交流,踴躍發言,各自闡述教學觀點,不同的問題引發了教師不同的思考與反思。在互動交流中,以送教課為案例,拓展到整個新課程,這樣的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更新了基層教師的觀念,提高了教師執行課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層教師的普遍歡迎。
課堂教學視導督促新課程理念的落實。本年度,教研室對我縣中小學校進行了教學視導。視導通過看(實地觀察)、聽(按課表隨機聽課)、查(教學常規、教研活動開展情況抽查)、談(與教師座談交流、在全校召開反饋會)等方式進行。教學視導活動共聽課229節,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業30%,召開反饋會24場次,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探索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縣高級中學針對學校部分教師教學隨意性大,缺乏規范性、效率低的現狀,借鑒各地經驗,選擇班級作為試點,嘗試實施“一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一指一個目標:提高教學3質量。二指兩項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三指三個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優化、課后鞏固。四指四個環節,即課堂45分鐘分為四個環節(階段):提出目標問題,組織學習交流,訓練評價反饋,鞏固深化總結。組織教師深刻把握該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效果較好。
三、以課題研究為支撐點,提高課改科學性
科學有效地推進課程改革,需要發揮教育科研的專業支持和帶動作用。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管理。“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以研究的視角看待常規教研工作,努力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是我縣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課題研究的整體定位。在課題管理上,我縣突出教研員對研究過程的監控、指導作用。要求教研員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時間到位、指導到位、管理到位。
一是要求教研員每學期要安排時間,參與本學科的課題研究活動;
二是要根據課題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月總結活動,包括聽課、評課、議課、案例反思與總結等;
三是要督促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中重要數據、重要案例、重要活動進行收集和記載,做好階段性總結。
本學年,我縣完成30項20xx—20xx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的結題評審工作,28項通過州課題評審委員會結題;申報34項“20xx年自治區校本課題研究”,立項16項,現正在結題之中;申報20xx—20xx年度州級課題70項,正在審批之中;個別學校承擔了國家十二五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策略與方法研究”、“中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自治區“提高中小學書法寫字教育質量與效益的結合研究課題”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課題的子項目研究任務。
扎實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課改之初,縣教研室下發了《縣中小學校本教研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各校以新課改為背景,深入開展以校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爭以教研模式的變革和教研實效的提高,來促進課堂教學4模式的轉變和教學實效的提高。目前,我縣校本教研工作初顯成效。一是部分學校建立了較完善的教科研運行機制,形成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或課題組的教研管理網絡。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學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訓、校本教研制度、規劃、計劃。三是教研室積極開展“校際交流、聯片教研”,加大學區間的交流與合作,認真指導學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縣教研的整體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為止,大部分學校能根據校本教研要求有序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全縣教師在州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獲獎論文500余篇。
通過課題研究活動,既調動了教師參與課改的熱情,又引領了課改工作,同時也培養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四、以隊伍建設為先導,提升課改執行力
推進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決定著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訓力度,提升理論水平。
一是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各校大力支持教師外出學習。本年度,全縣選派教師參加“國培項目”、自治區小學英語教學觀摩與教材培訓、自治區中學語文教師培訓、伊犁州直高中課改聯合教研、自治區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訓等培訓、觀摩活動90人次;組織了4期骨干教師赴張家港培訓近百人。
二是結合我縣實際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學校教師積極參訓。隨著新課程不斷推進和各學科20xx版課程標準的推行,為適應新形式,我縣邀請了3批教育專家進鞏留講學培訓,參訓教師達900余人次;針對我縣雙語師資薄弱,舉辦了“雙語教師培訓班”和“小學語文培訓班”,參訓教師120人次;組織了“20xx年中小學教師白板培訓”,參訓教師300人次;在“自治區20xx年高中骨干班主任遠程培訓” 、“20xx年新疆中小學書法教材培訓”、“20xx年自治區中小學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訓”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xx9人次;“20xx年自治區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訓”遠程直播培訓中,參訓教師200余人;5 20xx年中考研討活動160余人參加研討等。三是學校認真組織校本培訓。學校以各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涉及各學科課程標準、課題研究常識、研究性學習知識、教學常規要求等內容。學習的內容貼近教學實際,指向新課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學校采取測試考核、撰寫論文、教學展示等方式督查評價學習效果。如縣高級中學、塔斯托別鄉中學等。
落實青藍工程,實施任務驅動。我縣各校將落實青藍工程作為培養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要求導師采取聽課評課、疑難解答、檢查指導等方式,從備課、上課、布置作業、管理學生、課題研究、專業成長等方面指導年輕教師。年輕教師虛心學習,自覺上進,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素質,向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發展。特別是高級中學實施了任務驅動,對作為徒弟的年輕教師提出“六個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試卷,每位青年教師承擔或參與一項研究課題,研讀一本教改論著(文章),擬制一份合格試卷,上好一堂匯報課,寫一篇教學感悟論文),期末撰寫跟師總結,完成六個一要求,并對結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評價,效果明顯。另外,高級中學還借助援疆教師,深入實施“青藍工程”。
積極組織比賽,搭建展示平臺。學校積極組織說課、教師解題能力比賽及教學論文評比等各類競賽,檢閱展示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課堂教學水平,樹立榜樣,總結推廣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鍛煉能力,組織教師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比賽,取得佳績。如參加自治區中小學語文錄像課評比2人獲獎;區中小學綜合實踐說課比賽1人獲獎;區小學數學錄像課比賽1人獲獎;州中小學數學教師論文大賽4人獲獎等。
五、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體現課改創新性課程評價主要從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兩個方面開展。
建立有利于教師主動發展的評價機制。一是教師自我評價。每學年學校要求教師對照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觀的評價。二是學校考核評價。
6突出多元性、發展性,不再簡單地以考試成績評定教師,多方面綜合評價。如部分學校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育實際,學校制訂了鼓勵教師創新的各項規章制度,獎勵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此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級中學從教師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力度與實效、教學效果、選修課開設情況、課題研究成果、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目前教師評價已制定評價細則并據此進行學年綜合評價等。
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一是采用“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三結合方式,從社會責任感與創新精神、學業水平、日常表現、考勤等方面進行,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創新性、互動性;二是使用“賞識”評語制度。我縣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語時要用第二人稱的語氣,同時要求堅持“賞識學生”的原則,給學生人文關愛,體現教師、學校對學生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的肯定,指明努力方向;三是實行學分制管理。高級中學制定包括綜合評價、公示學分、認定學分、認定注冊、建立學生學分檔案在內的學分認定程序,力求學分制管理有序進行,確保學分認定的公平性、權威性、導向性。目前學生評價方案正在制定以“學生成長記錄袋”為基礎的綜合評價體系。
六、以反思總結為動力,推進課改進程
全縣初中新課程改革進展順利,成績顯著,但從整體看,發展不平衡,在實施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對新課改認識不夠,觀念轉變不夠徹底,教師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師生有效互動的課堂仍然偏少;
二是新的評價體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師既有的教學價值觀難以揚棄;
三是師資隊伍結構性缺編,尤其是部分農村學校在音、體、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上師資缺乏;
四是全縣各個學校的課改工作發展不平衡。部分學校重視不夠,教研活動組織不到位,課改工作相對滯后。
7為推進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反思,認真總結,努力從以下方面改進。一是加強新課程實踐研究,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二是聚焦課堂,加強常態課課堂教學的評估指導,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三是改進教師研訓方式,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培訓和教育科研的重點;四是關注師生身心發展狀態,完善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五是加強教學資源整合,促進學校教學均衡發展;六是加大督導檢查的力度。
在課改歷程中,面對改革進程中諸多困惑和變數,我縣努力用改革的思路克服工作中的困難,用發展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前進,使課程改革成為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載體,成為學生自我完善的空間,成為教育事業騰飛的平臺。
課程調研報告4
一、概述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縣教育教學正沿著正常的軌道良性運轉。自20xx年秋季,我縣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實驗,前期準備工作和培訓工作運作良好,為了更好地了解新課程的實施情況,我們中學組分為兩個小組,其中每個小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別深入東寶中學、時家店中學、亨通中學、太平川中學、安口鎮中學、和平中學、駝腰嶺中學、涼水中學、姜家店中學、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學,進行了有關教育教學情況的調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課堂聽課、評課與交流、結果反饋的形式。共聽課280節課,查教案約140余本。此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級新課程的實施情況;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教研制度的落實情況;我們對全縣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目前,全縣各中學新課程的實施基本啟動,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新課程實施已初見其形。通過調研了解到,基層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們身上的壓力很大,困難和困惑同時尚存,但是他們的進取精神和積極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成績與問題也同在,現把有關的調研情況進行如下匯報。
二、主要成績
1、從新課程的啟動至今,近一年半時間,歷經三個階段:學習階段;通識培訓階段;實施嘗試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的運作展示出來的成績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部分學校開展的校本培訓,使教師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并積極地投身于新課改的嘗試中去。
(2)部分學校的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積極嘗試教學方式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所學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
(3)大膽嘗試利用新的評價體系進行施教,能夠從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努力探索學生發展性評價,重視學生的過程管理。
(4)“新課程、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教師們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嘗試改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課堂上倡導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創新。(5)教師的角色有所轉變。由原來的課程規范的復制者、知識的施予者、分數的評判者轉變為課程的創造者、教學的交往者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
(6)課堂上能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能尊重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能夠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為他們創造實踐的機會。
(7)教學設計有所突破,能夠自覺地改變原有教案格式的約束,認真學習和準備,巧妙設計教學,適應于本校特點與個性發展。
(8)作業能做到詳批詳改,作業量足,作業本整齊規范,批改次數多。
(9)實施新課改的進展程度直接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有關,事實證明,哪個學校領導重視,積極地深入課堂,學校的課程改革就搞得好;哪個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師就不肯行動起來。
三、實施新課程給教師們帶來的困惑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是初次嘗試,一些新的理論與操作無法使教師們正確認識和適應,出現的困難很多,困惑也很多。具體表現為:
1、經過假期培訓,在開始使用新教材的時候,教師們有較高的熱情,可是過了一個半月后,面對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擔心期末考試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既影響自己在學校、家長、社會中的地位,又影響自己評優、評職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強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走原來的“老路”,用原來的方法教學了。
2、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從“某某年起”,似乎課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級的事,與其他年級無關。難道是因為起始年級用的是“符合課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級還用老教材,所以才會新舊有別,所以課改就該是起始年級的事,而與其他年級無緣,那么其他年級的教師就該理所應當地不參加培訓,不進行學習和研究。
3、新一輪課改提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于是新教材相應地編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與實踐的活動,諸如“動手做某某實驗”、“訪問某某工廠”、“到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等等。然而,經過聽課調研,尤其是農村中學,實際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實驗”,從口里“變顏色”,在黑板上“上網”------培養學生的操作與實踐能力成了空談。
4、個別學校沒有把新課程當回事,安排接受培訓的教師參差不齊,有的教師經過培訓后被“調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沒有經過培訓的教師在“實施”新課改,必然是用老辦法來嘗試新課程,其結果是不倫不類。
5、實驗教師在嘗試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得不到領導的支持,同事的認同和家長的理解,總是說:“那樣教不行,學不到什么知識”或是“某某教師上課管不住學生,班上鬧嚷嚷的,紀律差,影響其它班學生的學習。”等。
6、要考慮課改的具體成效,關鍵還要看師生在教與學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也就是說,教學方式的變革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就目前而言,通過調研,多數教師和領導仍停留在觀念是否轉變的問題上,至于教學方式的變革仍無從著手。
四、存在的問題
引起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學校內班額過大的問題;政府投入不到位的問題;評價體系滯后的問題;教學的`內部硬件設備滯后的問題;中小學銜接差的問題等等均屬于課程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一些因素是因為認識不足或是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不對路所導致的。具體表現為:
1、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師資配備比較薄弱。初中的師資缺編嚴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師隊伍很不穩定,有的素質較好的教師改教主科,代課和改科的教師比較多,而這一部分教師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級任教,再加上學校領導較多地考慮近期的教學效應,增強了初三師資的配備力度,從而加劇了七年級教師師資相對薄弱的趨向。
2、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轉換還不到位。新課程新理念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中“能創設一定的情境,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去探索發現、交流討論,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在調研聽課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教師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仍無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課程標準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在用傳統的方法實施新課程。教師講得較多,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較少,擠占了開展小組活動和討論的教學時間,從而淡化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剝奪了學生自己親自去獲取新知識的時間和機會,又落入了應試教學的誤區。
3、觀念轉變亟待解決,師資培訓應當始終如一。通過調研和檢查,有近1/4的教師未參加培訓,其授課狀況不言而喻,仍舊是走老路。有的教師確是“邯鄲學步”教案草草幾行,只寫寫程序。一個教案可以推而廣之用于全冊。不能體現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三維”的思想無從查找。個別教師畏難和抱怨多于勇氣與思辨,應付多于積極,守舊多于創新,浮躁多于研討。
4、教師的素質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師教學時,還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多數教師照教材講教材,尤其是“重結果,輕過程”,教師只單純地教給學生某些結論,不能及時“點撥”和“引導”學生思維,使學生只掌握結論,而忽視了結論背后的豐富事實,對結論的發生、發展沒有充分的認識,不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教學,而是照搬現成的教案教學。
5、學生的主人翁感沒有得到體現。課堂上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跟著老師轉,學生總是處于從屬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給家長學習”、“為老師作題”的怪念頭,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創造有利于教與學雙方達成平衡的雙邊活動機會,沒有改變學生“獨立學習”和不會學習“的現狀。
6、有些課改教師缺乏上進心,不愿花精力鉆研,教學中缺乏創意。教師的惰性心理是課堂教學不精彩的一個主要原因。有的教師總覺得自己課改的課和原來的課差別不大。課改后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體知識。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這并不說明教師的課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覺得一節課內容太少,沒什么可講的,也沒什可學的。
7、有的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新課程的認識,將著眼點仍放在升學率上,部分學校的教師沒有參加培訓,對于新課程理念沒有認識,導致用老辦法實施新課程。有的教師有為難情緒,不敢放開手腳來做。
8、有的學校三大主科搞得較好,忽視其它學科課程的實施,以至于學科教學不能同步實施。
9、傳統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教師既謀求“革新”,同時又不能“棄舊”,而陷于迷離狀態。多數教師在嘗試教學方式的轉變,但缺乏對教學方式變革的正確認識,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流于形式。
10、缺乏對教學設計的正確認識,教案依舊遵循著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師自主思考的空間,缺少課后的教學反思。
11、課程資源不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支撐課改。實驗室不足,實驗室中的儀器和藥品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導致許多簡的演示實驗都不能完成。教師的創造性不強,消極地對待課改。
五、建議與策略
1、加大對各學校領導的管理與培訓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方法,只有領導的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帶領教師們搞好課改,才能指導到位。
2、支持和鼓勵教師們學習,重點放在教學方式的轉變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購買一些課堂實例的光碟等學習的方法,多讓一線教師走出去,學習外地經驗,開拓自己的視野,轉變觀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師們盡步入實施新課程的軌道上來。
3、課改的培訓,應貫徹始終,不能一勞永逸。應象大連甘井子區一樣,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同時教師的評優、晉級等項掛鉤。
4、應盡快構建教師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要通過期末試題的導向性,促進教師的教學。認教師們放開手腳,大膽嘗試,盡快探索出適應于本地的較好的教學方式。
5、教研員應多參加國家、省、市級新課改的培訓,以利于充實自己,更好地進行指導,否則“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無法同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改接軌,導致指導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門應設立關于新課改的專項資金,來促進新課改的實施,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和開展各項專題研究與學習。
7、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教研部門一些傾斜政策或權限,才能增大其指導力度。否則,教研部門前面指導,指導后教師們仍然我行我素。組織的培訓,教師參加也行,不參加也行。
8、改變教案的書寫格式,給教師們創設一個自主的空間。
9、加大對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監控,對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勵教師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真正使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起來。
10、在教學實驗中,努力搞好各學科的教研活動,把好的經驗積累起來,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以豐富自己的教育思路。
課程調研報告5
一、調研目的
通過調研,了解我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對專業技能、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需求,以便進行課程體系重構,課程內容重構,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法,決定專業的定位、規模、層次、發展、設備投入和師資建設,重新制定實施性教學計劃,將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成為國家級示范專業,并帶動相關專業課程的同步改革與發展。
二、調研的主要內容
1、了解企業對學生就業的需求,對往屆學生的社會能力、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的評價,企業對計算機應用專業職業技能的要求、工作范圍和崗位的業務要求等。
2、了解企業生產情況、計算機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生產與管理崗位職責、員工待遇情況。
3、了解企業對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建議。
4、了解企業員工的能力情況,聯合開展企業員工培訓的可能性和相關事宜。
三、主要調研方法
1、擬定調研內容和提綱,提前與企業進行聯系,確定調研時間和內容。
2、與企業相關人員進行座談交流,請他們就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設置提出意見和好的建議。
3、參觀考察企業生產現場,了解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工作的作品和要求。
4、與我校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畢業、實習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感受、體會和建議。
5、設計相關課程內容、培訓等需求調查表,請企業相關人員如實填寫。
四、計算機行業發展情況
目前,我國計算機市場的主體仍然是行業應用市場,在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指導下,行業應用市場總體上保持穩定的增長,但行業間需求不一,增長各異。國家信息化進程涉及到各行各業。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運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購、應用計算機產品的主流需求,這些用人單位需要大批計算機應用技術人才。
五、職業工作崗位情況
經調研發現,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軟件開發,網絡維護,計算機相關產品的銷售等工作。這些崗位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IT技術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隨著部分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迫切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然而,該專業應用型技能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處于嚴重緊缺的狀態,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六、專業定位及發展方向
調研發現,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畢業生很受企業青睞,適應的工作崗位類型也很廣,主要有網站設計與開發、軟件測試員、系統維護、系統管理、計算機產品營銷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平面設計、網管等。
調查信息表明:企業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除此之外,被企業提到頻率較多的還有實習經驗、吃苦耐勞精神等。
調查中還發現:大中小型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不盡相同。大中型企業實力雄厚,
技術人才比較充裕,對技術崗位的劃分較細,對人才的業務要求較專一;而小型企業由于人才數量不足,對招聘人才的業務要求較高,希望招聘到知識面寬、操作技能強、適應職業變遷和產品開發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七、師資建設
1、加強計算機應用專業及相關技術師資的配備,提高技術力量,使專業教師盡快適應及熟練運用實訓設備,以保證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專業教學要適應新形勢下的企業要求,需要教師具有更高的人格素養和創新意識,變模式化教學為動態教學,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促進自身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出學生內在的潛力。
2、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考察及培訓,不斷掌握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做到培訓內容方式以就業為導向,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師資建設。
八、課程建設
課程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依據,是辦學主體與受教育者聯系并開展交流活動的載體,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及教育活動的組織手段和方法。目前的職業教育課程結構仍然不能彰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點,課程內容不能適應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教學過程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因此結合學生就業地區計算機產業群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應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我們初步建議建立辦公軟件應用模塊、組裝與維護維修模塊、計算機網絡構建與維護模塊、計算機平面設計與制作模塊。
課程調研報告6
一、資源調查和背景分析
煙臺市牟平區養馬島旅游度假區地處煙臺以東30公里、牟平城區以北9公里的黃海之中,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養馬島,古稱莒島,又名象島,島東側有一小島,狀若巨象沐水,故而得名。島上丘陵起伏,草木蔥蘢,山光海色,秀麗如畫。具有美麗的傳說,豐富的海產資源,多樣的海洋現象,迷人的旅游景觀,獨特的民俗文化等。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更是每一位學生深愛的家鄉。
20xx年下半年開播的一部星爸萌娃的戶外真人秀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課余時間學生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在盛贊萌娃可愛的同時,我們還敏感的發現了一個問題:每期節目所選擇的的地區不同,各有特色,并很快掀起了當地旅游的熱潮。同學們在喜歡《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同時,更希望節目組能到養馬島來錄制節目。雖然我們不能當編劇和導演,但我們可以為節目錄制組介紹自己的家鄉。于是,我校開發了《我的家鄉-養馬島》校本課程。
二、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確定過程(一)課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了解家鄉的傳說、家鄉人民的生活習性,知道家鄉迷人的旅游資源和自然風光,體會身為家鄉子女的自豪感,培養對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②認識了解家鄉的物產、地方小吃等,探尋家鄉的歷史遺跡,尋訪家鄉的現代文明,感受家鄉的美麗富饒和可愛的情感,奠定熱愛祖國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
轉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習、探究,培養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
品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觀察與思考,探究與質疑,調查與實踐,在探究性學習中,繼承民族文化、家鄉文化中的良好傳統,樹立為校爭光、為家鄉服務的偉大志向。
②在學校校本課程的學習與活動中學會交往與合作,學會關心他人,欣賞他人,珍愛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享受成長的快樂,培養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勤奮好學、樂觀向上的人文素養與美德。
(二)課程內容的確定過程
課間,學校以《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營造氣氛,學生十分喜歡,紛紛談論節目中的星爸和萌娃,有效的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接著上課的時候,老師與學生進行自由交談:同學們,你們喜歡看《爸爸去哪兒》嗎?為什么喜歡?想不想讓節目組也上我們養馬島來錄制呢?同學們紛紛交流自己的想法,希望節目組到養馬島來是眾望所歸。
加以進一步的引導:每一期節目的錄制都要考慮到收視率,想要節目組到我們養馬島來,首先要讓他們了解養馬島,對養馬島感興趣,覺得我們養馬島有特色,值得來才行。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首先我們必須熟悉《爸爸去哪兒》節目。于是讓學生談一下自己對這檔節目的了解?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是該節目是
親子節目,星爸萌娃到任何一個地方,首先要參觀瀏覽一番;二是每一個地方都為他們準備了各具特色的房子;三是星爸萌娃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四是要為星爸萌娃準備吃的以及食材,星爸們要自己為孩子做飯。
在對節目進行了剖析之后,進行概括:實際上就是要考慮星爸萌娃住、食、活動等方面。那么作為本鄉本土的養馬島人,我們就有義務對節目組介紹養馬島,提合理的建議,我們可以從哪幾方面入手呢?即養馬島歷史風情、海島風光、海島物產、海島小吃等。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小組劃分:初一歷史風情組、初二風光組、初三物產組和初四美食組。當然,在劃分小組的時候,我們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后各小組進行了活動方案的制定,研究了活動的時間、計劃以及活動方式,進而進行了方案的展示,其他小組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提出了合理的建議。為課后學生自主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學習、探究,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實施的策略與效果
(一)實施保障
1.學校對現有圖書室、閱覽室、電教設備等進行調整,統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證學生有較好的活動空間和條件,并為課程資源開發創造條件。
2.學校鼓勵教師訂購書籍,并給予教師外出學習機會,鼓勵教師“充電”學習,使教師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調查和走訪技巧的培訓,培養其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
(1)學生身處養馬島,理應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個系統深入的了解,發動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上網、到圖書室查閱資料或到社區、黨委及相關部門去做調查,寫一篇關于“我的家鄉-養馬島”的調查報告。包含內容如:養馬島的地理位置、歷史人物風情、物產、旅游資源、特色小吃,養馬島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旅游資源、特色產業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績,要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學生通過調查、了解這些內容會更加熱愛他們生長的這片土地。
(2)養馬島有許多美好的傳說,這些傳說就流傳在百姓中間,組織歷史風情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家鄉的老人聽他們講故事等各種方式收集這些傳說,然后把收集的故事整理出來,統一匯總。這樣可以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并且這些傳說往往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讓學生自己搜集整理也是一個讓他們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
(3)養馬島也是一個文藝之鄉、旅游之鄉,在我們這里有著許多值得驕傲的記憶。組織學生一起去尋找這些養馬島歷史上珍貴記憶,把收集的資料認真的整理出來。帶領學
生進行家鄉一日游,實地考察家鄉的旅游資源,并到度假區管委進行采訪,了解養馬島旅游資源的現狀及開發。讓學生搜集篩選資料,學會調查訪問的技巧。
(4)養馬島雖小卻有著眾多的海產和特色小吃,對于這些同學們可能知之甚少,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問,多聽,多記,多觀察,拓展自己的見聞,并通過考察內容充實完整,分類整理成調查報告。
2、整理階段
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資料必定是多而繁雜,學校安排綜合實踐老師對學生上交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綜合選材。
3、完善階段
(1)學生上交的資料經過責任教師整理后,還是以單塊的形式存在的,學校安排曲彩虹老師對整理后的材料進行統一的版面設置,形成電子稿件。
(2)學校安排楊應春老師對整理后的資料在語言上進行必要的過渡、添加和修飾。
(三)實施效果
1、在重視國家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用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
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過程。
2、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在參與中受教育。培養了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了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3、實施學生—教師—學校三級和諧評價,創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保證了學生快樂健康成長。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自我調節,以情帶動自己,更深入到學習中。學生自始至終做主人,不斷地激發學習熱情,學會調察、學會思維、學會評價,從而開成“樂學”、“好學”、“勤學”、“獨立學習”的良好氛圍。
四、課程評價標準與方法
(一)、評價標準
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學生學分考核的依據。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二)、評價方法
1、對教師開發的課程方案的評價
教師的課程方案內容包括:校本課大綱、教學計劃、內容、教案。
2、對教師校本課程教學的評價
3、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計為學時學分(C)。出勤率低于60%無學分,超過90%,計滿分。該項目占學業總成績的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計為課業學分(P)。占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的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計為成績學分(K)。占學業總成績的40%。
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C+P+K
五、現實問題與改進意見
(一)存在問題
1、教師的課程意識淡薄,對校本課程的涵義一知半解,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不到位,課程開發能力欠缺,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只是那些有專長教師的事情。
2、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準備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長期以來,推行的是國家課程,絕大多數教師基本上沒有學過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方法,更少有過課程開發實踐的訓練。
(二)改進意見
1、加強教師課程知識技能培訓力度
更新教師觀念,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積極倡導“學校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并建立理論學習制度,同時通過拓寬教師的研究領域,拓展教師的視野,了解一些新的改革動向等信息,學習新的課程理論從而使教師的素質滿足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
2.教師個人主動學習
教師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能夠調整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能夠加強對知識的敏感,對一些新的改革動向和新的知識點能夠很快的接受和消化,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為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做好必要的準備。
3.對校本課程開發做專題培訓
邀請一些課程專家對本校的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讓教師擁有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和主動權,讓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體會。
課程調研報告7
一、教學模式的改革
由于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前的“一塊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學模式一不能適應教學要求。因為這種上課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對書空講,學生看不到實物,更不要談動手操作了;即使講授實踐技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學生的接受效果可想而知。鑒于此,為了使學生切實掌握零部件工作原理以及維修技能,我們采用了理實一體化教學;并根據學生差異,實行分層教學。
1、理實一體化教學
所謂理實一體化教學,說透了就是理論和實踐在一起上。我們的理解是:以前理論和實踐是分開的,上完理論再上實踐,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即學生在學理論的時候對于所學知識是一片空白,因此接受知識的速度和效果都不是太好;如果老師在講理論的同時能夠讓學生看到實物,并且可以現場看到老師操作甚至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就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那么學生對于老師講的東西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這樣學起來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遺忘。比如在學習“起動機控制電路故障排除”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對照電路圖、整車電路,圖物聯系,首先學生學會了看電路圖,學生可以對照電路圖上某段線路找到整車上相應的電路;其次學生可以根據電路圖查找故障,采用順藤摸瓜找到相對應的故障所在。在介紹中央線路板時,讓學生觀察中央線路板外觀,告訴學生兩個知識點:
1、中央線路板線路全部做在板內
2、中央線路板上有若干個插拔器,把它們劃分了若干個區:A、B、C、D等,每個區的插拔器接不同部位的電器元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直觀的看清楚了中央線路板的外觀特征。
2、項目教學法
所謂項目教學法,其實就是把大化小,由易到難,逐步掌握,但是這個“小”并不是無目的的小,它要教師從實踐維修過程當中找出來。具體是這樣的:我們改變了原來的先講課(講結構、講原理)后實習而是采用一看、二摸、三拆、四裝、五才是為什么。把一個復雜的汽車分解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核心部分(發動機、底盤、電器等部分)。圍繞這些項目進行教學。新的知識只有在已經被掌握的知識的構架上才能被輕松掌握。比如說把汽車作為一個大的概念時,項目就只能是發動機、底盤、電器設備等具有組合性的,讓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大概的整體的了解。這經歷了第一個階段,接下來可以以發動機為大概念,點火系統、燃油噴射、油料供給又可以是其中的項目。最后經歷第三階段:以點火系為大概念,點火控制模塊、傳感器又可以作為其子項目。所有的項目之間必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各部分之間的連接和相互關系。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教學需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根據學校自身設備,結合市場調研報告,自編一套既能滿足學校教學設備又能符合企業人才培養要求的校本教材,實施項目教學法,根據學生差異,上課時實行目標分層教學,在課堂上改變以教師主講,學生聽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入多媒體教學,利用課件,多媒體臺架,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學生的理解也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
三、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改革
我校在汽修專業教學中積極推進課程結構改革,實行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打破傳統科學體系,實行理實一體化。新一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下發后,本專業主動開展社會調研,力主構件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為主線,以項目為主體的專業課程實施專業課程模塊化、綜合化、項目化需要,根據項目編寫小本教材,并配合課程改革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
目前我校課程結構如下:
1、文化課、基礎平臺專業基礎課
a.汽車機電
b.汽車檢測
c.柴油機維修
2、考證
四、總結
基于上面的研究和所達成的共識,我校圍繞汽修專業課程改革開展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果。
1、為了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課題的研究和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讓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具備企業搶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學校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調整并加強了課題組的力量。
2、重新調整并擴充了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指導委員會,并邀請專家為我們的專業建設進行廣泛的調研,聆聽專家的意見。在專家的指導下修正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為我們的學生和教師做講座。用企業發展的技術現狀來開拓我們的.思路。
3、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一方面大力引進近年來高等學校的汽車專業的畢業生和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際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對我們學校原來的汽修專業教師進行再充電和再教育。使得我校的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的綜合素質已初步具備實施項目教學的能力。
4、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實習基地和友好單位的科技活動。關注行業技術發展的前沿,結合當前的工作,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上,作較為積極的思考和探索。對于在生產實踐和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經驗和感受,及時總結。形成可供團隊共享的成果。
5、在教材建設方面,積極鼓勵教師尋找技術資料和自行編寫和
學校實習實訓設備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以提高教材和教師、設備、學生的結合程度,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目前已經完成的校本教材有:
6、為提高多媒體教室的教學效果,增加教學過程的信息量,增加教學過程中的可調整性,要求專業教師自行制作適合學生學習能力并配套我們學校實驗實訓設備的課件。
7、根據學校現有的設備條件和教師能力的條件,在實訓中心和實習工廠中嘗試項目教學。如輪胎動平衡測試和調整、自動變速器的液力聯軸器、行星齒輪機構、四輪定位、汽車尾氣排放測試等。
10、由于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強大的實驗平臺的使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了較大的進展。特別是和現代行業同步的實驗設備的運用,不但提高實際操作的技能,理論學習和運用能力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雖然我們已經開始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并作了一定范圍的嘗試,但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要達到項目教學的預期目標,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續加強教師隊伍結構的合理性建設和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種資源,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多方面、多渠道發現和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聘請行業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作客座教授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提高我們的教師對新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繼續執行教師的暑假工廠實踐,提高教師對新技術、新裝備的使用能力,保證教師對項目教學法的駕御能力。
2、續加強學校對專業實踐的硬件平臺的投入,包我們的實習工
廠建成具有一流技術裝備的汽車實驗室。既可以用于教學實踐,也可以引導教師從事研究活動。我們學校的周圍有我們的自有土地一百多畝,計劃用途是校門的南面建一家汽修廠,學校的北面辦一所駕駛學校。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來壯大我們的汽修專業,促進我們的教學。
3、加強對專業課程的項目設立的合理化研究。我們現在進行的項目,是根據現有的設施和教師的能力來確當的,并不十分適合企業現場的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嘗試,下一步我們的規劃是在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幫助下,科學、規范地制訂專業實用人才能力調查表,在常武地區乃至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調查和咨詢。設立完全符合現代汽車修理行業要求的能力訓練的項目,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實現和企業現場的“0”距離對接。
4、加大教材改革和校本教材的建設工作力度。使我們的教材更加適合于我們的培養目標,更加適合于我們的教學計劃,更加適合于我們的實驗實訓設備,更加適合于我們的課堂,更加適合于我們的學生。為我們的項目教學法的順利開展提供最有力的保證。
課程調研報告8
我國幅員廣闊,地域差異極大,為了緩解“一刀切”的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頒發的《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明確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1] 三級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靈活的學習空間,為他們的均衡與個性發展提供了保障,也促進了我國差異較大的各地區均衡化發展。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三級課程體系還存在不足。本次調研的目的是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了解重慶地區在新課程改革以后義務教育階段三級課程的實施情況,以提出改進策略。
為了增強調研的代表性,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對象為重慶市部分學校的校長與教師,其中包括小學和初中。
一、調研結果分析
1.態度與認識
通過調研發現,重慶市中小學多數教師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級課程,所在學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因此,教師相應的課程開發意識、參與度極低,86%的教師認為這是由于對三級課程宣傳不到位所造成的。問卷調查還發現,在了解了三級課程理念與價值后,86%的教師認同三級課程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這表明三級課程是非常具有發展空間,且得到重慶廣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課程結構比例
對于三級課程設置結構、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師持質疑態度。43%的教師認為國家、地方規定的課時比例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完全達成。例如,按照重慶某縣規定,傳統的重點科目如英語、化學每周為2個課時,而體育卻為4個課時,雖然該規定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增強體能素質為目的,但課時的大量縮水造成繁多的知識與能力的課程目標要求明顯難以實現。分析發現,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課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單方面的政策決定,而沒有考慮到與之緊密聯系的因素,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的配套情況。此外,盡管三級課程比例有一定的靈活度(國家課程占80%,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占16%~20%),但仍難以滿足不同區(縣)或學校間教育水平上較大的差異性及不同需求。
3.經費與師資
由于經費、師資及各方面配套資源的缺乏,部分校長反映課程表中的校本課程幾乎形同虛設。盡管部分的被調研對象已經擺脫了校本課程就是編寫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認識,意識到了活動課、綜合實踐和選修課也屬于校本開發的范圍,但他們仍然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上級教育行政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否則三級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訪談中諸位校長透露,由于工作壓力大,教師職業倦怠感明顯,校本課程開發如果不與福利待遇掛鉤,難以激起教師的參與熱情。重慶市的普通學校或區縣學校,課程開發的支出捉襟見肘,以致校本課程的實施頻頻擱淺。一些財政寬裕的城區或重點學校,三級課程的實施相對較好,但仍然沒有完全達到一種致力于滿足學生需求及充分發揮校本優勢的自覺、自律的狀態。
43%的人認為媒體、專家意見對三級課程執行有很大的影響,但由于經費不足,學校沒能力聘請專家到校指導或給經驗不足的教師提供課程開發方面的培訓,且多數學校表示存在基本師資不足的現象,再加上課程配套資源的缺乏,學校對于課程的開發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評價制度
多數校長和教師表示,學校沒有與校本課程或地方課程配套的評價制度,且學校對其重視度不高。由于沒有完善的評價制度的制約,地方、學校對課程的開發與執行成為了一種隨意行為。71%的教師表示三級課程的執行有賴于總的教育評價制度的變革。若保持現行的重視國家課程絕對分數的評價制度,地方、學校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數,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犧牲地方、校本課程為代價。
5.管理機構與保障制度
政策規定的良好執行需要一個高效率的、強大的管理團隊。但57%的教師認為,本地區、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執行落實不到位。沒有常設的管理機構也就意味著缺乏專門的管理人員與機制,三級課程的實施容易變得難以控制。
85%的教師反映三級課程的監察力度不夠,因此,地方、學校、教師不能認真履行課程開發的職責與義務,而教育行政部門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監督三級課程的執行及承擔相應責任。一部分校長反映,三級課程實施過程中對于可能發生的意外的責任承擔模糊不清是三級課程實施較大的阻礙。例如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雖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但學生的安全保障問題卻成為學校的顧慮,學校害怕一旦意外發生后的責任承擔以及對學校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討論與建議
為了使三級課程體制更加完善、充分適應地方需求與經濟發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本文對重慶市范圍內的三級課程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建立專門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
健全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是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規劃落實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議重慶市、地方(區、縣)建立專門的三級課程管理機構。課程管理部門作為一個執行與自我管理的樞紐,可以以領導小組及日常辦事機構的'形式組建。領導小組負責對上級課程管理的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審定本市、區(縣)課程管理方面的計劃,決定重大問題并協調相關事宜。而辦事機構則負責擬定本市、區(縣)的課程管理方案,在領導小組決議后,負責組織、指導及監督下級部門有效開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機制
三級課程從總體規劃到課程開發、執行、激勵、監控、反饋,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來明確各部門及其人員的職責與義務,讓三級課程的實施做到有條有理、暢通無阻,權責問題的清晰也使地方、學校對三級課程的落實無后顧之憂。因此,建議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級課程運行、激勵與監控機制,從策略上保障三級課程的實施。此外,在不與國家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課程管理方面的法規,利用剛性手段為三級課程的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學校方面,建議制定課程管理的相關章程,明確學校課程管理的目標、規劃及相關人員的行為準則。學校的管理章程是“學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監督管理的基本依據”。
3.加大宣傳力度,注重人員培訓
三級課程的實施不僅需要國家、地方管理部門的政策、法規支持,更需要地方與學校的研管人員及一線教師的全力積極配合。由此,建議重慶市級、區(縣)級管理部門及學校除了加大對領導階層的關于三級課程理念、價值、意義的宣傳,更要采取相應措施大力調動各級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三級課程意識,改變其傳統機械的課程觀。此目標可通過研討會、工作會、宣講會、項目研究等正式形式達成,也可通過宣傳標語、網絡、電視欄目等非正式形式營造有利的課程管理環境。此外,建議管理部門為學校教師或專職開發人員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機會,或鼓勵、督促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聘請專家到校指導;區(縣)級管理部門可組織建立學習社群,并定期開展交流學習,拓寬專家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強課程設置的適應性
國家的課程設置旨在為全體學生提供共性基礎,因此,其框架性的課程結構、計劃、底線要求與目標的設置是必要的,但同時需要地方、學校積極配合,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補充,以適應本土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培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建議重慶市級、區(縣)級管理部門組織調研小組,對其負責區域或學校進行三級課程實施情況(現狀、問題、障礙等)的調查研究,并以此作為課程設置修改與制定的依據,各區(縣)可在權限范圍內做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差異性的課程設置。同時,建議學校建立專門的校本課程研究小組,除了進行校本開發研究,也針對本校的課程實施情況定期向上級部門匯報并提出相關建議或請示,做到管理與反饋并重。
5.設立專項經費
經費的短缺是三級課程順利實施較為關鍵的限制因素。有了專項的三級課程管理、資源開發經費,地方、學校才能購置相應的配備資源、為教師提供培訓和福利補貼、聘請專家到校指導,教師及教研人員才能在三級課程的貫徹落實中大展拳腳,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優勢。因此,建議重慶市級課程管理部門在加大三級課程宣傳的同時為其劃撥專項經費。各級部門應該制訂專門的款項撥發計劃及監督機制。此外,學校對上級撥發的經費安排及使用應該有一個詳細的計劃與說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資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課程資源的開發、人員培訓與相關設施的配備,區(縣)級部門或學校也可設立教師課程開發補貼機制,將對課程管理與開發的貢獻加入教師評估或晉級的考慮因素范圍,這樣不僅能激勵人員參與管理、開發的積極性,更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及三級課程管理與實施效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6.深化評價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級課程評價制度不僅是對課程實施質量與效果的全面調查與評估,更為課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根據。當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評價制度的缺乏成為了三級課程實施的瓶頸之一。建議國家進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評價制度的改革;而重慶市級管理部門可在政策條件允許范圍內加大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價管理,對下級部門做出框架性建議,優化評價方式;區(縣)級部門和學校可根據其所開發的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性質或形式設立對應的評價制度,適當增加總體評價及綜合評價中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縱向與橫向相互呼應的、完善的評價體系,以此來促進各級課程管理的開發與落實。
課程調研報告9
1、背景
20xx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中提出在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的同時,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現有圖書資料和網絡信息,獲取知識和技術,并使學生在運用知識和技術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從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新《大綱》強調以媒體為輔助的任務式教學模式,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合英語》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盡可能多的英語信息,便出現了消極灌輸知識的現象,學生的語言能力沒有真正的培養起來,綜合英語課程的綜合能力培養目標未能夠實現,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被抹殺了。
自20xx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已經開發建設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自20xx年以來,全國高職教育領域已經建設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網絡視頻課程。但是因為視頻時間較長,難以保證學生在長時間內保持高度注意力,實際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這些教學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也不高。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迅速步入“微”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名詞早已深入人心。在教育領域,“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在中小學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課”概念最初由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信息技術中心胡鐵生老師提出,并在佛山市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中進行嘗試建設(簡稱“佛山模式”)。如今,全國高校紛紛加入到“微課”建設與推廣的行列中,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xx—20xx)》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這也有力推動了國內“微課”教育資源建設的步伐。
2、調研目的.和意義
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比較大,傳統的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要求,特別是接受能力差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課堂所學知識非常有限。但是成功的微課程一旦制作成功就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使廣大師生獲益。課前學生可以在家或者宿舍觀看視頻自學,課內教師針對學生看視頻后產生的問題進行指導,并且能夠針對學生的預習和課堂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針對性更強。同時,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教師一對一的指導這些形式使得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比以前更多,這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而且,微課程實際上是把課內學習延伸到了課外,所以微課程的設計成了關鍵。微視頻不是課件,是比預習更有深度的學習,其效果不亞于原本教師課堂上講授知識的質量。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只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就一定能掌握所學知識或者技能,除此之外還能收獲學習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這也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微課程視頻不僅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教學資源,也是教師間相互學習的資源,教師通過觀看他人的微課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好的學校、優秀教師的微課程是師資培訓的好教材,而且加上網絡便捷的傳播手段,很容易宣傳推廣。
3、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微課視角下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建設的設計研究及應用,旨在根據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的要求,以課程大綱為依據,確定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建設的模塊并構建綜合英語知識體系;以構建知識體系為依據,結合課程的知識和能力培養目標科學組織設計許多不同的教學單元,構建單元教學體系并設置教學任務單和學生學習任務單;根據教學任務單制作微課視頻,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單布置任務并設置考核評分標準。
4、綜合英語課程項目化教學微課設計及應用
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應注重對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訓練,結合教學實際完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微課項目化教學優勢。總結高職綜合英語項目化課程微課教學經驗,在課程微課資源平臺建設方面可以自制微課,依托共享資源,學生參與資源建設等多種方式實現。
通過調研發現高職英語專業學生對專業相關工作有很高的意愿,對畢業生回訪驗證具備良好英語能力適應作環境。建立微課資源平臺要立足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微課在線等國內優秀資源平臺。與企業合作啟用超星學習通移動教學平臺,積累海量資源,從專業資源庫和共享名師名課中搜集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微課資源,不斷學習中搭建特色微課資源平臺。教師可以在校內實訓中心拍攝或通過圖片音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制作微課,對課程教學場景模擬再現展示英語交際能力。教師要在微課資源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微課具有運作簡便、空間隨意等優勢,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具有顯著作用。很多課程彰顯其神奇魔力,要有序把微課教學嵌入高職綜合課程項目化教學中。將微課應用于課前自學、課后鞏固等環節。課前教師登錄微課資源平臺發布項目任務,通過微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體驗工作場景。課堂中微課承擔任務導入,或工作過程演示、或答疑解惑等不同任務。教師通過微課資源音視頻、PPT等方式創設教學情景,采用情景模擬等不同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工作模擬中熟悉英語課程知識。課后師生同微課資源平臺及時反饋交流實踐成果,強化學生體驗經歷。
課程調研報告10
為了促使全市高三歷史教師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深入刻苦地鉆研教材和考綱,優化教學策略、探索教學規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對各校高三歷史的教學情況就教學計劃、課堂教學、備課作業、試卷評析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與分析,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領略和感受到高三歷史教師們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的熱情和奮發向上的敬業愛崗的精神,同時我們針對各校高三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要求。
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歷史任課教師全市共有15位,其中省溧中、光華中學、南中、埭中、戴中均有二位歷史教師,市三中有四位教師,只有竹中是一位任課教師,從總體上看,各校高三的任課教師絕大多數是新老教師搭配,形成了以老帶新、以新促老較為合理的教學格局。教師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理念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大多數學校能堅持教學案一體化,課堂教學的理念、教學模式都有了較大的更新,課堂教學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學計劃方面:
優點:
1、省中、光華、竹中、戴中教學計劃中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策略具體,教學課時安排詳細、能落實到每一周。其中省中有明確的高考目標,力爭在常州市區的優先名次,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光華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與勾通,注重對學科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與激勵;南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進度中分兩塊:一快是課堂教學的進度表,內容包含新授課的中古史和單元復習課的中國近現代史上下冊,另一快是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復習的內容安排,每一周都有學生閱讀復習教材的安排內容——《中國近現代史》,在此基礎上進行行跟進性訓練,以每單元25道選擇題為題量,在安排表中請學生對照表格嚴格遵守。戴中有明確的分工合作,教學策略講究實效;竹中的計劃扎實有效、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2、今年各校高三歷史教學進度基本一致,一般在20xx年11月的期中考試前完成《中國古代史》新授課的教學和單元復習教學,期中考試后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復習。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必須完成中古史、中近史、中現史三冊書的單元復習和主要專題的復習,期末參加常州市高三統考,教學任務比較艱巨,但在與高三教師的交談中,幾乎所有的教師對完成今年的教學復習任務充滿了信心。
問題:
1、省中的教學計劃中措施不夠具體詳細,要切實進行集體備課,既要有明確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
2、南中計劃中的指導思想要進一步明確,要確定高考的努力方向和目標;三中計劃中指導思想、教學思路和措施明確,教學課時安排詳細,但教學設計沒有明確的分工合作。
3、埭中教學內容能落實到每周、每一個知識點,但缺少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教學策略。
備課方面:
優點:
1、今年各校高三歷史教學除竹中只有一位任課教師外,其它學校均有二位或四位任課教師進行教學,大多數學校能進行共同研討集體備課、堅持實行教學案一體化。
2、省中、光華、南中能精心設計每一節的教學案,既貼近高考、又貼近學生的實際,各校教學案基本上自成系列,教學案的質量較高。省中、光中、三中、戴中注重高考精典題的解析,引導學生走近高考,了解高考的命題意圖和趨向。南中教學案規范、合理、有一定的新意,尤其注重結構圖示的創新和設計,化繁為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三中和竹中的教學案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優化。三中的學案設計切合學生的實際,選取的課堂思考題和訓練題貼近學生的基礎。
問題:
1、有些學校在教學案的設計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省中的學案中以填空的形式來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這有其可取的方面,但用大括號小括號的形式更利于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構建網絡式的知識體系,更便于學生記憶。
2、戴中教學案要進一步優化,要減少剪貼的成份,盡可能電子備課,努力形成備課組內教學案一體化的系列。
課程調研報告11
一、基本情況:
我校有88位任課教師,分為13個教研組。本學期,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學校總體發展為目標,深入發動全體教師的廣泛參與,堅持以提高全體教師的業務素養為重點,以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堅持教育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有機結合,較好的發揮了校本教研的引導作用。
全校88為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參與課題研究,承接青島市重點課題1個。普通課題4個,學校又有一個全校性的中心課題,“三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把課堂上如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的互教作為校本教研的`重要內容,采用“三引”模式題材學習,教育理論考試、集體備課、“三引”模式教學設計比賽、教學反思比賽等多種形式。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我校教師專業實力得到提升,涌現出一批教研骨干教師,如:劉譚、鄭繼玲、王春霞、張玉香、范曉輝、孫曉麗、劉偉麗、程曉煙、周松佛、程金麗等。
二、以校本教研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學校把轉變教師育人觀、教學觀、人才觀,強力推行課堂教學工作為學校重點工作來抓,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校本教研的重點內容,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活動,各項研究活動都有全校教師廣泛參與,并納入學校總體工作規劃中,對各項活動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和準備,活動前有方案,活動時有記錄,活動后
有總結,講究效果,不擺花架子、走過場。
三、以校本教研活動促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我校通過廣泛調查,深入研究,找到了開展校本研究與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切入點,就是把全體教師納入校本研究的大環境中,引導教師通過參與廣泛、各種層次的校本教研活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促進教師而專業成長。
四、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通過各種形式的外出培訓學習和學校印發教研材料學習,提高我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內學習、有組織、有測試。每次外出培訓學習或者聽課的教師回來后,我們都組織全校教師讓其談學習內容、心得、感受等,促進了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五、以校本教研剖析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我校把校本教研的重要陣地確保在課堂,立足于課堂教學的解剖,開展課堂教學指導,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我校每個領導成員都能自覺地深入到班級,了解課堂教學領導成員深入課堂聽課達40節次以上,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細致的課例分析,把課例分析反饋給上課的教師本人,做到了分析具體、措施得力,資助了上課老師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課程調研報告12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依據縣教研室《關于組織開展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情況調研報告的通知》要求,現將我校課程實施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課程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對于教育教學先進理念的學習,我校常抓不懈
一是健全了學習制度,制訂了學習計劃,為教師制定出一套學習培訓方案,先計劃,在學習,邊培訓、邊總結、邊提高,多方面齊頭并進。
二是制定了明晰的新課程理念學習制度,訂閱了《中國教師報》、《教師報》、《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數學教師》等教育刊物,以集體與自學相結合為學習方式,每位老師做到學習有記錄,并通過理論測試、論文撰寫及課堂實踐等形式作為檢查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為確保學校順利且有效地實現課程實施。
(二)課程開設
在課程開設方面,我校認真落實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設置與開發,嚴格落實課程設置方案,課程安排按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安排表》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執行的,開齊課程科目并開足課時數。教師個人課程表與學校總課程表、班級課程表一致,嚴格遵守統一的作息時間。.
近年來,學校特別重視開展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地方等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因地制宜,開發了綜合實踐校本課程,成立了舞蹈、書畫、足球、籃球等22社團組織,各門課程(社團)都有專(兼)職教師,使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得發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三)課程資源
我校現有教師66人,一線實有教師59人,教師年齡結構基本合理,學歷達標率100%。學校按照課程方案要求配齊、配足了各門課程專(兼)職教師。科學合理搭配學科教師,做到老中青結合,職稱結構結合,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從事一線教學,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充分激發了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我校加大了教育設施的投入力度,圖書、實驗器材、體育器械、校園網絡、心理咨詢、書法勞技等室部,極大的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各種設施使用制度完善,使用率高,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合理開發和利用家庭和校外資源。成立了家長學校,負責協調組織家校活動,充分宣傳,深入了解,建立了貧困學生家庭檔案,教育教學工作家校互補,按需求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探究研究等各項工作,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的優勢。
(四)課程實施
扎實開展教學研究工作。
一是做到了教研機構健全、制度完善、計劃具有針對性,便于操作;
二是定期開展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發揮教研組長作用,抓好教研活動;
三是建立教研組長負責制,擴大教研組長的管理權限,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分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本學科教師學習教育理論,開展組內的備課、上課、聽課、說課、評課活動,做到內容具體、發言充分、記錄詳實、注重實效。四是教研效果顯著。近年來,我校教師每人每學期均撰寫教研論文或教育隨筆,部分教師在正式刊物發表論文或作品,大部分教師參與了公開課、基本功等評選,并獲得了優異成績。近年來我校結合學校實際校本研修工作,提煉了“四三二一”校本研修模式,學校的辦學品味得到了有效提升。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活動扎實有效。
一是各學科強化備課要做到“三備”。教學設計能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重點、難點分析準確,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節設計合理。
二是教師上課能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對重難點的分析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練習安排適當,絕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
三是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能力為中心,運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教學效果明顯。
四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培養和發展。
五是教師作業
設置合理,批改及時,并及時進行反饋和矯正。尤其是高效課堂實施以來,我校教師在導學案設計上善思考,勤動腦,逐步形式了具有我校特色三段九環生本導學模式。
嚴格執行規定安排學生課業。辦校以來,我校學生課業完全依照省標準執行,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超過6小時,雙休日與其他法定節假日從不安排上課,每天保證學生9小時睡眠時間,作業布置,講鞏固也求實踐,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1小時,嚴格遵循不同年級的不同要求布置作業。學校堅決做到校內寒暑假、節假日、雙休日和平時不統一補課,不搞有償補課,學校不為社會上舉辦的'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文化補習班提供任何場所。
一切教材和教輔資料,均由上級主管部門做主,學校從未私自給學生訂買任何資料,教師更無向學生攤派或強迫性地推銷教輔資料。學校按規定安排體育課、大課間和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1小時:
①每個學習日確保有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校針對課程表安排課外活動內容,如果當天班內無體育課,課外活動時間班主任將帶領學生們進行體育活動。有效的保證了學生們的體育鍛煉時間。
②每天上午10:50—11:10;下午14:40—15:00統一安排活動內容。由學校統一組織,為全校性大課間活動
③每年召開春季大型綜合運動會、冬季趣味運動會、科技節藝術節等活動。
(五)課程評價、考試、作業情況
圍繞課程標準,我校在對學生評價上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內容上分成過程評價和期末終結評價兩種。過程評價主要有單元考查、課堂表現、作業、寫字、學習態度等構成平時成績,記錄以等級+評語進行;單元考查是分數評價制,并且有試卷分析;期末以書面考查和實踐操作為主,構成期末綜合成績,記錄以等級評價進行。
(六)學校特色
開展了眾多形式多樣、極具魅力的節假日活動,如三八節開展“我為媽媽做件事”活動;五一勞動節,開展了“做家庭小主人,家務一日做”社會實踐活動;六一之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節之際開展了“我為老師唱首歌”活動,國慶節開展了“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寒假“知新春力量、學過年禮儀”社會實踐活動等,在引導少年兒童學習知識、開闊視野、提升品德、鍛煉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近年來,我校開發校本課程共20《快、《我與文明手牽手》教育讀本、《三節三愛》有余種,樂識字》《安全我知道》、《數學趣味錦囊》、《英語酷》等我校教師自行研發的各類校本教材,極大地豐富了我校學生的課外學習興趣,同時也更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存在的問題
1、從師資上來看,雖然保證了全部課程的開設,但每位老師都兼任多學科教學工作任務,部分學科開課質量有待于提高,薄弱學科專業教師偏少,尤其科學課、信息技術課等學科缺專業教師,一般教師往往不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任務,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2、學校的校本教研方面,做的不夠深入,高級別教研課題不足,集體備課、課堂教研開展的效果,還沒有達到較高的水平。
3、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雖然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比較薄弱,急需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為逐步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而努力。
4、學校教學器材及設施陳舊且缺乏,使用率不高。
三、幾點建議
(一)要組織全員認真學習國家、省、市有關課程改革結合教育現狀,學校要按照課程計劃設置要求,的文件精神,重新明確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計劃。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學校課程安排首先要考慮專業對口與否,盡可能做到專職專代,充分發揮專職教師的教學優勢,二是要加大普通教師的培訓力度,這就需要建立外出培訓機制,鼓勵、選送大部分老師外出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學習,做到人人教育理念有新意,工作方法有新創新,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
(三)嚴格控制學生人數。教育主管部門要有效組織各校嚴格控制大班額,減輕教師增加工作量,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四)加強對所有課程質量的全面評估與測試。尤其對于那些所謂的“副科”,要制定測試不可學科的測試辦法,認真進行測試,使這些課程都能開齊上好提高全體教師工作的的主動性、積極性,助力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五)鼓勵開展第二課堂及豐富多彩的活動。今后應在文化藝術、科普、社會實踐等方面多開展一些活動,改善校園環境,使校園更加和諧、溫暖,使師生從沉重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使我們的校園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人人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快樂和幸福。
(六)進一步細化教師量化考核方案,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加大教科研力度,以教科研促教學。.
課程調研報告13
一、課程開設內容
我校目前開設的地方課程有: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教育等。我校自主開發的校本教材有:學校編印的《站人文化》《標識》《文明禮儀》等。
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實施辦法
1.加強領導、健全制度。
為了切實把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教學工作落到實處,促進我校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學校專門成立了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教育教學領導小組,由校長親自掛帥擔任組長,建立了一把手主抓的運行機制。組織在教學中具有一定課程開發能力和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實施,并定期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抓好教師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由于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涵蓋的知識面比較廣、內容也比較繁雜。我們缺少該方面的專業教師,于是我們以教師培訓作為工作的切入點。組織教師加強學習,大力開展“校本培訓”,為將學習落到實處,我校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為教師學習、教學創造條件,不斷開闊教師視野。我們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學科培訓活動,積極培養骨干教師,發揮輻射作用。我們通過集體備課、相互聽課、參與式評課、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3.加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教學與研究。
(1)成立教研組織。明確責任,各負專責。嚴格教學常規管理、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圍。我校按照新課程要求,進一步規范了備、講、評三位一體的教研模式。在備課上,要求教師必須做到:鉆研教材時聯系新課標;
研究教材時琢磨新課標;編寫教案時體現新課標;每節教案要達到環節全、層次清。突出實踐性、實用性、實效性。在講課方面,要求教師圍繞新課標,體現新課標,滲透新課標。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能力為目標;力爭實現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由重知識向重能力的轉變。在評課方面力爭做領導評、教師評、自我評、學生評,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師在評課中取長補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初步形成人人參與教研的良好格局。
(2)教師小課題研究。根據地方教材與校本教材的地域性窄、實用性強、知識性廣等特性。要求每一位教師在自己所擔任的學科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研究,不斷積累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以教研帶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向教研要質量,向科研要改革,求得教研與科研的共同發展。
三、我校在開設相關課程中遇到的問題
1、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齊備的教科書,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 “教”書,還要會“編”書。因此,學校和教師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困難。
富裕縣第一中學
2、地方課程只有教科書,沒有教師教學指導用書,老師們在備課上課時有點困難,不好把握教材。
3、課程的評價沒有硬性的指標,學生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實際效果有待提高;家長更多關心的是文化課的學習,由于其它文化課存在課時不足的實際情況,課程的設置面臨一定的社會壓力。
四、建議
1、建立有效評價制度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還需要制定具體的評價工具.落實對學生具體能力發展的評價。如在調查訪問中問卷設計能力、交往表達能力,在撰寫報告、資料整理中數據分析、統計的能力。其次,在綜合素質測評中,實驗區已經探索了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辦法。但如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作進一步摸索。學校還要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建立正常的評價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
2、加強師資培訓,建立由不同學科教師參與的指導小組
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全新的課程,新穎的課程理念落實到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上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教師往往將這類課程定格在課堂中“教學”,但這類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需要教師有廣泛的知識和綜合的能力。一方面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開展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探討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成立由不同學科教師參與的指導小組,共同對學生研究的課題進行指導,為學生小組提供不同方面的幫助。彌補專任教師單一的學科背景,發揮了各學科教師的專業特長,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
雖然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遇到不少困難,在今后的課程實施中,我們將通過不斷建設、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使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從不太成熟,走向多樣化,走向高質量。
課程調研報告14
為了更好的展開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我分校組織建筑裝飾專業部分教師就《建筑裝飾施工》教材建設對部分企業進行走訪。此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在對既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成、思路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深入了解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對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情況,較為準確的把握建筑行業用人單位對建筑裝飾專業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對建筑裝飾施工課程教學計劃、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積極探索具有行業特色的建筑裝飾專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
本次調研報告主要是對行業專家及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調研主要內容包括:建筑行業用人單位今后對建筑裝飾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量;用人單位對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一、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調研的組織
(一)問卷設計
為了切實了解建筑行業發展對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方案,我們對建筑裝飾行業用人單位及行業專家設計了調查問卷。
(二)調研方法
(1)問卷調查:印制問卷函寄或面交,請企業相關人員作答。
(2)訪談行業職能部門負責人或行業專家,采集專業人才需求信息。
(3)座談調查:到企業、用人單位進行座談交流。
(4)網上調查:到網上搜索有關人才需求、課程設計、教學計劃等信息。
二、建筑裝飾施工課程調研的過程
(一)實地調研與座淡
按照原定的專業調研計劃,建筑裝飾施工在制定完調研計劃、設計調研問卷及訪談提綱后,組織教師分別對各公司進行了相應的座淡調研、問卷調查、訪談調研。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得知,國有大中型建筑類企業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對建筑裝飾專業學生的需求不是很大,通常是一些小公司錄用較多。大多數建筑裝飾畢業生還存在自己開公司的可能,企業建議學校在學生思想工作上要加強引導,讓學生豎立自主就業和終身就業的思想,在教學計劃安排上,建議應加強建筑裝飾施工操作技能方面的訓練。同時,企業還建議開設新課程時不要開得過多過細,課程太細其就業面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小。
(二)網上搜索與調研
在訪談、座談、問卷調查的同時,本課程老師還利用網絡手段進行網上搜索,對開設有建筑裝飾施工課程的全國各大院校進行搜索調研,了解建筑裝飾施工課程在全國的開設情況,教學計劃的設置情況等。為建筑裝飾施工課程設計、實施性教學計劃的編制等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建筑裝飾施工課程調研的統計
以下是對統計結果有關信息的分析:
1、對“在未來3—5年單位對掌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中職畢業生人才需求情況”問卷調查結果為:企業用人單位60%的認為對掌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畢業生非常需要,而40%的認為不需要。可見,市場對掌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畢業生的需求還是不小的。
2、對“從企業發展需要建筑裝飾類專業人才的層次”問卷調查結果為:企業用人單位58%的認為需要大學本科生,38%的認為需要中職生,4%的認為無所謂。只要能力。這表明,企業對建筑裝飾類專業畢業生的理論水平和施工操作技能要求較高,這正體現了中職教育的高技能培養模式。
3、對掌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畢業生“單位是否愿意訂單式培養”問卷調查結果為:用人單位60%以上的認為愿意接受訂單式培養。可見,建筑類行業對一線施工人才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四、建筑裝飾施工課程調研的結論
根據建筑裝飾人才需求、中職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調研分析及行業特點,擬制定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下:
(一)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1、培養目標
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陪養具有較強的建筑裝飾施工專門技術能力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關鍵能力,具備較強的安全意識和勞動紀律性,有較好的愛崗敬業及團隊合作精神,符合建筑裝飾施工建設與方案設計的一線生產、組織、管理和服務崗位培養規格要求的中職應用型人才。
2、基本要求
(1)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
(2)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本課程必備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職業專門技術能力;
(3)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適應崗位職業變化的工作能力及創新思維等關鍵能力;
(4)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勞動紀律性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5)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
(二)人才培養規格要求
1、從業崗位群
畢業生主要面向建筑裝飾類企業、建筑裝飾工程公司等建筑裝飾施工行業,從事建筑裝飾設計、施工、組織、管理及服務等工作,具體從業崗位有建筑裝飾公司現場施工員、設計員、施工監理,施工監理員等主要崗位工種。
2、人才培養規格要求
根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畢業后工作崗位的要求,本課程畢業生除應具備中職畢業生應有的基本素質外,還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應具有的職業能力;
(1)掌握本課程培養目標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
(2)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
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3)掌握建筑繪畫、建筑裝飾制圖、建筑裝飾構造、建筑裝飾材料的基本知識;
(4)掌握裝飾施工工程概預算、建筑裝飾效果圖表現技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5)具有合理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如AutoCAD制圖、3DMAX制作建筑裝飾效果圖。
(6)具有從事建筑裝飾設計、裝飾工程概預算、建筑裝飾施工與管理等崗位群工作的專業技能;
(7)具有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學習能力以及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8)具有較強的崗位職業變化適應能力和工作組織、協調能力;
(9)具有團隊合作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計劃調整建議
根據訪談行業專家、問卷調查分析,建議對建筑裝飾施工課程實施性教學計劃做如下調整:
1、整合施工技能實訓內容,加大對基層崗位工種的技能實訓課時,培養業務上能夠適應用人單位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建筑裝飾施工技術應加強現代建筑裝飾施工技術、裝飾施工技術基礎的教學,使學生能及對了解掌握新技術、新知識。
3、建筑裝飾施工技術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培養學生的施工管理能力、研究創新能力,可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公共必修課程實訓課中加以體現,如開設社會實踐課程。
(四)課程建設規劃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組織做好課程建設
根據對企業用人單位需求情祝的調研了解,掌握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的畢業生,市場需求蘊藏一定的潛力,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重點應把精力放在課程建設規劃設計上,努力創出優質課程品牌,突出與眾不同的課程特色,為今后更好地招生就業做準備。
2、通過調研做好建筑裝飾施工課程體系改革
(1)理論課程體系改革
以就業為導向,打破原有課程結構框架,跟據職業崗位(群)對從業人員的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改革教學的課程與訓練項目。在理論教學中繼續堅持以“必需、夠用”為度,簡化原理闡述,刪除繁冗的計算,突出與操作技能相關的必備專業知識。部分課程或教學單元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法,即打破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課程中的相關教學環節相對集中,在實驗室或施工現場進行教學,做到理論實踐一體化。
(2)實踐課程體系改革
改革教學模式,建立以實踐教學為中心,“會(實習)到懂(學理論)到精(提高)”的教學模式,即在課程安排上,可先安排實踐學習,再安排理論學習;就一門課的教學來說,先讓學生動手干一干,然后歸納總結,再開展理論教學。根據現場單位反饋的'意見,加強建筑裝飾施工、現場操作及實訓安排,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比現場工人具有更高的綜素質。
3、做好建筑裝飾施工實用教材建設工作
為進一步體現中職中專教材的特色,我們將以本課程為基礎,與企業工程師、技術人才緊密聯合,共同編寫適合現場工作使用的實用型建筑裝飾施工教材,計劃編寫一套與課程建設相匹配的系列教材,涵蓋建筑裝飾施工技術的主干課程,如《建筑裝飾水電安裝》、《建筑裝飾設計》、《建筑裝飾施工》、《建筑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等教材。對本課程所設教材、實訓課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教學資源庫進行配套建設,力爭形成完備的、立體化的教材體系。
4、加強實踐教學,努力構建示范性實訓基地
教學設施、實訓基地的建設是課程建設保障的重要措施。為更好地培養適應建筑裝飾施工行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需要,組建實訓基地,并在著力建設建筑裝飾材料實訓室、建筑裝飾構造實訓室。這些實訓基地建成后,將對建筑裝飾施工課程建設形成有力的支撐,也科學規范地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高素質教師團隊
(1)加強教師師德與修養
教師既要精通專業知識、技能,又要有淵博的人文科學知識,同時也應該以此為標準,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學生和公眾面前建立起教師高尚形象,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教師必須做好“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才能以德服生培養出能吃苦耐勞、好學敬業的好學生。為此,要全面加強教師師德與修養的建設力度。
(2)加強教師培養及培訓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要想讓我校培養出來的建筑裝飾施工人才更具競爭力,必須先提高老師的水平。加強教師的培養,必須根據社會產業技術發展和職教需求及時更新實習實訓設備,保證參加培訓的學員和教師真正具有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同時,為教師提供一切培訓進修的機會,使老師們盡快成為合格的職業教育教師。深化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培養,重點提升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努力在敬業精神的養成、大局意識、組織協調管理能力、創新及創造性的工作能力、專業技能的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培訓和學習,使青年教師盡快成為教學及部門骨干力量。
課程調研報告15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即:以培養的畢業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是否受到社會歡迎為衡量辦學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作為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課程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出應用型的特點。
一、會計實踐課程設計的原則
會計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會計模擬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課程。會計模擬實驗課程是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的會計教學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會計理論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會計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學生把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之間架起了橋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實習可分為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作為會計課程實踐性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也是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實際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會計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綜合性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會計實踐課程應按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會計專業的學科結構和社會對會計專業知識的要求等重新設計,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體現應用型的特點。
(一)體現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通常表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第一線,從事會計管理與核算領域工作,具有管理、經濟、法律、心理學專業基本知識、具有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會計實踐課程在課程體系上、課程的內容上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以達到培養具有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
(二)體現會計學專業的學科知識結構
會計學專業的學科知識結構主要由會計學專業課程構成,而會計學專業課程是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三部分構成。其中:會計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構筑會計學專業理論框架、提供會計學專業技能和方法的經濟管理相關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是指涵蓋系統的會計學專業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知識的有關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中、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學、財務管理等;會計專業選修課程是上述兩者之外的會計學其他有關課程。主要包括:金融學、金融企業會計學、預算會計、戰略管理、稅收會計等。會計學專業課程的設置直接反映了會計學科建設的完善程度、會計理論框架的系統性程度,最終影響會計學專業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來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技能。因此,會計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一定要體現會計學科的知識結構,要確保在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會計實踐教學真正起到會計課堂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體現社會對會計專業知識的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結構、層次的要求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會計實踐課程內容不能一層不變,應設置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內容,培養能適應國際國內會計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二、會計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
會計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要滿足應用型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建立會計實踐課程體系要在會計理論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進行。
(一)提高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
由于會計學科知識更新的加快和實際情況的千變萬化,會計專業畢業生只有既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會計專業的實踐技能,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因此,在設計實踐課程內容時,1.在強調實踐教學的內容的同時不能忽略會計理論的教學;2.提高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在制定課程規劃、教學計劃時,應將會計實踐課程的比重由過去的1%提高到3%以上。轉貼于
(二)建立多學科和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體系
1.建立多學科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會計實踐課程不再設置過去的一門會計試驗課程,而是取代多學科會計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等能力訓練課程和審計學、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案例分析實踐課程。2.建立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體系。建立包括模擬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多環節會計實踐課程。
三、會計實踐課程內容的設計
科學、合理地設計會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可靠保證。會計實踐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所學知識全面系統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設計實踐課程內容時應采用單項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綜合畢業設計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一)設計單項實踐課程內容
單項實踐課程內容以理論教材章節為試驗單位,按理論進度分別組織實踐,內容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報表分析等專業能力試驗課程。比如,會計學基礎試驗,在《會計學基礎》課程學習完之后,安排2周時間的單項實踐。其內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編制、審核和傳遞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更改錯賬,編制簡單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實踐內容。其目的是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使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很好地結合,使學生對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設計會計綜合實踐課程內容
會計綜合實踐課程是將幾門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的實踐,目的是達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課程可采用單項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時分別安排單項實踐。在《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兩門課程都學習完之后,安排2~3周的時間重點進行工業企業的綜合會計業務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熟悉企業會計賬簿的登記、成本的核算和會計報表業務。試驗的內容一般選用一個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進行試驗。實驗時只提供原始憑證,要求根據所提供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年終結賬和編制會計報表等一整套會計處理業務,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
(三)校內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在完成《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課程的學習之后,應先安排3~4周的時間讓學生帶著任務到企業,重點實習、掌握《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課程內容,目的是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然后回到實驗室,安排1周的時間,利用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的模擬資料和實驗結果,進行財務分析和審計,并指出該企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運用管理會計的知識,提出管理建議。
(四)畢業設計環節的內容設計
應用性本科會計專業的畢業設計以畢業論文的形式,要求以調查報告或具體分析某個企業或某行業會計、管理、審計等的具體問題或者具體設計某企業的會計制度等為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會計實踐課程教材的設計
應用型本科教材建設應當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市場上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許多應用型本科學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這些教材強調的是系統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作內容。而且,教材的難度過深,不利于學生消化吸收。因此,筆者認為,設計一套適合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是當務之急。
(一)組織有教學經驗、直接從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師參與編寫體現應用型特點的會計專業應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課程,并配備相應的習題、實訓、案例教材。教材的內容應體現應用型本科的時代性,在編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從“總論”、“概念”、“論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議從“案例”入手,在章節的編排上要先易后難,這樣的教材更適合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學習。
(二)對輔助教材——習題、案例和實訓,應緊密結合實際,體現實際操作方法
選用有代表性、時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據實際情況可每年更新教材內容。
總之,教材應服務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體現時代性,并適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
【課程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調研報告05-22
解放思想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01-14
旅游調研報告05-25
采購調研報告03-06
飲品調研報告03-17
單位調研報告02-26
工作調研報告03-01
小學調研報告02-24
小區調研報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