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時間:2024-10-22 10:27:39 賽賽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范文8篇

  艱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學生們一定都對畢業設計充滿畏懼,一般我們做畢業設計前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那么優秀的開題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范文8篇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1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方式已在國外普遍開展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已取得較大的成果。但畢竟國內的信息技術環境與發達國外不可同日而語,加之文化差異與地域特色,決定了國外在此領域的實踐與研究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但無法取代我們的研究。

  從國內情況來看,在部分中學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長學校,但這些家長學校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對家長進行家教指導,而未能發揮家長學校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構建中的應有作用,此類的實踐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探討多,具體實踐少;提出問題的多,拿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實踐研究的少。不少學校也開發了家長學校網站,但這類網站與其他同類網站一樣,只是將原來傳統環境下的家長學校信息電子化。

  本課題研究的趨勢是:研究信息技術對德育活動方式的意義、價值,以及家、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施教的目的、內容和模式產生的深刻的影響,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的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旨在建構一種青少年網絡德育模式,指導網絡德育尤其是小學網絡德育實踐,進一步提高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1)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學校為龍頭、社區為平臺、家庭為基礎”,把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共同創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2)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絡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人”是我們課題的觀點。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展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絡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學生的求知、成長的興奮點被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所吸引,他們通過互聯網了解了學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領域,認識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結交了許多不相識的朋友,改變了原有的思維方式。

  (3)少年兒童時期的孩子最相信的是父母、最親密的也是父母,在父母面前,他們無憂無慮,最樂于把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告訴父母,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會茫然若失、進退維谷。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地間最無私的愛,他們是最樂意幫助孩子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最佳督導者和最佳觀察者。

  國內外的研究都已證明,在孩子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個成人對孩子始終耐心地鼓勵和幫助,對于孩子獲得生活成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證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他們父母的情感和親子關系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您――偉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能自我調節的人,并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

  功。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或套話。無數的事實都已證明,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愛,是孩子獲得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課題旨在探索如何通過家校互動聯系,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種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學校德育得到延伸和補充。

  (4)建立健全、社區、家庭“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對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并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社區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要整合各種資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第一環境”。 這種結合從“應有”到“實有”卻有一個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力量整合、教育組織調整乃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

  本課題可能的創新之處:

  (1)通過課題研究,初步構建一個開放的、互動的、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網絡德育模式。

  (2)在網絡環境下,大家共同進步。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終生學習已經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實施網絡德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教師、學生,以及廣大家長,都將整個過程中受益,達到多贏的效果。

  (3)德育需要網絡,網絡成為德育活動創新的重要途徑,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我們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傳統德育模式的特點表現為封閉性和一元性,與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多元性不兼容。針對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網絡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而無所適從或饑不擇食的現狀,德育要敞開思維的大門,要走進由不同制度的社會和歷史、現實、未來不同階段所構成的信息時空,讓學生經受信息的沖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網絡環境:是指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個多媒體計算機物理上互聯,依據某種協議互相通信,實現軟、硬件及其網絡文化共享的系統。

  2.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o有目的p有計劃p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o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4.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網絡環境為特定背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形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型育人格局。

  三、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研究目標:

  (1)在于逐步培養師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體現和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為每一名師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同時也起到探索建立校本特色的網絡德育模式的作用。

  (2)通過研究和實踐,提高研究教師的專業素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學校德育的效能、品味與魅力,使德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并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和發展。

  (3)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學生養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研究內容及重點: 研究的內容

  (1)探索網絡環境下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形成和諧互動機制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

  (2)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目標。

  (3)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內容。

  (4)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途徑、方式方法。

  (5)探索網絡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評價體系。 研究的重點

  本課題研究將以網絡環境下德育實踐研究、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研究為重點。

  四、研究的方法、思路與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我們將運用文獻法來整理和運用當今國內外關注網絡教育、小學德育的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操作參考,更好地實現教師的觀念更新。

  (2)調查研究法。通過師生隨機的座談、平時的觀察以及課題前期的問卷測查,發現學校德育中存在共性問題,分析小學德育現狀,為構建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評估課題研究實效提供參考與依據。

  (3)行動研究法。強調本課題研究的實踐特點,在德育實踐中分析、改進、總結。

  (4)案例研究法。不斷收集德育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中發掘和提煉科學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推廣。

  (5)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教育規律。

  2.研究思路

  通過分析網絡環境下小學生的德育現狀,建設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開展網絡環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架構網絡環境下德育模式。

  3.研究對象:各班級

  五、理論支撐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要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校紀校風建設。要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要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要突出加強社會教育,鞏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的成果,促進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

  2、小學德育綱要。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屬于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志。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

  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他各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

  3、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將人的心理肢解為不完整的幾個部分,應該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應該關注人的高級心理活動羅杰斯認為,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融為一體的。因此,羅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匯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認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4、課程改革理論。倡導品德培養回歸生活,主要基于兩個理論支點:

  (1)道德發展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

  (2)回歸生活的課程才是真正綜合的。德育教材所遵循的內在邏輯是兒童生活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或道德規范的邏輯。以生活事件為素材組織教材,體現生活的邏輯。課程文化是兒童文化,教材是能夠與兒童對話的文本。

  在課程標準的制定中,提出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兒童所喜歡、所需要的。力求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使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倡導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的、積極的、有意義的生活,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課程功能還不僅僅在促進他們的發展,還在于使他們能得到各種美的、精神的滿足和快樂。

  5、相關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六、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1)組織學習小學德育相關系統理論著作。

  (2)利用網絡、圖書閱讀等途徑進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近幾年小學生德育方面的成果,以及他們內在的相關聯系等等。

  (3)組織課題申報,確認課題組成員及分工,提出課題研究計劃,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開展培訓活動。

  (4)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研究計劃、管理辦法。

  2.實施階段

  (1)根據實踐調查撰寫開題報告,制定研究總規劃和階段計劃,制定工作目標和推進措施。

  (2)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學習有關理論和先進經驗,進行文獻資料的搜集及相關調查。

  (3)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方案、理論培訓,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分析比較網絡環境下德育現狀。

  (4)調整學校能適應網絡環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

  (5)創建學校德育網站和“家校通”等平臺,開展網絡環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

  (6)各課題成員搜集整理撰寫論文材料,并擬定論文的雛形,開展階段性成果匯報。

  3.總結階段

  (1)對本課題的實施進行反思、總結,完成結題報告。

  (2)梳理、整理相關資料,提升理論和經驗推廣,接受課題鑒定組的評估驗收。

  (3)召開研究成果總結會,向學校領導匯報科研情況,進一步提高科研意識,以科研促教學。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組核心成員學科背景和教研能力:

  課題組所有成員對教育改革都非常投入,平時經常參加教育研究工作,通過研討和反思,努力提高德育水平和能力。這也顯示了課題組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夠擔當課題研究的重任。

  2.圍繞本課題所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

  圍繞該課題我們已提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一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省、市、“十二五”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精神,根據當前形勢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共同研究,確定具有前瞻研究方向的課題內容。二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法律法規、教育科研論著,查閱與網絡應用、德育研究等相關文獻,更新教育觀念,記錄學習心得,提高理論研究水平。

  3.完成研究任務的保障條件:

  為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我們將定期請專家給予指導,隨時調整我們的研究方案,以使課題的研究少走彎路,確保在預定的時間內取得預期的成果。我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條列》,教師們都形成了較強的科研意識,教師們都能積極參與課題實驗,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學校在經費上予以充分支持,保證本課題的啟動與實施。

  課題組所有成員一致認為,有專家的指導和領導的重視,有課題組所有成員的不懈努力,在主持人的帶領下一定能順利完成該課題研究。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2

  《小學德育實效性的研究》課題,已經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正式列為山東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今天我們召開課題開題會,對課題的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和安排,從現在起,全面啟動課題的研究工作。

  一、課題的提出

  自全國“九五”規劃實施以來,全國中小學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各級科研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大小學生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樂于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但是,也應該看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和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德育工作還不適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新特點,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不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滯后,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學生年齡特點及品德形成規律的具體、連貫、層次化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單項、直接、正面灌輸或簡單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在一些學生仍然存在“是非觀念模糊、法制觀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嚴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脫節”等問題。因此,加強“小學德育實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是刻不容緩的。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開展德育實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徑,本課題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研究找到如何使學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讓學生信服學校的德育。通過研究從理論上弄清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了解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上闡述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討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科任教師之間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學校德育效果,摸索學校有效開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實踐上,一是通過研究探索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配合的互相促進的學生德育工作網絡機制,使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形成合力,防止5+2=0現象的發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線。二是探索建立學校內部有效的德育網絡機制,學校的各部門之間、班主任與各科教師之間要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要形成有機整體,協同作戰,共同開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線。三是通過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警示相結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點上的個別輔導相結合,德育內容與學生心理接受性相結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線。

  總之,通過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找到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或自律素質,充分保證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三、研究的目標

  1、根據新時期少年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探討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新途徑,通過教育者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的實踐、參與、合作、交往活動,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律道德素質的形成。

  2、以全體學生為德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以育人為核心,廣泛開展學校、家庭和社區相結合的德育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學校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成才奠基,為社區的發展服務。”

  四、研究的內容

  為了確保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驗前期著重抓了對德育現狀的調研工作,按學段分年級采取走訪、座談、對話、問卷等形式,摸清學生的思想狀況,切實加強新時期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

  想品行形成規律的研究,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德育環境、德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具體內容如下:

  1、從規劃德育內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規劃教育內容。堅持以“五愛”內容為中心,以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將德育內容具體規劃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內容,通過“集中學習、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班隊活動、課外閱讀、興趣活動、環境熏陶、榜樣激勵”等渠道,將內容分解到學年、月份、周次和學科,使教育內容具體化。

  (3)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本著立足實際,突出重點的原則,開展“月份主題、周次主題、主題班隊會、主題板報”四個主題活動。

  2、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機制。

  從領導到教師,從學校到社會,只有人人重視,齊抓共管,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體效應。

  (1)統一領導的原則。在校長的領導下,黨、政、團、隊、班主任共同組建一支德育工作隊伍,實行分級包干責任制,做到目標、計劃、方法、評價四落實。

  (2)目標合一的原則。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目標管理體系,把德育和教學工作一起列為校長重大決策的主要內容,使德育和教學工作真正融為一體。

  (3)全方位的原則。堅持“大德育”的教育觀,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管理網絡。一是由政教處――班主任組成一個教育管理網絡;二是由教導處――任課教師組成一個教學育人網絡;三是由總務處――職員組成一個服務育人網絡;四是由少先隊――中隊組成一個活動育人網絡;五是由大隊委干部――中隊干部組成一個自主教育網絡。

  3、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拓寬德育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方法轉變。

  (2)抓課堂滲透,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準結合點,把德育內容貫穿于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把課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之中。

  (3)堅持德育人格化,實現教育活動化。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有計劃的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傳統性教育活動、陣地性教育活動、實踐性教育活動、開放式教育活動,把德育內容貫穿于各項活動之中。

  (4)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種制度――家校信息通報制度、家校聯系卡制度、學校開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統一、目標明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

  4、從抓常規管理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具體化,便于學習,便于操作。一是開展學習“規范、守則”知識競賽,堅持明理到位;二是執行“規范、守則”,堅持行為訓練到位;三是指導“規范、守則”,堅持矯正到位;四是教師率先垂范,堅持示范到位,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從愛生入手,構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堅持從情感入手,著眼于建立一種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充分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勵性功能和動力性功能,促進學生對學校道德教育的認同。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3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著眼未來。教育是幾年后去除一切的積累——真善美。因此,發展行為規范的教育是對兒童的終身教育。葉圣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培養最重要的時期。人在生活中需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大部分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只需要在以后繼續培養,自然會成為社會優秀的一員。”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為未來奠定基礎。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們必須以新的視角來看待和研究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培養行為規范的教育。德育被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成為德育最基本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強調學校“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重視對少先隊員文明行為的培養。做好日常生活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的重中之重。

  二、主體的定義

  1 、“習慣”,指一個人受到某種刺激“固定反應”,一種類似條件反射的有規律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習慣不是天生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逐漸穩定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只有5%左右是非習慣性的,其余95%是習慣性的。所以習慣對人的生活有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培養好習慣”。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是指對兒童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廣義而言,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體質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僅指培養人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并且特別是指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第一所寄宿制小班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積極探索德育和少先隊工作。鑒于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重智輕德的現象屢見不鮮,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相反,我們認為(1)學校里的學生比較復雜,城市、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差距較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應該更有針對性和層次性。(2)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方式簡單,缺乏評價和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探索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校管理的效率和優化,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適應新時代的挑戰和要求。這項研究無論從現實還是長遠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本研究的主要內容

  (a)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點,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出一套適合的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形成;教育對策,以促進。

  2.通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刻理解道德規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通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高教師德育水平,進一步推進學校德育工作。

  (2)研究內容:

  1.探索培養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探索家校社會的多維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和社會教育的積極因素。

  3.探索優化班級管理、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的科學系統方法。

  四、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上,在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杰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科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這些理論都側重于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美國更注重實踐“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領域的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的研究。比如早年的陳鶴琴,最近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潘璐、朱執賢等。這些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上,對兒童道德的發展和形成影響很大的“Row”研究很少。和& other了解你的感受”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要落實在“Line ”去吧。最近,許多專家從兒童的行為習慣來研究兒童的'道德教育,這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中國科學院王繼生教授、中國青年研究中心孫云曉研究員主持了優秀青年兒童教育研究、獨生子女健康人格培養研究等。實踐中,北京市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調查研究,山東省濰坊市探索了互聯網在小學生行為習慣中的作用等。然而,總體而言,對寄宿學校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缺乏研究。

  (二)本研究的創新和突破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既強調適用性,又注重一定層面的理論探索。圍繞寄宿制和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重點研究和實踐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養奠定基礎。

  (1)創新。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的培養教育方式和模式,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多層次、全方位的后續教育,突出以成長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本文通過應用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了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的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從實驗入手,探索途徑和模式,注重實際應用,可操作性強。要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通過個案研究和一系列關于具體行為習慣培養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給出了相應的實用方法和措施。在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努力探索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新觀點、新方法、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和路線

  (一)完成本項目條件分析:

  1、領導支持,科研經費。學校領導大力支持研究,并為研究提供環境和經濟支持。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和指導為研究提供了基礎保障。

  2.數據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和6萬冊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的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CD資料,還有時效性很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志,使課題的研究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的研究組打算為研究組成員推薦和篩選專門的學習材料,以加強學習和提高他們的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與研究的12名教師中,有5名小學高年級教師,其中2名是我市教學圈的新星,4名曾參與國家xx或相關研究,成績突出。青年教師都是本科和本科學歷,有很強的教學和科研潛力。班級管理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

  (二)、研究方法和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針對家庭教育,由教師設計的與項目實施內容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提問和回答,可以進一步全面了解目前學生習慣的發展水平。

  2.案例研究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跟蹤、記錄、觀察和分析,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數據。

  4.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現有的相關理論進行綜合參考研究。

  堅持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群眾性教研活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會為主要渠道,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從而促進學生的良好習慣。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培養學生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研究組織管理和主要研究人員的分工

  本學科由一批立志改革、不斷進步的青年教師組成。

  1.該學科的研究和指導專家。

  2.實驗研究組。

  組長:盛博國家項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項目組長,省級項目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教學論文多獲省市級獎項;區級學術帶頭人。從事教學管理多年,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他對小學生的日常行為教育有很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研究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小李是中央電教中心信息技術整合專題的主要成員和作者。信息技術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項目報告等。獲得十多個國家獎項并部分出版;獲8項省級直徑獎。從事小語種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干教師,淮北市新星,校本培訓講師。分工:負責研究工作,協助研究工作。收集資料,寫報告,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李穎,淮北市新星,骨干教師;青年骨干教師夏麗娟是大隊部輔導員。負責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

  參會教師:孫力、張培、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和活動宣傳。

  參與教師:杜樹華、王玉祥、王林、王方慧、謝軍、徐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做好資料的積累、分析和總結。

  七、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在3月20xx ——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為期兩年。

  準備階段:

  做好項目申報,制定項目研究實施方案,項目啟動,項目分工,理論學習,培訓參與研究的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組織啟動研究。

  研究展示形式:項目申請、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2)實施階段:

  組織交流、研討會等活動。主要包括理論實踐研究、學科資料信息收集、研究論文、優秀班會、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并對典型案例進行積累和分析。

  (1)課題組制定實驗方案,堅持半個月集中學習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和班主任探索實施養成教育的途徑,精心設計好班會,及時總結實驗經驗,積累整理相關數據。

  (3)每月一次,與全校教師討論交流經驗。

  孔端成就的呈現方式:

  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底稿

  4.團隊會議和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分析結論6。類別日志樣本。

  (3)總結、評估、結果發布階段:(8月20xx ——12月,20xx)寫研究報告,整理關于行為習慣的研究經驗論文,為成功的班會刻錄光盤,將論文編輯成卷,總結、發表、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我迎來了上級領導對學校科研工作的評價和驗收。

  成果介紹:總結報告、相關研究論文及其他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匯編、班會等活動案例匯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匯編等。)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4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質,這已成為共識,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學德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只注重“知”而不重視“行”,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那么如何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如何實現學生“知行合一”?將學生的“行”即學生日常的道德行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檢驗,通過知與行的不斷體驗、實踐、反思、比較幫助學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質,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價值。

  第三次全教會指出:要“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客服形式主義傾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式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載體;校內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實踐活動。”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心,最大程度的實現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一般來說,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

  社會規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動。具體來說,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教育者實施傳導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紀、思想品質的活動。換句話說,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學習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遵循其行動并予人惠澤的活動。

  2、德育的實效性: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德育的實際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內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順利的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3、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會的思想道德的影響,并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使其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

  四、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20世紀國際德育理論名著文庫,其中包括柯爾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學》、約翰威爾遜的《道德教育新論》路易斯拉思斯的《價值與教學》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爾和戴維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彼得斯的《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國內德育研究理論文庫包括馮增俊的《當代學校道德教育》、戚萬學的《沖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 。鐘啟泉、黃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郭本禹的《道德認知與道德發展教育———科爾伯格的理論與實踐》

  五、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重點、難點,研究創新點。

  (一)中學德育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

  1、縱向目標:

  初中一年級: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和基本行為習慣的繼續養成教育。

  初中二年級:學生責任意識和責任習慣的養成教育。

  初中三年級:是學生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教育。

  2、橫向目標: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家鄉建設;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常識;初步具有惜時守信、重視質量、講求效益、優質服務等與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有基本的民主與法制的觀念,知法、守法。立志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學習,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相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陳陋習俗。

  (2)道德行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關心他人,愛護、幫助他人。熱愛班級和學校集體,愛護集體榮譽。積極參加勞動,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質。

  (3)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養成誠實正直、積極向上、自尊自強的品質。具有初步的分辯是非等能力。

  (二)研究內容:

  初中一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①注重儀表,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身體清潔、衣服整潔,服裝發式要合乎中學生的身份,美觀大方,行為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講究文明禮貌,尊敬師長,關愛他人。

  ③尊重和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愛惜自己的名譽,進而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懂得人格和國格的關系。

  (2)環境道德教育

  了解人與土地、人與水、人與植物、人與動物、人與荒漠的五個方面的關系,進而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學會與父母溝通。

  ②知道作為家庭的一員,要有家庭責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亂花錢,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

  ③善于與親戚、鄰里交往,親戚之間要常來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動幫忙。家庭中長幼有序,互相關心,互相寬容,用行動去珍愛家庭,營造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進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法律常識教育,學習和掌握《國旗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等內容。

  (2)紀律教育

  學習和掌握《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規、校紀等,并能夠落實到行為中。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衛生常識教育

  ①了解處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身體發育特點。

  ②懂得衛生保健的基本常識并能運用。

  (2)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了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發育特點。

  ②進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

  (3)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形成學生博愛意識與行為;教會學生正確地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打扮得體、舉止文雅;學習各種有利于自身健康發展的社交技能。

  (4)拓展教育內容

  ①進行學習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教育、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進行基本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物質的,要尊重客觀事實。

  ②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及其自身有一個系統、理性、科學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

  ③相信科學,不參加迷信活動。

  (2)人生觀教育

  初一學生已步入少年時期,這時的人生觀教育主要是勞動教育。

  ①知道要靠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家務勞動,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勞動素質。

  ③學生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在實踐中體會到勞動光榮。

  ④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學生從自我衛生服務、自我勞動服務、自我生活服務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習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3)價值觀教育

  ①知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市場經濟,仍需要提倡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

  ②知道個人與集體、與國家的關系。

  ③初步懂得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標準。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熱愛家鄉,對家鄉特定的社會地理環境和地域人文氛圍有歸屬意識和親和意識。

  ②了解祖國,知道祖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美德。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③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①知道什么是集體主義。

  ②培養學生愛班級、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珍惜和維護集體榮譽的態度和行為。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①懂得中國走社會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是中國人民唯一的正確選擇。

  ②教育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初中二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①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和維護公共安全、保護公共安全設施和安全標志,不挪動,不損壞。

  ②自覺愛護公共財物。

  (2)環境道德教育

  ①了解和掌握一些環境科學基礎知識。

  ②進行環境情感教育,積極倡導保護環境,愛護綠地和動物,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

  (3)家庭美德教育

  初二主要是進行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教育。

  ①知道幸福只有靠勞動去創造,勞動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

  ②知道勞動成果得來不易,理解自己的父輩養育我們的艱難,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③生活上力求節儉樸素,合理消費。不攀比,不追求高消費。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

  學習和掌握《未成年人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教育法》等法律。基本內容,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初步學會運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

  (2)拓展法律教育

  讓學生適當了解《刑法》、《憲法》、和《教師法》等。此外,在《交通法》、《治安管理條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以及國家或本地區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中,與初中生日常生活相關的部分,也要通過認知與實踐途徑有所涉獵。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主張群體交往,滿足發展中的中學生的情感需要。

  ②引導學生從審美的角度欣賞異性,形成對異性的正確審美觀。

  ③懂得自尊、自愛、自重,遵守性道德。

  (2)交往心理教育

  主要是幫助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掌握一些交往技巧

  ①懂得同學之間交往要注意恰當的形體語言和口語表達。

  ②教育學生與成人交往要走出心理“自卑”的誤區。

  ③教育學生與異性交往時要適度、自然。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歷史人物和社會現象。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結合,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用于指導實踐。

  (2)人生觀教育

  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②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感,而且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

  ③進行理想教育。教育學生確立將祖國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現實與發展相結合的理想。

  (3)價值觀教育

  ①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社會上的各種消極現象,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②教育學生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是每個人歸屬感的需要。

  ②認識到時代賦予自己的建國興邦的歷史責任,把樸素的故土情、祖國愛上升為更加深邃的情感意識,使之成為一種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責任,形成民族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③知道國防的基本常識。

  (2)集體主義教育

  主要是培養學生樂群、合作、互助、關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集體主義情感。

  ①關懷、愛護自己所屬的班級、學校,具有高度的集體榮譽感。

  ②懂得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知道集體不僅為個人的智慧、才能、愛好、個性特長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③學會與他人合作,逐漸在交往中學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從而采取一系列適合集體和他人的行為方式,確認正確的與他人相處的行為準則,并慢慢形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個人優秀的道德品質。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

  (4)了解團的知識。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團的活動。

  初中三年級

  1、道德教育

  (1)社會公德教育

  核心是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寬容的性格,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別人。教育學生在學校要尊敬老師,虛心接受教師的教育,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2)環境道德教育

  ①恪守保護環境的規范準則,培養學生調查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技能。

  ②通過觀察和調查獲得關于環境問題的直接知識,能夠對環境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合理的分析。

  ③能夠制定對當地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表格。調查當地居民對某一環境問題的反應,能夠較合理地取舍、分析調查得到的有關數據,對所調查的環境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④知道每年的一些環保日,如2月2日的世界濕地日,3月22日的世界氣象日,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10月4日的世界動物日,5月31日的世界無煙日等。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知道家庭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證廣大社會成員幸福生活和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家庭關系中,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尊老愛幼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現。作為子女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美德。孝敬父母,不僅需要情感,更需要行動。

  ②懂得鄰里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禮讓團結,鄰里發生了糾紛,要心平氣和,主動謙讓,得理也讓人。

  2、法紀教育

  (1)法制教育

  主要對學生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方面的教育。還應學習一些《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稅法》知識,結合《民法通則》及《憲法》相關知識,了解我國公民的財產所有權和繼承權是由憲法和民法、刑法、繼承法等法律加以確認和保護的。

  (2)拓展法律教育

  ①了解公民的各種權利及義務。

  ②初步樹立起公民的國家觀念。

  ③學習《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了解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的人身權利受法律特殊保護;

  明確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對婦女人身權利予以特殊保護;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歧視侮辱、侵害殘疾人。 ④學習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了解制定本的目的是:為了反對和遏制“臺 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重點對學生進行性道德教育。

  ①教育學生認識什么是正常的異性友誼,正常友誼應遵循什么準則;什么是異常的關系,應如何控制調節這些關系;在異性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互相尊重、自尊自愛等一系列問題。

  ②指導和運用在對待異性交往中出現的偏差時,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如淡化法、充實法、遷移法等。

  (2)交往心理教育

  ①懂得人與人之間交往不會自然而然達到交往的目的,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交往過程中要以尊重、信任、寬容和諒解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共事。

  ②正確對待正常的異性友誼、互幫互助、禮節性交往。

  4、思想教育

  (1)世界觀教育

  ①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教育學生要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尊重事實、尊重科學,不盲目,不弄虛作假,具有科學精神。

  ②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學的方法論。

  (2)人生觀教育

  ①教育學生正確面對升學和擇業,勇于面對困難與挫折,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②進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教育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材,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③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態度,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3)價值觀教育

  樹立為別人服務的思想,逐漸去除只愿別人為自己服務而不愿為別人服務的想法和行為。

  5、政治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①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國家命運發展的戰略目標教育,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振興中華的緊迫感。堅定愛祖國,為祖國貢獻一切的信念。

  ②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2)集體主義教育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服從集體決定,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主張正義,維護公正的集體主義精神。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

  對學生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心內容的經濟常識和政治常識教育。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我國改革開放飛速發展的巨大成就。

  (三)研究重點、難點:

  1、在應試教育的現狀下,大多數學校重學科知識,輕德育教育,特別是道德的實踐活動開展較少,忽視學生德、體、美、勞的發展。

  2、結合地域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的學校德育實踐工作的延續性。

  3、周邊的社會環境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影響較大。

  4、新的教育法律法規,以及社會不良信息的傳播,加深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

  (四)研究的創新點: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通過創設情景、課后實踐、實踐調查等多種方式,提高德育教學的最大實效性。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用各種調查方式,如問卷法調查現有評價手段以及實施對學生德育發展的作用,以探索評價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實施過程的控制。

  2、教育實驗法: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對實驗班采用假設的評價手段,對對照班不采用,比較學生德育發展的差異,以確定實驗變量的效應,從而揭示實驗現象后的規律。

  3、個案研究法:根據學生現狀確定追蹤個案,對其實施相應評價策略,以確定特殊學生德育評價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4、經驗總結法:研究人員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分析教育現象,得出規律性總結。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5

  一、中學生與德育

  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1、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某校兩個14歲的中學生因發生一點小矛盾,男孩便有預謀地在放學途中將女孩連勒帶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為三好學生的劉某和楊某在家做完寒假作業后,談到了網上色情,心里產生了躁動,將在宿舍里玩耍的七歲幼女騙至家中,將其猥褻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學校考試中四門功課不及格,難以向家人交待,竟將父母和奶奶殺死,然后自殺。

  2、厭學隊伍日漸擴大

  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

  3、日常行為極不規范

  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么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4、造成上述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視音像制品及網絡文化的影響等。

  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為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情形,當代德育教育猶其應強調如下幾點:

  1、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

  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制品、網絡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中學生德育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探討,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位中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并最終成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6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面臨的難題。本文將就德育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現狀

  我國教育界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已有了很大改變。但是,一些學校并沒有認真地對待德育工作,把它當做一個形式,不注重德育工作中的實質。從教育的目標和教育的質量角度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由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識到,也使得德育工作顯得越來越繁瑣。加之社會環境的變化,家庭教育的不足,學生面對好的和壞的信息,接受到各種引導和誘惑,德育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存在的問題

  1、德育工作重在形式,輕在實質。

  一些學校對德育工作的認識還是比較淺顯,有些學校往往只注重形式,忽視了當中的實質。在早晨或下午排隊、講究條理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卻可以體現學生的德育素質和精神風貌。但是,如果過分重視這些,忽視了德育的實質,在一些關鍵時候,有可能沒有起到應有的德育效果。

  2、德育工作難度大,難以達成目標。

  由于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變化太快,加上家庭教育水平的不足、學生所面臨的各方面壓力不斷增加等因素,給德育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一些學校的德育工作,因為老師的能力不足,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法治保障,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目標。

  3、家庭教育不足,影響了德育工作。

  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家庭教育水平的不足,德育工作難度在不斷加大。在德育工作中,家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長的德育觀念存在誤區,缺乏德育知識,也使得德育工作進一步受到困擾。

  三、對策

  1、深入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德育工作有深刻的認識,明確其在教育中的作用,推動德育工作的深入發展。在教育管理方面,應該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強化和改進德育工作。

  2、注重德育工作的實質。

  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中注重德育工作的實質,牢記德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將形式和實質相結合。在德育工作中,管理者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管理,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和方法。

  3、加強家長德育教育。

  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家庭德育教育,加強對家長的德育教育。在教育中,家長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德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德育素質,所以要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德育教育。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德育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越來越多。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深入認識德育的重要性,在德育工作中不斷創新、探索,才能做好德育工作的各項任務,推動德育工作的深入發展。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7

  德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并推動德育活動的開展,以培養自己的道德意識和品德修養。

  一、德育的重要性

  1、增強學生道德意識:德育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2、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守時、守紀律等,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基礎。

  3、培養學生的社會關懷:德育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和他人需求的關注,激發學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熱情。

  二、德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1、制定德育目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制定明確的德育目標,如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友善互助等品質。

  2、開展德育課程:結合課堂教學和校內外實踐活動,設計德育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道德問題。

  3、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服務、社區參與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

  4、設立德育獎勵機制:設立獎勵機制,表彰優秀的道德表現和行為榜樣,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5、校本德育規劃:制定全面的德育規劃,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明確各個年級、學科的德育重點和具體實施方案。

  三、德育活動的評估與調整

  1、建立德育評估機制:建立科學的德育評估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自評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德育狀況,及時發現問題。

  2、進行德育活動調研:定期進行德育活動的調研和評估,收集學生和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德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3、跟蹤學生德育發展情況:通過個別談心、家長會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德育成長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

  結論:

  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積極參與德育活動的開展對于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德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德育活動的評估與調整也是保證德育工作有效進行的重要環節。希望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德育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8

  一、選題緣由

  1、學校學生現狀

  我們學校是一所發展中的學校。34個教學班,1700余名學生,辦學已成規模。學校地處城鄉結合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已成為學校受教育者的主體。他們其中一部分習慣差、毛病多。據我初步統計,農村學生、留守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

  他們的養成教育是當下必須面臨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緩的使命感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感。

  2、尋找空白,填補空白

  我們在課題立項之前,在網上大量查找了國內學校進行養成教育研究的情況。通過瀏覽,看到鋼花學校做得比較好。但我們發現,鋼花學校在德育主題月活動、利用家長學校資源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特別是針對留守學生的養成教育研究,更是一個空白。我們進行此項課題研究,就是想在鋼花學校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養成教育內容,賦予養成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3、創品牌,出特色

  提煉辦學理念,打造學校品牌,是我們學校當前的戰略選擇,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力,彰顯其辦學水平及辦學特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二、課題界定

  為避免產生混淆,特對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加以界定。

  “體驗”就是通過實踐或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它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

  “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訓練活動,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生存的一種教育過程。

  “體驗式養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心理、生理以及個體經歷有效創設相關的情景或氛圍,讓少年兒童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內化體驗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并逐步積淀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習慣并伴隨終生。

  三、研究意義

  1、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當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輸說服、限制防范、機械訓練,忽略了教育對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教育對象道德觀念的自主體驗、感悟內化,使得養成教育缺乏實效性。因此,養成教育要有實效,不僅要優化外部環境,更要變革、創新現行的養成教育方式,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使其把學校提出的行為規范和期望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2、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然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既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志,更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3、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養成教育是關系學生一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和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個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了一個人性格。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教師積極創設的各種德育活動情境中,學生親身經歷,自求自得,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并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讓養成教育悄無聲息地蘊藏于這種教育活動中,以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學生逐步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四、研究目標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進一步豐富學校德育教育內容,完善學校德育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德育教育特色。

  3、拓展“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內涵,按“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從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調查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普遍性存在的原因。

  2.基礎研究: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3.主題研究:“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構建研究。

  4.應用與推廣研究:制定周密詳實的研究計劃,對“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基本模式點上深化研究,面上推廣研究與應用。

  六、研究方法

  根據課題的性質,本課題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獻法:本課題將對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研究。收集整理現代德育理論、少先隊體驗教育理論,組織教師學習討論,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明確體驗式的養成教育的基本理念。

  調查法:本課題組將調查一些家庭,通過觀察、談話等途徑,了解他們在習慣培養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全面了解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

  個案法:研究選擇體驗式養成教育中,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提高的個案作分析、反思。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實踐”式的行動研究法。在全校進一步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加以理論指導,把德育理論研究與德育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經驗總結法:總結歸納體驗式養成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

  七、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周期為3年,研究步驟擬分為4個階段。研究工作由項目負責人全權負責安排、管理和落實。總體安排和進度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基礎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

  (1) 課題研究準備。

  ① 選定研究課題。根據當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學校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確定“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課題。

  ② 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兄弟學校“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開展情況,找出空白,填補空白,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③ 召開課題會議。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有關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成果,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課題研究的認識。

  ④ 申報課題立項。

  ⑤ 做好撰寫準備。撰寫研究方案、計劃、開題報告等,組織開題論證會。

  (2)現狀調查研究。

  ① 選定相關教師代表及本校相關班級學生為調研對象,設置調查問卷及座談提綱,搜集統計相關數據;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3)開展課題組成員研究培訓工作。

  (4)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積極探尋“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策略與新途徑,建立相應多元的評價體系。

  本階段研究成果:

  ① 課題研究方案、計劃與開題報告;

  ② 結合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撰寫調查報告;

  ③ 針對我校及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梳理“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與新途徑。

  第二階段(主題研究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1) 針對第一階段“體驗式養成教育”的實效性策略和新途徑,通過實踐后進行有效性篩選與整合;

  (2) 對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探索;

  (3)研究出“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實施的方法、途徑及其及其操作策略。

  階段研究成果:

  (1)初步構建諸如思品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入境——體驗發現——體驗探究——體驗交流——體驗創新”;

  (2)初步構建諸如體驗性德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創設情境——自主體驗——交流評議——指導內化——形成習慣”等;

  (3)“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在研究點上的有效應用;

  (4)“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階段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5)撰寫調查報告《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的現狀與對策》。

  第三階段(推廣研究階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 研究點上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持續應用和反思提升;

  (2)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

  (3) 加強研究與創新,力求在以上基本模式的指導下,構建總結出不同年段、不同內容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新模式。

  階段研究成果:

  (1) 由點到面,對“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進行推廣研究的報告;

  (2)“體驗式養成教育”模式的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典型課例等。

  第四階段(總結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 全面總結“體驗式養成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效與不足;

  (2) 對學生三年來養成教育的大檢閱、大盤點;

  (3)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4) 整理研究成果,匯編研究資料;

  (5) 組織課題現場結題評審。

  八、預期成果

  (一)理論性成果

  1.公開發表或獲得省、市級以上獎勵的論文;

  2.課題組年度評選的優秀論文匯編。

  (二)研究性成果

  1.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

  2.課題研究報告(包括階段性研究報告和結題報告);

  3.桃源縣本地區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4.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學生養成教育測評報告;

  5.“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的優秀教學設計、典型課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等成果匯編。

  (三)實際效果

  1.“體驗式養成教育”基本模式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2.學生的良好習慣基本養成,不良行為大面積糾正,班風好,校風正,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3.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4. 以養成教育為特色的創建學校品牌,梳理出個性化辦學思想體系(包括學生發展觀、教育觀、教育價值觀等),并創意設計出具有深刻理念支撐的校園文化。

  九、研究條件(經費的保障、設備的提供、資料的儲備、時間精力的保證、所在單位科研氛圍及技術支持情況等)

  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予以大力支持,學校提供課題研究的一切經費,本課題擬投入研究經費2000元,課題參與人員辦公室均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學校配備多媒體教室二間,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將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聽課,學習名優學校的先進經驗;組織課題參與人員收集一批課題研究學習資料,建立課題研究電子資料庫,明確分工,專人負責,充分考慮課題研究人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研究人員的工作量,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各項事業態勢良好,研究氛圍日趨濃厚,研究成果日漸豐碩,朝著市名優學校的目標邁進。

【最新中小學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課題開題報告03-26

教育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0篇)07-24

中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03-27

群文閱讀課題開題報告(精選5篇)04-12

大一新生德育開題報告(通用6篇)08-26

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開題報告05-21

教育開題報告03-25

《基于網絡環境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范文(3)03-27

開題報告怎么寫11-25

金融開題報告范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