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玲:論幼兒園精神環境的營造與幼兒積極心態的形成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袁愛玲)
近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使得不少幼兒園越來越像花園、像公園,但還沒有真正成為幼兒的樂園,幼兒在如此漂亮的幼兒園里并沒有體驗充分的輕松快樂,甚至有些幼兒還是不愿意上幼兒園。這就使得對物質條件的高投資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也就是說我們所創設的物質環境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究其原因就是精神環境出了問題。因為精神環境的質量是制約物質環境功能發揮的閥門。精神環境越寬松,物質環境的能量就釋放得越多。
從培養創造型人才、形成健康心理以及激發心理能量的角度看,精神環境比物質環境更重要。
精神環境一般指由人際關系、文化觀念等無形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氣氛或氛圍。這種氣氛或氛圍決定著人的“自我”是否能被開掘、發展和完善;決定著人的先天潛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實現;決定著人的創造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其他能力是否能夠有效地形成。有學者認為,美國的硅谷不僅僅擁有高技術,而且擁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生態環境。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環境,創造的火花才容易在這里迸發,創新的思想才容易在這里結果,創造型人才才容易在這里產生。
研究表明,生活在溫暖、支持氣氛中的幼兒,容易形成積極的個性特征、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學習成績;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是幼兒創造性、道德、自尊心、社會行為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等方面發展的關鍵變量。
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看,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有如下重要的標識:1.能使幼兒產生心理安全感與心理自由感,表現出輕松愉快的狀態。2.能使幼兒的好奇心、創造動機和興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滿足。3.能使幼兒樂于表達或交流思想與情感。4.能使幼兒學會關心同伴、共享玩具、相互尊重。5.能使幼兒產生遵守紀律和活動規則心理需要。而要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環境,其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在幼兒園各種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所言“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關系如何”。為建立融洽、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幼兒教師應該做到“8多”,即對幼兒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納、多表揚、多鼓勵、多關注、多信任以及多給他們自由和自主,這樣才能營造出積極健康的幼兒園精神環境。
1.多支持
從心里角度分析,當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以及情感得到他人的支持,特別是得到他所尊敬之人、權威之人的支持時,不僅使這種思想、行為或情感受到強化,而增加表現的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而且還會產生愉悅的心情、積極的心態、增強自信心,并與支持之人形成良好的關系。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以及情感不斷得到反對,就會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所以,教師對幼兒一定要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反對。進一步問,要支持幼兒的什么呢?回答是:支持幼兒的天性、支持幼兒的價值觀、支持幼兒的行動、支持幼兒情感表現、支持幼兒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擔心,不能從成人的思維、成人的特點、成人的角色出發過多地要求幼兒,這些不切幼兒實際的要求實際上都是對幼兒的不良限制。可能會有人反對說:“我們不能什么都支持幼兒”。此話是對的,我們的確不能不加判斷地支持幼兒的一切。但事實上,我們缺乏對幼兒起碼的支持。本來一些言行和情感屬于幼兒的天性表現,諸如嬉戲打逗、活蹦亂跳等,成人往往看不慣而站出來制止。又如,受強烈好奇心的驅使,幼兒想打開收音機看看里面是否有人在唱歌,結果弄壞了收音機,此種情況下,成人往往以為幼兒的行為是故意破壞,是不愛惜物品、是頑皮,因而會對幼兒大加斥責,并要警告他下不為例。再如,幼兒對沙、水著迷般的喜歡,一玩起來就忘我,忘了時間、忘了其他任務,甚至忘了吃飯,家長或教師對此種表現的一般認識就是,這個孩子不聽話、貪玩、玩起來沒完沒了,所以千方百計不讓孩子接觸沙水……,諸如此類的例子俯首即拾,坦率地說,與西方國家比,我們的幼兒無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得到應該得到的支持實在太少了,受到的反對太多了,因而形成了不少消極的人格特征,如自卑、怯懦、退縮、被動等。這些人格特征是創造型人才成長的大敵,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家長和幼兒教師應該多說這樣的話:“好!大膽做,我支持你。”
2.多肯定
多肯定與多支持有密切關系,但不完全等同。在這里多肯定主要是指,對幼兒的言行、情感表現等多給予正面的評價、正面的引導。少一些否定評價和反面限制。原因是無論成人還是幼兒,都喜歡接受或容易接受肯定的、正面的引導與評價。即使是嚴重出格的言語與行為也應使用肯定的語言去矯正,譬如“這句話應該這樣說。”“這件事應該這樣做。”減少使用否定詞語。事實上許多家長和幼兒教師過于頻繁地使用消極的否定詞語和態度:不行、不能、不準、不好、不對、不可以、不可能以及不能這樣、不許那樣等等似乎成了口頭禪。而否定的態度和否定的語言只能使幼兒明白這樣做或這樣說不對或不好,但并沒有使幼兒懂得如何做(說)才是對的或好的。如果換成“應該這樣做(說)”,或者說“如果這樣做(說)就更好”。這不僅使幼兒知道自己的做法或說法不妥,而且也感知道了正確的范例。這就既保護了幼兒的自尊,也使他們學會了的尊重。這是現代社會公民基本的民主素質。從心理學角度看,在成人與幼兒的這種互動過程中,雙方的心態都是積極的,沒有因不妥的言行得到成人的否定評價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幼兒輕松改正錯誤,成人的教育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雙方也會因此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
3.多接納
多接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博愛,但不是縱容和溺愛。作為幼兒教師,無論對聰明還是愚笨的、俊美的還是丑陋的、家庭富足的還是貧窮的、頑皮的還是乖巧的孩子,都應以平等的態度,博大的胸懷、無私的情愛去接納每一位孩子。在成人眼里,最恨的是不公之人、不平之事,幼兒更是如此,當他們受到小小不公時,就會倍感委屈,因為他們排解自己不良情緒的能力還很弱。教師的不公是幼兒最不能忍受的,最容易引起情感的對立,從而破壞師幼關系。所以,幼兒教師要愛每一個孩子。要真正做到多接納,還必須樹立民主意識,學會尊重、學會忍耐、學會對獨特言行的欣賞。
4.多表揚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奧妙之一正在于此:兒童在一個好的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他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還指出:“我們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發展他們,不去用學校里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獨立工作──進行創造”。表揚可以極大地滿足幼兒的精神需要,帶來喜悅心情與和睦的關系。關于表揚的作用和意義,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明白,但能把表揚用得恰到好處的并不多。我們知道,多表揚并不是濫表揚,更不是廉價的表揚。現實中不少幼兒教師將:“你真聰明!”“你真能干!”當成了口頭禪,幼兒聽得太多了,他們在沒有做出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就能得到老師的此番表揚,而且是眾幼兒得到同樣的話,所以,這些話已經完全不能起到表揚的作用了。科學的表揚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第一,幼兒完成了對他而言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第二,幼兒以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務;第三,幼兒表現出了我們所渴望的親社會行為、態度和良好的習慣等。表揚并不一定只用語言,微笑、親密接觸、標志物、幼兒喜歡的物品、感興趣的活動、渴望充當的角色……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都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
5.多鼓勵
眾所周知,幼兒的心理是稚嫩的,當他們遇到失敗、挫折時最需要的是鼓勵。鼓勵能使幼兒崛起,鼓勵者和鼓勵者的話語可能使幼兒終身難忘。而責備則可能使心理稚嫩的幼兒沉淪。責備所起的教育作用和鼓勵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責備引起的更多的是自衛、逃避、推卸責任和害怕失敗的消極心理。幼兒教師與家長都應認識到失敗的價值,失敗對人思想的啟迪、經驗的豐富、意志的磨礪作用是巨大的。當然,一個人能否從失敗中獲得益處,能否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主要取決于這個人的心態是否積極。正如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所言:“對于那些積極心態的人來說,每一種逆境都隱含著一種等量或更大的利益種子……”懼怕失敗的人是不會有成功的。所以,成人不能見不得幼兒失敗,一見失敗就責備、就批評是十分有害的。相反要鼓勵,鼓勵能引起幼兒再嘗試、再行動,只要不停止嘗試和行動就有可能獲得新的成功機會。
當幼兒遇到困難以及猶豫不決時最需要的是鼓勵。此時的幼兒就像即將登上山頂而筋疲力盡的人,此時的鼓勵猶如一把推力,推一把就上去了,踢一腳就下來了。此時的責備和批評無異于踢幼兒一腳。我們應記住對于處在困難中的幼兒,責備和批評最容易使他們泄氣。
6.多關注
幼兒特別喜歡被關注,為得到關注甚至不惜挨批評。有些幼兒搞惡作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在不少幼兒看來,即使受到批評,大家也在注意自己,總比被人忽視舒服些。批評也是關注,但是一種消極的關注。經常受到消極關注,對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是不利的。而積極的關注則不然,“皮革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都是積極關注所產生的神奇效果。每位幼兒都應得教師積極的關注。教師一句充滿希望的話、一個點頭微笑、一個親昵的動作(拉拉小手、拍拍肩膀,摸摸后背等)都是積極關注的方式。這些言語、表情、動作、態度等都發送著老師對幼兒的熱愛、重視、認可、支持、接納、肯定、相信等信息。這是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的基礎。
7.多信任
多支持的背后是對幼兒的充分信任。幼兒教師和家長往往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因而不敢放手、不敢支持。請相信幼兒的自發行為,無論是學習、探索行為,還是解決問題的行為,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幫助,成功率是極其高的。
8.多給幼兒自由和自主
從心理學上分析,學習是個體對情景的反應,而且是積極自動的反應。真正的學習是一種自發自動的行為。學習者若是無反應,就沒有學習的發生。若無積極的反應,就不會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若讓幼兒真正學到東西,就必須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體驗,亦即讓幼兒自動積極地反應。從自由、自主創造性的關系看,許多實例表明享受到充分自由和自主的幼兒是富有創造性的。而缺乏自由、自主的幼兒,其創造性發展不良。幼兒園的實踐證明,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游戲和探索活動中,學習得最積極,表現得最有創造性。因此,教師應堅持多給幼兒自由和自主權,減少干預。干預不同于“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活動中十分需要老師“必要”的幫助和指導。第一,幼兒有權得到幫助來獲取他們進行活動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幫助幼兒準備活動材料屬于必要的幫助。第二,如果材料太難操作,為了避免失敗的挫折,保證幼兒獲得成功的滿足,教師提供技術指導是必要的幫助。但不能剝奪幼兒進行創造性抉擇的權力。第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所選擇的任務,以保證他們獲得全面滿足的體驗,是必要的幫助。由于幼兒沉浸在某一創造性活動之中,要完成他們自己設定的計劃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的。如果時間太短,就等于剝奪了他們所追求的那種快樂,久而久之就會完全喪失自我。
多給幼兒自由和自主的最基本體現就是多位幼兒提供選擇的機會。研究表明鼓勵選擇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是從內部誘發的,不是從外部加入的,而自主選擇的活動是最容易誘發出創造性。美國對增加活動的選擇性是否可以提高幼兒的創造性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研究選擇了2~6歲的男女幼兒各14名,將他們任意分成兩組,一組有選擇自由,另一組無選擇自由。實驗項目是拼貼畫。有選擇自由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選擇材料,無選擇自由的組只能用指定的材料拼貼畫。然后對兩組的作品進行評估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有選擇自由的幼兒在作品中表現出的創造性遠遠高于沒有選擇自由的幼兒。這一研究具體形象地表明,增加選擇性可以誘發幼兒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然而,目前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幾乎沒給幼兒選擇的自由。從已實行了活動教學的幼兒園看,在活動內容、材料、方法、時間、空間、合作伙伴等方面,雖然有選擇,但選擇的范圍也是十分有限的,老師的指定遠遠多于幼兒的選擇。這主要是因為許多教師對“選擇性”在促進幼兒創造性以及其他方面發展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幼兒的選擇能力相信不足。殊不知,假如給兒童真正自由的選擇,他會選擇有利于他生長的東西。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所選擇的東西使他體驗到美好,感受到美好,并帶來了愉快和歡樂。他比成人更明白什么東西更適合他。然而,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為幼兒安排好一切,要改變此種狀況,必須將“選擇性”的多少作為評價教師工作好壞的標準之一。能為幼兒提供充分的選擇機會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為使幼兒教師更具體形象地理解多自由多選擇的原則,不妨讓我們再重溫一下18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的主張:“應允許兒童有適合他們年齡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約束去限制他們。不能阻礙他們孩子的特點,不能反對他們游戲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讓他們做壞事;除此之外,他們享有一切自由。”
在幼兒階段,如果得到教師與家長給予的“8多”,就會使幼兒形成持久性的積極心態。過去人們只認識到,“知識是力量”、“智慧是力量”,而沒有認識到積極心態是力量,而且是巨大的能量。積極的心態是什么呢?拿破侖·希爾認為,“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強調好的方面,就會產生良好的愿望與結果。當你從好的方面想時,好運便會來到。積極的心態是一種對任何人、任何情況或任何環境所把持的正確、誠懇而具有建設性,同時又不違背上帝法律和人類權利的思想、行為或反應。積極的心態允許你擴展你的希望,并克服所有消極心態。他給你實現你欲望的精神力量、熱情和信心,積極心態是當你面對任何挑戰時應該具備的“我能……而且我會……的心態。積極心態是邁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
無數事實證明:積極的心態能產生改變世界和改變自我的力量、能產生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力量、能產生贏得健康和幸福的力量;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創造性煥發、不知疲倦、信心倍增、受人喜歡;積極的心態是獲取健康、幸福、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它應成為各級各類教育培養的核心,尤其應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任務,因為,幼兒期是主流心態呈現基本面貌的時期,如果積極心態不占主流,消極心態就要占主流。而通過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營造出的精神環境對于幼兒積極心態的形成是極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