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改革任務(一)
高水平的法學院應當同時擔負五大使命:培養治國理政和從事法律職業的杰出人才;改善對正義的管理,營造社會的價值觀;創新法學理論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實踐;補漏社會付闕和改革完善制度,為國家、社會和公民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營造和弘揚法治文化,推動社會成員把法治作為穩定的生活方式。法學教育是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因此,中國法學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矚目的一個焦點。法學教育的發展,需要在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具體制度的改革,同時通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國法學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人們在談論“趨勢”的時候,通常使用的概念是“化”;比如“全球化”,指的就是全球發展走向一致的趨勢。“化”的過程,就是趨勢形成的過程。當下中國法學教育的處境,已經與十年前大為不同。十年前還處在十字路口上徘徊不定,經歷了十年艱難探索后的今天,共同性的發展方向——趨勢——已經漸趨明朗了。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加以把握。 第一,職業化。過去我們曾討論中國法學教育到底是走一條學術型的道路還是職業型道路的問題,這個問題曾困擾我們多年。受困的主要原因是幾乎所有的法學院都受從爭取碩士點到爭取博士點,再到爭取二級學科重點博士點,再到爭取一級學科重點博士點。這一學術指揮棒的指揮,試圖把所有的法學人才都培養成能創新的學術型人才。這實際上是法學教育在被誤導的情況下走了一條彎路。現在大家的共識終于形成了,那就是向職業化方向發展。職業化這個趨勢的基本形成,是法學理論界與法律實務界共同的期待。當然,這個大趨勢并不排除保留或者說由其自己形成以學術為主并以思想創新為追求的學術型法學院的存在,也不排除以培養司法實務人才為主導目標的職業型法學院。事實上,以學術為主的法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一定全部從事學術活動,更多的還是以從事法律實務為選擇。在這里,不能將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深厚的理論修養能夠提高人對具體問題的洞察力和理解力,這對于法科學生的職業前景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樣,不經受實際情況挑戰和磨練的理論,可能是蒼白無力的。總體來說,職業化是當下我們的法學教育要面向未來的一大趨勢。 我國法學教育在職業化方面有兩個缺陷。第一個是缺乏司法倫理的訓練。不具有司法倫理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是很危險的,就如同守倉庫的盜賊。司法腐敗與缺乏職業倫理教育有極大的關系。一個人的倫理水平不是通過知識來獲得的,而是遵循某種訓練路徑。人的有德與高尚是在消除對己義務的沖突中被馴化出來的,沒有這一過程,便沒有高尚。司法腐敗要從法學教育上尋找源頭;第二個是缺乏職業技巧培訓。沒有職業技巧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無法適應職業要求。這兩個缺陷將引導我們對當前的法學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在教學內容上,理論研究和理論教育應該有充分的現實關懷,著眼于實際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只有密切同實踐相結合,理論的發展創新才有可能。教學方式和師資配置也需要有一個變化,例如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中應該更加注重提高對學生的司法實踐經驗和技能的訓練。 法學教育職業化的目的,也在于培育一個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職業倫理、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以發揮其特有的功能。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是這個職業共同體的組成部分,一個社會的司法保障機制是要靠他們提供的。近代制度文明很好地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另一個是解決了社會保障問題。保障系統中有兩個系統,政府系統和司法系統。政府系統提供的是生存權利的保障,司法系統提供的是社會公平性的恢復。社會不公的情況產生后,要有一個機制來糾正它,權利受到侵害后,也要有一個機制來糾正它、補償它,這個機制就是司法機制。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功能在于保證這個機制健康地運行。 第二,多元化。法學教育追求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但并不妨礙多元化這一發展方向。多元化是早已形成的一個趨勢,現在仍處于發展過程中。多元化趨勢恰恰要求法學教育要辦出特色。法學教育越是普及,規模越是擴張,特色辦學的價值就越是凸現出來,這不僅僅是法學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各法學教育單位適應市場競爭所面臨的挑戰。多元化是法學教育的表象,其內涵是不同的法學院辦出自己的特色,多元化趨勢就是特色化趨勢。每一所法學院今后的發展,要體現出不同于其他法學院的獨特品格或不可替代性與獨有魅力。沒有特色就沒有多元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特色的法學院就是缺乏存在價值的法學院,也就是質量無法體現的法學院。特色既可表現為學科門類上有自己的優勢研究領域,也可表現為學生培養目標上偏重理論還是實務,還可表現為人才培養層次上的區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適應多元化趨勢與追求自身發展特色,不能成為低水平的借口和遮羞布。 第三,精英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發展速度快、規模最大的法學教育大國。目前,全國開設法律專業的大學已經有六百多所,開展各種形式法學教育的單位總計有九百多個,法律專業的在校學生七十多萬人。從規模上看,法學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 這一狀況與近年大學擴招帶來的高校規模膨脹是同步的。大學教育整體上的大眾化,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但法學教育卻要另當別論。對于今后的發展方向,大眾化論者認為法學教育還遠未滿足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需要繼續擴張。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法學是一門高度專業化的學問,要使有限的法學教育資源獲得最高效的產出,必須更新現有的觀念。法學教育大眾化的結果,將是法學的貧困和危機。法學處于“粗放式”發展中,量的增長快,但質的增長不足。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常識是,數量與質量總是呈反比例關系的,“少而精”者有,“多而精”者鮮為見也。規模越大質量一定越低,而且引發嚴重的就業危機,目前,法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各個專業中最低的,這一信息必然會很快傳導至法學教育環節本身。法學教育近十年的最大貢獻可能只是為高等教育貢獻了“毛入學率”,其表面繁榮的背后是深刻的質量危機、就業危機和聲譽危機。 人們已經慢慢認識到,未來的法學教育應該向精英化方向發展。并不是所有的大學都有條件辦法學院,也并不是所有考上大學的人都可以學習法學。美國法學教育的兩大特色,第一是高度的職業化,第二就是高度的精英化。中國法學教育的未來,以現在法學院校畢業生就業的情況和就業之后的發展是否成功作為標準來做一個判斷,可以發現有的法學院畢業生僅有百分之四五的人從事法律職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畢業生不能從事法律職業。而以法律為業之后,又有許多人被淘汰和轉行。一個好的法學院,應該是能夠給學生提供較高的成才率和事業的成功率。法學教育不能再對質量、就業和聲譽三大危機充耳不聞了,不能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的法學教育,就不是好的法學教育。如何在法學教育的起點上吸引精英、如何把進入法學院的學子培養成為精英、如何使精英成長為引領社會發展進步的領袖,是精英教育的基本內涵。精英教育應該成為中國今后法學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第四,正規化。這個趨勢的任務我們現在還沒有完成。中國法學教育在規模宏大的背后是在告訴我們,那些快馬加鞭興辦法學教育的校長或院長對法治及高等教育規律認識是何等的膚淺。我認為,中國法學教育以規模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結束這個時代在制度上的表現是什么呢?就是走向正規化。正規化的法學教育是什么?它一定要以結束非正規化的法學教育為前提。在法學院校接受過系統法律思維訓練的人,和沒有接受過系統訓練的人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對法律態度的不同上。對法律的信仰是在專業訓練當中形成的。但是非正規化的法學教育,受教育者一開始就只是把法律當作未來謀職求生的一種手段,在其起步的法律意識中,法律是被當作工具來對待的。因此,這樣的法律從業人才既不會忠誠于法律,更不會對法律有獻身精神和形成信仰。所以應該盡快結束中國非正規化法學教育的時代,否則,法學教育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障。當良莠不分時,劣幣驅逐良幣就是必然的。 第五,國際化。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法學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也提出了挑戰。開放的社會和健康的市場經濟都需要法律不斷發展。這個趨勢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顯突出。中國自加入WTO開始,就已感覺到了國際法律談判人才及跨國訴訟人才的短缺。目前中國已是世界公認的大國,我們參與世界的深度、廣度都在加大,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的機會和空間也在增大,法學教育有責任培養國際型人才。一部分高水平法律院校早已有了這種自覺。中國政法大學、北大、清華、人大、吉大、武大、山大、浙大等校,都已在國際型法律人才的培養上作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一些后起的法學院校在彰顯國際色彩方面也在奮起直追。當然,法學教育的國際化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提高法科學生外語能力、優化知識結構,也包括培養方式、培養目標等多個方面的變革。而且,順應法學教育的國際化趨勢,不僅在涉及法科學生的培養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改善教育管理體制、師資知識結構、評價機制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總之,要講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的話,以上“五化”所涉及的方面,是首先應該給予思考的。【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改革任務一】相關文章:
中世紀法學教育的思考-并淺談中國法學教育05-01
對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05-01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改革論文05-03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問題淺析05-01
我國高等院校法學教育目標改革的必要性05-01
從學徒制看我國法學實踐教育改革04-29
獨立學院法學課程改革初探04-29
司法體制改革:問題、癥結與任務05-01
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狀況分析04-30
教育改革后面的中國特色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