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詞解及譯文
上學期間,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詞解及譯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里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人同我來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鄉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和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學識。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仆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兩頓伙食,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系著白玉制成的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鮮亮麗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啊!
注釋
余:我。
嗜:喜歡、特別愛好。
無從:沒有辦法。
致書:得到書。
致:得到。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合詞。 借。假,借。
于: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
弗:不。
之:指代抄書。
走:跑。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以為;
是:這樣。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擔心。
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游:交往。
嘗:曾經。
趨:趕到。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望,聲望,名望。
隆:高。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充。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語和臉色。
色: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提出。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或:有時。
叱咄:訓斥,呵責。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
色:表情。
恭:恭敬至:周到。
復:這里指辯解,反駁。
俟:等待。
卒:最終。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篋:書箱。
屣:鞋。
窮冬:隆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舍:指學舍,書館。
支:通“肢”,肢體。
媵人:這里指服侍的人。
湯:熱水。
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衾:被子。
擁:蓋著。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每天供應兩頓飯。
再:兩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寓,寄居。
逆:迎。逆旅,旅店。
被綺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被,通“披”,穿著。
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腰:腰佩。腰,名詞作動詞。
容臭:香袋。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舊。
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慕艷,羨慕。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蓋:發語詞,用來引領一句話,常是感慨或議論之類的,屬語氣助詞;翻譯為“大概”。
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這里指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再:這里作數詞,兩次)
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益慕圣賢之道(益:古義:更加 今義:好處)
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 今義:顏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 今義:大約)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于 今義: 小兵)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后的學位)
同義復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澆洗。
4.叱咄:訓斥,呵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一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于“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
(3)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4)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
(5)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后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代詞,指書 (走送之)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5)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怠)
(6)結構助詞,的(益慕圣賢之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余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圣賢之道)
(2)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艷意)
12益
(1)更加,越發(益慕圣賢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處,益處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后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于)+名詞(家)=介賓作狀語是狀語后置原來應是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
2.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重點句
1、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的句子:余幼時即嗜學。
2、最能表現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師發怒,自己以謙和的態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戰勝物質貧困的句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2.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當恭敬,謙虛。
3.因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創作背景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臺里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這里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于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之先達”,是指當地有學問的前輩。“執經叩問”,就是帶著經書去請教。“百里”,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于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態度更加謙和,以至于不敢出聲。這里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了一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余則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艷,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么,他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后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體裁介紹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于“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于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于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于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跋張孟兼文稿序后》)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劉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后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傳》《李疑傳》《環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嗜學”,有強烈的讀書愿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復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道路、環境、季節、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于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于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作者于前面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里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后一節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關系,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個人的經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然是長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于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最后也誅及了他。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詞解及譯文】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2-27
(熱)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5-26
送東陽馬生序06-23
送東陽馬生序05-02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11-30
送東陽馬生序反思08-01
送東陽馬生序【實用】06-24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4-01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4-25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