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時間:2023-06-12 13:07:09 振濠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課堂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它需要講究策略。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歡迎閱讀!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1

  一、問題的提出

  上學期學校組織的六年級數學調研中,有這樣一道題:學校圖書館買來兩種圖書,簡裝《水滸》每本33元,精裝《西游記》每本52元。兩種書一共用去406元,這兩種書各買多少本?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在解答這道題時失分較多。顯然學生把這道題“歸屬”到了“雞兔同籠”的問題范疇,認為應當用“假設”的策略來解決。可問題是題中并沒有告知兩種書的總本數,學生一下子找不到現成的解題模式可以套用,失分也就在情理中了。盡管也有一部分學生找到了正確答案,即“簡裝《水滸》買了6本,精裝《西游記》買了4本”,但從他們的解題過程中并不能看出清晰的解題思路,更看不出他們所采用的是哪種解題策略,如果不是憑借一種直覺的話,那充其量也就是湊出來的。當然從幾百份試卷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比較獨特的解法:

  ① 因為52是偶數,所以《水滸》的本數也一定是偶數。 《水滸》本數 2 4 6 是否符合題意 否 否 是 (406-33×2)÷52=6(本)……28(元)

  (406-33×4)÷52=5(本)……14(元)

  (406-33×6)÷52=4(本)

  答:簡裝《水滸》買了6本,精裝《西游記》買了4本。

  ② 406÷(33+52)=4(本)……66(元)

  66÷33+4=6(本)

  答:《水滸》買了6本,《西游記》買了4本。

  ③ 解:設《水滸》買了x本,《西游記》買了y本。

  33x+52y=406

  推算出 x=6,y=4。

  答:《水滸》買了6本,《西游記》買了4本。

  ④ 406÷(33+52)≈5(套) 《水滸》 《西游記》 價錢 比較 5 5 5×33+5×52=425(元) 多19元 6 4 6×33+4×52=406(元) 正好 答:簡裝《水滸》買了6本,精裝《西游記》買了4本。

  筆者又把這道題給五年級的部分學生解答,結果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應用“一一列舉”的解題策略順利地作出解答。列表如下: 《西游記》的本數 1 2 3 4 5 6 7 《水滸》的本數,6 其實并不是五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比六年級學生強,而是因為上述這道題與五年級學生所學的諸如“旅游團23人到旅館住宿,住3人間和2人間(每個房間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種不同的安排”恰好類型相同。

  蘇教國標版自四年級上冊起每冊都安排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單元,這樣安排雖有利于學生對某一種解題策略的掌握和應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所解決的問題與所學的不相匹配,那么大部分學生將束手無策。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問題:其一,學生擁有的“策略性知識”越多(按理說六年級的學生所擁有的“策略性知識”要比五年級的學生多),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從擁有策略性知識到解決問題能力的真正提升,其間還要經歷哪幾個階段?其二,盡管有部分學生已具備了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如上述第3種解法,學生應用的是代數思想),但由于缺乏一些相關的知識技能,因而也影響到學生策略水平的提高。數學思想、策略雖總領于方法,但沒有方法把握與數學模型的支撐,策略的運用仍無從實施。究竟有別于方法的策略教學更多地應關注什么、追求什么?其三,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于教師的認識水平、教學策略的不同以及學生之間個性特征、思維習慣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同樣的問題時呈現出不同的思維水平。“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如何幫助學生進一步優化解題策略?

  二、策略的優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解決問題”是數學課程目標的四大領域之一,而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又是這一目標的具體內容之一。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要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策略性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智慧,促進其元認知的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其學習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知道學習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包含哪些具體的操作步驟。這是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階段。以“轉化策略”的教學為例,課始,通過比較不規則的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向學生揭示出“把不規則的圖形通過適當的變化,變成規則的圖形,使原本比較困難的問題變成了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叫轉化。”接著引導學生回憶“在哪些知識的學習中應用過轉化策略”,通過回顧和梳理,幫助學生發現“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時,幾乎都是通過轉化,把未知的變成已知的,從而獲得新進展、新突破的”,從而明確轉化的方向——困難轉容易,未知化已知。這是“轉化策略”教學的第一個階段。

  再以“學會逆向思考”的教學為例,課始通過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應用逆向思維,成功發射第一種中近程火箭的事例介紹,向學生揭示出“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也經常要用到逆向思維。有些數學問題,如果從正面入手按習慣思維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時,不妨變換一下思考的角度,逆向進行思考,往往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借助感性的材料說明“逆向思考”的解題策略是怎么一回事,它有著什么樣的功效,基本的思考方向是怎樣的,這同樣屬于第一個階段的教學。

  第二個階段是結合該解決問題的策略適用的情景,對如何運用這一策略進行練習,逐步達到能夠熟練甚至自動地執行認知策略的操作程序。這是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階段。以“轉化策略”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兩組練習:

  ㈠ 第一組練習題:

  ⑴ 36.3×4.5+6.37×45

  ⑵ □15+1□8+36□=900

  ㈡ 第二組練習題:

  ⑴ 用分數表示各圖中的涂色部分。(見課本第74頁練習十四第2題)

  ⑵ 兄弟三人合資購買一套別墅。老大出資20萬元,老二出的錢數與另外兩人的錢數比是1︰2,老三出的錢數與另外兩人出的錢數比是1︰3。這套別墅一共多少萬元?

  由“扶”到“放”,讓學生對幾種常用的轉化方法如“變形法”、“數形轉化”、“分割法”、“關系轉化”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轉化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不斷地積累使用轉化策略的經驗,為策略的習得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學習屬于第二個階段。

  在“學會逆向思考”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借助不同類型的三組題:

  第一組題:求出□里的數。1÷( ×□- )=3

  第二組題:將50拆分成10個素數之和,要求其中最大的素數盡可能地大,那么這個最大的素數是多少?

  第三組題:小虎算加法,把一個加數個位上的2當作了7,把另一個加數十位上的9當作了4,結果加得和是128。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多少?

  讓學生了解逆向思維的三種實施途徑,即“由順而倒”、“由正及反”、 “執果析因”,并通過相關的練習加以鞏固和強化,使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這是將陳述性知識上升到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清晰地把握策略的適用條件,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使用這一策略,并主動運用和監控這一策略的使用。這是達到元認知階段,只有達到這一階段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才具有廣泛的可遷徙性。以“轉化策略”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最后階段讓學生設計測量“土豆和三角積木(三棱柱)”體積的實驗方案,并思考“哪種方案更便于操作”、“用同種方案還可以測量出哪些物體的體積”以及“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等,意在讓學生主動運用和監控“轉化”策略的使用,這屬于第三個階段。當然一節課就讓學生達到策略學習的第三個階段也是不大現實,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地激發學生使用該策略的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該策略的能力以及多種策略綜合運用的能力,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還應遵循以下教學原則:一是漸進性原則。通常一次只能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識,而且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熟悉此類策略的適用情境,掌握運用此類策略的常用方法,使學生對此類策略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層階段,而要盡量向縱深發展。

  如五年級上冊“一一列舉策略”的教學,教材是憑借簡單的組合問題以及租船問題,向學生介紹列舉的常用方法的——先分類,再有序列舉,意在讓學生能初步體會到蘊含其中的分類思想。在隨后學習“公因數和公倍數”、“正比例和反比例”等有關知識時,仍然會用到“列舉”的解題策略,這時學生對“列舉策略”的認識也就更為全面、深入了。

  二是系統性原則。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需要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它一般是不能立竿見影的,必須堅持長期、系統的教學訓練方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在學習一類策略之前,可結合有關內容進行適當的滲透;在學習此類策略之后,更要及時地跟進,通過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從已有的策略性知識中選擇合適的策略,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它出自我國古代的一部算書《孫子算經》。比如: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二十一頭,下有五十八足,問雞兔各幾何?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參觀中國珠算博物館時,意外地發現了“雞兔同籠”問題的另一類解法,即借助算盤來求解的方法。先假設21只都是兔,從算盤的最左邊一檔起撥上四顆下珠,表示一只兔有四只腳,這樣共有21檔84顆下珠。因為84比58多出了26,再從最左邊一檔起,每檔依次撥去兩顆下珠(把一只雞看成兔就多出了4-2=2只腳),共撥十三次。這樣共有13檔,每檔只有兩顆下珠;有8檔,每檔有四顆下珠。也就是說雞有13只,兔有8只。

  兒子上四年級,按理說“雞兔同籠”問題要到六年級時才正式接觸。如果借助算盤這一古老的教具來闡釋“雞兔同籠”問題的算理,孩子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如果在孩子學習用“假設”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解答“雞兔同籠”問題之前,就對此類問題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有了一定的經驗儲備,那不是更有利于孩子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實現從“經驗”到“能力”的提升嗎?在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后,我們再通過一些變式練習,如“廣場前有三輪車、摩托車共9輛,它們共有24只輪子。三輪車和摩托車各有多少輛”、“學校正在進行乒乓球單打和雙打比賽,共有12張球臺,40人在比賽。進行單打、雙打比賽的球臺各幾張”等,使孩子對此類策略的學習更為扎實、有效。

  三是活動性原則。我們可以結合一類策略的學習,開展一些數學觀察、實驗等活動,以檢驗學生自覺運用策略的意識是否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否得到了發展。“沒有了活動,就沒有了載體,學生的學習就容易遇到障礙;不理解活動的本質,不理解活動背后的理論支撐,就容易失去活動的方向。”

  在學習了圓柱體的側面積、表面積以及體積的計算方法后,教材與配套的練習冊中均安排了比較多的變式練習,如計算蔬菜大棚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大棚所占空間是多少,做一只多層蛋糕需要多少奶油等等。有些題目由于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解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搭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更好地理解數學本質,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縈繞在頭腦中,久久揮之不去。一次上班途中,筆者驀然發現在熟悉的校園中就有許多與圓柱體有關的實際問題——那一排郁郁蔥蔥的香樟樹,每一棵樹干下端都刷上了一層白色油漆,刷一棵大約需要多少油漆?把所有的都刷上一遍呢?葫蘆池上那彩虹般的小橋,不就類似于菜農搭的蔬菜大棚嗎?如果在橋的內側抹上水泥,那么抹水泥部分的面積該怎么求呢?滑梯下面的立柱貼滿了“馬賽克”,近看不就像是一只超大的“奶油蛋糕”嗎?求貼“馬賽克”部分的面積也就相當于求大、小圓柱的哪幾部分的面積呢?草坪旁那一只只路燈造型新穎,燈管下面的底座都刷上了綠色的油漆。那底座猶如一根圓柱鐵管被斜著切成了兩半,如果要求刷漆部分的面積,該如何應對呢?……

  接下來的數學課,筆者把學生領出了教室。在暖風吹拂下,我們漫步校園,邊看邊思考著“生活中有哪些與圓柱有關的實際問題”。活動中,學生或獨立思考,或相互商討,最終他們想到了多種不同的轉化策略。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思維方式、能力水平,教師適當地作出評價,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繼續應用和改進策略的學習動力。

  四是擇優性原則。有別于方法的策略教學,不能僅滿足于方法與建模,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在面對問題時,知道從何入手,怎樣調整;要在學生自主嘗試運用個性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交流理解不同的策略,比較不同的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優化、選擇并正確運用合適的策略。沒有學生個性化的嘗試,就不可能促成策略的建構與優化;沒有對策略的理解與比較,也不可能對策略作出適當的選擇和運用。

  回看文前的案例,我們在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從中擇選幾種不同的解題方法,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如第一種解法,雖然同樣采用的是“列舉”的策略,但難能可貴的是學生敏銳地捕捉到了題中數據的特點,由于總錢數406是偶數,而精裝《西游記》的單價也是偶數,因此購買簡裝《水滸》(單價是奇數)的本數也一定是偶數。這樣有選擇地列舉明顯要比簡單地一一列舉“高明”許多。再如第二種解法,顯然采用的是“假設”的策略(假設成套購買,可以買4套),但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發現“余下的錢數恰好是33的倍數”,因此無須過多調整,一下就可求出正確的答案。在對不同策略的解讀中,學生從中領悟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不必拘泥于某一種解題策略,有時可以綜合應用多種解題策略。在此基礎上再敦促學生調整、優化自己的解題策略,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2

  一、教師要改變教的策略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認為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應做到“四個轉化”——即由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單一傳授知識轉化為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升情感和價值觀;由全班劃一的教學目標轉化為保底不封頂的分層教學目標;由純理論性練習為主轉化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究性練習。

  2.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又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歸限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并且教學內容的處理、方法的選擇、步驟和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目標展開。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

  3.教學手段多樣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更應合理的采用新技術,使教學手段多樣化和現代化。如采用各種電教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實現教學的立體目標,又能讓學生更多接觸社會,擴大知識面。

  二、教師要改變學生學的策略

  1.激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意識。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確立“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并激勵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自始至終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由接受性的靜態學習提高到參與性的動態探知,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人。為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發揚民主,鼓勵探討,誘導質疑,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學習策略,選擇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策略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21世紀的中國,競爭與合作更加激烈,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競爭的激勵作用,鼓勵學生之間展開競爭,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同時,還要強調合作競爭,增強學生的整體意識與協作精神。

  4.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把教學中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質疑問題,尋求結論,并鼓勵學生通過合作的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讓結論在補充、啟發中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積極探究,善于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優化評價策略

  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體現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教師應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評價策略,使課堂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1.充分運用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注意的不只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是學生認知形成的全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及時測評,跟蹤學生的認知過程,這樣不僅能及時了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情況,暴露存在的疑難點、模糊點和錯漏處,而且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2.開展學生的自我性評價。由于自我性評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學中,開展自我性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自我性評價過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饋機制,正確得到強化,錯誤的及時加以糾正。改變了那種單純依靠他人評價的狀況,拓寬了反饋渠道。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 3

  一、開展課堂活動,點燃學習熱情

  由于數學內容的枯燥性,以及教學手段的單一性,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總是呈現出一種死氣沉沉的景象,沒有激情、沒有活力。教師為了改變這一狀態,激發學生活力,在課堂中要積極采用活動教學,為學生創設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誘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教學《認數11~20各數》時,在引導學生認識了11到20的數后,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組織學生做游戲。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做個小游戲。每人都拿著一盒火柴棒,下面我說出一個數字,你們就用火柴棒擺出這個數字。游戲開始后,教師說:“11”,學生立即在課桌上擺放火柴棒。有的學生用兩根火柴棒擺出“11”這個數字,有的學生用了4根,總之學生各有各的想法,最后都很準確地擺出這個數字。游戲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教師改變游戲形式,讓學生自己做這個游戲。教師讓學生兩兩一組,由其中一名學生先說11到20之間的任意一個數字,由另一名同學擺出來,也可以用火柴棍擺出一個數字,由同桌說出擺的是哪個數字。游戲就這樣激烈地進行著。游戲中,學生共同合作,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案例中,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為學生組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游戲活動,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了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學習效率

  時代在進步,教育也在發展,數學課堂中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數學中有許多比較復雜抽象的知識,不便于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化抽象為形象,促進學生理解。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這些圖形,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為學生展示中國國旗、小貓、小狗、熊貓、自行車等圖片,然后提問:你們觀察一下這幾張圖片,你能從中找到哪些我們學過的圖形?于是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這些圖形。

  生1:熊貓的眼睛處黑色的圓圈,就是我們學過的圓形。

  生2:大屏幕中的自行車的圖片中就有很多我們學過的圖形,比如圓形的車輪、三角形的車座。

  師:同學們,你們都好棒!觀察得很仔細,居然能夠發現這么多我們學過的圖形。在學生觀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

  案例中,教師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觀察這些圖形。實踐證明,課堂中教師利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片,能夠讓學生有更強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巧用教學評價,增強學生自信

  評價這一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批評學生,對學生進行一些較為消極的評價,即使學生表現得很優秀,教師也很少表揚學生,這樣只會讓學生越來越不肯定自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巧妙地進行教學評價,用積極的語言激勵學生,增強學生自信。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教師將一枝鉛筆標上價格:5角,這時候教師向學生提問:如果你的手里有1張1元的、1張5角的、6張1分的人民幣,你們該怎樣使用這些人民幣買到這根鉛筆呢?

  生1:老師,我可以直接用這張5角的人民幣結賬。

  師:你真聰明!一下子就找到了最簡單的結賬方式,不過還有好多種方式,你接著思考,老師相信你很快就能想到。

  學生在教師評價后,信心大增,迅速地投入到思考中。

  生2:我可以付給你一張1元的,但是你要找給我5角;我還可以給你五張1分的。

  師:嗯,你很棒!知道兩張5角的等于一張1元的,但是你想用5分錢買我這支鉛筆,我可是不賣的喲!我也太吃虧了吧。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相關文章:

談優化體育教學策略12-10

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優化策略12-10

物理教學最優化的實施策略10-02

初中數學優化教學策略12-10

字形復習優化策略10-31

優化古詩文教學的策略11-06

優化數學練習設計的策略12-10

優化幼兒數學活動教學法的策略10-02

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