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優化古詩文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B-0055-01
古詩文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璀璨耀眼的明珠,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應充分重視古詩文教學,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加思想內涵,提高文化素質。下面,就古詩文教學實踐,談談筆者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開展古詩文教學,通常需要了解作者所處時代以及創作詩文時的社會背景。同一作者由于人生道路發生曲折變化,其前期作品與后期作品的創作風格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如果我們不熟悉杜甫生活的社會歷史環境,不知道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疾苦,不了解詩人有心懷天下蒼生的濟世情懷,便難以體會詩人“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的凄苦,也難以理解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的博大胸懷,甘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自我犧牲精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以,筆者進行古詩文教學,注意指導學生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二、誦讀成韻,引導學生領悟詩情
古詩文情感豐富,語言精練,節奏明快,音韻和諧,應引導學生應反復吟讀,領悟感情。古詩文的誦讀,首先要注意對情感的把握。比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憂思。李煜的《虞美人》表達悲苦憤慨、凄涼傷感。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吟誦,領悟詩情。可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進入詩歌的意境之中。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意境遼遠、雄渾壯闊,要讀出擲地有聲的效果。岳飛的《滿江紅》因為押仄聲韻,讀出的情懷應該是慷慨悲壯的。
三、借助意象,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古詩文中意象是情感的載體,它本身蘊涵著豐富獨特的情感信息。在古詩文閱讀時要抓住意象,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涵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詩情。筆者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意象。該詩前三句以九種意象景物的渲染,為末句“斷腸人”作了鋪墊。首句中“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組合成一幅枯寂、黯淡的畫面,反映著游子孤獨而沉重的心境。第二句以“小橋”“流水”“人家”三個意象組合成一幅輕快、溫馨的畫面,浸染著詩人淡淡的喜悅。第三句以“古道”“西風”“瘦馬”三個意象,組合成一幅蒼涼、蕭瑟的畫面,體現了游子的悲涼、落魄的心境。最后,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整首詞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我借助對詩歌中幾種意象的揣摩,引導學生進入全詩意境之中。
四、領悟內涵,讀出詩文背后的深意
中華民族文化在古詩文中常活化為一種精神、一種情懷。古人運用詩文形式觀照世界、詮釋人生、抒發情懷、表達心志和彰顯人格。積極入世與歸隱山林這兩種處世態度,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內心深處的矛盾。比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引導學生理解詩人超凡脫俗的歸隱思想,欣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體悟“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意境,領會陶公那“欲辨已忘言”的真意,體會“心遠地自偏”與官場距離有多遠。筆者覺得有必要引領學生體會古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引領學生從文化視角領悟古詩文背后的深意。“山氣”“日夕”“飛鳥相與還”等這些大化流行的景象,體現陶公對自然的一種放眼、一種理解:“吾悟之道皆在吾心。”這種放眼文化、回歸自然、無為而治的意蘊,可以作為我們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切入點。
相對而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回蕩著浩然正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文句表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引導學生從文化視角來欣賞古詩文,體悟前人是怎樣看待問題的,從中受到感染、得到升華,構筑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五、傳承美德,弘揚詩文中人文精神
學習古詩文時應傳承美德,發掘古詩文中的人文精神。古詩文中人文精神的內涵是綜合的、全方位的。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可以起到以文教化的作用。比如,惜時勤學類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還有一些詩文教育人講究誠信,以誠信作為立世之本,都有助于初中生堅守思想道德底線。
(責編 李景和)
【優化古詩文教學的策略】相關文章:
談“策略教學”的優化策略06-12
初中數學優化教學策略04-29
談優化體育教學策略04-29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情緒的策略05-02
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04-29
基于混合優化策略的目標分配優化研究05-02
優化數學練習設計的策略04-28
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優化策略04-29
文科生物學教學策略的優化04-29
基于貪心策略優化欺負算法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