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漫步在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春天教育論文
所謂“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這樣的課堂里,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尋求知識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怎樣才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呢?我從自己和身邊老師成功的經驗出發,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有意安排,適時引導,明白生活中存在語文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關鍵看我們能否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鑒于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在語文課前三分鐘回顧自己的見聞感受,講故事,做評說,發布新聞,讓學生明白生活即語文。一次練習中,讓學生擬一條愛護花草樹木的溫馨標語,因為接觸較少,學生說得并不精彩。我讓學生放學后走向花壇、草坪、廣場、公園去看一看,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可興奮了,說好多地方已給我們寫好了那么優美、溫馨的話語。學生在欣賞景色時除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外還能學到語文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存在語文,如影視作品、優秀的廣告詞、大街小巷中的標語、與人的交往、產品說明等,這些在課本之外的語文資源如果老師不加以合理引導的話,學生很容易就會視而不見。相反,如果老師適當點撥一下,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去發現,就能在無形之中學到語文知識。讓我們的語文學習植根于生活這塊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遠生機勃勃、活力無限。
二、將生活引入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細心觀察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直接來自于生活,有的課文內容還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們常常熟視無睹。教學時如能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就能幫助他們迅速把握課文,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八年級(下)教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時,正值荔枝上市之時,我們北方的學生沒見過荔枝樹,不知道它的生長過程,但市場上有賣荔枝的。于是我先布置學生星期天去水果攤調查,了解荔枝的產地,實地觀察荔枝的外形、顏色,并把觀察結果形成書面材料。在上課的時候,我特地買了幾斤鮮荔枝,還特意準備了幾顆干荔枝。鮮荔枝班上每個同學發一顆,先觸摸其外殼,仔細觀察其顏色、形狀,然后再剝開殼,觀察果肉的顏色,品嘗果肉的味道。并提醒他們,不要忽略殼內的花紋和緊貼殼壁的薄膜。又請幾個同學剝開干荔枝,讓大家觀察、比較、品嘗,了解二者的區別。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引導他們自讀課文,由于有了實際生活的體驗,學生們很快地理解了課文,抓住了課文的中心,還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設想,不僅增加了知識,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習的能力。
三、抓住契機,及時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
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礎學科,語文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語文教學除了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外,還應引導學生做一件事:學做一個大寫的“人”。“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做個人”,從學生的人格發展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應用課內外的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生活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斤斤計較,經常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學因為書被別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動干戈,糾集一幫人在操場里大干了一場。針對這種情況,在一次語文課上,我給學生讀了《讀者》上一篇這樣的文章:一位姓陳的民營企業家,妹妹因車禍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責任、為妹妹討回公道的過程中,發現兩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亡)的家庭十分困難,這位遇難者的家人不但原分不動地歸還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萬元經濟補償,還以德報怨,出錢資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讀完后我組織學生討論,并聯系自己及周圍的實際生活談體會。大部分學生對這位企業家的寬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認為應該向這位大企業家學習。以前打架的同學也自覺地站了起來,對自己以往的行為作了反省。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教育學生要以寬容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學和睦相處。這種以身邊的事例來開導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很容易接受,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拓展學習空間,還語文生活化
在語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間文化、校園風情等,獲得了現代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的語文實踐能力。根據大綱要求和新課程理念,我在七年級語文教學時組織開展了“找找街頭巷尾的錯別字”、“收集你生活中的新語言”、“在校園內尋找美”、“農村諺語、俗語整理”、“做小記者”、“答記者問”等課外實踐活動。在活動前要求這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活動的目的、方法、范圍和活動的意義,在進行社會調查時認真寫好記錄,并在調查之后各自整理形成知識卡,作為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一部分內容;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展示活動成果,相互評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成果的相互交流,讓一些同學通過相互交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調查成果;最后,注意將調查活動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作為學生作文的素材。這樣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教學走近生活,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而且由于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漫步在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春天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與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論文論文04-30
淺談以教學情境化實現教育生活化論文04-30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論文04-29
試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 畢業論文04-30
社區生活化的幼兒教學論文04-30
幼兒教育生活化研究學科論文04-27
習作生活化小學語文優秀論文04-28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05-16
幼兒教育生活化分析的論文04-27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