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就業
淺談大學生就業1
如何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從就業指導,社會實踐,綜合素質,就業觀,思想與職業道德教育,輔導員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 者: 郭昕 作者單位: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30 刊 名: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英文刊名: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0xx ""(5) 分類號: G64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綜合素質 道德教育淺談大學生就業2
一、職業意識的發展階段
人生的選擇多種多樣,但關鍵性選擇只有三四個,職業選擇是其中一個,它將深刻而長遠地影響大學生一生。職業選擇的千差萬別,造成了千差萬別的人生軌跡。從個人角度而言,職業是維持個人、家庭生存和發展的手段,是獲得個性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同時也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象征。職業意識是大學生在職業問題上的心理活動,是自我意識在職業選擇領域的表現。它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自己對自己現狀的認識,二是自己對職業的期望。職業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由浮淺趨于深刻、由模糊趨于鮮明、由幻想趨于現實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幻想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在小學時期。小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職業意識,不過它是以萌芽狀態表現出來的,并且具有空想的突出特點。小學生從自己原始的興趣愛好和崇拜對象的職業中形成職業理想,不去考慮職業與自己的性格、知識、能力之間的關系以及職業的現實需求。想象成分居多,現實考慮極少,帶有隨機性,易隨客觀環境刺激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是分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中學時期。中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這為職業意識的深化奠定了前提。起初,興趣主導著中學生的職業選擇;之后,能力因素逐漸占據優勢地位;繼而,日漸明晰的價值取向開始左右職業選擇,并試圖將興趣和能力統一于價值觀體系中。隨著心理、生理等各種因素的不斷發展,中學生職業目標同原來的職業意向出現分化,分化原因主要是中學生已認識到未來職業與主體狀況的內在聯系。他們在不斷地分析比較中選擇自己的目標,并且向預定目標進行各種各樣的努力。
再后便是成熟階段,這一階段是一個由主觀愿望落實到具體計劃的過渡期,大學生正處于這一階段。專業選擇是職業意識的具體表現,大學生權衡各個職業的價值,選取相對價值最高的職業目標。大學生專業選擇實際就是職業選擇,盡管將來未必從事本專業工作,但大學學習也是為將來就業所進行的實際準備,這種準備體現出職業意識,表明職業意識已經逐漸現實和具體。
職業意識的成熟最終要靠現實職業選擇來規定。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意識成熟階段的前期,處在職業社會邊緣地帶,但已經開始向職業社會過渡,進行著低層次的職業選擇,并通過某些實踐體驗職業社會對某些職業的要求與態度,以求更好地完成職業定位。
二、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職業選擇受到多種隱性因素和顯性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基本上可歸納為主體因素和客體因素兩大類。
(一) 主體因素
主體因素是主體內部產生的、與自我意識密切關聯的影響因素,包括個性、能力、價值取向等,它們往往是左右大學生職業選擇的主要因素。
1、 個性
性格、氣質是個性當中的穩定因素,性格如何、氣質怎樣,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乃至職業成功發揮著持續作用。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和助手創立了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的學說,他認為每個職業的人都可以按下列六種個性進行描述:1現實型:這種人手巧、有勞動興趣,喜歡花時間干一些機械的事情。他們喜歡并且善于完成更具體的任務。一般搞農業和機械業的人這種特征較為顯著。2調研型:此種人以科學家為代表,具有愛思考和精確性的特點;對于抽象事物能耐心處理,但不喜歡社交和領導活動。3藝術型:以藝術家和音樂家為代表,具有創造、不順從和表現自我的特征;通常不喜歡例行的工作和重復的任務。4社會型:以教師和輔導員為代表,喜歡人際傾向的活動,通常以服務為主,外向,并喜歡了解人;但是不大喜歡嚴禁的組織和機械操作。5企業型:以銷售者和管理者為代表,喜歡以社交能力來操縱人們,以達到經濟的收獲。6常規型:以會議和薄記業者為代表,喜歡從事資料型工作,不喜歡含糊不清的活動。以內向型大學生為例,他們一般不會選擇需要較多自我表現、自我強調的職業,如推銷員、演說員、律師、記者這類職業。即使選擇了這類職業,也會感到極不適應,由此造成的障礙會影響到他們的職業成功,而圖書管理、理論研究、微機操作等職業對它們有較強的吸引力,因為這類職業較少與人交往,需要高度的細心和耐心,需要在安靜和孤獨中完成工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大學生職業選擇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學研究表明,自主選擇與自己興趣、愛好、能力相符的職業的勞動者,其勞動生產率比不符合要求的勞動者要高40%。另據資料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工作有興趣,就能較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而對工作缺乏興趣的人,只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筋疲力盡。大學生之所以在職業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或者擁有專業優勢而無工作業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職業興趣問題。興趣產生的內在驅力形成不斷進取的工作精神,在不自覺中會推動他們排除種種困難。興趣愛好也會發生變化,但一旦確定,就會為職業選擇提供有向驅力,為職業成功奠定前提。
2、能力
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包括
完成一定活動的具體方式以及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常與知識相提并論,任何一種職業的完成都需要能力和知識的參與和配合。能力屬于動態系統,知識屬于經驗系統,掌握知識必須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知識的掌握又要求相應能力的提高。
大學生能夠跨入大學校門,這一事實已證明他們具備了一般能力,即在基本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如觀察能力、反應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同時,大學生經過多年的基礎學習和專業學習,也具有了特殊能力,即在專門活動中要求的能力,如寫作能力、數學能力等。無論是一般能力,還是特殊能力,他們都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了參照系和定位器。在專業選擇中,能力因素起到了參考作用,寫作能力差的人一般不會選擇新聞、文學專業,而語言能力差的人一般不會選擇英語、教育專業;在職業選擇中,能力因素則起到了定位器作用,不善駕馭文字的大學生是不會首先考慮文職工作的,而具備了初步的理論研究能力,并獲得實際成績的大學生很可能在所學專業上繼續深造,以求獲得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
以自身能力強弱作為職業選擇考慮因素,是當今大學生中的普遍現象。盡管他們會出現能力的錯誤估計,但進行選擇時仍是把能力作為一個方面來權衡的。低能力大學生有意識地選擇高能力型職業或高能力大學生有意識地俯就低能力型職業,都是現實存在的。這兩種選擇或是造成了職業不適應感,或是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除非選擇者有充分自信或職業具有足夠誘惑力,大學生還是應當盡量在自己能力允許的職業群中尋找合適方位,這樣職業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強。
3、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一個人意識系統的核心部分,而且在根本上制約著主體因素的`其他方方面面。它是隱藏極深的穩定因素,不易被觀察和感覺到,但這絲毫不妨礙價值取向因素成為影響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本原因素。
價值取向是價值觀的具體化和方向化,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各類事物的一般性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出比較明確而單一的趨向和情感,便成為了價值取向。隨著價值觀的基本定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基本定型。具體到職業認識領域,大學生對某種價值的追求與排斥,對某類事物的偏好與厭惡,對某種情感的向往與躲避便成為價值取向中與職業最密切的部分。一個大學生可以為了維持生計而工作,為了避免生活空虛而工作,或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工作。在大學生看來,一種工作可能具有多種意義,這些意義直接作用于職業定向與選擇。
排除現實職業,僅僅考察職業追求,這種追求無不是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表現,或者說對某種價值的追求。一類職業必然體現為一定的價值,必然為一定的價值所支撐。從價值角度而言,如果職業現象底下的價值支撐蕩然無存,那么這類職業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與其說大學生追求物質實惠型的職業,不如說這是對現實生存的關注、對經濟利益的渴望,而這也恰恰成為大學生對工人、農民等低收入職業群產生強烈排斥態度的價值取向原因。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對精神實現型職業有強烈向往,并不是因為他們對現實生存和物質實現采取漠視甚至否定態度,只是因為他們價值取向結構中精神需求和精神實現超過了物質需求和物質實現,僅僅在于價值觀結構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職業選擇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以上是從大學生主體這一角度談到了價值取向對職業定向與選擇的影響。其實,大學的價值取向、職業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家長的價值取向都參與了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構建過程,只不過它們都已融入了大學生主體的價值觀系統,成為了其價值觀系統的一部分。
(二) 客體因素
客體因素是指職業選擇中環境因素的總和,也包括職業本身因素。如果說主體因素起著基礎性作用,那么客體因素則發揮了制約和平衡的牽制作用。
1、社會評價
大學生身處象牙塔,卻不是生活在真實狀態。職業社會對各類職業所持的傾向性態度總會通過傳媒、習慣、輿論等各種渠道滲透到大學生職業評價心理中,成為大學生社會化認識的重要一面。盡管我們經常會聽到關于“職業分工不同,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類的強調,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實際普遍地存在著職業高低貴賤之分的認識,這種認識即是職業的社會評價。職業的社會評價受到社會心理的強有力制約。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社會心理,就有什么樣的社會評價,尤其是在傳統心理仍然根深蒂固的當代社會,職業的社會評價往往體現出濃厚的傳統色彩和保守色彩。這一點越是在不發達地區,便越是明顯。個體工商戶雖腰纏萬貫,但其社會評價一直不高,這一現象與古代流行的輕商觀念有密切聯系,而恰恰是輕商意識成為大學生進入個體者行列的主要心理障礙。
職業的社會評價又是一動態發展過程。上一世紀五十年代,社會公眾對農民職業表現出極大興趣,六十年代社會興趣轉移到工人身上,七十年代以軍人為職業向往,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代,行政干部、金融職員成為熱門職業,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育,下海成為許多人義無反顧的職業目標。某種職業被青睞,之所以會如此迅速地演變,正是各個時代的具體內容決定的。
職業的社會評價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已經進入了大學生的社會認知領域,成為不自覺地考慮因素,尤其是他們對某種職業缺乏深入了解與切身感受時,社會評價作用會格外突出。大學生的社會評價內容也會發生變遷,觀念的更新、思想的沖擊、價值取向的調整都會改變其原有的內容,以至重新排列、組合理想職業的序列。不過,不管怎樣變遷,社會評價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是始終存在的,問題僅在于影響的大小。
2、經濟利益
經濟利益在當今大學生職業選擇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發展中的商品經濟必然導致金錢意識的抬升,這是一個好事,又不僅是一個好事,這中間存在著極大的轉換性和可能性。說它是好事,是因為職業必須具有物質激勵才能保持長久的吸引力,否則將無法獲得選擇者的青睞。說它不僅是一個好事,是因為金錢意識如果一味膨脹,必然損害許多職業的本色,職業將不再是“職業”,而蛻化成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有人曾說,在當代中國社會,金錢扮演著上帝的角色。此言放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倘若及之于全體(包括大學生)則不免過激。但是,金錢意識的迅速擴散和增強卻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事實。
從歷史上來看,以上現象是對傳統職業選擇意識的強烈反彈。計劃經濟下的職業選擇堅決排斥經濟因素的介入,不同職業的經濟收入幾乎是同一的,大學生畢業后的工資由國家統一規定,各種職業的收入差異相當小,小到在職業選擇中完全不被考慮的程度。隨著經濟結構的改革,經濟收入在不同職業之間的差距開始迅速擴大,以至擴大到某些職業收入讓人無法接受、引起社會不滿的程度,加上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引起了社會心理的失衡,愈演愈烈的金錢上帝角色正是這種失衡心態所導演的一幕幕活劇。
對于剛剛走出象牙塔、尚未邁入職業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經濟因素不可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只能在其能力范圍內追求經濟收入,獲得經濟收入。但是,如果大學生付出的勞動不能以合理的經濟報酬加以實現,那么這就會促使其重新選擇職業,并且將經濟利益放到其考慮因素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學生不是超凡脫俗的圣人,不是精神至上的怪物,經濟杠桿在當代大學生職業選擇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 家庭
家庭在人生大事上會留下深刻痕跡,其中,大學生職業選擇就融合了家長意志。職業選擇的前奏是專業選擇,許多家長對子女的專業選擇并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命令,父母影響更多地通過家庭環境的熏陶,逐漸融入了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出身農民家庭的大學生,對父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生活有著強烈感受,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和諄諄教誨中,作為子女的大學生就會拒絕選擇父母從事的職業。藝術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在長期的家庭成員接觸中,很可能繼承父母的職業價值觀,從而走上了父母的職業道路。但是,當子女與家長在職業目標上發生沖突,或者子女極力擺脫家長的意志的時候,兩者的矛盾就會產生。父母們有一個天然的傾向,即把對子女的愛同對子女的控制乃至干涉簡單地等同起來,父母對子女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這樣做”是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措施,“為了你好”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的表達,通過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父母控制子女就會獲得合法形式和情感支持。
大學畢業后,大學生又面臨著具體職業的選擇。這時家庭作用又會凸現出來。不過,此時它的影響力已遠不如昔,因為大學生專業知識已較為豐富,職業意識也更加明晰,心理正在日漸成熟,相應地對家庭的心理依賴也就大為減弱。但是,家庭作為大學生的后盾力量,對職業選擇發揮的影響不會根本上喪失,尤其當子女在職業選擇道路上猶豫不決并尋求幫助時,父母意志的作用又會放大,對子女的職業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有些大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了某種職業,有些大學生則被引入了父母正在從事或者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在后者的情況下,子女大學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們的使命是實現父母的理想。這種職業選擇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論,不過,這也在無形中隱藏了一種危險,即如果職業實踐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會將這種結果歸咎于父母,讓父母來承擔職業實踐不理想的責任。
職業選擇對于每一個大學生的一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響乃至干擾,但是大學生經過多年學習,必須從第一個職業選擇開始。經過現實職業嘗試后,他們發現了適合自己特征以及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或堅持首選職業,或做出職業修正,直至尋找到合適職業。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完全現實化,職業能力與職業要求、職業現實與職業理想才能獲得平衡。
參考文獻:
1、 李明、龔淑英主編:《求職與就業》,華文出版社,1998年版。
2、 郗杰英等編:《新學子——當代大學生研究報告》,文心出版社,20xx年版。
3、 鄭杭生主編,李強、林克雷副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版。
淺談大學生就業3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就業的氛圍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待遇和發展的要求比較高,但由于其自身處于人生的基礎階段,因此并不能為企業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這種矛盾導致很多的大學生處于待業狀態,其發展的空間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注就業的氛圍。首先,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應總是集中在對大學生的優惠方面,應給大學生較多的就業機會,通過未來發展空間的擴大和就業內容的豐富,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多的創新保障。其次,政府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氛圍,不要給大學生造成“我是老大”的錯覺。大學生雖然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可以為所欲為,所有的部門都要圍著大學生轉。通過就業氛圍的改變,減少大學生的`錯誤思維,以此來保證大學生正確地面對工作和就業機會。
2.構建公平的社會保險體系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并不均衡,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北方地區的社會建設完善,但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仍然沒有達到標準,很多工作都出現了較大的問題,由此導致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增多。為此,我們在今后的創新制度和法律保障方面,必須創造公平的社會保險體系。首先,應保證已就業的大學生獲得相應的法律保障,同時在福利待遇方面,應滿足國家所要求的三險一金或者是五險一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升,大學生的待遇也在提升,只有為大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福利待遇和成長空間,才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其次,應促使企業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現階段的社會開放程度較高,不再是以前的單方面選擇。大學生有權利選擇就業的企業,企業也有權利選擇錄取想要的大學生。今后需要在創造公平的社會保險體系方面更加努力。
3.制定反就業歧視的專門法律
平等權在法律上還是一項不可訴的權利,也是當前反就業歧視法律制度最大的問題。從現有的工作來看,我國在制定反就業歧視的專門法律方面還有待努力。第一,該項法律的重點在于,為大學生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告別惡性競聘。第二,反就業歧視需要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進行努力,為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當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遇到歧視時,能夠更好地去應對,為自己的工作謀得相應的保護。第三,法律的建設和制定應以大學生就業和社會環境為基礎,否則很難在今后的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就。綜合來講,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創新制度與法律保障是今后的重點工作,需得到社會關注,需深入研究。
4.總結
本文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創新與法律保障進行討論,從目前的制度來看,現有制度對大學生的就業空間擴大提供了幫助,減少了不必要的社會問題;從法律保障來看,法律方面的體系和條文逐步增多,很多大學生都能得到基礎的就業機會,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比較理想。
淺談大學生就業4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日前共同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存在七大趨勢,大學生就業呈現七趨勢 人才派遣成就業新方式。除了區域人才一體化、訂單培養、多次就業代替一次就業等已為人熟知外,《白皮書》還指出,企業將越來越多的業務外包給派遣機構已成一種趨勢,而內外職業生涯兼修、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力培訓將掀起中國職業培訓新熱潮。
首先,區域人才一體化趨勢明顯。《白皮書》指出,區域經濟與區域人才一體化存在著互相推動、共同發展的關系。隨著用人制度的進一步市場化和戶籍制度改革,大學生就業的跨區域流動速度加快,范圍更廣,異地求職、全國網絡招聘、跨區域就業、跨區域流動成為大學生就業趨勢。同時,各地政府為吸引人才,也大力開展區域人才服務合作,實現人才資源合理配置。
其次,訂單培養,實訓與就業相結合效果良好。《白皮書》分析,不少企業逐步從注重“現貨”向注重“期貨”轉變,和學校簽訂了人才智力合作協議,設立學生實訓就業基地,建立了學生實訓就業合作關系。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將改變企業“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傳統引才模式。根據上海人才市場發布的《長三角地區企業用工狀況調查報告》,有超過74%的用人單位傾向使用具有一定經驗的社會從業人員,就業參考《大學生就業呈現七趨勢 人才派遣成就業新方式》。
第三,多次就業代替一次就業成主流。近年來,深圳等地的一些廣告及咨詢企業一直為員工流動太快而大傷腦筋,員工流動已成為企業最不確定的風險。未來社會中,一輩子做一份工作的幾率大大降低。一方面,企業會優中選優,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暫時性地選擇就業,然后擇機跳槽。
第四,人才派遣進入大學生就業方式。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找工作的競爭變得空前激烈起來。人才派遣企業一方面可以實現畢業生和企業進行求職愿望與用人需求的“雙匹配”,幫助更多大學生了解就業信息,調整擇業策略,更有效地跨出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人才派遣多側重于輔助性崗位,這正好和沒有什么經驗的大學生能扮演的角色相吻合,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樂意通過人才派遣的方式錄用畢業生,可以說人才派遣的就業形式快速促進了“學生軍”向高績效“職業人”的轉變。
第五,內外職業生涯匹配與兼修。內職業生涯指從事一項職業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經驗和內心感受的組合及變化過程;外職業生涯指工作內容、條件、待遇、職務、地點等因素的組合及變化過程。職業生涯早期,大學生此時在組織中的主要角色是初學者,最大的收獲應是在內心與外界的碰撞中使內職業生涯發展大于外職業生涯發展。
第六,職業生涯規劃成就業指導新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唐鈞的研究表明,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做出規劃的大學生只占37.7%,還有60%以上的畢業生對自己的發展沒有做出規劃。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鳴政認為,隨著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現行偏重于“成品包裝 ”的就業指導模式將被“產品設計”式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提升就業力的新模式所代替,大學生將更加關注個人發展的持久性,而非把重點放在可就業性上。
第七,就業力培訓將由社會共同承擔。在國外,幾乎沒有大學生不去接受心理或者就業、職場的專業輔導。《白皮書》稱,就業力培訓將會從學校獨自承擔過渡到由學校、社會共同完成,職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訓將掀熱潮。到目前為止,就業力及人生規劃在中國還處在一個啟蒙的階段,各高校的教育改革將會如火如荼展開,大量職業設計及能力提升課程和培訓將進入大學的課堂。
淺談大學生就業5
【摘 要】隨著中國高校教育的發展,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之一。文章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運用粗糙集理論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兩個重要因素,并基于這兩個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因素;粗糙集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群體。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沖擊,青年初次與持續就業所需的能力門坎逐年提高,大學生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能力才能成功發展,但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一些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綜觀以往對大學生就業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作者將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總結為:就業者的個人素質,就業者對職業選擇的預期,就業者的個人能力,外力因素等。目前,已有大量文獻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以及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但很少有研究者使用粗糙集的定量研究方法,將大學生就業的想法及一些實際情況量化分析,本文試圖將粗集理論運用到這一研究當中,將平時思政研究中定性的分析更多的采用數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到更精準的結果。
二、基于粗糙集理論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分析
(一)粗糙集理論
(二)可辨識矩陣
可辨識矩陣(也稱分明矩陣)是由斯科龍(Skowron)教授提出的。
其中i,j=1,…,n。
顯然,可辨識矩陣是一個依主對角線對稱的矩陣,在考慮可辨識矩陣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其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就可以了。
(三)基于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啟發式約簡算法
定義1:設可辨識矩陣CD中的不含相對核Core的矩陣元素構成的集合為,屬性的重要性為:C′D={Cij|∩Core=,Cij∈CD},屬性ak,ak∈C^akCore的重要性為:
sig(ak)=P(ak)
其中,P(ak)為屬性ak在C′D中出現的頻率。
Pawlak指出,一個屬性約簡必須滿足條件獨立性,即一個非空約簡RC,當信息系統無決策屬性時,如果r∈R,ER-{r}≠ER,則是R獨立的;當信息系統有決策屬性時,如果r∈R,POSR-{r}(D)≠POSR(D),則R是獨立的。其中,POSR(D)表示D的.R正域;ER={(x,y)∈U2|a∈R,f(x,a)=f(y,a)}是U上的可辨識關系。Pawlak給出了如下的Pawlak約簡定義:
定義2:給定決策表S=(U,C∪D,V, f ),對RC,如果R滿足如下2個條件:
(1)POSR(D)=POSC(D);
(2)r∈R,POSR-{r}(D)≠POSR(D)。
則R是一個Pawlak約簡。
Pawlak約簡的另一種等價定義為:
定義3:給定決策表S=(U,C∪D,V, f ),≠RC,其對應的可辨識矩陣為CD,如果{α|α∩R=,≠α∈CD}=,并且R是獨立的,則R是S的一個Pawlak約簡。
由Pawlak約簡的定義,可以得出如下命題:
(1)對任意非空元素m∈CD,有m∩R≠;
(2)對r∈R,m∈CD,使得m∩R-{r}=。
算法1:
Step1:首先計算出決策表的可辨識矩陣CD,求出核屬性并賦給Core;
Step2:找出可辨識矩陣CD中含有核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ore≠,Cij∈CD,將Cij置為0;
Step3:計算新可辨識矩陣中所有剩余屬性項中各條件屬性出現的頻率P(ak),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ak,將該屬性作為重要的屬性添加到Reduction中,找出可辨識矩陣中包含有該條件屬性的屬性組合項Cij,Cij∩ak≠,Cij∈CD,將Cij置為0;
Step4: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為空,不為空則轉到Step3繼續約簡,為空則結束。將Core中的屬性賦給Reduction,則Reduction就是最后得到的約簡結果。
但該算法得出的屬性約簡結果不是一個Pawlak約簡,而是Pawlak約簡的一個超集。
分析基于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算法的出來過程,可以看出,該算法僅僅滿足以上命題的第一條,因為在選取出現頻率最高的屬性時,會出現有多個屬性出現的頻率最高且相同,則最后選取的屬性是根據算法實現的方式決定的,從而人為地認為選出的屬性相對其他出現頻率相同的屬性更重要。為了獲得較優的約簡,在改進算法中增加了反向刪除策略,直到不能刪除為止。它使用的計算簡單,提高了算法效率。 改進的算法思想如下:
算法2:
Step1:由原算法求得決策表的核屬性集Core和一個約簡Reduction;
Step2:從Reduction-Core中任意選取一個屬性r,將可辨識矩陣中含有屬性集Reduction-r中任意一個屬性的屬性組合項置為0。
Step3:檢查可辨識矩陣是否為空,若不為空,則返回Step2;若為空,則Reduction=Reduction-{r}。
三、應用分析
問卷調查所收集的數據涵蓋個人背景、就業狀況、個人能力等共計二十八項數據,根據粗糙集相關特性,本文對問卷數據進行了預處理,將個人背景中涉及父母、家庭的調查項目合并后離散為家庭狀況優秀、良好和一般三種情況,將就業狀況離散為就業情況優秀、良好、一般和差四種情況,將個人的能力分為:個人知識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就業心態四個屬性,并將各個屬性分別離散為四個等級。
將上述離散化后的數據代入到本文提到的基于可辨識矩陣的屬性頻度的啟發式約簡算法中,將就業狀況作為決策屬性,將上述提到的其他屬性作為條件屬性,經過約簡,得到該知識系統的核及管件屬性為家庭狀況和就業心態兩個屬性。從粗糙集的定量分析來看,應屆畢業生的家庭狀況及就業心態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兩個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在積極做好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的同時,應與畢業生父母溝通,將教師,學生,父母連成一線共同努力以幫助學生就業,此外,高校在進行就業工作時,也應思考如何對學生就業進行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培養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人,而不是讓他們在就業時迷茫不知所措而錯過就業機會。
淺談大學生就業6
一、研究背景
究竟是哪些大學生就業難?“民工荒“又荒在哪?孫靜靜和彭平平(20xx)指出:大學生就業難僅指一般地方綜合高校的知識型大學生并不包括成人教育及職業大學的專科生,也不包括著名一流高校的大學生;在一些勞動條件差、工資待遇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低端服務業以及有一些有專業技術含量的職業存在著民工荒的問題。
二、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并存的原因分析
(三)人口層面。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加大了勞動力市場的不均衡。在生育率不斷下降和人口壽命不斷延長的雙重作用下,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速度仍不斷加快。而我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使得勞動人口數量的減少,加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從事密集型生產事業的人數越來越少,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并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個人層面。一方面,價值觀、擇業觀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大學生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更追求幸福感,單調、乏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在是他們所追求的工作崗位。此外,目前的大學生中仍存在自我定位不準確等錯誤價值觀念,就業崗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下,大學階段的學習很大程度取決于自身的自我約束和學習能力,相對而言專業所學質量有所下降,很難完全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不足
(二)不足。本文由于篇幅等原因沒有對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并存問題的原因做深入全面的探討。另外,數據等方面也存在著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
淺談大學生就業7
[論文摘要]目前就業市場良好的口腔專業大學生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這既與普通大學生就業難的共性因素有關,也與口腔專業的個性因素有關。文章對影響口腔專業大學生難以就業的因素進行分析。
[論文關鍵詞]口腔專業 就業難 大學生 因素
口腔專業大學生包括口腔醫學本科生和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兩個層次。目前市場對這兩個層次畢業生的需求量都很大。當前我國口腔醫師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17000,明顯低于1∶300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面對旺盛的職業需求,口腔專業兩個層次的畢業生卻都存在就業難的問題。
一、口腔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市場分析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對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的需求較旺。首先,縣級醫院口腔科規模偏小,大部分只有一兩名執業醫師,有的只有一兩名助理執業醫師。其次,鄉鎮醫院大多沒有獨立的口腔科,病人看口腔疾病只能去五官科,少數獨立開設了口腔科卻招不到或留不住醫生,而越來越多的鄉鎮醫院希望引進人才獨立開設口腔科。再次,我國從市區到鄉鎮都有很多私立口腔診所,他們對口腔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也很大。此外,由于口腔碩士研究生人才緊缺,部分市級三級醫院也會降低標準接納部分本科生。不過,盡管口腔醫師和口腔技師在口腔診斷治療和口腔輔助治療上進行分工合作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實施了半個世紀,但我國的醫療機構還是傾向于“一人二用”,尤其是縣級以下醫療單位,他們為節約成本根本不考慮將診斷治療和輔助治療分開,所以,醫療機構目前基本上很少吸納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齒科制作行業前景看好并且發展迅速,而國家藥監局明文規定該行業制作技工必須持證上崗,因此,齒科制作行業對口腔醫學技術高職專業的畢業生需求旺盛。此外,齒科制作行業的市場營銷部門和醫療器械營銷公司也需要部分口腔專業大學生。
二、口腔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共性因素
口腔專業的大學生與其他各專業的大學生一樣,在就業難問題上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和教育因素,也有學生的個體因素。 2.教育因素。(1)教育的高成本。根據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學生上大學交費無可厚非,家庭理應為孩子支付食宿費和部分學費。研究表明,學費占家庭收入比重的世界平均值約為20%,這是可以被廣泛接受的。不過,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學費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20xx年達到最高值,約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35%,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95.9%。20xx年后,由于政府嚴格控制學費上漲,加上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學費占居民收入的比重開始下降,但整體比例仍然偏高。到20xx年,學費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43.4%,占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40.0%。面對如此高的教育成本,大學生在就業時自然會考慮教育成本的回收問題。根據教育經濟學原理,教育投入應與收益相適應,投入大,理應收益高。而我國現階段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2)教育的選拔性。即使在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在高考錄取率最高的北京,也年年有人在高考中落榜,這種教育的選拔性使得大學生們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精英意識,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的大學生尤其如此。既然自認為是社會精英,擇業時自然想高就。這也是造成大學生擇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之一。(3)教育的城市指向。我國當代教育帶有明顯的城市指向。首先,從學校校址的分布來看,大學和好的中小學校基本上都分布在城市,這使得農村出生的大學生很早就開始了城市生活,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城市人的價值觀念,養成城市人的生活習慣。其次,當代教育的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也表現出很強的城市指向性,讓教育者獲得的多是城市專用性實用技能。例如,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花大量時間精力學到的英語知識在大城市容易發揮作用,但在農村很難派上用場。這種教育的城市指向性導致大學生在擇業時自然而然因青睞城市而放棄或錯失去農村就業的機會。
3.個體因素。大學生就業難的共性因素除了社會因素和教育因素之外,個體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學習和交際能力等自身條件也會影響大學生就業。例如,許多單位要求大學生通過英語四級考試,這就會將沒有通過四級的人拒之門外。
(二)口腔專業的個性因素
1.本科生“不下去”。目前口腔醫學本科專業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即使是二本院校,其高考錄取分數也是接近甚至超過一本分數線的,而且,在任何一所醫學院校,口腔醫學本科專業都是一個小專業,其錄取人數與臨床醫學、藥學、檢驗等相鄰專業的人數相比,高校擴招和教育大眾化的痕跡都不明顯,這使得口腔專業本科生潛意識中的精英意識與臨床、藥學、檢驗等相鄰專業的學生相比更濃厚。從而造成了口腔專業本科生擇業時不肯下基層、不肯去農村、不肯去私營診所等“不下去”現象。事實上,由于口腔醫學本科生的專業性強,就業口徑狹窄,大醫院對本科生的需求不大等原因,口腔專業本科生如果“不下去”,其就業也是很難的。
2.高職生“下不去”。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畢業生因其專業層次低,進市級三級大醫院的可能性甚微,所以他們基本上都很愿意去基層醫療機構就業,但他們卻面臨“下不去”的尷尬。因為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畢業生不能參加口腔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只能參加口腔技工(師)類資格考試。而基層醫院和口腔診所都傾向于招聘能考執業或助理執業醫師的學生,哪怕是中專生,只要能兼做診斷治療和輔助治療的工作就行。所以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下不去”。雖然醫療機構不要“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但齒科制作行業目前卻是來者不拒,只要口腔高職生愿意,他們基本上都要。然而,口腔高職的培養模式也讓學生們望而卻步,因為齒科制作行業重工藝和操作技能,當前大多數口腔高職生并不具備這方面的技能,原因是大多數醫學院校將口腔醫學技術高職生的培養目標定為具備醫學基礎理論和一定的臨床醫學知識,較熟練掌握口腔醫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操作技能,能從事口腔和頜面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相應的修復和預防工作的應用型高等口腔醫學技術人才。該專業的主修課程設置也與口腔醫學本科的差不多,只是難易程度不同而已,而學生10個月的實習也是在醫院進行的,因此他們基本上不懂齒科制作工藝;另一方面,目前齒科制作行業大多數企業在用人方面都缺乏層次性。所以盡管齒科制作行業需求旺盛,待遇也不錯,并承諾學生先培訓再上崗,但學生還是不愿也不敢去。
三、解決口腔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應對策略
解決口腔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大學生就業普遍存在的社會和教育問題,即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公私和階層間的差距,降低教育成本,淡化教育的城市指向等。其次是做好學生的就業思想工作,讓他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工作機會。對于如何縮小城鄉間差距等大學生就業難的共性問題,學者們已經研究的很多。文章簡要談談解決口腔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策略。
(一)定向培養本科生
這里的定向有雙層含義:一是學生從入校開始就定向提高學歷層次,以便達到自己預期的就業目標;二是借鑒師范院校大學生和全科醫學生定向培養的模式,由學生與政府或基層醫療機構簽訂就業意向合同,先由政府或基層醫療機構為學生分擔教育成本,學生畢業后按合同規定就業。
(二)聯合、定向培養高職生
學校與齒科制作公司簽訂協議,制訂聯合培養方案,使該專業的課程設置適合齒科制作行業。學生在入校時就與齒科制作公司簽訂能體現知識價值的就業合同,齒科制作公司也為學生分擔部分教育成本,學生畢業后則根據合同直接進公司上班。
淺談大學生就業8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論文摘要:分析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新形勢,及我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我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近幾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準確把握當前畢業生就業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并提出相應對策,是當前深化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重要課題。
1 大學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新形勢
1.1大學生就業市場從“賣方”走向“買方”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供給緊缺的時代已經過去。高校畢業生就業已逐步由計劃分配模式轉變為市場配置模式,形成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新機制。大學生就業基本趨向于市場化,并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社會需求總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時間內,高校畢業生就業都將處于“買方”市場。
1.3經濟結構調整造成宏觀就業形勢嚴峻
近年來,在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的同時,畢業生在離校時待就業的現象開始出現,并且數量呈逐年上漲的趨勢。20xx年7月份,全國待就業畢業生為50萬,20o3年7月達到70萬人。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經濟轉型時期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密不可分。當前,城鎮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三大就業群體呈現三峰疊加的態勢,勞動力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宏觀的就業形勢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2 我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就業指導工作體系不健全
我校目前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構架為:建立了校級就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擔任。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辦公室,掛靠學生工作處管理。學院一級的單位就業指導工作由黨總支辦公室兼管,具體由負責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輔導員實施。在此體系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部門與學生管理工作部門長期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體制。首先,職能的寬泛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導致把就業指導工作等同于一般的學生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各學院輔導員的工作變動和更替,使就業指導工作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容易產生工作銜接斷層。第三,由于整個體系中行政、教學人員參與程度不高,會出現信息反饋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不能發揮就業狀況對于教育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2.2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我校一直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評價機制,缺乏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這使得畢業生就業狀況沒有真正與專業設置、學科建設、經費撥付、職工待遇及工作職責掛鉤,對各學院未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壓力和約束。
2.3就業指導工作片面化,服務內容單一
對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就業指導工作的對象僅是畢業班學生,內容上單純為學生提供一些信息和條件,沒有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到所有在校學生中,實現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
3 改進我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3.1轉變就業指導觀念
首先要更新教職員工的思想觀念。一是樹立全員參與意識,屏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只是少數部門、少數人的'思想。從校領導到每個職工都立足做好本職工作,為畢業生就業服務。二是樹立就業指導工作全程化的思想,改變以往就業指導工作對象只針對畢業生,而忽視非畢業生的做法。應從新生人學開始,通過完善的就業指導,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將未來的就業壓力轉化為在校期間的學習動力。
3.2建立健全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體系主要是按照下列兩種模式建立的,一種是就業指導中心(或辦公室)模式,只設有校一級的就業指導機構和人員,不設院系級的就業指導人員,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或辦公室)直接對學生展開就業信息服務、指導與咨詢工作;另一種是當前高校(包括我校)普遍采用的“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或辦公室)+院系輔導員”模式,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或辦公室)負責為全體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指導與咨詢服務,而院系輔導員則主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咨詢服務。但從目前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需要更多的“個性化”服務來看,按照這兩種模式建立的就業指導體系都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筆者認為高校應在后一種基礎上建立一種由學校領導、校就業指導職能部門的專職人員,院系的專兼職就業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組成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各類就業指導人員從不同角度發揮不同作用,以保證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自始至終既有領導的高度重視與關心,又有學校有關職能部門和院(系)的積極配合與參與。
首先,學校應成立以校黨委書記為主任,校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其他校領導為副主任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委員會。黨辦、校辦、學生工作、教務、人事等職能部門成為委員會成員單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委員會為全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領導和決策機構。日常工作由校就業指導部門負責。委員會每學期召開一到兩次工作會議,聽取職能部門和各院(系)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匯報,總結全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要求。"
其次,院(系)應成立以院長(系主任)為組長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院(系)大學生就業咨詢與指導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本院(系)的大學生就業咨詢與指導工作。負責學生工作的黨總支書記或黨總支副書記、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院(系)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辦公室主任、教務辦主任、分團委書記為成員。院(系)要建立一支包括專業教師、班主任、就業指導老師在內的全方位的大學生就業咨詢與服務體系。
3.3豐富就業指導內容
一直以來有許多高校存在這樣一個認識的誤區:認為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要等到學生進人到畢業班階段后再考慮,平時把專業知識學習好就行了,但事實上大學生畢業后成功就業的關鍵在于長期的點滴積累。因此,就業指導工作應遵循大學生從一年級到畢業各個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指導學生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大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就業觀,掌握必需的就業技能、技巧。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指一個人對其步人社會將從事的職業及其發展道路的設想和規劃。依據學生所在的不同年級,其內容主要有:
3.4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工作評估體系
評估體系應當具有科學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能夠客觀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規律和其主要工作。主體框架為:設置三個一級指標(工作條件、工作內容、工作成效),每個一級指標下分別包括若干二、三級評價指標,每個指標按照不同的權重設定具體的分值。整個體系涵蓋工作經費、專職機構、人員編制、辦公設備等多個觀測點。在該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招生、培養、投入與就業適度掛鉤制度,力求實現“四個”掛鉤。即就業與經費投入掛鉤,就業與招生數量掛鉤,就業與專業、課程設置掛鉤,就業與各院系、各部門考核評優掛鉤。
3.5充分實現就業指導服務手段的多樣化
在當前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就業服務質量應該成為我們完善就業推薦工作的主要手段。對于學校而言,收集到的需求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將直接影響到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因此就業指導部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建立或完善專業的就業信息系統,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規范性,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交流平臺,有效實現相互間的供需信息溝通。
淺談大學生就業9
論文摘要:專家研究表明,對人一生事業影響最大的是情商而非智商。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因此,用情商來提升大學生就業已經刻不容緩。
論文關鍵詞:情商;大學生;就業力
專家研究表明,對人一生事業影響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從事此項研究的人員還發現,在成功諸要素中,智商因素僅占很小比例,而控制情緒的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等情緒智力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一個人職位做的越高,其情商的作用就越大,情商甚至決定著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高度。
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因此,通過提升在職業生涯中具有普遍實用價值的情商來提升大學生就業力已經刻不容緩。
一、情商與就業力的關系
1.何謂“情商”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塞拉維教授與新罕布什爾大學約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緒智能、情緒商數概念。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或成就某項事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們所說的情緒智能,他們還列舉了不少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于1995年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認為“情商”是個體的重要的生活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的品質因素。
情商的提出,動搖了“智力決定一切”的統治地位,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人的成才,不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爾·戈爾曼甚至指出:“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而心理學廣泛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樂,主要決定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數,是人的一種涵養和社會智力,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人的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它反映的是一個人認識、控制、調節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商品質的高低,也反映著一個人準確、有效地加工情緒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個人由情緒引起、激發和促進心智良好循環的潛能。在《情感智力》一書中,戈爾曼還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內涵:了解自我;自我知覺;管理自我;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系。
2.何謂“就業力”
就業力是就業能力的簡稱。從學生角度來講,就業力包括工作能力、適應能力、求職(生存)能力。
工作能力: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備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有能力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所以工作能力是大學生就業力的第一位能力。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指的是大學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所具有的優勢是知識、事業心、體力、思維活躍等,但大學生缺乏的是經驗。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在的領域環境不熟悉,他就很難有所創造,有所創新,干出成績來。所以,大學生所具備的適應力可以幫助大學生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因為,對于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無論什么樣的環境、條件都要能適應,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干出成績,實現人生價值。
求職(生存)能力:求職能力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找工作的能力。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的時候連找工作的能力都沒有,那么他的能力究竟表現在什么地方?所以,求職能力又稱為生存能力。
3.“情商”與“就業力”的關系
許多大學生進入職場以后,懷著強烈而莫名的優越感,好高鶩遠、眼高手低,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和清醒的認識。盡管他們都具備了過硬的學位、學歷和優秀的專業書本知識,但是他們卻無法處理好一些日常事務,例如不能很好地處理周圍的人際關系、不能與工作伙伴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合作、不能獨立面對工作中的大小挑戰、不能經受任何的挫折、不能自如地調控自己的情緒、甚至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決非危言聳聽。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情商智能的不足,許多大學生步入職場后不知如何處理人際溝通和待人接物,陷入一些職場小事中無以自拔,感到度日如年,甚至產生厭世等極端情緒。自然,成功對于他們而言就是水中月鏡中花,成就感不足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感,于是,情況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一邊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一邊是企業對大學生求職者的諸多不滿。于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也就成了大學畢業生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無法找到融入社會的合適方法和途徑,是困擾現今眾多初涉職場大學生的首要問題。然而,導致如此結果的直接原因,除了學生自身的性格弱點以外,我國一直以來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教育,卻忽視情商教育的學校體制也難辭其咎。 "
二、如何培育大學生的情商增長點
情商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它是可以學習、掌握和提升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包括自我認識、管理情緒(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自我激勵、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四方面。
培育情商增長點,需要把握以下兩點:第一,清楚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去幫助自己,要培養了解自我情緒的能力,要能敏銳地知覺情感的出現和隨時變化,并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白每種負面情緒的正面意義,發揮它使自我的人生有更多的成功、快樂,使自己更積極、更有斗志。第二,了解和分享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學會用“同理心”去了解和分享別人的觀點和情緒感受。摒棄傳統上通常以“評價性”的.方式處理同另一個人的事的做法。畢竟,處理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事情,只有在理性與感性并存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培育大學生的情商增長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學習和鍛煉。
1.正確評價自我
一個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從而出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應學會了解自我、評價自我。
(1)“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在處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與環境和心理條件相近的人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雖然常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認識自己的常用方法。
(2)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則表明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自己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自我認知有偏差,需要調整。
(3)通過生活經歷了解自己。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2.管好自己的情緒
要創造生命中想要的力量、歡樂和熱情,就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一是可以利用生理機能來管理情緒。從容、有力、敏捷的動作可以讓自己馬上就有充實感,如學會用強有力的聲音說話,速度快一些,將聲音從胸腔的較深處發出來;改變呼吸方式可以馬上改變自己的情緒;改變臉部表情可以馬上改變自己的感覺;改變自身所攝取的飲食內容可以增進健康及體能。二是可以控制并集中注意力。
3.為卓越建立好習慣
強迫重復建立好習慣;保持應有的“恐懼感”;學會放棄和選擇;帶著好心情去行動。
4.打造成功的關系網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影響力,與恰當的人建立穩固關系對此十分關鍵。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拓寬生活的視野,讓自己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并提高自己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5.找一個生活中鮮活的榜樣
在周圍的人中找出讓自己學習的榜樣,他們比自己更聰明、所受教育更好、層次更高、更有毅力,我們會在追趕他們的過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情商。
6.從難以相處的人身上學到東西
難以相處的人是我們提高情商的幫手,可以從多嘴多舌的人身上學會沉默,從脾氣暴躁的人身上學會忍耐,從惡人身上學到善良,而且不用對這些教師感激涕零。
三、結束語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追蹤研究,30年后總結時發現,他們中有的成了社會名流、專家學者,有的卻變的窮困、潦倒,流落街頭。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人格特點的差異。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謹慎、堅持和勝過別人的愿望等性格特征。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堅強意志的人,同樣能取得成就。
研究表明,對一個成功的人來說: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環境、機遇等占20%,情商占60%。因此,通過提升在職業生涯中具有普遍實用價值的情商,能夠幫助大學畢業生們提升自身的就業力,為將來的職場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淺談大學生就業1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畢業生外部就業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程度及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如何通過改進傳統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模式,實施能夠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現行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中加以體驗式培訓,對個性特點迥異的學生進行個性化咨詢指導與培訓,使其增強適應現代化社會環境的就業能力,順利就業并迅速融入職業生涯發展環境有著重要作用。
一、傳統形式的就業指導課面臨挑戰
(一)當前就業形勢的壓力 (二)傳統就業指導課存在的不足
傳統就業指導課上,高校普遍對學生講授如何辦理相關手續、對就業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處理、相關政策指導、技巧訓練、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內容,也確實解決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部分具體工作問題,發揮過應有的作用。而隨著就業形勢的改變,用工單位不斷提高對新進職場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傳統方式的劣勢也在慢慢顯現出來。“學”與“用”之間出現了斷點,學生僅僅獲得“被告知”的知識,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而團隊精神、溝通能力、決策能力、適應社會和環境變化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成了無源之水。就業是一個動態實踐過程,必須改變傳統的就業指導課中被動參與的情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就業綜合素質,提高就業成功率。因此,將體驗式培訓引入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豐富大學生就業指導內容顯得十分迫切。
二、將體驗式培訓引入高校就業指導課的優勢
(一)體驗式培訓的來源
德國人科翰最早于二戰之前提出了體驗式培訓的理念,他創辦了一所專門訓練水兵的學校,在學校的日常訓練中將做中學與先行后知理念體現在訓練之中,后來這種方式被軍方廣泛運用。因具獨特的訓練方式與效果,二戰結束之后體驗式訓練被保留下來,被運用于企業的員工管理和培訓領域。體驗式培訓,強調的是先行后知,是通過個人在活動中的充分參與,來獲得個人的經驗,然后在培訓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提升認識的培訓方式。或者說,凡是以活動開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體驗式培訓的范疇。
(二)體驗式培訓在就業指導課中的運用優勢
全新的培訓模式在就業指導中,學生變被動消極接受為主動拓展自我轉變;就業指導教育內容由單純知識講授向更全面的職業素養的訓練轉變;學生將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課學教學方式以多種方法靈活交叉并用,教學上注重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體驗式培訓具有以下特點:
1.針對性更加突出。體驗式培訓直接面對培訓對象,重視培訓對象的個性特點,通過對個性特點的歸納,采取與培訓對象自身特點相匹配的培訓方式,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培訓對象對自身發展的熱情與動力。在高校的就業指導課中,面對不同性格特點、能力水平、自我發展方向的學生分別運用有針對性的培訓方式,更能因材施教,學以致用。
2.有效性得到加強。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游戲環節、平等開放的討論方式引入到就業指導課中,符合青年接納知識的特點,提高他們參與的`興趣,突出他們的自主性,在輕松的氛圍中把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質,把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培訓與職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的實效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3.應變性更為靈活。體驗式教育因其不拘泥于教材和傳統,能夠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和科技的進步加以靈活調整,積極主動創新,具有非常靈活的應變性。在當今的企業文化中,越來越強調團隊協作意識及責任意識,那么傳統的就業指導課顯然只能通過一定的說教去完成這樣的授課內容,而體驗式培訓則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環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體會到責任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樣,現代企業所強調的企業精神,溝通協作、職業素養等方面要求,就可以通過在高校的就業指導課中以體驗式教育的方式針對學生個體和企業需求來設計相應的培訓,使得這些職場新人們能夠快速融入企業,求得發展。
4.對師資的要求更加嚴格。在傳統教育方式中,教師扮演“傳道授業”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都“重知識、重教材、重分數”,以完成課堂教學和知識的灌輸為目的,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傳統課堂教學能力。而體驗式教育則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體驗式培訓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參與體驗式培訓項目,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看法、經驗知識,從而達到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感悟、反思、分享、改變的教學目標。就要求體驗式培訓的教育者在具備傳統的教學能力的前提下,更要具備較高的語言表達藝術、富有親和力的溝通能力、優秀的現場控制能力、傳播正能量的激勵能力等。 "
三、在高校就業指導課中運用體驗式培訓的方法
體驗式教學方式有別于傳統授課方式,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引入案例分析、分享交流、角色扮演、社會調查和拓展訓練等新穎形式,使學生有機會通過體驗不同的教學形式來感悟提高,分享心得,內化體驗,從而增進就業能力的培養。
(一)案例分析
通過選取在就業過程中各個環節發生的真實案例,以學生的視角進行解讀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案例背后所要注意的知識點。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羅列案例,以案例教學的借鑒意義來引起學生的重視。在傳統的就業指導課程中,特別是某些政策法規的教學環節,由于政策的專業性在接受方面容易產生枯燥困難之感,而就業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就必須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政策,就必須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案例來分點講解,這樣容易讓學生理解并接受。并且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而更理性的思考并以準確的語言將其表述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又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理解了政策。
(二)分享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與他人溝通,特別是在同學中進行思想的交流,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質疑中,相互影響和感染,在表達各自的體驗感受中產生共鳴,能夠使得教學目標更能實現。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就業心理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職場身份角色轉換等內容就可以通過正在求職或者已經工作一段時間具備一定經驗的校友間,以分享交流的方式使得就業指導課程的過程更加開放,朋輩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真誠平等,在校學生就更有機會來反省自我,體驗得失,提高對就業求職的認識,認識到其中的困難與挑戰,也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寶貴經驗,提升求職的信心和經驗。
(三)角色扮演
在求職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求職者與招聘者關注重點的錯位,求職者在個人形象設計、面試技巧及對未來職位的待遇及發展空間上充滿了主觀性,往往與招聘者對求職者的實際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就業指導課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就是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組情景,要求學生在情景中擔任不同的角色,進行角色模擬,通過他們與其他角色的交往或博弈過程,表現出與就業求職相關的行為,并通過角色的互換來加深學生的體驗感受。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很好地啟發學生,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此種方法需要授課者從就業指導的授課目標和求職過程的實際需要出發,巧妙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且在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點評,引導參與者及旁觀者進行積極的思考,形成良性互動。
(四)社會調查
在傳統的就業指導教學中,學生往往習慣于聽授教師的講解,而這種長期不變的學習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維定式阻礙著學生順利地完成角色轉變,要想使得學生能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在就業指導課中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安排學生進行一定的社會調查,成立社會調查小組,任課教師負責整體規劃,而學生則負責主體執行,每個小組確定自己的調查課題,使得學生自主通過社會實踐,行業調查、走訪用人單位、尋訪優秀校友等方式認知自我,了解社會,此舉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對現實職場的認識,也能夠使得學生的社交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同時,通過獨立撰寫社會調查報告,也能夠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和寫作能力,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綜合素質。
(五)拓展訓練
拓展訓練因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夠體現團隊力量,在安全性和趣味性的雙重保障下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當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就業指導教育時,加入拓展訓練。在拓展訓練各個有趣的項目環節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體驗、分享、感悟等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在解決不同項目任務中,往往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訓練通常都是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任務,在任務中通過團隊合作使得學生融入團隊,認識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增進對集體和他人的責任感,更好地與他人合作,關心和欣賞自己的隊友,使學生更能貼近現代企業對員工的要求,更加能適應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
【淺談大學生就業】相關文章:
淺談大學生就業與交叉教育的發展04-29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11-23
淺談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心理承受力04-30
淺談農村就業問題04-27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之實習、創業及心態04-29
淺談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英語教學04-29
淺談建筑類高職畢業生就業04-29
淺談大學生挫折教育04-29
淺談特困大學生工作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