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施小學社會學科新課程的粗淺體會
社會學科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學習新課程,走進新課程,研究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標準,是小學社會教師面臨的新課題。筆者雖然從教30多年,但專職從事社會教學才一年多,更感到提高自身素質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實施新課程,教師必須適應新課程。
首先,教師角色應該適應新課程。長期來形成的教師角色是:控制教學的全過程,從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活動到評判學生的成績,皆由教師絕對控制。我們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活動,甚至千方百計地將學生具有創造性地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納入自己的教學軌道,造成學生缺乏主動、教學缺乏活力的局面。而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為學習群體中平等的一員,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教學關系將逐漸讓位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學習共同體關系。筆者在社會課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驗、討論,用心聽取并親身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重點考慮如何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富有創造性、個性化的過程。例如:在教如何看地圖的方位時,傳統的教法是教師要學生背“上北下南,右東左西”的口訣,我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看地圖,他們知道北京在北方,上海在南方,于是他們把地圖平放在課桌上,上海一頭向南,北京一頭向北,雖然這樣地圖上的字倒了過來,但方向是準確的。在這基礎上,學生悟出了“上北下南,右東左西”的識圖方法,教師稍一指點,學生就牢固掌握了。事實證明,教師角色的轉換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學習,效果更好。
其次,教學方法應該適應新課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單兵作戰,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里所有的問題。而社會新課程具有綜合化的特點,涉及到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史地等各學科的知識領域,這就要求我們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已有的知識整合起來,以此追求新知識。我在教《辨方向和看平面圖》(第一冊)時,并沒有墨守成規,把學生禁錮在課文之中,而是讓學生自學,討論如何辨別方向,如果陰天看不到太陽或星星時,如果沒有指南針時,該如何辨別方向呢?學生憑著生活經驗和看到的資料,有的說從樹冠的疏密或年輪的大小辨方向;有的說看樹根哪邊有青苔,就是北邊;有的說看農村多數房屋的朝向,因為農村傳統習慣房屋是朝南或偏南的;等等,這就把學生引導到豐富面復雜的實際生活中,引導到圖書資料中,達到了自主探索知識的目的,學生學得輕松、有趣,思維活躍。
再次,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應該適應新課程。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單一的,即學生固定在座位上聽講;是禁錮的,即學生被限制在教室里學習;是死板的,即學生學課本,讀課本,死記硬背課本中的條文。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使之適應社會學科的學習需要。一是變換座位,便于小組討論或全班面對面辯論;二是改變教師滿堂灌,組織學生演講、演小品;三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自然界或社會去觀察、調查,從實踐中學習社會知識。例如,講環境保護,如果教師講,學生難于理解或消化。我組織學生去看河道水質,聞河水氣味,再讓學生向家長了解過去河道暢通、水清、可飲用的情況,而現在不能飲用了,魚蝦也少了。這樣,學生具體地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保護與本人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了環保意識。事實證明,形式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從單一的、禁錮的、死板的學習環境中解放出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之,小學社會學科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學改革,為我們帶來了生機勃勃的又一個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的春天。只要我們勇于開拓,必將開出鮮艷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1] [2]
【實施小學社會學科新課程的粗淺體會】相關文章:
粗淺04-30
在新課程實施中幾點體會論文04-27
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的體會04-30
小學英語實施新課程的總結與反思11-22
實施合作與交流,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又一粗淺的認識04-30
高一語文新課程實施體會論文04-27
營銷面粉的粗淺感受05-02
義教數學滲透新課改理念粗淺體會論文04-27
對企業營銷管理的粗淺看法04-27
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粗淺認識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