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研討與練習”獨立設計課堂教學── 一條讓初中語文教師盡快適應課改要求的捷徑
語文教學是創造性很強的勞動。為此,課標教材編寫者針對過去課程管理統得過死,教材編寫缺少彈性,難以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學生多樣化需要的現實,在教材編寫時給廣大教師留有一個較大的發揮空間;《教學參考資料》的編寫較之過去,也有所改變,提供的相關資料較多,結論由師生自己去把握。過去我們不少教師對教材和教參依賴慣了,面對新課程的這一變化應該怎么辦?筆者認為,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首先就應該對此身體力行,即丟開依賴思想,借助工具書,對課文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利用“研究與練習”,獨立地設計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地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其操作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1.研讀課文內容。這個環節要求教師先不看教參,也不找其他研究資料,獨立地研讀課文,把自己探究的全過程摘要地記錄下來,提出了哪些問題,每個的問題探究過程是怎樣的,探究的結果是什么,探究的教訓是什么,每一點只要記下幾個字就行。這樣做,一方面教師通過自主探究,力求自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看教參,讀資料,將自己的見解同別人的見解比較,才會有鑒別能力,才能理性地決定取舍,別人有益的觀點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教學引導才能主動,不至于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自主探究,才會真正懂得探究的內涵,了解并熟悉探究的門道,怎樣引導、怎樣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心里才會有數,學生對課文學習到什么程度才不會茫然,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引導他們按照探究的正確路徑去感悟、體驗課文內容,獲得思想啟迪。
2.細嚼文外文字。與課文閱讀直接相關的文字大致有“語文課程標準”“單元閱讀提示”“課前閱讀導語”和課后“研討與練習”等。教師在自主探究課文之后,只是對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理解,但這篇文章作為課文應從什么角度把握,教到什么程度,著重解決哪些問題,借助課文閱讀培養學生哪些語文能力,只有在用心咀嚼這些課文以外的相關文字以后才能把握。這個環節說到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細嚼文外文字,把蘊含在這些文字中的課文編選意圖和閱讀要求挖掘出來,形成學生閱讀課文的學習目標。
3.揣摸“研討與練習”。“研討與練習”體現了教材編寫理念,是對課標能力要求的分解,它具有其他練習題目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無疑應該以“研討與練習”為主線,將它作為課堂情境創設的幾個重點和高潮來對待。但“研討與練習”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述的東西,它只有同特定情境融合才能轉化為課堂教學情境。如何使“研討與練習”情境化?在筆者看來,至少要揣摸以下兩個內容。一是“研討與練習”的適應性,即揣摸“研討與練習”的難度是否適應自己所教的學生,揣摸如何化解“研討與練習”的難度。一般說來,對廣大農村學校,許多“研討與練習”的題目難度都需要化解。化解的方法或者是將大題目分解為若干個小題目,或者是圍繞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先作啟發性講解,或者是在解決這個題目之前教師先講授相關知識。具體采用什么方法,要視具體的題目和具體的學生而定。二是提出“研討與練習”的時機性,即揣摸在課堂教學中“研討與練習”出示的具體時間。將“研討與練習”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主線,并不是指按照其先后順序自然展示即可。教師應揣摸“研討與練習”的題目,若研討內容順序不當,應根據研討內容對先后順序進行調整;若研討某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