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心靈在感動的天地中徜徉
文章是感情的產物,“情動于衷而發于外”,只有作者首先為外物所感,被徹底打動,才有可能寫出動人的東西。情感是作文的源頭活水,離開了鮮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會顯得死板呆滯,毫無生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這樣的理念:心靈,只有在感動的天地中徜徉,才能夠編織出燦爛的云錦,噴吐出輝煌的光焰。實際上,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卻有重提它的必要。今天,我們的作文教學正日漸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氣沉沉。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這種作文教學現狀中被捆縛住手腳,畏首畏尾。題材倉庫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狹小,語言形式呆板貧乏,成為目前很多學生作文的共同狀況——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于事實的一種合理判斷。
考察作文教學的實際,有這樣三大基本模式一直頑固地存在著。一是想到哪寫到哪的隨意性教學模式。認為作文教學漫無邊際,難以窮盡,沒有規律,主要靠學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導與講解無關大局,老師一味地強調學生多讀、多看、多想、多寫,至于怎么讀、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寫卻不甚了了,沒有整體計劃、合理步驟、科學安排,無視老師的主導地位,使作文教學流于大而無當,不關宏旨;二是機械操作的程式化教學模式。將各式文體抽象概括為各種基本套路,按起承轉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趨,嚴格操練,不容許絲毫的旁逸斜出,認為只要練熟幾種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三是一切唯高考指揮棒是從的功利性教學模式。高考考什么就練什么,前幾年大練材料式議論文,這兩年又圍繞著話題作文窮追猛打,無止無休,要么是大劑量地寫,一周一考,每考必有作文,沒有節制,要么是像馬二先生一樣,搞文選式教學,指導學生大背范文,以不變應萬變。
這三大教學模式的存在,使得學生怕寫作文,厭寫作文,老師怕教作文,厭教作文。作文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得而棄之,陷入一種高耗低效的惡性循環之中。是什么原因導致目前這種令人擔憂的幾乎山窮水盡的地步呢?
說到底,造成這種境況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位。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東西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必然會著上作者的主觀色彩,打上作者的主觀印記,讓讀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個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觀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他(她
[1] [2]
【讓心靈在感動的天地中徜徉】相關文章:
心靈的感動04-28
在夢中徜徉作文07-18
徜徉書海作文10-06
徜徉星辰大海02-21
感動心靈05-01
我感動天感動地03-21
徜徉書海初中作文05-02
徜徉在氣象知識的海洋!05-01
在書海中徜徉作文04-30
心靈的感動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