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一 、激發興趣 培養閱讀習慣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總教學理念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語文應用能力應當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而忽視其他方面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使最容易被忽略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加強朗讀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二、給學生人人平等參與機會,發揮其小主人作用。在教學中,(1)多一些師生之間和諧活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諸如對話、問答、互動、交流等多邊活動,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獨角戲為群英會,變單調為豐富,變枯燥為愉悅;(2)、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有發現、思考、想象的余地,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新的教學體系;(3)、給學生質疑的權力,允許懷疑,允許挑戰,允許創新,允許探索和錯誤,要使學生形成尊師而不畏師、重本而不唯本、好問而不恥問的良好習慣;,只有喚醒學生的民主意識和主體意識,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敢于參與,勇于創新。只有師生雙方合作,建立這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敢想、敢說、敢質疑、,激活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課堂訓練多樣化,讓學生善于主動參與學習。
在教學中,通過練習,學生才能將所獲得的知識逐步內化為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時也才能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的效果。為激勵學生繼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分興趣小組、小博士課堂等不同形式進行。在練習題設計上要講求實效,講求梯度,講求形式,基本練習題的設計,即是對課堂新知識的鞏固,也能使每個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樂,體會到“我能行”的喜悅。有針對性的練習,可以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學習,探索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滿足了一些學生的心理需求,使之進步與提高。
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樂學是學會的前提。學習數學,靠什么去吸引學生。我始終認為,那種外在的形式需要,“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要!孩子們需要贊美他們,需要賞識他們。但是語文,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用語文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語文的心臟是什么?問題。問題是語文的心臟!只有在一個個問題的生成中,我們才可能掀起思維的高潮,閃現孩子們的智慧。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有問題意識,關注過程方法,就是要關注一個個問題的出現。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課堂。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