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56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討腦彌漫性軸索損傷(DAI)與腦挫裂傷、原發(fā)性腦干傷和腦震蕩的關系。 方法 分析56例DAI病人的臨床資料和影像學特點,與原發(fā)性腦損傷的特征進行比較。 結果 56例DAI傷者中66%為交通傷,多次暴力致傷比較常見(61%)。伴腦挫裂傷者40例(71%)。CT/MRI發(fā)現(xiàn)出血灶者45例。 結論 DAI是常見的彌漫性腦損傷,腦震蕩和原發(fā)腦干傷被包含其中,且常常與腦皮質挫裂傷伴發(fā)。將原發(fā)性腦損傷分為局限性和彌漫性損傷兩大類似乎更為簡單實用。
關鍵詞:腦損傷;彌漫性軸索損傷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DAI)由Adams等[1]于1982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頭傷后以腦深部神經軸索腫脹、斷裂為特征的腦損傷類型,尤其多見于重型顱腦損傷,是頭部傷致死和致殘的重要原因。因此,對DAI的發(fā)病機制、損傷特點、影像學特征、分型、診斷標準和治療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我科于1997年1月~1999年5月共收治56例DAI患者,現(xiàn)對其臨床和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并就其損傷機制及其與腦震蕩、腦挫裂傷和原發(fā)腦干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討論。
資料與方法
一、病例來源及納入標準
1. 一般資料:病例采集于本院1997年1月~1999年5月56例DAI病人,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齡3~78歲,平均30.75歲。全部行螺旋CT掃描,部分加行MRI掃描。
2. DAI診斷標準:(1)有確切外傷史;(2)傷后立即出現(xiàn)昏迷;(3)有瞳孔、眼球位置的改變;(4)CT、MRI發(fā)現(xiàn)胼胝體、腦干、基底節(jié)、大腦半球皮質髓質交界區(qū)、小腦、腦室等部位出血灶(通常直徑<20 mm)或非出血性損傷,或有彌漫性腦腫脹改變;(5)顱內壓增高的程度與臨床病情嚴重程度不一致;(6)CT無明顯改變而臨床表現(xiàn)重;(7)尸檢或手術活檢病理發(fā)現(xiàn)軸索損傷證據;(8)創(chuàng)傷恢復后期出現(xiàn)彌漫性腦萎縮的CT/MRI表現(xiàn),伴有較多神經廢損后遺癥;(9)不排除同時伴有其他類型顱腦損傷。
3. DAI的影像學診斷標準:CT診斷標準為大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基底節(jié)內囊區(qū)域、胼胝體、腦干、腦室或小腦的一個或多個點狀及灶性高密度影,或CT僅提示為急性彌漫性腦腫脹和/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腦損傷表現(xiàn)。MRI診斷標準為上述部位梯度回波條件下T1加權像為點狀或小灶性低或高信號,T2加權像表現(xiàn)為高信號。
二、臨床資料:
1. 傷情分類:在56例DAI傷者中51 例為閉合性損傷,5例為開放傷;交通傷37例,打擊傷、墜落傷各7例,跌傷5例;在致傷機制方面,單純直接暴力致傷27例,單純間接暴力致傷5例,遭受雙重性損傷者24例;從暴力的作用部位來看,頂部受力38例,枕部受力17例,前額受力13例,前額正中受力4例,枕部正中受力2例;本組患者中有34例受到兩次以上的暴力致傷。
2. 臨床表現(xiàn):(1)入院時GCS 3~8分者39例,9~12分者14例,13~15分者3例。(2)原發(fā)意識障礙:根據意識障礙時間的長短來劃分,≤3 h者7例,3~24 h者10例,>24 h者39例。(3)瞳孔改變:有瞳孔改變者占50%,其中21例一側瞳孔散大,3例雙側均散大,4例雙側瞳孔呈針尖樣縮小。(4)生命體征變化:伴有呼吸改變者37例,表現(xiàn)為頻率
[1] [2] [3] [4]
【56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分析】相關文章:
尼莫地平治療腦挫裂傷臨床分析05-01
拳擊運動的損傷調查與分析04-30
橋梁纜索損傷檢測技術分析05-02
面向對象的損傷容限分析與設計04-27
遺傳性彌漫性胃癌相關基因表達及突變分析04-30
阻滯彌漫性腦損傷ERK1/2信號通路對星形膠質細胞反應的作用04-30
五氯硝基苯對小鼠腦AChE的影響及多器官氧化損傷研究04-30
渦輪盤榫槽槽底裂紋損傷分析04-27
固體推進劑空穴損傷的理論與實驗分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