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城市體育產業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探討論文
目前體育產業的營業收入持續增長,從業人員越來越多,產業效益明顯提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的增長點。但我國的體育產業還不成熟,各地區的體育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體育產業發展迅速,而在農村和廣大中西部地區則發展較為遲緩,地區間的發展差異還在擴大。隨著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面對新的發展形勢與要求,體育產業應從已有的經驗與教訓中找到一條通往快速、健康、持續發展之路。
1分析與討論
1.1體育產業化是體育發展的客觀需要
隨著體育經濟功能的不斷開發,體育產業呈現出快速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體育成為產業的歷史雖不足百年,但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產業,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目前全世界體育產業產值在4000億美元左右,相當于1997年我國GDP產值的一半。論文百事通我國的體育產業是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出現的新生事物,它是以活勞動的形式向全社會提供各類體育服務的行業,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包括實物產品(體育用品、體育器材、體育服裝鞋帽、運動食品飲料、體育儀器設備、體育場館建設等)和非實物產品(健身娛樂、競賽表演、體育旅游、體育媒體、體育彩票等)。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后,我國體育產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程迅速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產業還處于初始階段,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不斷深入,體育產業的領域正在不斷的拓寬,規模逐漸擴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消費熱點和投資焦點,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1.1.1體育產業是體育體轉變的客觀需要
20世紀80年代以前,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經費都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支出,這對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但80 年代以來,體制的改革和開放的深入,特別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給體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是資金問題。但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的需求量增大,雖然國家也逐年加大了對體育事業的投入,然而,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體育健身娛樂活動方面的需要。其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我國體育管理體制也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舊體制束縛了體育的進一步發展,為改變這一體制和思維模式,體育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的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把體育推向市場,由全社會辦體育,把體育從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是我國體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不可避免的發展之路。
1.1.2 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完成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度后,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市場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要刺激消費,就必須開發新的市場,或向消費者提供新的產品。而體育消費作為彈性較大的、或者說是向民眾提供文化精神產品的消費,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精神享受和追求健康的需要。作為新消費熱點的出現,體育產業可帶動相關產業部門的發展。
1.1.3 體育產業化更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
我國人口多,而體育市場的設施落后,加之本應向民眾開放的公共體育設施因各種原因大多不對群眾開放,使人們的健身活動缺少必要的物質條件保障。此外,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健身消費出現了層次變化,單一的傳統的體育服務難以滿足大眾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式上的消費要求。
1.1.4體育產業化是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體育產業和市場的國際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外體育產品的大舉進入,對我國體育產業造成了威脅。以運動品牌為例,現階段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物質要求的品位也上升。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在國內市場占了上風,如果這一市場我們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如果我們不競爭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發展體育產業,不僅要我們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去占領本國市場,同時在條件成熟時還要進入國際市場,顯示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
1.2 我國城市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外來品牌對國內品牌沖擊大
目前在中國體育市場上立足的國外體育企業幾乎涉及了整個體育產業。從體育用品業來看,耐克、阿迪達斯、銳步、彪馬等國際品牌與李寧、康威等國產品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運動器械器材商品中,國外產品幾乎占領了高檔消費市場。因此中國體育企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且要找到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
1.2.2市場發育不完備,在主體產業所占份額小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在主體產業所占份額太小,還未形成支柱和優勢。體育產業中部分產品的質量還有待于提高。我國的體育企業規模偏小,發展缺乏可持續性,競爭力不強。體育用品企業中,小體育用品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企業的資源相對缺乏。
1.2.3市場法規不健全,經營管理不善
目前我國在體育市場和產業發展的法規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上也存在著交叉、越權或不到位管理的情況,體育產業和市場中的行業標準也未出臺,制度不健全,造成市場運行和調空機構不完善。不少體育企業在經營管理和時常開發上缺乏長期的發展規劃和有遠見的措施,加上經營理念和營銷手段的滯后,使本應利潤可觀的行業變得無太大吸引力。 1.2.4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產業化發展不協調
主要表現在用品業與彩票業不平衡;地域間的不平衡。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出現了東部沿海省市體育水平高于中、西部,城鎮發展水平也明顯好于農村;同一市場內產品中籃球、足球倍受關注,在健身娛樂市場中,主要集中在健身、健美、保齡球、乒乓球等項目之上。
1.2.5 缺乏專門經營管理人才
與其它產業相比,我國體育界缺乏長期的經濟工作的理論和實踐經營,經營管理隊伍較弱,決策者不懂市場,不懂經濟,影響著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2 改善措施
2.1國家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出臺措施來保護國內品牌
把體育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格局中,加以重視并推進其發展。國家和有關部門應該出臺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護我國的自主品牌的健康發展,企業、公司也應該有相對應的策略來確立、鞏固自身的強競爭力,想盡辦法使自己處于不敗之地。
2.2加大投入,鼓勵體育產業化發展
因地制宜,以梯度推進的方式協調發展體育產業。加大對體育欠發達地區的投入,推動這些地區體育水平的發展以促進該地區體育產業化進程。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鼓勵當地的體育產業化發展。
2.3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相關法規、制度
目前,雖然有部分省、市出臺了一些體育市場管理的法規,但覆蓋面都比較窄,所涉及體育產業的方面還遠遠不夠,并且層次較低,法律效益小。而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是,體育產業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同時,由于缺乏體育產業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體育產業市場運行不規范、體育市場發育不完善、體育市場中介機構不健全、市場主體不成熟等問題。所以,應該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中國體育市場條件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我國體育產業市場法規,及早出臺各項有關體育從業的法規文件,從三個方面說出立法的出發點,第一,明確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權限;其次,界定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最后,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并從宏觀上制定有利于體育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入體育產業。最終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經營秩序,實現競爭、激勵、規范、公平、高效、扶持與協調等多方面的有機結合,通過體育經濟政策法規的健全與完善,打造一個良好的體育產業外部環境,使體育產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證中國體育產業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
2.4提高領導者的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國家政策、抉擇的傳達者和首先執行者,因此,在大部分時候他們決定了單位、部門工作的方向和目標,但由于管理者水平的不一,有些時候必然會出現一些“錯讀”現象,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有鑒于此,提高管理者的全面能力對體育產業化的發展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要從探討理論基礎、評介國外相關經驗、完善總體設計、分析實施難點等方面來對管理、決策者提供支持。
2.5加大宣傳力度,有計劃培養基層體育骨干
我國體育產業不僅要順應市場經濟的潮流,還要適應加入WTO后與外國同行的激烈競爭,但由于宣傳力度的不足和人才隊伍培養的滯后,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體育產業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著我國體育產業化的進程。因此,在加大對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宣傳力度的同時還應該培養更多的專門復合型人才。依托現有教育體系,特別是體育院校應重視體育經營管理課程的設置和有關的專業教育,集中培養適應我國產業化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側重從體育經營運行規律、現代管理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三個方面進行培養,最終提高從業人員的經營素質和管理水平,建立起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體系。此外,必須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將那些懂經營,熱愛體育的各種人才招聘到我國的體育事業中來,利用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為中國體育市場的發展作貢獻,培養起更加開放的人才意識。
3 結束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不斷深入,體育產業的領域正在不斷的拓寬,規模逐漸擴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消費熱點和投資焦點,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本文這點,并通過對我國城市體育產業發展情況的分析和研究,論證了我國體育產業化是順應各方面發展的結果,并找出了我國城市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期從已有的經驗和教訓中尋求一條通往快速、健康、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城市體育產業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體育產業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04-30
我國梨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04-27
我國股市現狀、成因及對策論文04-29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現狀、管理及對策04-28
我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現狀與對策04-27
體育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探討04-29
蘭州生態城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探討04-30
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04-28
我國生物藥品產業出口現狀與發展對策04-28
我國花卉種業現狀與發展對策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