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優化
課堂教學要借助語言和實物等來傳遞信息,而語言又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數學課堂語言必須做到以下四性:
一、語言要有準確性
準確、簡明是教學信息傳遞中一條最基本的要求,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精煉,使教學信息體現明了化。
1.讀音要準確。作為教師要堅持并且要用盡可能準確的普通話教學,避免在傳遞教學信息時因使用方言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發生誤解。在教學中多音字也要讀準,方言和習慣讀音要改用標準音去讀。如,長、正方體特征之一的“棱”,多數人都習慣把它讀成“lèng”,標準讀音應是“léng”。又如,“量的計量”前一個“量”應讀“liang”,后一個“量”應讀“liáng”。
2.用詞要準確。在教學時,尤其是概念教學,少說或多說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就有可能把原意改變,給學生學習帶來麻煩,造成錯覺。如,“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如果把又字丟掉了,會給學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為“除法”是一種運算,而“比”是一種關系;再如,把梯形說成“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這就使概念的外延擴大了……
3.語言要精確。就是說語言要簡明扼要,恰如其分。無論是思維過程的表達,解題思路的歸納,還是教學內容的總結,都要力求精煉,輸出的信息無重復。如,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歸納為:先確定單位“1”的量,再看問題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然后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問題。再如,教學“正比例的意義”以后,怎樣判斷兩種相關量成正比例,可以這樣小結:“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商一定,這兩種量就成正比例”。這樣的總結簡單明了,學生易于掌握。
二、語言要有邏輯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數學的內容雖然多數比較簡單,其中不少內容是描述性的,但內容的編排上仍體現著前后的連貫性和很強的邏輯性。因此,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符合邏輯。如,有學生學完正方體后問老師,正方體是長方體嗎?老師是這樣回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正方體,正方體具有長方體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體是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這種回答有根有據,理由充足,邏輯性強。又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有的教師闡述道:“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這句結論性的話忽略了在“同圓或等圓中”這個前提條件,這就是理由不充足,語言不嚴密,缺乏邏輯性。
三、語言要有形象性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與圖象語言相結合,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綜合運用,使學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識。如教師講解相遇問題時,一邊講解一邊做演示,如圖:這是一個活動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兩輛汽車分別從兩地相向而行,邊說邊演示,通過演示,不言而喻,學生便懂了“相向”、“相遇”,問題也便于解決。這樣講解既形象又直觀,學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表情、手勢、動作來激發學生的想像,增強語言的形象
[1] [2]
【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優化】相關文章: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情緒的策略05-02
讓課堂教學語言優化成為新課改的新亮點04-29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數學課堂教學05-01
如何使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得到優化05-01
構建課堂教學環境,優化課堂教學04-29
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04-30
優化課堂教學建立高效課堂04-28
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科情感04-26
優化課堂教學 放飛創新翅膀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