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適應與轉化原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
把唯物辯證法應用于教育和教學工作,就產生了教育與教學辯證法的一系列理論。“適應與轉化”是教學辯證法的一個基本原理。
“適應”,廣義地說,是教學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適應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必須適應人類思維發展的現狀;狹義地說,就是教與學要相互適應,教師與學生要相互適應,教法與學法及教材要相互適應。
“適應”不是目的。“適應”的目的是為了“轉化”,是為了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與智力上,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實現“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強”的轉化,從而獲得適應二十一世紀要求的、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的有效發展。
近年來,在運用“適應與轉化”這一教學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進行教學改革方面,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課堂教學結構必須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
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要素間相互關系與聯系的表現形式。其常常從教學環節上表現出來,所以課堂教學結構又稱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間的相互關系與聯系。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就要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并優化各個教學環節的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即課堂教學結構必須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有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本知識,有計算、應用題和幾何初步知識。不同的教材內容要求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例如概念教學,必須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鞏固——概念的應用”這一遞進的步驟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而應用題教學,則必須按照“審清題意——明確數量關系——列式計算——檢驗與寫答”的進程設計課堂教學結構。
另外,課堂教學結構還必須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絕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學生。
例如學生的學業基礎好,自學能力強,可放手讓學生自學新知,通過獨立思考和課堂討論、自練互批等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就要加強點撥講解、示范指導的比重,實行多攙多扶、小步邁進的教學。
課堂教學結構與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相“適應”,著眼點是使教材結構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了“轉化”必須“適應”。
二、認知程序必須與學生的思維規律相適應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活動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開的。精心設計認知程序是優化教學過程的核心。設計認知程序的依據是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使認知程序與學生的思維規律相適應。
課堂教學新知識,學生的思維活動一般是沿著“復習舊知——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鞏固——具體運用”的規律向前推進的。認知程序的編排只有與此相適應,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設計的程序可有以下七步: 1.舊知鋪墊。復習面積、面積單位,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長方形; 2.拼拼擺擺。?用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擺成3x1、3x2、4x3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3.看看想想。?每排擺幾個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一共擺幾排?與長方形的“寬”有什么關系?
4.看圖,腦子里擺圖形。想:長與寬和面積有什么關系?先擺長方形長4厘米,寬2厘米,面積是多少?再想像:長擺6個1平方厘米
[1] [2]
【適應與轉化原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相關文章:
首要教學原理在公共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4-27
記憶原理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05-02
PLC原理在實習教學中的應用05-01
情境教學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應用04-30
微機原理及應用結業論文04-30
數學實驗在大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04-30
Aspen Plus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教學中的應用04-29
物理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論文11-03
游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