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限定副詞“只”、“就”、“才”的句法、語義分析
副詞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為或狀態特征的詞,用以修飾動詞、形容詞、其他副詞或全句,表示時間、地點、程度、方式等概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限定副詞“只”、“就”、“才”的句法、語義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摘要:“只”、“就”、“才”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三個限定副詞,有時可以通用,但并非對等。首先從三個副詞的基本語義著手,分析其語義特征,找出三者差別;接著結合語義指向,歸納三者的句法分布,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限定副詞;范圍;只;就;才
范圍副詞是對外漢語副詞教學中的重點,其中表示限定的范圍副詞又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外國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原因在于在很多工具書在釋義方面都認為它們意義相同,用法相近,差別不大。如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關于范圍副詞“就”的釋義為:“限定范圍;只”;而對另一個范圍副詞“才”的解釋為:“表示數量少,程度低;只”。“語法教學時如果類屬、規則、意義等關系太抽象概括,學習者的類比和衍推就容易出現問題”。①在范圍副詞的習得中,由于缺乏語言實踐操作具體的標準和尺度,外國學生很容易發生誤代偏誤。例如:(1)學習漢語就能一點一點地學,不能著急。(正:學習漢語只能一點一點地學)(2)才你一個人去,可以嗎?(正:只你一個人或就你一個人)(3)我們不要做就說不干的人。(正:只說不干)本文擬在現有文獻基礎上,從具體語料入手,對限定范圍副詞“只”、“就”、“才”進行句法、語義考察,分析它們的使用條件及規律,增強對三者的解釋力,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
一、語義特征考察
1、“只”、“就”、“才”的語義特征本義是引申義產生的依據。限定副詞“只”、“就”、“才”都是由古漢語實詞虛化而來的,要想區別三者的語義特征,就有必要追根溯源,找出它們的本義,梳理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揭示詞義的系統性,從而更科學、全面地概括其語義特征。綜合各種工具書和語法著作的釋義,我們對三者的詞義解釋如下:只:本義表示鳥一只,隨后引申為單一,接著又進一步虛化為限定范圍、確定范圍,表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具體分為:限制與動作有關的事物;限制動作本身以及動作的可能性;同時還限定數量和程度,表示數量少,程度輕。就:原義表示接近到達某處。在隱喻、泛化、吸收機制的作用下虛化出確定范圍,限定范圍、數量的意義,即排除除此之外的事物及情況。另外還具備強調確定范圍的語氣。才:本義顏色淺,經過一番虛化引申出程度淺、數量少的限定義。
2、“只”、“就”、“才”的語義差異第一,確定范圍的異同。“才”基本的語義是主觀認為數量少,起限定數量范圍的作用,它只適用于數量語境,沒有確定范圍的作用,不能出現在表示范圍限定的語境中,因此“才”不具備確定性。“只”、“就”不僅在數量語境中起到限定的作用,在其他表示范圍的語境中,也有確定、限定范圍的作用,因此二者具備確定性的語義特征。如:“老王只/就愛下象棋。”第二,語義排他性的不同。張誼生(2002)根據概括范圍的方式將限定性范圍副詞進一步分成表例外和表特例兩小類:表例外的限定范圍副詞所限定的對象同整體是完全不同的,即除此之外,剩下的同類都不是這樣;
表特例的限定范圍副詞所限定的對象同整體是相同的,即除此之外,其他同類也都是這樣。“只”和“就”限定范圍時,肯定某個單位的同時,否定該單位的補集,因此二者具有排他性;而“才”只是限定對象的量度,并沒有確定范圍的作用,即不使某個單位以及它的補集定量,因此不具有排他性質。如:“只/就你一個人去行嗎?”第三,限定性的差異。通過對“只”、“就”、“才”的語義特征分析,我們看到,三者的限定性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首先,從限定的范圍來看,副詞“只”、“才”不單可以限定事物數量,還可以限定程度,并且這些度量都具備貶抑性特征,即數量少,程度低;而“就”在限定程度方面有缺失。上述差異集中體現在和“年齡、年級”有關的語境里:年齡的大小,年級的高低變化是程度漸變性的體現,當要限定年齡小、年級低時,“只(有)”、“才”可以通用,而不能使用“就”。如:“他只/才五歲,上小學太早了。”其次,從限定的對象來看,“就”、“才”限定的是和動作有關的事物的數量,而“只”不光限定數量,還限定動作本身、動作的相關情況以及可能性。因此從語義指向角度看,“就”、“才”主要限定體詞性詞語,而“只”既可以限定體詞性詞語,又可以限定謂詞性詞語。如:“只/就/才10個人報名,太少了”、“有些人只說不干。”二、句法分布與語義功能語義對句法起決定作用,同時,一旦句法結構形成,也會對語義起反制約作用。
二、下面以句法分布為綱,著重討論“只”、“就”、“才”的語義制約的異同
1、“只/就/才”+名詞性成分
“只”、“就”都可以用在主語前起限定范圍的作用,主語通常由名詞、代詞、數量短語充當,“只”、“就”的語義指向后面的主語,這時語義指向和句法結構關系一致。例如:“這件事,只/就他們兩個人知道。”“只”、“就”、“才”都可以出現在含有數量詞組的名詞性謂語前,語義指向后面的數量短語。例如:“只/就/才十塊?也太少了吧。”“只”、“就”可以放在名詞性狀語前,語義上對動作發生的時間范圍進行限定。如:“他只/就晚上學習。”在單獨的名詞性詞語前面,通常只用“就”,不能替換“只”。例如:“家里沒別人,就老張。”
2、“只/就/才”+動詞性成分
單個動詞前只能用“只”,是對動作行為本身加以限定,通常后面跟“不/沒”對舉,表示排除其他,前后形成對立關系。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就”、“才”都可以出現在動賓詞組前面,但有各自出現的條件:首先,當動賓短語中含有數量詞語時,若數量詞語直接做賓語或修飾賓語做定語,三個副詞的語義指向為數量短語,表示限定數量的范圍,這時三者可以通用。如果數量詞語和名詞、代詞構成同位語一塊兒做動詞的賓語時,這種格式不僅是對數量的限制,而且還有對范圍的確定,因此上述語境中只能出現“只”、“就”,不能出現“才”。例如:“小王只/就/才干了半天的活。”、“我誰也不怕,只/就怕你一個人。”第二,當動賓短語不含數量詞語時,副詞“才”只是限定度量,因此它不能出現在非數量短語的語境中。而“只”和“就”在相同的語義環境中,二者的分布也不完全相同,這是由句子外部的語境限制和句子內部的語義指向相互制約造成的:如果動賓短語出現在一個單句里,“只”、“就”都可以間接指向謂語動詞后邊的賓語,二者可以互換;如果整個句子由兩個單句組成,二者的分布則體現出句法的不對稱特點:通常“只/就”與否定詞“不/沒有”在句中同現,前后照應,我們把兩個單句的謂語動詞分別記做“動1”、“動2”,若“動1”、“動2”是同一個詞,或意義相同、相近,從整個語境來看,限定同時排除的是動作涉及的對象,因此在上述條件下,“只”、“就”可以通用并互換;當“動1”、“動2”意義不同或不相關時,從上下文來看,限定、排除的是動作本身,所以只能用副詞“只”來限定。例如:“我只/就說這一句。”、“他只吃水果,從來不知道買水果。”“只”、“就”、“才”都可位于動補詞組前面,但出現的語義環境有所差別:首先,若數量短語做補語表示量少,那么三個限定副詞都可以間接限定動詞后面的數量補語。除此之外,對動作行為的結果、地點等相關情況加以限定時,只能用副詞“只”。如:“只/就/才晚去了幾分鐘。”、“我只呆在家里,哪也沒去。”“只”還可以出現在狀語前對整個狀中結構進行限定,即使狀中結構的中心語由表示量少的動補短語構成,但由于整個結構還是以描述動作的情態為主,因此只能用副詞“只”來進行限定。如:“他沒有回答,只憨厚地看了她一眼。”另外,能愿動詞前一般用“只”限制,而不用“就”。“只”在結構上限定的是能愿動詞及其后面的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在語義上限定了動作的可能性。
3、“只/就”+介詞短語
當限定動作行為的對象即限定體詞性短語時,“只”和“就”都可以用在介詞短語前面;當限定動作的方式、工具、時點、目的等謂詞性短語時,用“只”不能用“就”。如:“我只/就對你一個人講了,沒對別人講。”、“我只用算盤來計算。”綜上所述,限定副詞“只”、“就”、“才”在語義、語法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在語義方面,三者在確定范圍、語義排他性、限定性方面都各有不同;受語義制約,它們的語法分布也不盡相同:修飾名詞性成分時,“才”只能出現在含有數量詞組的名詞性謂語前,語義指向后面的數量短
【限定副詞“只”、“就”、“才”的句法、語義分析】相關文章:
小學英語基礎及句法知識09-27
語法:副詞yet的用法詳解05-19
英語語法之副詞作表語舉例11-26
德與才作文10-07
慢慢才知道12-10
淺談中醫藥語義網的智應用研究論文12-15
英語語法倒裝句解析:副詞后的倒裝02-16
走過才明白作文04-16
分享才快樂作文03-19
【經典】走過才明白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