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衛(wèi)詩三分的時間
即認為“邶”“yōng@①”、“衛(wèi)”三字連在一起作為一個國風類名《邶yōng@①衛(wèi)》,是孔子當年所定舊例,漢儒分為《邶》、《yōng@①》、《衛(wèi)》三個國風,是錯誤的。其實,《詩》三百篇的編輯在孔子之前,類名早已定好了,與孔子無關。顧氏接下去又云:考之《左氏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于魯,為之歌《邶yōng@①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而襄公三十一年,北宮文子之言引衛(wèi)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此詩今為《邶》之首篇,乃不曰《邶》,而曰《衛(wèi)》,是知累言之則曰《邶yōng@①衛(wèi)》,專言之則曰《衛(wèi)》,一也。猶之言“殷商”,言“荊楚”云爾。
是又舉襄公二十九年與三十一年《左傳》有關記載推證其說。這就是說,自顧氏之說出,衛(wèi)詩三分的時間便成了問題。爾后,陳祖范、黃中松、馬瑞辰、陳奐等均承用顧氏說,其中馬瑞辰進一步加以確論,并作了印證。其《毛詩傳箋通釋》卷四云:
至毛公,以此詩之簡獨多,始分《邶》、《yōng@①》、《衛(wèi)》為三。故《漢志》《魯》、《齊》、《韓》詩皆二十八卷,惟《毛詩故訓傳》分《邶》、《yōng@①》、《衛(wèi)》為三卷,始為三十卷耳。
即謂衛(wèi)詩三分始于《毛詩》,并引《漢書·藝文志》所載卷數相印證。
今人解《詩》,關于衛(wèi)詩三分的時間,大都遵用顧、馬二氏之說。如有人謂:“今本《詩經》,《邶》十九篇,《yōng@①》十篇,《衛(wèi)》十篇,是漢人隨意分的。”(注: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或謂:“馬瑞辰、朱右曾諸家皆以為古邶yōng@①衛(wèi)乃一篇,后人分而為三,其說殆是。”(注:屈萬里·詩經詮釋[M].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甚或謂:“三家詩也以邶、yōng@①、衛(wèi)為一卷。只有毛詩才把它分為三卷。現在仍舊將它們合在一起。”(注: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當然,也有人反對顧氏的新說,維護傳統(tǒng)的說法。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清人胡承珙,其《毛詩后箋》卷三云:
邶、yōng@①、衛(wèi)同風,故編詩以類相次而入樂亦以部相從,必非累言、單言之謂。即如《左傳》為之歌《周南》、《召南》,亦合言之,豈可謂不分某篇為《周》、某篇為《召》乎?北宮文子以《邶》為《衛(wèi)》,則由三國皆系衛(wèi)詩,正如《序》于每篇皆言衛(wèi)耳。
即分別采用本證法和他證法,對顧氏為了證成其說而引用的《左傳》中兩條證據作了有力的辯駁,否定了顧氏的新說,認為衛(wèi)詩三分起于周代編《詩》之初,并不是漢儒誤分,當然也不是毛公所分。可惜由于種種原因,自清代至今,胡氏的辯駁并未能引起更多的人的關注和認可。
我們認為,胡氏的辯駁是有道理的,顧氏及馬氏的說法不可從。第一,從季札觀樂時所展現的《詩》的類名及次第看,倘邶、yōng@①、衛(wèi)之詩不分為三類的話,像諸國之詩一樣,只用一個“衛(wèi)”字分類就夠了,完全用不著加上“邶yōng@①”二字稱為《邶yōng@①衛(wèi)》。既然加上了,就說明《詩》三百篇原本中分為《邶》、《yōng@①》、《衛(wèi)》三類,而不是一類。正像胡氏所駁,《左傳》上文也是“歌《周南》、《召南》”合稱,不意味著二《南》之詩無分類。同樣,其下文“歌《邶》、《yōng@①》、《衛(wèi)》”合稱,也不意味著衛(wèi)詩無分類。“殷商”、“荊楚”固然可以連稱,但《史記·殷本紀》并不稱為“殷商本紀”,《楚世家》也不稱為“荊楚世家”,說明還是有別的,不能兩相比例。因此不能以“殷商”、“荊楚”二語可連稱,便證成《邶》、《yōng@①》、《衛(wèi)》三類詩為《邶yōng@①衛(wèi)》一類詩。
第二,衛(wèi)詩三分必有原因在,只是由于歷世久遠,載籍多缺,不大容易弄清楚而已。故自漢至明,歷代碩學通儒都相繼探討其所以三分的原因和依據,并沒有簡單地認為是一類詩,輕輕地以“累言”、“專言”二語交代完事。至于此三類詩古籍中往往只稱“衛(wèi)詩”,并不難理解。古人行文尚簡,故除不得已之外,一般多稱“衛(wèi)詩”,但只稱“衛(wèi)詩”與分稱《邶》、《yōng@①》、《衛(wèi)》時的《衛(wèi)》詩,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前者是泛指,后者是確指;前者范圍廣,后者范圍狹;前者有似于以“漢人”區(qū)別于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之類而概指中國人,后者有似于以“漢人”區(qū)別于回族人、滿族人、藏族人等而專指漢族人。因此,同一《左傳》,《襄·二十九年》之文全舉《邶》、《yōng@①》、《衛(wèi)》三類詩之名,《襄·三十一年》之文卻只舉“衛(wèi)詩”,前者為全稱,后者為簡稱,并不意味著衛(wèi)詩的分類上有什么問題。同樣,《毛詩》中《邶》、《yōng
[1] [2] [3]
【論衛(wèi)詩三分的時間】相關文章:
論孟浩然詩的“清淡”05-01
禪詩理事圓融論05-01
論李白的贈內詩04-30
論鄭珍的“學人之詩”04-28
論宮體詩的審美機制05-02
論僧肇的時間觀04-30
論賦、比、興與詩言志及詩教的發(fā)生學關聯(lián)04-30
論康德時間的中介性04-30
論時間洞察力04-26
論跨文化的時間交際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