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自私(上)
梗 概全文約18,000字。除引言外,共分為五個部分:一、自私的定義;二、自私的相對性;三、自私的劃分與人的道德劃分;四、人為什么自私及自私的歷史性與永恒性;五、從上述討論中引出的幾個結論。
一、 自私的定義:剖析“自私乃損人利己的行為”的定義,認為此定義不足以概括人們實際運用這一概念的全部本質特征。主張將自私定義為:當人同他人,社會發生利益關系時,他首先考慮的、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當人認為自已同他人、社會的利益不矛盾時,這種為自己利益考慮的動機即可指導客觀上“利人利已”的行為;當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會的利益構成矛盾時,這種為自己利益打算的動機,就表現為犧牲他人、社會的利益,以滿足自身利益要求的行為。
二、 自私的相對性:1、自私相對無私而言。批判“人純粹自私”的論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可分為損人利己的“惡性自私”、利人利己的“合理自私”,舍己利人的“大公無私”三種形式。
2、自私可分層次。自私可指“為了我”(個體),也可指“為了我們”(群體),要看以何種利益關系作參照。
3、從自私可分層次、古代社會(原始社會)發生的氏族、部落之間的利益沖突的事實推出“自私是古已有之”的結論。即使假定古代社會氏族內毫無利益沖突。
三、 自私的劃分與人的道德劃分:1、人的利益關系既有現實的同一性(統一性),又有現實的矛盾性。利益同一和矛盾的原因。
2、自私既可分為“惡性自私”、“合理自私”,還可分為“近自私”、“遠自私”。
3、以“蛋糕理論”說明,工人與資本家同樣存在“利益同一性”。
4、道德上可將人大致分為:“惡性自私者”、“合理自私者”、“大公無私者”。三類人均“不是純粹”的,可以并事實上相互轉化。
四、 人為什么自私及自私的歷史性、永恒性:批判“生產力水平決定私有制進而導致私有觀念(自私)的產生”
的觀點。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只為人們事實上占有某物提供客觀可能性,只有人的要盡可能滿足自身、家庭、集團而不是他人、他集團的利益要求的欲望意識,才得以使人對某物的占有成為排他性的事實━━成為私有財產。與其說是私有制決定私有觀念,不如說是私有觀念決定私有制。
現代社會生物的研究證明,與人類同祖的現代類人猿其內部存在等級、利益沖突━━假如這是事實,則實難設想“原始共產主義時期”,人類沒有“內部(氏
[1] [2] [3] [4] [5]
【論自私上】相關文章:
道德核心論的評判(上)04-30
論西方藝術精神(上)04-30
先秦諸子論禮與法(上)04-27
自私04-29
論生存論-存在論意義上科學編史的可能性04-27
論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04-29
中國哲學中的知識論(上)04-30
解構主義美學論(上)04-28
圣論-儒家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主體論(上)04-29
自私的作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