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電視電影的藝術流變
數年以前,當我們剛剛聽到“電視電影”(TV movie)這個陌生名詞的時候,還把它完全當作一個遙遠的舶來品;今天,當我們再度說起電視電影時,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它竟離我們這么近了。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已經熟知了眾多外國的電視電影作品,而且,還因為我們也有了國產的電視電影作品。伴隨著藝術家們的辛勤探索,電視電影作為影視合流新型的藝術形式,已經或正在成為現代電視傳媒和電影藝術整合發展的新亮點。一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電視傳媒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被電視的魅力所吸引,電視成為當時公眾最為時尚、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消費標志之一,在不斷地改變著億萬受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異的電視播出臺,以及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視欄目和節目,深深滋養了美國電視傳媒業的茁壯成長,也更加刺激和懸吊起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億萬觀眾的欣賞期待。為了滿足觀眾的熱切期待,也為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許多電視臺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適時新聞報道欄目、電視專題欄目外,把競爭和吸引觀眾的焦點聚集到利用電視播出電視劇和電影上來。然而,迅猛發展的電視業,大量空白的時間段,即便龐大的、年產數百部影片的好萊塢生產廠商也似乎難以滿足其胃口。當然,好萊塢電影業出于同已顯崢嶸的電視市場競爭的原因,在電視播出電影問題上設置了種種限制,致使觀眾在電視上收看到的電影,一般多是早已超過放映檔期的影片。此外,好萊塢電影由于制作成本頗高,致使其將收回成本、賺取利潤的目標緊緊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對電視播出電影多帶有抵制行為和輕視情緒。迫于無奈,美國一些電視臺、電視制作機構便著手自己拍攝一些成本頗低、但又兼具電影故事片藝術特質的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于是,一種被稱做“電視電影”的影視藝術形式就這樣在電視與電影的“競爭夾縫”中應運而生了[1]。
事實證明,這種影視合流的藝術形式,后來竟被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所看好。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商業電視網黃金時段的節目幾乎全部是電視電影,觀眾平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約200多部電視電影[1]。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電視電影后,也迅速成為電視傳媒業一個突出的新增長點,產生了眾多優秀的電視電影作品[2]。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欄目中的“正大劇場”,曾于90年代系統引進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國電視電影作品,這對國人了解和接受電視電影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中國電視觀眾熟悉的《神探亨特》,其實也是一部電視電影系列片,主演“亨特”的美國演員福萊德·德雷爾(Fred Dryer)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90年代享譽國際影壇的法籍波蘭電影藝術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也曾于1988年執導拍攝了轟動歐洲影視界的電視電影系列片《十誡》,他又根據其中的《第五誡》和《第六誡》改編成增長了的電影版《關于殺人的短片》和《關于愛情的短片》,兩部影片再度轟動了世界影壇,基耶斯洛夫斯基從此躋身于國際電影藝術大師之列。此外,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十分重視電視電影的拍攝,他曾于2001年與好萊塢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合作拍攝了反映二戰題材的電視電影《兄弟樂隊》,投資1億2千萬美元,此片被公認是當今世界最昂貴的電視電影。
二
中國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與美國當年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自1995年起,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六頻道——電影頻道開播,這一專業化電影頻道迅速吸引了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關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漸培育著觀眾在電視上收看電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習慣。來自各方面的調查已經顯示,中國當代電影觀眾的主體已經在向家庭方面轉移,中國觀眾觀看電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經變成從電視里收看。調查還顯示,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電影頻道播映的收視率高達2000萬人次,遠遠高于同等影片在電影院的觀眾上座人次。因此,電影頻道此舉,無疑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觀看方式和習慣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抑或是變革與創新。據有關部門1998年的統計數字,全國能夠收看到電影頻道的觀眾約達4.3億人,占全部電視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萬人,晚間有4600萬人收看電影頻道。為了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收看電影的需要,
[1] [2] [3] [4]
【論電視電影的藝術流變】相關文章:
誠信流變及價值闡論04-29
論審美時尚的流變規律04-28
論布袋木偶戲藝術流派發展及流變04-28
當代譯論流變的哲學溯源04-28
論大眾藝術概念04-26
論英語電影欣賞教學05-01
論西方藝術精神(下)04-30
論散文的營構藝術04-28
論企業人才管理藝術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