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及其設計系統開發論文
一、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的特點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是一種相對傳統的美術課程組織形式。其活動目標的設定比較單一,主要關注幼兒在美術領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活動內容的選擇較多考慮美術的內在邏輯和要求;活動組織的結構化程度通常較高。這類美術教育活動存在種種弊端,但因其目標和內容相對單一,實施過程相對固定,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比較容易掌握,因此在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中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美術教育活動類型。
1.活動目標制訂和內容選擇以幼兒美術領域的學習和發展為考量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的目標比較強調美術本身的內在邏輯和要求。活動內容通常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無論繪畫、手工活動,還是欣賞活動,其目標制訂和內容選擇通常都體現出較強的美術學科特點,比較關注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美術要素,強調美術活動的系統性。
如,“線條的認知和感受”系列活動體現的是在系列美術教育活動中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線條”這一美術要素的過程。其中,活動一《大雨和小雨》的活動目標是“用長短不同的線條表現雨天的情景”;活動二《掉下來了》的活動目標是“觀察、探索、討論物體落地的軌跡,嘗試用相應的線條進行記錄”;活動三《野蜂狂舞》的活動目標是“運用語言、動作、富有張力的螺旋線表達自己的感受”;活動四《去過理發店的獅子》的活動目標是“運用各種不同的線條為獅子設計發型”。通過以上四個活動,先引導幼兒認識和感受如何表現線條的長和短,然后擴展至感受和表現各種線條軌跡,再擴展至感受和表現有一定難度的螺旋線,最后引導幼兒綜合運用各種線條進行創作。
再如,“色彩的認識和感受”系列活動,活動一《小小波洛克》的活動目標是“感受波洛克的畫,體驗不同作畫方式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嘗試創造性地使用不同材料及不同方式作畫”;活動二《越變越淺的顏色》的活動目標是“通過自由操作,探索彩色加不同量的白色后是如何變成深淺不同的顏色的”;活動三《會變顏色的花》的活動目標是“嘗試表現顏色的變化”;活動四《紅色黃色變變變》的活動目標是“初步了解色彩之間的關系,學習調色”。以上四個色彩活動目標的設置體現了幼兒從感受色彩到逐步學會調色、運用色彩進行創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2.活動組織的結構化程度較高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目標往往比較具體和明確,活動內容多是已經設計和規定好了的,活動過程通常也是按照預設的步驟和程序來進行的。因此,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的結構化程度比較高。從活動的組織結構上看,一個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一般包括感知與體驗、探索與發現、創造與表現、欣賞與評議等環節。〔1〕
如,小班美術活動“五彩噴畫”,活動目標是讓幼兒體驗用飲料瓶作畫的樂趣,并在玩樂中感受噴畫作品的色彩沖擊力。活動過程由四個環節組成。(1)感知與體驗環節。教師帶幼兒到戶外場地,先介紹游戲材料(彩色塑料瓶)。“今天,我要向小朋友們介紹一種新奇的材料,大家看看是什么?”“大家再看看瓶蓋,有什么發現沒?”幼兒很快發現瓶蓋上有許多小孔。“有小孔的瓶子可以怎么玩呢?每個小朋友選一個瓶子玩一玩,看又會有什么新發現。”幼兒拿著瓶子有的搖,有的晃,有的捏。有幼兒說,可以用這個瓶子裝水,然后捏瓶身使它噴水,大家覺得很好玩,紛紛裝水捏瓶子,看誰噴得遠。(2)探索與發現環節:回到活動室后,教師引導幼兒探索噴畫的基本方法。“這個瓶子的本領可大了,不僅可以用來噴水玩,還可以用來畫畫。誰來試一試,看看它是怎么畫畫的。”教師請個別幼兒演示給大家看,然后引導幼兒討論并總結操作方法:瓶口向下對著要噴的地方,用手捏瓶身,一邊捏一邊變換噴的位置以豐富畫面,這種畫畫的方法叫“噴畫”。之后組織展示了師幼共同創作的噴畫作品,讓幼兒初步感受了噴畫作品的色彩美。(3)創作與表現環節:“你們想不想也來玩一玩,噴出五彩的畫?”教師通過語言引導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然后交代操作要求。教師邊轉動瓶身邊啟發幼兒:“噴畫的時候一邊捏瓶身一邊還要怎么樣?”“可以用一種顏色噴,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換顏色噴。”幼兒自由分組進行創作。(4)欣賞與評議環節:教師組織幼兒欣賞集體創作的作品,先請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如用了什么顏色,是怎么做的等。操作過程中有幼兒只對著一個地方噴一種顏色,紙上“水漫金山”糊成一片。教師借機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設計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應注意的問題
1.活動設計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開展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避免過分強調技能的學習。要將美術領域的知識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與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年齡特點結合起來。
如,要小班幼兒重復機械地練習畫長短、粗細不一的線條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有教師設計了“大雨和小雨”的活動,將線條比喻成雨絲和雨滴。幼兒都親身感知過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因此能自然地將自己的已有經驗遷移到活動中,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線條來表現雨。可以說,這樣的活動設計兼顧了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再如,在指導幼兒練習畫螺旋線時,很多教師采用的是讓幼兒觀察電話線、毛線團來認識螺旋線的形狀。有教師設計了“野蜂狂舞”活動,借助音樂的旋律和感染力,讓幼兒感受了線條的走向和力度的變化,激發了幼兒運用語言、肢體動作表達感受的積極性。這樣既調動了幼兒參與的興趣,也使幼兒獲得了更豐富的藝術感受和經驗。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設計可以采取一些“變式”,由原本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單個美術活動轉為以幼兒感興趣的主題為線索來串聯和呈現活動內容的系列美術教育活動。如,有教師在“神秘的海洋”美術教育活動中設計了 “奇妙的魚”“舞動的海底生物”“大海輪”“海底探險”“海底總動員”等系列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可以用線描裝飾、撕紙貼畫、水粉畫、蠟刻畫等多種方式表現神秘的海洋。
2.活動過程中應關注幼兒的感知與體驗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大致可分為探究性操作活動和欣賞性創作活動兩類,前者以自由探索操作為主,后者通常是先欣賞后創作,不論哪類活動,都應關注幼兒的感知與體驗。在引導幼兒感知與體驗時可注意以下幾點。(1)提供給幼兒的美術作品既要具有典型性,以利于幼兒掌握事物的基本特點,又要具有多樣性,以利于開闊幼兒的眼界。如,在用泥工表現動物形象的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動物身體的基本結構:頭、身體、四肢、尾巴,以及它們各自的形態。幼兒只有了解了動物身體的基本結構,才能較好地把握動物的形體特征,為接下來的創作打下基礎。(2)提供給幼兒的作品宜與活動主題相匹配。如,在“野蜂狂舞”美術活動中,教師提供了相應的音樂和錄像,引導幼兒通過看錄像、聽“野蜂飛舞”的音樂來感受小蜜蜂飛舞的樣子,再讓幼兒用肢體動作模仿其動作,為之后的創作積累素材。(3)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進行體驗。如,欣賞雕塑作品《說唱陶俑》的活動,教師通過視覺觀察、語言描述、動作模仿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感知與體驗陶俑的神態,讓幼兒對觀察對象形成了立體的認識,之后的創作活動充滿生命力。
3.活動過程中多為幼兒提供自由探索和發現的機會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了解材料的特性,探索各種操作方法。教師不宜完全用“講解”或“演示”的方法,而要創造機會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和發現。在創作活動過程中,不宜提供范畫,更不宜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
如,在小班“彩色的銀柳”紙工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幼兒欣賞了各色銀柳之后,沒有直接教授幼兒制作銀柳的方法,而是以要求幼兒幫助銀柳“開花”為切入點,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才能將小小的皺紋紙變成銀柳枝上的小花球”。幼兒經過自由探索,想出了“用手指捏出來”“用團的方法做出來”“先搓一搓,再捏一捏,做出小花球”等方法。這個探索的過程有效提高了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在幼兒自主探究的時候,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在操作中表現出的共性和個性問題,以判斷哪些幼兒需要個別提示,哪些問題需要集體解決,最后是否需要總結、提升。如,大班手工活動“沙畫”,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了沙畫師的神奇作畫過程后,準備了相應的材料,讓幼兒嘗試創作沙畫。結果幼兒不僅總結出了“單個手指畫”“多個手指一起畫”“漏沙”等多種畫法,還發現“漏沙”法是作畫的難點:手攥得太緊漏不出沙,攥得太松漏沙太多又成不了型。之后經過幼兒的經驗分享和教師的總結、提升,難點得到了解決,幼兒的創作順利多了。
4.活動可作適當的延伸或拓展
集體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目標設計一些合適的內容,使之延伸到區域活動中。這種延伸,一方面可以給幼兒提供繼續練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幼兒體驗到更多的成功感。如,泥工活動“棒棒糖”結束后,教師在幼兒的角色游戲“糖果屋”中設計了制作棒棒糖的情節。手工活動“小小美發師”結束后,教師讓幼兒在“美美發屋”區域活動中采用了幼兒制作的各種發型,增加了這個區域活動游戲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邊霞.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J〕.幼兒教育,2009,440(6):15-17.
【單獨科目的美術教育活動及其設計系統開發論文】相關文章:
產住宅項目的設計管理要點論文05-02
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論文02-20
系統開發專業的論文致謝范文04-28
海外鐵路EPC項目的設計管理優化論文05-02
幼師美術教育論文05-02
幼兒美術教育論文06-07
美術教育的改革論文05-04
高師美術教育的論文05-03
高校信息管理系統開發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