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宏觀經濟政策反思及其轉型的框架設計
關于宏觀經濟政策,未來的宏觀經濟走勢,一些國內外的研究機構、經濟學家、國內的一些政府部門,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議和預測。這里,我擬就財政和貨幣政策談談自己的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一、幾年來財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
當1997年我們還在將“九五”期間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取向于控制通貨膨脹時,當年的零售物價上漲率已經控制在0.8%的水平上了,而1998年零售物價下降到-2.6%。20世紀如年代后期以來,物價持續走低,待業和下崗的職工也越來越多,于是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即每年為此專發國債1500億至1950億不等。2003年又要發行1500億國債,這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以為,財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值得反思。
擴大需求的財政政策至少有三種。第一種是財政赤字向銀行透支,銀行不借款給財政,用超經濟增加貨幣的辦法來平衡,多增加的貨幣沒有相應商品和勞務的保障,分攤在現有的商品和勞務上,擴大需求,引起價格水平的上升。這種辦法的使用已經被人民銀行法和國際性的銀行協議所禁止。從實際的運行來看,由于物價持續走低,流通中貨幣量增加不多,就是這幾年經濟發行貨幣的部分,有一些實際用來補充了銀行的資本金,有一些用來核銷企業欠銀行的不良資產,消化銀行中多年的呆壞賬,部分用來再貸款。資金這方面的運用,對于擴大需求幾乎沒有用處。
第二種是政府對企業和投資者減征稅收,使其投資成本降低,資金盈利水平提高,再投資能力增強,投資積極性上升,從而使社會總投資增加,擴大投資總需求。英國的撒切爾、美國的里根,在經濟不振時,都曾用減稅的辦法進行過刺激;目前,美、英、法、德等國也都在或多或少地用減稅來克服各自的通貨緊縮和經濟不振。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相反地,增加企業和投資者的稅負,是一國在經濟過熱時抑制投資需求的一種方式。因為增稅會降低投資和資金的利潤率,加大企業的投資成本,削弱企業再投資的資金能力。
第三種是發行國債,財政向銀行和居民借款來增加投資,擴大需求,拉動國民經濟增長。1998~2002年,各年政府的內債分別為3228億、3715億、4157億、4604億、5000億,各年名義增長率為33.9%、14.7%、12.2%、10.8%、8.6%。其中一部分資金投入國債投資項目,購買水泥、鋼材、砂石等建材和設備,再加上它的乘數效應,擴大了投資需求,拉動了國民經濟的成長。
雖然幾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總需求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方式和效果我覺得還是需要反思。
首先,發行國債擴大總需求與稅收增加太快抑制總需求相矛盾,甚至稅收增長太快抑制投資使需求萎縮,很可能抵消了由國債發行擴大的總需求。我們來看近幾年經濟增長與政府債務增長和稅收增長的關系(見表1)。
表1 財政稅收增長、國債增長與經濟增長 單位:%、億元
附圖
注:本表根據各年《中國統計摘要》和國家稅務總局網有關數據整理,其中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中不包括債務收入。
通過表1可以看出,從1999年開始,財政收入(稅收和各種向企業事業收取的預算外資金)增長的速度,遠高于國債的增長速度;而且國債增長速度從1998年的33.9%下降到2002年的8.6%;到2003年后,國債發行的很大部分要用于還本付息,國債能用于投資擴大需求的規模也相應減少。而這幾年,稅收的新增加額規模很大,幾倍于國債的增加額。因此,可以斷定,發行國債擴大的總需求,實際上完全被稅收增加所抵消。實際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中我們用了兩種作用相反的政策,即發行國債來擴大投資需求,而用增加稅收來抑制需求。只不過,稅收增長太快,如果再不發行國債來進行平衡,那么稅負抑制經濟增長的力量會更強。
一些學者和政府部門的官員認為,財政收入增長和稅收增長快于GDP增長,并沒有增加企業的稅負,沒有影響總需求,也沒有致使經濟運行過冷。這是一種在經濟學上可能是講不通的說法。供給經濟學論證過稅負增加對需求的影響,并且以許多國家的數據進行過驗證,而且也有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增長
[1] [2] [3] [4]
【宏觀經濟政策反思及其轉型的框架設計】相關文章:
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抉擇04-28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04-28
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區域效應04-27
考研政治復習 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問題04-29
宏觀經濟政策的突破口--積極的資本政策04-28
宏觀經濟政策下的河南省就業分析05-01
我國宏觀稅負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4-30
論增值稅及其轉型04-30
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與靈活性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