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用風險定價方法與模型研究
2.信用悖論(credit paradox)現象與市場風險相比,信用風險管理存在著信用悖論現象。理論上講,當銀行管理存在信用風險時應將投資分散化,多樣化,防止信用風險集中。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客戶信用關系,區域行業信息優勢以及銀行貸款業務的規模效應,使得銀行信用風險很難分散化。
3.信用風險的非系統性
信用風險的非系統性風險特征明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主要取決于與借款人相關的非系統因素,如借款人財務狀況、經營能力、還款意愿等。基于資產組合理論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基于組合套利原理的套利資產定價模型都只對系統風險因素定價,信用風險沒有在這些資產定價模型中體現出來。
4.信用風險數據的獲取困難
由于信用資產的流動性較差,貸款等信用交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性以及貸款持有期長、違約事件頻率少等原因,信用風險不像市場風險那樣具有數據的可得性,這也導致了信用風險定價模型有效性檢驗的困難。正是由于信用風險具有這些特點,因而信用風險的衡量比市場風險的衡量困難得多,也成為造成信用風險的定價研究滯后于市場風險量化研究原因。
二、信用風險模型及其發展
信用風險定價的突破性進展始于1974年,莫頓(Merton)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有風險的貸款,并將違約債務看作企業資產的或有權益,利用期權理論進行定價分析。模型基本假定某個企業在其資產價值降低到其債務價值以下時就發生違約。之后Black和Cox(1976)、Geske(1977)、Longstaff和Schwarz(1995)、DSa(1995)以及Zhou(1997)等一大批金融學家對其模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推廣,由于這些模型都是基于BSM(Black Scholes Merton)的股票期權定價模型,因此也稱為結構化模型。
根據基于期權理論的信用風險定價思想,企業違約與否決定于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如果貸款到期時企業市場價值高于其債務(貸款),企業有動力還款;當企業市場價值小于其債務時,企業有違約的選擇權,因此可將銀行的貸款收益看作賣出一份借款企業資產的看跌期權。
為了易于理解,假設市場是無摩擦的,交易成本及稅收為零,無紅利分配,且企業只有一筆貸款,則企業的價值等于負債加所有者權益,貸款一旦轉化為具有固定到期日T的無息債券,那么企業必須在T時償付債券的本金F;如果公司市場價值V[,t]低于其債務價值F,一旦在到期日T發生違約,則資產即轉讓給債權人。如果企業到期能夠支付本金,則企業市場價值超過債券本金的部分屬于資產所有者。
債務支付形式為:
附圖
則到期日T企業資產的價值為:
E(T)=Max(V[,t]-F,0)
貸款的收益函數上部固定支付和底部的呈長尾形的風險,也與股票的看跌期權的出售者的收益函數相似。如果股票價格超過執行價格,則期權的賣方持有賣權費用;如果股票價格低于執行價,則期權的賣方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銀行發放貸款的收益與賣出一份借款企業資產的看跌期權是同構的;因此違約的選擇權價值如同BSM期權定價模型一樣,均取決于5個相似的變量。
一份股票的看跌期權的價值=f(S,X,r,σ[,s],T)
一項風險貸款的違約選擇權的價值=f(V,F,r,σ,T)
其中S為股票的價格;X為股票的執行價格;r為短期利率;σ[,s]為股票價值波動性;T為期權到期事件或貸款的時間限度;V為企業資產市場價值;F為債券的面值,即貸款值;σ為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波動性。如果可以得到企業資產的價值和波動
[1] [2] [3] [4]
【信用風險定價方法與模型研究】相關文章:
基于BP算法的信用風險評價模型研究04-27
基于Logit模型與GA算法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研究04-25
權證定價的理論模型及實證分析04-27
違約風險的歐式期權定價模型04-29
信息產品的定價方法04-30
跳擴散模型中重置期權的定價04-27
地景模型的簡化與快速繪制方法研究05-02
一類特殊模型的美式期權定價05-02
投資收益下的再保險定價模型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