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前經濟困難原因及其對策分析
一、計劃體制在中國的起源研究計劃體制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相對于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而言,經典作家的原始構思對各國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成影響甚微。在我看來,計劃體制在中國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遠遠長于新中國的歷史,因此,共產黨長期征戰中形成的戰時命令體制就不會不對新中國的計劃體制產生深遠的影響。從歷史淵源上說,1940年之后形成的以陜甘寧邊區最富代表性的抗日根據地體制,對中國計劃體制的起源尤其有著直接的影響。相比起來,與其說是舶來的"蘇聯模式"決定了中國計劃體制的面貌,倒不如說這種土生土長的"延安模式"才是計劃體制的胚胎。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統收統支;二是地方分權,即各根據地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實行分散經營、自力更生。在面臨著嚴峻戰爭考驗的時期,這種模式曾經有效地保障了戰時供給,保證了共產黨能夠最終順利地奪取政權。到建國之后,一方面,由于四邊戰火猶未平息,政權尚未穩定,所以這種戰時體制自然仍有其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對于初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新政權賴以鞏固和發展的龐大的中層干部大多行伍出身,他們熟悉的是以命令和服從命令為特征的軍事組織。可見,面對這樣一種豐厚的組織資源,最合理的利用途徑恐怕就是"命令式"的計劃體制。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體制在建國伊始,就已經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其次,新中國的領導人在建國之初便確立了以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為目標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而在一個落后的農業國通過國家力量強制實行工業化,其結果只能是導致計劃經濟體制。林毅夫等作者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一書中較為清晰地解釋了這一內在的經濟邏輯。他們的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一個發展水平甚低、資本極度缺乏的國家內優先發展重工業,只能人為地壓低資本、外匯、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和生產必需品以降低重工業資本形成的門檻,因此造成了生產要素和產品價格的極大扭曲;其次,由于市場機制很難保證稀缺資源流向不具比較優勢的重工業部門,因此就需要借助計劃與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最后,為了貫徹資源的計劃配置機制,在微觀上必須建立以完成計劃任務為目標的國有企業和人民公社。可見,一經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趕超戰略,扭曲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配置制度和沒有自主性的微觀經營機制便相繼形成,這種叁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是內生的,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
最后,社會主義國家除了普遍追求經濟增長率之外,充分就業也是其最關心的國家目標之一。從一開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和公民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隱含的"社會契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義理性(legitimacy,又譯合法性)既然來自"勞動人民當
家作主",則國家無形之中便負有提供公民"勞動和工作的權利"的義務。正如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的,如果由市場經濟自發調節勞動力市場,則自愿和非自愿的失業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實現工人全部就業的目標,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借助計劃體制。在計劃體制下依靠行政命令實現充分就業,結果只能是壓低并限制工資水平。但做為對此的補償,國家還會給予工人較高的福利待遇。國有企業實際上承擔著提供各種福利待遇的任務,這就是"企業辦社會"這種現象的來源。
二、兩種體制在時間進程中的不同績效
如何比較計劃體制和市場經濟在時間進程中的不同績效?一般來說,衡量一國經濟績效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看其人均國民收入的水平,二是看其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然而,這兩個指標都有著很大的偏頗性。如果僅僅是看人均國民收入的水平,
則發達國家挾其數百年來的深厚積累,自然比后進國家占據優勢;反之,如果僅僅是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則落后國家由于基數小,起點低,其潛在的增長機會要比發達國家更多,反映在
[1] [2] [3]
【當前經濟困難原因及其對策分析】相關文章:
當前道德危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04-27
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05-02
鹽膏層套損原因分析及其對策04-30
試論當前缺電的原因和對策04-29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和對策分析04-29
當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05-01
蘇州河道水污染原因及其治理對策分析04-30
當前西部生態貧困的成因分析及對策05-02
武鋼當前面臨的危機分析與對策05-02
淺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對策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