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合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一些新形勢下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往往面臨著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困難等多種問題,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的現狀。而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通過審美與藝術的途徑,將大學生的種種壓力合理疏導,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為他們提供情感宣泄,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真正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面向大眾,通過藝術的形式培養審美能力、提升公民修養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高校教育開始引入公共藝術教育。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美育的主陣地,并為完善大學生人格、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就對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簡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概況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人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體系趨于完善,公共藝術教育已經成為了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我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如課程設置時間不足、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課程的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沒有很好的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結合,所以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精神飽滿、愛好豐富、思維活躍,充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們渴望在大學之中學習到更多知識,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些都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型的標志。但是在當今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確不容樂觀。總體來說,很多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完善的學習目標。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同學之間經常出現矛盾。部分學生還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問題。根據年級來說,低年級的大學生剛剛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不認真學習、沉迷網絡等現象普遍存在。高年級學生由于面臨學習難度提高、就業難度增大雙重壓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導,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1、陶冶審美情操
目前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審美格調日益低俗化。而通過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網絡文化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在學生參與到藝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不僅會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種審美享受,經過了大量高雅藝術作品的熏陶,他們的審美標準得到不斷提升,自然就會摒棄低俗文化。例如學生們在欣賞肖邦的《幻想即興曲》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隨著曲目的變化而得到了放飛,體會到了音樂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養了高雅的審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生理上精力充沛、體力旺盛,但他們在心理上確還沒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會使他們產生不良情緒,長時間積累會影響心理健康。公共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徑,引導學生合理的將過剩的體力和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樂表演課程中,學生們對于在教師和同學面前演唱自己喜愛音樂充滿了積極性,他們有的演唱流行音樂,有的演唱重金屬音樂,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滿了個性。在演唱過程中他們不僅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進人際交往
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和畢業后社會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很多教學活動都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課程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所以說公共藝術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例如學生在進行書法課程的學習中,個體差異很大。有幾名學生擁有書法基礎,所以寫得很好,而大部分學生書法能力較差。教師就鼓勵寫得好的同學去幫助其他同學共同練習,不僅班級整體的書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總之,公共藝術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對它引起足夠重視,充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開展,為學生培養出高雅審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在教育事業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體系的整體構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眾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事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體構建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盡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了解并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并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并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念比較落后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后,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于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二)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于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于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愿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有效對策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頻,然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于視頻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后,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對于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或者,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頻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并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于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不斷的引進并且學習國外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并且比較落后,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盡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并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員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并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并且盡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后,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并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后將改革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盡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討論并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后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盡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盡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并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校可以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并且盡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學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后,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并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盡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了解并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盡快的收集并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盡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并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并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并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宋鳳寧,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xx年.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張繼玉,教育與職業,20xx年29期.
[3]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王立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年13期.
[4]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校院兩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張志,長沙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xx年12期.
[5]吳佩杰,宋鳳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xx,(23):73-7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摘要: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改變是雙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腳步。但與此同時,社會節奏加快,人們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難免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是時代驕子,他們的身心素質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和走向。因此,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1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1體育教育能夠調節學生心態,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教育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心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教育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1.2體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意志力,培養品質
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非常重視應聘者的意志力,因為缺乏這種精神就無法在工作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為挫折而喪失信心,導致效率下降。從用人單位的選拔條件中,就能夠看出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須從教育層面給予重視。體育教育是一種對身體的磨礪,與此同時,也是靠意志力來克服困難的過程。如今大學生因為生活環境變好,家庭條件優越,而相對之前來說吃苦比較少,加上父母的“溺愛”,造成他們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戰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遇事會先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體育教育恰恰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以身體本能作為基礎,去培養奮發精神。體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戰勝等,從而實現超越別人、超越自我。同時學習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或是重復一些基礎動作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堅韌與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觀和客觀的困難,從主觀方面更加努力。也將這些品質進一步延伸到學習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擴大影響。
1.3體育教育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教育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教育中也會出現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2.1更新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2明確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學習生活是多數學生最后的學生生活,大學可以看做是社會的簡化縮影,這一時期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環境與之間接受的存在巨大差異,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主人并開始嘗試主導個人生活走向,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步入最后的調整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臨心理衛生、學業、就業、個人問題等多方面復雜的生活問題生活壓力劇增,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于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問題、性健康等方面內容。針對復雜的學生心理問題,高校在制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應組織進行廣泛的學生心理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目標,優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f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3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2.4保持高校體育教育原有特點
高校體育教學經過多年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應注意保持體育教學原有特點。高校應認識到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關系,并非從屬關系,并不是要將體育課程改為心理健康課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進2者的協調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4
1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較差。需要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實際教育經驗,這就對高校教師的心理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注意觀察平時學生的極端心理狀況,也要不斷提高自身心理教學素質。
1.1要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意識。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是目前不少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認識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這種忽略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不負責任,因此,高校老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識。
1.2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教師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加強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結合優秀的教育學實踐模式不斷努力塑造高素質的心理,以教師自身的品質影響學生,在行動上強化心理教育榜樣。
1.3教師要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教師是一種很高尚的職業,需要極強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熱情。崇高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恪守的準則,也是對教師自身行為的規范,當前教師的一些不端行為已經深深損毀了教師這一職業榮譽,為此教師必須重樹良好的職業道德。
1.4一線教師應該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強化教育的藝術性。心理教育其實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質量也比較難評估,因此作為一線教師要加強相關心理教學技巧的運用,更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豐富心理教學模式,從多維度入手,提高教學的生活性,藝術性。
2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和心理學相關學科的知識,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高低與自身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專業課之外應通過課外知識的途徑向大學生灌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多層次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發展變化的特點與規律,要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確方法,幫助大學生增加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心理調劑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體系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學生心理層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專業的心理學課程之外,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較空洞。有的與實際不符,有的沒有科學性,學生得到的心理關注很少。為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3.1開設大學生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可以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心理輔導,講座要能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既能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專題教育,又能對個別學生進行自我解脫的教育,幫助他們消除焦慮、過敏、自卑、恐怖、沖動等心理疾病。
3.2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即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歷史或現狀記錄下來,存入大學生個人心理檔案,以便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對全體學生進行個案教育,節約教育資源。
3.3加強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水平。組織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減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家里的第一代大學生。對于他們來說,進入大學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許報喜不許報憂。多少人被這個潛規則壓得呼吸不暢。大學生的肩上背負了太多的希望與期待。由于缺乏就業經驗以及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許多大學生倍受就業問題困擾。他們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或焦慮不安,或情緒亢奮,或怨天尤人,或優柔寡斷,患得患失。因此,應加強就業指導,減輕就業壓力,避免或減輕這種負性心理的不良影響。
4.1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就業心理素質。目前不少高等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較差,不夠自信,不能很好的適應激烈的競爭壓力。對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自信,在求職過程中過于降低自身的標準。
4.2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專題講座。充分利用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的專業知識為學生服務。教師隊伍結構組成要合理,不僅具有專業的教師、法律教師,還需要心理教師的加入;同時,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校進行專業指導,講座要全面豐富,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正確方式排解和釋放就業壓力,不良情緒及時合理宣泄或轉移。
5堅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與缺失,不注重大學生心靈與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學生沒有承受壓力和孤獨的能力,沒有開放的人生觀念,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極端。為此必須要切實把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深化二者的聯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使之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6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造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
大學設置相應的文化教育課程,重視文化環境的建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純潔的校園生活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學校不僅要有高樓大廈的硬件設施,軟件服務也必須跟得上。優秀的大學一定是校園環境干凈整潔,學習氛圍濃厚,學術自由生動嚴肅而活潑的。現階段大學的校風越來越差,經濟社會的市場之風深入滲透侵蝕純潔的校園風氣,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損毀了校園師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須要從文化建設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樹優良的學風,正本清源,回歸校園知識、學術的獨立精神,學生要有進取之心,教師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共同努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打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7辦好家長學校,讓學生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家長在對學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高等學校要設立專人定期組織、辦好內容豐富的家長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是學生自己和學校教師的責任,作為學生第一任啟蒙老師的學生家長同樣責任重大。把對家長的教育納入到學校學生思想教育的規劃,多與學生家長溝通,相互探討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家長時刻保持對自己孩子的關注,對其心理健康的發展負責。
8結束語
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今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對學生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不僅要培養專業知識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質優良,綜合素質健全的綜合性人才。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是需要經受考驗才能擔當重任的,為此當代大學生必須更注意鍛煉強健的體魄,在校讀書時也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努力汲取豐富的知識,只有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才能樹立知識的自信,同時,也需要大學生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有著良好心理素質是做好工作的基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磨礪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使當代大學生擁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所以,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質量的必要手段,也是當務之急。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5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6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于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系處于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游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后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鑒于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后,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啟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啟發與學生參與作為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并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于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并且科學地布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著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游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后,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發言。教師借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為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游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為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盡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為學生為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后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互動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互動式教學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范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
[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7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原點,又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歸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主要途徑,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形式為主要方式普及在校大學生心理科學知識,有效地提高了在校大學的心理綜合素質。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素質教育課程,從課程教育目標、課程教育內容和課程價值定位等方面看,該課程的基礎理論基本延續了傳統主流心理學即“消極心理學”理論,大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把關注點放在心理問題學生群體上,把發現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作為教育的重點,既無法從根源上有效預防和徹底消除大學生心理問題,更不可能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行充分挖掘和培養,再加上全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理解不一致,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逐漸暴露出不足[1]。積極心理學倡導的理念開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視野,構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指導思想消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目前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終教育目的應遵循心理教育的總體目標,即幫助大學生開發心理潛能和提高心理素質。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是以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將大學生作為潛在的心理問題對象,將重點放在“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上并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出發點,主要關注的是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缺陷和弱點。在這種消極思想指導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上以治療心理疾病、預防心理問題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主,在實際課堂教學則以矯正和診斷心理為重點。這種思想消極的課程體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應發揮的教育功能,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養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和心理品質。
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極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大部分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性障礙、抑郁性障礙、恐怖性障礙、強迫性障礙、疑病性障礙等障礙性心理健康問題。在此教育理念影響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極性心理為主,即以心理問題為中心,相關的理論研究則主要集中于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表現、預防和矯正方法。心理教育導向和教學實踐,無形之中使絕大部分大學生錯誤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涵片面理解為心理問題,誤認為只有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才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教學內容不夠科學的課程體系過于關注缺陷和問題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發展潛能,不利于大學生拓展心理素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也反過來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缺乏完備的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應具備完整的學科體系,不同心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互補、教育功能各異、教學方式靈活,教學覆蓋范圍和課程時間安排協調統一,從而構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但目前各個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較為分散,各科之間教學內容重復,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缺乏連貫性,過于隨意,沒有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嚴重滯后,不能滿足新形勢下不同個性大學生實際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師只憑自己的興趣開課,沒有考慮其開設的課程是否有利于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是否符合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師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輔導員承擔,而這些教師很多并不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沒有經過心理學的嚴格訓練,沒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知識,甚至有些心理教師本身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缺陷,沒有辦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涵,導致有些心理教師只能采用灌輸式手段授課,心理課程教學質量自然無從談起。不少心理教師憑著自己的感性認識照搬課本理論知識來處理大學生碰到的心理問題,隨便給出現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扣帽子,視之為洪水猛獸,并利用一些強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來處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教師素養欠缺導致紙上談兵的理論教學,無助于從根本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對大學生心理造成再次傷害和扭曲。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體系
高等教育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需要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目前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父母對子女過于溺愛,加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導致高校大學生群體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目標必須重點關注大學生現實生活中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挖掘當代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將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積極心理學是對以心理問題為焦點的消極心理學的有效補充和理論升華,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構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當中去,有助于促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回歸到以人性為本的教育目標上,確立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綜合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相互統一,心理學教師把大學生化為具備發展潛力的個體,挖掘和培養大學生內在的積極心理潛質,有效提高大學生發展積極心理的專業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完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維護高校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以積極心理學理念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建設
㈠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的
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存在心理適應困難、心理行為失調的特殊個體,其關注的對象只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問題學生。而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則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大部分學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慮性障礙、強迫性障礙、抑郁性障礙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卻沒有機會認識自身內在潛能進而發展自信的積極人格品質。積極人格品質可以將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有效激發,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潛力,更好地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要認識和發展大學生個體內在積極潛能,使之形成一種日常行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則可以有效充當這一途徑。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變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傳統心理學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從根本上重視和鞏固大學生心理的積極特質,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問題”模式轉變為“發展”模式,以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中心和歸宿,幫助大學生學會用積極態度來對待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學會挖掘自身潛力,為大學生提供積極幸福體驗,從而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將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轉變。
㈡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學課程的內容設置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實際需求,科學選擇和當代大學生最為貼近的相關心理主題,從積極的維度入手介紹和解釋這些心理學問題,一般應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課以普及和傳授心理學基礎知識為主,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幫助在校大學生主動認識和發現自己的潛在積極品質(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積極的人際關系和情感,即傳授幸福的內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學生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其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等,最終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必修課側重教授幸福的內容和技巧,但積極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獨立的積極心理課程。積極教育可以滲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質培養選修課程中,心理選修課應堅持多元化的原則,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點和不同興趣開設相關的心理課程供大學生自主選擇。不同選修課的主題要有明顯的區分度,不應求大求全,而應注重課程設置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㈢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重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
積極心理學始終強調心理學家應該重點關注人的積極發展與可持續性發展,它的基礎方法和理論都是緊緊圍繞著“人”來研究,充分發現個體的內在潛能從而讓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積極向上地應付日常問題。傳統心理教育課程的內容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論色彩,因此要實現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就必須選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積極內容”來組織心理教學,避免過多采用“消極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應將心理學理論和日常生活有效銜接,引導高校大學生對社會生活事件的心理學意義進行講解和探討,提高大學生解決社會生活事件的能力與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學內容設計上應關注大學生積極人格的發現和培養,遵循大學生主動體驗的原則,從而使大學生通過積極領會和體悟進而自主構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統。此外,課程教學內容應該隨課程教學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對象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和更換,使課程教學內容處于一種相對動態的調整之中,這樣才可以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間,從而實現大學生“自主生成”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
㈣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非單純地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也不是某種心理素質的訓練,而是注重引導和促使大學生心理行為的改變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因此,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很難從知識的掌握方面進行評估反饋。另外,因為大學生的心理變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很難用一種明確的尺度來量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學是一門以大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的學科,其教學評價方式應該以大學生的自我體驗為主要評價依據。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完善與優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的各個階段利用量表施測、自我分析報告和問卷調查等工具與方法,同時結合師生交流、游戲互動和個別訪談等措施對大學生心理整體狀況進行科學調查,主要考察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體系的教學效果,確定心理教學模式、心理課程內容、心理課程目標和心理課程設計等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是否適應當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而完善心理課程教學效果科學評價機制,并以此優化心理教學模式和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不斷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質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8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進入全面的轉型時期,在這重要轉型時期,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深入分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并據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夠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積極地引入人文關懷的概念,要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為何”“生又為何”的人文教育真諦,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人文教育的內涵,鼓勵并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切實提高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對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依然存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問題者呈上升趨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大半都有過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心理偏執現象,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輟學、自殺等這些不良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出現嚴重心理障礙的概率更為嚴重[1]。據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造成當前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每一個學生的啟蒙教師,為此,學生家長品質的優劣、文化水平層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無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縱觀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現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自身的條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不利,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極為粗暴,動輒打罵孩子,使得孩子從小就對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難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幫助,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難以得到家長的有效引導和鼓勵,致使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壓抑感”和“委屈感”。
2.學校教育不當
受制于整體的教育環境,我國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和弊端,片面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國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高校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樣片面追求升學率,但這種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教育,將學生專業成績的優劣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這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單調,使得很多學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升學和就業壓力,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眾多學生存在持續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心理問題。
3.社會不良影響的`存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滲透到當前的大學生群體,而大學生群體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還不夠穩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處在形成和穩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認,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視等內容的傳入,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有的學生對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這些來自社會上的負面影響,造成了當前大學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謂的“人文”包括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因此,人文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文化素質,即指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一般而言,一個人的人文素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在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個人文素質的最高形態[2]。人文教育對學生內在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過積極有效地傳播人類文化,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內化成人的穩定的基本品格。這些品格包括我們的人格、品質和修養。通過這種品格的內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會進步的標準。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積極地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簡單意義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順應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凸顯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諧性,積極領悟其中的真諦所在,并用以幫助大學生解決在現實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矛盾,要積極鼓勵大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并據此有效探索個人成長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點,進一步明確并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用以滿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進一步協調好內心的和諧和均衡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人文關懷的策略
1.積極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誤區
近年來,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各院校及相關教育部門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地開展了眾多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就當前我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現狀來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著嚴重的失衡性[3]。如有的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沒有產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有的重視并預以加強,更有甚者,片面地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其個人的心理品質業已定性。要想切實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認知,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堅持事實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充分認識到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有效地融入相關的人文教育策略,積極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種誤區,并據此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發展。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
高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機構,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點有著充分的認識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必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意義。建立大學生的心理檔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的心理檔案一定要依據科學規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學生的智力、個性及學習適應性,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未來的職業潛能有著準確的描述和預測,能夠較為客觀全面地分析學生心理的各個側面,對學生的評估要堅持從內到外的整體勾畫。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實施科學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也能為高校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關的心理依據。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提升對自身的認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從而顯著地幫助他們預防和緩解種種心理問題。
3.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
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這些壓力和沖突來自多方面,如學業上的不順,感情上的糾葛,人際關系的緊張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這些常常使得大學生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為此,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據此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關懷,積極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團體凝聚力和心理歸屬感。群體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夠進一步增強群體對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吸引力。正是因為群體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對群體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4]。學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通過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使得學生在群體之中建立更為融洽的同學關系。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愛,對于形成健康、和諧的人際心理氛圍有著積極的作用。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幫助學生積極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體生活中去,增強他們的群體凝聚力和群體歸屬感,對于優化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9
大學時代是個人心理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學生心理變化最強烈的時期。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相當部分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據大學生群體及個體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或咨詢活動,促進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高校應深入了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并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當代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適應能力較弱
新生入校后將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戀家情節較重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不適的狀況。部分家庭貧困的學生此時易產生自卑、消極、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個別少數民族學生在飲食起居方面也會因其特別的風俗習慣,難以快速融入大學生活,從而產生焦慮感。
2.學習動機缺乏
大學與中學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使部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習目標模糊。一些學生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成績的下滑使他們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時期成績優異的學生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中突然淪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生在一個集體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強化集體協作意識、互相理解與包容。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經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有人因性格過于內向而不善與人溝通。這些都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和諧,久而久之使人產生孤獨感,更有甚者會出現社交恐懼癥,漸漸自我封閉,懼怕接觸外界。
4.個人就業壓力
很多大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方向,就業焦慮感在臨近畢業時會越發嚴重。多數人求職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畢業生招工的好崗位非常有限,社會需求量很小的專業,學生就業壓力更大。一些家庭貧困和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承載了全家人改變命運的期望,但就業現實又令自己難以如愿,部分人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怨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5.戀愛觀不成熟
大學生談戀愛對他們自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幫助他們的心理逐步趨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戀愛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心理影響[1]。大學生的情感還比較稚嫩,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多數學生都不善于處理愛情與學業、愛情與責任的關系,戀愛受挫后,部分大學生會失魂落魄,出現偏激心理。
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補救式”教育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著重點主要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后的疏導和調適上,關注于如何消除大學生已產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對個案的心理疾病治療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數已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缺乏對常見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統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絕大多數暫時無明顯心理問題學生的消極心理預防和積極心理引導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具有隱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覺,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強調追根溯源從預防著手,就會治標不治本。
2.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多數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兼職老師,其中有個別老師僅僅通過了國家心理咨詢師等級考試就能持證上崗,而我國此類考試的各地區標準及難度不一,導致證書無法代表實際能力。這些非專業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咨詢實操訓練,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教育業務水平,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對比美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僅需通過專業的心理資格考試,還必須得到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單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建立心理咨詢中心這兩種形式。目前,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多面性,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引導,還需將此教育覆蓋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保持課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詢中心是心理輔導的課外機構,但其具有被動性,若學生不主動前來咨詢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可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不愿意正視自己的不同,一般不會主動求助,怕被人歧視和排擠。
三、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它們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讓人充分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能減少盲目與偏執,維持穩定健康的心理狀態;還能幫助大學生勇敢面對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難而迷茫,使其能較好地處理、平衡各種復雜關系;同時,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責任感。
2.引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視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補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針對傳統病理式、問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積極的內容和方式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消減了傳統心理教育的被動性和局限性[3]。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人的心理機能,能夠調動學生對生活及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消極情緒,并全面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同時,還能最大程度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塑造出學生的健全人格。
3.擴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僅靠校內幾位心理教育專職老師來完成,應將各院系教師、學生都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其中。可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由心理素質過硬的學長來勸導、安撫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齡人,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也可設置各院系心理咨詢站,重點培養年級心理輔導員及班級心理委員。要求心理委員每月填寫一份班級心理“晴雨表”并及時上交給心理輔導員,使其能第一時間掌握、了解各班同學的整體心理狀態。聯合校園內各方力量共同呵護與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更有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為加強這些組織體系的專業技術能力,學校可定期約請專家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學習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及心理危機干預能力[4]。
4.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網絡構筑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當代大學生善于運用互聯網,網絡的虛擬性可使大家暢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極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豐富的網絡資源建立校園心理網站,在網站上設置心理學知識板塊、發布各類心理測試及心理咨詢案例分析,隨時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動態[5];開設能直接和心理教師進行網絡交流的一對一咨詢服務,在自由的網絡世界中學生可盡情表達內心體驗,教師也能以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動掌握其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學生對移動智能設備的高使用率特點,開發針對移動終端的心理教育平臺。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眾服務號,將心理教育、心理咨詢活動移動化,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高校運用互聯網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不失為一種經濟有效的形式。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性教學
高校可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集中多發點,結合他們所關心的熱門話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并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日活動;也可每周組織給學生放映一些思想積極向上,題材覆蓋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種類型的影片;還可在校園公示欄的醒目位置設計心理宣傳櫥窗,在校報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欄,并利用校園廣播講解各種心理問題案例。通過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視。能從大學生心理養護的角度為其排解常見心理困惑,起到預防、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3)提供并創造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可使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真正的鍛煉與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進個體心理成熟,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會實踐不僅令大學生增長了眼界、增加了社會閱歷,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心理調適及承受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高校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貧困地區進行義務支教,并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使其開放部分實習崗位,爭取為大學生創造并提供更多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
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建議
1.重視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培養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須通過內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學會自我調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6]。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大后,大學生才能做到處事不驚、從容理性。高校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與自我規劃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善于借用各種理由進行心理減壓,從而將外部環境對自己情緒產生的不利因素盡量弱化;還應建議他們主動接觸品質優秀且格調高雅的課外教育,多結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告誡他們需自覺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識侵蝕。
2.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1)注重和諧的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應努力建設優良文明的校風學風,倡導友愛溫暖的大學校園人際關系。可多開展一些校園文化娛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其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讓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心、消除孤獨感。同時,高校應創建整潔、清新、舒適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環境,不斷優化校園內部公共設施,并對那些易于誘發大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意識的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頓及凈化。這些都是一股無形的力量,能使大學生感到積極、愉悅,使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依靠感和歸宿感,從而保持穩定良好的心態。
(2)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心理品質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直接性影響,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積極作用。教師應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要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斷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不自覺的愿意主動與之親近。對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愛的老師,學生對其所授課程大多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老師的思想和行為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模范榜樣,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并促進其積極心理的形成。
(3)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
為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反饋作用,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資料得到科學管理,高校應強化大學生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該系統必須滿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學生的心理隱私。學生登錄系統后會進行多項心理測評,測評內容以心理檔案的形式錄入數據庫并得出相應測評報告,系統會根據測評結果自動篩選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師將依照系統篩選的結果,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心理輔導。心理檔案信息管理系統便于老師隨時存儲心理咨詢輔導內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時跟進和信息查詢工作。
五、結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每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高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解決,不斷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拓展、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英琦.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路徑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7).
[2]曾夢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3).
[3]袁忠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xx(39).
[4]方瑗.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xx(3).
[5]莫夢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科版),20xx(6).
[6]張佳.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J].文學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2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
【摘 要】
隨著社會高節奏地發展,人們所承擔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護的大學生們,進入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后,遠離了家庭和原來熟悉的環境,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多向受寵的心理環境。
人際交往中優勢地位的喪失,很容易產生不順心、不溫暖、不合群的失寵心理。
加之學業與未來前途的渺茫帶來的困惑與壓力,使大學生們更加不會處理兩者的關系。
閉鎖性與強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難度。
本文將在這里分析心理壓力的產生,指出了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從心理教育簡單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正確的指導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試圖幫助大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壓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xx.02.041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對位,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從根本上得不到正確的心理觀念的汲取。
無規矩,不成方圓,由此看來,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基礎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
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從高中進入大學,由于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身份的變化,再加之自身適應性差的原因,心理與現實差距加大,加劇了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
(一)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
從心理學分析,自卑實際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只是這種“防御”是消極的。
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去與別人交往。
漸漸地會從疏遠別人、自我孤獨發展到自我封閉,與周圍的人形成一道無形的高墻;這種情況又會使別人對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為遠離和回避你,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問題是對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在新集體中位置與角色的變化不適應,引起自我評價降低,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的尖銳矛盾沖突,導致心理失衡。
(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克服虛榮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適應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虛榮心。
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自我感覺比其他女同學都強,可過強的爭先拔尖,造成與同學關系緊張,每次選班干部都落選,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經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語,出現異常行為。
該例是為了過度滿足自尊心需要而導致產生虛榮心大學的案例,這種現象在大學女生中尤為常見,為了滿足自己所謂的面子,甚至以放棄自己誠信為代價。
對于這類學生,老師首先運用認知領悟療法,認知領悟療法,是指心理咨詢者對來訪者進行暗示和啟發,使其改變原有錯誤的認知結構,逐漸形成正確的認知。
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
再就是要教導學生要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踏踏實實做事,厚積薄發,不要追求虛名。
(三)進行焦慮的自我調節
1、焦慮癥自我調節從樹立自信開始。
自信心缺乏是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我們碰到困難時,往往是需要有勇氣去面對的,而勇氣則來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會讓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瞻前顧后、猶豫未定,從而給自己又添加了一層陰影。
所以說,只要我們自己自信起來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為進一步治療焦慮癥打好基礎。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慮癥自我調節。
我們周遭的環境緊張而刺激,當習慣于這種興奮狀態時,有誰會想象一下,假如一切歸于平靜之后,自己會是怎樣的?過度的緊張與興奮是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的,我們應該適當放松心情、調整心態,拋開一切煩惱,回歸到最本我的狀態中去,這樣才可以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
3、焦慮癥自我調節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個人都有出錯的時候,不要總是糾結于那些錯誤,越是糾結就越是困擾,以致出現惡性循環。
適當的反一下自己出錯的原因,是焦慮癥自我調節的有效方式。
適當發泄可幫助焦慮癥自我調節當我們煩躁不安、緊張無措時,可以選擇適當發泄的方式幫助我們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發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發泄,不要影響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慮癥自我調節對于焦慮癥患者來說,是十分有幫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慮癥并不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可以將焦慮癥的自我調節方法與心理、藥物療法相結合,達到治療的最佳效果。
以此為治療的出發點,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難免不會處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氣和,不去胡思亂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培養適合21世紀的優秀人才,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并將研究結果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當中。
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分析與綜合,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國家教育。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試探。廣西政法干部學院學報,20xx,1:127-128.
[4]謝炳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xx,1-2.
[5]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xx,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并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等院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接受新鮮事物的最前沿,勢必要向新媒體網絡世界延伸,尤其是隨著校園網絡建設速度的漸快,催生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產生,而新媒體也就成為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媒介。同時,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學習能力、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推進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21實際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即結合新媒體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體優勢,將其與傳統教育相結合,并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有針對性地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新媒體的概念和特征
1.1新媒體的概念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媒媒體而言的,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無限通信技術以及相關智能終端設備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傳播媒介,是在傳統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前主要以微博、微信媒體形態呈現出來,其突破了傳統媒介中傳播者與受眾者之間的界限,實現的信息傳播結合交流的交互性、及時性和共享性,是當前網絡媒體發展的主流傳播形態。
1.2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的多樣化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與其自身特征是分不開的,新媒體不僅消除了傳統媒介之間的邊界給媒體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在表現和傳播形式上都表現出其自身的特征性,其具體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受眾主體呈現個性化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受眾主體呈現多樣化,可以面向更加細分的受眾主體,團體、個人均可,社會群體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定制新媒體形式的新聞,更加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突出,更有利于滿足于不同的主體需求,從根本上促進了其在多領域的應用和推廣。
(2)信息表現形式的復合性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單一性,呈現多元化發展其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于一體,將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電視等傳播形態充分融合,整合了多種信息資源,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
(3)傳播方式的實時性和廣泛性
新媒體的最大優勢就是利用移動通信技術并借助終端設備,實現信息發布、接收和傳播的即時性和廣泛性,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隨時隨地進行信息的互動表達和獲取成為現實,同時也讓其越來越受到當代大學生的喜愛,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其心理變化,這對進一步發揮其在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積極影響。
2新媒體在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作用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目前我國大學校園用戶已逾3000萬,平均年齡為20.84歲,青年學生群體已成為新媒體應用與發展的主力軍。而隨著新媒體的縱深發展,其正在逐漸成為各高校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并凸顯其獨特的作用。
1)新媒體促進了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發展。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需要結合多種方式,才能夠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心理教育中的課堂模式,拓展了教育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思想以圖文并茂的網絡新媒體形式展現出來,并進行廣泛傳播,以此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學生的日常信息交流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并塑造著學生的心理發展模式;同時,新媒體發展下,學生即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發布者,心理健康教育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教師變為教育的引導者和幫助者,而學生真正成為了教育主體。
2)新媒體極大的拓寬了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傳統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固定、覆蓋面窄、影響范圍和力度小的局限性,實現了信息交流和傳播的全方位性,將傳統教育模式引向網絡平臺。當前,許多高校也逐漸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并構建了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借助于網絡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將傳統教學平臺轉向在線遠程教育,一方面促進教育工作者能夠緊跟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更全面、細致的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便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矯正教育;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教學平臺學生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認識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不斷的完善自我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塑造和鍛煉心理素質,以此適應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3)新媒體能夠顯著的提升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高的效率實現教育目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和實踐課題,新媒體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其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中單板、枯燥和乏味,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以一種生動、形象、具體的圖文并茂、聲情融匯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內心對比,以此來明辨是非,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接受心理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參與性和現實教育意義,這都從根本上提高了其教學效率和效果。
3新媒體在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新媒體的發展突破了信息流通和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在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為了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然要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并將兩者充分的融合,彼此促進,從而為構建高校和諧校園和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1)運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當前,網絡新媒體發展的大環境下,復雜多元、良莠并存的社會思潮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而許多大學生的心理水平還沒有完全成熟,較容易受這些思想觀念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出現心理疾病或是心理扭曲,這勢必會使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前各高校研究的熱點話題。關于這一課題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而新媒體的發展更是助推了傳統課堂向以網媒為主體的在線課堂轉化,新媒體已經深刻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依賴于新媒體,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技術來獲取知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者應該以學生為主,只有通過新媒體才能夠密切聯系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實現有效的心理溝通和教育。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為關鍵的就是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其中,以更好的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也能更好的調到學生的主動性,增添教育的樂趣性,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內健康發展。
2)構建多元化的新媒體教育模式。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發現心理問題,認識和掌握心理變化規律,以實現健康成長之目的。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緊跟媒體發展前沿,將新媒體技術滲透其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上深入的挖掘其優勢,以凸顯其媒體的個性化、受眾主體的細致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信息傳遞的實時性等特性,并充分的利用這些優勢,以此為基礎來構建多元化的網絡新媒體教育模式,并充分的與傳統課堂教育相結合,運用新媒體技術來創新和發展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兩者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向前發展。
4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推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推廣,深化對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的認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網絡迅速普及的今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有效的改善這一現狀,必需充分運用新媒體的優勢來矯正學生的不良網絡心理,正確引導其向正確方向發展,以此來推動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2
1.引言
目前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主要目標,培養大學生質量水平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實施的成敗,這不僅只是考察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還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設。現階段大學生學業荒廢、道德失衡、沉迷網絡等一系列的現象導致學生休學、退學、甚至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是由于大學生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這一方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2.大學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現
2.1自我封閉。
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學生不愿與他人交流,習慣自我封閉,這一現象產生的客觀原因在于學業上的重重壓力,與同學室友關系的緊張,家庭貧困的落差、就業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順等,這些因素都會給這群未經風浪的脆弱的大學生一個沉重的打擊。即使大學生文憑較高,但他們也將面臨更激烈的就業競爭,面臨著社會上復雜的人際關系,用工單位的挑剔不滿,若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或調適,這些也會使學生陷入一個自我封閉、孤獨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狀態。
2.2自卑感。
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態。自信是發揮自身能力的前提與動力,尤其在學生的成長階段,大學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對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階層及環境,地區與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會使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他們也不能參加開銷較大的集體活動。有些學生不善于表達與交往,性格較為靦腆內向,害怕在人前表現自己,怕被嘲諷或恥笑。有些學生因個子矮、身材胖、皮膚黑或殘疾等自身條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點與譏諷。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學生在成長階段都會存在的一種基本心理行為反應,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會發展為一種心理疾病。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與自由,他們總是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與說教,而不是通過一個平等的態度去溝通。長期的學習壓力也會使得學生沒有自由,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當學生想通過網絡游戲或網絡交友聊天的方式來減壓時,可能一些不良內容會趁虛而入,當再次遭到長輩的說教時會使得學生產生更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帶來惡性循環。
2.4沉迷網絡。
互聯網是新時代最偉大的技術應用,它在帶來便捷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每個學校都會存在網絡游戲上癮的學生,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難題。學生迷戀網絡會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損傷,通過大量占據學生的時間精力來嚴重影響其學習與生活。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在于他們樂于接觸新鮮事物且自制力較差。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網絡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時學生的網絡成癮也因家長、學校或其他社會組織監督不力而導致。缺乏規范經營的網吧為大學生網癮開了綠燈,網吧由于利益驅使不限制學生上網的時間;學校為學生提供上網服務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通過網絡查找學習資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學生沉迷于網絡中;家長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對孩子進行平等的教育。最關鍵的還是要讓學生自身認識到網絡利弊,理性利用網絡資源,學會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自身未來就業服務。
3.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3.1相關部門給予統一政策指導。
我國相關部門應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家教育部辦公廳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為要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相關部門應按照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不良心態帶來的心理問題。同時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將這些政策落到實處,讓學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發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
要改善大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目前許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剛畢業不久的學生,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學習來增強自身心理素質。高校工作者還應該主動學習一些實用的心理咨詢來為有心理疑惑的學生排憂解難。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師并渴望老師的關懷。若老師能充分發揮自身魅力、積極面對工作,也能獲得學生較高的信任度。3.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咨詢服務。學校還應為大學生開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與心理咨詢服務,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述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及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老師不能只一味講授課本概念,更要用實際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學。同時學校還可以邀請有社會影響力的老師或學生應用現實案例來引導教育學生。
4.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給予統一政策指導,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導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黃浩勛.試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
[2]唐丹.淺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xx,23:25.
[3]鄭斌.論述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考試與評價,20xx,01:106-107.
[4]李倩.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xx,03:200.
[5]劉春景.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
[6]賈志平.探究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現代職業教育,20xx,07:12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3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當今的形勢對當代大學生的期望值是越來越高,需要的是復合型全能人才。 現代青年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勇于創新,敢于挑戰,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由此可見,健康包含著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三個方面。 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心理學指出,心理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體素質影響心理狀態,又依存于心理素質
在運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素質的基礎上,而其身體的發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質。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質練習時,哪些勇敢而好勝心強的學生,他們具有自覺、頑強的意志品質就容易戰勝疲勞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就會提早產生疲勞而堅持不下去,影響練習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并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還可陶冶他們的情操
1.3、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日趨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強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2、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適應、心理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啟學生的心理潛能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養、氣質培養、性格培養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2.3、特殊的教育對象
教育的對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 他們主觀意志較強,思想復雜,不易把握,但易溝通,所以要正確引導,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說服疏導法、典型榜樣法、競賽評比法、表揚與批評等方法,還可以傳授一些心理常識,以及心理輔導與咨詢等等,還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3.1、在準備部分安排有針對性的游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游戲大都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在教學的準備部分,有針對性的安排體育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體育興趣,利用游戲本特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參與意識與協作意識。
3.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應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來指導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自覺的進行身體鍛煉,促使他們將體育運動納入到生活中,從而促進體育的社會化進程,讓學生深知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還能提高人的心理應激能力和適應能力,減少心理疾患,培養樂觀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遠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健康第一”這一觀念的宣傳教育,利于教學內容中的積極因素及深刻內涵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長跑的“極點”現象,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節奏、力量感及韻律感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
3.3、鼓勵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能夠融洽人際關系,溝通心靈,有助于培養團結互助、友好協作等良好品質,而且能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學計劃和教材,結合學生自身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良好學習態度;與學生積極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激發與培養他們對課余體育鍛煉的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掌握情況和學習興趣,適當布置課外體育活動作業,并幫助和引導他們自己制定鍛煉計劃,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3.4、教師在課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
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穩的情緒,還要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擾能力,防止煩躁、焦慮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發生;掌握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情感投入和體育運動中得情感表現,并分析其成因和處理方法,幫助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參與體育運動。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對學生公正評價,同時教師要精心備課和組織課堂教學,注意教學的藝術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縮短心理距離,多與學生加強交流。
參考文獻:
[1]運 動 心 理 學 編 寫 組。運 動 心 理 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2]學 校 體 育學 編 寫 組。學 校 體 育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4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未來發展,同時關系著社會安定與國家發展,高校師生應認識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積極心理學是現階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分析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能以此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xx-3089(20xx)11-0086-02
大學時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青少年綜合素質和道德觀念培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分析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從源頭上杜絕此類問題的出現,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發展營造一個健康環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有著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義,應加大研究力度,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促進其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
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較高,具有學習能力強、健康向上的特點。然而在多種因素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兩類。據調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學已經成了導致大學生退學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是,大學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數還在逐年增長,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引起重視。大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偏執,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壓力、困境)的影響,不利于自身的良好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穩定與人才質量的提高。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現狀,高校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對學生的不利影響,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總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質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環境,并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加強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各高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對高校的具體教育工作予以指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其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各高校深入貫徹上級精神,進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積累經驗,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其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顯改善。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心理教育工作開發了大量科學的心理測試軟件,能更好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更及時的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分析
1.積極心理學的涵義
積極心理學是由前美國心理學研究者賽里格曼提出的,作為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受積極心理力量和消極心理力量的共同影響。前者給予人積極向上的驅動力,而后者卻恰恰相反,阻礙了人的前進腳步。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取決于人的主觀偏好,也就是說生活態度決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優良品質和積極力量,促使其激發自身潛力,進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1)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形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越來越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教育工作中忽視了挖掘學生的潛能,未將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作為工作重點。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心理學教育逐漸形成了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積極樂觀的當代大學生的目標。(2)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利用其新穎的理論引導高校將教學重點放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來,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3)指導大學生價值取向形成。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在激發和培養學生歸屬感與責任感,確保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缺失
盡管已經加強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較多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目標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問題。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問題導向式為主,缺少有效的發展目標。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決心理問題等方面,沒有實現預防教育為主的重要目標。解決心理問題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免為未來發展埋下安全隱患,但該目標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問題出現后尋找解決措施,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性目標,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學手段陳舊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素質教育,但傳統教育的影響依舊根深蒂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輸為主,不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學質量與效率較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多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體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陳舊,無法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程效果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實現團體輔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3.教育對象個體化
我國很多高校都以消極心理學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理論,導致教育工作者將教學重點放在心理出現障礙的學生身上,忽視了正常的學生群體。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大學生各種心理疾病的表現、成因和矯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為上門咨詢的學生答疑解惑,并強制干預心理疾病嚴重的同學,然而該種工作范圍主要涉及個別學生,久而久之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個體化。忽視了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信念,不利于大學生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圍狹窄、內容單一,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醫學化
我國高校在長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學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全面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也逐漸顯現,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視,及時尋找有效地解決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書籍和知識宣傳一般以心理問題為主,主要作用是傳播渲染消極的心理體驗,通過矯治性的方法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但在當前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這種教育方式盡管能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發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發揮。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大學生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正確,其觀念較為陳舊保守。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可知,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完善,無法科學地對待心理問題,很多學生認為存在心理問題很丟人,羞于啟齒不敢醫治,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健康發展,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些有強烈心理咨詢愿望的大學生可能不敢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
2.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存在心理學理論基礎較差的問題。為了降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國高校引進國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在實際工作中總結教育經驗,以此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是困擾我國心理學者的關鍵問題,缺乏理論指導,很多研究工作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近年來的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工作人員應不斷探索積極心理學,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開辟新視角,促進該工作的良好發展。
3.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夠
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實施方式,但我國高校在心理咨詢理論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過于依賴引進的西方理論,沒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進行改良。西方理論是在西方國家的實際國情中發展起來的,可能只適應某一特定時期與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會加重問題。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較低,缺乏系統有特色的理論體系指導工作順利進行。
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教育原則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理念視角下應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重視學生在課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心理體驗,全方位、多角度的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理念作為指導理論,加強對大學生樂觀向上、健康積極等方面品質的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涉及眾多方面,主要包括認知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及優良個性心理等,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嚴格按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目標劃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利用發展性課程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緒與積極人格,盡可能的挖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與積極品質。預防性課程也在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盡早發現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見的心理問題,以便及時咨詢調整,避免影響自身的健康生活。
2.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育,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授給學生,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被動的教育身份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十分不穩定,影響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面對心理存在障礙的學生,教師應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過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進而給出最正確的指導意見。
3.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應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內講授體系,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開設有意義的心理教育課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活動體系,通過心理沙龍、心理電影等活動在在校園內營造關心心理健康的氛圍。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體系,通過心理測試、心理危機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體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升該項工作的質量。
4.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
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應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關注大學生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閃光點與發展潛能,教育工作者應格外注重激發當代大學生的自身潛能,避免一味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疾病。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擴大范圍,一方面為心理存在問題的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應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讓大學生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更加健康的發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應全面發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全力激發其內在潛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希望,幫助其樹立信心,避免產生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韌性,顯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發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優化積極教育環境
優化積極教育環境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積極的教育環境是由和諧的家庭、高效能的學校、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組成的,能夠給予大學生最直觀的情感體驗,是建構積極個性品質的核心力量。高校應聯合家庭與社會力量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及其家長進行積極心理教育的知識宣傳,社會也應予以當代學生關心與愛護,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間,三方通過切實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應構建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總結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社會、學校、個人都具有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完善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則、調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心理健康實施體系、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優化積極教育環境等措施加以解決,不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變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獨立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xx,(5):32-33.
[2]劉雯潔.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效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教育界,20xx,(15):112-112.
[3]湯靜,湯娜.積極心理學視角下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學院學報,20xx,5(3):145-14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
1 引言
隨著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興起,希望作為一種積極體驗其研究也日益受到學者關注。字典上將"希望"這一詞語解釋為對某些渴望發生的事情的一種知覺;百度百科則認為希望是形容某種情緒的詞語,這種情緒是個體對與其生活相關的事件和環境等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情感產物。上述兩種解釋分別從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對希望做了概念界定。心理學界有關希望的定義更是多達幾十種,但這些眾多定義間的分歧大都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即希望到底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認知?當代心理學認為希望是一個既包括情感成分,也包括認知成分的概念。希望的研究鼻祖 Snyder 認為希望是一種以目標為核心的思維模式,包括途徑思維(認為個人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能動性思維(個人對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具有主動性和堅持性動機)兩個維度。[1]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的目標對個體能否產生希望起著重要作用,希望的兩個維度也是圍繞目標為中心繼而對個人生活產生實際影響和價值。目標對個體而言是否有價值、目標設置的是否清晰合理、個體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因素都會影響個體希望的產生。
希望與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一個熱點,多數研究表明,希望是維持個體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動力,[2]國外研究均發現希望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系。
Korner 指出希望的本質即一種健康應對的積極現象,它不僅能夠避免失敗,還能讓個體更好地應對壓力情境和壓力事件。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其心理和生理更易出現問題,絕望(Hopeless)和抑郁間存在相關。Feldman 的研究表明,希望能正向預測生活意義,負向預測焦慮與抑郁。Cheavens 等的研究表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能尋找到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難,[1]而這一發現也恰好表明了希望是一個包含途徑思維和能動性思維的二維結構,驗證了希望概念中劃分出途徑思維這一維度的有效性。希望的培養對個體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高希望的個體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較低。[3]
因此從實踐著手提高個體的希望水平的團體或個體干預研究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這些希望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和干預研究僅考察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忽略了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過程,因此有必要了解這一影響的內部過程。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和壓力情境、事件中采用的用來保持心理平衡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心理應激路徑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能有效保護身心健康。[4]
應激理論也指出,應激是一個包括應激源、中介因素和應激反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有研究表明壓力性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過程中,應對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起中介作用,應對方式能有效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傅俏俏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應對方式能提高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消級的應對方式則會降低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5]
基于前人研究及相關理論分析,本研究擬考察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洛陽市三所高校隨機發放 900 份問卷,現場填寫并回收,錄入有效問卷 866 份,問卷有效率為96.2%.
2.2 研究工具
2.2.1 成人素質希望量表
采用任俊等人翻譯的成人素質希望量表,共12 題, 適用于 15 歲以上成人。[1]陳燦銳等人進一步在中國成人身上檢驗了該量表的信效度,結果較好。[6]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數為 0.69.
2.2.2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 Diener 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共 5個題目,7 點計分。[1]量表總分為各題分數的平均分。本研究中問卷的α系數為 0.72.
2.2.3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采用汪向東等修訂的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共 20 題。[1]
本研究中量表總的α系數為 0.75.
3 研究結果
3.1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以素質希望兩個維度均分、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間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希望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26、與積極應對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44;與消極應對存在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 0.1(見表 1)。
3.2 素質希望、應對方式對生活滿意度的多元回歸分析
通過逐步回歸的方式,將素質希望的兩個因子和應對方式的兩個因子作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見表 2.
如上表所示,最后進入方程的是素質希望的能動性維度和應對方式的兩個維度,其決定系數為R2=0.167.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均有正向預測作用,能動性、消極應對方式和積極應對方式的.標準回歸系數分別為 0.293、-0.187 和 0.134,這三者對積極應對方式得分的解釋率為 16.7%.
3.3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和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運用回歸分析考察中介效應需滿足以下條件:
(1)自變量與假設的中介變量、因變量三者之間兩兩相關顯著;(2)當中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后,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或者回歸系數顯著降低。[7]在上表的回歸分析中,途徑思維沒有進回歸方程,而能動性與消極應對方式相關不顯著,能動性與積極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均顯著正相關,積極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滿足中介變量的前提條件。
由表 3 結果可見,三次回歸分析 t 檢驗結果均顯著,能動性思維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度,應對方式的積極應對維度也能顯著預測生活滿意度,當積極應對維度進入方程后,t 檢驗結果仍顯著,同時由于 c'這一回歸系數也顯著,所以積極應對在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是部分中介效應,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0.326× 0.159/0.277=18.7%.
4 討論
4.1 大學生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的相關
從素質希望與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間的關系看,素質希望的總均分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應對存在正相關,與消極應對存在負相關。這一結果說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會結合自身實際,設置較為清晰合理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有較為強烈的實現目標的意愿和動機(高能動性思維),并可能會較多地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尋找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高途徑思維)去克服困難,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也較高,心理發展較好。而希望水平較低的個體可能在設置目標時就存在目標不清晰不明確,或者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較小等問題,實現目標的意愿動機也不強(低能動性思維),遇到困難和障礙更愿意選擇逃避或否定等消極應對方式,不能靈活變通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低途經思維),因而其生活滿意度體驗較低。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素質希望的兩個維度中只有能動性維度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水平,而途經思維沒有進入回歸方程。這可能與兩個維度的含義有關,能動性思維指的是個體找尋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的主觀意愿和動機,體現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意圖(例如,我要追求或實現某一目標),因此能較好地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途徑思維"則表明個體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但僅停留在"知道"這一認知層面,缺乏實現目標的動力,沒有實際的意志行為發生,即不能很好的堅持實現目標,那么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也會受影響,因此有學者指出,能動性思維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更加重要。[8]
4.2 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僅發現了應付方式中積極應對的中介效應顯著,積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影響生活滿意度的路徑過程中起中介效應,所占效應為 18.7%.
素質希望通過積極的應對方式影響生活滿意度,說明希望水平較高的個體一般都能根據個體實際情況,設置清晰明確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能找到多種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而且主觀動能性較強,相信自己有能力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因而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個體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用靈活的方式來擺脫困境,更有可能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要求自己并處理困難,當問題解決后,個體就向目標更靠近,因而具有較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這與前人研究的解決問題能正向預測幸福感的結論基本一致。
Snyder也指出,積極情感和成功的應對經驗能進一步激發個體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實現目標的動機水平。因此,希望、積極應對和幸福感之間是一種高希望→積極應對→高幸福感→更高希望的良性循環。[10]但本研究中并未發現消極應對方式在素質希望與生活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應,這一結果與孔德生等人[9]的研究結論一致,即素質希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更多以積極應對方式為中介。而這恰恰也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相切合,它倡導人類更多關注自身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并以此獲得更多的幸福。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健康不僅意味著消極情緒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個體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和消極的形成是兩個獨立的特定機制并有不同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間的絕對獨立,從哲學意義上講,二者之間也存在內在聯系性,是同一矛盾兩個方面的不同體現,因此,積極心理學并非讓個體全部逃避或忽略自身的消極情緒和體驗,而是引導人們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學會轉化,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消極體驗轉化成積極體驗,從消極中尋找到更多的積極意義,因此培養個體的積極體驗、積極應對等對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5 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素質希望和積極應對兩因素對提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養個體的希望水平和積極應對的認知行為模式。
具體而言,我們應結合個體自身實際情況,幫助個體設定階段性的、清晰而又明確的目標,以目標為核心,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實現目標。遇到困難和障礙停滯不前時,教育者要引導個體在阻礙面前學會變通,尋找并創造更多的條件去消除壁壘、化解矛盾,最終實現目標并產生一定的積極體驗,實現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
參考文獻:
[1]張曼。行政人員角色壓力、素質希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論文04-2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10-19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論文05-31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7-16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5-29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7
【精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7-17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