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職業教育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職業教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職業教育論文1
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多層面影響因素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從多個方面綜合入手,在課程改革的同時,強調師資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及相應的專業內涵及管理機制建設。只改革課程,不改革教師,不改革管理,課程改革不能成功。改革是進步,不改革則職業教育缺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但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或太小,穩中求成效才是根本。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過程,既涉及老師和學生,也涉及改革中的情境狀態及相關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某些課程改革項目或許有所成效,或許會成為某種“需求合理性”,得到領導的認可,為決策者所接受。但是否為社會所接受或師生所接受,依然值得探討和長期觀察。例如為了取得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好成績,職業學校普遍組織部分學生技能集訓,有些學校技能集訓的學生占據學校大量實習設備資源,導致其他學生實習不能正常進行,直接導致課程改革不能正常實施。所以由于學校內部獨特的組織結構形式、習慣性工作流程方式、教育教學評價標準等的存在,直接導致課程改革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被重新設計和包裝。
從宏觀的制度層面上,國家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也支持各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發展。學生層面上看,學生在職業課程改革中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成功的課程改革無疑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提供空間,失敗的課程改革則可能讓他們對專業更為迷惘,但他們只有順應學校的課程改革,不能選擇,也無法左右課程的方式方法。職業學校在積極響應課程改革的同時,也應改革學校內部的機制建設,以配合課程改革的環境需求。當課程變革的設想進入學校之后,會遭遇到學校之既有組織架構、工作任務、內部關系、活動規則、評判標準等構成的學校組織的核心事項的“過濾”或“整合”,也就是重新設計包裝,課程變革的某些設想會被舍棄或曲解,也自然而然地增添其他元素。在整個的課程改革中,教師層面才是課程改革成敗的決定因素。教師的敬業精神,對改革創新的態度,及個人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課程的成敗。教師的對課程改革的態度直接影響了課程改革的質量,學校應關注教師課程改革積極性的提升及課程改革平臺的創建,教師們則應關注教學的.細節之處,兩者的結合才能實現宏觀到微觀,系統到個別的全面改革!敖處煛币膊⒎莻體,教研組的成功實施有助于課程改革質量的提升。
二、結語
課堂層面則是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的主陣地,是課程改革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的關鍵。教師將進行理想化的課堂設計情境,又會在實施面臨新的困惑,實現新的選擇。這個時候,即使是先前存在于教師頭腦中的較為完整的對變革的“理解”,也有可能因為流動而多變的現實因素發生解體。例如當原先設想的學生興趣大增,面臨學生不愿意學習時怎么辦?原有設想的教學效果顯著面臨教學效率依舊低下時怎么辦?
職業教育論文2
提要】近年來,在我國界、學界再度對教育產業化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許多工作者從教育的屬性、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特殊、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深入探討教育是不是產業,能不能產業化。對于國民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門類的職業教育,是不是產業,能不能產業化的問題,在討論中則尚未專門涉及。作為一個課題,職業教育產業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密切關系職業教育改革與的極具現實性與實踐性的問題,因而更能引起做實際工作的管理者與辦學者的興趣。不同觀點的討論可以促進認識的深化與提高,這里編發的文章,旨在引起職教同仁的關注與思考。
【正文】
在我國面臨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短缺、教育資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擴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時候,如何有效發展教育,盡快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實現“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的平衡,引發人們對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索,“教育產業化”問題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闡述了不同的觀點。作為有別于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是否具有產業化的屬性?筆者認為:
一、產業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何謂“產業”?《辭!分薪忉屨f: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財產;二指各種生產、經營事業。生產經營事業既包括生產性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性活動;非生產性活動既包括直接參與生產的服務活動,又包括非生產性服務活動。產業化運作主要是市場化運行模式,不管是生產性活動,還是非生產性活動的產業化運行,都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即供求規律、價值規律、競爭規律。
教育作為提高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的服務部門,具有產業屬性。教育產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即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從事的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促進其勞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從而使受教育者獲得更多的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二是,教育機構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運用于生產、生活中,或教育部門直接開辦或提供信息、咨詢等服務,直接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與教育活動相關的活動,如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學生就餐、接送、娛樂休閑等后勤活動。第二類、第三類活動的產業屬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類活動卻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產業化運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產業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教育產品——一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備潛在性、遲發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點。即是說,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其勞動力的增值只能在生產活動中體現出來,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體現,還要受到諸多因素的。二是,教育本身具備公益性。特別是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其功能、文化功能的價值取向尤為明顯。教育非產業論者,據此認為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更不能產業化。但是,與社會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產業化,而且必須產業化運作,這是因為:
1.職業教育有突出的生產性。
《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指出:“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化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甭殬I教育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勞動者,主動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直接為企業、行業培養新生員工,對員工提高及轉崗、跨崗進行培訓服務,使受教育者通過從事生產活動獲取經濟回報,社會及企事業單位獲得高素質的勞動者,進而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和計會效益。職業教育的教育產品直接進入社會生產或服務領域,使得職業教育產品——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遲發性、潛在性和不確定性三大特性大大弱化,職業教育的生產性尤其突出,教育投資者很快就能獲取回報。
職業教育必須滿足三種需求:一是,社會對知識、技術、人才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對知識、技術及創業、就業的需求;三是,人才市場的需求。可以說職業教育自產生那一天起就與市場結下了不解之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專業的設置、課程的安排、教法的選擇,無不突出實用,無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瞄準社會需求、受教育者需求兩個需求,人才市場、教育市場兩個市場,力爭使兩個需求、兩個市場互動、協調發展,否則,只能把職業教育引進死胡同。
2.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使其發展困難重重。其一,投入有限。職教與普教的重要區別在于職教更注重學生關鍵能力和做作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實驗實訓的比重較大,教育教學設施更新頻率較快,由此所需投入較多,職教教育成本遠大于同級普教。我國教育投入總量有限,職教投入與其需求相去甚遠,限制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其二,辦學機制不活,不能適應企業、行業及人才市場的需求。職業教育作為教育與社會、經濟的橋梁,必須緊密結合市場經濟的需求,培養目標的確立、專業的開發、教學體系的革新、德育工作的開展等必須隨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單一、辦學體制不活,嚴重束縛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其三,職業教育內部的惡性競爭,導致職業教育在低水平上運行。職業教育的長久發展必須從辦學體制、辦學模式上入手,進行徹底的改革,推行產業化辦學,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職業教育。
職業產業化,一是有利于吸引教育投資。把職業教育當作一項產業來辦,可最大限度地實現職業教育公益性與投資尋利性的有機統一。二是有利于職業教育與的進一步結合。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不但能吸引大量的、個人投資,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化、市場化的格局,而且企業、行業的加入,有利于職業教育更快、更多地吸收經濟信息,尋找到教育與經濟的最佳契合點。三是,有利于職業教育克服內部無序競爭,逐步走上規模效益發展的道路。產業化發展,就是要使職業教育在遵循教育的同時,也要遵循經濟規律:競爭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辦學質量差、效益低、規模小、供過于求的職教單位將逐步被兼并或淘汰,實現職教資源優化組合,促進職業教育走規模效益型的發展之路。四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有助于克服人才高消費現象,減少教育資源浪費。在職業教育完全作為公益性事業,由政府包辦的情形之下,用人單位作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卻沒有直接進行教育投資,用人也較少進行成本核算,一味追求高學歷、高水平,盲目攀高,導致我國人才浪費現象大量存在。人力資本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是生產性投資”,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企業、行業應當成為職業教育的投資者之一,使其在預算產品成本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其中所包含的“活勞動”即“人力資源”的成本,促進其用人向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靠近,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實踐證明,在產業化辦學思想指導下出現的英豪學校的“教育儲備金”模式,浙江臺州探索的股份制辦學模式,南洋發展集團的“集團投資,連鎖辦學,滾動發展,適度產業化”的發展模式,葛州壩建立的教育集團等成功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職業教育產業化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為。
二、職業教育產業化應注意的。
職業教育作為特殊的產業,既不能完全市場化,又不能按傳統的教育模式來辦學,職業教育產業化運作,主要是指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場,進行投入與產出,并對其成本進行嚴格核算;徹底改變傳統國家統包統管的教育體制,使職教投資主體多元化,學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按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學,真正成為自主管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資)——“生產”(教育教學)——“銷售及售后服務”(推薦就業及業后培訓)一條龍自主運行的`機制。在這樣的產業化運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擺正政府位置。
職業教育以強勁的功能、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在經濟建設、社會穩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濃烈的公益色彩,全社會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政府仍然應當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投資者。當前,有些人主張教育產業化就要減少政府投資,實現“以教養教”,筆者認為這是不合適的。政府投資不但不能減少,而且只能逐漸增多。政府作為職教投資者,對職教發展負有宏觀調控、監督、管理的權利和義務。政府通過制定宏觀的、指導性的方針、政策,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確保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學校應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作為獨立的法人,依法享有經費籌措、使用權以及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在招生、就業、人事任用、財物使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等方面的決策權、執行權,學校實現自我管理、自主辦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2.完善職教法規。
依法辦校、依法執教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職業教育法》的出臺,對我國職教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職教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應根據變化、社會經濟及職教自身發展的要求,對職業教育投資、辦學性質、培養目標、招生、就業、收費標準、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評估、辦學利益分配以及職校的宣傳、竟爭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確保職業教育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及其公益性的充分體現,確保投資者的適當利益,確保職業教育依法健康有序地發展,實現職業教育產業性與公益性的最佳結合。
3.規范職教市場。
職教市場的建立是職業教育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職教市場主要包括:職教投資市場、職教師資市場、職教生源市場、人才市場和職教服務市場。各職教單位吸引投資、聘用師資、招生就業、后勤服務等活動必須在相應的市場上公正、公開、公平地進行,政府通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以監督和管理,既有利于促進職教產業化發展進程,只有效防止職教辦學功利化、人事關系化、競爭無序化。
4.建立恰當的職教保障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要不斷地,以獲取新知識、新技術,提高轉崗、跨崗、跨職業能力。政府應加快職業教育產業化步伐,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個人以及國外、海外投資,并加大教育預算及費、稅等職教經費籌措力度,為社會成員提供接受職業教育或培訓的機會,平衡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
職業教育論文3
1構建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
1.1我國社會現有實際人才結構與學歷水平得到均衡發展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經濟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匱乏,現有的人才結構學歷層次在總體上還比較低,水平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因此,應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學歷人才,擅長科研理論的研究,同時要大力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來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要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發揮教育的效益,既要發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
1.2順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
推進教育結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是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但由于與之相關的諸多因素都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各國對于學歷教育結構體系的改革都極為審慎,都需要經過充分大量科學論證,并進行反復的實驗驗證才進行.為了順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教育結構體系應該多樣化,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結構體系,但多樣化并不排斥規范化,由于教育結構體系是一個有機聯系整體,為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校之間的有效銜接,我們需要對他們進行規范管理.同時,我們也要對學歷、文憑、證書進行統一的規范管理,給出合理的定位,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實現自我價值.
2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構建面臨的主要問題
1)工作機制阻礙了體系構建的進程,約束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構建形成與發展.工作機制是順利構建體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業、行業、學校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沒有發揮自身的作用,沒有明確自身的責任,中高職的銜接松散,職業教育脫離了與企業行業的有效聯系,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進企業經濟的發展.
2)校企合作的機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實到位是衡量職業教育成敗的重要標準之一,但是目前高職校企合作的落實情況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企業行業參與到學校職業教育教學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銜接,另一方面企業是創造效益作為目標,學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給企業帶來預想的效益,企業和學校的目標存在著差距,不能再統一層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業參與的熱情就降低了.多數的校企合作都是職業學!耙活^熱暠,長此以往對校企合作會產生不利影響,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穩定性,也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
3)經費支持缺乏力度.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國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發展,也給予了很大的經費力度支持,經費支持力度遠遠高于職業教育,導致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落后,很多職業院校不能及時的建設學生需要的實訓基地,沒有經費讓教師下企業鍛煉,沒有經費讓學生更多的到企業實踐,達不到“雙師型暠素質教師數量.同時生均撥款也不能按時到位,實訓儀器設備,包括基礎建設經費都比較緊張,這些經費的開支資金渠道單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資機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國家投資為主,而企業、個人投資、民間組織的投入都比較少.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較為發達,一是由于企業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二是當地政府重視,兩種因素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由于本身沒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關職能部門也不夠重視,因此職業教育也就較為落后,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3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完善對策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機制
建立依靠政府調控、行業正確指導、企業積極參與、學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機制.首先政府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關注力度,給予幫助,例如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基準,扶持特色專業的發展,政府要鼓勵、監督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踐教學指導及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6].政府在這里的發揮的行政權力一定不能過度,否則將會導致職業教育不能充分發揮各主體的作用.
3.2大力推進產學結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職業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做實與企業的合作,力爭建立二者長期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確企業支持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建立職業院校與行業的對話機制.加強學生進入企業實習鍛煉的機會,提高學生進去企業實習的效率,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高保證的校企合作機制,促進校企共同治理、共同發展、共同培養、共同教學的機制,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鼓勵引廠進校,引校進廠的模式,進一步推進產學結合.
3.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資金投入
資金的投入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職業教育生均撥款水平,對于新增加的資金投入,適當向職業教育傾斜,逐步提高職業教育的財政預算的比例,同時擴大職業教育多元化投資機制,吸引企業的投資,多吸納一些民間的資本,保證職業學校健康快速的發展.
職業教育論文4
一、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特色
(一)高等職業教育法制化體系完善
發達國家堅持法律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在不同的時間,政府法律和法規對職業教育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以及質量和效益等方面進行監督管理評估。就職業教育的發展而言,美國、德國、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比較完備和安全。例如,美國通過了《莫雷爾贈地法案》(1862),它第一個承認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軍人權利法》(1944),《國防教育法》(1956),《職業教育法》(1963),《技術職業應用教育法》(1990),《科學和高級技術方法》(1992),《由學校到就業法》(1994),《勞動力投資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規、法令,對職業教育的體制、經費、形式等做了明確的規定,使美國高等職業教育法律得以實施,并走向規則化。德國的職業教育立法進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的保護。早在1869年,政府頒布了《強制職業補習教育法》的法律規定,企業培訓應結合職業學校教育。自20世紀50年代,德國頒布了一系列法律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如《職業教育職業》、《促進法手工學徒畢業考試條例》等。這些法律,以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為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日本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立法,每個職業教育改革是伴隨著職業教育法的實施來實現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業學校秩序》(1899),《行業教育促進法》(1951),《職業訓練法》(1958),《高學校設置標準》(1961),《短期大學設置標準》(1975),《培訓學校設置標準》(1976),《就業———發展的機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計劃”在第21世紀的教育(20xx)。這些法律法規對日本職業教育發展體系的完善和轉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英國、法國等也致力于加強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的建設,在過去的二十年已經發布了一系列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
(二)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經驗豐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促進職業教育的穩定發展。德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國家都十分重視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職業教育在發達國家有健康、穩定的師資培訓體系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致力于培養教師的職業教育在高等技術師范學院,如日本職業能力開發大學、韓國仁川技能大學、法國國立學徒師范學校等;二是在工科技術學院培訓;三是通過專門的職業教育師資進修、培訓機構來培養。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教師的招聘標準較高。職業教育師資的任務決定了他們應具備的素質比普通學校的教師更專門化。教師職業教育首先應具備從事職業教育和職業道德,他們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還應熟悉專業生產實際,具有產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通中學和大學教師的就業條件和職責不同,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重要的成功經驗。德國的職業教育教師都有嚴格的要求,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不允許持有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德國對職業教育師資格要求主要有三點:一是至少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從而保證高職教師的基本理論知識;二是教師要通過實習或工作所獲得的實踐動手能力,就是說,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三是教人們通過正規的師范專業培訓,掌握教育教學能力。對職業教育教師,美國有嚴格的資格要求和選擇程序。國家規定,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必須具有學士學位或以上學歷。美國幾個州明文規定,必須有學士學位教育,優秀的人才具有相關領域的學士學位的1-2年的實踐經驗,發布一個職業技術教師資格證書。同時,發達國家的教師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更加完善,有培訓機構專業前,后繼續培訓機構,教師有一個穩定的渠道來源。
(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
企業、行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統稱為社會力量。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其他社會力量在職業教育非常積極地參與。企業或行業主要是通過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預。在環境中的主動參與,各種各樣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國際,如美國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制”,澳大利亞“TAFE”和日本的“產學合作”。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企業(行業)廣泛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過程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企業(行業)的技能培訓的實踐,并通過企業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培訓結束后,學生可以工作。參加工作、參與面廣,成為企業的一大特點。行業參與教育過程,參與學校各方面的企業,如學校的管理、專業設置、教師培訓、教學計劃、課程改革。例如,在德國職業教育應由行業協會制定畢業生能力要求,公司不僅是制定培訓計劃,但也提供培訓基金;在英國作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機構如教育基金會、所有的澳大利亞TAFE學院、大學理事會、總統大多數成員都來自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到學校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建立職業教育機構或提供援助。
(四)辦學體制開放、靈活
開放的、靈活的辦學體制,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另一個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靈活的入學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學。例如,對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的主要機制是美國社區學院的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對所有15—70歲的人開放,而且沒有入學考試,只要有高中文憑和成績單或等效的入學條件。第二,教育系統的多樣化。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滿足崗前培訓、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長度的學時,實行一校多業務,全日制、半日、晚上,為多種教育系統假日等。第三,辦學形式多樣化。辦學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學習風格與政府、企業和學校不同的'是,發達國家出現了多種辦學形式,例如在職業學校為純職業學校系統,主要形式的合作體系形成職業教育集團系統。第四,靈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國社區學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學校之間相互承認學分,可以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是靈活的,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對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與啟示
通過成熟的辦學模式,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這些技術員構成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達國家的基石,參與全球競爭,為發達國家贏得全球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給我們很多的思考與啟示。
(一)健全法律法規保障體系
發達國家以法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始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促進教育教學。主要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立法和職業教育的發展保證在不同時期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步,政府出臺法律、法規相配套。我們應該通過立法加強質量控制發展職業教育。中國目前沒有一個完整的、專業的農民職業教育法,只有相關的“職業教育”《民辦教育促進法》。由于相關立法的缺失,導致管理體制不順、資金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不健全。因此,為了確保江蘇高等職業教育的順利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序的發展環境,中國應加快專門立法建設,為了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為高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的必要保證,中國教師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系統建設。
(二)切實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江蘇省職業教育甚至整個國家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數量少、教師評價體系不健全等缺點。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重要。高職院校應特別注意教師團隊建設,建立新的建設目標,建立新的概念。第一“,雙師素質”的目標。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發展,有計劃安排教師去相關基地進行有效培訓,并且支持教師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進行自我增值,校企聯合建設教師培訓基地的同時,充分發揮基地改善質量的雙重功能。第二,進一步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的來源,學校通過各種渠道招聘企業和其他行業的專家,引進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也可以制定優惠政策。第三,適度匹配的評價體系和獎勵,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充分激發每個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
在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參與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寬的,連鎖涉及更多的利益與責任的主題。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互相配合。從江蘇省職業教育的現狀來看,除了政府、學校、企業,主要是缺乏強大的凝聚力,導致江蘇職業教育的“跛腳”。江蘇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注意挖掘和吸收企業聯盟協會、社團、協會、銀行、基金和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學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會中介組織。中介機構,作為一種協調和緩沖機構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解決利益沖突,兩者之間的矛盾,發揮中介機構的協調作用,受試者在當前的不平等的條件下,可能有助于促進合作。
(四)明確自身的定位和方向,辦出自己的特色
江蘇省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是依托普通高校設立研究院/職業教育,如東南大學職業教育學院;第二是企業運行的,如南通紫瑯學院;第三是獨立的職業院校,如臺州師范專科學校、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等。然而,這三種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發展趨勢。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它有一些明顯的優點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專業設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國主要的職業教育是第三種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風,如泰州師范?茖W校20xx年升格為泰州學院,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這直接否認職業教育本質的大學生,偏離了方向,直接導致了江蘇職業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明確定位,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定位,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模式。
職業教育論文5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
1.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
教學目標的錯位就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的簡單化甚至教學模式的填鴨化。無論是考證輔導班式的教學還是《經濟法》純理論教學,都停滯在講授理論和加強課堂與課后練習的傳統教育階段。筆者在中國知網、萬方等學術期刊網上就這一主題專門進行了搜索,搜索結果顯示,雖然有個別教師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高職《經濟法》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反思,但結果無外乎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圖表法、案例教學法或雙向提問式教學法等傳統教學方法,并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有些學校倒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網絡手段,可是卻陷入了認識上的誤區,就是只把傳統課堂教學的內容放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瀏覽學習、下載資料。在這些網絡教學中,網絡的教學特征,教學功能,教學互動等優勢都沒有完全體現發揮出來。因此,都沒有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效果一般。
教學理念的陳舊導致教學方法的單一,進而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筆者關于這一問題曾經在學生中做過調研,學生們普遍表示,《經濟法》課程給他們的印象就是上課學習、下課背書、考前做題,非常地傳統,也非常地無趣。傳統的填鴨式與題海式的傳授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獲得的《經濟法》知識難以鞏固,教學中的前學后忘成為普遍現象,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本就一般的情況下,這種后果更加明顯。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非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如果純粹為了考試而教學,是不可能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們應該去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創新
1.理論依據構建。
筆者認為,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信息化建設指引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最終形式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完成日常教學任務。這么認為的依據是著名的“情境認知理論”!督洕ā肥且婚T社會科學,《經濟法》教學的要求契合情境認知理論的特征。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與真實的社會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動的情境相吻合。這樣,使學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概念工具的應用以及問題解決,形成科學家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共同體的文化。而要在課堂上去模擬與《經濟法》相關的.、真實的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唯有通過計算機網絡手段來實現。因此,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應該實現以下幾方面創新:
(1)教學目標上,應該以實現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地學習知識、應用知識為目標,立足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試通過率。
(2)教學內容上,應該建立在教材基礎上,能夠為網絡所共享的教學課件、多媒體信息資源以及試題庫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脫離教材。
(3)教學方法與手段上,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在注意情境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設計、網絡教學策略設計的同時,還要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具體的知識點要盡量采用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表現。
(4)在考試設計方面,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手段實施考試,實現隨機題庫制與無紙化考試相結合,減輕教師閱卷負擔,減少閱卷出錯率,同時節約學校的經費資源。
2.教學目標設計。
傳統的《經濟法》課堂教學僅僅以順利完成期末考試或提升考證通過率為目標,完全背離了職業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設正好可以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的創新,真正實現素質與技能教育。筆者以為,高職《經濟法》教育應根據高職人才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在教學中避免理論與實踐分離、知識和能力分離、教學和考證分離,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與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這一教學目標難以實現,而網絡化教學則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筆者認為,《經濟法》課程的網絡化教學,意味著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對理論知識進行情景模擬預設,然后通過網絡手段實現機———機資源共享,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設的模擬情景去學習理論知識,并運用理論知識對情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解答。
3.課堂教學創新。
《經濟法》課程的網絡化教學,關鍵在于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這一舉措必須要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心理與認知特點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使之契合高職學生的特點,也符合學生考證與就業的需要,從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的《經濟法》課堂教學模式。第一,教學內容創新?梢钥紤]在保證《經濟法》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多使用教學案例,只不過教學案例要與情景模擬法相結合,在案例設計時要注意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在合適的案例中可以考慮由學生來扮演案例的主角,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方法創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與情景模擬法,《經濟法》教學過程非常適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而這也正是引入網絡化教學的根本原因,因為唯有計算機信息技術方可實現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電子元素將教學案例形象的在計算機上表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深刻地理解知識適用的條件,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教學手段創新。網絡化教學離不開電子教學資源的制作與共享,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前準備好《經濟法》課程的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好教學課件、動畫軟件等電子教學資源,將其上傳到機房或校園網絡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實現資源共享,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4.考試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設不但能夠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還可以實現作業與考試制度的創新。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完成大量的作業布置和批改任務。在考試前,教師要首先出試卷、印試卷、裝訂試卷、分裝試卷,考完試以后還要辛苦地閱卷、核分、填寫成績單,可謂事倍而功半。在網絡化教學模式下,這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實現無紙化的作業與考試,節約教學資源。
第一,通過計算機網絡,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進行作業布置,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當場完成,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的過程中通過計算機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輔導和答疑,學生完成作業后通過計算機可以完成自動批改,結果會傳到教師計算機上,由教師根據結果再進行重點講解。
第二,教師在考試前只編寫并在網絡上按照規定格式上傳試卷即可,題量、分值與考試時間都可以事先在計算機上設定好。學生考試在機房進行,直接進行上機考試,在試題庫中隨機抽題,不僅杜絕了學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還可以在考試完畢后由計算機立即統計出學生的考試成績,并通過網絡上傳到教務系統,無須教師再辛苦地閱卷,更不會出現核分和登陸成績時不小心出錯的情況。
這樣,在網絡條件下,最終可以實現作業與考試的無紙化,節約了學校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實現了考試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反思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實現與時俱進的改革與創新,離不開教育信息化建設。通過對《經濟法》課程實施網絡化教學改革,可以發現教育信息化建設滿足了情境認知理論對教育的要求,可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考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從而達到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技能型職業人才的目的,并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進路。
職業教育論文6
一、以校企協同作為酒店管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這一概念后來被引入到教育學的研究領域。當社會系統與教育系統通過資源的相互聯系和作用而推動教育系統的發展時,這種協同效應被稱為協同教育。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這種產學協同模式進行了研究,Etzkowita認為加強政府、高校和產業之間的多重互動是提升國家創新績效的關鍵。陳憶、何郁冰基于戰略協同、知識協同和組織協同的三重互動產學研究協同創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我國酒店職業教育從誕生至今已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校企合作”一直被認為是使酒店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最好方式,但在實施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缺陷。如“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功利性比較突出,并且存在人才培養規格的單一性與社會需求多樣性的矛盾,甚至會因為合作結果與學生期望相差太多而產生反面效果等!2+1”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則存在著學習和職業行動往往相脫離、崗位實習管理難度大等弊端。隨著傳統校企合作的弊端不斷顯現以及各行業對工作者創新能力要求逐漸提高,學者們開始探討更加合理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的概念開始被引入研究的范疇。所謂校企協同是指學校和企業之間通過資源、信息的互相聯系和作用,從而達到校企雙方共贏目標的一種合作方式。不同于單一主體的校企合作,它是一個包括校企、校際、政府等多元主體合作、融合程度更高、資源整合能力更強的校企合作關系。
二、博弈視角下酒店管理職業教育校企協同模式的實現基礎及現實困境
酒店職業教育校企協同合作的參與主體主要是酒店方和學校。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兩者都是理性的經濟實體,即二者都會將“獲得的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在校企協同的過程中,雙方都存在投資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谝陨戏治觯P者提出以下模型假設:第一,對于學校而言,S1代表其選擇高投入策略,S2為低投入策略;對于酒店方而言,H1代表其選擇高投入策略,H2為低投入策略。第二,當酒店和學校均選擇低投入策略時,雙方分別得到基本收益Rh和Rs。其中,Rh主要是指酒店從學校獲得的實習生,Rs主要是指學?梢詫⒕频曜鳛閷嵙暬兀@得較高的就業率。第三,當酒店和學校均選擇高投入時,雙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成本。酒店所付出的成本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履約成本。如酒店在學校設立獎學金、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二是風險成本,即酒店必須承擔的人才培養質量與預期產生偏差的風險。學校方支付的成本也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需要為產教融合配備相應的師資、實訓場所等組織成本,二是因人才培養質量低于預期而產生的風險成本。目前酒店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一所學校對應一家酒店或某酒店集團的幾家酒店。而從現實運行情況來看,這種合作方式的結果不如人意。很多校企合作項目中,酒店與學校雙方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財力,但是最終學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養質量卻很難達預期。如洲際酒店集團與某學院合作的首屆“洲際英才班”28名畢業生中,實習期滿最終留在酒店行業(包括境外實習)的學生只有68%,而留在洲際酒店集團的只有36%。這樣的留用率還未達到洲際酒店集團對“洲際英才學院”的考核目標。
三、酒店管理職業教育校企協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要滿足校企協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降低校企投入,提高雙方的合作收益。因此,筆者認為,酒店職業教育應充分實現學校和酒店資源的有效整合,應建立一個從橫向和縱向相結合、主體多元化的現代職業教育的協同體系。
1.縱向合作鏈:酒店職業教育院校聯盟。從酒店人才數量和技能要求分布狀態來看,酒店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基本呈現金字塔形狀。即酒店基層的工作人員需求量最大,要求也最低,只需要具備基本的業務操作和服務技能。而酒店高層管理人員的需求量相對較少,但素質要求很高,要具備戰略決策能力和管理協調能力。因此,針對行業的人才需求結構,酒店職業教育應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作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部署。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包括中職、高職和本科等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機構在內的酒店職業教育院校聯盟。院校之間可以通過如中高職銜接、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等方式打通職業教育的通道,并明晰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
2.橫向合作鏈:校企協同體。傳統的融合程度較高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以訂單班的形式存在,一般由某個酒店或酒店集團牽頭,主動尋求院校展開合作。由于酒店對于教育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急功近利的目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這種合作效果并不佳。因此,在校企協同的視角下,應由院校聯盟牽頭,聯合酒店開展合作。同時,為了降低酒店的投入成本,院校聯盟應選擇多家酒店集團建立合作關系,即采用“泛訂單化”的人才培養方式。由院校聯盟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各酒店的優勢,合理整合各酒店的資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協同體。這樣的教育協同體既保證了人才培養的優質性,同時因酒店均想從中獲得優秀的人才儲備,必然在酒店之間產生競爭,從而提高合作效率。而且相對于“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多家酒店作為實習和就業選擇對象降低了學生選擇的機會成本。
3.跨境合作:與境外院校、酒店的合作。為進一步提高人才的競爭能力,校企協同體在加強境內的院校與酒店緊密合作的同時,應將視野拓展到境外,聯合境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酒店集團,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強大的保障。這種境外合作主要包括聯合境外具備優秀酒店管理專業的`院校,為校企協同體系下的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職業和學歷教育;酒店集團也可以開拓境外的同集團酒店,為優秀學生提供實習平臺。
四、酒店管理職業教育校企協同模式的實現途徑
1.制訂階梯式人才培養方案。為實現校企協同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的教育階段應制訂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學生的學歷成長與職業成長過程相融合。這些人才培養目標之間應形成梯級的遞進關系,并且不同階段之間應具備良好的銜接關系。具體而言,中職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酒店基層管理人員,其教學應圍繞基本服務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展開,并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高職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為基層督導人員,教學圍繞基層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展開;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為中層管理人員,應主要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見表2)。各階段的課程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設置,同時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訓應作合理安排。如在中職階段應加強技能實訓,安排短時間實習以提高學生的服務能力;高職階段應增加酒店實習,為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在前期基層崗位實習的基礎之上,本科階段的實習內容應以管理崗位實習為主。
2.采用“泛訂單化”人才培養方式。合作之初,由院校聯盟與酒店簽訂協議,規定校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在合作過程中,首先,以精英化培養定位為依據,吸引生源,嚴格選拔標準;其次,由各家酒店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要求提供酒店的培訓課程資源,參與院校的課程開發,并安排員工參與授課;再次,由酒店提供實習崗位,在學生自主選擇和酒店嚴格考核的基礎之上達成實習意向,在實習過程中安排學校和酒店雙導師,力求達到實習應實現的目標;最后,由各家酒店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實行淘汰制,選拔優秀學員作為酒店集團的儲備力量。總之,校企協同體系應以培養酒店精英力量為目標,將在校學習作為酒店集團管理培訓生培養的初始階段。
3.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對于酒店職業教育而言,政府以及行業協會的正確引導會為其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體現在:第一,政府是院校聯盟的牽線者。在院校之間結成聯盟的過程中,政府能夠起到牽針引線的作用,尤其以政府或行業協會為主體的院校聯盟尋求境外院校合作者可以為校企協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政府是酒店職業教育校企協同的政策支持者。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支持為院校之間的銜接合作提供助推力,如“3+3”中高職銜接、“3+2”高職與本科階段分段培養模式能夠得以實施就是得益于政府靈活的政策。第三,政府對行業的引導改變了酒店人才培養的格局!皣藯l”等政策的頒布使我國酒店行業回歸到服務業的本位,同時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使員工更能符合新時期的行業需求,并更具競爭力則是酒店職業教育校企協同體必須考慮的問題。
五、結論
作為經濟主體,校企合作的學校和酒店雙方都必須要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才能在雙方博弈過程中達成“納什均衡”,實現校企雙方共贏。主體多元化的酒店職業教育校企協同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酒店投資的風險,提高了校企雙方的收益,能夠為我國酒店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模式。
職業教育論文7
筆者認為,想要在高職院校中開展以職業教育為先導的創業教育,是需要將素質作為基礎,能力作為本體,逐步地使得創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整個流程中都有所體現,在立體化的基礎上施行綜合性的創新型創業教育,才能夠使得畢業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的創新型創業教育應當以素質教育作為基礎
創業教育其實就是以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基礎做出的延伸和發展,創業教育是構建在教育基礎之上的一種展現的教育模式,不單單將素質教育的內涵呈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并且也凸顯出來了創新能力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這兩個目標,使得素質教育能夠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提出的客觀要求。
所以,其實也是可以說“高職生創業教育將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地轉變素質教育改革活動的方向和途徑”。假如說學生是沒有接受扎實的素質教育的,想要使得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顯得比較困難了,只有在使得高職生的基礎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礎上,才能夠提升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就能夠使其逐漸地具有比較高的創業水平,進入到創業這一個領域中的人員具有的素質越齊全,創業的成功率就越高。
現階段我國范圍內的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增強創業教育的力度,逐步地將高職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出來,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其逐漸地養成優秀的創業心理素質,提升高職生的創業創新i能力,在深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的。
二、現階段我國范圍內高職院校開展的創新型創業教育應當將能力作為主體
創業教育其實就是將培養出來具有創業能力的人才作為目標的教育,使得學生在接受了創業教育之后能夠具有一定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以及創業能力等創業方面的素質。
其實簡單點說,就是對創業教育重視的對學生的創業能力進行培養,這就是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其中包含的是創業態度、創造性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等等。創業是一項復雜程度比較高的活動,進入到創業領域中的相關人員是需要有比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但是僅僅具有上文中提及的這兩項素質,卻沒有創業能力,也僅僅是空中樓閣而已,創業能力是一項層次比較高的綜合性能力,可以將其劃分為認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專業能力等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中施行創新型的創業教育,始終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以素質作為基礎、能力作為本體,不單單能夠在某些層面之上使得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地培養出創新性的創業人才,并且也是能夠使得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施行的以職業教育為先導的教學模式占據的地位得到鞏固,從而就能夠使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創新型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逐步完善課程體系,并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此同時也是需要系統化的施行創業教學工作才能夠使得創業教育的作用完美地展現出來,進而就能夠使得增強高職生創業素質和能力這樣一個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琳.探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xx,(2):22-23.
[2]張迪.高職學生創業教育的機制創新研究報告[C]//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xx年學術年會暨第六屆中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二等獎摘要集.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xx:1.
[3]賈新民,張寶忠.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略論[J].創新與創業教育,20xx,(3):68-70.
職業教育論文8
中職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大都比較欠缺,傳統的教學都是讓學生被動的去接受,發揮不出他們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必將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微課是一種結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的一種混合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在中職學校,筆者認為它更適合我們中職學生,在中職學校將會更容易開展,成效將會更顯著。
微課傳統教學在線學習自定步調數字資源信息化
近些年來,微課這個詞不斷深入我們的教學研究中,在職業教育不斷受到追捧的今天,為更深入的推動教育資源建設,在信息技術方面不斷深入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式,微課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深思今天的職業教育環境,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大都比較欠缺,傳統的教學都是讓學生被動的去接受,發揮不出他們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必將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下降。然而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是一種結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的一種混合學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特別是在中職學校,更適合我們中職學生,在中職學校將會更容易開展,成效將會更顯著。
一、什么是微課
剛開始提出微課這個名詞時,有很多人對它的認識有誤區,實際上“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視頻中的一個知識點,同時還包含與該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他們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具有主題的教育資源包。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教學資源,比如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綜合的教學資源。它是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單元教學資源包”,是用來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眾多工具之一。
二、怎么制作微課
首先我們要清楚通過微課的制作能有效地促進我們教師的研究水平和業務成長。其實制作微課就是微研究的過程。教師把實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制作成微課,無論是從題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思考、教學過程的安排等,都體現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和研究。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選題一般直接指向具體問題,關注“小現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題突出,層層剖析,有深度,能啟發,教師可以通過觀看自己錄制的微課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
微課制作能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由于微課的制作形式不同,可以根據每個老師的教學經歷、能力和經驗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微課,有的老師計算機操作水平高,制作課件能力較強,經常能通過軟件制作出一些符合各方需求的優質微課;有的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方法得當,通過錄制現場教學的微課對教學很具有參考價值,值得研究。
三、為什么使用微課
微課能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微課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首先通過開展全體教師自主開發微課視頻,推進了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同建設。其次通過推行微課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完善學校網絡基礎設施、數據支持平臺、校園網絡環境、及存儲中介、學習平臺及各類應用系統的`建設,從而推進學校信息化系統建設。而且使用微課還能促進教師的學習和培訓。由于微課短小精悍、畫面精美,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能讓原本枯燥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鮮活,它以視頻的方式實施培訓和學習,可以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內容為主動學習,便于學生借鑒、學習。
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手段之一,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它把直接教學從群體學習空間轉移到個人學習空間。目前微課主要以趣味性、目標性、激勵性以及合作性為主要目標來吸引學生的眼球作為首要任務。因微課視頻短小,利于網上傳播,使用也很方便,不僅適合線上學習,還可利用手機、微博等方式學習,不用受時間、場合的約束,可以方便教師之間教學經驗和方法的學習交流,也方便學生、家長的學習評價,有利于我們獲得廣泛、全面、真實的評價,從而促使老師研究水平的提升。
眾所周知,中職教育的很多課程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就相當于沒教、沒學。那么翻轉課堂又如何能讓他們自覺來看“微課”視頻呢?顯然,有趣的“微課”視頻和游戲化的學習平臺才更有吸引力。
四、怎么使用微課
首先我們要了解使用微課是要解決教學任務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將難點問題制作成相應的微課,放在網上,學生就可以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在課前、課后通過學習微課視頻,遇到特別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還可以重復或暫停播放微課,就能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相應的技能,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整體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在技能訓練中使用微課,提升技能訓練的成績,技能大賽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一項制度創新,起到了引領職業學校教學方向的作用,技能大賽的參與以及獲得的成績已經成為各教育主管部門評價職業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利用微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技能培訓的成績。技能訓練項目相對比較復雜,培訓時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們將每一個技能點分割成比較細小的內容并制作成微課,不僅可以輔助課堂,把課堂內容微細化,精深化,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料與實踐操作的參考。
微課作為一種混合學習的模式,用精彩的畫面和有針對性的內容吸引著學習者的眼球,更利于它可以反復觀看和使用,解決了在課堂上因為時間不夠,兼顧不了所有學生,致使很多學生難以掌握知識的難題;利用微課學習給我們教師與學生留下更多探究的空間與更多實踐動手的時間,這必將大大地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相信通過對微課的不斷探索,會創造出更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職業教育論文9
1《網頁設計》的實施
1.1課程設計
職業教育工作過程是職業人完成崗位工作任務的完整過程。基于工作過程的總體課程設計,對于網頁設計課程來說,學習領域可以采用網站項目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以項目為載體,將知識融于項目。這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調學生在密切聯系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項目任務來掌握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做到“教學、做”一體化,真正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課程進度表可以按照實際網站的項目開發流程來安排,從確定網站需求、選擇網站建設與管理工具,到規劃設計網站結構與欄目、準備網站相關文字與圖片等素材,再到軟件平臺中定義站點創建具體頁面,依次實現網站各個子欄目模塊,最后發布與推廣網站。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效果對各個單元學時數進行靈活調整。單元學習情境的設計融入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遞進安排各個單元知識點的順序,既要有基于工作崗位的過程性知識,也要兼顧課程理論知識,學生學習完課程后,打好理論基礎,同時具備再學習的潛力和能力。例如在網站項目中,選取典型工作任務-制作公司網站搜索頁面來設計單元學習情境。
1.2課程實施
根據職業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及項目進度安排教學單元,遵循的原則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網頁制作的工作過程來安排具體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角色是引路人,拋出問題,提示解決思路,由學生具體負責完成工作任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出參考意見。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只需提示完成任務的思路和關鍵點。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還需要準備有具體步驟的實踐指導書,供學生參考,對照完成并排除錯誤。
1.3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以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優化為出發點。學習效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結束后,學生是否掌握了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學生是否了解到職業崗位開展工作的具體流程,并具備能力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
。3)引入外部評價,如企業專家的考評,客觀評判學生的知識水平、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成績評價方法最好以形成式考核為主,按照項目進度逐步推進,學生的階段性成績不斷被累計,形成性評價可以確;诠ぷ鬟^程的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監控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保障良好的教學質量。
2結語
探討了基于職業教育工作過程開展《網頁設計》課程的基本思路,對課程的總體設計和單元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對高職院校相關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并經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初步嘗試,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較好地改善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協作性、創造性明顯增強,鍛煉了職業技能,學習效果顯著改善。
職業教育論文10
一、文獻綜述
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因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國學者研究的重點。周裘絨(1997)分析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狀況,提出了一般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解決辦法,同時提出對特別貧困地區應當特別扶持。王根順、孟子博(2008)從西部地區整體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現狀出發,分析了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沈有祿(2010)以2007年全國地方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的人均經費及生均預算內經費為例,研究發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均經費的離散程度較大。中等職業教育各類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指數值較大,同時差異也大。辛均庚(2012)指出職業教育經費來源單一是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周永平(2013)分析了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補償的價值追求與轉型必要,提出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補償的轉型思路。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基尼系數法和DEA方法等。已有的關于經費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獻多集中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周勝(2014)從投入效益、使用效益、產出效益三個維度建立指標體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各地區公共教育經費配置效益進行了計量分析。戴平生(2014)使用基尼系數的一個等價算法:收入份額法對我國省域教育經費配置的公平性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省域教育經費配置的公平性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從區域結構來看,都有了顯著改善。郭華林、蘇捷(2014)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方法對浙江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績效進行分析。綜合已有研究發現,關于民族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研究中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本文以8個多民族省份2007年—2012年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據為例,使用DEA方法對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進行靜態分析,使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來進一步衡量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動態變化。研究結論將為改善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狀況,提高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生產效率以及完善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提供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指標選擇
。ㄒ唬模牛僚cMalmquist指數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的研究基本框架是由查恩斯、庫珀和羅德(1978)基于費羅爾提出的生產效率的觀點基礎上提出的。DEA方法不僅可以對決策單元的有效性做出度量,而且還能指出決策單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依據規模報酬假設的不同,DEA模型可以分為規模報酬不變前提下的C2R模型和規模報酬可變條件下的BC2模型,其中C2R模型是專門用來判斷決策單元是否同時為技術有效和規模有效的。BC2模型是用來判斷決策單元是否為技術有效的。Malmquist指數是基于DEA方法構建的使用面板數據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的一種方法,最初由曼奎斯特斯坦提出。1982年卡文斯等首度將該指數應用于生產率變化的測算,此后研究者將其與DEA模型相結合,它可以較好地刻畫相對效率在一段時間內的動態變化。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大于1表示效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等于1表示效率水平不變;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小于1則表示效率水平下降。如公式(1)所示,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fpch)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技術進步(techch)和綜合技術效率變化(effch),其中綜合技術效率(effch)變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pech)和規模效率變化(sech)。tfpch=techch×effch=techch×(pech×sech)(1)
(二)經費投入與產出變量的選取
根據我國8個多民族省(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借鑒國外教育經濟和教育財政的相關研究,并考慮數據可得性來選取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投入和產出指標。投入指標包括: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固定資產。產出指標包括專任教師、教學質量、學生數量三部分。其中教學質量用畢業生職業證書獲得率來體現;學生數量使用在校生人數。本文以廣西、貴州、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云南、西藏8個。ㄗ灾螀^)為決策單元,采用2007—2012年各。ㄗ灾螀^)的相關數據進行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研究。其中固定資產、教師數量、教學質量和學生數量的數據來源于2007—2012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7—2011年的數據來源于2008—2012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2年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數據根據2007年—2012年的數據平滑得來。
三、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研究
。ㄒ唬┟褡宓貐^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靜態分析
使用民族地區8個省(自治區)的統計數據,利用軟件DEAP2.1,采用投入導向型的CCR模型以2011年和2012年的截面數據為代表進行測算。規模效率主要考察我國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規模是否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效率等于1,說明經費投入規模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的最佳狀態,經費投入既不浪費也不緊缺,經費投入規模恰到好處。規模效率小于1,則說明存在投入不足或投入過剩。2011年,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云南、青海、寧夏7省(自治區)規模效率值為1,實現了經費投入規模的最佳狀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規模效率為無效狀態。2012年,實現規模有效的省(自治區)下降為5個,云南、青海和新疆未實現規模有效。對于未達到規模有效的。ㄗ灾螀^),僅僅一味地增加經費投入,擴大規模,不僅不會出現理想的效果,反而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這些省(自治區)應該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適當控制投入規模,通過制度創新等手段,來提高經費配置效率。純技術效率主要考察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方法等技術方面是不是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純技術效率等于1,則說明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恰到好處。純技術效率小于1,則說明,經費配置方法和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改善。從純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根據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個民族。ㄗ灾螀^)純技術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國2011和2012年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純技術效率普遍較高。配置效率是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綜合表現,反映了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的綜合效率。從綜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廣西、貴州、西藏、青海、云南、內蒙古、寧夏7個省(自治區)實現了DEA有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實現DEA有效的。ㄗ灾螀^)為5個。對于配置效率未到達有效的。ㄗ灾螀^)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改進來提高配置效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需要在控制投入規模的同時,改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兩省則應重點改進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
。ǘ┟褡宓貐^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的動態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對2007—2012年民族地區8。ㄗ灾螀^)的面板數據進行Malmquist指數分析,得到了8。ㄗ灾螀^)分年和分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數值及其分解。從按年份的全要素生產率來看,2007—2012的6年間,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的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呈現波動變化,總變化趨勢為下降,說明6年間民族地區整體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普遍偏低。全要素生產率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變化。技術效率變化呈現先增長后下降的變化趨勢,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分別出現了1.7%和2.7%的增長幅度,但2011—2012年又呈現下降趨勢。對技術效率變化進行進一步分解,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呈現增減上下波動趨勢,但波動幅度不大。2009—2010年間,技術效率的增長主要來自于規模效率的增長,2010—2011年間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對技術效率的增長均有貢獻。歷年的技術進步變化數值均小于1,由此可見技術進步變化是造成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全要素生產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各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應該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促進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按省份分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來看,8個民族省份的2007—2012年間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均小于1,均呈現衰退趨勢,其中青海衰退趨勢最為明顯,幅度為14.8%;全部8個民族省份中,技術效率變化大于1的有6個,其余2個省份出現了技術效率下降。技術效率變化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變化。青海地區技術效率變化小于1是因為規模效率變化小于1,新疆地區技術效率變化小于1則是由于其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全部8個省份的技術進步變化都小于1,這說明技術進步效率下降時是民族地區各省份全要素生產率衰退的共同原因,這個結論也進一步印證了前文按年份全要素生產率分析中技術進步是民族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研究結論。由此可見,近年來隨著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雖然教育經費的投入有效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技術進步等的落后阻礙了經費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第四部分的實證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從靜態分析的角度
。玻埃保蹦,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云南、青海、寧夏7。ㄗ灾螀^)為實現規模效率有效。2012年,實現規模有效的。ㄗ灾螀^)下降為5個。從純技術效率層面上看,根據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個民族省(自治區)純技術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國2011年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純技術效率普遍較高。從綜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廣西、貴州、西藏、青海、云南、內蒙古、寧夏7個。ㄗ灾螀^)實現了DEA有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實現DEA有效的省(自治區)為5個。造成新疆地區無效率的原因包括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兩方面。而造成云南和青海兩個省市無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純技術效率方面的原因。因此這三個省市在改進效率方面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新疆地區需要在控制投入規模的同時,改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兩省則應重點改進職業教育經費管理方法和制度。2011年和2012年間,內蒙古、廣西、貴州、西藏、寧夏5個省(自治區)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實現了DEA有效,新疆、云南和青海地區可以在參考這5個省份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民族地區區位優勢,通過加強區域合作,發揮民族特色,加強技術和知識共享,來進一步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效率的提高。
(二)從動態分析的角度
。玻埃埃贰玻埃保材昝褡宓貐^整體和單個省份的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配置效率均呈現下降趨勢。技術落后是造成經費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應該在宏觀制度環境下,鼓勵各教育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加強經費管理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體來說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嚴格貫徹落實好已有規章制度,重點組織好新修訂的《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的培訓和實施工作,嚴格執行有關專項經費的管理辦法,確保專項經費使用的規范、安全、有效。不斷推進教育財務制度體系的完善。加大對中職免學費政策執行情況等重大教育投入改革政策的專項檢查力度,確保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各級教育部門要按規定公開部門預決算、“三公經費”及行政經費等相關信息。加強教育財會、內部審計人員全員培訓。要建設經費監管信息系統,加強對學校財務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各教育機構應及時總結有關地方和學校在經費使用管理方面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經驗,主動進行有計劃的宣傳。對經費使用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查處的案例要及時進行通報,加強案例警示教育。民族地區社會和個人缺乏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政府投資是我國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來源,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單一不僅導致經費投入數量有限,也影響經費配置效率。中等職業教育應當擴大經費來源渠道,鼓勵個人和社會投資,建立健全個人和企業中等職業教育投入機制。對加強和規范經費管理進行研究,切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對教育財務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進行研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職業教育論文11
在未來的發展中,要繼續保持中等職業教育的應有地位,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國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首先是國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對中等職業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質疑聲音此起彼伏,這本身說明中等職業教育是容易遭受質疑的一種教育,是一種存在地位比較脆弱的教育。質疑聲音盡管多種多樣,但其實他們有一條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眾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不發達的省份常聽到的聲音是:我們也沒辦法,學生不愿上職校!對于這些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要充分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大戰略意義”去覆蓋,而是要意識到其在某種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會分配方式及其它相關制度下,學生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是合理的。
誰會愿意主動選擇一種面向環境辛苦、收入較低、生涯發展空間有限且受到社會歧視的教育?但是這種選擇完全理性嗎?當然不是。即使對學生本人來說這也是不夠理性的,因為如果他們都上了普通高中,將有大量學生會發現他們無法在課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學習,也無法在這條路徑上升到高一級學校。如果進入不了高一級學校,他們將沒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業,且由于缺少職業學校在就業中的推介作用,他們花費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獲得一份不滿意的工作。對國家來說問題就更大了,因為我們將直接喪失一個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給渠道。前面說民眾的這種教育選擇有其合理性,是因為它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但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們一味地順應民眾的意愿,把所有中學變為普通高中,帶來的各種問題將更加嚴重。這種情況我們已經經歷過了。由此可見,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與發展并不在同一個起點上。普通高中即使國家不主動強調它的重要地位,人們也會爭先恐后地選擇它,對重點高中來說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職業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來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會受到極大挑戰,即使國家努力強調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意義也將無濟于事。事實上,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趨勢,有的甚至已處勉強維持的邊緣。
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政策制訂者一定要充分意識到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進教育的協調發展,比如制訂并執行合理的普職比例,同時大力發展中高職貫通甚至是中本貫通項目,使中職學生在升學上能體現出其優勢。其次就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鼓勵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就必須努力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否則這種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學生進入這種職業學校,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質量去吸引他們,他們最終也會選擇離開,中職學校學生的輟學率與其教育質量直接相關。目前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還是比較令人堪憂的。評價職校的教育質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實訓設備,實施了何等復雜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以看看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多少是設計得非?茖W、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稱得上經典的?可以看看教師,有多少職校教師是真正愛他們的學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學組織,學校的課堂教學嚴格到了什么程度?學生的學習達到了什么強度?可以看看班級的規模,學生到底在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中學習?如果從這些方面去觀察我們的教育質量,情況恐怕不容樂觀。這些方面的'改進與教育投入沒有太多關聯度,與辦學的實際條件也沒有太多關聯,關鍵是我們要有改進的決心與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實施中本貫通教育,這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了較大促進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職貫通。目前這一項目受到了各方歡迎。首先學生家長喜歡,因為進入了這個班級,就意味著學生將有相當大的機會直接進入本科;其次職校積極性很高,這是無疑的,因為它大大改善了職校的招生狀況;再次本科院校也歡迎,這一方面是因為招收中職生便可以享受應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中本貫通班的生源質量甚至要好于他們從普通高中招收的學生。然而如果中職學校就此認為他們的辦學問題得到解決了,那就完全錯了。如果中職學校不借此機會大幅度提升教育質量,很快將出現各方均不滿意的格局。首先家長會發現職校的學習過于松散,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本科院校將發現,來自職校的學生由于后期沒有經過有相當強度的學習,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來自普通高中的學生;當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發生后,中本貫通就不再會有吸引力,而中職學校將發現自己已處于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夾縫中無法動彈。因此,不論國家政策如何,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終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質量去證明!
職業教育論文12
摘要:從我國教育改革開始,素質教育就成為了發展的主旋律。同時,職業技術教育自十一五規劃綱要開展以來,發展迅速。在我國為更好地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社會背景下,如何理解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真正內涵,如何做到將兩者更好的結合起來實現雙贏,素質教育對職業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這些便是本文的主要討論焦點。
關鍵詞:素質教育職業教育重要意義
1素質教育
教育乃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業,人才強國需要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和發展,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的水平和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黨和國家從實際出發提出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貫穿與一個人學習的始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人才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市場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習者的基本素質,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習者的健全個性,這種健全的人格培養方式不僅僅注重學習者的理論和身體發展,更注重學習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內在和外在素質的結合,讓一個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了保障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國家建立了相應的教育激勵機制,這個引導的機制主要包括導向環節、評價環節、分配環節和反饋環節這四項,具有全員參與、基礎培養、關乎未來發展的全面性特點,素質教育立足于基礎教育,同時并不與應試教育相違背,將基礎教育、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統一起來,融合進一個人學習的始終,相互配合發展,對于二十一世紀這樣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社會來說舉足輕重。當學習者的素質教育培養到一定的時間段時,職業教育將會站上歷史舞臺,培養一個勞動者的職業素質。
2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也被稱為職業技術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讓參與者獲得參與職業或者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相關知識、技能和技能到的培養,最常見的就是勞動者入職前的職業培訓,這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勞動者踏入職場必須要走的道路。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產物,它注重培養勞動者或者學習者的實踐參與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現實提高勞動者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育。與素質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培訓所需要的時間短,現如今的市場體系下每個企業都已經有了自身比較成熟的培訓體系,而且職業教育滿足市場需求所以投資高,短期見效,具有適應性、中介行、個體性、歷史性、實用性等特點,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的素質教育發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xx年起,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以上,20xx年及20xx年,盡管國際金融風暴使許多人就業困難,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仍沒有回落,分別高達95.77%和95.9%,我們的身邊職業學校大量出現,學校和企業相結合,實習和工作相結合,實用性強等都是職業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主要原因。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素質教育除了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一脈相承外,更是于時代、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職業教育的提高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將會是學習者提高技能,掌握綜合技術,獲得知識的同時與社會相結合,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
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貫穿于一個人生活的始終,職業教育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在職業教育中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這對于解決許多職業學校學生身上素質不健全,職業道德不夠全面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將兩者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機。
3.1學校與企業改進職業者的培養模式
目前的職業學校大多實行校企合作,培養專業的人才,在職業教育中推進素質教育,就要對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改進。學校和企業可以深入的做調查,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將學生的日常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將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尤其是可以請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科學的課程設計,將兩者教育的結合實現培養出愛崗敬業、高素質和高級能的人才。例如,假設一家化工廠和化學類職業學校結合,對于企業來說,想要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需要的不僅僅是會勞動的職工,他們還需要未來的職工認可它企業的文化,對他們的技能有著很強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可能給未來企業的發展帶來科技創新的人才,為了這個目標,企業應該與學校通力合作,設計科學合理的方案,組織相關的實踐工作和激勵機制等,培養未來職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2強化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作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強調素質教育,改革傳統職業教育的方式,讓參加者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彌補自身的不足,也讓他們正確的理解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從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職場,做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綜上,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非同一般,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培養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應加強兩者之間的融合,更好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南海.對職業教育價值研究意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xx,(1):4-6.
[2]黃三平.論職業教育中的職業素質教育[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1):56-58.
[3]張恩儉.論素質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3):150-153.
[4]楊照華.論發展職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xx,(27):98-100.
職業教育論文13
1、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1.1計算機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新
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的需要以及社會計算機發展水平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在舊有的計算機職業教育當中,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內容僅僅包括了打字、辦公軟件的應用以及數據庫的應用等內容,因為在當時來講,這些內容的學習就足以幫助學生熟練地應用計算機來處理辦公室日常事物,而這也是當時的計算機應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學生只學習這些內容就足夠了。但是,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各種現代化的應用軟件層出不窮,輔助人們處理各種日常公務。因此,計算機職業教育也需要不斷地更新其內容,不斷地將這些應用拓展到教學內容當中,只有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掌握計算機專業技能,才能夠真正地應付日常的計算機辦公事務。
1.2計算機職業教育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要求提高
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開始接觸計算機,他們憑借著自學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而這些計算機技術則是我們進行計算機職業教育中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導致了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優勢不斷地喪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能力,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能夠舉一反三,而不僅僅是只會進行相應軟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計算機職業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凸顯出在即的優勢。所以,在計算機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使學生能夠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才能夠不被淘汰。計算機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文/劉振名張福峰
1.3計算機職業教育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計算機職業教育開展的目的就是培養一批應用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只有應用能力強,實際操作水平高,計算機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夠在激烈的社會崗位競爭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現在計算機職業教育所培養出來的計算機人才的應用能力并不盡如人意,很多計算機職業人才計算機應用能力并不強,在面對一些實際問題尤其是一些意外時,不能夠進行正確的處理和合理的應對,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競爭能力。同大學生相比,職業教育的學生基礎知識水平較差,同時又沒有相應的學歷,而同有社會工作經驗的人相比,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又較差,所以,計算機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揚長避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只有如此,計算機職業教育才能夠牢牢地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趨勢。
1.4計算機職業教育需要學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
隨著現代社會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感受到計算機科學技術在不斷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斷地進行新的計算機知識學習以使自己跟得上時代的發展。這是由計算機科學技術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決定的,在人們多元化需求的推動之下,計算機科學技術也在快速地朝著便捷化、實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發展。這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這給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們要想不斷地適應社會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以最終適應計算機科學技術這種快速發展變化的趨勢。
1.5計算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無縫對接
在很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都達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與高等教育開展了無縫對接。在可以預想到的將來,我們的計算機職業教育也會產生與高等教育無縫對接的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掌握從業必備的職業技能,而且還要求其能夠具有一定的學科基本素質,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計算機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就產生了計算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無縫對接的要求,通過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參加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學生能夠直接升入大學的相關專業對計算機問題進行進一步地研究,這樣,才能夠促進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科學化發展,才能夠使計算機職業教育不斷地在社會需要之下煥發出極大的生命力。
2、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2.1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更新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內容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更新計算機職業教育的內容是把握計算機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促進計算機職業教育重新煥發生機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去掉計算機職業教育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內容。計算機職業教育是一門更新較快的學科,隨著新技術的誕生,原有的技術等都會逐漸淘汰,因此,在計算機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將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內容淘汰出去。其次,將一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引進計算機職業教育的課堂。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功能強大,實際應用效果較好的計算機應用,這些應用能夠輔助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對人們的工作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計算機職業教育需要將這些應用引進課堂,向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知識。如此,學生在日后的工作當中才達到實現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學的效果,才能夠充分體現自己的專業優勢。
2.2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提高計算機職業教育中專業知識的`比例
在計算機職業教育中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計算機技術背后的原理,這樣,學生在日后進行計算機應用時才能夠知其所以然,才能夠實現舉一反三和在對舊有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和發展。首先,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注意專業知識課程和技能實踐課程的比例,改變計算機職業教育只重視技能教學而不重視專業知識教學的弊病。其次,通過各種方法開展計算機專業知識教育,徹底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水平。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有很大的難度,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地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以讓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以為其日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3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是開展計算機職業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首先,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查,了解社會崗位都要求學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進而對學生進行這些能力培訓,做到使學生與社會崗位的需求之間無縫貼合。其次,加強實訓課程的比例,使學生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包括計算機的熟練操作能力和相關的計算機使用技巧的應用等。最后,學校出面與企業簽訂計算機人才培養協議,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按照課程安排進入到企業之中進行實習,學生的實習成果由企業享有,學生畢業之后優先考慮進入到這些企業當中,而企業則負責提供實習基地等。這樣,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就能夠在充分地訓練中得到不斷地提升。
2.4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人們在職場中需要掌握的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尤為如此。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應變能力。首先,提升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雖然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快速地發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對固定的,變的只是這些原理等的呈現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讓其能夠透過計算機應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進而快速地掌握相關應用。其次,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不斷關注學科前沿、不斷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學生就能夠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遇到新的計算機問題時能夠自如應對。
2.5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設立一定的路徑使計算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無縫對接
計算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無縫對接是社會要求推動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促使計算機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無縫對接,使計算機職業人才能夠進入到高校之中進行進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計算機職業教育中開展基礎知識教育,使培養出來的計算機職業人才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滿足高等教育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其次,高?梢韵鄳胤艑拰τ嬎銠C職業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計算機職業人才能夠順利地進入到大學之中繼續接受教育。最后,高?梢酝ㄟ^開設特長班,招收特長生的形式讓計算機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進入到高校之中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完整的基礎知識學習。如此,計算機職業教育便能夠與高等教育產生無縫對接,計算機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夠擁有更加良好的素質,才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遷,計算機職業教育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人們對于計算機技術的要求,消化這些要求,進而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把握計算機職業教育的趨勢,促進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科學和快速發展。
作者:劉振名 張福峰 單位:河北工程技術高等?茖W校 滄州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論文14
論文摘要:在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既是兩種不同的教育哲學,又是兩種不同的學校制度。今天,普通教育職業化和職業教育普通化,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正確認識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有助于把握教育變革的本質,構建科學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論文關鍵詞: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關系;辨析
一般認為職業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或者說是和普通教育相對而言的。如此看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關系似乎是明晰的。然而,由于我們對什么是職業教育、什么是普通教育有著不同的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就并非像表面那樣涇渭分明。
職業教育是一個舶來品,其概念在我國素存爭議。僅就名稱而言,在20世紀就發生過三次大的爭論,即實業教育和職業教育之爭、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之爭、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之爭,其中最后一場爭論,至今仍沒有完全結束。與職業教育一樣,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是一個從西方翻譯來的詞匯,亦譯“通識教育”、“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一詞已很少使用,通識教育則多被用于指稱高等教育階段的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今天我們面臨的“職業教育”一樣,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直到1977年,美國學者還在抱怨:“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也沒有一個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的歧義”。因此,僅從字面或現有的辭書,很難正確把握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而要做到正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就需要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歷史。
一、作為兩種不同的教育哲學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近代演進成兩個對立的教育體系之前,首先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或哲學。作為教育思想或哲學的普通教育,其先驅是古典的自由教育。[2]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英文“自由”(liberal)一詞是從拉丁文liber(自由的意思)發展而來的。這種自由與近代的自由主義不一樣,它與個人在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有關。因此,自由教育只適合于與奴隸、工匠相對的“自由人”。亞里士多德是古典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全部生活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鄙俗”的,一類是“高尚”的。“鄙俗”的生活是以實用、謀利為目的的“勞作”生活;“高尚”的生活則是以深思為最高理想的閑暇生活。與此相對應,他把教育相應地也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由人”的(liberal)教育,即通常所說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一類是“非自由人”的(或“偏狹的”,illiberal)教育。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發展和德性的完善為最高目標的教育,它以“自由學科”為主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讀、寫、音樂、繪畫、哲學等。“非自由人”的教育,是指為了謀生,以領取酬金為目的,以“工匠賤業的種種技藝”為主要內容,并以專門性的、狹窄的職業技能為手段而進行的教育。用今天的眼光看,亞里士多德所謂的“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他的觀點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等級思想。自由教育的勢利傾向最突出地表現在對待職業教育的態度上。他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對立起來,并對職業教育持有非常明顯的輕蔑態度,認為“工匠賤業的種種技藝都破壞公民的身體,而領取酬金的活計會勞瘁公民并貶抑其思想”。
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衣缽,在后來的資產階級保守派的思想家和學者那里得到了繼承。19世紀公認的、最偉大權威的神學思想家和作家之一,紅衣主教牛曼(也譯作紐曼),就是當時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所謂“自由教育”,牛曼認為它的真實含義是:“首先,從語義上講,它與‘工役性’(servile,或‘奴性’)一詞相對立,‘工役性’一詞的含義,按照教義手冊的說法,指的是無心智活動參與的`體力勞動和機械作業……‘自由教育’是大學教育和紳士的特點……自由教育和自由職業是心智的、推理的、思考的活動!彼麑β殬I教育非常輕視和排斥,認為職業教育盡管有些用處,但會“縮小、貶抑人的精神力量”。他的這種態度和亞里士多德如出一轍。
雖然牛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強烈地影響了后世的思想家,并且這種影響還將會繼續持續下去,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力量的逐漸強大,一種“實用”的教育主張正在悄悄滋生。在牛曼大力提倡自由教育的同時,另一些與他同時代的重要人物如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ke)等,都對自由教育持反對意見。洛克認為,教育應該為著某種特定的目的,應該涉及具體的事物和工作。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它的價值,凡是有所花費的,都理應有所回報,所以教育和教學必需是“有用的”、“實用的”。所謂“實用的”是指“對學生將來的職業和營生手段有用”。在他看來自由教育一無所用:它不能教我們改進產品,也不能擴大我們的土地和莊園,改善我們的經濟;也不能使一個人立刻成為律師、工程師或外科醫生;也不能導致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磁學等其他任何一種學問的新發現。牛曼和洛克,這兩種對待自由教育截然相反的態度,由此拉開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曠日持久的爭論。
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主張實用的觀念,終于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潮流——實用主義哲學。杜威是實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體系傾向于把事物分成相互對立面的二元論。如把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對立起來,把職業教育和自由教育對立起來。杜威卻傾向于兩個極端之間的連續性,他反對把職業教育與所謂文雅、自由的教育對立起來,認為這是封建時代的觀念,是從前人類關系的階級構造之殘余。對于認為在初等學校甚至中等學校里開設手工訓練、藝術和科學,會貶低“廣博的自由文化”的結構的觀點,他指出“即使不會導致可悲的結果,也將是非常可笑的”,“當學術專業看作是文化或自由教育的類型時,一個機械師、一個音樂家、一個律師、一個醫生、一個農民、一個商人或者一個鐵路管理員的訓練,就會被看作純技術的和專業教育的類型。它的結果使我們到處所看到的“文化人”和“工人”的區分,理論和實踐的脫離。這種結果是他一貫反對的。杜威認為,原來那些被自由教育所排斥的職業,隨著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發展,許多已經“滲入了一種理論成分”,應該使“目前為社會所需的技術科目獲得一種人文性質”,也就是說,他認為一個人要能完全勝任工作并充分享受工作的歡樂,就應該懂得工作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心理學的、文學的、基礎藝術的各個方面?梢钥闯,在他的教育哲學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不是對立的,而是共生共存的!奥殬I是文化之根,文化乃職業之果”,這話是對他這種思想最好的概括。正象牛曼對于自由教育一樣,杜威對于職業教育(或者專業教育、專門教育)產生了巨大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 "
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反映了由18世紀末法國和美國爆發的政治革命和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所引發的傳統的政治經濟基礎的變革。這種變革迫使“那種紳士的、尖子主義的傳統處于被動地位,并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自由教育只為少數人服務的觀念”。面對這種變革,自由教育再也無法固守在傳統的xx塔里了,因為xx塔的大門,早已在工業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學革命的浪潮沖擊下轟然倒下了。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逐步強大,教育就不再可能只是為少數有閑階級服務了。就連自由教育的現代繼承者、永恒主義代表人物赫欽斯,為了維護自由教育,也不得不這樣說:“如果自由教育是適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體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個人都應該接受自由教育”。另一方面,進入19世紀后,社會生產領域越來越需要掌握實用知識的人才,古典自由教育由于自然科學具有“實用價值”而將之排除在外的主張就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了。改造自由教育,成為進步主義者的時代要求!盀榱舜_保對自由教育進行重新思考所需的靈活性,一些人把‘自由教育’這一古老稱呼還給傳統主義者,同時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號”,普通教育的名稱由此而生。經進步主義者改造為普通教育的“自由教育”,與古典的自由教育相比,至少發生了兩個深刻的變化,一個是將自由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變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另外一個是自然科學知識成為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盡管國外許多學者認為普通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個等同的概念,但這種變化畢竟是一個事實。另外,從對這兩個詞使用的選擇上來看,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保守派與進步主義兩種不同的哲學態度。
二、作為兩種不同的學校制度
從學校的產生到工業社會前綿延數千年的農業文明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教育有著同一的組織特征:緩慢的變化;教育更多的是和政治、宗教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與經濟聯系在一起;教育內容和實際生活相脫節;教育為少數特權階層子女服務等,這也就形成單一的、精英式的、以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為目的的學校制度,而廣大群眾則被排斥在正規的學校體系之外,在所謂的學徒制中接受教育。但從工業革命開始,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面向大眾、以傳播實用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逐漸進入到了正規的學校體系。
作為現代學校制度的職業教育,一般認為形成于19世紀中期以后。在中等教育階段,與文科中學主要以傳授古典的文科知識為內容、實科中學主要以傳授現代自然科學知識為內容不同,“職業教育”學校主要以傳授職業技術知識為主要內容。在高等教育階段,在傳統的大學之外,產生了各種技術學院、專門學校、短期大學等。這些中、高等的職業技術學校,雖然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和組織形式,但都把培養現代職業技術人才作為自己的任務,從而和傳統的學校有所區別。這樣,在學校制度中,就結束了有史以來“普通教育”獨霸江山的一統局面,形成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相對獨立的學校體系。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兩種不同的學校制度,在一開始就充滿著不穩定性。在等級文化傳統濃厚的歐洲形成了壁壘分明的雙軌制,即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別在不同的學校里進行;而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國,卻形成了綜合中學制度,即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所學校里同時進行。美國的綜合中學制度,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民主的價值觀和教育普及化的混合產物。在這種制度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一種不同的課程組合。因此,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邊界是模糊的。正是這種模糊性,用歐洲國家的眼光看,就會認為美國沒有職業教育。20世紀60年代,英國等傳統的歐洲國家,在教育民主化的浪潮沖擊下,也紛紛效仿美國,采用綜合中學制度,形成了一場綜合中學運動。即使把職業教育作為發展經濟秘密武器聞名于世的德國,也不得不對“雙元制”進行改造,通過增加“職業教育基礎年”等形式,來加強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溝通。 "
在高等教育階段,一方面工程技術知識開始進入以自由教育為榮的傳統大學,另一方面,新興的技術學院通過升格為技術大學,逐漸獲得了與傳統大學相同的學術地位。這種狀況,使上邊我們提到的“模糊性”的范圍不斷擴大。以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解釋職業教育的內涵時認為: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除了反映了學校制度所發生的以上變化外,還反映了普通教育內容方面不斷拓展的事實。在古典的自由教育階段,西方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七藝”(文法、邏輯、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自由教育經普通教育改造以后,自然科學知識開始進入它的領域;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使技術由前技術時代的經驗技術更多發展到今天的理論技術——技術越來越具有理論的因素。同時,科學和技術聯系越來越緊密,“科技”這一名詞成了科學和技術不可分割的有力證明。這使技術進入普通教育領域成為必然。在西方的高等學校中出現了“技術科學”科目!捌胀ń逃械募夹g教育”早已成為職業教育詞匯中一個常見的名詞。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長期以來,普通教育這個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限定了一定數目的傳統學科。但是,現在普通學科與專門學科之間的區別正在消失,直到最近還是屬于專家禁地的許多知識領域,現在已經漸漸向普通民眾開放了。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之前,我國教育體系按照功能分成四個部分,即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在中等階段,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區分是明確的:一個是綜合性的,一個是專門化的;一個是為升學服務,一個是為就業做準備。因此,職業教育和其他類別教育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異軍突起,原來明確的界限被打破了。職教界由于不滿意“高職”的現狀和不愿意把職教辦成“斷頭教育”,出現了在學制上把“高職”擴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從而建立一個完全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體系的訴求。這就使“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或者“哪一部分是職業教育、哪一部分是普通教育”成了需要討論的問題。
對于我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否應該分裂為相平行的兩種不同的學校制度,需要弄清一個概念:何謂“普通高等教育”?現在我們習慣上把普通高校納入普通教育體系,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和“高等職業教育”相對立的概念。然而,實際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是兩回事,和高等職業教育相對應的概念,應該是“高等普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次序問題。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還需回過頭去看看到底什么是普通教育?第一個把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聯系在一起的帕卡德教授,在談到普通教育的來源時寫到:“我們預計給青年一種general 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边@是普通教育最初被賦予的涵義。一位研究普通教育的學者,在總結了國外50余種概念后,對普通教育(通識教育)作了一個概括:就性質而言,普通教育(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普通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普通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
根據以上概括,普通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從性質上看是一種非專業性教育。和普通教育對應的詞通常有兩個:一個是專業教育(高等教育階段),另一個是職業教育(中等教育階段)。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學習前蘇聯的結果,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模式。培養各種專業人才成為高等學校的教學目標。這和西方的通才模式明顯不同。《教育大辭典》對專業是如此界定的:“所謂專業,指培養學生的各個專門領域,它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劃分的。高等學校據此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進行招生、教學、分配等項工作,為國家培養、輸送所需的各種專門人才;學生亦按此學習,形成自己在某一專門領域的特長,為未來的職業活動做準備!币虼,無論是從國外關于普通教育的見解,還是我國關于“專業”的界定看,按照西方的文化,或許存在著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的爭議,但毫無疑問,我國的高等教育肯定不是普通教育。也許,在西方存在著“高等普通教育”的學校形式,因為西方有專門施行普通教育的學校:文理學院。然而,在高等教育高度專業化的我國,到目前為止,普通教育還只能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普通高等教育”,最初對應的是廣播電視大學、夜大學、職業大學等成人高等學校。它們之間的區分,更多是行政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明顯特征在于,它在招生和分配上被納入到國家的正規體系,而成人高校則沒有。因而,普通和非普通最恰切的含義應該是“正規”和“非正規”。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誤用,反映了我們對普通教育認識上的模糊。也許有人會說,高等教育的某些專業是普通教育,比如說英語專業。持這種觀點者,還是沒有準確理解普通教育的內涵。與專業教育相對,普通教育除了具有基礎性這一特質外,還有一個重要特質就是“綜合性”。在英語里,general除了有“全面的、普遍的、一般的”含義外,還解作“不限于(人的、事物的、時間的)一部分的”、“綜合性的”。也就是說,普通教育是指一組具有內在聯系的科目,而不是某一個學科。單從任何一個學科而言,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也可是是職業教育或者專業教育的。比如:對于一個研究生而言,同樣是接受英語教育,如果是為了學習和交流,可以歸為普通教育,如果是為了英語教學,則實質上是屬于職業教育。
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那么,該如何看待高等職業教育呢?著名的職教專家石偉平先生是這樣評價“高職”的:“‘高職’,系‘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之全稱也,它極可能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創造。我從事職教研究多年來,從未在國外的文獻中看到或在國際交流中聽到這樣的表述……我們今天所談的‘高職’大概是西方的‘高等專業技術教育’……照此理解,今天所談的“高職”,在我國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新的職教現象或形態,其實踐活動在我國‘早已存在’。我國的專科教育、工科、應用性專業學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可歸于此類。只不過我們過去沒用‘高職’這個詞罷了!逼鋵崳覈母叩冉逃裏o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狹隘的職業教育?梢哉f我國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個同質的連續體。職業學?梢哉f是高等學校的初級形式,高等學校也可以說是職業學校的高級階段,兩者只有量級的不同而沒有本質的差別。因此,所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個平行體系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所謂的“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偽概念。
三、變化的趨勢
總之,從最近的跡象看,無論是作為教育哲學,還是作為學校制度,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都出現了融合的趨勢。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離和對立,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必須攜手并進”成為一種主流的觀點,經歷了不過短短數十年的時間。進一步發展的趨向是“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的區別將逐漸消失”。原來的片面的教育將變成“多種價值的教育”:“不同類型的教學——普通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專業的教學——之間的那種嚴格的區別必須廢除,而教育從初等階段到中等階段,必須同時成為理論的、技術的、實踐的和手工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正是反映了這一趨勢。
當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的趨勢要完全變成現實,還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特別是在以應試教育為主導格局的我國,作為兩種不同的學校制度,在一定時期內,中等教育階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立的狀況難以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強調“普通教育職業化”,而且要強調“職業教育普通化”,以便使這兩種教育朝著相互結合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與此相反。只有如此,才能準確把握現代教育變革的本質,科學構建既面向未來又符合我國實際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論文15
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使教育越出了舊有的傳統邊界,朝向關照整個社會以及社會中每個個人終身成長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必然改變舊有的教學理念,這種改變意味著教學向學習的轉換,學習化社會,正是在這種轉換中悄然到來了!皩W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的自己的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重要特征,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的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憋@然,教育面臨著適應與改造的必然選擇,適應學習化社會,改造教育自身。
職業教育,作為尚沒有厚重的傳統卻經歷了不少坎坷的一類教育,該如何適應又如何改造呢?筆者認為,倘若多一些反思,少一些因循,職業教育或許會比其他類型的教育更多一些積極改造的優勢。
一、挑戰從來就是發展的機遇
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于任何教育都意味著一種時代的挑戰,同時,它也提供給教育以積極適應或消極適應的雙向抉擇的開闊背景,積極適應即可能化挑戰為機遇,消極適應則可能陷自身于被動,以至錯失良機。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由于傳統的和現實發展中的諸多原因,從外顯的層面來看,適應學習化社會的改造,至少面臨著雙重困境:原本的局限于“職業”的技術性乃至工具性的保守因循狀況很難突破,現實的高等教育發展與普通高中改造已成兩面夾擊之勢。但從內隱的層面來看,理工科大學的改革以及專業學位教育的興起,都是在求實求是的思路上關注著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現代人才規格;而普通高中的改革也決非離職業和技術更遠,而是不約而同地借鑒著職業教育的他山之石。職業教育在此種形勢下,如果消極退守步步為營或許就是竭澤而漁之路,但換個思路積極進取,張揚優勢以求新形勢下的特色創新,雙向拓展兼顧向高等職業教育提升也向普通高中融通,則未必創造不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展格局。韓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曾經經歷過80年代滑坡、90年代回升的一段變革,盡管有政府優惠政策支持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它必然同時以積極適應的創新功能支持了這種支持。而時下與學習化社會到來相適應的社會發展觀、職業觀、自主建構的學習觀正在被人們逐步接受,這至少給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學習者素質方面的新的有潛力的基礎條件。
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挑戰和機遇,集中體現在對“職業”的限制性理解上,“技術”則給職業更增加了一層限制,重技而輕術的慣性思維則把這種限制詮釋得具有了操作性的工具色彩,由此,職業教育就成了培養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從理論上說,這不正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發展的理想、也與我們的教育目的高度一致的教育嗎?然而從我們厚重的勞心者治人、勞心者冶于人的陳腐理念來看,這卻隱蘊著一種低人一等的判斷。如果我們以求是的精神來對此進行解釋,就只能基于實事求是的始點,逐步導向理想,而不是與此相反。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它所倡導的一系列的新教育理念,使我們有理由認為,職業教育的適應與改造,完全可以超越“職業”,進行非職業的反思和非職業的拓展,否則,我們很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創造出具有真正適應性的發展空間。
挑戰,由此就可能展現給我們機遇:開放的文化氛圍創造著寬泛的職業選擇機會,而且它是變動不居的和可持續發展的,它迫使職業教育掙脫職業約束,超越面向過云被動適應的職業局限,確立前瞻性的普適性的創新思路。束縛,正在成為職業教育必須拋棄的鎖鏈;學習化社會的精神是學習,學習是種非常個人化的行為,無論它呈現現何種形式的閃容,都將與傳統意義上的訓練大相徑庭。職業教育原本就不像普通教育那樣與生活疏離,它因此在學習化社會中會獲得極大的寬松;學習化社會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把它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人主體的自主覺醒與覺悟必將突破傳統意義上的職業的性質,當職業不再成為人的生命強索的代價的情況下,職業教育也將有條件步入滿足社會需要并支持個人選擇的發展境界。
二、走向培養完滿人格的教育
學習化社會顯然是支持著完滿人格成長的社會,而現實的教育卻往往使人“在各方面都遇到分裂、緊張和不協調狀態”,過分專業化的訓練目的制造著人格的分裂,致使“一個人的理智認識方面已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忽視;不是被還原到一種胚胎狀態,就是隨它在無政府狀態下發展。為了科學研究和專門化的需要,對許多青年人原來應該進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養被弄得殘缺不全。”職業教育的專門化似乎比其地教育還更突出,它的技術的可操作性以及職業規定性似乎更多了些分裂人格的保守特征,它因此似乎距離走向完滿人格的教育更遠、更少現實基礎。然而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種缺乏根據的判斷,它或許依據了某些事實,但是卻沒有透過事實追問其深層的發展條件。如果我們確信“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那么,職業教育就可以有優越的理由,選擇走向培養完滿人格教育的改造之路。
有理由認為,職業教育在其質的規定性上,很接近培養完滿人格的教育,因為它與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的主張,有著內在的契合,只是由于人們的誤解、也由于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中的偏執,才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其發展的優勢。其實,早在歐洲的實科學校順應社會潮流蓬勃興起的時候,就已經在建構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職教模式了,保守的傳統文法學校教育的弊端也已經充分顯示出來;至于后來發生在歐洲的雙軌制教育,如果從歷史的淵源來辯析,它們在關于人發展的全面性或完滿性方面的得失利弊,也不難進行判斷;前蘇聯的教育明顯是超越雙軌制的,或者說,是兼有兩者之長而避兩者之短的,至少從理念上,它在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又有推進。我國的職業教育盡管與普通教育并行發展,但卻從來都是依循著和而不同宗旨的,這個和,正是教育目的論精神的高度一致,這個不同,則是職業性和實踐性的規格不同。時下,當應試教育百般困惑著普通教育并實質性的異化著它的目的論精神的情況下,可以認為職業教育的優勢正在獲得張揚。
跟著考試走的應試教育,似乎很難感悟到學習化社會的嚴峻挑戰,普通學校教育關注人的完滿性發展,因此幾乎成了一種虛擬的理念。跟著社會發展走的職業教育就全然不同了,它對學習化社會到來的每一步進展,都會反映得十分敏感,因此,如果超越些虛假的形式,必將展示出走向培養完滿價格的職業教育。當然,我們必須指出,那種局限于職業的、急功近利性甚至僵化工具性的職業教育,是肢解了全面發展理想目標的、甚至是關照到現代生產勞動卻失落了“教育”的職業教育,盡管它可能僥幸獲得某些職業適應性的成功,甚至會發生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暫時的虛假繁榮,也依然必須力行調整。
三、應對最大的職業流動性
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意味著具有最大的職業流動性的人才培養格局正在形成,這種格局不僅要求教育必須使學習者為掌握各種技術奠定牢固的知識基礎,還要求學!氨仨毰囵B學主的心理功能并激發其創造精神,幫助他理解一些科學原理并訓練他有應用這些原理的能力;幫助他培養普通的技能并鼓勵他對工作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風。”這種要求意味著人才規格的改變,這種改變正是基于職業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又與科學技術的變動不居的進步密切相關,由此,我們必須理智地來研究教育的適應與改造問題,因為因循舊有的教育經驗已經不可能訓練出適應職業流動性的人才了。
這種舊有的教育經驗并非指過時的課程內容、滯后的技術工藝,而是體現于目標觀念方法論等更深刻的層面。因此,那種僅僅建立在更新課程與教材、調整專業等基礎上的改造,充其量只是以舊思維駕馭新內容試圖達到新目標的改造,它超越不了治標不治本的局限性。然而,我們不得不指出的是,時下的職業教育乃至各類教育的改革,通常會陷入這種局限性之中卻又難得覺悟,許多職業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都在令人遺憾地展示著這種局限,可以認為這終究適應不了學習化社會的職業流動性需要。在學習化社會里,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是:為人們投入工作和實際生活作準備的教育,其目的應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養成能夠適應多種多樣的職務,不斷地發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斷改進的生產方法和工作條件,而較少地注意到訓練他專門從事某一項手藝或某一種專業實踐。這種教育應該幫助青年人在謀求職業時有最適度的流動性,便于他從一個職業轉換到另一個職業或從一個職業的一部分轉換到另一部分。對此,我們的職業教育改造必須有適應性思考,我們的教育思維,必須關注的是變化與發展的動態機制,而不能局限于關注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與發展,更不能只盯著變化與發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職業教育改造因此必須確立素質教育的目標,這決不只是增加全面性的課程問題,而是把教育和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能夠適應職業流動性的基本品質。并且,從教育和教學的理念來看,我們應當把無論何種職業的或專業的知識技藝的訓練都作為培養其基本品質的素材或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目的。其實,如果我們審慎地重溫馬克思主義關于綜合技術教育的有關文獻,應當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主張的就是這樣的觀點,無論是他們對技術之“綜合”的關注,還是有關教授“工藝學”的主張,或者是培養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和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的全面發展人才的理想,都可以作出有力的證明。由此,職業教育改造可有以下判斷: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職業教育必須關注職業流動性,因此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寬泛的職業適應性的高素質人才,超越傳統的一技之長的人才規格理念,也超越那種僅限于課程更新或開辟新專業的狹隘辦學思路;職業教育追求素質目標,具有比其他類型教育的更多優勢基礎,也具有更直接的社會適應性價值;這種改造最貼切地滿足了趨向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想。
四、拓展新的開放式的發展空間
學習化社會是開放的,許多舊有的保守的教育理念都將受到挑戰,不同類型的甚至不同層次的教育之間的界限都將被淡化,職業教育因此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在抉擇適應與改造思路的情況下,職業教育真正能夠理智地超越職業乃至專業技術的框限,那么,可以認為,它將釋放出驕人的張力。
向普通教育融匯的拓展。這可能正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種優勢傳統,它在學習化社會到來之際,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因為,當最大的職業流動性的社會需求狀況得以彰顯,原有的職業局限性就變得寬容了。而與此同時,普通教育也正在發生著擴大化的演變。國際教育組織的建議認為:“普通的、科學的、技術的和專業的教學之間的那種嚴格的區分必須加以廢除;而教育,從初等階段到中等階段,必須同時成為理論的、技術的、實踐的和手工的教育”,這是因為“現在普通學科與專門學科之間的區別正在消失,直到最近還是屬于專家禁地的許多知識領域,現在已經漸漸向普通文化開放了”。這實際上可以認為,當學習化社會的普通教育獲得擴大演變的時候,它同時也意味著在發展技術教育方面的必然拓展,而職業教育的普通化也將成為必然趨勢。職業教育(主要是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之間的融通、它們之間的區別趨向消失,可能會產生以下影響: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失度問題。因為社會進步必然導致義務教育向初中后的延伸,職業教育所需要的普通教育基礎也會與這種延伸趨向一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尤其是它的規模必須適度,職業教育普通化自然拓展了自己的雙向適應性;為高等職業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院校提供優質生源。因為趨向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必將同時改變其與普通職業勞動之間的關系,腦體分工的逐步淡化必將使陳腐理念中的職業教育的某些劣勢演繹為優勢。何況,職業教育中所創造的“基礎”是否真如人們的迂腐成見一樣“缺乏后勁”還是個有待于未來實踐檢驗的判斷;更為重要的是,這從根本上適應著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乃至學習化社會。
向高等職業教育的拓展。向普通教育融匯的拓展實際上同時寬松了職業教育原有的優勢,職業的、專業的、技術的諸多領域都將遭遇到重新抉擇發展路向的問題,或向較低層次退守,或向較高層次提升。鑒于許多職業學校已有豐富的高中后教育的經驗,還鑒于學習化社會正在逐步淡化的學校間某些區別,以及校際交流校際聯合的教育形勢,因此,部分職業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向高等職業教育拓展已經成為可能。在學習化社會所創造的教育與相同學科專業的普通高等教育之間,那種所謂操作性技術性與理論性學術性的涇渭分明的關系,只能日趨淡化,而它們趨上與趨下的雙向拓展,可能從不同的始點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由中等向高等拓展的依托。
向職業繼續教育和成人基礎教育的拓展。在教師繼續教育的比較完整有序的系統中,以教師進修學校為主要承擔者的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以省市教育學院為主要承擔者的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還有師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已經創造了層次清楚完整的、學歷的和非學歷的教育體系。相形之下,職業教育就遠沒有如此的發展,或者,職業學校并沒有在相應的發展中釋放其巨大的潛力,反而有相當多的從業者的繼續教育是在并沒有太多職業或專業含量的情況下獲得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刻反思我們的職業繼續教育資源,包括設備類的技術資源還有懂實踐的教師資源,充分使用這些資源,拓展職業繼續教育。
職業繼續教育,這從教育分類來看,應歸屬于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這在學習化社會的教育理念中是被作為一切教育的最高形式的,因為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畢竟最終是以成人為對象的,就此也可以認為,職業教育的拓展必須百倍地關注成人。而成人基礎教育,在學習化社會,可能是一個具有了嶄新意義的又意味著相當廣延性的提法,它是面向成人的又是基礎性的。以往,相對單純的成人基礎教育主要定位于掃盲,而今尤其是在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的條件下,掃盲沒有理由不與職業教育聯系起來。因此,職業教育適應學習化社會的改造有必要考慮新的策略:農村的掃盲應當納入與農村成人職業環境以及改造職業環境相一致的職業教育體系,逐步趨向于有現代職業特色的基礎教育,這種教育不僅應當超越傳統的讀寫算一類定式,而且應當追求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也就是在基礎層次之上的發展空;城市里的成人基礎教育應與城市成人職業環境一致,職業學校有充分的條件和責任向涌入城市的外來人力資源提供城市職業需要的、也是外來人力資源自身渴望獲得的成人基礎教育,這種教育的職業特色所可能做出的社會貢獻不言而喻,但職業教育自身在其問必將獲得的無限生機和活力也不容忽視;隨著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在入學年齡、修業年限、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寬松政策的相繼推出,職業教育必將以其諸多的優勢特色為更普遍意義上的公民素質提高,做出新的貢獻。
【職業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職業教育教學論文07-28
職業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論文02-23
職業教育教學論文14篇【優秀】07-20
美國職業教育形式與職業教育項目12-10
淺談職業教育的發展12-10
感受新西蘭成熟的職業教育12-08
職業教育數學教學初探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