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與厭學的探析及教育策略的論文
【摘要】本文論述了“樂學”的內涵,并結合當前社會中學生厭學的現狀和原因,對如何實施“樂學”教育進行了初步探索。從調整教育觀念,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減少學習焦慮程度;創造樂學小環境,人際關系零距離;提供參與機會,體驗快樂學習;創設樂學情景,實施快樂教學等方面論述了如何樂學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樂學 厭學 教育
1 “樂學”的內涵
中國古代教育家對樂于學習早有認識和提倡。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好之、樂之,這就把樂于學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此外,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入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正表達了這種樂學的境界。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中斷言:“不改其樂,正謂不改其好學之樂……樂其有得于己也。”在劉先生看來,此“樂”源自于“學”,但其重點強調學習結果(有得于己)之樂。錢穆直言:“所學即學其樂,所樂亦樂其學。”這里“學其樂”實則可以理解為學中自有樂,是過程之樂,而“樂其學”是因學而樂,是結果之樂。明代學者王心齋所寫的《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更是從哲理高度闡述了快樂心理與高效學習的辯證關系,視“樂”與“學”為有機的整體。
2 學生厭學的現象及原因
2.1 直接原因——課業負擔過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做的系列調查研究顯示,91.7%的中、小學生父母希望孩子獲得大專以上學歷,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另外,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前15名,這樣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大多數父母非常重視和關心孩子的學習,經常輔導、檢查功課、布置額外的作業。調查發現,65%的中小學生父母給孩子布置過學校以外的作業,其中,88.4%的小學生父母給孩子布置過額外的作業,50.9%的中學生父母給孩子布置過額外作業。
2.2 間接原因——把孩子當成一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曾提到:“中國兒童教育的癥結集中體現在大包大攬和高期望值上,而這兩點又都可以歸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和寵愛。”這番話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如果是父母灌輸給孩子從小要關心時政是一種悲哀,給孩子灌輸太多和他們年齡不相符的東西勢必給孩子造成過多的壓力。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延長班、繁重的課業使得孩子沒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父母甚至不敢給自己孩子哪怕每天一小時的自由時間,原因是孩子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其他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是10個小時,那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學習10個小時才行,除非自己的孩子智商比別的孩子高,但是這種假設成立的機率微乎其微。父母完全把孩子的將來當成是一場,而父母和老師則成為這場的幫兇。
3 “樂學”的教育策略
3.1 調整教育觀念,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首先要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教師的備課、上課及課外輔導等環節,既要考慮學生知識的接受,更要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的提高。其次,建立教師與學生的平等意識,教師要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和諧關系,學生不再是被批評管教的對象,而是教學的伙伴,是教與學的共同體。第三,建立學生平等意識,但對學生要差別化對待。
所謂平等,即無論什么學生,人格平等,都是人,都可以成為一定的人才;所謂差別對待,這就要求教師對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標準,有了這樣的前提,每位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才可能得以保障,樂學才有了產生的土壤。
3.2 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減少學習焦慮程度。自我效能是人對自己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和判斷。自我效能能影響行為的結果并轉化為先行因素,從而對行為發生產生積極作用,讓人確信自己通過行為能夠成功并帶來預想的結果。此外,焦慮也是學生不能樂學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當前應試教育、惡性競爭、考試多、學業重、壓力大等導致學生焦慮感空前攀升,惡*事件頻出。因此,教師在努力樂教的同時,應盡量減少考試排名對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掌握較專業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技能,做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傾訴的對象。
3.3 創造樂學小環境,人際關系零距離。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人際關系零距離,是學生樂學的重要條件。教者把學生看作朋友,視為伙伴,從宣布“上課”向學生問好開始,到師生互動中的.每一個眼神、表情、話語、舉動都表現出一種寬松和諧、相互信賴,學生自然會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例如英國有位教師利用“信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位老師利用兒童對信件的好奇心理,用迷你“信箱”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開展學生給老師、同學寫信的活動。信件的內容可以是對某個人的看法,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讓對方知道的其他信息。學生們把寫好的信一封封投進美麗的信箱中,把自己渴望被人了解,也渴望了解別人的心愿投了進去。
3.4 提供參與機會,體驗快樂學習。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的傳遞給他們。學生只有拋開被動的壓抑學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學習,做課堂和學習的主人,才能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獲得探究和創造的享受。因此,學校應提供這樣的平臺,如開設手工課、科技興趣小組、小組學習討論、擂臺辯論、游戲、課本劇表演、網上沖浪、主頁制作等。相信學生、發動學生,讓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就能獲得樂教、樂學的效果。
3.5 創設樂學情境,實施快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造輕松和諧的情境是使學生樂學的有效手段。因為情境的作用在于讓學生具有開朗、活潑、進取、向上的心境,以此產生強有力的樂學“磁場”。如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勿用置疑,學生感覺到新鮮有趣,樂在其中。這是因為現代多媒體技術,能把生動的圖像、清晰的文字和優美的聲音合為一體并顯示在屏幕上,影音結合、動靜結合。另外,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學生都處在樂學狀態之中。例如:讓同學互動,“仿用句式”課堂上,教師寫出“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演盡人間悲歡離合”,讓學生以這句話為例,分別用“家庭”、“課堂”開頭,各仿用幾句話,組成排比句。教師首先讓學生自找學習伙伴探究例句,明白了這個句子使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讓人感到句子生動有趣。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大家議得好,再想想可抓住什么特點去仿用?”學生說: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變地用到要仿寫的話中,因為排比句中至少應該有三個排比項,在保證頂針、排比的格式前提下把“小、大”用到仿句中。可見學生的互動學習真是讓人刮目相看。學生的樂學情緒調動起來了,例句的特點在互動中找了出來,仿用句也就很快互動出來了:“課堂小人生,人生大課堂,展現人間喜怒哀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嘗盡生活酸甜苦辣”——這種互動式樂學句子,意味著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允許學生大膽創造,學生怎么不樂學呢。
參考文獻
1 張連慈.試論樂學教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j],2010.3
2 畢昌萍.論語的“樂學論”解讀.學術探索[j],2010.3
3 卓振宏.使學生樂學的四大關鍵.走進新課程[j],2007.2
【樂學與厭學的探析及教育策略的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快樂體育教學變厭學為樂學論文07-13
高校校園媒體的發展策略探析論文12-29
工程造價管理策略探析論文01-17
我國網絡營銷策略的探析論文01-18
我國網絡營銷策略探析論文01-18
中職體育教學提升策略探析論文04-20
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有效整合的策略探析論文05-24
職業學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教學策略探析論文12-23
體育課創新策略探析論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