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距探折的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農村中小學辦學經費的相對不足,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管理缺失,學生學習時間嚴重不足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管理體制等。
〔關鍵詞〕城鄉基礎教育 農村中小學質量 差距
由于我國城鄉經濟長期存在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基礎教育在質量上存在較大差距,即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質量比城市中小學的教育質量要低。這種差異是一種教育不公平現象。這種不公平,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深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縮小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距,解決好城鄉教育不公平現象,對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異現象
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現象反映出來:一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全國一流大學中近10年來的學生人數的構成中,來自農村的學生人數遠比來自城市的學生人數要少,尤其是文科專業更為突出;二是近幾年來“211”、“985”高校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所占的比例更少,顯示農村學生不僅“全才”少,而且特長生也少;三是中小學舍近求遠求學的越來越多,農村的家長將小孩送到縣城里的學校就讀,縣城里的家長將小孩送到省會城市就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事實上,城鄉中小學教育質量確實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語文、英語、美術、藝術等學科成績的差距更加明顯。大學教師對城鄉學生表現出來的差距深有體會,在校大學生中,農村學生學業成績好的,往往突出在數理化方面,而綜合素質比城市學生明顯要弱,來自農村的學生參加文藝隊、運動隊以及各種文化社團的人數遠比來自城市的學生要少。
二、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中小學辦學經費的相對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也得到了逐年增加,全國財政教育經費從1978年7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75億元,增長達到151.58倍,年均增長率達17.6%,并且明顯高于同期財政支出14.6%的增幅。教育已成為我國第一公共財政支出。教育經費的逐年增加,大大改善了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特別是為了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義務教育還采取了一些重要舉措,對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條件,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總的來看,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短缺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辦公經費捉襟見肘。受經費限制,農村學校很少開展比較大型的教研活動,教師上課仍是傳統的方式,大多數教師沒有到縣市以外學習的機會。農村學校普遍教學設施簡陋,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圖書、語言設備等與城市中小學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多數學校沒有語音室,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實驗室儀器比較簡單,圖書室的圖書也較少,有些學校的圖書還是城市學校捐獻的。
(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到目前為止,農村中小學教師仍然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影響教育質量:一是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有許多是由民辦教師轉正補充的,這部分教師大多是20世紀70年代的初、高中畢業生,年齡已超過50歲,雖然有些通過教師進修學校進修取得了大專文憑,但知識老化現象依然突出,他們所積累的知識和教學經驗與新課改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二是學習條件差。農村教師往往除了教科書和每一科一本教學參考書外,很少再有其他的學習資料;學校一般沒有給教師配備計算機,因而很少上網查資料;由于經費的限制,教師外出學習和教研活動的機會很少。三是流動性大。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動的主力軍是有大學文憑的中青年教師,他們不滿足于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的工作環境而離開,從而造成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四是教師數量短缺,結構不合理。農村學校教師隊伍中,除了年齡結構、職稱結構不合理外,還有學科結構不合理。〔1〕雖然教師數量是按照師生比分配的,但由于農村學校學生基數少,因而按學科來分教師往往數量不夠,一些教師甚至不得不包攬了一個班的全部課程。即使是學生規模較大的鄉鎮中學也往往缺英語、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學科教師。
農村教師隊伍的薄弱,導致了城鄉教育質量的差異,尤其是語文、英語、美術、音樂等學科以及綜合素質的差距更加明顯。
(三)管理缺失
2001年以來,各地在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過程中,普遍實行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鄉(鎮)中心校(總校)和學校三級管理的體制。它是在上世紀以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區和學校三級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改革的,改革后將減下來的管理人員充實到學校中去,并且縮短了管理到教學的距離,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對鄉鎮數量過多、鄉鎮人數過少的縣,又出現了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即造成了鄉(鎮)中心校(總校)數量及管理人員過多的問題。由于編制緊缺,加上受人口限制,在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過程中,難以按照標準化學校的建設要求制定規劃,更難以實現教師配備的學科專任化,使校際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并且大都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中心校的性質和定位不明確;二是鄉鎮中心校的帶動、輻射能力不強。中心校的校長要身兼兩職,既是中心校的校長,又是該鄉鎮所有學校即聯校的校長,負責對該鄉鎮所有學校的管理工作。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聯校校長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突出了中心校的地位,在上級扶持、師資配備方面,中心校都優先其他學校;在內部管理方面,中心校較其他學校規范、有序,而其他學校被邊緣化,形成了新的中小學教育不平衡、不協調發展的狀況。
(四)學生學習時間嚴重不足
隨著農村小學生人數的逐年減少,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在不斷地調整。這種調整主要是撤消學生數過少的學校,將教師、學生及辦學資源相對集中,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其效率。由于農戶居住十分分散,有些學生家庭離學校10多公里,這給學生上學造成了相當的不便。為了解決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上級管理部門要求學生寄宿。然而,由于許多學校在宿舍、伙食及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一些學校至今學生只能走讀,有些學校原來曾辦過住宿,后來也改為了走讀。因而總的來說,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的學習時間要短。農村學生本來基礎就差,許多家長還要忙于生計而對孩子的學習疏于督促(特別是留守兒童更是如此),于是學生放學后自覺學習的很少,對于家庭作業也是隨便應付。因此,無論是在校時間,還是在家時間,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的學習時間要少許多。
以上各種因素,導致了農村中小學教育往往只能是應付式的,特別是一些小學只重視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其他學科根本不重視,有些甚至沒有開設,根本沒有條件重視素質教育。
三、解決城鄉基礎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加大經費投入
要改變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最根本的是解決經費的瓶頸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目標。要做到優先發展教育,就必須優先發展基礎教育,特別要做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因此,在安排教育經費投入時,要優先考慮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對農村義務階段教育的投入,應采取多途徑。首先是要加大財政撥款,因為目前中小學教育相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來說,其辦學經費遠比這兩類學校更顯不足。這是因為財政撥款是中小學辦學經費的唯一來源,而普通高等院校和各類職業院校還可以通過收取學費、科技創收和企業贊助等多途徑籌措教育經費。因此,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在現有基礎上應該適當提高基礎教育的比例;在基礎教育內部的財政撥款方面,應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二是繼續加大推行希望工程力度,特別是鼓勵企業和個人支持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并擴大支持面,對于大力支持農村教育的企業,在政策上可重點扶持。各級電視報刊等媒體也要多舉辦支教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農村教育事業。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應是努力建設一支數量、結構和改革·發展16等方面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
在數量方面,主要對學生數較少的山區學校適當多配教師,解決教師上合班課或一人包教一個班所有學科課程的現象。
在教師結構方面,要解決英語、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不足的問題。在教師整體素質方面,應全面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從外部因素來看:首先,要充分激發教師敬業愛崗的熱情。教師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心理需求是激發工作熱情的重要因素。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經濟待遇、文化生活與城市同類教師相比還有差距,而經濟待遇是影響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外流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全面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經濟待遇。可以進行分配制度改革,實行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制,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業績突出的教師尤其是工作條件艱苦的山區教師,其實際收入應比城市同類教師高出20%左右。其次,要創造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條件和環境。要通過培養、培訓、教研活動等形式促使農村教師整體水平以及教師個人全面素質的提高。要切實解決好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問題,并給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機會,創造有利于教師學習和成長的條件。
從教師自身因素來看:首先,教師要增強專業發展的主體性意識。由于農村學校的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農村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如果不在主體的自我規范和自我超越方面取得突破,就難以實現本質性發展和突破。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習機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利用網絡學習是最經濟、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農村教師可以查閱同行們的教育博客,學習同行們所撰寫的教學體會、教學經驗、教學反思等,了解全國各地中小學的教學情況,并與他們進行交流;另一方面,農村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心得、教學經驗、教學反思等貼于教育博客中。
通過廣泛地與同行們交流,開闊眼界,激蕩思維,取長補短,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近幾年來,許多市縣積極推行了支教活動,即城市和縣城學校選派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有些地方還規定城市和縣城學校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以上才能晉升中級或高級職稱。這一措施對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學校只派年輕教師,有些教師在支教期間,只是隨便應付,因而,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要想使支教產生實際性的影響,必須選派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支教教師不僅承擔一定的教課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對被支教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不斷完善管理體制
目前,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由于縣以下農村中小學數量多、地理分布廣,由縣教育局直接全面管理比較困難,因此,一般都設置了在縣教育局領導下的分片管理的二級機構,即普遍實行了以縣為主,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鄉(鎮)中心校(總校)和學校三級管理的體制。由于我國一些農村鄉(鎮)規模過小,教師編制緊缺,再加上受人口限制,在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過程中,難以按照標準化學校的建設要求制定規劃,更難以實現教師配備的學科專任化,使校際間的差距不斷拉大。
特別是中心校管理層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對其他中小學管理甚少,從而出現了管理缺失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縣域教育三級管理體制進行理順和完善,可以將鄉(鎮)中心校(總校)轉變為學區中心校的管理體制。即撤銷鄉鎮中心學校,成立農村學區中心校,取消學區內其他義務教育學校的法人建制,并成立農村學區管理辦公室,管理若干所學區中心校,形成新的縣級教育部門———農村學區管理辦公室———農村學區中心校三級農村教育管理體制。
學區中心校所管轄的區域為小學區,學區管理辦公室所管轄的區域為大學區。只有中心校和縣教育局直管的中小學為法人單位,其他中小學都為中心校的組成部分,這樣,法人制學校大為減少,有利于對中心校區域內中小學的管理,有利于按照標準化學校建設要求制定規劃,從而達到實現教師配備的學科專任化,使校際間的差距逐步縮小。
同時,要加強教育督導工作,確保農村教育各項政策和各項措施的落實。特別是要全面推行學前班制度,確保城鄉小學入學起點的基本一致。
此外,還應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原則,應根據農村學生實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而提出合理要求。要求過高,則會使大多數學生學習困難;要求過低,則不利于與高等教育銜接。教學內容應適當增加農村題材,以激發農村學生的學生興趣。在課程改革的同時,高考內容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即增加農村方面題材的內容,以引導課程改革對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
【我國城鄉基礎教育質量差距探折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議我國城鄉教育差距04-30
縮小城鄉差距04-29
國際貿易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畢業論文04-29
我國城鄉空間生態規劃新思路論文05-01
關于我國的法律移植問題淺探論文05-01
城鄉收入差距的計量分析04-26
我國城鄉教師單向流動分析論文05-02
推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初探論文05-02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論文05-02
小康社會時期我國社會體育的城鄉差異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