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新課標指導下的古詩教學
古詩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由于古典詩歌離我們年代較遠,大多有著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充滿著動人的詩情畫意。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很難把握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語言魅力。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辦,學生就會興趣寡然,更談不上去體味挖掘詩的音樂美、竟境美和語言美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讀古典詩歌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咀嚼、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詩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詩的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詩歌的音樂美,讓學生自主誦讀,發揮其主動性。
古典詩歌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諧的節奏。正是因為詩的語言凝練精辟,具有悅耳的音樂美,因此誦讀就成了我們破解古詩的首要任務。
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誦讀方式,或聽讀、或范讀、或領讀、或齊讀。初步朗讀,讀準詩的節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全詩,做到停頓正確。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正確停頓、富有節奏的朗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誦讀方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音節語句的聲調節奏及其變讀,真正體現詩句朗讀中的音樂美,它包括糾正學生的讀音,適時講解古詩的押韻、平仄,以便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和語勢。讀準詩句的節奏,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讀出語氣和語勢,則有利于體會古詩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詩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把握詩歌的意境美,讓學生開拓想象,發展其創造性。
古典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我們常說的詩歌的意境正是詩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認識和情緒體驗,王國維《人間詞話》“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說的也便是詩的“意境”。
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的,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閱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所提供的信息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單調的悲涼秋景,而它要表現的則是作者遠在天涯、愁腸欲斷的情懷。這個意境是通過枯藤、老樹等九個事物所感悟到的,這種感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啟發學生想象,即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中浮現加工,展現一幅立體的畫面,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
詩中的想象當然也需通過學生的誦讀來實現,教師大可放開手腳,讓學生在讀中譯出詩文,對詩中的情與景進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對詩文不加限制的改寫、描摹。那時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會躍然紙上,然后教師鼓勵學生當堂竟說。如《錢塘湖春行》一詩,有的學生這樣描繪: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貼近湖面,鶯在有陽光照到的樹上飛鳴,輕巧的燕子銜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綻令人眼花瞭亂,是綠茵的草長得可沒馬蹄……當學生能夠當堂聯想、想象到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面時便
[1] [2]
【試論新課標指導下的古詩教學】相關文章:
新課標指導下的音樂教學04-29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04-26
新課標理論指導下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04-27
新課標下小學古詩教學略論05-01
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的古詩詞鑒賞教學04-29
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04-30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外拓展策略選擇04-30
語境指導下翻譯教學的策略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