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圓 的 認 識”教學案例
最近有幸聽了本校一位優秀教師執教的“圓的認識”,在整堂中,他始終貫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一些教學環節很有創意,對我們教師很有啟發。教學片段如下:片段一:
師:上新課之前,老師先作一下統計,家里有摩托車的同學請舉手,摩托車乘上去舒服嗎?你家里的摩托車的輪子仔細觀察了嗎,是什么形狀?為什么車輪子一定要設計成圓形呢,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紛紛說出自己的各種猜測)那么,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認識圓。(出示課題:圓的認識)
片段二:
1.通過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有著許多大小不等的圓。
(1)引導舉例。 (2)多媒體演示。
2.學習用圓規畫圓。
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自學書本P115上的內容,小組交流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能畫圓,比較一下,哪種方法好,步驟怎樣,并用這種方法嘗試著畫一個圓
(1) 學生匯報交流,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2) 教師示范畫圓并提示畫圓時要注意的問題。
3.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圓的特征。
(1)提問: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請學生上黑板指出,教師引導。引出圓心概念)
(2)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后,說:我們給它取個名稱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下面請同學翻到第116頁自學什么叫半徑?并小組交流,通過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 匯報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3)請同學們分別畫一個半徑是2厘米和1.5厘米的圓,并在每個圓上畫幾條半徑,想一想、比一比: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半徑長度都相等嗎?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圓的位置由什么決定?
(4)匯報自學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片段三:
拿出老師發的圓,要求先對折幾次,描出幾條折痕,然后量一量每一條折痕,小組交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我發現每條折痕都通過圓心。生:我發現每條折痕的長度都相等。生:我發現有無數條,畫不完。
生:我發現描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
生:我發現一條折痕的長度等于兩條半徑的長度。
生:我發現一條半徑等于半條(二分之一條)直徑。
生:我發現對折后兩邊大小都相等。
生:我發現......
教師在學生發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圓直徑的概念。
評析:
1、設計《圓的認識》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動看成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因此,在這些片段中,能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科學地、創造性設計教學程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交流中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和樂學數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二、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才能學得主動。
教學時不要把教師和學生死死的捆在教科書上,讓學生死記那些他們認為很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該教師選擇他們樂與接受的,有價值的數學內容為題材,從生活實際
[1] [2]
【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圓 的 認 識”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學習04-30
高中化學課-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成功05-01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04-30
讓實踐體驗在實驗探究中翱翔04-29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04-30
讓學生在數學體驗中獲得發展04-30
案例教學在市場營銷學中的滲透05-02
淺談新課改中自主、合作、探究式語文教學04-29
從合作交流中來的體會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