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辦高校師生課外溝通管理機制構建初探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借助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把師生課外溝通的作用上升到保持教學的有序化、合作化,實現教學任務的高度;借助吉登斯的“結構——行為理論”說明了良好的溝通制度對溝通行為的促進作用。在溝通機制建設的內容上,從文化建設到學校章程建設、課程設置、溝通職能、團隊建設、激勵措施等各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師生溝通;管理機制;交往行為;民辦高職院校
根據倪春麗等人設計的《廣東民辦高職院校師生溝通障礙因素調查問卷》,在廣東地區8所民辦高職院校作為正式對象進行調研結果表明,溝通文化因子是妨礙師生課外溝通的5個障礙因素之一。溝通文化障礙因素,指學校鼓勵師生溝通的價值觀不明顯,缺少溝通氛圍,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溝通渠道等。良好溝通管理機制或平臺的形成,能促進有效溝通行動,并且能為克服其他妨礙師生溝通的障礙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礎。
溝通管理機制的建設就是要依據客觀規律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合理性,為溝通架設橋梁,形成溝通行為機制、動力機制、約束機制。
溝通管理機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溝通實踐的需求,就會成為溝通的障礙因素。要克服這種障礙因素,必須充分認識到師生課外溝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進行系統細致地構建,讓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成為促進師生溝通的積極因素。
一、師生課外溝通及其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
當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當代德國最負盛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溝通)行為理論”認為,交往是一種主體間行為,它是行動者個人之間的以語言為媒介的互動,它注重“主體間”對話的分析,倡導交往行為合理化,強調主體之間平等自然的對話。哈貝馬斯的溝通行為是指兩個或以上的主體通過語言協調的互動而達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動。他相信,人們能夠通過溝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誠地生活。這種理性交往行為的目的是達到主體間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會一體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對于通過溝通實現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啟示意義。理性溝通可以保持教學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師生關系的緊張化、淡漠化等不良現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溝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學過程一定是師生關系融洽的過程。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能力,并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的社會主體。同時,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實踐的品質,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與人的主體性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特別注重“主體間”對話的分析,它倡導交往行為合理化,強調主體之間平等自然的對話。師生間理性溝通行動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緊密聯系的。
溝通行為和溝通機制是行為和社會結構的關系。吉登斯在《社會的構成》(1984)一書中提出著名的“結構——行為理論”,其核心觀點就是“結構的二元性”并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說之一。吉登斯認為:行為者利用結構做中介手段,由行為轉化為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的成果又變成了結構的一部分。結構是眾多行為者的行為與互動所建構的,本身也提供給行為者展開其行為或互動的媒介。結構不是外在于社會行為者的某種東西,而是由行為者在他們的實踐中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規則”和“資源”。行為與結構構成了社會實踐的一體兩面。溝通機制的安排,就是溝通行動者采取行動的“媒介”或“規則”之一。這些規則隨著高校辦學過程而發展,包括溝通的不成文慣例、習俗以及成文的規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規則,但為了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在日常積累的成功實踐基礎上,會逐步形成成文的規章制度來提高溝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溝通會形成幫助有效溝通的規則,而這些規則的清晰化、明確化、書面化又會促進有效溝通。因此溝通機制建設是溝通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師生課外溝通機制的建設有助于溝通目標的實現
師生課外溝通,應放在師生關系的網絡結構中進行考慮。辦學方向和教育目標,作為學校社會功能的定位是社會各方需求的反映。師生課外溝通的一個目標是為了更好實現學校的社會功能。學校社會功能的實現,涉及到各利益相關方,主要有學校董事會、學校管理層、教師、學生、政府、社區、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學校功能的定位是這些相關方溝通的結果。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高校的社會功能是非常豐富的,既有顯性的功能,如傳授知識和技能、傳遞文化和精神、創新科學和技術等,也有潛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會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學生、調節就業市場、篩選社會精英、對同齡群體進行情感和生活的社會化以及提供挑選婚姻伴侶的條件等。學校社會功能或者辦學方向會隨著各方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通過各方溝通不斷形成新的共識,才能達到更好為社會服務的目的。實踐主體即師生對此類問題的溝通,對于準確把握教與學的方向,實現教學目標和社會功能目標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師生課外溝通的第二個目標是要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隨著社會發展,高校學生的需求不斷變化。學校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合理需求。作為民辦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場,敏銳應對需求變化的天然優勢。通過有效溝通,確定滿足學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師生的課外溝通,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從機制上保證學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溝通。
高校師生課外溝通的第三個目標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作為師生關系,基本的含義是教和學的關系。隨著技術的發展,教和學的形式都發生著變化。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學習的社會資源也得到極大豐富。這種形勢下,傳統的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之間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沒有直接交往,沒有言傳身教,教育主體就難以使受教育主體得到主體性的更好培養和升華。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逐步由師生互教互學所代替,即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師生間的對話,意味著師生的共同參與,意味著雙方主體性的相互建構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主體性得到提高的過程。課外溝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質。為了實現更好的師生直接交往,除了課堂教學模式要革新,教學形式,課堂和課外溝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課外溝通的效果。
三、溝通機制建設內容
溝通機制必須通過行為規則、組織結構建設、資源配置來實現。其中規則的形成是機制建設的核心。這些規則一類是體現在柔性的組織文化體系建設方面;另一類是體現在剛性的規章制度建設方面。柔性的組織文化建設和剛性的規章制度建設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 (一)溝通文化建設
溝通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形成學校各方共同認可的有關溝通的核心價值觀。不斷明晰學校的辦學理念,重視主體間溝通,形成共識,上升為主體間共同的價值觀,堅定理性有效溝通實現教育目標,實現師生教學和生活質量提升的信念。
溝通文化建設必須得到學校管理最高層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層的身體力行成為理性有效溝通的典范,對組織全體成員必然起到強烈的示范作用。通過不斷實踐構建師生溝通的各種習俗、儀式。如教師的開放接待日;教師節假日邀請學生交流溝通;師生座談會;導師制等。樹立溝通的榜樣,評選師生溝通優秀教師,評選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并通過經驗交流,倡導理性有效溝通的氛圍。
(二)溝通制度建設
高校師生溝通制度建設在校內的最高規范是學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從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具有里程碑意義。《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明確要求章程必須寫明學校發展定位,培養目標、辦學方向;章程應當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健全教師、學生權益的救濟機制,突出對教師、學生權益、地位的確認與保護,明確其權利義務;明確學校受理教師、學生申訴的機構與程序。同時規定了制定和修訂章程應當充分反映師生的意見。高等學校章程明確保障師生溝通的主體地位,就從學校“最高法”的層面保障了師生理性溝通的主體性條件。
師生課外溝通具體的制度建設,應充分考慮溝通過程的各種要素,引導和保證這些要素在溝通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如通過對師生課外溝通的時間、地點、形式、內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溝通效率。通過制度的引導,對溝通主體進行培訓和激勵,提升師生課外溝通的積極性。有效的師生課外溝通背景和條件的建立及維護也必須靠制度來保障。
師生課外溝通還涉及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劃分,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給以規范。師生課外溝通的內容廣博,學校應該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溝通結構。現有的師生課外溝通一般分為生活和教學兩大主題。學生生活方面的溝通以學生工作管理部門的輔導員為主;教學方面的問題溝通以教務部門的專業教師為主。這種劃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專業分工的考慮,有利于把日常性、專門性的管理工作分離出來,進行比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專業教師言傳身教,全方位與學生溝通的職能給剝離了。民辦高職學校,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加要關注的是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能力。而這些,必然要包括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熏陶,職業環境的渲染。這些職業化的教育需要師生全方位的溝通。
教師是整個群體作為承擔和學生全面有效溝通任務的主體。實現這樣的任務需進行教師間的團隊協作。在溝通制度安排上應結合教師的專長和意愿進行適當的分工,既能保證團隊總體任務的實現,又能發揮各位教師的專長,提高溝通效率。
師生課外溝通效果管理,也應是溝通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師生課外溝通的目標,按目的價值取向有提高辦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師生主體意識、提高師生滿意等各方面。按工具價值取向有加強師生自主管理、更好實現教學目標、保障滿足教學潛在需求等各方面。目標實現情況可設置具體的指標進行監測。如師生溝通滿意度、師生課外溝通的頻度、師生課外溝通的平均時間、師生課外溝通解決問題的數量、質量等。
四、結語
對民辦高職院校而言,師生課外溝通的作用和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日益重要。通過適當的機制構建,既能反映人們渴望理性有效師生溝通的需求,又能促進有效溝通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形成辦學核心競爭力。當然,機制的構建過程本身就必須經過充分溝通,整體把握,形成系統;又要注重細節,各方達成共識,讓制度具有可執行性。
【民辦高校師生課外溝通管理機制構建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之我見論文05-02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之我見的論文04-27
掌握溝通策略構建和諧師生關系04-29
構建思想品德有效課堂初探論文05-02
論知識產權教育培訓管理機制的構建的論文05-02
淺析影響師生感情溝通的因素論文05-02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幾點體會論文04-27
構建中學語文高效課堂初探論文04-28
初中物理課外自主學習初探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