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想像競合犯-兼與法條競合犯相區別
內容提要:想像競合犯系罪數理論中一個極具實踐價值,又存在諸多爭議的一個理論問題。本文試就想像競合犯的本質、要件、處罰原則以及與法條競合犯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關鍵術語:想像競合犯 想像數罪 法條競合犯
刑法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研究刑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論。罪數問題關系到對犯罪人正確定罪量刑,是實踐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保障犯罪人人權,維護司法尊嚴的重要課題,具有極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然而,當今刑法理論界雖對此問題不乏探討,卻分歧較大,莫衷一是。故筆者試就罪數論中較多爭議的問題之一,即想像競合犯進行一番探討。另外,由于想像競合犯與法條競合諸多相似,較易混淆,故在此一并加以研究。蓋因二者本分屬定罪與法條選擇適用這兩個不同領域,因此均增一“犯”字,以將二者并入犯罪形態領域,而易于從犯罪形態的角度對競合現象作動態的比較研究。
一、想像競合犯的本質
何謂想像競合犯,如何認識想像競合犯的本質、內涵,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是我們對其進行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對之學界有不同理解:
(1)實質一罪說。想像競合犯又稱想像數罪,該說認為,想像數罪只是形式上構成數個罪名,因其僅有一個犯罪行為與實質數罪性質明顯不同。雖形式上造成數個危害結果,觸犯數個罪名,形式上符合數個犯罪構成,但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故其并非真正的數罪,只是想像的數罪,實則為一罪。
(2)實質數罪說。該說認為想像數罪雖是一個犯罪行為,但兼有數個犯罪行為的性質,所以對想像數罪與其他數罪一樣進行數罪并罰。理由在于行為人出于一個或數個罪過,雖然只實施了一個行為,卻造成了數個危害結果,觸犯了數個罪名,就其犯罪構成要件而言,除行為僅有一個以外,其余的幾個要件都與實質數罪的構成要件相符。而這一危害行為的實施與數個犯罪結果的發生都有因果關系,是數個危害結果發生的共同原因。若將這一危害行為與數個犯罪結果的發生分別聯系起來,就能分別構成幾個犯罪,所以想像競合犯的一個危害行為,事實上產生了重復交叉的作用。因此,想像競合犯已滿足數個犯罪構成,其本質是數罪而非一罪。奧地利、瑞士等國刑法均有這類規定,其中《瑞士刑法典》第68條規定“行為或數行為觸犯數自由刑之罪者,從一罪處斷,并適當加重刑期。”
(3)折衷說。認為想像競合犯的本質就在于,它既不是實質的一罪,也不是實質的數罪;或者認為想像競合犯的本質是不完整的數罪,或稱“特別的數罪”。認為想像競合犯符合數個犯罪構成,屬于數罪,但是只有一個行為,處理上應與一般數罪有所區別。①
(4)法條競合說。此說基于“行為之數須與犯罪之數一致”的觀點,認為一個行為不可能構成數個犯罪,故認為想像競合犯只能是數罪名的競合,即法條競合。李斯特說:“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時,非數罪競合,而為數個刑罰法之競合即法規競合,而非犯罪競合。”②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中,“特別數罪”的提法較為可取,即所謂折衷說。這是因為,一方面,想像競合犯雖然是出于一個犯意,實施了一個行為,卻觸犯數個罪名,且這些罪名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全面評價該行為,故明顯區別于一罪,應為數罪的一種形態;另一方面,想像競合犯只是在形式上符合數個犯罪構成,由于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也就是說數個犯罪構成共用部分要件,與數行為觸犯數罪名的數罪相比是不完整的,故根據對一行為不得進行重復評價的原則,想像競合犯只是“想像”的數罪,是數罪的理論形態之一,是處斷的一罪。
而其他幾說都有失偏頗。實質一罪說指出了想像競合犯與數罪的區別,但其缺憾也很明顯,想像競合犯所侵犯的客體為復數,其社會危害性明顯較實質一罪為大,故無論其行為之主觀意圖為何均強制適用從一重罪處罰的原則,以示區別。且想像競合犯的判決應在對各個罪分別定罪后綜合評價,再從一重罪處罰,雖然對其他罪并為實質加以處罰,但卻并非對定罪沒有影響,均應在判決中予以體現;再次,想像競合犯中,各罪名所代表的犯罪構成均無法單獨、全面評價該行為,即一行為形式上滿足數個犯罪構成,
[1] [2] [3] [4]
【論想像競合犯-兼與法條競合犯相區別】相關文章:
想象競合犯與牽連犯存廢問題之爭05-01
犯鱗(犯鱗)04-29
認犯(認犯)04-29
競爭與競合-寫意西安餐飲市場04-28
經濟學視角下的城市競合04-27
犯迷糊04-26
情犯04-29
哪些生肖犯太歲?犯太歲如何化解?05-01
我犯的錯誤05-01
犯由牌04-29